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例溃疡中医分型的探讨与临床分析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2年4期23~24,36页

摘要:我院于1960年12月至1961年10月,对90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进行了中西医合作的综合治疗。在观察疗效的同时,运用中西医理论,试行了对溃疡病分型的工作。现就这一阶段工作中所获得一些体会,提供同道们商讨。

中医分型的意见

溃疡病的临床现象,与中医文献中所描述的胃脘痛、肝郁、心痛、吞酸等病症较为类似。如七情郁结、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素禀赢弱等因素都可引起,主要表现在脾胃运化的失常。由于病因和病情的轻重不同以及患者体质的差异,因此症状也比较复杂。兹按照临床症状,将90例溃疡病初步分成气滞、郁热、食滞、湿滞、虚寒等五个类型。

1.气滞型:主要偏重在肝胃之气郁结的现象。由于肝木横逆,克伐脾土;或因脾胃运化失常,以致中焦气机不利所致。本型虽然有相应的血滞情况,但以气郁为主。

见证:脘腹胀痛较甚,痛连两胁,吞酸嗳气,嗳后胀满可舒,或有嘈杂,食欲稍差,略有呕恶,胸闷,便秘,失眠,口干且苦,多愁善感,舌苔薄腻或薄黄、质微红,脉弦或虚弦,面色微红或少华。

治则:舒肝理气为主。

选方:左金丸(朱丹溪方)、金铃子散(《病机气宜保命集》)、沉香降气散(《张氏医通》)、柴胡疏肝散(《金匮翼》)等方加减。

2.郁热型:本型与气滞型关系密切,患者体质以肝肾阴虚为多。由于气郁化火,故有胃阴受灼的现象,或伴有瘀血。

见证:脘腹疼痛急迫如灼,拒按或不拒按,痛甚于胀、或不胀,吞酸嗳气,食欲不减、或反增加,呕恶少,偶有胸闷,便秘溲赤,失眠,口渴喜饮,烦热,易怒,情绪激动,舌苔少津液或干黄糙腻、舌红,脉细弦或弦数,面色较红。

治则:养阴柔肝为主。

选方:滋水清肝饮(薛立斋方)、一贯煎(《柳州医话》)、左金丸、化肝煎(《成方切用》)等方加减。

3.食滞型:大都与平时饮食不节有关。由于水谷停留、湿食互阻所致。

见证:脘腹胀痛甚,吞酸,嗳腐,嗳不爽、嗳后仍不舒。食欲减退,胸闷,呕恶,便秘或腹泻、完谷不化,睡眠不酣,口腻多秽气,精神疲软,乏力,舌苔淡黄腻或白腻,脉濡或虚弦,面色稍灰。

治则:消食健脾为主。

选方:香砂枳术丸(《类证治裁》)、小保和丸(《医方集解》)、健脾丸(《证治准绳》)等方加减。

4.湿滞型:本型偏重在痰湿积聚,和食滞型虽有类似之处,但病机各有特点,治方也有区别。

见证:脘腹胀甚于痛,吞酸嗳气均少,食欲减退,胸闷呕恶,嗜睡而不得酣,口苦而腻或甜,不喜饮,精神疲软,全身乏力,舌苔淡黄厚腻或白厚腻或灰腻,脉濡,面色灰黯。

治则:淡渗化痰、消食健脾为主。

选方: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胆汤(《三因方论》)、越鞠丸(朱丹溪方)、香砂枳术丸等方加减。

5.虚寒型:由于脾阳不振、内寒阻滞所致,包括脾肾阳虚的类型。以久病、体弱为多见,气滞、食滞等型的后期也可以转为本型。

见证:脘腹隐痛绵绵,喜按,不胀或微胀,很少吞酸嗳气、或缺如,无嘈杂,食欲减退,偶有呕恶,溲清便溏,睡眠尚好,精神疲乏,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质淡、脉象虚软或沉迟,面白少华。

治则:温中健脾或温补脾肾为主。

选方:香砂六君子丸(《名医方论》)、良附丸(《验方》)、附子理中丸(《三因方论》)、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等方加减。

疗效:(1)临床现象:近期疗效以气滞及郁热型较好,食滞型较差。气滞型:症状消失者23例、减轻者7例、无变化者1例;郁热型:消失者16例、减轻者6例、无变化者1例;食滞型:消失者5例、减轻者11例;湿滞型:消失者6例、减轻者5例;虚寒型:消失者5例、减轻者4例。

在主要症状方面:气滞型和虚寒型的上腹胀痛、吞酸、嗳气等疗效都比较好;郁热型的上腹胀痛、吞酸等疗效也好,但嗳气不易控制;食滞型的腹胀、嗳气等疗效均差;湿滞型也是以嗳气不易迅速消失。

(2)X线现象:本组病例经治疗后,对其中67例曾进行了胃肠道钡餐X线复查,结果溃疡愈合者22例、好转者28例、无变化者17例。中医分型与各型的疗效并无明显差异。

讨论

1.对溃疡病试行中医分型,主要目的是提高疗效,并便于观察疗效,但分型只是初步的归纳,不能代替辨证施治。本组病例的分析,是根据其发病机制而定的,如肝木克土、脾阳不振、痰湿积聚等,但主要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因此当病情有变化时,类型也可以转化。如气滞与郁热可互相转化;虚寒型也可转为气滞型等;也有两个病型合并出现的情况,所以型的划分是比较灵活的。

2.本组90例中,以气滞和郁热型为多,虚寒型最少,可能由于:①本院治疗对象大部分为青壮年,病程又以10年以下为多(脾肾虚寒者往往以老年人为多);②患者几乎都是脑力劳动者,因思虑伤脾,脾运失健,遂致气机不利而郁滞。但这样假设是否恰当,尚待进一步讨论。

3.溃汤病中医分型和X线诊断的关系,在本组病例中,治疗前后,都还没有发现可以联系的地方。胃液分析在分型方面也没有特殊。至于病程,虚寒型较长于其他各型,这一点与中医理论“久病属虚”是符合的,但也不绝对。各种病型疗效的差异,虽然与治疗有关,但病情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患者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也很大。本组气滞型郁热型的疗效较高,食滞型与湿滞型较差,作者认为:由于前者是气与火,易于推动,后者是湿和食,滞留难消所致。是否恰当,有待观察更多的病例,作进一步的研究。

4.本组病例,除了部分合并胃下垂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夹杂病,虽然便血、呕血是溃疡病常见的合并症之一,但在临床上当有消化道出血现象时,患者除了感到软弱外,上腹胀痛的现象往往显著减轻,甚至消失。在治疗方面也不同于原来的法则与方药,可以认为是由胃脘痛转变的另一种疾病。

5.本组病例,在中医分型的基础上,对部分病例试行了中西药物的配合应用。如有些患者,在服用制酸解痉剂如胃疡平、溴本辛、阿托品等西药时,会出现明显的嘈杂、口苦、口渴喜饮、舌红等症,按中医分型,大都属于郁热型和气滞型,在给予养阴柔肝剂等配合治疗后,不仅消除了这些症状和副作用,对上腹痛也得到迅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