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病辨治经验谈(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一、“气”的治则

“气”为生命之主宰,“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说明“气”在生理功能上的重要地位。“百病皆生于气”,“气为百病之长”,说明“气”之与病密切攸关。如“气有余便是是火”是指气盛则生“火”“衄”诸症, “气滞血瘀”乃指肝郁可致许多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乃指气虚血瘀引致的心血管疾患与一系列老年病。故气虚、气实、气滞等,均可引致疾病,万一失治则成难病。中医学还认为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中医把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气化过程,包括了气、精、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转化、利用和排泄的过程。据此,治内科难症往往独辟蹊径,取温运阳气、调气、降气、利气、升气诸法治疗难病而取效。

(1)温运阳气:“阳气者,得之则明,失之则不彰”。阳气为生命所系,温阳可使危病复苏。此法用之得当,可改变正邪关系,往往立起沉疴,首选药物为附子、细辛、加入处方通阳解凝,有画龙点睛之趣。

例:肾小盏结石案

胡××,久服渗利、化瘀、软坚等法排石不效,已议手术。卒以温阳化石法而获效,因结石嵌顿,排出已难想象,故专科医师大哗。仿治多验。

例:慢性鼻炎案

李××,屡治不效,遍服“苍耳子散”及新旧成药,屹然不动,终日涕泪交流,后于原方加附子,一举而定,竟未复发。

例:痰饮哮喘案

陆××,咳嗽日久,动则加剧,难以平卧,多量白痰,形瘦神疲,口唇紫绀,取小青龙汤加大附子重量,症情迅速缓解。曾治哮喘之重危病者,细辛用量达9g以上,克敌制胜,可资参考。

附:用附子六法

1.调之以甘,与甘草同用。

2.

3.

4.镇潜抑阳,与龙骨、牡蛎或磁石同用。

5.温阳泻火,与知母、黄柏、大黄同用。

6.

通过不同配伍,不但抑制附子燥性,扩大施用范围,还可取得理想的协同作用。

(2)升气:气为一身之大主,足则顺,疲则涩,旺则振,萎则短。治功能低下类疾病多用此法。首选药物为升麻、葛根、柴胡、桔梗。

例:升气活血治血小板

王××,男,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徘徊于2万~3万之间,激素治疗罔效,已拟脾脏切除。投以升气活血之剂,以升麻统率桃红四物汤投之,一方不变,一月后血小板接近正常而出院。

例:升气清热治声带闭合不全

江××,男,声带息肉术后咽部梗阻,音嘶不亮,咽痛口苦,病已四载,取血府逐瘀汤加升麻,仅四剂症状全消,五官科复查,闭合不全明显好转,初未料速效如此。

例:升清降浊治前列腺炎

冯××,男,久病癃闭,尿痛不畅,经八正散与前列腺汤、滋肾通关丸等法,无大进退,投升麻、石苇合通关丸,其苦若失。

(3)调气:平衡气之升降出入,调畅气机,可治郁证(情志病)。以此平衡法则治疗功能性疾病,实则为社会心理治疗学的主要治则。

调气中常用枳壳配桔梗,俾升降有常,运脾安中;柴胡配青皮疏肝利胆,宽胸畅中;升麻配乌药、茯苓提壶揭盖,引导水源;葛根配降香、菖蒲升清化浊,能治胸痹,心绞痛。

例:调畅气机治冠心病案

周××,男,胸闷心痛,每夜发作,痛彻项背,心悸气短。已以院为家,中西常法,仅能苟安,后以葛根、菖蒲、降香等,升清降浊,病情缓解,再加人参、黄芪巩固,出院后即趋稳定。

例:调气疏肝治胁痛案

江××,女,向有胁痛,放散背俞,病经十余载,月事愆期,乳房胀痛,久服化瘀罔效,乃取柴胡、枳壳、桔梗、川芎之属,另吞苏合香丸一粒,竟未复发。

例:宣肺疏肝治瑞尔氏黑变案

徐××,男,色素沉着十载,集中于面颊,粘膜、齿龈等处,气瘀交搏,失于宣化,遂成沉疴。投桑叶皮、生紫苑、柴胡、桔梗、枳壳、泽兰等宣肺气、疏肝气,凡四十余帖,脸部色素大退,喜形于色,判若两人。

(4)利气:气逆可引致清浊不分,产生心胸与少腹痞胀,甚则作痛或呕秽泛恶等症,故利气实为治疗难病的一个重要法则,作者常以麝香治厥逆、神经性呕吐、呃逆、神经性耳聋等症,药到病除。又据“气行则水行”的理论,常以小茴香配泽泻利气行水治一切水气病,亦多应手。张锡纯力主用三棱莪术,他说“十倍香附不及三棱莪术”。他强调理气,重视活血,“血活气通,其病易愈”,张氏喜用参芪补气,棱莪理气化瘀,补而不滞,元气愈旺,愈能鼓舞消症瘕之力,乳香善通窍以利气,张氏并主张生用没药,宣通脏腑,流通气血,以治胃、胁、腹、肢体关节疼痛。甚有见地。

例:利气开窍治聋耳案

张××,男,突然发耳聋,投以通窍活血汤三帖即愈,方内所用麝香改绢包为内服,剂量为0.3g 分三次下。

例:疏肝理气治神经性呕吐案

刘××,女,呕吐频频,进食尤甚,经西医治之无效,且日以加剧,日形消瘦,脉沉舌腻,辨为肝郁气滞,胃失降和,投逍遥散加莪术,另和玉枢丹0.75g 三剂即定。

例:利气降火治癔病案

金××,女,于紧张时即卧地不起,屡发屡剧,投丹栀逍遥散加麝香0.09g另吞,一剂定,三剂愈。

(5)降气:陈无择谓:“人之脉者,乃血之隧道也,非气使则不能行”。气机升降,在于肝气条达。条达有关临床所见气郁、气逆,气有余便是火,气火逆乳则脉络不安,而致血溢脉外。证见血家烦躁郁怒、喜冷饮,喜吹冷风。先哲唐容川善以小柴胡汤治血证,独具卓识。作者必参用降香折其逆气。降香辛温,能祛瘀止血,降气定痛。《本草纲目》谓其能“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缪仲淳称:“宜行血,不宜止血;宜降气,不宜降火;宜补肝,不宜伐肝”。降香独擅胜场,对心、肺、胃之火,釜底抽薪,亦有殊效。

例:泻肝降火治鼻衄案

叶××,男,38岁,鼻衄量多,胸膺不舒,头痛面红,口苦心烦,初用龙胆泻肝汤收效不显,后加降香一味,竟获痊愈。

例:降气平肝治肝厥案

赵××,女,昏厥六载,发时不能自主,有濒死感,血压偏高,两胁痞胀,从肝厥例投治屡有进退,卒以降香统帅诸药,降其有余之气,终未复发。

(6)益气:《直指方》云:“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气虚不仅可导致血证,瘀证,还可产生水气,痰浊等功能性疾患,如清暑益气汤之愈暑湿症;当归补血汤之愈贫血;补中益气汤之愈功能性低热,重症骨无力等,皆正治之法,作者尝以益气法调整正邪关系、多有所获,亦有变法制方而愈疑难病者,举例如下:

例:益气敛精治肾病综合病案

李××,男,水气病,浮肿退后蛋白尿长期不消失,经激素,消炎痛治疗不应,后乃从气虚不摄,精气外泄例立法,以黄芪60g燉糯米粥,日服二三次,未竟月而愈。

例:补气升清治产后小便不通案

王××,女,产后恶露不净,小便不通已二日,少腹膨满急胀,呻吟不止。盖因产时气陷于下,胞系损伤,膀胱受压所致,用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90g煎汤内服,并以“玉枢丹”搐鼻取嚏,开上通下,小便通畅,诸症随安。

二、“血”的治则

“血为百病之胎”,泛指百病与“血”有关。如《普济方》云:“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凡病经多日疗治不痊,须为之调血”。《医学准绳》曰:“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都指出瘀血与疾病的重要关系,治法方面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守病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古人早就肯定了调畅血气是治疗学的基本法则。清代名医王清任创立了许多有效方剂,他的中心思想即为“气通血活,何患不除”,确具真知灼见。本人认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从而创立了“衡法”治则,直接作用于气血,最宜攻克疑难杂症;临床验症,颇有效果。治血亦有补血,清血、凉血、温血、攻血、破血、止血、敛血、化瘀等多法,作者创有“化瘀十法”撰有《瘀血证与治则之研究》,临床颇有所得。兹举治案数则,以资验证。

(1)“久病”验案

1.疏肝活血治十一年遗尿案

谈××,遗尿自五岁始,已十余年。口干低热,多梦纷纭,脉细弦小数,舌红紫,巩膜瘀点磊磊。足厥阴环阴器,瘀热交搏于膀胱,州都失司,以血府逐瘀汤加白茧壳、韭菜子、升麻投之,十年痼疾,竟能于短期内治愈。

2.温寒化瘀治顽固性腹痛案

吴××,腹痛经年,时发时止,愈发愈剧,痛剧时辗转呼号,声达户外,钡餐摄片阴性,上腹部拒按,痛有定处,数年前曾行阑尾切除术,脉弦紧、舌紫苔薄腻。术后有瘀、营卫乖违、气滞瘀阻、投少腹逐瘀汤治之,四剂后即霍然而愈,随访数年,病未复发。

3.清热化瘀治慢性咽喉炎案

丁××,咽喉灼痛,已经半年,竟日皆然,曾遍用养阴润燥,清热降火,化瘀消炎诸法,屹然不动,脉弦细,苔薄腻。风燥痰热失宣,营血受灼,久之化瘀潜络,血府逐瘀汤内含甘桔汤,用之最合,服药四帖,痛去大半,继服五帖,随访已愈,再未复发。

(2)“怪病必有瘀”案

1.通窍活血治久呃不止案

陈××,产后受寒及情志不遂,发生呃逆,晨起即发,数时不止,入睡即停,啖寒受气更甚,病经三年,就医多处未愈,两手沉迟,舌苔薄白,边缘色紫。肝郁气滞,寒邪凝结,瘀血胶着不化,投通窍活血汤7贴即止,后以少腹逐瘀汤预后,经来紫块磊磊,其病若失。

2.疏肝化瘀治不排精案

李××,平素身健,无性要求,亦不排精,结婚十一年无生育,检查精子数值形态正常,遍用中西药物无效,已失去信心,寡言少笑,脉沉涩,舌紫苔薄腻。肝郁形之于神,气结血瘀,投经验方益肾活血汤,服药14贴已排精,续服前方30贴而停药,第二年得一男孩,一方不易还其健康,似非幸致。

3.壮阳活血治阴囊萎缩案

徐××,身体素健,近年来每于工作紧张或劳累后发现阴囊萎缩,以后竟不复出,伴心慌、脸红、多梦、头痛、口干、脉象细涩、舌紫。气血凝滞,脏气与脑气不接所致。投血府逐瘀汤合韭菜子、蛇床子,服药14贴即有起色,再服14贴症状消失。

小结

振兴中医,贵在提高疗效,临床工作者不甘陈方局限,近年来不乏在诊断与治疗上创有新意,多有可取。作者在攻克疑难杂症中偶有所得,姑名“第二层次”的证治,多一条思路,多几个法则,丰富了医者的治疗手段,为提高临床疗效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愚拙之见,尚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