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治疗外感高热主要用汗、清、下、和四法

高热是外感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它可以见于各种疾病,在临床上辨证时,如何在各种复杂的疾病中抓住重点,这对及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多年来临床体会,首先应八纲辨证,然后结合卫气营血辨证和六经辨证。程钟龄谓:“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证之法亦不出此。”指出八纲辨证可以执简驭繁,简要地抓住病变的部位、病变的性质和邪正的盛衰。当然,仅以八纲辨证是不够具体细致的,必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辨明病邪侵入的深浅,病变不同的四个阶段,并结合六经辨证具体地辨明病邪侵入不同的脏腑、经络。按以上的辨证方法将外感高热概括分为以下四类:即表证发热和里证发热,半表半里证发热和表里同病发热。辨清发热的不同情况,治疗就可抓住要领,切中病情。辨别这四类高热不同情况的依据,一是病程;二是恶寒与否和汗的有无;三是舌苔和大小便情况等。一般来说,表证发热和表里同病发热病程短,起病急,恶寒无汗。表证发热,舌苔和大小便情况变化不大,表里同病发热则有变化,舌苔腻或色黄,大便秘结或下利,小便短赤或涩痛等。里证发热和半表半里证发热病程比较长。里证发热多无恶寒,但有部分里证发热(如痈肿)亦可有恶寒,然多不甚。另外,真热假寒亦可见恶寒无汗,四肢厥冷等证,但舌苔、大小便情况有热证表现。里证发热汗出热不退,舌苔、大小便情况有变化。半表半里证发热微恶寒,汗出热可暂退,翌日可再恶寒发热,舌苔、大小便情况变化不大。辨清以上四类情况,将临床所出现的其他症状综合分析,辨明病变部位属何脏腑经络。如高热、咳嗽、胸痛者,病变在肺;高热而腹痛下利者,病变在大肠;高热而腰酸、小便频数涩痛,病变在肾与膀胱等。

外感发热的病因,古人认为六淫之邪。现在看来,所谓六淫之邪,其中包括微生物致病因子。古人由于历史条件限制,无法知道这类致病因子,只能认为都是自然界的六淫之邪为患。但是古人也观察到有些传染病的病因难以用六淫之邪来解释,故又有称为疫疠之邪者。本组高热病人,其病因现在认为皆是感染细菌或病毒所引起。叶师认为外感热病的病因除微生物致病因素外,与六淫之邪也有关系。如感冒发热每因受寒后抵抗力减弱,病毒乘机侵入而发病,现在认为是诱因,但是无可否认也是引起发病的原因之一。不少事例说明,微生物致病因子往往通过六淫之邪的作用而使人致病。

外感高热的病机,是由于外邪侵入,正气御邪,邪正相争,导致体内阴阳失却平衡,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而出现各类症状,其中高热是邪正相搏剧烈的一个主要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阳胜则热。”“阳胜则身热。”这说明外感高热是机体出现亢奋现象,属于阳证、热证、实证。由于各人体质的不同,病因的差异,外邪侵入造成的病变亦不一样,故外感高热可出现各种不同的证型。一般来说,外邪由表入里,其传变过程呈现不同的阶段,但也有表里同病者,即病开始时同时出现表证和里证。这在临床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表里同时感受外邪而出现表里同病;一种是有病邪蕴伏在里而又复感外邪,正气不能制邪,致原有病变发作而出现表里同病。

外感高热病变的主要矛盾方面是外邪。由于病邪的不同,病变部位的差异,引起高热的情况不一。因此,解除高热的治法方药亦不一,但总的治疗原则应以祛邪为主。叶师祛邪以汗、清、和、下四法为主。按八纲辨证,表证发热主要用汗法。《素问·生气通天论》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指出汗出可使热退。表证发热多无汗出,服解表发汗剂后,得汗出,热随之下降,所谓在表之邪随汗出而外解。临床实践中证明,这是治疗表证发热屡试不爽的有效治法。里证发热主要用清法,一部分病例须用下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谓:“治热以寒。”里热发热多有汗出,所以再用解表发汗剂不能使热退,须用清法。根据不同病变的脏腑部位,使用不同的清解之剂。清解之剂现认为有抑菌、抗病毒、解毒、消炎等作用,说明有祛邪之功。下法能荡涤积滞,逐秽泄浊,是祛邪的主要方法,对里热实证引起的发热可取得的退热效果。邪在半表半里,汗、下皆不适用, 须用和解表里之剂。小柴胡汤对半表半里发热确有退热之功。表里同病发热,须用表里双解法,即解表之剂和清解之剂或攻下剂同用,如仅解表而不清里热,药后可汗出身热暂退,但旋即又升高,不能达到真正的退热目的,必须同时予以清里热。只有表证解,里热清,才可能使热退清。外感高热病势比较急剧,中医药治疗必须1日2帖中药,分4次服,每三四小时1次,如有呕吐者可给予保留灌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