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例胃癌兼挟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1995;(2):70-71

摘要:胃癌,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认为,其病机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笔者临证发现,胃癌患者除可分为脾胃气虚,脾胃气滞,胃津不足等证型外,还均有一定程度的血瘀表现,即兼挟血瘀证。为了明确胃癌兼挟血瘀证的诊断及探讨各证型血瘀的变化特点,笔者以血液凝固性变化为指标,进行了有关检测,旨在通过本研究,对胃癌血瘀病机的客观存在有所认识,进而为临床用药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线索或证据。

辨证分型

1。脾胃气虚型面色恍白,身倦乏力,食少纳差,泄泻或汗出,浮肿,舌淡脉弱。计16例。

2。脾胃气滞型胃脘痞满胀痛,或牵及小腹、胸胁,恶心呕吐,肠鸣作响,舌苔薄,脉弦。计15例。

3。胃津不足型口干口渴,胃脘不适,或饥不欲食,便秘或虚热,皮肤干涩,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薄少脉沉细。计10例。

结果

讨论

胃癌,是典型的脾胃病,脾胃功能失调是胃癌的主要病理机制。根据胃癌的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脾胃气虚,脾胃气滞,胃津不足3个辨证类型,并据此而施以相应的治疗。但笔者临证发现,胃癌病人还往往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瘀现象,如胃脘刺痛、拒按、腹部肿块、吐血、黑便或舌下脉络瘀曲、舌面瘀癍瘀点,舌质青紫等。因此,认为血瘀也是胃癌病机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进一步证实胃癌血瘀病机的客观存在,笔者以反映血瘀本质的血液凝固性变化为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胃癌病人处于明显的高凝状态,如血小板聚集性增高,与血小板粘附、聚集有关的ⅧR:Ag增加而参与灭活凝血酶的AT-Ⅲ和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加强吞噬细胞清除激活的凝血物质的Fn减低。以上促凝物质和抗凝物质的动态失衡,提示胃癌病人存在血瘀证。由于这种血瘀证不是独立于上述3种证型之外,而是与其兼见的,故称为兼挟血瘀证。

中医认为,血行脉中,赖气以推动,故有气以行血之论。如果“气”的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发挥其推血运行的作用,或阴津不足,不能化气生血,濡润脉络,则势必造成血流涩滞,导致了血瘀证的发现。胃癌病人存在脾胃气虚,脾胃气滞,胃津不足的病理变化,这种内在机制为血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3种证型产生血瘀的机理不同,设想其血液凝固性改变亦不一致,或各有其特点。为此,又对各证型的检测结果作了进一步分析,发现脾胃气滞型病人在凝血活性增强的同时,抗凝活性亦明显减低,且与其它2型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胃津不足型病人则主要表现凝血活性增高;而脾胃气虚型病人似以凝血与抗凝过程的低水平失衡为特点。上述现象提示,中医不同的证型所致血瘀在微观变化上是有区别的,各有其影响的环节。临证治疗时,对此应有所认识。

最后,观察了分型施治并配合活血化瘀的疗效。结果表明,患者的血瘀症状明显减轻;实验检查,PagT减低,ⅧR:Ag、Fbg含量下降,而Fn水平上升,说明高凝状态得到一定纠正。由此认为,胃癌辨治过程中,有计划地、不失时机地应用一些活血化瘀药物,无论是从消除瘀血兼证,还是改善高凝状态来说都是必要的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