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曰∶诸气 郁,皆属于肺。
天有四时,以生寒暑燥湿风火;人有五脏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悲恐。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此九气之为病也。
又曰∶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闻。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煎厥。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痿,留连肉腠。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鬲。
因为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荣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
气伤痛,形伤肿。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
□
张子和云∶九气之气,如天地之气,常则安,变则病。而况人禀王地之气,五运迭侵于外,七情交战于中。是以圣人啬气,如持至宝;庸人投物,而反伤太和。此轩岐所以谓诸痛皆因于气。百病皆生于气,遂有九气不同之说。气本一也,因所触而为九∶怒、喜、悲、恐、寒、炅、惊、思、劳也。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逆上矣。王太仆云∶怒则阳气逆上,而肝木乘脾,故甚则呕血,及飧泄也。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则心系急,肺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逆,逆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王太仆云∶恐则伤精,却上而不下流下焦,阴气亦反逆而不散,故聚而胀也。然上焦固禁,下焦气还,故气下行也。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王太仆云∶身凉则卫气寒沉,故皮肤文理及渗泄之处,皆秘密而气不流行,卫气收敛于中而不散。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出,故气泄矣。王太仆云∶人在阳则舒,在阴则惨,故热则肤腠开发,荣卫大通,津液随汗而泄也。
【惊】则心无所根据,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王太仆云∶系心不散,故气亦停留。
【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王太仆云∶疲劳役则气奔速,则阳气外发,故汗出。内外皆逾越于常纪,故气耗损也。
此《素问》之论九气,其变甚详,其理甚明。然论九气所感之疾则略,惟论呕血及飧泄,余皆不言。惟《灵枢》论之尽矣。
怒气所致为呕血,为飧泄,为煎厥,为薄厥,为阳厥,为胸满胁痛;食则气逆而不下,为喘渴烦心,为消瘅,为肥气,为目暴盲,耳暴闭,筋缓发于外,为痈疽。
喜气所致为笑不休,为毛革焦,为肉病,为阳气不收,甚则为狂。
悲气所致为阴缩,为筋孪,为肌痹,为肺痿。男为数溲血,女为血崩。为酸鼻辛 ,为目昏,为少气不能接息,为泣则臂麻。
恐气所致为破 脱肉,为骨酸痿厥,为暴下清水,为面热肤急,为阴痿,为惧而脱颐。
惊风所致为潮涎,为目HT ,为口噤,为痴痫,为不省人事,为僵仆,久则为 痹。
思气所致为不眠,为嗜卧,为昏瞀,为中痞。三焦闭塞为咽嗌不利,为胆痹呕苦,为筋痿,为白淫,为得后与气快然而衰,为不嗜食。
寒气所致为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下利清白。
炅气所致为喘呕吐酸,暴注下迫,云云。
□
《原病式》曰∶气为阳,而主轻微。诸所动乱,劳伤,乃为阳火之化,神狂气乱,而为病热者多矣。子和云∶河间治五志,独得言外之意。凡见喜怒悲恐恩之证,皆以平心火为主。至于劳者伤于动,动便属阳;惊者骇于心,心便属火。二者亦以平心火为主。今之医者不达此旨,遂有寒凉之谤。《脉诀》有云冷生气者,高阳生之谬言也。气属阳,无寒之理。自觉冷气自下而上者,非真冷也。盖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自下而出,其热为甚。火极似水,阳亢阴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