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医杂志 1995年第36卷第5期273~274页
摘要:朱瑞群教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研究50余年,对小儿呼吸道疾病、营养性疾病、血液病颇有研究,疏方精巧,屡起沉疴。
⒈ 抗佝方
维生素D缺乏性小儿佝偻属于中医的“五迟”、“五软”范畴。表现为多汗、夜惊、烦躁、纳呆、乒乓头、枕秃等。是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脾肾两虚所致。先生以抗佝方[黄芪20g、菟丝子20g、煅龙骨10g(生煎)、炒谷芽麦芽各10g]加味治疗。方中重用黄芪、菟丝子,以黄芪健脾益气,固表止汗,菟丝子补肾固精、助脾止泻,共奏脾肾双补,精气血互生之效;龙骨安神收敛;谷芽麦芽消食和中。诸药合用,益气补肾,健脾壮骨。如脾虚便溏者加沙炒党参1g 炒白术10g;如纳呆腹胀者加陈皮1g 鸡内金6g 焦、楂曲各10g;如湿困苔腻者加苍术10g。
2.桂芪汤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体弱儿童,大多是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感冒之后,过服解表剂,损伤卫阳,以致表卫气虚,营卫失和所致。卫气有温养肌肤、开合毛窍、调节寒温、抵御外邪的作用。表卫气虚,营卫不调,营阴外泄则汗出;腠理疏松,病邪乘虚入侵则感冒;汗为津液,病久气阴内耗,正不御邪,更易频发感冒。以桂芪汤(桂枝2g、白芍12g、黄芪15g、甘草3g、生姜1片、红枣10枚)加味治疗,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方中桂枝温经通阳,发表散寒,以解肌表风寒之邪;芍药敛阴和营,且可监制桂枝,不使汗散太过。桂、芍相配,一散一收,能和营卫而解表邪。生姜助桂枝发汗以和卫;大枣助芍药以养营;甘草调和诸药。重用黄芪一味,补气而固表,对体虚易感冒者尤为合度。桂芪汤的用量是桂枝2g、白芍12g,如纳呆者加炒谷麦芽、炒楂曲;如汗多者加麻黄根、浮小麦、稆豆衣。
⒊ 抗敏通窍方
小儿鼻炎实为儿科的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喷嚏、鼻塞、流涕、咳嗽,甚则头痛、眩晕、低热等。临床上以过敏性鼻炎和慢性单纯性鼻炎更为多见。前者属于中医的“鼻鼽”范畴,后者属于中医的“鼻窒”,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加之寒温不能自调,养育稍有不当则易外感病邪。先生常用抗敏通窍汤(乌梅9g 防风9g 甘草5g 细辛3g 白芷6g 川芎6g 苍耳子9g 辛荑6g)加味治疗有过敏性鼻炎的患儿。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乌梅有良好的脱敏、抑菌作用。苍耳子、辛荑、细辛善通鼻窍,“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防风、白芷祛风止痛,消肿排脓。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生甘草泻火解毒,和缓调中。如咽红肿痛者,加牛蒡子、僵蚕、玄参、青黛;如咳喘气急者,加炙苏子、葶苈子、黄芩、地龙;如流涕黄浊者,加鱼腥草、黄芩、桃仁、红花;如缓解期患者,加红花、桃仁、当归、白芍、熟地。临床许多病例,如长期咳喘、低热、淋巴结肿大、头晕头痛等,可以通过治鼻而奏效。鼻咽部的病理过程还与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有关,临床上可通过对鼻咽炎的治疗易使这些疾病症状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