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天津中医 1995年6期20~21页
摘要: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其发病与自身免疫状况有关,目前在临床上中西医治疗的方法虽有不少,但既有较好疗效又较少副作用者尚较少,近年来我们采用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的方法,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作为观察研究对象,用益气清热法对47例患者进行了系统的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治疗方法用本院自拟协定方:由黄芪、仙鹤草、土大黄、侧柏叶、黄柏、五味子、白术、生地、狗脊、甘草等组成。每日1贴,两煎温服。出现疗效者继续服药至血小板数升至100×109/L。
观察方法用药后一般每周复查1次血小板数,观察出血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的变化,部分病例骨髓象治疗前后对照。
结果
1 症状体征变化及副作用 治疗后出血症状多有明显改善,紫癜由治疗前38例减至4例,齿衄由33例减至2例,月经增多由8例减至1例,鼻衄由5例减至0,皮肤瘀点由3例减至1例。服药过程 中除3例出现便溏(查大便常规、肝功能无异常)外,其余病人均未发现有明显副作用。
2 治疗前后血小板数变化 治疗后大多数病例在服药3周后血小板数开始上升,6~8周后血小板数明显上升,随着疗程增加血小板数继续稳定上升。47例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计数40.70±17.24×109/L(X±Sd,下同),治疗后血小板数上升至89.20±14.55×109/L,治疗前后配对资料进行t检验有显著差异(P<0.01)。
3 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IPAiG)测定的变化 对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测定,治疗前PAIgG值为71.48±36.58ng/107pl(X±Sd,下同),治疗后降至18.53±4.31/107pl,治疗前后配对资料t检验(下同)有显著差异(P<0.01);PAIgA值由14.90±5.45ng/107pl降至7.25±1.73/107pl(P<0.01);IgM值由治前35.80±11.49ng/107pl降至治疗后6.60±2.16ng/107pl(P<0.01)。
4 其它变化 我们对部分病例进行了治疗前后的骨髓象对比,治疗后产板巨核细胞增加,散在血小板易见,巨核细胞变性现象改善,治疗后的骨髓象显示骨髓巨细胞系成熟障碍现象得到缓解。
5 疗效判断 按第二届全国血液学学会制订的疗效标准判断,47例患者经平均6个月以上疗程的治疗,结果为显效14例(29.79%)、良效28例(59.57%)、进步2例(4.26%)、无效3例(6.38%),总有效率93.62%。
讨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中医的“血证”范畴。西医治疗仍以肾上腺皮质激素、脾切术、免疫抑制剂为主,其它还有联合疗法、单克隆抗体治疗法等,但一般副反应都较多,中医药治疗多以辨证施治为主要手段,其它还有验方单方等形式。但在应用及疗效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认为本病究其病因,大多与火、气有关,《景岳全书·血证》曰:“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但察其气虚气实。”《济生方·吐衄》谓:“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气血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气属阳,血为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随气行,气血失调乃阴阳失衡,故气虚则血失统摄,血不归经脱陷妄行,火旺则气逆血溢,因此“气虚”“火热”致阴阳失衡是导致这一出血性疾病的本质。而中医药传统的益气摄血、凉血止血方剂治疗本病,疗效并不十分理想,有报道四君子汤、八珍汤等补益气血方剂可提高血小板内CAMP浓度,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3],一些凉血养血药物如当归、川芎、赤芍等也被证实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我们在临床中根据治血先治气,气顺血自归经的原则,以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的方法,用益气清热法为主要功效的协定方药,对本组病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全方配伍中以大剂益气药配合清热泻火药,参以收敛固涩、培补脾肾、调整阴阳之品,使气虚得补,火热得清,气血之本得固,阴阳失衡得调。本文的治疗结果提示,治疗后临床出血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血小板数明显上升,增高的血小板抗体明显下降及恢复,髓象巨核细胞系成熟障碍现象得到缓解。这表明全方能针对本病的不同发病环节,具有改善出血,提高血小板数,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骨髓巨核细胞分化、成熟等方面的综合治疗功效。临床疗效良好,且无明显副反应,总有效率达93.62%。
我们的治疗法则是以中医药理法方药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治则明确、方法简明和疗效结果易于重复验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