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属现代医学之脑血管意外范畴。根据《素问·调经论篇》“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阴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郁于上,使人薄厥。”等论述,可见数千年前祖国医学即已知本病之病变部位主要在头部。虽然其后历代对本病之病因的立论有内、外之不同,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之别,但先生认为,总而言之,总是由脑部血液循环所引起。因而先生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这一角度着眼,创立柴牡三角汤为主方,随障碍症加减以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柴牡三角汤
柴胡9~12g 生牡蛎30~40g 山羊角15~24g 水牛角15~24g 生鹿角6~9g
方解:柴胡宣畅气血,推陈出新。生牡蛎潜阳软坚,消痰行水。柴牡同用,无升阳jian逆之患,有降泄疏导之功。不仅通血道,亦走水道,故举以为君。山羊角代羚羊角。能平肝熄风,善解脑血管之痉挛。水牛角代犀角,能清心凉血,治神志昏迷,起醒脑解毒作用。生鹿角能行血消血肿。古人有用一味生鹿角碾末,醋调敷乳痈立消者,故以之移治脑部凝血留瘀,起潜移默化之效。五味药合而为方,对脑部气血郁滞,水液潴留,有疏通消散作用。
适应症:因脑部血流不循常道,凝瘀潴留,以致中风引起之后遗症状。然中风之因,以现代医学分析,有溢血(出血)与缺血(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所致供血不足)之不同,临床应区别“闭”、 “脱”而或用潜阳或用温阳随时加以矫正。
辨证加减:
(1)当脑溢血尚未完全停止前,除保持安静外,如见颜面潮红,意识模糊,加代赭石15g 生地15g 苎麻根15g;重者可酌用犀角1~2g磨汁冲服,口噤者可用鼻饲。
(2)脑溢血甫停,仍须防其络创复裂,加用女贞子9g 旱莲草9g 仙鹤草15g(云南白药亦可用)。
(3)中风后血压仍偏高,头痛头晕,泛恶拘急者:加生石决明30g 代赭石15g 干地龙9g 牛膝9g。
(4)中风后,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者:加天麻、僵蚕、决明子、茺蔚子、郁金、石菖蒲各9g 钩藤12g(后下) 全蝎4.5g。
(5)中风后,痰涎壅滞、时时抽搐、咳嗽不爽者:加陈胆星6g 天竺黄、郁李仁、全瓜蒌各9g 淡竹沥1支(冲服);大便闭结不下者,加用生大黄9g(后下),以得下为度。
(6)中风后,余热不退,或有感染,汗出不减,口干舌绛者:加土茯苓30g 忍冬藤24g 连翘、白薇、丹皮、山栀各9g 合欢皮24~30g(古人用一味合欢皮治肺痈,说明合欢皮不仅能和血宁神,亦有抗感染作用)。
(7)脑部水液潴留未能及时排泄,引起各种壅阻现象者:重用柴胡、生牡蛎,加泽泻、泽兰、郁李仁,以冀起疏导脱水作用。至于个体禀赋不同,脑部病灶有别,其相应之症状亦比较复杂。如阴虚者养阴,阳衰者助阳,以及香附、乌药之调气活血,苍术、厚朴之健胃宽肠,夜交藤安神和络,合欢皮和血缓痛,郁金散瘀,菖蒲开窍,又当随所宜而增损,根据辨症、辨病、辨人三大原则来随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