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3年以来,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以后,国内均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我国1985年由张振华分离培养成功。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幽门螺杆菌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但与胃癌的关系不少学者正在探索之中,在我国大部分资料报道了经胃镜检查者的Hp感染情况。而对人群的Hp感染了解甚少,至于Hp的传染源,传播途径等问题至今仍不清楚。一些研究显示,Hp感染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者中常见。曾经发现用抗生素和化疗可消除细菌并导致粘膜正常化,然而Hp作为致病原的作用尚未证实。该菌可能是胃粘膜的一种正常栖息菌,出现某些病理变化时选择的菌群中的一部分,参与发病机制的一种加剧因子,或其本身是引起胃病的致病因子,多数学者研究胃或十二指肠内粘膜上Hp的存在量是否与内镜或组织病理学变化相关以及检查所分离到的Hp菌株的同一性。
- 首页
- 中医书籍
-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全部内容
- 2.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研究进展
2.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研究 -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新的胃病致病因子节
- 4 Hp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节
2.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研究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研究进展节
- 1Hp病因学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