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口腔颌面部急性感染(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第一节 颌面部急性感染

口腔颌面部感染是最常见的口腔科急症。口腔颌面部有复杂的解剖特点,它有丰富的淋巴和血液循环,引流颌、面、颈等相应区域的淋巴液;它有复杂而互相联系的间隙,上达颅底,下至纵隔;颌面部的静脉缺少瓣膜,感染可与颅内海绵窦相通。这些解剖特点常使感染变得复杂化,如果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颌面部急性感染造成严重并发症或导致死亡的病例并不罕见。

一、感染病菌

颌面部感染可以由一种细菌引起,或由多种细菌混合引起。根据不同的病原菌,可分为化脓性感染、腐败坏死性感染及特异性感染。

(一)化脓性感染 口腔中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葡萄球菌,主要为致病力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以及绿脓杆菌等。有时偶可见奋森螺旋体、梭状杆菌等杂菌。

(二)腐败坏死性感染 主要的病原菌以厌氧性细菌如产气荚膜杆菌、厌氧性链球菌、梭状芽胞杆菌、水肿梭状芽孢杆菌、产气芽孢、芽孢梭杆菌等。

(三)特异性感染 由某些特殊性病原菌引起的特定类型的感染,如结核、梅毒、破伤风及方线菌病等。

二、感染途径及扩散方式

(一)牙源性感染 是由有病变的牙体或牙周组织的细菌向颌骨及周围软组织蔓延引起的感染。如牙槽脓肿、智齿冠周炎及颌骨骨髓炎等均系牙源性感染所致。它们的扩散可引起颌面部间隙感染。由于龋齿及牙周病的发病率高,故牙源性感染在口腔颌面部占重要地位。从我们临床上观察,牙源性感染较其他途径引起的口腔颌面部感染为多见。

(二)腺源性感染 当细菌由淋巴管道引起淋巴结的炎症时,以及在全身衰弱、涎腺分泌减少、口腔不洁或涎石引起涎腺分泌障碍所致的涎腺炎症,如颌下腺、腮腺等炎症,腺被膜可因炎症而穿破向周围扩散引起腺源腺性蜂窝织炎及各种间隙感染。

(三)血运性 比较少见,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病灶细菌栓子进入血流,如麻疹、伤寒、猩红热及其他急性传染性疾病感染后机体抵抗力减弱,细菌可循血流扩散。

(四)损伤性感染细菌由受伤的颜面皮肤、粘膜或开放性颌骨骨折引起。

三、感染的转归

(一)影响颌面部感染转归的因素 ①与细菌毒素的强弱和数量,以及菌种和生物学特点有关。②与机体的抵抗力有关,不同的年龄、健康状况和营养情况对细菌的感受不同。③与感染部位及解剖、生理状况有关。感染如发生在口角两侧至鼻根联线的所谓“危险三角”内,如处理不当,感染易扩散到颅内。眶下部的间隙感染。易并发海绵窦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感染发生在口底,舌根部易引起呼吸道梗阻的严重并发症。④与感染扩散途径有关。一般来说血源性感染往往继发于败血症及脓毒血症,因此病情较为严重。⑤与治疗是否及时和得当有关。

(二)转归 根据临床表现、病理特点、临床上颌面感染可转归如下。

1.急性期起病急骤、进程快,局部反应强烈。病理变化以血液循环障碍、炎症渗出及坏死为主。在机体抵抗力强并得到及时而合理治疗的情况下,感染的渗出和坏死可吸收、机化,从而使感染局限及愈合。时间一般为1~2周。如果机体抵抗力弱,病原菌毒力强,治疗又不当,则可使感染扩散,迅速向周围组织蔓延。根据颌面解剖特点,可以发生一系列的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2.亚急性期及急、慢性期转化期 此期是由于急性期感染治疗不彻底;或因病菌毒力强,在短期内未能彻底消灭;或因机体抵抗力强,限制了感染的进展,但又未能全部消灭致病因素。此期为相持阶段,临床表现及病理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

3.慢性感染 急性症状逐渐消退,但致病因子未能全部控制。此期局部血管渗出反应轻微,但结缔组织增生性反应突出,变为慢性感染,慢性骨髓炎就是这种病理过程。

四、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一)局部症状 在感染的急性期,局部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多而使血流缓慢;局部的血循环障碍引起红、肿、热及严重疼痛。当血流速度减慢时,白细胞穿过血管壁侵入周围组织,此时合并血浆渗出,产生炎性水肿,压迫神经纤维,引起疼前。感染初期,炎症未局限,呈现为炎性浸润性肿胀,病变区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如病变局限化,脓肿形成,炎症现象占优势的为化脓性感染。坏死现象占优势的为急性坏死性蜂窝织炎,有腐败性感染时,则为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

(二)全身症状 寒战、发热(38~40℃)、脉离及呼吸加快、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无力、白细胞增加并有核细胞左移。在腐败坏死性感染时,由于机体中毒,脉搏快而弱、低热、精神不振、神志淡漠、白细胞总数不高,但出现核细胞左移。在重症病例,可发生全身代谢紊乱,引起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血红蛋白下降,红细胞减少。病人有贫血,可出现肝、肾功能障碍,血压下降,感染性休克和昏迷。

(三)并发症 一般是很严重的,若有及时而正确地治疗预后是良好的。反之则往往导致严重后果,常见的并发症如下。

1.呼吸道梗阻 颌面感染下述情况可引起呼吸道梗阻:①口底和咽旁间隙感染波及咽喉部,形成喉头水肿;②口底蜂窝织炎引起舌体高度水肿,使舌后缩而阻塞呼吸道;③口底间隙感染侵入颈深间隙,引起组织水肿,压迫气管而引起呼吸道阻塞;④感染由颈部蔓延到纵隔而致;⑤合身中毒引起呼吸衰竭。

2.败血症及脓毒血症 参看第二篇。

3.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海绵窦和口腔颌面部解剖关系密切,又由于面部静脉缺少瓣膜,故感染可以逆流而上,通过内眦静脉或翼静脉丛流入海绵窦,形成血栓性静脉炎。临床表现为中毒及颅压增高的症状。如患者出现高烧、寒战、剧烈头疼、恶心呕吐、眼睑及结膜水肿、上睑瘫痪性下垂、眼球突出及运动障碍等症状应考虑为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应及时抢救治疗。

4.脑脓肿及脑膜炎 主要继发于颞或颞下间隙感染的并发症颞骨骨髓炎所致。因颞肌肥厚,表面又有致密的筋膜覆盖,若颞肌与颞骨之间积脓,难以自行破溃。而颞骨鳞部骨质是颅骨的薄弱处,其内外骨板间的板障很少,因此脓液容易压迫颞骨形成骨坏死,而感染可由此进入颅内。另外颞下间隙感染也可循颅底骨孔或骨缝侵入颅内。此外致病菌也可经血流直接扩散而形成脑转移性脓肿。如有下列情况应考虑为脑脓肿或脑膜炎:①出现进行性头痛、呕吐、嗜睡、颅内压增高;②颈强直、克氏征及巴彬斯基征阳性等;③出现局限性脑部定位病征,其表现随脓肿部位而不同。

5.纵隔炎及吸入性肺炎 口底、颈部及咽旁间隙等感染可向下沿颈部血管束或食管、气管扩散至纵隔,而引起纵隔炎;另一方面细菌也可能随血液侵入纵隔引起炎症。口底腐败性脓液可吸入呼吸道而造成吸入性肺炎。

五、治疗原则

(一)全身治疗

1.抗生素的应用 颌而感染葡萄球菌为多见,一般采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常首选青霉素。对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首选新青霉素,联合选用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或用红霉素、头孢菌素类。联合用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对于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颌面感染,请参阅第二篇。

2.中草药治疗 有五味消毒饮:银花31g、蒲公英31g、紫花地丁31g、野菊花12g、紫背天葵12g。复方黄连解毒汤:黄连9g、黄芩9g、大黄9g、栀子6g、连翘12g、大力子15g、甘草9g。其他有中药成药如清热消毒片、解毒消炎丸及抗炎灵等。

3.全身支持疗法 由于高烧脱水、进食困难能引起电解制紊乱及营养不足,所以要输液及补充大量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以及代谢平衡,减轻中毒现象。

体温过高的患者可采用头部冷水或冰水冷敷、冷水或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或退烧药物降温。

中毒性休克的患者,需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要密切观察病情、纠正缺氧。给予升压药物。

(二)局部治疗

1.外敷药物 如外敷化毒消肿膏、如意金黄散等。

2.理疗 如超短波、红外线等。

3.热敷问题 炎症早期,可作冷敷,减轻组织充血和渗出,降低炎症压力,有减少疼痛作用,但不能长期使用,以免引起组织的营养障碍。关于热敷问题,要注意避免促使炎症充血、渗血及扩散。

(三)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两个内容,一为切开脓肿,另一为清除病灶。

1.切开引流 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如果是急性口底腐败坏死性峰窝织炎,须早期进行切开引流术,不能等待。切开引流术的指征:①颌面感染用药3~5天,仍肿胀发烧不退,白细胞升高、跳疼,应考虑有脓肿形成,须行切开引流。因深部间隙感染位置较深,隔以肌肉筋膜,所以脓肿形成后不易扪到波动。②急性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病情发展快,易引起呼吸道梗阻及严重中毒症状。一旦诊断明确,不要等待,应及时切开引流,以解除局部压力。③已破溃的脓肿,但引流不通者,仍需切开引流。④颜面部脓肿,因切口影响面部美观,可反覆抽出浓液,注入抗生素,可不予切开。但效果不良或局部已破溃,此流不畅、或行将破溃应切开引流。⑤颌面部结核性冷脓肿,可穿出脓液,注入抗结核药物;如效果不佳,或伴急性感染应作切开引流。

切开引流一般采用局麻,若脓肿深而又广泛亦可采用全身麻醉。

颌面部切开引流需注意以下原则。切口方向一般应与颌面部皮肤天然皱纹一致;要选择隐蔽的部位,如发际内、下颌支后缘、下颌下缘等;应避开面神经、涎腺导管及重要血管;切口要位于脓肿下方以有利于引流;如有多发性脓肿,应通过同一切口,逐一分向每个脓腔,使之彼此相通,必要时可增加切口。

如果在脓肿切开引流后,全身情况及局部情况仍不改善,可考虑下述原因:①引流不通畅,引流条未放入脓腔;②在多间隙感染时,只切开了一个脓肿,其他脓肿未予贯通;③切开操作不良,因脓肿深,不能立即准确地找到脓肿,在皮下组织内反覆游离时损伤了周围组织,毒素被大量吸收。

2.消除病灶 由于颌面感染以牙源性感染是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感染控制后,对于不能保留的牙齿要及时拔除,对于能保留的牙齿要及时治疗。在颌面部外伤性感染的患者要注意清除异物、碎牙、碎骨片等。对于颌骨骨髓炎患者,应在急性期后及早刮除死骨。

第二节 急性牙槽脓肿

急性牙槽脓肿,多由牙源性浆液性炎症发展而来,脓肿最初只限于根尖部根尖孔附近的牙周膜。炎症细胞的浸润主要在根尖附近的牙槽骨中。若炎症继续扩散,感染可由牙槽骨的骨髓腔扩散到牙槽骨的骨外板,并通到骨密质上的营养孔而达到骨膜下。脓液可聚集在骨膜下,后穿透骨膜达牙龈粘膜下。

一、病因

(一)感染最常见为龋齿引起牙髓感染,继而引起根尖周感染。髓室及根管中的炎症、牙髓的细菌或毒素、脓液渗出物等都为感染源,可由于牙髓组织通向根尖孔而扩散。另外,牙周组织感染亦可通过牙周袋扩散到牙髓或根周。牙髓治疗时,器械不洁,细菌亦可进入牙髓或根管,引起感染。

(二)外伤急剧的外伤,如跌倒、撞击等暴力。或咬冠周炎

(三)化学刺激 在治疗牙髓病和根尖病时,使用药物不当,药物刺激了根尖组织。如使用砷剂时封药时间长引起根尖病变;或药物渗出于牙周组织;或作根管治疗时封入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根尖孔粗大患者;牙髓塑化时,如压使塑化液超出根尖孔,亦可引起根尖感染。

二 临床症状

表现为剧烈的疼痛,主要为搏动性跳疼。由于牙周膜脓肿明显,使牙齿松动,有浮起感。临床检查有明显叩痛,不敢对冠周炎。牙龈出现红肿及压痛,淋巴结肿大及压痛。可伴颌面肿胀,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发烧、白细胞增高。急性牙槽脓肿可分以下三期。

(一)根尖脓肿期根尖周围组织破坏、化脓,脓液不能引流。此阶段疼痛激烈,用药效果不佳。临床可见患牙叩痛,牙龈表面红肿。有时淋巴结可肿大。

(二)骨膜下脓肿期此时脓液沿骨松质扩散,并穿过牙槽骨到骨膜下,因骨膜坚韧,张力较大,故此期疼痛亦相当激烈。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烧、白细胞增高等。

(三)粘膜下脓肿期此期脓液穿透骨膜到粘膜下,脓液从骨的唇、颊侧穿出,面部软组织出现肿胀。此时骨膜下压力下降。疼痛明显减弱,脓肿局限,波动感明显,易破溃。

三、治疗

(一)牙髓开放急性化脓初期,应尽量设法将牙髓打开,使脓液从根管引流,减轻压力。由于炎症渗出物在根尖周组织内,有时打开牙髓尚不能达到引流的目的,故需拔除炎症的牙髓,此时操作要轻巧,避免把感染牙髓扩散到深部。拔髓后不要密封,以利引流。

(二)脓肿切开一旦脓肿局限,必须切开,切开在局麻下进行,切口必须深达骨膜下,避免切断神经和血管。

(三)服用消炎及止疼药物急性牙槽脓肿有明显全身症状,或有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脓肿切开后,还应给予全身治疗及抗生素治疗。

(四)治疗患牙炎症控制后,根据患牙情况拔除或作根管治疗。

第三节 冠周炎

冠周炎是牙齿萌出过程中所引起的一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牙冠周围软组织的炎症。临床上多见下颌第三磨牙(俗称智齿)。其次上颌第三磨牙亦可发生。本病多发生于18~30岁之间。

一、病因

第三磨牙萌出困难是引起冠周炎的主要原因。这种原因的产生是由于磨牙萌出位置不符,这与人类种系发生和演变过程中,由于食物、生活习惯与咀嚼力的变化,逐渐产生下颌骨的退化有关。

磨牙阻生的类型对冠周炎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临床上以部分萌出的垂直陌生和近中倾斜阻生最多,也最常引起冠周炎。萌出不全的牙冠位置大多低于第二磨牙咬冠周炎平面,其远中和颊、舌侧常有龈瓣覆盖,龈瓣与牙冠之间形成深而窄的盲袋(图89-1),它自洁作用差,易藏食物残渣,它的温度及湿度是细菌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正常情况下,人体抵抗力强,细菌不能得逞。但当人体在感冒,睡眠不足、疲劳等情况使人体低抗力下降,此时细菌繁殖引起感染。

冠周炎

图89-1 冠周炎

冠周炎及咀嚼时对龈瓣的机械损伤,使粘膜发生溃烂,破坏了组织的防御功能,使细菌乘机而入,也可引起冠周炎。

二、临床表现

冠周炎初期只是牙龈疼痛红肿,在咀嚼及吞咽时加重,可出现张口疼痛加重,当感染波及嚼肌及翼内肌时可出现牙关紧闭。局部可出现肿胀,淋巴结可增大及压痛。此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全身不适、发烧及白细胞增高。

发病2~3天如疼痛不止,发烧不退,可考虑炎症发展到化脓期。如此期及时切开引流,炎症则逐渐消退。如此期感染不予控制,则炎症扩散,感染可向嚼肌、颊部、咽旁、下颌等扩散引起相应间隙的间隙感染。并可进一步引起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三、诊断及治疗

根据临床检查有第三磨牙,可拍X线牙片证实,以临床表现,不难作出诊断。有时反覆感染,在口腔前庭下颌第一磨牙龈颊沟处有一瘘管,这是急性炎症时骨膜下脓肿向阻力薄弱的嚼肌前缘侵犯所致。此时应注意,不要误诊为下颌第一磨牙的感染。

冠周炎的治疗早期应控制局部的细菌感染,局部处理很重要,可用3%过氧化氢或1:5000高锰酸钾液冲洗龈袋,再涂入磺甘油或碘酚。可给患者含漱剂,每日数次漱口。保持口腔卫生。另外给予抗生素治疗,因其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应使用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

如脓肿局限,应在局麻下切开引流。

消炎后,要拔除病原牙。如有长期不愈的瘘管,须在拔牙同时刮除瘘管内的肉芽组织。如果磨牙位置正常,又有对冠周炎牙,可切除龈瓣,消灭盲袋。不过有时这种方法效果不佳,对于复发的患者,仍需拔除患牙。

第四节 颌面部疖痈

颌面部疖痈是一种常见病,它是皮肤毛囊及皮脂腺周围组织的一种急性化脓性感染。发生在一个毛囊及所属皮脂腺者称疖。相邻多个毛囊及皮脂腺累及者称痈。由于颜面部局部组织松软,血运丰富,静脉缺少瓣膜且与海绵窦相通。如感染处理不当,易扩散逆流入颅内,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脑脓肿等并发症。尤其是发生在颌面部的“危险三角区”内更应注意。

一、病因

绝大多数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白色葡萄球菌。在通常情况下,人体表面皮肤及毛囊皮脂腺有细菌污染但不致病。当皮肤不洁,抵抗力降低,尤其是某些代谢障碍的疾病,如糖尿病患者,当细菌侵入很易引起感染。

二、临床表现

疖初起为一圆形红色的突起,有一硬结,稍感疼前。如不治疗,逐渐扩大,表面出现一黄色小脓点,周围红肿,疼痛加重。一般情况下脓头自行破溃,脓液排出,自行愈合。痈好发在上唇,常为疖发展而来,病初局部可见相继多个脓头,且有浓血渗出液,周围红肿。局部淋巴结可增大。患者感疼痛,张口疼,影响进食和说话,全身症状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畏寒及发烧等。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可上升。

三、并发症

疖痈的主要并发症是经血行扩散,而致全身化脓性感染。特别指出,在“危险三角”内,遭受不良刺激,如挤压、挑破等创伤,更易引起血行扩散,引起败血症、脓毒血症及海绵窦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有时在并发败血症时,可引起其他器管的转移性脓肿,多见于肺部。有时可导致中毒性休克。

四、治疗

疖、痈局部一般采用保守治疗,用2%碘酊涂敷患处,局部保持清洁。若脓头破溃可用高渗盐水或抗生素液纱布湿敷。颜面疖、痈一般不用热敷,尽量避免切开引流等刺激。如感染已明显局限,似要破溃,在尽量减少刺激下切开表面皮肤,以利引流。

由于疖、痈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故对病情较重者要采用有效的抗生素,要作脓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来考虑治疗方案。对于已并发严重并发症者,要加强全身综合治疗,严密观察病情,采取相互措施,加强急救处理。

第五节 涎腺急性炎症

涎腺急性炎症主要发生在腮腺和颌下腺,舌下腺及小涎腺少见。可能与腮腺及颌下腺的导管长、粗及分支多,易引起逆行性感染有关。

一、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腮腺炎分为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和流行性腮腺炎两种。后者为病毒性传染病,此处不予讨论。

(一)病因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主要的病菌为葡萄球菌,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偶尔也可见链球菌所致。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多发生在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体弱患者,或继发于其他疾病如败血症等。急性传染病,长期卧床的消耗性疾病或糖尿病患者也易发生。腹腔大手术后,由于腮腺反射功能降低。唾液分泌减少,易引起逆行性感染。腮腺导管涎石症,可阻塞液体分泌造成感染。腮腺邻近间隙感染也可扩散到腮腺组织内引起感染。

(二)临床表现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初期症状主要为疼痛,逐渐引起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区肿大,腮腺导管口可呈现红肿,压迫肿大的腮腺区导管口可流出脓性或炎性分泌物。如不及时治疗感染,可使腺体组织坏死,扩散到整个腮腺组织并向周围组织扩散。

炎症初期全身反应不明显。病情加重,可引起高烧,有时可高达40℃,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增高。全身反应主要取决于细菌的毒力和病人机体的情况。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和流行性腮腺炎病原菌不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要予以鉴别。后者主要为儿童,有接触史,多为双侧,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不高,但在分类计数中淋巴细胞增高。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期血液及小便中淀粉酶增高。流行性腮腺炎一般有终身免疫力。

(三)治疗炎症初期即浆液性炎症期,可采用抗生素治疗,如青毒素和链霉素联合治疗或其他广谱抗生素治疗。局部可用理疗,如超短波、红外线,或中药外敷。局部含漱,清洁口腔。并饮用酸性食物,促使分泌。如经保守治疗,炎症不能控制,患者有跳疼,局部出现可凹性水肿,或压迫腮腺组织,腮腺导管有脓液流出。应一方面将此脓液作药敏培养,另一方面则应作切开引流术。由于腮腺筋膜密,当脓肿形成时,很难扪到波动。

切开引流在局麻下进行,切口在耳屏前方或下颌角后缘,要用大号血管钳插入腮腺,要分离各个腺小叶的脓腔。切开时要避免损伤面神经。

肋腺脓肿切开引流切口在下颌角

图89-2 肋腺脓肿切开引流切口在下颌角

腮腺脓肿切开引流切口在耳屏前

图89-3 腮腺脓肿切开引流切口在耳屏前

二、急性颌下腺炎

颌下腺炎主要由导管狭窄或堵塞所致,主要引起堵塞的原因为颌下腺导管结石,所以颌下腺炎常与涎石并发。

(一)病因 颌下腺炎常因导管结石堵塞引起,也可因其他导物如骨片、麦芒等进入导管所致。由导管进入的细菌性感染在临床也可见到。

(二)临床表现 颌下腺炎多见慢性,亦可急性发作。急性颌下腺炎为一般急性炎症之症状,患者口底肿胀疼痛,颌下三角处红肿。颌下腺导管口红肿,压迫颌下腺有脓液或炎性液体流出。全身症状为发烧,呼吸及脉搏加快,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患者可反覆急性发作,同时可转向慢性。触诊患者颌下腺导管处有时可及硬的结石,X线摄片有时可发现阳性结石。

(三)治疗方法为抗炎治疗。加强口腔卫生,多饮酸性饮料,脓肿局限作切开引流。如为结石所致,待炎症控制后,去除涎石。如深部涎石不能取出,或临床上反覆发作者,腺体增大已呈纤维组织化,可行口外颌下腺摘除术。

第七节 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由一般化脓细菌引起,常见于青、壮年,男性比女性多见,约2:1。骨髓炎中以化脓性占多数,且下颌骨远较上颌骨多见,约5~10:1。且下颌骨病情也比上颌骨严重。这是由于下颌骨比上颌骨致密;周围肌肉及筋膜较厚,因此脓液不易引流;下颌骨血运比上颌骨差。一旦引起感染易使血管发生栓塞,形成大块死骨。

一、发病原因和病理过程

发病原因多见牙源性感染,多由于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牙齿感染的牙槽脓肿、牙周感染及间隙感染所致。也可由各种外伤引起的外伤性颌骨骨髓炎,或血源怀感染引起。

病理过程为最初骨髓表面充血和渗出。然后化脓。炎症如穿出骨皮质,流出体外,不向周围骨质扩散,炎症就局限,为局限性骨髓炎。如果炎症在骨内扩散,引起骨髓腔的压力增加,可以由于血管的栓塞感染,导致骨的营养障碍,发生骨坏死。

二、临床表现

急性期起病急聚,可出现高烧、白细胞增高,可出现核左移。全身有明显中毒现象,且伴全身不适、头疼、食欲下降等症状。患者可出现牙疼,并可很快波及邻牙,且疼痛沿三叉神经分布区放射。短期内可出现多个牙松动,牙周袋流脓,下齿槽神经受到炎症的损害可出现下唇麻木。由于炎症向周围扩散因而可出现颌面肿胀,如感染波及咀嚼肌又可出现牙关紧闭。如感染不及时控制可迅速向眶下、颞下、翼腭凹及经下颌孔引起翼颌间隙感染。全身并发症如败血症、颅内感染等也可能发生。

三、治疗方法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病程经过,一般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两个阶段。由发病到死骨开始形成以前可统称为急性期,一般约3~4周。如感染未能在急性期得到彻底控制,则进入慢性期。为了能在急性期控制感染,必须采用足量及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选用药物多用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混合感染的抗生素,另可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选择有效抗生素。在感染初期,亦可配合理疗治疗。

当感染进入化脓期,应及早行切开引流。待病情稍为缓解,张口度稍有改善后,应及早拔牙,使脓液从牙槽窝得到引流,防止感染在骨内扩散。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来势急、病情重,可引起血行及颅脑并发症,因此要密切观察病情,早用相应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