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97年4月7日
主诉:咳嗽4月余,伴气急胸闷1月。
现病史:感冒咳嗽4月余,曾用中西药治疗无效,近一月来伴气急胸闷,西医诊断:喘息型支气管炎。刻诊,患者咳嗽频作,痰多色白,伴胸闷气急而喘,大便干结,不畏寒。苔厚腻而糙,脉小弦。症属肝疏不畅,肠燥痰蕴。治拟疏肝润肠。
柴胡、前胡各9g 赤芍、白芍各18g 细辛4.5g 平地木30g 功劳叶9g 青皮、陈皮各9g 姜半夏9g 姜竹茹9g 车前草18g 江剪刀草30g 蚤休9g 半边莲30g 佛耳草12g 瓜蒌仁9g 枳壳实各9g 七剂
二诊:97年4白14日。
服药后,咳喘尽除,痰量明显减少,大便通畅,苔腻尽化,胸已不闷。苔薄,脉细。拟益肺补肾,健脾化痰之剂,扶正固本,巩固疗效。
黄芪15g 防风9g 苍术、白术各12g 猪苓、茯苓各18g 米仁18g 江剪刀草30 g 孩儿参12g 杜仲9g 女贞子12g 姜竹茹9g 蚤休9g
按:祖国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六腑以同为用”。腑气不通,常用导致气滞痰壅,肺气上逆,发为喘咳。本例患者,证见大便不通,胸闷气急而喘,苔腻而糙,邵师认为,此乃气滞肠燥,治当疏肝理气,润肠通便,疏肝以柴胡、白芍、枳实为要药,润肠以瓜蒌仁、枳壳为常用。患者服药后,随着腑气的通畅,全身气机随之疏通,从而使上逆之肺气得以通降,诸症得平,充分体现了中医脏腑相关理论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