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针麻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出处:针刺研究 1989年第1~2期203~204页

摘要:针刺麻醉临床研究成功,是近一百年来中国传统医药的一大突破。由于针麻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不仅推动了针灸医学的发展,而且为现代医学关于“痛”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然而,针麻究竟怎样研究成功?从科学技术史和思维方法上究竟有些什么可供我们以启示和借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立题思路开拓

在近代中医发展史上,不少学者对中医药学的研究颇多以阐释古典以解难为至上,总结临床经验以验证前人之奥意为自豪。然而,发前人之未发,有所突破者较少。20世纪50年代我国针麻临床研究成功,打破了这种局限的封闭式的思维方法。从针刺在临床上确能“止痛”这一普遍现象中捕捉其共性规律,从而提出移植嫁接于外科手术麻醉的设想。这种设想是建立在几千年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结晶,它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统一。这是针麻临床研究能够获得成功思维方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研究设计科学可行

1.个体差异预测法:不同对象在针麻手术中差异很大。研究者设计了在手术前先作个体对针刺耐受性反应和效应的预测试验,选其优良者给予针麻手术。

2.模拟麻醉诱导法:吸取中医针刺手法中“候气”和“守气”的经验,采取提插捻转以补为主的手法,使其保持“得气”状态:从而摸索出以提插捻转和间断留针轮换操作半小时以上的针麻诱导法。

3.由博返约筛选法:将针刺治疗胸肋疼痛的穴位一个一个作临床止痛验证和健康人测痛试验。根据手术15个步骤的特点和需要,由少至多地组合穴位(112个),再逐步筛选,由多到少后相对固定为12个穴位,成为最佳穴位组。

4.规范有序定量法:以手表记时,节拍器计数、记录捻转幅度等方法,摸索到针刺频率以120-150次/分为最佳,捻转幅度180度为最适宜。

5.“得气”信息保持法:采取以针刺“导气”→“得气”和留针“守气”的一穴间断操作和多穴轮换操作的方法,达到长时间保持“气至效至”的状态。

6.针刺与手术协调法,既积极改进针刺选穴和手法,又注意改进外科手术操作方法,强调稳、准、轻、快的手术操作方法。

7.各个击破分解法:将整个肺切除手术分成15个步骤,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组合、验证、筛选穴位,终于找到6对(12个)三组穴位为最佳穴位。

8.追踪随访观察法:对每一例术后用止痛药、恶心、呕吐、腹胀、胸腔引流管、体温、血象、下床活动时间及精神、心理状态等,均作了即时观察记录和出院后随访,表明针麻手术病人生理扰乱少,机体功能恢复快,无一例因麻醉意外或手术本身死亡。

(三)研究与应用相互渗透

根据不同病人和不同病种的手术特点和要求,掌握应用针药结合或单纯针麻方法,既解决了病人的药疗需要,又通过实践逐步积累病例,摸索到单纯针麻手术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