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项目名称:中西医结合闭塞性脉管炎--新分类法与祛邪疗法

于1981年获上海市局二等奖

项目名称:中医清营解瘀法治疗血栓性深静脉炎

于1982年获上海市卫生局二类奖

项目名称:清脉“791”恢复缺血肢体血液循环的实验和临床观察

于1983年获卫生部乙级奖

项目名称:奚氏糖尿病足筋疽-肌腱变性坏死新病症的研究

(一)科技领域

本课题为中西医结合医学领域,对糖尿病足坏疽新的发病因素与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

(二)主要内容

糖尿病足坏疽在中老年中的发病率高(28-14.5%)。目前,对糖尿病足坏疽的认识与治法是根据1972年Catterall氏的“血管闭塞缺血、神经病变与感染”三大发病因素,无论中、西医均采取抗凝、活血化瘀、抗菌或血管外科截肢为主要方法,由此带来该病的截肢率高(38.5~75%)、术后死亡率高(>10%),被世界卫生组织重视,列为糖尿病四大并发症之一。

奚氏于80年代初从临床中发现糖尿病足坏疽中最为严重的类型为非缺血性的肌腱变性坏死,占85%以上。当改变了传统的单纯活血化瘀法,改用“清法”,显著降低了截肢率(<4%)。因此,建立了“糖尿病足筋疽”的新病症,并进行了病理研究与新治疗方法(非活血化瘀)的研究。

病理研究方面:通过大量病理组织学(光镜、电镜)超微结构观察:活检坏死组织的肌腱失去弹性,色泽灰白无光、变性、液化;肌腱组织排列紊乱,腱细胞数目减少、变性、破碎,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断裂、破碎,甚者溶解,但微血管仍未阻塞。动物实验表明,以STZ制成大鼠糖尿病模型3月后,其后爪的神经组织未出现改变时,肌腱组织已表现结构紊乱,腱细胞明显减少,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与糖尿病足筋疽患者的损害极为相似,并与肢体动脉缺血性坏疽组织作病理对照:其结果主要为血管阻塞,但坏死中肌腱组织未见变性及排列紊乱的改变,完全不同与筋疽的病理损害。临床研究方面:通过总结建立了奚氏糖尿病足筋疽的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临床分型与坏死分级(轻、中、重)标准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常规、临床疗效观察标准(近、远期)等。治疗上,急性期采用奚氏中西医结合“清法”,主要及时清除变性坏死肌腱及腐败组织;西药控制血糖、抗感染、纠正低蛋白血症等;中医药方面,以独创的非活血化瘀的清热利湿解毒的清法。缓解恢复期,采用“养法”益气养阴巩固,预防复发。经临床对照,奚氏清养法疗效明显优于活血化瘀疗法,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idit检验,P<0.01)。还优于国外文献报导。

(三)本课题特点

l、新的发病观点:发现了糖尿病足中危害最大的非缺血性肌腱变性坏死类型

2、新的治疗方法:采用非活血化瘀的“清法”治疗,包括及早清创以及应用清热利湿与抗菌消炎的中西药物

3、新的临床疗效:降低了截肢率(<4%),降低复发率

4、建立新病症的质控标准:如有关“奚氏糖尿病足筋疽”的诊断、鉴别诊断、分型、分期治疗、疗效标准等临床诊疗常规,这一新的发病因素和奚氏疗法已被海内外10多家医院所接受,并在临床疗效得到验证,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医院骨科等单位临床重复验证57例,取得了显著的保肢的效果。

这一课题在1999年已取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评选列2000年上海市中医药三大重大攻关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