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壮阳法治外科疑难病
壮阳法原是一种用温补肾阳之品,以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治疗方法。本人经数十年探索,认为此法不仅可治肾阳虚衰之患,在辨证基础上,与其他治法同用可具调冲任、通气血,甘温治大热之功,而用治真性脂膜炎、肠粘连、肢端皮炎、乳房小叶增生等。经用一般治法无效之外科疑难杂病,以本法治疗,常可获意外之效。
[经验方药]仙茅12g 仙灵脾12g 巴戟肉12g 甜苁蓉12g 知母9g 黄柏9g 玄参9g 生牡蛎30g 灵磁石30g
此方用仙茅、仙灵脾、巴戟、苁蓉四味壮阳药为主,壮阳调冲任力大。知、柏、玄参三清滋药为辅,以阴阳共济,共成调补冲任之功;且可监温燥之性,以免伤阴之弊。佐以二味重镇药以抑壮阳药温热之性上扰,免除头晕、咽燥等不良反应。为便于应用,名曰“壮阳二、三、四”方,加入原辨证论治方剂中使用。
1.用治真性脂膜炎
[经验方药]当归15g 赤芍12g 白芍12g 蒲公英30g 紫草9g 加“壮阳二、三、四”方
[病例]姚×× 女 38岁
遍体起发结节红斑疼痛,经行失调,反复高热,经久不退,经华山医院病理切片,诊断为“真性脂膜炎”。曾用激素及清热凉血法治疗无效,后在原清热凉血方中加用“二、三、四方”,发热渐退,结节红斑相继消去。
真性脂膜炎与脂膜炎都可见结节红斑,但真性脂膜炎有反复高热,经久不退,病理切片可资鉴别。患真性脂膜炎女性患者多有月经不调症状,此乃冲任不调之表现,而冲、任、督、带四脉与肝肾经脉相连。高热红斑用清热凉血久久不退,乃王冰所谓“寒之不寒”之象,合其冲任不调,乃引动肝肾之阴火上潜。治气虚之阴火当用补中益气法甘温除热,治此肝肾之阴火可用壮阳调冲任之法。
2.用治肠粘连
[经验方药]玄胡索12g 川楝子12g 青皮9g 陈皮9g 枳壳6g 当归12g 丹参12g 赤芍12g 白芍12g 加“二、三、四”方
[病例] ××× 女 25岁
因急性阑尾炎在上海某市级医院手术,后因严重肠粘连,疼痛颇剧,前后共经三次手术及服西药治疗,但疼痛不能缓解,来邀会诊。查腹部柔软,痛势时缓时剧,转侧不安。先投疏肝理气、和营止痛之剂无效,后在上剂中加用“壮阳二、三、四”方,服药一周,疼痛显减,二周出院,后在门诊随访二次,痛止而缓解。
肠粘连乃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有时治疗颇为棘手,一般因其腹部胀痛而多用理气和营之法治疗,也有用通便攻下者,但不少仍难取效。思痛乃气血失其调畅所致,所谓“不通则痛”。《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可知清·叶桂所云“阳动则运”之义。故用壮阳之法,合以理气活血之品,以疏通其气血,较之一般用法更胜一筹。
3.用治肢端皮炎
[经验方药]广西角9g 鲜生地20g 银花12g 丹皮9g 川黄连9g 生石膏20g 鲜石斛20g 加“二、三、四”方。
[病例]××× 男 1岁
两手指及面唇部起发脓疱溃烂,高热,体温达40℃左右,病已三月,经重用激素及大量维生素E治疗,高热不退,脉来细数,舌起红刺,症属气血两亏。投以大剂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但治疗无效,邀予会诊,改用上方治疗,一周后体温降至正常,皮损逐渐消退。
此方乃清瘟败毒饮变化而来,具清热解毒凉血散血之功,合以“壮阳二、三、四”方,乃因其高热日久,寒之不寒,属引动肝肾阴火,立意与治真性脂膜炎相同。
4.用治乳房小叶增生
乳房小叶增生,中医属“乳痞”。其症状为乳房结块呈不规则形状,按之表面光滑,可以移动,多数不痛,偶可胀痛,与皮肤不相连着,皮色不变,也不发热,也不破溃,西医多取手术方法,中医可冀内消。
[经验方药]仙灵脾9g 甜苁蓉9g 玄参9g 白芍9g 橘核橘叶(各)9g 广郁金10g 陈香橼20g 佛手6g 当归12g
[病例]朱×× 女 25岁
二年来左乳外侧发现不规则肿块,每逢行经前则局部胀痛,臂难高举,经净之后,胀痛逐渐缓解,但肿块不能全消,经用上方治疗三个月,块消痛止而愈。
此乃疏肝理气、和营消肿合部分“壮阳二、三、四”方而成,以调其冲任,因乳房属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所循,肝经多血少气,胃经多气多血,故气易滞,血易聚,用疏肝和营本系对症之法,但此症多与经期有关,故宜合调理冲任为治。
(二)阴阳寒热转化证治验
《内经》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则生内热,阳虚则生外寒”。此言阴阳偏胜之一般表现,若偏胜太过则可互相转化,而见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之象,致使病情错综复杂。有人认为这种阴阳寒热转化的情况,在外科中并不多见。然个人在临床上感到在外科的某些疾病中,如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硬皮病、骨结核等一些疑难杂证中决非少见,此时多属病之后期,局部出现脓腐、溃破糜烂,在治疗上若仅治其阴或单治其阳,疗效往往欠佳,而必须阴阳兼顾,寒热同治,方可奏效。
1.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脉管闭塞症大抵可分二类:一类为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一类为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后者多见于老年人,由动脉粥样斑块的发展所造成。其病多见于腿部,一般先有患处皮肤苍白和皮温降低,病人常有形寒怕冷的全身症状,久之则局部肤色青紫,进而转为黑腐,下肢疼痛难忍,行动不利。中医辨证乃属老年气阳虚衰,阳虚生寒,寒盛瘀阻,日久则阳损及阴,阴虚火旺,寒极生热,热盛则肉腐成脓,损筋坏骨。治疗应益气和阳,养阴清热,和营活血,以阴阳兼顾,寒热并用。
[经验方药]生黄芪15g 党参15g 鹿角霜12g 淮山药12g 大生地12g 全当归12g 赤芍9g 白芍9g 泽兰叶9g 单桃仁9g 粉丹皮9g 银花12g
[病例]郭×× 男 75岁
二年前两小腿怕冷,皮色初苍白,继而紫滞,行动过多则有隐痛,后左足痛势增剧,初以为冻疮,故未治疗,天气转暖则诸证减轻。近年疼痛剧增,左足第四趾背部溃破疼痛日夜不止,难以行动,溃疡大2.5×2cm,苔薄腻,质微红,脉细小。请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会诊检查,并作超声波血管搏动测验:左足背动脉搏动完全消失,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经用上方连服二月余,溃疡腐脱新生,完全愈合,足冷转温,足背动脉恢复轻微搏动,继续服药三个月,已能行动自如。
2.硬皮病
本病以皮肤板硬为特点,形态有滴状、片状、节状及弥漫型等多种,病情分为三期:初期为浮肿期,中期为硬化期,后期为萎缩期。祖国医学有“皮痹”病,载有“皮肤顽厚,肌肉酸痛,寒搏皮肤则皮肤急”等症状,与此病相似,认为系寒凝为患,需用温通法,但见局部溃破糜烂者临床用之,疗效并不显着,改用阴阳兼顾,寒热并用,时可获效。
[经验方药]补骨脂15g 仙灵脾15g 黄芪30g 麦冬15g 首乌15g 天花粉15g 广西角粉2g(另吞) 丹皮9g 赤芍12g 白芍12g 当归20g
[病例]华×× 女 35岁
患弥漫性硬皮病,经西药治疗,疗效不显,改服中药。开始因神疲形寒,皮肤板硬,肌肉关节酸痛,认为系气阳不足,寒凝瘀阻,治予温阳散寒、益气活血法,治疗一年余,皮肤板硬逐渐转软,肌肉渐丰,但后右踝部溃破糜烂疼痛,久不愈合,后经反复辨证,始感此病初起虽为阳虚寒凝瘀阻,但久则阳损及阴,寒化为热,故单用温阳行瘀或清热解毒均不合拍,应改用上法治疗,服药一段时间后,溃腐渐去,疮口渐敛,取得较好效果。
3.骨结核
中医称“骨痨”,又称“穿骨流痰”,是一种较难治愈的疾病。初起常无特殊不适,局部皮色不变,久之或可出现酸痛。如生于腿部,可有行动乏力,故常被患者忽视,在偶一不慎而跌扑之后,则突然疼痛,肿势明显。此因该病病灶在深部,当骨质破坏,疾病透及皮肉时,方出现肿势,实则内已化脓。辨证上,初起属阳虚寒痰凝阻,治以阳和汤为主,可有疗效。待溃脓之后,则已阳损及阴,寒已化热,治则当予转变,除减少和阳散寒之药外,必须加用养阴佐以清热之品。
[经验方药]早期:鹿角霜15g 补骨脂15g 骨碎补12g 大熟地15g 麻黄1.5g 白芥子12g 炮姜3g 当归15g 杜仲12g 川续断12g
后期:鹿角霜12g 生地12g 熟地12g 补骨脂12g 骨碎补12g 象牙屑12g 首乌12g 白芍12g 杜仲15g 北沙参15g 生黄芪30g 白芥子12g 蒲公英20g 丹皮9g
以上三种疾病,初起都是阳虚而寒盛,久之则阳损及阴,阴虚生火,寒化为热,此与一般内科之阴阳两虚,虚火上浮不同,其所化之热可使病处肉腐化脓,损筋坏骨,乃外科之一特点,故《疡医大全》对此点,在内经病机十九条之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出“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之说,其义不仅限于疮疡之初起,更主要在阐明虽阳虚寒盛之证,到后期也可有火化之变,乃不可不知也。
(三)通补督脉法治脊椎肥大
脊椎肥大症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其症状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发于颈椎则颈部活动不利,进而手臂麻木或见眩晕,发于腰椎则腰背酸痛,牵掣下肢而妨于行动,此病在中医可属于“痹症”、“腰痛”范畴,《难经》曰:“督脉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可见脊椎乃督脉经循行之部,而“督脉督一身之阳”, “督为阳脉之海”,元阳不足则风寒湿邪易于侵袭,以致营血涩而不行而成此病,所谓“痹者闭也”。治疗上宜用通畅督脉之法,虽不能使肥大之脊椎复常,但却可能使症状消失。
[经验方药]鹿角霜12g 杜仲12g 川续断12g 狗脊20g 补骨脂12g 黄芪20g 淮山药12g 麦冬15g 当归12g 赤芍9g 白芍9g 威灵仙15g
[病例]黄×× 女 47岁
二年前曾行甲状腺腺瘤手术,后觉颈项部牵掣不舒,两手麻木,初以为术后粘连所致,治疗数月无效,经X摄片,发现第4、5、6颈椎增生肥大,椎体高突,局部压痛,右手麻木,用上法治疗二月,症状消失。
清·叶桂立通补法,治奇经空虚之腰髀酸痛,常用鹿角、甘枸杞、炒黑小茴香等为主药,师其意,增入益气和营、祛风通络、强筋健骨之品,多数患者在服药三至六月内,症状可冀好转或消除。
(四)引血归经法治血肿
引血归经是家传治疗“血肿”的治法,适应于外伤皮肉,特别伤在头部引起皮下血管破裂,血液外溢的血肿,家传称为“血涌”。对本病中、西医治疗多用抽血压迫法,但难以很快消退,家传之内服引血归经结合外敷,疗效较好。
[经验方药]内服:黄芪30g 丹皮12g 当归12g 赤芍12g 白芍12g 青葱管二根
外敷:金黄散 醋调
[病例]吕×× 女 30岁
因铁板撞及头顶,头部突起肿块,按之绵软,边缘可触及头骨,局部有胀痛感,经中、西药治疗半年,血肿未消,由外地来沪治疗。经用家传治法内服、外敷,三周血肿消退,愉快返乡。
方以黄芪益气使气能帅血而不外溢;丹皮凉血,使血缓行;归芍和营理血,使营血正常运行;主要借青葱管辛温透发之力,引血归经,使溢血归络。金黄散为外科之常用药,有清热消肿、活血散瘀之功,借醋调敷,不仅能助药力之透入,且具酸以收敛,敛极散之力。家传治法,历代相袭,愈人颇多。
(五)分型施治法治乳岩
乳岩以其乳部肿块高低不平,坚硬如石,推之不移,形如岩石而名之,因此病难消难愈,每多危及生命,故《疡科心得集》称之为四大绝症之一。乳岩之发病多由内伤七情,忧郁过度引起,而乳头又属足厥阴肝经循行之所,故与肝郁气滞有关,又因其病常与月经、生育有一定联系,且顽固难愈,故辨证上又可属冲任失调或属“毒”。以其症状之不同,临床上可分为四型:
1.肝郁气滞型
凡发病有寡居、分居、离婚、年轻伤偶、晚年失子以及精神刺激者属本型。
[经验方药]制香附12g 橘核6g 橘叶6g 八月札9g 青皮6g 白芍12g 陈香橼15g
2.冲任失调型
凡患者兼有不育症或多产或临经前乳胀痛,或发病在更年期者称本型。
[经验方药]
①温性:仙茅12g 仙灵脾12g 苁蓉12g 巴戟肉12g
②凉性:蒲公英30g 留行子15g 丝瓜络12g 路路通12g
③平性:当归15g 白芍12g 熟地12g 川芎9g
临床上根据不同表现,选用第一、三组或第二、三组,但温性与凉性很少合用。
3.恶毒蕴结型凡发病与以上两型无明显关系者就称本型。
[经验方药]
①全蝎6g 露蜂房12g 蛇衣5g 蜈蚣2条 土木鳖(去壳切片)3g 外科蟾酥丸
②鹿衔草20g 凤尾草20g 白毛藤30g 刘寄奴15g 铁树叶30g
以上二组药合用。
4.混合型兼见肝郁气滞及冲任失调二型的症状,治疗上也综合二型的药物同用。
临床上使用疏肝理气药应按不同的发病部位来选用。一般治颈、胁、乳部宜用香附、橘叶、青皮、枸橘李、路路通等;用于小腹及睾丸部宜用延胡索、川楝子、乌药、荔枝核、茴香等。
攻毒药可分二类。一类为以毒攻毒药,如治恶毒蕴结型的第一组药;一类为清热攻毒药,如此型的第二组药。
调冲任的药物,可分为三类。一类为壮阳药,如治冲任不调型的第一组药或“壮阳二、三、四”方;一类为清热通乳络药物,如此型第二组药,此组药物也可用于亚急性红斑狼疮;一类为和营理血药,如此型第三组药,即以四物汤为代表。
根据33例病人的临床观察,乳岩早期以疏肝、调冲任法疗效较快,晚期以疏肝攻毒法疗效较好,其中显效者3例,进步12例,稳定15例,恶化3例,总有效率45.5%。
(六)养阴攻毒法治腮腺混合瘤
腮腺混合瘤是一种由粘液性组织及骨组织等多种组织混合而成的肿瘤。初起多属良性,但也有部分病例可转变成恶性,本病西医多需手术治疗,缺点是少数病例肿瘤组织摘除不净,仍可复起。此病辨证属慢性阴证,系阴分不足。局部皮色不变属痰凝;病久顽固难愈属毒;且用养阴化痰攻毒法。日久正气必虚,应稍加益气之品。
[经验方药]白芍20g 麦冬20g 玄参9g 夏枯草20g 白芥子12g 黄芪30g 制香附12g 土茯苓20g 龙葵15g 蜀羊泉20g 土木鳖(去壳切片)3g
[病例]吴×× 女 51岁
左腮起发肿块后二年,曾经某大医院手术,切片诊断为“腮腺混合瘤”。四年后肿块又起,嘱再手术,患者拒绝,要求服用中药,行非手术治疗,当时发现左腮有肿块四枚,大小不一,质介于木石之间,牙关开合欠利。用上方治疗二月,肿块缩小70%以上,牙关开合自如。
曾用此法在临床上治疗不少病例,一般服药二至三月后,症状多可较明显减轻,肿块不久能逐渐缩小甚至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