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女,26岁。初诊:1980年3月15日。
主诉:患者于1979年上半年赴海丰农场巡回医疗,由于水土不和,发生纳食呕吐,渐至食后即吐,体力不能支持而返院,收入中西医结合病房。经对症和支持疗法,病情好转出院。出院时诊断:“轻度萎缩性胃炎”、“功能性呕吐”及“十二指肠降部憩室”。出院后不久,呕吐又作,每日仅能进食一二两,以致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精神萎顿。于1980年3月15日邀王老诊治。
诊查:证见反复呕吐,纳谷量少,口苦而干;大便干燥、二三日一行;舌尖红津少,脉细小无力。
辨证:此乃肝气上逆,胃失和降,渐至胃阴耗伤,肠液枯燥。
治法:治宜滋养胃阴,和肝降逆。
处方:明党参12g 石斛12g 麦冬9g 白芍9g 佛手4g 旋覆花6g 代赭石15g 淮小麦30g 竹茹9g 料豆衣9g 火麻仁9g 枇杷叶6g 淮山药12g 7帖。
二诊:药后泛吐较减,纳谷略增,精神亦见好转,大便3日一行。苔薄黄,边尖红,脉仍细软。肝气亢逆较平,胃阴耗损未复,肠液枯燥,通降失司,仍拟原意化裁。
原方火麻仁加至15g 再加生首乌15g 7帖。
三诊:上方药连服三周,情况大有好转,但昨晚过食油腻后,呕吐又发,苔薄质红。再拟益气养阴,和胃降逆。
处方:明党参10g 旋覆花9g 代赭石15g 川石斛10g 佛手4.5g 谷芽麦芽各10g 竹茹10g 麦冬9g 半夏9g 鸡内金6g 绿萼梅3g 7帖。
四诊:呕吐止,纳谷较增,大便亦润,精神渐佳。舌净质红,脉细小而弦。肝木亢逆得平,脾胃阴液渐复,守愿意调摄。
处方:明党参15g 旋覆花9g 代赭石15g(煅),川石斛10g 佛手4g 竹茹9g 白芍9g 谷芽麦芽各15g 鸡内金6g 淮山药10g 7帖
按:患者脾胃中气素亏,营血不足,下乡之后水土不和,加之情绪不宁,肝郁不达,郁则化火,上逆犯胃,胃气失于通降,则纳食即泛;水谷之气不能滋生津液,必然导致胃阴耗伤,津不上承,则舌光津少,口苦而干;肠液枯燥,则大便燥结成栗状;脾胃之通降健运失常,水谷无以滋养脏腑,气血日衰,元气益耗,故脉象细小无力,重按乃得。王氏在初诊中即谓此例属典型的胃阴虚。肝气上逆的反胃呕吐症,必须滋养胃阴以资生化,柔肝重镇以平冲逆。养胃阴之药避用滋腻,降冲逆须兼润肠液,腑浊下行,胃之通降得行。方用明党参、山药扶中气,石斛、麦冬养胃阴,配以施覆花、代赭石重镇降逆,芍药、佛手疏肝理气,麻仁、料豆柔肝而润肠,小麦宁心和胃,竹茹、枇杷叶清胃热以止吐。药后呕吐明显减少,但大便仍见燥块。二诊加用生首乌、火麻仁以增强润下之功。三诊时因过食油腻,以致呕吐又作,仍守前法加减,调治一月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