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脏腑的正常功能依赖于气血的作用。气有温熹和激发各个脏腑的功能。《灵枢·脉度篇》谓:“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如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灌脏腑,外濡腠理。”即气运行机体内外表里,相互贯通,像圆环一样,周而复始循环着,以供给人体脏腑组织活动的动力。血液则起着滋濡脏腑组织的作用。《景岳全书》谓:“故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通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是以人有此形,唯赖此血。”即血液循行于脉管中,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循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发挥其营养作用。
气血温熹、濡养脏腑组织,使其能发挥各自的功能,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气血失和可直接引起各种疾病,人体产生的一切病理变化均与气血相关。气血生成虽有赖于脏腑功能的生化,但脏腑功能的产生皆须气血的滋润、畅通和平衡。
气的通畅表现在“升、降、出、入”四种运动方式。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体现出来,每一脏腑的气机运动都有固定规律,包括气机运动的方向、循行部位和升降限度。如脾主升发,肺主肃降,心火下熹,肾水上奉,胃主降浊等。如当升不升,反而下降,或当降不降,反而上逆,皆为病态。同时,脏腑间的气机运动又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升降相因,互为其用。如五脏贮藏精气宜升,六腑传导化物宜降。气的条达通畅,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保证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动态平衡,不致出现气郁、气滞、气逆、气陷等气机紊乱的病理状态。
血液循行于血脉之中,由气推动,周流全身,血脉为血液循行的管道,故称为“血府”。血液的循环作用永不停留。《三国志》曾引华佗语: “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说明当时已认识到血液循环正常流通的重要性。血液的正常流行,一则需要有健全周密的脉管;二则需要气的推动。在某些因素作用下,脉道失于固密,气机出现异常,血液就不能正常循行。如血液流出脉管,排出体外,则称之为出血。如血液运行不畅,受到阻滞,或溢出脉外,郁于体内,称之为“瘀血”。不管是瘀血还是出血,都是“离经之血”,由于离经之血已离开了脉管,失去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也丧失了血液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病理产物。
气属阳而生于阴,血属阴而生于阳。血之运行有赖于气的统率,而气之宁谧温熹,则依靠血的濡润,两者对立统一,相互依存。有关机体正常生理活动和健康的标准,古人常用“正平”或“平”加以概括。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谓:“气血正平,长有天命。”所谓“平”或“正平”即平衡之意。气血平衡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标志,也是平常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气血的正常平衡不是静止和绝对的,而是必须处在动态的平衡中,这是因为人在生长、发育、壮大、衰老、死亡这个人生过程中,机体内一直进行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活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为此就需要气机一刻不停顿地进行“升降出入”的运动,血液一刻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以完成人体所需要物质的运输和代谢。气血在不断地运动中,又必须保持相对平衡,这样才能各司其职,各自完成其生理功能,如果气血运行失常,则会影响到脏腑、经络、阴阳等各方面的协调平衡,五脏六、表里内外、四肢九窍就会出现各种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