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诊治中重视各种慢性病瘀关状态,或伴血瘀兼证,在临诊糖尿病、肾病综合症、肺心病、心脑血管性疾病中常示有瘀前状态或血瘀兼证,近几年来主要从事血瘀证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并宏观上采用临床流行病检测方法,微观上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检测血浆内皮素、血浆血小板GMP-140、凝血、纤溶(血浆tpA、PaI、TAT 、PAP)及细胞水平凝血/纤溶(外周血单核细胞促凝活性及纤溶活性)的研究,在研究中医的血瘀证的同时,发现在瘀前状态已有客观的理化指标的改变,在许多疾病的瘀前状态已有微观性改变,如糖尿病在临床常见舌淡暗、暗红或有瘀斑、或见舌下静脉青紫怒张、或在出现肢体麻木疼痛之前,常常已有无形之瘀;肾病综合症时高凝状态,实际上是一种瘀前状态,已表现有微观毛细血管病理性改变、血液流动、血液成分中血小板、凝血、纤溶等异常微观性改变,并从体外药物(黄芪、丹参)研究中发现中药活血化瘀或益气活血药可影响或改变这种状态,与内经“上工治病,治未病”的思想吻合,提示对易患瘀证或瘀前状态的慢性病,尤其是血管性疾病或伴有血管性病理改变的疾病可用活血药或益气活血药进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发表于中医杂志,1996;37(4):239、中医杂志,1997;38(4):23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6):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