五、中药炮制的研究

五十年代初,全国各地对中药炮制经验的继承和炮制历史文献的整理,都进行了大量工作。1963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与山东中医研究所、陕西省渭南卫生学校等单位协作,搜集整理166种中医药文献中有关中药炮制的记载,编写《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与此同时,国家药典也收载了中药炮制内容,列为国家法定的药品标准之一。1983年卫生部组织编写《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选订出较为合理可行的炮制方法,拟于1988年发行,作部颁标准执行。1986年王孝涛等在《历代中药炮制辑要》的基础上编写成《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古代部分),全书收集春秋战国时期至清代540余种常用中药的主要炮制文献,继而又写了《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现代部分),收集现代常用中药550余种,内容包括药材来源、炮制方法、现代研究三个方面为科研、教学、生产提供比较完整的资料。

为研究中药炮制源流,有关专家对历代本草中炮制方面的内容作了一些整理与评述,如对《伤寒论》、《本草经集注》、《五十二病方》、《雷公炮炙论》、《本草纲目》中的炮制方法作了介绍、评述或全面研究。《本草纲目》中的炮制技术尤为丰富,炮制方法近百种,其中采用辅料制作的有酒制、醋制、盐制、姜汁制、蜜制、酥制、泔水制、胆汁制、油脂制、黑豆制、甘草水制、浆水制、茱萸制、药汁制以及蒸制、煮制、炒制、煨制、火炮、制炭、煅炭等,其中多数为现今炮制生产所沿用。

对有些种类药物炮制沿革进行了探讨。如酒制法,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用酒制中药约有270多种,目前各地沿用的尚有85种之多,除酒煮、酒洗及酒煨法外,酒炙法、酒炖法、酒蒸法、酒浸法以及煅后酒淬法等都是现今所能用的炮制方法。炮制的目的,主要在于改善药性和提高疗效,传统经验认为中药经酒制后可“引药上行”、通经活络以及使药材松脆以利粉碎等作用。醋制法的探讨,在先秦即已出现,唐代有了初步发展,到宋代广泛应用,并在宋、明期间逐步形成理论,该法多应用于峻泻逐水、化瘀止痛、疏肝理气、收敛固涩中的某些药材和其他一些动、矿物类药材之中。蜜制法源于蜂蜜配伍药用,沿用了早期用蜜的基本特点,蜜制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并不仅限于润肺止咳,但蜜量恒定,才能确保蜜制药物的疗效。对炭药及干馏品的炮制沿革的探讨,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炒炭的药物有200种左右,沿用至今的尚有70多种,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症、多种疮疡肿痛、泻痢、脱肛、皮炎、湿疹等。

对单味药物炮制的沿革也进行过一些研究。如对神曲的起源、处方演变、医疗用途作了考证;对半夏、附子的炮制作了溯源,说明各种炮制品是按照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对酸枣仁生熟功效作了历史分析,认为生熟枣仁都可以治不眠,而临床实践证明两者的功效不会相反;对半夏、大黄、地黄的炮制沿革也有系统的研究。文献记载的半夏的炮制方法有70多种,最早辅料用生姜,宋代始用白矾,元代又增了皂角,法制半夏始创于明代,至清代其制法已渐趋统一。熟大黄在汉以前就有不加辅料的蒸法,自宋至清代,工艺有较大发展,用辅料制开始盛行,方书中有酒蒸、酒煮、酒醋合煎、醋煮、醋炒、蜜蒸、小便浸煨、米泔水浸炒等等;现代熟大黄多有酒蒸法与酒炖法,其炮制目的是缓和“泻下”及“伤胃气”、“伤阴血”副作用,改变药性,突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能。地黄历代文献记载的炮制品至少有16种,其中如蒸制熟地、酒制熟地、生地黄、地黄炭等仍为现所沿用,炮制目的在于改变生地黄的大寒之性,蒸制后转为寒(凉)而主补肾虚,而经酒制后则性转为微温主补血虚。地黄炭入药,历史上极少见,并不用于止血,近代始有地黄炭加强止血作用之说,且用量增多。此外,还探讨了厚朴、黄芪、当归、知母等的炮制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