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医文献杂志 1995年2期33-35页
摘要:“哮喘”在中医学范畴中含义是比较广的。医书载有“咳而上气为喘”,“喉中水鸡声为哮”。下面就其治法结合笔者的临床所得加以概述。
一、发作期的治疗
(一)寒喘:多采用温肺散寒,疏风解痉法。
1.小青龙汤(《伤寒论》),其组成为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是治疗“寒喘”有名的古方。往往在轻、中度发作时有一定的效果。近年来对本方的研究也有所深入,首先是在用量和配伍方面的变化。如麻黄的用量有由3-5g逐渐加到9-15g的趋势,但也带来服本品后性躁、发汗、心悸的副作用。因此,我在加强麻黄用量的同时,加重芍药,五味子的用量,敛肺降气,并有协调平喘,宽胸之功能。而且以我的临床经验认为:赤芍,白芍往往同用,取白芍理气,赤芍理血,这对病程较长者来说,气血同治,但可防止麻黄发汗心悸等副作用,而且可提高平喘效果。至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麻黄仍须慎用或不用。我常采用黄荆子,黄荆子是马鞭科,牡荆属黄荆的果实,性温,味辛苦,有祛风化湿,降气定喘的功效,但无麻黄的副作用。
关于细辛的用量问题,我认为有探讨的必要。因为古代有细辛的用量不过钱(3g)的说法,主要指的是细辛末直接吞服,用水煎也可用到6~10g。一般可掌握在4.5g左右,有时加入杜衡同用,与细辛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杜衡别名马蹄香和土细辛,为马兜铃科细辛属,有特殊的辛香气,其性二微苦温,可散寒止咳,祛风平喘。
在小青龙汤中加入射干一味,取“射干麻黄汤”之意,对咽喉不利,痰声漉漉者甚为适宜,伴有咽喉耳鼻发痒,及易打嚏流涕等情况,可加入辛夷、苍耳子、藿香、茵陈等品,后二味一般用于治疗哮喘不多见,但我在临床中遇到有胸膈烦满,气机不畅者,加入藿香,茵陈,常可增加芳香解痉,疏理顺气,宣窍宽胸的作用。
遇到痰湿重的病人,小青龙汤效果不甚理想。在临床上多见于哮喘而并发慢性支管炎或支气管扩张的患者,在辨证中常有“痰饮”、 “寒饮”的见证,可加入健脾化痰或温肺化饮之品,如桔皮、姜半夏、姜竹茹、熟附块、肉桂等。我常用石菖蒲、苍术、川厚朴等,可以加强辛开宣窍,化湿逐痰,使气道通畅,有助于哮喘的缓解。至于有“支饮”的见证,除葶苈大枣泻肺汤外,我常加陈葫芦、猪苓、茯苓、车前草等利水湿而不伤正气。
(二)热喘:治疗热喘,常用的有白果定喘汤及麻杏石甘汤等。我则常加入黄芩、蝉衣和地龙、苦参等味。但在临床上,治疗热喘往往疗效不甚理想。近年来通过广泛的临床实践,感到治疗热喘,除注意到热的一面外,还应着重看到有无挟湿、挟痰等另一方面。如痰湿不去,热亦难清。此外,热喘患者往往有口苦、烦躁、胁痛等肝气郁结之象。因此,根据辨证,我常加用疏肝宣肺,通腑泻火等法可以提高效果。
二、缓解期的治疗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扶正固本,历年来报道很多,常用的治法是益肺、健脾和补肾。
(一)益肺 一般用于哮喘病史不长,发作症状较轻,周期较短的患者,以“参芪汤”及“玉屏风散”为代表,常用处方为孩儿参,黄芪,白术,防风,可以补益肺气,祛风固表,增加免疫功能,防止哮喘复发,对感冒亦有预防作用。也可选用黄芪,南枣,即“芪枣汤”的组成,服用方便,一般作为缓解期的保健食疗方。
(二)健脾 哮喘病期较长,缓解期常伴有咳痰不适,并常伴面色萎黄,胃纳不佳,身疲肢软等症,根据辨证,采用健脾和中法或健脾化痰法。常用处方为六君子汤加减,或用朱丹溪的“参术饮”(人参、白术、陈皮、半夏、甘草、当归、熟地、芍药)。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健脾可以强肺,乃培土生金之理论。
(三)补肾 哮喘病情经常反复,久则导致肾元亏损,肾气不纳,即使在缓解期也常伴动辄喘促,腰酸耳鸣,夜尿清长等肾虚见症。这些患者,往往并发肺气肿的存在。在临床上有肾阴亏损和肾阳不振之分。
肾阴亏损以补肾阴法为基本法则,常用药物有熟地、女贞子、鳖甲、龟版、黄精、枸杞、桑寄生、桑椹子等。成方有“七味都气丸”及“左归饮”等。
肾阳不振以温肾纳气为主,常用药物为补骨脂,菟丝子,杜仲,狗脊,附子,巴戟天,肉苁蓉,紫河车,鹿角,胡桃肉,仙灵脾,何首乌等。成方有“金匮肾气丸”及“右归饮”等。
我曾以验方“保肺片”(其组成为补骨脂、胡桃肉、菟丝子、杜仲、川续断、熟地、覆盆子、当归、甘草等九味)作为补肾法,并配合保肺功(一种以气功结合呼吸操的吐纳运动),动静结合以治疗哮喘缓解期合并有肺气肿的病例,取得很好效果。
补肾药物中,我曾选巴戟天,仙灵脾配合生甘草三味,用来解除激素的依赖。此外,补肾可以增加肺功能。我们的科研资料指出,尤其是小气道功能的康复,防止肺气肿的发生和发展,有其积极的意义。同时补肾可以改善气道高反应性,这对减少哮喘的复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