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0年2期19~20页
摘要:我们在以清肺泻火法为主治疗肺结核病的基础上,同徐汇、卢湾、黄浦等区结防所的同志协作,有意识地选择一批中医辨证有显着阴虚症候群的肺结核病患者,作为治疗、观察对象。兹将资料完整的24例报导如下。
治疗方法:病例选择以五心烦热、咽干口燥、眩晕、潮热、升火、盗汗等为主,至少有三个以上的主症,再结合脉搏、舌苔,符合阴虚标准者填写专题表格,经各项检查后,给服中药协定处方,同时停服西药。
肺阴虚基本方:玄参9g,南沙参、北沙参各9g 麦冬9g 百部15g黄芩9g 丹参9g 夏枯草9g。
肺肾阴虚方:上方加黄精9g 首乌9g 女贞子9g。
兼气虚方:上方加黄芪(或党参)9g 白术9g 功劳叶18g。
日服1剂,水煎服用,服药3个月为一疗程。药后均无明显副作用。
讨论:肺结核俗称肺痨,中医辨证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往往虚实夹杂,寒热交叉。本病为慢性病,所谓“久病必虚”,临诊中阳虚、阴虚均有,以阴虚较多见。朱丹溪曾言:“痨瘵主乎阴虚”清·喻嘉言也认为“阴虚者十之八九”。早在1960年,我们曾对1000例肺结核病患者作了分析,从五脏虚辨证,阴虚病例占66%左右,经过中医辨证用药,临床症状均有显著的好转。本文病例也具体反映了这一点,但机体免疫情况有无改变?我们以淋转率作为指标,进行动态观察。从结果来看,治疗后转化率有明显提高,P值<0.01,且转化率的提高以母细胞为主,说明转化作用较强。
再从肺结核主症潮热与盗汗来分析,治前潮热13例,治后11例消失,2例好转,其淋转率平均增加10.9%(61.8%~72.7%);而治前无潮热的11例,其淋转率基本无改变,仅增加0.8%(63.9%~64.7%。治前盗汗14例,治后有2例减轻,淋转率增加7.6%(64.4%~72%);而无盗汗的10例,治疗前后淋转率改变为4.5%(60.6%~65.1%),亦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