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肾小球细胞的体外培养

肾小球的固有细胞有3种,即系膜细胞、脏层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近年来随着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肾小球的体外培养亦受到了重视。1969年Bernik首先在体外培养肾小球成功,并初步培养出系膜细胞,1975年Fish 正式分离培养系膜细胞获得成功,1978年Kreisberg分离培养上皮细胞成功,1984年Striker分离培养内皮细胞成功。目前,国内亦有不少单位从事肾小球细胞体外培养工作,已取得一定成绩。肾小球细胞的体外培养,不仅限于正常人及兔、鼠等动物,目前亦发展至肾脏病人肾穿刺组织进行细胞培养。经体外培养的一生长之原代培养细胞需进行鉴定,除使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及结构外,尚需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而使用一系列免疫酶标记的相应抗体。例如使用抗结蛋白(desmin)单克隆抗体和抗肌动蛋白(actin)单克隆抗体(ABC试剂盒),对上皮细胞进行鉴定,二者皆为强阳性。使用抗细胞角蛋白(cytokerfatin)单克隆抗体(ABC试剂盒),对上皮细胞进行鉴定,以硷性磷酸酶为底色,上皮细胞胞浆内可见红色颗粒。内皮细胞之鉴定则使用抗Ⅷ因子单克隆抗体(因第Ⅷ因子只在内皮细胞内生成)。

此外,目前已认识到天很多生物活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及6、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内皮素等皆可对系膜细胞、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起作用。使用其合成及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E2、白细胞介素-1、6、8等。人们可应用分子杂交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探知系膜细胞、上皮细胞或内皮细胞中相应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从而了解在不同肾小球疾病中各种细胞功能的变化。对肾小球体外培养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开拓了研究肾小球疾病机制的广阔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