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PU)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有密切关系。我们对352例病人Hp感染情况进行了观察,现报告于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对有上腹隐痛、饱胀、反酸、嗳气等上消化道症状者做胃镜检查。取其中资料完整的352例进行了统计。其中男231例,女121例,年龄16岁~78岁。对照组112例,均为无消化系症状者。其中男78例,女34例,年龄21岁~59岁。

1.2 方法

使用OlympusGIF—K2胃镜,对观察组每例病人采取胃窦部活组织标本。同时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法(兰州军区军医学校研制试剂盒)和胃粘膜涂片Giemsa染色镜检法,两项均为阳性者定为Hp阳性。快速尿素酶试验是对于将活组织标本放入试剂盒后,1h内试剂颜色由淡黄色变为樱红色者定为阳性,至1h内试剂颜色无变化者定为阴性。对照组采用与观察组完全相同的条件与方法进行观察对照。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诊断全部经病理组织学确定。对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则经胃镜并结合病理组织学确定诊断。

2 结果

在所观察的352例中,CSG247例,其中Hp阳性152例,检出率为61.5%。CAG15例,其中Hp阳性12例,检出率为80.0%。DU68例,其中Hp阳性58例,检出率为85.2%。GU22例,Hp阳性17例,检出率为77.3%。Hp总检出率为67.9%,对照组112例中,CSG69例,CAG2例,DU2例,正常胃粘膜39例。共检出Hp23例,总检出率为20.5%。

在观察组90例PU中,溃疡面大小在0.5cm×0.5cm以下者36例,其中Hp阳性32例,检出率为88.9%。溃疡面大小在1.5cm×1.5cm以上者16例,Hp阳性16例,检出率为100%。在90例PU中活动性溃疡72例,Hp阳性68例,检出率为94.4%。非活动性溃疡18例,Hp阳性者8例,检出率为44.4%。

3 讨论

大量资料证明慢性胃炎及PU与Hp感染有高度相关性。本观察组Hp检出率:CSG61.5%,CAG80.0%,DU85.2%,GU77.3%,而Hp总检出率为67.9%,与对照组Hp总检出率20.5%相比,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报道一致。另提示消化系症状的有无与Hp检出率的高低关系密切。溃疡面的大小与Hp检出率呈正相关。活动性消化性溃疡Hp检出率(94.4%)远高于非活动性消化性溃疡(44.4%)。这可能是由于Hp感染愈重,该处炎症亦愈重,随之溃疡面亦愈大并多呈活动性溃疡之故。

上述资料进一步提示Hp与慢性胃炎及PU关系密切。Hp感染在引起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粘膜病变,并由此而使其粘膜防护机制减弱,最终导致PU上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其症状加剧早期复发和顽固不愈亦起重要作用。其致病机制可能是Hp菌体与上皮细胞结合后,Hp的代谢产物、毒素、酶类特别是氨,过氧化物歧化酶、蛋白溶解酶、磷脂酶A2和C破坏胃窦部粘膜的氨基已糖和磷脂,诱导炎症细胞合成,以及细胞毒素,免疫损伤等因素引起上皮细胞的损伤等有关。但其确切机制尚有待进一步阐明。Hp可能是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有报道在家庭内通过密切接触可造成传播。直接接触胃液在Hp感染的传播中有重要作用。故从事消化内镜的医生和护士是最易受Hp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

对Hp的抗菌治疗在慢性胃炎和PU的治疗和预防复发方面有重要价值。抗Hp药物如呋喃唑酮和次枸橼酸铋(De-Nol)等均有促使溃疡愈合。Hp阳性的PU患者抗Hp药物有效。如能彻底清除Hp可使PU根治。同时也进一步证明PU和慢性胃炎与Hp感染有高度相关性,使“无Hp无溃疡”的观点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根除Hp的方案很多,目前学者们都在在致力于寻求更为有效、安全、价廉、疗程短、使用方便、顺从性好和适合我国国情的根除Hp方案。相信符合上述要求的“最佳方案”不久将会运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