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NA

1.二级结构1953年Watson 及Crick在化学分析及X光衍射法观察DNA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ouble helix model)此结构是在核酸一级结构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复杂的高级结构,即DNA的二级结构,结构如图18-1。

DNA的双螺旋结构

图18-1 DNA的双螺旋结构

P:磷酸基;S:脱氧核糖;G:鸟嘌呤;

A:腺嘌呤;T:胸腺嘧啶C:胞嘧啶

DNA的二级结构即双螺旋结构,其内容可归纳为:

(1)DNA分子为二条多核苷酸链以一共同轴为中心,盘绕成右手双螺旋结构。螺旋直径2nm。螺旋盘绕形成链间的两种沟,即宽的大沟与狭窄的小沟。

(2)二条多核苷酸链的走向相反,通常取左侧链从上到下为5’→3’端,右则链从下向上为5’→3’端,这样二条链构成反平行排列的双螺旋。

(3)二条多核苷酸链借氢键而连系在一起。氢键乃一链碱基上-NH2的氢与另一链上碱基的氧或氮形成。碱基有二个氢键,G与C之间有三个氢键(图18-3)。这种相配关系称为碱基互补或碱基配对。配对的碱基处于同一平面,此平面与双螺旋的中心轴垂直,由于二条链中碱基互补,所以二链彼此又称为互补链。

(4)碱基对之间氢键的能量为3~7kcal/mol,由于氢键多,所以可维系DNA双链结构。另外碱基对彼此间距离为0.34nm,每一螺旋含10个碱基对,故螺距为3.4nm,相邻碱基对间彼此尚有范德瓦士(van der Waals)力作用(此力量为1~2kcal/mol,作用范围为0.5nm),能量虽弱但由于碱基对多,合力也就大。可见碱基对的氢键及碱基对之间的范德瓦士力是稳定DNA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能量。

上述DNA的双螺旋结构是溶液及活体中常见的形式,通称B型。当B型所处条件的湿度低于75%时,可转变为A型。A型的碱基对不垂直于双螺旋的轴、倾斜约20度,螺距降为2.8nm,每一螺旋含11个碱基对。B型与A型的水合程度不同,它们是DNA分子在天然条件下的两种基本形式。除A、B型外尚发出有C型双螺旋,似B型,螺距3.3nm,第一螺旋含9个碱基对。

DNA双螺旋结构阐明的量重要意义在于第一次提出了遗传信息是以DNA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为储存方式,从而说明了天然遗传信息的复制过程。

2.三级结构已发现线粒体、叶绿体、细菌、质粒及一些病毒的DNA双螺旋分子尚可形成封闭环状,天然状态的环状DNA分子多扭曲成麻花状的超螺旋结构(superhelix),这些比螺旋更为复杂的结构即DNA分子的三级结构。

真核生理细胞核中的DNA具有一种超螺旋结构,即DNA双螺旋盘绕在组蛋白上形成核小体(nucleosome)。核小体是染色质(chromatin)的核心小粒,由有140个碱基对的双螺旋DNA缠绕于由组蛋白(H2A、H2B、H3及H4各二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外面,这一DNA股由此形成直径为9nm的超螺旋1.75圈。此核小体又经60个碱基对的DNA双螺旋及组蛋白H1形成细丝(间隔区)与下一个核小体相连接。

核小体的DNA双螺旋为200个碱基对,长度应为0.34nm×200=68nm,但实际长度只10nm,说明DNA双螺旋链进一步螺旋化盘绕在组蛋白八聚体上,其长度压缩了7/8。每6个核小体又绕成一圈形成螺线管,外径为30nm,螺距为10nm。这样DNA分子长度被压缩了6/7。120个螺线管又盘绕成直径为400nm,高为30nm的超螺线管,DNA分子长度又被压缩了40/41,此超螺线管即染色体的单位纤维(unit fiber),长20~60nm。从单位纤维形成染色单体(chromatid),实际长度为2~10nm,DNA分子长度又被压缩了5/6~6/7。这样从许多核小体组成的串珠样纤维经多层次螺旋化结构到形成染色单体,DNA分子的长度已被压缩至近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