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6年11期685~687页
摘要:治疗措施
支气管哮喘在急性发作时,当务之急是止喘问题,一般病史不长,发作程度尚轻的患者,常规的是给以氨茶碱及其复方制剂。病情较急,要求止喘快效,则往往采用氨茶碱针剂静脉注射或0.25~0.5g氨茶碱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静脉给药,切忌推进速度太快,否则易引起心悸、心律失常或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
对氨茶碱过敏或心动过速的患者,可改用喘定,它是一种二羟丙基茶碱,优点为副作用较小,但效果也较弱。
对茶碱类药物耐药或失效的哮喘患者,进一步可选用交感神经受体兴奋剂,常用的为盐酸麻黄素,肾上腺素、异丙基肾上腺素、邻氯异丙肾等,而羟甲异丁肾(舒喘灵)0.25~0.5%雾化吸入,每次200~400ug,止喘作用快,心悸等副作用小,常为优选之品。此外,双氯醇胺(NAB365)对β2受体兴奋作用有良好的选择性,解痉作用的持续时间亦较长为其优点。
中医治喘的方法与内容也是很丰富的,尤当上述西药乏效时,可互相取长补短,根据辨证论治的法则分为:
一、寒喘:辨证要点为起病急骤,白沫稀痰,畏寒流涕,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浮滑带数,治疗常以小青龙为主方;炙麻黄9g 川桂枝4.5g 大白芍15g 细辛4.5g 姜半夏9g 炙款冬12g 咽喉不利者加嫩射干12g,取麻黄射干汤之意。咽痒打嚏严重者加辛夷4.5g 苍耳子9g 往往可提高抗过敏及解痉作用。
王氏曾以小青龙汤及其主要组成药对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的作用进行了观察,发现其有松弛作用,并有抗组胺、乙酰胆碱等作用。其平喘作用。而且细辛、五味子和桂枝的组合煎液,其平喘作用较麻黄、半夏等为佳。另外,曲氏等发现细辛油有类似醋酸可的松样的作用,可抑制组胺及PGE2引起的组织肿胀和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至于款冬花一味,笔者等已作过报道,它除了润肺止咳外,尚具平喘下气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有减慢呼吸频率及加深呼吸幅度的功能。
治疗寒喘的单方验方很多,有些学者善用含砒制剂,著名的古方“紫金丹”即由砒石配伍明矾、豆豉等组成,俗称“砒矾丸”,每服5ú6粒,每日三次,儿童酌减。对有出血倾向,肝肿大及肝硬化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曼陀罗花做成烟卷吸入,有较好的即刻平喘作用。它是抗胆碱的药物,其有效成分可能是东莨菪碱和阿托品类。笔者曾以曼陀罗花流浸膏1厘4,远志1分4,甘草1分做成“镇平片”,每服2~3片,药后半~1小时平喘有效率为80%。但有口干、皮肤潮红、目糊等副作用,要严格掌握剂量。
二、热喘:辨证要点为胸膈喘满,声高息粗,咯痰黄稠不畅,不恶寒而烦渴,或伴便秘尿赤,苔黄腻,舌质红,脉象弦滑带数。常用方为麻杏石甘汤加减。笔者曾在这二方的基础上,加入一味胡颓叶9~15g,胡颓叶又名蒲颓叶,性味酸平,治咳嗽上气,取其酸涩轻散收敛肺气之功。兼肺气虚者加入人参等分,名“清肺散”,有补益肺气之效,尤其对青少年患者,往往疗效更好。
用于热喘的单、验方不少,如地龙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姜春华老大夫善用单方蛞蝓以大贝粉作赋形药,做成绿豆大丸子,每服10丸,日3次,辅以牛黄解毒片,疗效一般尚可。
支气管哮喘因其个体的差异,病程的长短,复发的频率以及有并发症等的不同,在临床上出现了寒热错杂、虚实兼夹的情况,则需要温凉并用,或攻补兼施,辨证加减治之。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用中西药物后稍见减轻时,往往根据患者的体质,笔者喜用二个经验方:
1.三参养肺汤:组成药为孩儿参12g 玄参12g 沙参12g 黄芪皮12g 车前草12g 胡颓叶15g 地龙9g 苍耳子9g 海藻12g 海蛤壳18g 款冬9g 黄芩9g。用于肺虚型喘咳。
2.三桑肾气汤:组成为桑椹子12g 桑白皮9g 桑寄生12g 五味子4.5g 黄精12g 补骨脂12g 平地木12g 功劳叶9g 鹅管石12g 老苏梗9g 防己9g 昆布12g。适用于肾虚型喘咳。
上述两方做成浓缩煎剂,平时服用补益肺肾,可预防及减轻哮喘的发作。色甘酸二钠对外源性哮喘的防治方面也有较好效果。其主要作用为稳定肥大细胞的膜,使其在各种过敏原刺激下不易释放介质,用量为每次20ug,日3~4次吸入。近年来研究成功的酮替芬,每次1mg,每日二次口服,有较好的抗过敏作用,能抑制组织胺、慢反应物质和其它活性介质自肥大细胞释放,因而可减少外来因素对哮喘的诱发。
平时痰多湿重的哮喘患者,笔者则经常加用川厚朴4.5g 苍术9g 陈皮4.5g 姜半夏12g 制成糖浆,名“平咳合剂”,平胃散合二陈汤之意。健脾可以除痰,痰去则肺管通畅,有利于哮喘的好转。这就是中医肺病治脾的理论。
哮喘而兼咳痰不畅,胸闷,面部或下肢浮肿的患者,或合并肺气肿者,方中可加入车前草9~15g。车前草甘寒利水,清热祛痰,用于治喘,乃取其除湿消饮的功能。面部或下肢浮肿消退了,同样也反映在肺部水饮的去除,减轻呼吸道的壅塞,起到宣通肺气的作用。配伍陈葫芦30g,则收效更著。
中医治喘除口服用药外,尚有针灸、耳针、敷贴、气功等方法。针刺取穴多以大椎、肺俞、天突、喘息等为主穴。也有报道针刺内关、迎香穴治疗哮喘急性发作者,获效满意。由于剧咳而引起哮喘发作者,针刺鱼际穴,往往收到咳定喘止的速效。
治哮喘常用的为化脓灸法,又称发泡灸,能激发和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提高细胞免疫的功能。一般在大伏天灸治。在大伏天除灸治外,尚可采用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敷贴法,涂料用药主要为细辛、甘遂、白芥子、延胡索等四味。
哮喘持续状态的治疗----这是临床上比较疑难的课题。患者对一般平喘药物往往已经失效或低效,经常依赖皮质激素来减轻症状。皮质激素自应用于治本病以来,确实挽救了不少患者的危象和生命,常用的为氢化可的松100~400mg静脉滴注,或地塞米松5~20mg静注或滴注。在静脉给药后往往需要口服强的松5~10mg ,每日三次作短期维持。但是,肾上腺皮质激素也有不少缺点和副反应,其免疫抑制作用常使感染扩散。长期使用会引起垂体-肾上腺功能的减退。因此,使用激素应限于严重发作时,控制症状后应尽快停用。
对“激素依赖者”如需较长时间使用,一般主张采用最小的有效量维持外,近年来应用局部作用较强的二丙酸氯地米松,它是地塞米松的同型物,每次100ug,作雾化吸入,每日3-4次。此外,也有不少学者用中医补肾法来逐渐戒除对激素的依赖。而且根据中医脏腑内在联系的理论,补肾的中草药不仅用于培本,同时可以纳气平喘,用于治标。如谭氏等报道补骨脂对豚鼠完整气管的解痉率为63.8%,临床上止喘近期有效率为81.8%。中草药往往有多功能的作用,补中有攻,攻中有补,也是其优越之处。
关于哮喘呈持续状态的抢救,张氏等应用参蛤散或人参胡桃汤配合西医西药,治疗16例次发作病人,结果临控9例次,显效3例次,好转3例次,作者等认为服用中药后,除哮喘好转外,同时患者安然入睡,皮肤色泽恢复,肌力有所增进,心率减慢, 这些表现单用西医西药难以达到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了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