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强调风为百病之长,首创“寒乃六淫之首”,更重“肺喜温而恶寒”之论。他说:“哮喘病人体质多系过敏,气道呈高反应性,然在诸多致敏因子中,以对寒冷之过敏为最甚,故治疗哮喘首宜散寒解表,宣肺达邪,张子和所谓“凡解表者,皆汗法也”。此即顺其生机,驱邪外达,切忌寒凉止遏。他最反对一见咳嗽便用板蓝根、竹沥、猴枣、蛇胆、川贝之类,认为使寒邪遏伏于里,不能透达,是舍本逐末,损脏腑之功能,逆固有之生机,即使伤风咳嗽小恙,每致迁延日久,成为慢性咳喘。外感失治、误治易成为内伤痼疾之理即在此。”并质疑喻嘉言轻改《内经》的“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为“秋伤于燥,冬生咳嗽”以致“肺喜润而恶燥”的观点盛行。王氏认为这个观点在肺痨家尚可适用,而对咳喘病人则非其所宜。即使是“秋凉外感,亦宜辛温宣透入手,切勿早用清燥润肺之品,以致留邪贻患。”其临床用药,常用三味辛散药(干姜、细辛、薄荷)、三拗汤、二虫止嗽散(王氏自拟方:僵蚕、蝉衣、荆芥、防风、陈皮、紫菀、百部、白前、桔梗、甘草)及三子养亲汤(偏寒用白芥子、偏热改为大力子)。王氏说:麻黄乃发汗大将、平喘圣药,合二虫有解痉平喘抗过敏之作用。他认为小儿之过敏乃“因病致虚,因虚致敏”,只要病邪祛除,生机恢复,过敏自愈。如蒋某,12岁,门诊号16173。1986年10月7日初诊。患者有哮喘史8年,每逢秋冬及气候变化时发作。一周来哮喘发作较甚,服氨茶碱、气喘片未能控制。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气急,胸闷,咯痰不畅,难以平卧,苔薄白而滑,脉浮细而数。风寒外束,痰饮内伏,肺失宣降。治拟疏风散寒,宣肺化痰平喘。麻黄6g 杏仁9g 甘草5g 荆芥9g 防风9g 僵蚕9g 蝉衣4g 炙苏子9g 莱菔子9g 白芥子4g 紫菀9g 百部9g 细辛2g。3剂后咳减喘平, 再予原方去白芥子、细辛、防风,加白前9g 前胡9g
桔梗4.5g。连服14帖,哮喘完全平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