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上海针灸杂志 1993年第1期22~23页
摘要:笔者先后5次赴法国斯德拉斯堡的刘易斯·巴士德大学医院作针灸理论和临床讲学,在临床教学中应用针灸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现择要介绍如下。
病例1.吃指甲病
35岁,女,法国女医生,未婚。从小喜吃自己指甲,一直吃到35岁,本人非常痛恨,决心改掉这一恶习,请了精神神经科医师多年治疗,无效。笔者认为指甲属肝,因为肝主筋,指甲为筋之余;左脉细弦软,舌质偏红是肝阴不足;右脉滑实有力是胃火偏亢,因为舌苔薄黄,大便干结。在一般情况下是木克土,现在是土反侮木,所以经常要吃指甲,故治疗要泻胃火,补肝阴。取穴:补肝阴取补曲泉、太冲,因为曲泉是肝经的合水穴,水能生木可补肝阴;补太冲,太冲是肝经原穴,因为肝病取原,故取太冲以补肝虚。补复溜,复溜是肾经的经金穴,金能生水能起补肾阴的作用,肾阴足了,肝阴也足,因为“乙癸同源”。泻足三里、丰隆、太白,泻这三穴,主要是清脾胃之湿热。抑胃火之亢盛。加泻八邪、印堂,因泻印堂起抑制大脑兴奋的作用。经过6次治疗(每周2次),病人已基本不吃指甲,后改为每周1次,经12次治疗,恶习已改正。
病例2. 头部带状疱疹并发昏厥
72岁,男,住院病人。因头面部带状疱疹入院,住院时期病势继续发展扩大,继而引起神志模糊,当时体温39.3℃,脉弦洪大、滑数,呼吸急迫,口闭,无法看到舌苔,我认为这是热毒内陷,急予开窍清热解毒治疗。于时泻人中、风池、内关、病人稍有此清醒;再泻合谷、曲池、涌泉、足三里、血海、太冲。根据针灸治则:“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所以均不留针。一日针2次。经过2天治疗,病人清醒。见舌红绛裂,于是以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为主,取穴:带状疱疹周围皮下针(皮下围针);曲池、合谷以清热解毒;补三阴交、复溜,以补被热毒耗损之阴。每日针1次,穴位不变,留针5分钟,连续治疗3次,病人情况大有好转,疱疹有收敛现象,体温下降至37.5℃左右,于是改为留针10分钟。共计治疗11天,疱疹收敛结痂脱落,第14天出院。
病例3. 结肠手术后引起呃逆10天
68岁,男,住院病人。呃逆不止。舌苔黄燥腻,脉弦滑数。根据中医辨证,认为是结肠手术后,胃肠功能减退,湿热留于胃肠,引起胃气不降。脉为弦滑数。乃属肝气横逆于胃,胃气更不能下降,肝气、胃气两气上逆,因而呃逆不止。治则应以和胃降逆,疏肝理气,清理胃肠湿热。取穴:泻足三里、丰隆以使胃气下降,兼有清理肠胃湿热作用;泻行间,因为行间是荥火穴,是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泻行间同时再泻太冲,以挫肝气横逆及加强行间的降逆作用。泻中脘帮助足三里、丰隆和畏降逆,清理胃肠湿热。先用手法刺激后接电针,留针10分钟,呃逆停止,留针15分钟去针。针1次即获痊愈。
病例4. 胸腹游走性胀气
60岁,女,麻醉科医师。游走性胀气三个多月,胀气时大小像皮球一股气在乳房下,经常由左移动到右,质软,胸闷难忍;有时移动到脐旁及小腹部。诊脉弦滑,大便干燥,二天1次,舌苔薄黄,胃口正常。辨证分析:脉弦滑,属肝气亢盛;胸胁小腹为肝经所过,肝气失于条达,引起肝气循经作胀在胸、胁、脐旁、小腹,治疗应疏调肝气,泻太冲、行间,宽胸和气,泻内关、足三里、丰隆,在局部拔火罐。每周治疗2次,并且嘱每天吃2只生梨,以通利大便,舒畅气机。经3次治疗,胀气消失80%,共经治疗7次痊愈。
病例5. 月经不调
30岁,女。月经2或3个月来1次,这次已3个月未来,曾用黄体酮等药无效,病人面色无华,苍白,舌质淡白,脉细软,胃纳差,夜寐欠佳,时有心慌。辨证:由于气血二亏,造成月经延期,应当补其气血。根据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今气血生化乏源导致冲任二脉失调。取穴:补足三里、三阴交。使食欲增加,则气血生化有源。再用八脉交会穴,补列缺、公孙,以调补冲任两脉。灸关元、气海,因为关元、气海能补益元气,用直接无疤痕灸,灸三壮,足三里、三阴交用温针。2次治疗后月经来潮。
病例6. 一年来白天不会讲话,晚上会讲话
54岁,女,因丈夫死后引起,病人睡眠不安、多梦、胸闷、心慌、腰酸、胃纳差、口干,大便溏薄,左寸超过腕横纹,脉浮而细数,关、尺偏沉细软无力。据病人书述白天舌体僵硬不会动,到晚上舌体变软能够说话,但天亮又不行。中医辨证:脾肾经脉,到达舌体,而舌又为心之窍,由于丈夫突然死了,病人伤心过度,损伤心、肺之气,加上忧思伤脾,惊恐伤肾,故脾气肾精受损,再则其食欲不振,大便溏薄,使气血生化不足。左寸脉浮细,超过腕横纹为心火亢盛,心血不足,故心慌多梦、失眠。为什么白天不会说话而晚上会说话呢?因为白天属阳,晚上属阴,白天的阳与亢盛的心阳相结合,阻遏虚亏的脾气肾阴不能上充于舌。再则,悲伤肺,致肺气郁结,进一步阻止了脾肾阴气的上承于舌。夜晚属阴,脾肾之阴气受夜晚阴的协助,而白天的阳和心阳受夜晚的阴抑制,所以脾肾之阴气能上润于舌,故而能恢复讲话,这也是中医所说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道理之一。所以对该病人应以补脾气肾阴之虚,降心阳之亢,宣通肺气之郁结为原则,故泻神门,以降心火;泻内关,以宽胸散郁。根据中医理论,“阳乔为病,阳急而阴缓”就是说阳跷脉气亢盛会引起失眠,所以补阴跷郄穴交信,协助复溜壮水制阳;泻阳跷的郄穴附阳在协助神门、内关以平亢阳,阴阳平衡,能够寐安,则有利于精、气、神的恢复。加三阴交补三阴之阴,补足三里增加食欲,有助于气血二补。再刺涌泉、上廉泉以引导脾气肾阴上注于舌。第1次无效;第2次仍无效,但睡眠改善;第3次已能说话;第6次巩固疗效。
病例7. 腹痛
78岁,女,腹痛10年。由于子宫肿瘤作子宫加附件切除,手术2个月后每隔7~10天腹部必大痛1次,已有1年多病程,因长期服用止痛药,引起胃纳极差,伴有频繁早搏。症见消瘦、便溏,日行2~3次,疼痛从剑突起向下至小腹,脉沉细而间歇,三五不齐频繁早搏,舌质淡白,我认为疼痛以拒按喜按来辨别虚实更为重要,于是用灸法。灸中脘、梁门、关元、天枢,均为无疤痕直接灸,每穴灸5壮,同时灸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腹部穴位作为直接治疗起到温补中阳,驱散脏寒的作用;足三里、 三阴交以补中益气;三阴交、太溪,温补脾肾之阳。病人第1 次用灸法的同时,嘱病人去心脏科诊治心脏疾病。隔2天患者来复诊,结代脉的现象消失,腹痛未发,大便转为日行2次。原穴继续用灸法治疗。第3次复诊,病人大便次数减为1次,腹痛未发。以后每周来灸1次,共计灸治5次,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