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华儿科杂志 1954年4期280页
摘要:具有较长期间之发热并有多饮多尿及末梢血液中淋巴球增高,按其临床情况言之,甚似传染性单核白血球增多症。
流行病学方面之分析:所见之临床症候有发热、口渴、多饮、多尿、烦燥不安、轻度黄疸及惊厥等症候。
一、发热为本病最普通之症状,其开始时多半系突然发生,无恶寒及战栗,热在39℃左右偶有达40℃者,此时病儿有烦躁不安,但精神良好,无萎靡状态,体温多稽留不退。以退热剂等内服,往往很少影响。其体温以受气温之影响,轻症即此退清,重症不久又复上升,恢复原来体温。
二、多饮多尿为本病特殊症状,尿液常规检查糖、蛋白皆属阴性。
三、烦躁,本组病例中有半数病儿有此症候。烦躁与发热及多饮多尿二症候发生密切关系。
四、腹泻,大便为烯薄液状,混有少许粘冻镜检多阴性有时有少许白血球。
五、其他症候,有咳嗽轻度黄疸。
六、体症之分析,体症方面常见的有咽红、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等。同时伴上呼吸道感染的症候,如鼻微塞有涕、咳嗽等。
实验室检查结果之分析
一、白血球总数之改变。
二、血血球分类计数的改变,这是最显著的改变,淋巴球的百分率显明增高,
多在60%以上。
三、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
治疗经过情形之分析
经试用青霉素、链霉素及氯霉素等抗生素治疗,经二至三天以上之应用皆无疗效。磺胺剂亦同时合用均无效。奎宁及抑酸纳等解热剂亦不能使体温下降。除采用特殊疗法外,一般疗法及支持疗法亦经常采用。
讨论
传染性单核白血球增多症,为一多见于儿童期及青年期之急性传染病。其主要变化为发热、淋巴腺肿大、脾肿及血液中淋巴球之增多、白血球中之淋巴球增多为本病的重要特征,故确立了传染性单核白血球增多症,这一名称。常见分型为(1)Pfeiffer氏型(即腺型glandular type);(2)咽峡型(Auginose type);及(5)发热型(即Tidy氏所描写的一型Febrile type)等三型。诊断主要的靠临床症状及特殊的血象,其次为血液中血清嗜异性凝集素反应的测定。须与本病鉴别的疾病,约有下列各项。
(一)儿童时期发生淋巴性反应的疾患;(二)缺铁性贫血;(三)淋巴性白血病;(四)淋巴球性脑膜炎;(五)登革热;(六)其他须要鉴别的病很多,出现咽部症状时须与白喉、急性扁桃体炎等分别。黄疸时须与肝炎分别。烦渴多尿时亦须与尿崩症分别。
总结
(一)报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6例。本组病例中男较女多一倍,幼儿二岁以下的发病率占88.47%最幼的年仅五月。
(二)临床症状甚似高镜朗氏所述之饮溺型,及Tidy氏所述的发热型,但无皮疹发生。体症中肝大的比脾脏肿的为多。
(三)实验室检查淋巴球百分率在40%~84%间但以60%以上为最多,白血球计数在6,000-10,000为最多一例持低为5,900;一例较高为16,500。
(四)血清嗜异性凝集素试验,共阳性率为35.5%。
(五)治疗方面,骨应用各种抗生素治疗,除金霉素外皆无疗效。
(六)有五例采用输血法治疗,曾获相当疗效,故少量多次之输血对本病似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