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以胃粘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疾病。目前多根据胃粘膜组织学改变而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三型。临床以胀满、疼痛、嗳气、口苦、泛酸、吐逆、呕血或下血为常见症状,其中尤以胀满与疼痛一症最为显着突出。因此,中医将本病归属在“胃痛”“痞满”范畴之内。

金师言:本病初起以气郁、食积、受邪为常见病因,成病之后,常因饮食不节、劳倦思虑、寒温失调、七情所伤而反复发作。本病的病机可归纳为肝旺、脾虚、胃实六字。“肝旺”,是指肝郁气滞、肝气横逆、肝火偏旺、肝阴不足诸端;“脾虚”,乃指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胃实”,则指食积、痰湿、瘀血、寒热之邪的停积胃中。在治疗上,金师根据胀满和疼痛二大主要症状的主次确定治法治方,最为常用善用半夏泻心汤、六磨饮子、黄芪建中汤三方,再随临床所见之具体症状,参合运用温、清、补、消、通、燥诸法,结合辨病论治,常取得较好治疗效果,是为特色所在。

慢性胃炎以胃脘部胀闷不舒为主症者临床每多见之,金师认为是症和仲景《伤寒论》中所述之“心下痞硬”症颇同,尽管有时亦有不同程度之胃痛症状相随,与“但满不痛”之训有违,但其主脉主症及中焦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常之病机与痞证十分相合,故临证但见以胃脘胀闷不舒为主者,皆可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以和胃开结散痞。再据疾病之异,随证损益,每取良效。

对于以疼痛为主症的患者,金师强调首先应辨其虚实,实证往往疼痛较著,或攻撑而作,或如刺痛刀割,或痛连二胁,多为肝胃不和,其中虽不乏夹食、夹痰、夹瘀、夹湿、夹泄、夹寒者,但总以气滞为主。故治宜理气通降为主。常用理气和胃之方有逍遥丸、四逆散、六君子丸、香砂六君子丸、柴胡疏肝散等,金师惟喜用《证治准绳》之六磨汤加减。方中乌药、木香行气;沉香降气;枳实、槟榔破气;大黄导滞通腑。全方共奏顺气通降之功。气机通降,胃气运行正常,疼痛之症平矣。虚证疼痛之特点是隐隐而作,绵绵不断。临床以脾胃虚寒型最常见。金师恒以常用方剂黄芪建中汤温阳益气建中。处方中喜以桂枝易肉桂而用。金师云:肉桂为表皮,桂枝乃嫩枝,虽同出一本,都具温通散寒作用。但桂枝气薄,走而不守,主温散表寒,善上行走四肢而温通经脉;肉桂气厚,守而不走,主温中止痛,善下行走脾肾而助阳逐寒。肉桂之中,又以桂心为治胃脘痛最佳。胃喜湿恶燥,纳药最先,温热之品总有刚燥太过之弊,胃脘痛者服药时间相对较长,久用之总易灼伤胃液,引起他变,唯桂心温而不燥,能避此嫌而独胜其功。

确定主方之后,金师再根据伴症不同随证加减。寒甚者参合理中丸之类;热甚者参合泻心汤之类;气虚明显者添入四君汤之类;阴虚明显者添入一贯煎之类;夹食积者并用保和丸之类;夹瘀血者并用丹参饮之类;夹痰湿者并用二陈汤之类等等。同时,结合西医微观辨病辨症所获,浅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往往胃酸浓度偏高,故加入乌贼骨、瓦楞子、煅牡蛎等制酸药,以减少胃酸对胃粘膜的刺激;萎缩性胃炎因胃液中的游离酸常减少或缺乏,故加入木瓜、乌梅、五味子等酸甘化阴之品,以增加胃酸,帮助、促进组织修复;胆汁返流性胃炎在通腑的基础上加郁金、金钱草等利胆药,有利胆汁的正常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