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5年4期2页
摘要:辨证论治首先要辨清“证候”,要辨清“证候”必须将“证”的内容标准化。这是研究辨证论治和提高中医临床与理论水平的重要问题。
一、“证”的临床观察指标标准化的必要性和要求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正确的辨证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如“证”的辨证没有一定的标准,对进行医疗、科研、教学都会带来困难。对“证”的标准化和客观化,不少学者作了很多的研究和探索,归纳其要求主要为:
1.认为中医理论主要是通过临床观察后总结出来的,决不能离开临床去认识中医理论,去研究“证”的本质。人体直接的观察和验证是不能用其他方法替代的。现代医学虽有许多先进诊断仪器,但仍离不开对人体的临床直接观察,中医的“证”也完全可用临床直接观察法确定和验证。2.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多学科协作,多指标检测,揭示“证”的病理本质,阐明中医辨证的现代科学依据。对“证”所用方药是否有效,还要回到临床上去加以验证。3.认为中医对疾病的分类:基本上按“证”分类,属于症状分类法,在制定辨证标准或想找出某些“证”的化验指标时,要求使这些标准或指标能反映中医的“证”,要不断探索具有定性、定位、定量意义的中医辨“证”的临床和现代科学指标,就要求首先要有更多的数据;其次要扩大病种;再次是要能交叉验证。
二、“证的临床指标标准化的探索举例
对小儿脾虚证,将临床症状和体征分为主症和次症,确定了脾虚的辨证指标。以验证标准指标中所列各症状、体征在“脾虚”辨证中出现的频度。并按辨证确定的病例,以脾虚论治来验证其疗效。
脾虚的辨证标准
主症:(1)纳呆;(2)消瘦;(3)乏力;(4)便通失常;(5)腹胀。
次症:(1)面色少华;(2)呕吐或呃逆;(3)睡眠不良;(4)多汗;(5)浮肿;(6)舌淡苔白;(7)脉弱缓,或指纹淡滞。
凡病儿是上述主次证中的症状或体征各二项以上者即可辨证为脾虚。按健脾益气法统一用健脾1号方制成糖浆口服治疗,疗程为1~4周。
三、一点体会
“证”的标准化和客观化是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和现代化的一件重要工作,在临床观察前可以根据传统的辨证要求,采用比较公认的辨证依据来制订指标。然后在临床上应用验证,反复修正。而且要与辨病结合起来,比较各个病种在辨证上的异同之处,以后可按病订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辨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