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全身状态异常辨病(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一 体重

体重是机体重量方面的总和。

1.体重的正常值

足月新生儿体重约为3~3.4公斤。最低2.5公斤,最高4公斤,男孩较女孩略重。

生后1~6个月,平均每月体重约增长0.6公斤,所以这时期体重为:体重(克)=3000+月龄×600。

生后7~12月,平均每月约增长0.5公斤,所以这时期体重为:体重(克)=3000+月龄×500。

一足岁时体重为9~10公斤,一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2公斤,所以这时期体重为:体重=9+(年龄-1)×2或体重=10+(年龄-1)×2。

2.体重增长过速辨病

临床以体重高于同龄、同身高小儿的正常标准体重的2%为肥胖。20%~30%为轻度肥胖;30%~50%为中度肥胖;大于50%为重度肥胖。临床上多根据肥胖儿脂肪分布特点和体格发育特点来辨别疾病。

(1)单纯性肥胖者体格发育良好,生长较迅速,脂肪分布均匀,外生殖器相对较小。常有家族肥胖史和过食史。

(2)柯兴综合征表现为短期内脂肪迅速堆积,出现肥胖。满月脸、“水牛”背,肥胖呈向心性,四肢不肥胖。此外,尚有多毛、高血压等。

(3)肥胖性生殖无能症表现为全身肥胖,四肢近端及躯干(特别是骨盆和乳房部分)更为明显。性器官则为婴儿型。

(4)莴蒙毕综合征肥胖伴智能落后,视网膜色素沉着变性,多指(趾)畸形,生殖系统发育不良等。

(5)贝—韦综合征此综合征肌张力低下肥胖,智能障碍及性发育不全。常见于2~3岁后开始肥胖,有特殊外表。

3.体重增长不良辨病

临床上,经常遇见因体重增长不良或消瘦就医的小儿。其实,若体重或身高略低于同龄同性别小儿的平均数,多系正常生理情况。体重低于同年龄小儿的15%以上,皮下脂肪明显减少,多系病理性消瘦。小儿(特别是婴幼儿)处于发育期,代谢旺盛,需要热量和营养物质较多、喂养不当、消化吸收不良和疾病等因素,均致小儿体重增长不良和消瘦。

(1)生理性消瘦小儿胖瘦或身材大小个体差异很大。一些正常小儿体重和身长可以低于同龄儿均值。如有的小儿像其父母,体格瘦小,食量少,多属正常生理现象。儿童快速生长发育期或活动量大,热量消耗大也可以较瘦。各种生理情况下的消瘦,都可见小儿一般状况良好、活泼愉快、无任何疾病表现。

(2)不同年龄小儿消瘦辨病新生儿消瘦,除不满月的小儿以外,应注意巨细胞病毒、方型属病、梅毒等宫内感染性疾病和呕吐、脱水、败血症等。

婴幼儿时期消瘦多由喂养不当等所致摄入不足。

年长儿消瘦应特别注意各种慢性疾病。

(3)消瘦程度和伴随症状辨病体重增长不良或轻度消瘦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去除生理因素后,消瘦进行性加重,或呈重度消瘦者多系长期营养不足或疾病所致。

怀疑病理性消瘦者,如有低热、乏力、盗汗和食欲减退症,应怀疑结核病。

伴发热、面色、指甲苍白、贫血的进行性消瘦,应怀疑恶性肿瘤。

总之,体重是测定小儿体格发育和衡量小儿营养状况的指标之一。小儿体重增长过速和体重增长不良发生时,首先应鉴别是否是生理因素引起。在排除生理因素后,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查找病因。

二 身长

身长是指从头至足底的垂直长度。3岁以下可用卧位测量,3岁以上可用立位测量。在站位测量时要求脱鞋,两眼平视,足跟、臀、肩部及后脑勺均同时紧靠立柱。

1.身长正常值

出生时身长约为50厘米。前半年每月增长2.5厘米,6个月时身长约为65厘米;后半年每月增长1.5厘米,1周岁时身长约为75厘米。第二年全年约增10厘米,2周岁时身长约85厘米。

2周岁以后身长每年增长5厘米。可按下列公式计算:身长(厘米)=85+(年龄-2)×5

此外还有上部量和下部量的测量。上部量即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下部量是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

12岁时,上、下部量基本相等。这以前,上部量大于下部量。12岁以后,下部量大于上部量。

2.身材矮小辨病

身材矮小一般指身长低于同年龄30%以上。身长是环境、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对生长发育以及性格形成有一定作用,环境因素中内分泌因素颇为重要。此外,营养物质是否充足、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对小儿生长发育均有作用。以上因素异常均会影响小儿身长。

(1)结合身体各部比例辨病身材矮小,上部量与下部量比例正常,体型匀称见于垂体性侏儒及家族性矮小。

患儿上、下部量比例如婴儿,即上部量超过下部量,见于患呆小症者。

身材矮小,下部量超过上部量见于性机能不全。

(2)结合头形大小辨病身材矮小,尖头,头特别小,出生时头围小于30Cm,1岁以后小于42Cm,前囟及骨缝早闭,伴智力落后及惊厥,多为先天性头小畸形。

身材矮小,伴头大者,出生时头大于36Cm,增长过速,2岁时超过50Cm,伴前囟过大,骨缝裂开,多为脑积水。

(3)结合智能情况辨病矮小伴智能落后见于呆小病、粘多糖Ⅰ型。

矮小而智能多正常,见于垂体性侏儒症及家族性矮小。

(4)结合牙齿发育辨病身材矮小伴出牙晚,见于呆小症、佝偻病和先天愚型。

身材矮小不仅是一个症状,它本身也是一种残缺。因此所有的小儿均应定期作体格检查,以便早期检出,给予适当治疗(如呆小症给甲状腺素治疗),能使部分患者减轻或治愈。

三 动作异常辨病

动作的发育,与神经、肌肉的发育有密切的联系。在生后的第一年内,神经细胞逐步分化成熟,神经髓鞘也逐步发展和完善,到2~3岁时基本发育完成。一般上部肌肉的神经髓鞘形成较下部早。条件反射是随着大脑皮质的逐渐健全、神经髓鞘的逐步形成而建立的。

动作发育的顺序如下:

由上而下 小儿先会抬头、坐,后会爬、站、走。

由不协调到协调 新生儿运动都是无规律、不协调的。5~6个月时有眼——手协调,即有意识地伸手抓取面前的东西;6~7个月时有手——腰协调,即伸手取不到东西时能弯腰。

由粗到细 小儿在6~7个月时只会用手掌取物,9个月后能用拇指配合拈取小物体。

现将小儿的动作发育过程列表如下:年龄动作

一月 不协调

二月 直立位抬头

三月 俯卧位抬头

四月 扶髋部能坐

五月 能抓住玩具抢奶瓶

六月 能翻身

七月 能爬,能独坐

八月 能自己坐起

九月 能扶物站立

十一月 独站、扶着走

十二月 能独走

十五月 能走稳、能站起、会蹲

十八月 会爬台级、小梯子

 二岁 会跑、会双脚跳

1.自动运动异常辨病

若运动发育迟缓,不按以上时间出现应该出现的运动,常提示大脑发育不全。但未足月婴儿活动可较少,足月儿四肢可不自主地乱动,偶有惊跳、短暂震颤。新生儿动作呈不规则、不协调的蠕虫样。如出现呼吸暂停、眼球上翻或凝视、直视、面部和手足抽动,则为抽搐,新生儿很少有癫痫全身性大发作。将小手巾蒙于婴儿脸上,即使新生儿也能将其弄开(蒙面征),半岁仍不能者,提示大脑发育不全。

2.不随意运动辨病

不随意运动是指不自主,意志不能控制的肌肉运动。主要由锥体外系功能障碍所致。不随意运动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分,形式多样,因病变损害的部位和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本组疾病在小儿并不多见,其中具代表性的是小舞蹈症,故以下主要讨论小舞蹈症。

舞蹈症,因有不自主、无目的、不对称、无节律的突然性肌肉收缩,类似舞蹈而取名。表现为上肢近端舞蹈样动作,面部挤眉、弄眼、咧嘴、伸舌作怪相,足和足趾乱动,不能走直线。有时为偏侧舞蹈症。

(1)风湿性小舞蹈症为风湿热的主要指标之一。多见于女孩,平均发病年龄8岁。常发生于风湿热的晚期(1~6个月),少数伴有其他风湿热表现。

(2)遗传性大舞蹈症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9岁起病,发育逐渐落后,可有惊厥发作和强直,以后有进行性痴呆和抑郁。待成年后才表现出舞蹈症。

(3)症状性舞蹈症除风湿和遗传可引起舞蹈症外,尚须检查和排除其他原因,如感染、中毒(包括胆红质脑病)、肿瘤、变性等都有可能引起舞蹈病。

由于动作的发育与神经发育有密切关系,所以动作异常病变多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系,当发现小儿动作异常时应及时就诊。

四 语言发育异常辨病

语言是表达思维和意识的一种方式。小儿语言除了与脑髓发育有密切关系外,还需要正常的听觉和发音器官,并与后天教养有关。

1.语言的发育

(1)发音阶段初生小儿只会哇哇哭,2~3个月时会发喃喃语。

(2)咿呀作语阶段5~6个月会发单音,7~8个月时会发复音。如“爸爸”、“妈妈”等。

(3)单语单句阶段1岁以后能说日常生活用词,如睡、吃、走等;1岁半时能讲单句,能用语言表达要求,如吃饭等。

(4)成语阶段2岁后能简单交谈;4~5岁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7岁以上能较好地掌握语言。

现列简表如下:年龄语言

二月 发喉音

四月 发咿呀音

六月 发单音

七月 发复音

1岁 说出物名

1岁半 讲单句

2岁 简单交谈

3岁 读出数字

4岁 能唱歌、能讲出意思

 7岁 能讲故事

2.语言发育迟缓辨病

语言明显落后于同龄儿而又无视听障碍;运动和精神神经发育落后;常有痴笑、张口、伸舌、流涎、磨牙、噘手指、双目无神,不能有意识地视物和随物转移视力,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对周围事物反应能力差,情绪不随外界条件改变而变化。多见于小儿智力低下。

出生至4个月的婴儿在安静环境中对柔和声音可出现眨眼或睁眼反应,但以惊跳反射较可靠。即婴儿对突然的巨大音响出现上臂屈曲痉挛、手指伸展、眨眼和瞬间停止活动;6个月以后的婴儿对声音可出现听性行为反应:头转向声源方向、寻找声源;生后5~10个月应能区分母亲的声音和他人的声音。如果婴儿不出现以上反应,伴语言发育异常,应考虑听力减退。

总之,在观察语言发育异常时,对于伴随症状的观察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听力减退引起的语言发育异常,因孩子听力减退,对巨大声音反应弱,很少因受声音刺激哭吵而致不少无经验的家长误以为孩子安静,“乖”,而不能及时发现。此时,若能及时观察孩子对声音的反应,发现异常,及早就诊,针对病因治疗,并开展听觉语言训练,是可以不同程度避免语言发育异常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