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二十九、吴×× 男 60岁。

初诊:1998年2月12日

主诉:慢性咳、痰、喘史十余年,发作二月。

慢性咳、痰、喘史十余年,冬季、早春易发。刻诊:咳嗽而喘,胸闷气急,心烦口苦,痰黄而粘,面潮红略有浮肿,大便干结。

舌象:苔黄腻。脉象:脉弦。

胸片:慢性支气管炎。

辨证分析:肝郁化火,肺热炽盛。

治则治法:疏肝清肺利水。

处方:柴胡、前胡各9g,赤芍、白芍各18g,平地木18g,青皮、陈皮各9g,姜竹茹9g,姜半夏9g,六月雪12g,瓜蒌12g,枳壳、枳实各12g,车前草18g,防己9g,猪苓、茯苓各18g,黄芩18g7剂

中医诊断:咳嗽,喘证(肝肺郁热)

西医诊断:喘息型支气管炎,肺源型心脏病。

二诊:1998年2月19日

服药7剂,咳喘明显缓解,面浮尽退。守方十四剂。

三诊:咳喘基本缓解,无明显浮肿,前方加玉屏风散,六君子汤及杜仲,狗脊之品,培补肺脾肾以巩固疗效。

按:平素肝气郁结型病人,由于气机不畅也可影响肺的宣肃功能而使水饮停聚,上迫为喘,外溢为肿,且气机不畅最易郁而化火。此型常见于慢支伴急性感染。本例病人咳喘气急、痰黄,伴胸闷、口苦心烦,面潮红、大便干结乃一派肝郁化火之象,邵师用大柴胡汤加味,并重用黄芩以疏肝清肺,理气化饮。再与活血利水之剂合用,使喘肿得以明显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