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益气补肾法治疗佝偻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中医古代文献中无佝偻病病名,从其症状体征分析,当在“五迟五软”、“龟胸龟背”、“汗证”及部分“解颅”和“疳症”之中。钱乙认为,解颅是“囊大而囟不合,肾气不成也”。明·薛铠云:“五软者……源其要,总归于胃……治法必以脾胃为主”,“肾气怯则脑髓虚而囟不合……调外脾肾为善”,提出了元气未充、脾肾不足为发病依据,调补脾肾为治疗法则。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对水谷精气的需求迫切,但又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因此生长发育所需水谷精气相对缺乏是导致佝偻病的重要病因。针对小儿特点,朱瑞群教授以健脾益气、补肾壮骨为主要治疗法则(简称益气补肾法)探索防治佝偻病的有效中药及其治疗作用机理,于1986年1月至1987年5月对108例患儿进行了中、西药对照治疗,同时进行了动物实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佝Ⅰ方组33例,佝Ⅱ方组38例,疗程为1个月。治疗后组在改善多汗、夜惊及乒乓头等主要症状、体征方面疗效优于Vit-D3对照组(37例)。血碱性磷酸酶(SAKP)改善、但三组间无差异;X线改变:佝方两组显著好于配药对照组。

用小白鼠制作动物模型,6周后检测动物的血生化指标,8周作钼靶X线摄。经确诊为佝偻病模型后分组治疗,6周后复查,每组各取10只分别进行骨45Ca及血浆cAMP测定。治疗结果:“佝Ⅰ方”、“佝Ⅱ方”有较显著的促进钙化骨组织中沉积的作用;中药组的血浆cAMP含量变化与强化牛奶组等对照组相似。根据“肾主骨”的理论,中药治疗佝偻病是否直接与肾脏的羟化有关,抑或是调节甲状旁腺素(PTH)而发挥作用呢?进一步的研究还要进行。

本课题初步探讨了中药治疗佝偻病的机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本课题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