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又云∶岁金太过咳逆,金郁之发咳逆,少阴二气咳逆。《金匮》治咳逆,皆指肺金及火为病也。
《千金方》云∶咳逆上气者为病肺,脉数,数者是心火刑于肺金也。
《格致余论》云∶咳逆者,俗谓之呃逆是也。呃逆病即气逆,自脐下直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书曰∶火炎上。东垣谓火与元气不两立,又谓为元气之贼是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以丁香、柿蒂,竹茹、陈皮等剂治之,未审孰为降火,孰为补虚。况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胃土伤损,则木气乘之,此则土败木贼也。阴为火所乘,不得内守,木挟火直冲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阴弱之也,虚之甚也。
□
咳逆乃干咳之渐进,无痰有声,连连不绝,其气自丹田而逆,上出于咽喉,如有所击逆而然也。亦有咳声出咽,复有还声吸入咽内,此所以为咳逆证也。呃逆者,即下文云入声是也。有咳、呃兼声击发,连续千万之声而不已者,服药不效即用吐法,吐出痰涎立已。
□
《难知》云∶夫咳逆证,《活人书》断为哕逆,其说似是而实非也。盖哕者,干呕也。
若有物直出,则为吐;呕物旋出,则为呕;无物出,则为哕。咳逆者,则水渍于肺而心痞,或连续不已而气逆,或喜笑过多而气噎,或咽饮错喉而气抢,或急食干物而气塞,皆能作咳逆之声,连续不绝,俗谓之呃忒是也。大抵咳逆者,不顺之义;呃忒者,差错之义。二者皆气不得下,为火热托之而上,至咽喉噎而止也。人或以纸捻鼻,嚏之而止,或诈冤盗贼,因恐而止,或鼻热闻食香调气而止,皆抑之骇之而使气下也。
若哕者,出声也。哕出其气,哕声尽,然后吸,吐哕门中详言矣。呃逆者,入声也。气逆入喉,逆声尽,然后呼也。出入呼吸,其大不同。呕秽者,本于胃;呃逆者,本于肺,何难辨哉!
□
《活人书》云∶咳逆,仲景所谓哕是也。哕为胃寒所生,伤寒本虚攻其热必哕。又云∶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后汗出者,因得哕。所以然者,胃气虚寒故也。宜橘皮干姜汤、羌活附子汤、半夏生姜汤,退阴散之属主之。此仲景治哕之方也。《活人书》误以咳为哕,故以热作寒治。仲景之言哕,非以为咳逆之谓也。咳逆从热,而哕从寒。《活人》以咳逆为哕,夫安得不用热药?盖辨证一差,故其用药必反。若非《难知》力辨其失,后学将孰从而知之?
□
《难知》云∶《活人书》以咳逆为哕,谓若可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是因邪气在胃,故断为哕,是则然矣。抑不思咳逆是足阳明失下,传手太阴。《活人书》言其火之本,不言其火之标,炎上至极高之分而咳逆也。合而观之,哕与咳逆同一热也;分而言之,哕为本为胆为胃为中,咳逆为标为心为肺为上。
若标因应见上,当其标不必名哕。哕不言作哕,使后人只见胆胃本,而不见心肺标也。
凡伤寒热病,阳明实,过期而失下,清气不得升,浊气不得降,以致气不宣通而发呃者甚多。或因饮食太多,填塞胸中,而气不得升降者。或有痰闭于上,火起于下,而气不能伸越者,不可不审。若此者皆实证也,宜详辨而施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