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便秘的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避免滥用泻药。
2.对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引起的便秘,主要在于解除梗阻,可禁食、胃肠减压,禁用口服泻药。对慢性不完全肠梗阻,用润滑泻药,使粪便软化,变稀,有利于通便。如是假性肠梗阻或肠蠕动减弱时,则应刺激肠蠕动,促进排空。
3.对于习惯性便秘,重点在于建立正常的排便反射,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降低引起便意的阈值,不可滥用泻药。
4.对易引起粪块嵌塞、排便困难者,应予泻药,软化大便。如已形成粪便嵌塞,则应予以开塞露、肥皂水灌肠,软化粪便,必要时带手套抠出直肠内硬质的粪块。
5.老年便秘患者滥用过多泻药后,有的易引起大便失禁。此时,不宜过分用止泻剂,以免又引起便秘。应停药或选用一种缓泻剂,可收到良好疗效。
(二)治疗用药
1.接触性泻药
(1)酚酞(Phenolphthalein):遇碱性肠液后,形成可溶性盐,刺激结肠粘膜,促进结肠蠕动;并阻滞肠液吸收,增加水和电解质向肠腔内扩散,起到缓泻作用。临睡前服0.1~0.2g,8~10h后引起排便。约15%的酚酞吸收,大部分进行肠肝循环,其作用可持续3~4天。
(2)蒽醌甙类:如大黄、番泻叶、芦荟等。口服大黄(Rheumofficimale)、番泻叶(Sennalenf)或芦荟后,自小肠吸收,在体内变成大黄素后,再由大肠分泌。大黄素刺激大肠,增加推进性蠕动,引起缓泻,不伴腹痛。服大黄3g或番泻叶5g,当茶饮,6~8h后可引起排便。
(3)蓖麻油 (Castor oil):口取后,在小肠上段被脂肪酶水解为有刺激性的蓖麻油酸,促进肠道,尤其是小肠的蠕动。口服20~30ml,2~6h引起排便。为强力泻药,导泻后可引起暂时性便秘。
2.容积性泻药
(1)硫酸镁(Magnesium sulfate):为盐类泻药。硫酸镁不被吸收,在肠内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使肠内保留大量的水分,增加容积,机械性地刺激肠蠕动,引起腹泻。引起排便的时间与浓度有关,服5%400ml后2~4h即腹泻,而20%100ml需较长时间,故应多饮水。
(2)甘露醇(Mannitol)为多醇的糖。口服后,在胃肠道内不吸收。5.07%水溶液为等渗溶液,口服高渗的甘露醇溶液使肠内渗透压增高,从而容积增大,刺激肠蠕动,引起水泻。服用20%甘露醇100~250ml后1~2h,再分别喝水300~500ml,可增加水泻。用于肠道清洁、急性中毒,或肝硬变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时防止肝昏迷等。
(3)乳果糖(Laotulose):为人工合成的双糖,在肠道不为双糖酶水解,进入结肠后被肠菌分解成乳酸和乙酸,增加渗透压,达到渗透性通便作用,见肝昏迷用药。
(4)开塞露:内含硫酸镁、山梨醇等。注入直肠后,刺激直肠粘膜,引起直肠排便反射。
3.润滑性泻药
(1)液状石蜡(Liquid paraffin):在肠内不被吸收,软化粪便,使之变稀,润滑肠壁使粪便易于排出。临睡时口服15~30ml,或10ml 3/d,可排出稀便。
(2)花生油(Arachis oil):临睡前口服100~200ml花生油,次日可排出稀软便。用于不全肠梗阻者,尤其有必要作肠道钡剂检查时,口服花生油后确保每日排便,再行肠道钡剂检查,检查后继续用花生油,使钡剂全部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