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

自1983年Warren和Mashall首次从胃粘膜标本中分离培养出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Pylori),并提出它可能与慢性胃炎(CG)和溃疡病(PU)病密切相关后,引起了全球关注,也为CGG、GU的病因学研究开创了一条新途征。1990年9月国际微生物联合会鉴定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我国是慢性胃病多发国家,自1985年张振华首次报告从胃粘膜中检出此菌后,已有不少单位对此进行研究,我院自1988年5月以来开展了此项研究,对325例因上消化道症状行内镜检查者进行研究,旨在从临床分析探讨Hp与慢性胃炎、消化溃疡和胃癌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的325例,男248例,女77例;年龄17岁~75岁,平均年龄43.9岁。根据内镜及组织学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7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34例,胃溃疡(GU)54例,球部溃疡(DU)108例,胃癌(GC)13例,正常(N)14例。按胃粘膜中是否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将胃炎分活动性和非活动性胃炎。

1.2 方法

用OlymPus GIF XQ10内镜进行检查,CG,DU,N组取距幽门5cm内的胃窦粘膜,GU取溃疡边缘粘膜,GC取癌组织,各取4~5块,分别作细菌培养、直接涂片、组织切片、HE染色及改良Warthin-Starry染色,部分作扫描电镜观察。将活检标本接种于肉浸液加8%~10%羊血琼脂平板中,于改良厌氧灌(5%O2,7%CO2,80%N2,8%H2,湿度98%)内,37°C,培养3d~5d,见1mm~2mm大小的露滴样、光滑、灰白色、轻度溶血的菌落,菌落涂片镜检,生化鉴定(尿素酶、氧化酶、触酶、马尿酸分解试验等)。7d不见菌落者阴性。Hp阳性标准:培养阳性或尿素酶阳性加直接涂片、改良W-S染色阳性中任一项阳性者。活检标本用10%福乐马林固定、切片厚5μm,常规HE染色,作组织病理学诊断。改良W-S染色,在10×100倍光镜下寻找Hp。供扫描电镜(SEM)观察的标本先用生理盐水轻轻冲洗粘膜面,用2.5%戊二醛固定及1%锇酸固定后,经脱水,临界点干燥、喷金后,在日立S—570型电镜下观察。所有资料按四格表行X2检验,若例数小于40或理论值小于1,则采用确切概率法计算。

2 结果

2.1 各种胃病Hp的检出率

胃粘膜标本分别用4种方法检测,Hp的检出率分别为尿素酶试验69.9%,直接涂片52%,改良W-S75.1%,培养63.1%;以改良W-S法检出率最高,直接涂片法检出率最低;其中直接涂片法与其它三种方法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培养法与改良W-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表1,P<0.05)。

Hp的总检出率为70.2%,CSG,CAG,GU,DU的Hp检出率高于N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均P<0.01);DU检出率高于CAG,CSG,GU组(均P<0.01);CSG,CAG,GU组间两两比较,Hp检出率无显著差异(表2,P<0.05)。

表1 胃十二指疾病Hp检出率

项目 CSG CAG GU* DU* GCa N 合计 阳性率
例数 102 34 54 108 13 14 325
尿素酶试验 72 24 34 94 3 227 89.9%
直接涂片 65 17 26 80 1 169 52.0%
改良W-S 76 26 39 98 4 1 244 75.1%
培养 68 19 30 86 1 1 205 63.1%

*表示均伴有慢性胃炎

表2 胃十二指肠疾患Hp检出率

项目 CSG CAG GU DU GCa N 合计
例数 102 34 54 108 13 14 325
阴性数 72 24 34 94 3 1 228
阳性率(%) 70.1 70.6 63.0 87.0 23.1 7.1 70.2

2.2 组织病理学检查

改良W-S染色中Hp存在于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粘液层间、胃小凹中,菌量多时可在浅层腺体的腔中见到。在浅黄色背景上呈棕色或棕褐色弯曲状、弧形菌。在慢性胃炎中,Hp的存在与炎症的活动性密切相关(表3,表4)。在CSG组57例活动性胃炎,Hp阳性55例;45例非活动性胃炎,17例Hp阳性;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在CAG组,20例活动性胃炎,19例为Hp阳性,14例非活动性胃炎,5例Hp阳性,二者比较差异显著性(P<0.05)。

表3 慢性浅表胃炎活动性与Hp检出率

活动性 阳性 阴性 合计
55 2 57
17 28 45
合计 72 30 102

表4 慢性萎缩性胃炎活动性与Hp检出率

活动性 阳性 阴性 合计
19 1 20
5 9 14
合计 24 10 34

2.3 SEM观察

对4例慢性胃炎标本进行SEM观察,这4例用上述4种方法均检出Hp。电镜下见Hp呈弧形或“S”形,少数量椭圆形或肾形。约0.5μm×2.5μm大小,菌体光滑,中央部分电子密度低,两端钝圆,有1~5根单极鞭性鞭毛。Hp紧贴胃粘膜上皮细胞。

3 讨论

作者对几种常用方法Hp检出率进行比较,以改良W-S检出率最高,直接涂片法检出率最低,且直接涂片与其它3种方法比较差异显著。细菌培养是鉴定Hp阳性最可靠的方法,但培养需一定条件和技术,影响因素多,阳性率较低,一般单位难以开展。直接涂片可见革兰氏阴性弯曲菌,但受涂片技巧和镜检经验限制,阳性率较低。改良W-S染色是一种检出率高的经典方法,但其操作复杂,耗时耗资。尿素酶试验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敏感性、特异性较高等优点,易普及推广,但仍有一定假阴性和假阳性。本组Hp总检出率70.2%,以DU的阳性率最高80.7%,GCa和“正常”组检出率低,分别为23.1%、7.1%。GCa组和“正常”组与CSG,CAG,GU,DU组比较,Hp检出率差异有异常显著意义GCa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CGS,CAG,GU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DU高于任何一组(P<0.01)。

我们的结果表明,胃粘膜中Hp存在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关,这与前人报告结果一致。组织病理学发现活动性胃炎中的Hp检出率显著高于非活动性胃炎,虽也有报告未见此种关联。Shousha等用透射电镜观察到,胃粘膜上皮间有中粒细胞浸润,且与Hp混合在一起,一些中性粒细胞可吞噬Hp,提示Hp可能引起炎症。我们用抗Hp药物De-Nol治疗71例慢性胃炎,Hp的清除率87.8%,且随Hp的清除,组织学检查胃炎明显减轻。血清学检查表明抗Hp抗体与慢性胃炎呈正相关。这些都提示Hp可能是慢性胃炎的病因。据报道用雷尼替丁治疗伴Hp感染的球部溃疡,4周后溃疡愈合,但Hp仍存在。用雷尼替丁联合抗生素或De-Nol治疗溃疡,难治性溃疡可治愈,溃疡复发率明显降低。这提示Hp即使对溃疡病无直接致病作用,亦可能与溃疡病顽固不愈及其复发密切相关,可能虽溃疡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在胃癌组织Hp检出率与正常组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提示此菌与胃癌可能无直接关系,其他作者也有类似报告。Hp作为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的病因,其真正致病机理仍未完全阐明,只是间接证据证明Hp存在于大部分胃炎和溃疡病中,经抗Hp治疗随Hp清除,炎症改善,溃疡复发率降低。但还有部分胃炎、溃疡中并未检出Hp,其他抗溃疡药治疗后虽Hp仍存在,但溃疡可以愈合。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建立成功的动物模型来促进研究Hp在慢性胃炎和溃疡病中的确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