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986年1期43~44,28页
摘要:1980年我们观察了阴虚型肺结核病人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用阴虚型基本方治疗后,患者淋巴细胞转化率显着提高。两年后,我们又测试了浸润型肺结核病人的T淋巴细胞100例及B淋巴细胞50例。结果T淋巴细胞计数的平均值低于正常值,呈虚证的更进一步下降。为了进一步探讨本病与细胞免疫的关系,近年来,我们选用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试验作为观察指标,分析肺结核病阴虚证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
讨论:肺结核病是一个慢性传染性疾病,体质虚弱和病邪入侵,是中西医共同认为的两个发病原因。体质虚弱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而导致抗痨能力低下,免疫功能的减退和失调,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结核杆菌是属于胞内菌的范畴,其毒力与细菌在单核巨噬细胞中存活和增殖能力有关。抗结核杆菌感染的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结核患者的病情和疗效与细胞免疫反应的强弱有关,而与体液免疫反应无关,病情重疗效差的无反应型患者几乎无抗结核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个体差异对结核杆菌的免疫效应和疾病表现可以有所不同。细胞侵入人体后,由巨噬细胞吞噬,经过处理提纯细菌抗原作用于T淋巴细胞,使其转化,增殖为致敏T淋巴细胞,遇到相应抗原时,即可释放多种免疫效应因子,来激活和增强巨噬细胞的杀菌能力,这是T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协同作用的结果。
细胞介导细胞毒性试验,能在体外直接检测效应细胞的杀伤作用。本方法仅3小时短期培养,该细胞毒性作用可能是以直接杀伤为主,但也不能排除通过效应细胞分泌介质进行杀伤的可能性。我们在上海肿瘤研究所《简易短期细胞毒试验》的启示下,进行了上述方法的测定。本文56例浸润型肺结核,其杀伤率为32.1±8.2,显著低于正常值,这与我们过去所做过的肺结核病人淋巴细胞转化率等和严碧涯等测定的活性T淋巴细胞,总T淋巴细胞和吞噬百分率均低于正常值是相一致的。
阴虚型肺结核患者,其CMC平均为30.5±7.6,较正常值更为低下,治后阴虚症状好转,而杀伤率亦提高到35.6±7.2,我们以其中效果较好,而又能不同程度反映结核病中毒症状的盗汗和潮热为例分析对照CMC的变化情况,治前盗汗12例,治后11例有效,及CMC有一定提高(32.125±-35.76±6.5)但统计学无显著差异。而潮热13例,治后12例有效,CMC也有提高(29.05±6.8-34.62±7.5,T=3.14,P<0.01)统计学有非常显著差异。
我们认为运用中医阴阳虚实的理论,调理其虚证,平衡其阴阳,以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对本病的防治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基本方中的沙参、麦冬滋阴生津,润肺止咳,清心除烦;玄参除上述作用外,现合黄芩、百部(黄芩、百部、丹参原为芩部丹的组成方),夏枯草以加强清肺降火的作用。这对本病潮热升火,脉象细数者所谓阴虚兼有火旺的症候来说,更为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