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肠燥引起大便秘结,属于虚秘范畴,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候。其特征是患者大多具有血虚阴亏,津枯内热见证,如面色多苍白或潮红,或有眩晕、心悸、口干、烦热不寐,脉多细数或细软,舌质多红而少津、或舌质淡而津干,大便三、四天甚至七、八天一行。粪便干成粒状,解时非常困难,甚至要用手指挖出。此症多见于产后或手术后流血过多,由血虚而形成肠燥便秘,或热病后津液耗伤,导致肠液干枯。也有平素大便比较秘结,长期服用通便导泻药,使肠液更加干枯,以致便秘者。我曾碰到一个病例,原有耳源性眩晕,痔血,体质偏于血虚阴亏,因患肺结核而服黄连素,数月后,大便便结异常,开始用灌肠润导之剂尚能下,后逐渐病重,粪便成弹石状,须用手指挖出,肛门破裂,痔血更甚,痛苦不堪,后服用“养血润肠煎”,才逐渐恢复。说明长期服用苦寒药也会导致肠液干枯。此外老年人和妇女患有月经病以及患有痔疾者并发本病也不少见。拙以养血润肠煎多年来应用于血虚肠燥便秘疾患,确有良效。兹将方剂组成及其应用简介于下。
方剂组成:生首乌15g(用鲜者更好),生当归9g 生赤芍9g 火麻仁15g。
服法:煎服,每日1帖。此方药性和平,服后并不立即起泻下作用,一般服药2、3天后,大便开始从粒状变为条状,须连续服用,待便秘症状基本解除后,才能停药。
加减法:
(一)产后或手术后因血虚而致肠燥便结,如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目眩、
乏力等血虚证候较显著者可加入生地黄、白芍、红枣,待大便成条后再加入党参、黄芪益气生血。如兼见气虚者,可加党参、黄精。
(二)热病后津液耗伤而见舌红津少、口干唇燥、脉细弦或细数者,可选加石斛、生地、玄参、麦冬、花粉、瓜蒌仁等养胃生津之品。
(三)如见眩晕、头胀头痛、耳鸣、腰酸、足软、舌红、脉细弦等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者,可选加桑椹子、生地黄、女贞子、料豆衣、滁菊等。
(四)如见咳嗽、咽干、低热、面红火升,脉细数,舌红等肺阴虚者加入南北沙参、天冬、麦冬、瓜蒌仁、杏仁等。
(五)如见脘腹痞胀、纳呆消化不良者加入陈皮、佛手、鸡金、麦芽;如见嗳气上逆者加旋覆花、代赭石。
(六)如见心悸、不寐等心阴虚者加入柏子仁、淮小麦、枣仁、玉竹等。
(七)老年人如兼见阳气衰者加入肉苁蓉12g。
按:血虚肠燥形成的便秘,一般病程多长,体质多衰,病情多复杂。临床见到较多病例,除了既有血虚肠燥便秘外,每兼见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或心脾两虚,或肝脾不和,或肺阴不足,或奇经八脉亏损等证候,在这样复杂的脏腑同病的情况下,医者从何处入手调治,确是一个问题。我认为这样的脏腑俱病,宜先从腑治,因为脏病难治,腑疾易疗,本着先易后难的法则,犹如剥茧抽丝一样,抓住了血虚肠燥便秘这个头,用养血润肠法,解除便秘问题,大便通润后,食欲每会增进,睡眠也会好转,中州脾胃有了生化之机,营血和津液的亏耗也会逐渐滋复;腑浊下行后,肝阳每亦随之潜降。即所谓“六腑以通为补”,“得谷则昌”的道理。
血虚肠燥便秘,便秘是疾病的现象,血虚肠液干枯是疾病的本质,“治病必求其本”,一般导下药如单味的大黄、番泻叶、郁李仁等,以及复方成药麻仁丸、润肠丸等(方中都有大黄),适应于肠胃燥热的大便秘结,导泻的作用较强,但久服后大便更为燥结。因此,对血虚肠燥而致的便秘,非养血润燥不为功,养血润肠是增液行舟的方法,虽不是立时起泻下作用,但疗效是可靠的。
应用本方不宜与黄连、黄芩、黄柏、苍术、白术、厚朴等苦寒坚肠燥湿之剂同用,否则会影响药效。气虚及湿热挟滞的大便秘结,非本方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