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中药治疗

现代医学所说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属于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胸痹、心痛和真心痛的范畴。此类病变常以胸闷、心前区压榨样疼痛等为突出的临床特征。根据中医病因病理的认识,大多是由于阴阳寒热失调、气机逆乱,导致了气血淤滞、心脉痹阻、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篇》中所说:“心痹者脉不通”。

气虚血淤或气滞血淤,是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主要中医病理基础。历代医家应用活血化淤法治疗胸痹、心痛和真心痛的记载,散见于诸多医籍之中,可谓不胜枚举。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根据临床实践自拟的经验方--愈梗通淤汤,比较具体地体现了活血化淤与祛痰利湿并重的治疗原则,愈梗通淤汤的组成是:生晒参10~15克,生黄芪15克,紫丹参15克,全当归10克,玄胡索10克,川芎10克,广藿香12~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生大黄6~10克。该方具有益气活血、清淤抗栓、利湿化浊的功效,用于心肌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的病人,能够促进梗死组织愈合、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心肌梗死实为心脉痹阻病证,属于内科急重症的范畴。临床上常表现为气虚、气滞、血淤浊阻、气阴两虚、心阳不振,其证情凶险且错综复杂。故而在立法处方时应以标本兼治、通补兼施为宜。因此,需要选用扶正益气生肌、行气活血定痛、化淤抗栓通脉以及化浊祛湿、通腑降逆的方药。

愈梗通淤汤是治疗心肌梗死的基本用方,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加减运用,灵活变通。方中人参以用生晒参或红参为好,津液亏损者可用西洋参。有人说“人参专于补气而短于疗疾”,其实不然。人参为“气中血药”,帅气之力既强,血之运行当可改善。党参虽然也可以用,但因其为平补,而且作用相对缓和,似不能与生晒参等的温补益气之效同日而语。古称黄芪乃“疮家圣药”,亦可“遂五脏间恶血”。临床实践表明,黄芪确有补气生肌的功效。根据“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的理论,冠心病病人血虚当补,血滞当通,选用当归正逢其时石丹参补血之力虽稍逊于当归,但通淤之力强于当归。玄胡索为行气止痛之要药,《雷公炮炙论》有“心痛欲死,速觅玄胡”之说。现代药理学的研究亦证实,川芎抗血小板聚集的功能尤佳,玄胡索得此,效用更彰。心肌梗死时由于气血聚阻,气机不畅,升降失司,脾失健运,湿浊上泛,阻遏胸阳,故而可见苔腻脉滑,纳呆呕恶、大便干结之症。痰湿浊阻不除,胸阳之气难以恢复。观察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病人的舌象,大多舌质暗、苔厚腻,甚至出现黑燥苔。藿香、佩兰合用,有醒脾和胃、避秽利湿的功效,四时均可以用。陈皮、半夏理气和中,降逆止呕,治疗浊阻效果尤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陈皮可治“途中心痛”之语,张仲景亦有“呕加半夏”之训。大黄之用,功在祛淤生新。胃气和顺则五脏也得以安和。

在加减运用愈梗通淤汤的过程中,要力求做到辨证精当,遗方灵活。凡处于低血压状态甚而休克阳脱者,可同时服用生脉四逆汤加肉桂;凡舌红口干、五心烦热者,可加石斛30克,玄参15克,麦冬12克,沙参10克,生地10克;凡出汗较多者,可加山萸肉12克,五味子10克,黄芪加至30克;凡七情不畅、胸闷胁胀者,可酌情应用四逆汤、柴胡疏肝散;凡心痛剧烈者,可含服苏合香丸,或于方中加细辛3~6克,三七粉3克,冲服;凡大便干结或不畅者,可加桃仁泥10克,火麻仁10克;已畅通者可改用番泻叶10克泡水当茶饮;凡舌暗淤血重者,可加莪术10克,水蛭12克,赤芍12克;凡脉结代者,可用复脉汤或保元汤;凡心功能不全者,可温阳利水,加北五加皮3~6克;凡夜卧不安者,可加枣仁30克,夜交藤30克。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病因病理较为复杂。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应注重活血化淤与祛浊利湿并重的原则,充分考虑到规律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作为病人,也应密切关注自己病症的特点,及时、准确地向医生反映病情变化,以便于医生正确地辨证施治,合理地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