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5第4期第22~21页
摘要:一、善用督脉杂病,理论体现实践中
督脉是奇经八脉之一,它和任脉、十二经脉合称为十四经脉。督脉是统帅,是统领全身阳气的主要经脉,故谓“阳脉之海”。应用督脉之生理功能,结合现代医学之精华,灵活应用于临床,是秦亮甫教授治病的一大经验。六十年代初,他提出了“主取督脉,以治四肢疾病”的观点。督脉行脊里入于脑髓,督脉贯穿脊柱,属肾,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可见肾、督两脉有关系密切,故凡是影响四肢功能的疾病,如腰椎退行性变、中风后遗症、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空洞症、外伤性后遗症所造成的四肢功能障碍性疾病等,秦教授都认为与督脉有关。临床证实,督脉取穴的疗效优于局部取穴。
督脉与其他经脉的关系甚为密切,特别是手足三阳经均与督脉相交会,最集中之处是大椎穴。因督脉为“阳脉之海”,统率一身之阳气,具有保卫体表的作用,又与足太阳膀胱经最为邻近,而体内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与督脉脉气相通,应用这一生理机能,八十年代秦亮甫教授又提出了“主取督脉,以治杂病”的理论,用以指导临床治疗高血压病及各类哮喘病等。秦教授取大椎、陶道、身柱三穴共奏散寒通阳、清热解表、止咳平喘之功效治疗各类哮喘病;又以温通督脉,配以定喘化痰的中药制成中药外敷药膏,敷于督脉与膀胱经,以治疗哮喘痼疾。
又根据督脉理论,用于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他应用平肝潜阳、育阴潜阳加芳香馥郁的中草药,做成外用药包治疗高血压病,具体嘱病人睡时枕于后脑颈项,让药物作用于督脉的风府、大椎、脑户部位,使芳香性味透达百会,从而达到育阴潜阳的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取得较为确切的疗效,深受病家欢迎。凡此种种,即是秦教授“主取督脉,以治杂病”理论的具体临床表现。
二、善用八脉交会穴,配对使用效更增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经别、络脉以外的八条“别道奇行”的经络,它不象十二经那样有阴阳表里的联系,但八脉之间相互勾通,对十二经起着总的联合、统率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盛衰的作用。而十二经又有八个穴位通于奇经八脉,作为与八脉联系的主要据点,可以治疗奇经八脉的病症,称为八脉交会穴。秦教授认为奇经八脉与十二经是不可分隔的一个整体,八脉交会则是连接这一整体的据点。在临床,秦教授常是配对应用,如内关穴配公孙穴,他认为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别走手少阴三焦经,有宁心定神、镇静镇痛的作用;公孙是脾经的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有调理脾胃、益气养血的作用,临证配以辅助穴位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引起心血不足、心神不宁而致的心悸、胸闷诸症的治疗。又外关穴配足临泣穴,外关穴是三焦经的络穴,别走手厥阴心包经,通阳维脉,有通经活络、疏风解表的作用;足临泣穴是足少阳胆经的俞穴,通带脉,能清肝胆少阳之风热,集诸穴祛风散热之功为一炉,共同治疗邪热袭表引起的表热症。
三、善用补泻之手法,灵活巧用因人宜
补泻手法是针灸临证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常用的有开阖补泻法、提插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徐疾补泻法和五输穴补泻法,然而秦教授推崇和常用的是迎随补泻法、徐疾补泻法和五输穴补泻法,临证治病常合理选用,灵活应用。秦教授在法国讲学期间,曾应用五输穴补泻法治疗一名昼夜呃逆不止达10天之久的患者,取得十分满意的疗效。
秦教授认为,施行补泻手法时,要结合患者年龄、体质、机能状态、病因病性等具体情况,作为补泻刺激量的选择。如老年人补量可大些,青壮年泻量可大些,幼儿刺激量宜小,体壮实证宜泻,体弱虚证者宜补,敏感时刺激量宜小,迟钝时刺激量宜大,虚寒阴证者补量宜大,或加重灸,或置皮内针,实热阳证者泻量宜大,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总之,要因人而宜,因症而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