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云南医药 1978年2期10~14页
摘要:我院于1972年2月至1977年7月共施行心脏大血管手术152例,其中55例在手术前、后曾给予中药治疗。通过临床观察,初步证明心脏外科手术前、后中医中药的临床应用,有一定的疗效,为心脏外科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线索。
治疗以口服中药煎剂为主,按辨证施治原则选用方剂。有单用一方的,有二、三个方剂配合使用的。有始终用一方的,也有因病情变化而更换方剂的。
心气虚的主方是养心汤(《证治准绳》)、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敛汗方(验方);心胃阴虚是人参芍药汤(《脾胃论》)、沙参麦冬汤(《临证指南》)、补心丹(《世医得效方》);心脾两虚是归脾汤(《济生方》);心脾阳虚是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炙甘草汤(《伤寒论》);脾虚失运的香砂六君汤(《名医方论》)、平胃散(《局方》)等。
体会
1.进行心脏外科治疗,除了主要的手术操作外,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密切关系到治疗效果和手术的成败问题。手术前后首先要改善心脏功能。增加心的供血量,改善贫血,促使体内各项机能活动趋于正常。中医按辨证施治的原则,全面地观察患者的全身情况,针对矛盾的主次,给予益气补血、养心健脾等方药,是起到一定作用的。在本组病例中,手术前一般能减轻症状,提高体质和改善心功能,使手术能顺利进行;手术后能消除或减轻症状,促进早日健康。
2.疾病分类与辨证的关系,风湿性心脏病似乎集中在心胃阴虚、心脾两虚、心气虚三型,占3/5强。先天性心脏病各型分布似无特殊。可以认为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以青、壮、老年为多,不同于先天性心脏病大都为青少年,所以相对地气血衰少的现象比较突出。
心功能三与四级以心气虚、心脾两虚为多见,心功能二级以胃阴虚为多见,说明了病情深重者气血亏损严重。
对使用低温麻醉或体外循环的先天性心脏病,和使用常温全身麻醉的风湿性心脏病。手术后在辨证以及病型的转化方面都不能发现明显差异。
3.本组病例虽以青壮年为多,但病程都长达数年,所以临床辨证主要是“虚证”。其见证大都和“心”有关:如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虚,神明失司,于是出现失眠、心悸、头昏等症状;“汗为心之液”,异常的汗多,也是心虚不足,不能固守津液的表现;脉象以细和结代为多见,是气血和心气不足的现象。本组辨证以心胃阴虚、心气虚和心脾两虚为多见,是符合病程较长的心脏疾病的诊断的。
手术前,阴虚的病例不多,仅有2例,占1/10弱;手术后,有17例,占1/3强,这一比例的改变,可能是手术过程中失血,加之术后输液的控制和饮食较少,导致阴液亏损现象的出现。同时,心脏大手术的创伤,常引起术后数日内发热,也容易出现因热灼伤津液,甚至伤阴等阴虚现象。
同样,手术前脾虚失运仅2例,手术后增为9例。食欲不振在手术前仅5例,手术后激增为41例。说明经过全身麻醉和心脏大手术后,气血亏耗,脾胃的运化功能在术后的短期内也相应地抑制或减弱。
4.本组手术前用药,以养血益气,和中健脾为主。主要目的是改善心功能,减轻失眠、心悸等症状,提高体质,迎接手术。一般用药3~12剂。疗效尚满意。
结语
1.本文报导了55例在心脏手术前、后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获得一定的疗效。术前用药可改善心功能和提高体质,使手术顺利进行,术后能促进早日健康。
2.对本组病例,按中医脏腑辨证原则,分成心气虚、心脾两虚、心胃阴虚、心脾阳虚、脾虚失运5型。并对各型的治疗举例说明。
3.就辨证分型和疾病分类、心功能等问题的联系,手术前后几种主要症状出现的机理和治则,作了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