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为病。脉微细。为邪气传里深也。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邪传少阴。则气行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欲吐不吐。心烦者。表邪传里也。若腹满痛。则属太阴。此但欲寐。则知属少阴。五六日肾热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脉阴阳俱紧。为少阴寒。法当无汗。反汗出者。阳虚不固也。故云亡阳。以无阳阴独。

是)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咳而下利。里寒而亡津液也。反以火劫。强责少阴汗者。津液内竭。加火气烦之。故谵语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为邪在经。可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此少阴病。

脉细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脉微为亡阳。里虚。不可发汗。脉弱涩为亡阳。里虚。复不可下。)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

(少阴病。脉紧者。寒甚也。至七八日传经尽。欲解之时。自下利。脉暴微者。寒气得泄也寒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下利。恶寒蜷卧。寒极而阴胜也。利自止。手足温者。里和。阳气得复。故为可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恶寒而蜷。阴寒甚也。时时自烦。欲去衣被。为阳气得复。故云可治。)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中风。阳脉当浮。而阳脉微者。表邪缓也。阴脉当沉。而阴脉浮者。里气和也。

阳中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阳生于子。子为一阳。丑为二阳。寅为三阳。少阴解于此者。阴得阳则解也。)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经曰。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吐利手足不厥冷者。则阳气不衰。虽反发热。

不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膀胱。太阳也。少阴、太阳为表里。少阴病。至八九日。寒邪变热。复传太阳。太阳为诸血也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但厥无汗。热行于里也。而强发汗。虚其经络。热乘经虚。迫血妄行。从虚而出。或从口正虚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针经曰。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治。此内外寒极。纯阴无阳。故云不治。)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吐利者。寒甚于里。四逆者。寒甚于表。躁烦。则阳气欲绝。是便死矣。)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下利止。则水谷竭。眩冒。则阳气脱。故死。)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四逆恶寒而身蜷。则寒甚。脉不至。则真气绝。烦。热也。燥。乱也。若愤躁之躁。

从烦至躁。为热来有渐。则犹可。不烦而躁。是气欲脱而争也。譬犹灯将灭。而暴明。其能久乎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肾为生气之源。呼吸之门。少阴病。六七日不愈。而息高者。生气断绝也。)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

死(阴气方盛。至五六日传经尽。阳气得复则愈。反更自利。烦躁不得卧寐。则正气弱。

阳不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少阴病。当无热恶寒。反发热者。邪在表也。虽脉沉。以始得。则邪气未深。亦当温剂发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二两去节甘热)细辛(二两辛热)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润之。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煮取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二三日。邪未深也。既无吐利厥逆诸里证。则可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微汗以散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温热气。)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已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脉经曰。风伤阳。寒伤阴。少阴受病。则得之于寒。二三日以上。寒极变热之时。热烦于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苦寒)黄芩(一两苦寒)芍药(二两酸平)鸡子黄(二枚甘温)阿胶(三两甘温)(阳有余。以苦除之。黄芩、黄连之苦。以除热。阴不足。以甘补之。鸡黄、阿胶之甘。

以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少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少阴客热。则口燥舌干而渴。口中和者。不苦不燥。是无热也。背为阳。背恶寒者。

阳气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辛热)茯苓(三两甘平)人参(二两甘温)白术(四两甘温)芍药((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缓之。茯苓、人参、白术之甘。以补阳。酸以收之。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肾水。而主骨节。身体疼痛。肢冷脉沉者。寒成于阴也。身疼骨痛。若脉浮。手足热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阳病下利。便脓血者。协热也。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下焦不约而里寒也。与桃花汤固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甘温)干姜(一两辛热)粳米(一升甘平)(涩可去脱。赤石脂涩以固肠胃。辛以散寒。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补正气。)一服愈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二三日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深也。腹痛。里寒也。小便不利者。水谷不别也。下利不止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可刺。

(下焦血气留聚。腐化则为脓血。刺之以利下焦。宣通血气。)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吐利。手足厥冷。则阴寒气甚。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与吴茱萸汤。助阳散寒。)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则循喉咙。其支别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邪自阳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甘寒)(猪水畜也。其气先入肾。少阴客热。是以猪肤解之。加白蜜。以润燥除烦。白粉以益气断得。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

(阳邪传于少阴。邪热为咽痛。服甘草汤则瘥。若寒热相搏。为咽痛者。服甘草汤。若不瘥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辛甘微温)甘草(二两甘平)(桔梗辛温。以散寒。甘草味甘平。以除热。甘梗相合。以调寒热。)上二味。以水三升。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热伤于络。则经络干燥。使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与苦酒汤。以解络热。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辛温)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谷中甘微寒)(辛甘散之。半夏之辛。以发音声。甘以缓之。鸡子之甘。以缓咽痛。酸以收之。苦酒之酸去滓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甘草汤。主少阴客热咽痛。桔梗汤。主少阴寒热相搏。咽痛。半夏散及汤。主少阴客热咽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辛温)桂枝(去皮辛热)甘草(炙甘平以上各等分)(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半夏、桂枝之辛。以散经寒。甘草之甘。

以缓以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少阴主水。少阴客寒。不能制水。故自利也。白通汤。温里散寒。)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辛温)干姜(一两辛热)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热。)(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葱白之辛。以通阳气。姜附之辛。以散阴寒。)上三味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少阴病。下利脉微。为寒极阴胜。与白通汤。复阳散寒。服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从之故死。脉微续者。阳气渐复也。故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咸寒)猪胆汁(一合苦寒)(内经曰。若调寒热之逆冷。热必行。则热物冷服。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

由是剂中胆汁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少阴病。二三日。则邪气犹浅。至四五日。邪气已深。肾主水。肾病不能制水。水饮停而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甘平)芍药(三两酸平)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生姜(三两切辛温)白(脾恶湿。甘先入脾。茯苓、白术之甘。以益脾逐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所胜。

佐滓后加减法。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气逆咳者。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水寒相搏。则咳。细辛干姜之辛。以散水寒。)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小便利。则无伏水。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芍药之酸。泄气。干姜之辛。散寒。)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气逆则呕。附子补气。生姜散气。千金曰。呕家多服生姜。此为呕家圣药。)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

或(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为里寒。身热不恶寒。面色赤。为外热。此阴甚于内。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上三味。以水三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葱味辛。以通阳气。)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芍药之酸。通寒利腹中痛。为气不通也。)呕者。加生姜二两。

(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咽中如结。加桔梗则能散之。)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利止脉不出者。亡血也。加人参以补之。经曰。脉微而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者。四肢不温也。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枳实(破水渍炙干苦寒)柴胡(苦寒)芍药(酸微寒)(内经曰。热淫于内。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枳实、甘草之苦。以泄里热。

芍药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

(肺寒气逆则咳。五味子之酸。收逆气。干姜之辛。散肺寒。并主下痢者。肺与大肠为表里悸者。加桂枝五分。

(悸者。气虚而不能通行。心下筑筑然悸动也。桂。犹圭也。引导阳气。若热以使。)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茯苓味甘而淡。用以渗泄。)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里虚遇邪则痛。加附子。以补虚。)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匕。纳汤中。煮取一升半。

(泄利下重者。下焦气滞也。加薤白。以泄气滞。)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下利不渴者。里寒也。经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寒故也。此下利呕渴。知非虚小便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传经五六日。邪传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为邪渐深也。今少阴病得之二三日。

邪气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肾水也。青。肝色也。自利色青。为肝邪乘肾。难经曰。从前来者。为实邪。

以肾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少阴入腑也。六七日。少阴之邪入腑之时。阳明内热壅甚。腹满。不大便也。阳明病。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不云急温。此少阴有形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伤寒表邪传里。至于少阴。少阴之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邪既留于胸中。而不散者。

是以温而则但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脉微为亡阳。涩为亡血。下利呕而汗出。亡阳亡血也。津液不足。里有虚寒。必数更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