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赛珠(全本)

学术观点

一、早期从事“肾本质研究”,其后善用补肾理论治疗疑难病。

(一)造血之源,脾肾同治:再障治疗,不可忽视脾、肾先天、后天之依赖关系,造血与心、脾、肾有关,与肾尤为密切。必须权衡病情之轻重缓急,运用“急则治标”往往指在伴出血或感染时,应先以积极控制,重用清热凉血;“缓则治其本”指缓解期补肾填髓,根据阴阳偏胜,采用温肾益气补血或滋肾益气补血及活血止血药物。温肾药物用仙灵脾、补骨脂、肉苁蓉、鹿角片、锁阳等,滋肾用菟丝子、女贞子、枸杞子、熟地、桑椹子、麦冬、黄精;补益气血用党参、黄芪、当归、阿胶等;活血止血用川芎、丹参、茜草、旱莲草、仙鹤草、三七等。人胎干粉亦是补血良药。急性再障及重型再障为了争取时机、并不排斥西药、包括加用免疫抑制剂,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再障其治愈率、缓解率显有提高,1988年发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杂志(1988; 6):364)。其中阳虚型再障疗效尤为显著,可能由于阳虚型再障其体内造血干细胞受损情况较阴虚型为轻;补肾中药疗效亦同样高于阴虚型,符合中医“阳虚易治、阴虚难调”之说。现代医学亦发现补气药人参和补肾药皆能提高造血干细胞的功能,亦符合再障治疗宜脾肾同治的理论。在治疗再障中尚主张加用活血化瘀药,有利于改善造血微环境及异常免疫反应。

造血之源,脾肾同治亦适合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的治疗,如采用黄芪、黄精、山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当归、熟地、首乌之类,由于MDS常伴有痰毒瘀阻,并宜配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如白花蛇舌草、丹参、赤芍、鸡血藤。有不少病例亦能取得长期的缓解。对于一般缺铁性贫血,亦常采用脾肾同治,但偏重于补脾益气生血为主,已证实传统的四物汤其主要成分含有Fe微量元素.皂矾亦为补血之药,含有硫酸亚铁,亦可合用(发表于实用医学杂志,1988;4(2):24)。

(二)防喘治喘,肺肾同治。

哮喘的主因,有寒痰、热痰之分,而诱因主要是外邪、饮食、情志、劳倦、气候变化等,现代医学强调是气道过敏性炎症,寒痰、热痰是过敏性炎症导致支气管痉挛、肿胀、分泌物增多二种不同特征,哮喘发作时平喘攻邪仅能控制症状,不能杜其根本;哮喘时发,正气必虚,肺气耗散,累及脾肾,因而发时治肺截喘,平时肺肾同治。采用补肾防喘法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秋病夏治,连续五年,显效率达60~75%以上,发表于中医杂志(1981;(5):21)及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982;2(2):135~140)。所用药物根据张景岳扶阳配阴的右归丸加减,温阳片由附片、生地、熟地、苁蓉、仙灵脾、当归、苍术、蚕蛹组成(后改称为补肾防喘片),温阳片防治支气管哮喘及其内分泌和免疫方面的研究,1984年曾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

二、血瘀证的研究,提出瘀前状态,贵在防治。

在临床诊治中重视各种慢性病瘀关状态,或伴血瘀兼证,在临诊糖尿病、肾病综合症、肺心病、心脑血管性疾病中常示有瘀前状态或血瘀兼证,近几年来主要从事血瘀证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并宏观上采用临床流行病检测方法,微观上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检测血浆内皮素、血浆血小板GMP-140、凝血、纤溶(血浆tpA、PaI、TAT 、PAP)及细胞水平凝血/纤溶(外周血单核细胞促凝活性及纤溶活性)的研究,在研究中医的血瘀证的同时,发现在瘀前状态已有客观的理化指标的改变,在许多疾病的瘀前状态已有微观性改变,如糖尿病在临床常见舌淡暗、暗红或有瘀斑、或见舌下静脉青紫怒张、或在出现肢体麻木疼痛之前,常常已有无形之瘀;肾病综合症时高凝状态,实际上是一种瘀前状态,已表现有微观毛细血管病理性改变、血液流动、血液成分中血小板、凝血、纤溶等异常微观性改变,并从体外药物(黄芪、丹参)研究中发现中药活血化瘀或益气活血药可影响或改变这种状态,与内经“上工治病,治未病”的思想吻合,提示对易患瘀证或瘀前状态的慢性病,尤其是血管性疾病或伴有血管性病理改变的疾病可用活血药或益气活血药进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发表于中医杂志,1996;37(4):239、中医杂志,1997;38(4):23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6):344)

三、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在中医诊治中的应用。

临床医生受传统医学模式诊治疾病影响较深、中医诊治强调整体、但往往在个体中进行,对群体研究较少,尤其是有经验化的倾向,缺乏具体检测标准中的量化、评价疗效时的标准、选择研究对象时随机、以及病例对照研究等。临床流行病学就是强调防病治病需求走向群体、临床观察必须整体综合去判断,用客观科学研究方法去研究疾病。在国内较早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四诊及临床研究。舌诊是最常用的望诊手段,尤其观察有无瘀证情况时亦为重要,为了证实瘀血在癌证及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发病机理中的重要地位,分别对200例癌证及糖尿病患者舌下脉异常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1:1配以研究(发表于现代中医1991;3:1)。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瘀血发生率及糖尿病并发症易患因素调查、致瘀因素临床评估、糖尿病血瘀证与肥胖、虚证等相关性研究(分别发表于中医杂志,1994;35(2):106、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10(2):73、现代中医,1993;2期等)。并对糖皮质激素应用引起的阴虚证进行了药物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阴虚证发生率和病例对照研究,提示阴虚证发生率为48.3%,阴虚证发生率随激素剂量增加而增加,与激素不良反应有关联,建议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阴虚证,可采用养阴、清热、泻火来消除激素所诱致的副反应和阴虚证(发表于现代中医,1992;5(4);152及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3;2(2):65)。

证治经验

一、糖尿病

认为三消的病因和症状,其症结在于燥热伤阴、燥热灼津、阴虚燥热为本,久久不治、阴损及阳。津气同源、气随津脱、气阴二虚、阴阳二虚、五脏受损,病本于肾、肾阳衰退,并常兼有气虚血瘀之症。主张早期以养阴清热、泻火为主;中期养阴益气;末期阴阳俱损,宜以补肾、益气、升清、活血。糖尿病不同病期的病因及病机不一,对伴并发症时,应审因论治、审机论治。

1.辨证与分型:阴虚热盛型:病之初起,三消之症以上、中消为主,烦渴恣饮、多食易饥、舌红少津,脉濡数。治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法,宜用知母、生石膏、银花、黄连、苍术、玄参、麦冬、天花粉、玉竹、葛根、地骨皮等随证加减。

气阴二虚型:消渴日久、三消之象减退,但形体困倦、少气乏力、口干便溏或便秘,舌淡胖或尖红、苔少或剥、脉濡细。治以固护气阴、生津润燥法,用宜黄芪、淮山药、生地、山茱萸肉、黄连、枸杞子、知母、葛根、苁蓉等。

阴阳二虚型:饮一溲一、小便频多、入夜尤甚、形寒肢冷、腰酸浮肿、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治以从阴引阳或从阳引阴法;,用宜黄芪、生地、山茱萸肉、山药、麦冬、玄参、覆盆子、菟丝子、淡苁蓉、补骨脂、仙灵脾、枸杞子等。

2.常用方药:

认为糖尿病初起阴虚燥热多见,病久气随阴伤,常致气阴二虚,无论气虚、阴虚,又都能导致瘀血,即气虚而血不行,阴虚而脉道失调,因此虚为本,燥热与瘀为标。医家王清任所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老年性或病久糖尿病经西医治疗后,三多症状多不明显,但不少患得有舌质暗红、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舌下脉络粗长、肢体麻木、疼痛等瘀的特点。方中除注意清热养阴、益气补肾外,还注意到化瘀。常用活血化瘀法,药用川牛膝、红花、赤芍、延胡索,重则用水蛭、全蝎、蜈蚣等;冷痛加附子、桂枝或肉桂;肤如蚁爬者用赤芍、丹皮、生地为多,认为川牛膝有镇痛、消炎作用,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尤其是肢麻、间隙性跛行时。赤芍有清热凉血、解痛止痛作用,有调节凝血及纤溶等作用;水蛭是目前最强的凝血酶抵制剂,蜈蚣止痛,特别用于糖尿病阴部神经痛;肢体麻木常用全蝎,其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蝎毒镇痛可能作用于中枢与痛感有关的神经原。神经病变固然与蛋白非酶糖基化有关,但亦可能与凝血、纤溶等有关的非酶糖基化参于,从活血化瘀法着手亦是一种探索方法。对于糖尿病伴血管并发症患者治疗更重视活血化瘀法,特别是益气活血,益气药黄芪本身亦有益于血液的流动及抗凝作用。葛根对心血管系统有药用价值,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作用,使内皮细胞中糖胺中糖代谢明显减慢,动脉内壁表面糖胺多糖相对减少。曾发表糖尿病中的血瘀证和益气活血药预防Ⅱ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89;30(6):21)选用黄芪、红藤、茵陈、大黄、虎杖、泽泻、炙甘草等制成煎剂,对控制高血糖、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有益于预防血管病变的发生。

3.按脏腑功能情况用药:

糖尿病患者脏腑功能常述及心脏、肺脏、肾脏、胃、大肠、小肠、膀胱等。糖尿病肠胃功能紊乱常表现为胃瘫、便秘及腹泻交替,胃轻瘫者常表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运动紊乱,如早饱、恶心、呕吐,主张用健脾消导法,如枳壳、苍术、白术、鸡内金、莱菔子,并重用白芍20g。糖尿病性膀胱,表现为尿潴留及失禁,主张用蜈蚣,对调节膀胱神经病变有一定好处。糖尿病时亦有部表现,主要表现为功能减退,且减退程度与病情、病程有关,主张选用益气活血药,黄芪、丹参之类。糖尿病肾病以肾小球硬化症为特征,与糖代谢异常有关,试和益气补肾、活血、降脂泄浊法。降糖、降脂可降低肾小球高滤过、高灌注,减轻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并能延缓肾功能减退,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及早期蛋白尿似有一定的延缓作用。常用黄芪、生地、丹参、山茱萸肉、菟丝子、泽兰叶、黄连、牛膝、全蝎、大黄、肉苁蓉、仙灵脾、鹿角片等。糖尿病肾病发展到氮质血症时多为阴阳二虚,常用温阳利水、滋阴降浊、活血化瘀法。

二、肾脏疾病

1.中药配合激素、免疫抵制剂治疗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的水肿是体内水液运行失调,与脾、肾二脏功能减退有关,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溢皮肤、四肢、全身。传统辨证采用温肾、养阴、清热、渗湿、利水法,见效甚微。主张病证结合,审因论治、审机论治、分阶段治疗,可提高疗效。免疫与凝血系统的相互作用是肾小球疾病的重要发病机理,主张中药配合激素的应用提高疗效。肾病综合征包括原发性肾病及肾炎性肾病,中医辨证分为气虚型、偏阳虚型、偏阴虚型、湿热型。常用方剂为防己茯苓汤、参苓白术散、实脾饮;大补阴丸、地黄饮子、猪苓汤等。按水肿程度不同兼用五苓散、五皮饮,按表邪情况合用越婢加术汤、银翘散,病情缓解后常用方药为六味地黄丸、右归丸、左归饮。与激素同用时,早期宜滋阴清热泻火,常用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丸等方。生地、龟版养阴,知母、龙胆草、生山栀泻肝肾之火;激素递减为维持量时,益气补肾,重用黄芪、生地熟地、山茱萸肉、巴戟肉之类。当激素接近撤除或撤除后,用温补脾肾法,附桂八味丸或右归丸加减,如黄芪、生地熟地、山茱萸肉、巴戟肉、仙灵脾、附子、桂枝之类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曾取和显著的疗效(报导于中医杂志,1991;32(4):34)。治疗中并重视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肾病综合征多数患者存在着高粘血症、高脂血症,肾小球内有免疫沉积物,毛细血管内血小板聚集,甚至微血栓形成,甲皱微循环瘀滞现象,认为这是肾病综合症久病必瘀,久病入络表现,发现肾病综合征时,有血小板活化及内皮细胞损伤现象,而且与肾功能衰退的进展有一定相关性(发表于中华肾脏病杂志,1997;13(5):320、中国中医基础杂志,1996;2(5):355)。主张对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应加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益母草、莪术、全蝎之类。雷公藤多甙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特别是对活化的T细胞繁殖减少IL2的产生,诱导淋巴细胞凋亡,抗凋亡基因表达下降,在激素依赖性或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激素撤减时,有时合用雷公藤多甙,不仅可以增强近期治疗效果,且远期疗效亦好。

2.尿血为主要表现的中医药治疗

尿路感染、肾炎常呈现以尿血为主,如部分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IgA肾炎。中医辨证常为邪热蕴蓄肾与膀胱,可由实热、虚热所致,亦可由虚致病,脾肾虚损。治疗中重视辨证论治,但亦注重肾活检病理相结合(慢性肾炎微观化的研究,发表于中国医药学报,1987;2(6):13、慢性肾小球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和病类的关系,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7:414)。狼疮性肾炎及紫癜性肾炎与免疫及凝血改变较为密切,其微观病理与中医血瘀有类似之处,似乎为中基的“离经之血”,主张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凉血止血或活血化瘀中药,如赤芍、丹皮、生茜草根、紫草根、生地、连翘、蝉衣、大黄等。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临床上常呈阴虚之象,热、虚、瘀常交杂在一起,瘀血内阻、血不归经、溢于脉外而致溺血,因此滋阴清热或益气养阴、活血止血为常法。护阴力要,但热毒耗阴,久则邪盛正虚,故常重用黄芪益气。IgA肾炎,部分患者亦以血尿为主,主张益气养阴、凉血活血为主,时能奏效。尿路感染呈现尿血为主时,则以清热利水为主,助以凉血止血,清热利水药剂量宜大,常用黄柏30g 地丁草30g 车前子、车前草各30g 知母10g。

3.保肾治疗:

慢性肾衰主要由于肾阳衰败、脾阳受损,不能使体内湿浊泄于体外,蕴久成瘀,痰瘀交阻,邪毒内生,主张温肾补脾、降浊泄毒。温肾补脾用仙灵脾、附片、巴戟肉、山茱萸肉、肉苁蓉、黄芪、虫草制剂等,降浊泄毒用大黄、黄连、紫苏、六月雪。微观研究发现血小板活化、血浆内皮素增高与肾脏疾病慢性进展有一定的关连,主张加用赤芍、丹参、红花、益母草、全蝎、水蛭之类,对轻中度慢性肾衰患者有一定改善病情或延缓病情发展之趋势。

科研成果

一、温阳片预防支气管哮喘季节性发作及其原理研究

按照“哮喘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的理论为指导,对5批28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呈季节性复发者进行防治,在好发季节前1~2月令患者服用温补肾阳药,以改善体质,减少预防发作,显效率63.4~75%,免疫学研究发现温阳片能抑制血清的IgE季节性升高,提高抑制性T细胞(Ts)功能,提示温阳睡可能通过免疫调节而发挥预防作用。

温阳片防治支气管哮喘及其内分泌和免疫方面的研究 1984年卫生部乙级奖

二、血瘀证及血瘀前状态的研究

采用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在血瘀证中的检测(ET、GMP-140、tPA、PAI、TAT、PAP)这些分子标志物与血栓形成有关,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等,这些因素或因子在活化过程中或代谢过程中表现了某些特征或释放出来的某些产物,称分子标志物,研究探讨这些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是否可作血瘀证检测指标,发现血液有形成分与无形成份的生化学和血液流变学发生某些变化,与血瘀证发生密切相关,而且发现血液处于既有利于发生,但又不一定发生血栓形成和血栓性疾病的状态,似乎与中医血瘀证相仿。在糖尿病及肾脏病瘀证研究时,尚发现这些指标在瘀证前已有改变,提出瘀证前状态已有微观改变。

论文形式发表

三、中药丹参及黄芪对单核细胞(PBMC)促凝活性(PCA)和纤溶组成(PA)表达的影响。

探讨丹参及黄芪对LPS刺激PBMC表达PCA和PA的体外干预,结果发现中药黄芪、丹参可能消除或减轻单核细胞的促凝活性,有助于改变糖尿病患者的血栓前状态,黄芪、丹参对PBMC,PCA和PA皆有影响。

论文形式发表《中医药》任副主编荣获上海市98年教学成果奖C三级。

医案

案一、张××,男,60岁,门诊:1997年4月,门诊号97-92020

1998年1月15日:发现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十天。查尿常规:RBC满视野。舌偏红、苔薄黄、脉细。治宜凉血止血。方拟小蓟饮子加减。

处方:生黄芪30g 赤芍15g 丹皮12g 小蓟草30g 地榆30g 侧柏叶15g 蒲黄12g 生地12g 水牛角30g。7帖。

服药4天后肉眼血尿消失,7剂服完小便转阴。

按:患者为急性发病,急则治其标,止血暂先。邪热下迫移于小肠、膀胱、迫血妄动,先宜清热凉血止血,以小蓟饮子加减,但患者高龄,本有气虚,气不摄血,间歇而发,加用黄芪、固气摄血,以共奏效。

案二、任××,男,66岁,1997年4月初诊。门诊号88/121-50352

糖尿病20余年,最高血糖15mmol/L,经降糖药口服后,现血糖控制在6.7mmol/L。但近半年来右足出现间歇性跛行,行走公交车1~2车站路程后即出现小腿疼痛,需休息5~6分钟后才能继续行走,近2月来步行路程所缩短,但趾端皮肤温度及颜色未见异常。舌边瘀、脉弦。右足背动脉搏动稍弱。

处方:黄芪30g 当归12g 鸡血藤15g 桑寄生30g 赤芍20g 川芎12g 桃仁10g 葛根30g 莪术10g 广地龙15g 水蛭10g 川牛膝30g 红枣7枚。14帖。

二诊:服药后右足行走时似较前轻松,但仍需间歇跛行,右小腿需保暖,舌脉如前。原方改鸡血藤30g 加桂枝9g。14帖。

三诊:四诊仍按上方加减,加红花6g 坚持治疗3个月后间歇性跛行明显改善,路程加长,可连续行走3~4车站路程。

按:久病气虚血瘀,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常属血瘀证,活血化瘀为常法,但其实质为气虚血瘀,以益气活血通络为主,瘀久易夹有寒凝,再加用回阳通脉,提高疗效,桂枝能散寒通脉。

案三、沈××,女,60岁,1997年5月门诊,门诊号87-361640。

素有肢麻,近三月来手抖、徽震颤状,西医怀疑早期震颤麻痹,胃纳可、大便欠畅、目赤、夜寐尚安、舌淡红、苔白,脉弦。证属肝肾不足,治宜益气补肾、平肝潜阳。

一诊:珍珠母30g(先煎) 牡蛎30g 白芍30g 全蝎5g 广地龙10g 枸杞子12g 木贼草10g 熟地10g 川石斛15g 制大黄10g 山茱萸肉10g 僵蚕10g。14帖。

二诊:两手震颤似有减轻,脉舌如前。

原方去木贼草加天麻10g 黄芪20g 党参15g。14帖。

按:热邪劫阴、累及肝肾,木劲生风,故以滋养肝肾、熄风去颤。患者素有肢麻,肢麻常属气虚,二诊时加用补气药参、芪之类,本证属气阴二亏,虚风内动,故宜为益气阴、平肝熄风。

案四、李××,男,76岁,1997年6月门诊,门诊号86-650857。

一月前早醒来发现右侧肢体偏瘫,后上肢活动有所恢复,但下肢不能着地、跨步。言语尚清、胃纳呆,大便欠畅,舌边瘀、脉弦。

处方:黄芪30g 川芎20g 广地龙15g 葛根30g 川牛膝30g 桃仁10g 桂枝9g 赤芍15,当归12g 红枣7枚。

本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连续服用二月后右下肢渐能跨步着地、缓慢行走。

按:中风偏瘫系脉络瘀阻所致,古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故宜益气活血、温阳通络,阳生阴长、气旺血行,脉道自通。

案五、陈某,女,48岁,1997年2月就诊,门诊号86-430078。

因进食辛辣食物而致牙痛、牙龈肿痛、出血,入夜尤甚,大便数日一行,舌苔黄腻、脉细弦。西医诊断牙龈炎,治宜清热泻胃火。

处方:知母10g 生石膏30g 生甘草10g 牛膝15g 生地12g 细辛4g 丹皮12g 白茅根30g 黄连4g 竹叶10g 生茜草根15g。7帖。

3日后牙痛显减、出血止。1周后疼痛基本消失。

按:牙痛常为胃火之证,白虎汤能泻胃火。川牛膝苦泄下降、引血下行、降上炎之火,生地凉血养阴,细辛镇痛,再以黄连、竹叶清热,白茅根、生茜草根清热、活血止血。如对于虚火者尚需加强养阴药沙参、麦冬之类,兼有肾虚者尚可合知柏地黄丸治之。

案六、王××,男1998年1月初诊,门诊号85-008521。

患泌尿系结石12年,半年来尿频尿痛常作、并时有血尿发生,常服利水通淋排石冲剂无效。自觉神疲乏力、食少腹胀便溏,舌质淡、苔薄腻、脉细。X线提示右输尿管结石,尿常规RBC+++、WBC2~3,治以益气化瘀排石。

处方:生黄芪20g 仙灵脾10g 山茱萸肉10g 白芍20g 川牛膝15g 金钱草15g 海金砂10g 赤芍15g 丹皮10g 白茅根30g 生茜草根30g 小蓟草30g。14帖。14帖后尿血减轻,疼痛仍时有发作。

二诊:生黄芪30g 白术10g 仙灵脾10g 山茱萸肉10g 三棱10g 莪术15g 川牛膝15g 炙金钱草30g 赤芍15g 枳壳10g 白芍30g 海金砂30g 连服20帖,于次日右腰剧痛后血尿加剧,见有结石排出。

按:本方通塞参合、攻补兼施、相反相成,补气推动化瘀,攻不伤正。益气补肾之药有增加肾盂内压作用、活血化瘀之药有增加输尿管蠕动,再加利水排石之剂。

案七、林××,男,50岁,1998年1月门诊,门诊号84-677759。

患糖尿病6年,最高血糖19mmol/L,现口渴善饥已解,血糖控制在7.8mmol/L。但极其消瘦乏力,四肢麻木,伴针刺样疼痛难忍,背部发木,大便一日二解,舌苔薄白、脉细弦,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处方:生黄芪15g 赤芍15g 丹参30g 川牛膝12g 延胡索12g 广地龙12g 苍术白术(各)10g 炙乳香6g 蜣螂虫10g 葛根15g 地鳖虫10g 生首乌15g 制大黄10g 地骨皮15g 红枣7枚。14帖。

二诊:两上肢麻木消失,两下肢麻木减轻,仍有较轻针刺感,大便一日二解,舌苔薄白、脉弦。仍按原方加减。上方去制大黄,加淮山药15g。14帖。

加用蜈蚣粉2g 全蝎粉2g 另冲服。

三诊:下肢麻木基本消失,唯肢软无力仍有,复查血糖70mmol/L苔厚腻,脉细。方用生黄芪15g 党参15g 山茱萸肉20g 丹参15g 川牛膝15g 延胡索15g 广地龙12g 赤芍15g 炙乳香6g 蜣螂虫10g 葛根14g 肉苁蓉12g 14帖。

巩固治疗,继用蜈蚣、全蝎粉治疗。

按:此例系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系气阴二虚、兼有血瘀,重用虫类活血化瘀药治疗神经病变,对缓解疼痛有奏效,方中有蜣螂虫、地鳖虫以活血破血为主,再佐以蜈蚣、全蝎之摄内使其疗效更佳。蜈蚣、全蝎以研末冲服为上乘。

案八、陶××,男,31岁,1998年4月门诊,门诊号88/2-17098。

慢性肾小球肾炎数年,尿常规尿蛋白+~++、伴红细胞+,近月前因感冒后,尿蛋增至++~+++,伴腰酸乏力、咽部不适、肢略肿、胃纳尚可、大便畅、舌淡红、苔薄腻、脉沉细。肾功能正常。治以益气补肾、化湿利尿。

处方:生黄芪20g 山茱萸肉10g 生地10g 淮山药10g 茯苓24g 泽泻30g 生米仁15g 蝉衣5g 僵蚕10g 白茅根30g 合雷公藤多甙治之。

二诊:肢肿退、咽部不适消失,腰酸乏力略有改善、苔腻化、脉细。黄芪增至30g 继治之。14帖。

三诊:尿蛋白减为+,原方中黄芪改用生、炙黄芪(各)20g 加用苍术白术(各)10g 仙灵脾10g。连服二十余剂中药,尿蛋白始终在±~+,前症明显好转。

按:慢性肾炎常为湿热未尽,外邪可再引动内湿,使湿热稽留不去,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不易骤除,久病都有脾虚见证,肾虚固藏失职。故治宜益气补肾,化湿利尿,但对于蛋白尿仍疗效欠佳。近代医学认为慢性肾炎与免疫有关,中药雷公藤及其制剂有调控免疫作用,配合益气补肾药合用可提高疗效。方中尚用蝉衣、僵蚕祛风药,有祛风利咽、消除蛋白尿作用。

案九、孙××,女,60岁,1998年5月,门诊号85-966791。

素有慢性肾盂肾炎,现尿感已控制,测得血尿素氮8.5mmol/L,Cr400mmol/L,面色苍白,轻度贫血貌,现乏力、腰酸,时有恶心感,胃纳尚可,大便秘结,舌苔白,质淡红,脉细。治以益气补肾,清热降浊。

处方:生黄芪30g 山茱萸肉10g 茯苓24g 泽泻30g 白术10g 巴戟肉10g 黄柏30g 地丁草30g 银花10g 忍冬藤30g 车前子30g 车前草30g 紫苏30g 制大黄10g 六月雪30g 赤芍30g 益母草10g。

按上方方意服用数月,尿路感染症状控制,持续半年尿感不发,血尿素氮、肌酐逐渐下降,继续服药一年后,肌酐降至120~140umol/L左右。中药方改为以补肾益气为主。

处方:生黄芪、炙黄芪(各)30g 山茱萸肉10g 茯苓24g 白术10g 巴戟肉10g 肉苁蓉10g 制首乌15g 黄柏15g 地丁草15g 车前子30g 车前草30g 熟地10g 桑寄生10g 川续断10g 杜仲10g 红枣7枚。

随访2年之久,病情稳定。

按:患者系慢性肾盂肾炎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已达中等程度,对控制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至关重要,即使在缓解期主张仍需清热利水巩固治疗,重用黄柏、地丁草清下焦之热,并佐用银花、忍冬藤之类,清热需利水、利水利湿药亦需配伍应用,重用泽泻、车前子、草等利水渗湿,对尿路有冲洗作用,祛除肾前性因素对于治疗氮质血症非常重要。但慢性肾功能不全中医之病机为脾肾气虚,湿浊瘀阻,故常需按常法益气补肾,活血降浊治之,大黄有降浊活血作用,紫苏、六月雪有解毒、泄毒作用。待病情稳定后,再增加补肾药,以补肾益气为主,长期治疗,确实疗效显著。

案十、华××,女,20岁,门诊:门诊号097-645799。

患肉眼血尿,西医肾穿诊断为IgA肾炎,近周来由于感冒咽痛发作后二天,血尿又起,发热已退,现仍有咽痛,胃纳可,大便畅,舌尖红、脉细。扁桃体肿大++。治之清热利咽、凉血止血。合用青霉素肌注。

处方:银花10g 连翘15g 蒲公英30g 生地15g 丹皮15g 赤芍30g 水牛角30g 白茅根60g 马鞭草30g 乌梅炭10g 板蓝根10g 桑寄生10g 另血琥珀屑3g(冲服)。14帖。

二诊:服上方7帖后尿色转清,咽痛减,尿常规红细胞5~8、尿蛋白阴性,继用:生黄芪30g 益母草30g 生地15g 丹皮10g 赤芍30g 马鞭草30g 白茅根60g 桑寄生30g 生茜草根30g。

三诊:血尿消失,尿常规红细胞3~5,继以原方加减。

按:本证为邪热蕴蓄肾与膀胱,热损脉络所致,宜清热凉血止血,IgA肾炎与呼吸道感染常密切相关,感冒常为血尿发作诱因,故清热利咽治疗亦很重要,方中以犀角地黄汤为主方,合银花、连翘、蒲公英、板蓝根清热解毒;马鞭草清热活血;白茅根、血琥珀屑清热或清心止血;乌梅炭收敛止血;桑寄生补肾健腰。此方对血尿急性发作疗效显著。

案十一、黄××,男;,70岁,1997年9月门诊,门诊号87/11-64587。

原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史,血压以基本控制。近半年一发现腰酸、乏力、肿,尿常规尿蛋白,血肌酐210umol/L,舌苔白腻,边瘀,脉弦细。治以益气补肾泻浊化瘀。

处方:仙灵脾10g 生黄芪30g 山茱萸肉10g 制大黄10g 制首乌10g 肉苁蓉10g 黄精30g 巴戟肉10g 莪术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紫苏10g 六月雪10g 茯苓24g 泽泻30g 红枣7枚。

二诊:肢肿稍有消退,精神亦有改善,大便欠畅,舌苔白腻、边瘀,脉弦细。原方改制首乌为生首乌30g 加用苍术10g 车前子、车前草各15g。并加用洛丁新控制血压。

守上方治疗达半年之久,舌苔渐化,加生地熟地(各)10g 乏力、腰酸皆有改善,肢肿消失,多次检查血肌酐下降至120~140umol/L。

按:本例患者已达氮质血症,症属脾肾阳虚,兼有瘀浊凝滞。故以培补脾肾、通腑泄浊,活血通络。温补肾阳药中部分药物已发现确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黄芪能调整免疫,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流,且有阻抑病变作用,大黄能使血中尿素氮、肌酐下降、增加代谢产物的排泄,且有去瘀阻现象。紫苏、六月雪、泽泻、茯苓之类有去浊利湿作用,本方为攻补兼施,使肾功能稳定。

案十二、王××,男,12岁,1998年5月门诊,门诊号98-0233434。

半年前因眼睛浮肿查得尿蛋白+~++,晨起较轻,傍晚放学后测尿蛋白较多,与劳累关系较明确,常有咽痛,胃纳可,大便畅、血压正常,红细胞+,就诊时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1.96g B超示有胡桃夹现象,无肾下垂,舌苔白,脉细。

处方:党参10g 黄芪15g 白术10g 升麻5g 柴胡10g 杜仲10g 丹参10g 益母草10g 银花10g 泽泻15g 车前子、车前草(各)15g 白茅根30g 小蓟草30g 茯苓12g 红枣7枚。

二诊:仍有咽不适,检得咽部慢性充血,咽后壁滤泡增生。原方加蝉衣5g 玄参10g 连翘10g 改茯苓24g。

三诊、四诊:咽不适减,眼睑浮肿消退,尿蛋白+。仍按原方加减,改黄芪30g 加赤芍30g 川牛膝15g 继诊之。

半年后随访B超两侧肾胡桃夹现象显有改善,晨起尿蛋白阴性,劳累后及感染后尿蛋白反跳至+。一年后随访尿蛋白多次阴性,B超两则肾胡桃夹现象未显示(同一专家随访)。

按:“胡桃夹”现象,广义上是属于血管性现象,临床上可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患儿遇劳即发,感冒后易发,抓住这二点,故选用补气提法,以补中益气治疗为主,加用清热利湿中药,似对病情有缓解作用,可惜的是本例未作肾穿刺,由于胡桃夹现象可发生在肾小球疾病患者。对本法值得今后继续扩大病例观察。

案十三、王××,男,16岁,1997年9月门诊:门诊号96-35434。

发热、高热不退3天,39.6℃,身无汗出,口干,大便畅,脑瘤术后3月,舌苔黄腻、脉细数。

处方:羌活10g 大青叶10g 板蓝根10g 薄荷3g 藿香10g 佩兰10g 蔻仁3g 生米仁15g 知母10g 山栀9g 连翘10g 3帖。热退。

按:患者本次发病虽在脑瘤术后三月,但急则治其标,当运用解表清热法。本证属卫分、气分发热,卫、气同治,解表清热与清阳明之热同用。舌苔黄腻,示有伏邪湿阻、湿热交阻、蕴蒸气分,故再加化湿、渗湿合治,湿去热退。

案十四、唐××,男,20岁,1997年3月入院,住院号304532。

入院前一月患者咽痛、扁桃体炎、半月后发热38℃伴右腕、膝、踝关节红肿疼痛、疼剧不能行走及胸闷、气急等。听诊心尖有Ⅱ型收缩期杂音、EKG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为0.34秒,左右心室肥大,诊断为风湿病。舌尖红、脉细数。

处方:生地60g 律草30g 知母10g 生石膏30g 秦艽12g 桂枝5g 川牛膝15g 延胡索10g 3帖。

6帖后体温降至37℃左右,EKGP-示:P-R间期0.20秒。

按:本案为热痹,多因风、寒、湿邪侵袭经络,郁而化热所致,发病较急,除关节肿痛外,且有全身发热,并以累及心脏。本方以清热化湿为主,重用生地,取其养阴清热,根据动物实验生地可能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再仿古方白虎加桂枝汤合治之。

案十五、董××,女,35岁,1998年5月入院,住院号317721。

入院前患右侧鼻前庭疖,局部红肿、疼痛。继而全身发热、咽痛伴颌下淋巴结肿大,经抗生素应用后热退而愈。一月前出现腰酸痛、检查尿常规,发现尿蛋白+++~++++,红细胞15~25/HP,舌尖红、脉细。经肾穿后诊断为IgA肾炎。

处方:生地30g 赤芍15g 丹皮10g 水牛角30g 连翘15g 马鞭草30g 白茅根60g 乌梅炭15g 赤芍15g 板蓝根15g。

服药1周后尿常规检查红细胞明显减少,生地剂量增至75~90,并逐渐减少止血中药,加用生黄芪30g 随访7月,尿常规转阴。

按:本例与例20相仿,重用生地之例,似对IgA肾炎亦有疗效。

案十六、程××,女,40岁,1997年8月入学,住院号308567。

4月前间歇性发热,呈弛张型,38-40℃,伴咽痛,全身关节酸痛,无红肿,尤以膝关节为甚而致行走困难,腹部皮肤反复出现斑丘疹,查得血白细胞计数2~3万,伴有毒性颗粒,多种抗菌纱无效,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效,高热汗出,稽留不退,口干不欲饮,胃纳尚可,舌苔白、数脉细。住院后给以生地为主的治疗。具体处方为:

处方:生地60~90g 土茯苓30g 仙灵脾15g 生甘草6g 菟丝子20g 秦艽12g 肉苁蓉10g 徐长卿20g 苍耳草15g 陈皮6g。

经用上方一个半月后开始递减强的松,递减为强的松7.5mg/日,上方应用3月,随访二月,未见复发。

按:本例与例20相仿,重用生地。

案十七、王××,男,60岁,1997年12月入院,住院号316321。

患者因患冠心病、窦性心动过缓入院。入院时胸闷、气短、心悸反复发作、动则汗出、怕冷、夜寐不佳,舌苔灰黑、脉沉缓无力。治宜温补心阳。

处方:附片9g 桂枝9g 白芍12g 黄芪3g 仙灵脾10g 熟地10g 丹参30g 龙骨30g 牡蛎30g 五味子9g 夜交藤30g 炙甘草30g。

7帖后畏寒出汗好转,心悸改善,苔仍灰黑、脉无力。原方加党参15g 茯苓12g 白术10g。

再服7帖后胸闷、气短、心悸、汗出明显有改善,苔转薄腻、脉稍缓。

按:本例系冠心病伴心动过缓,属心肾阳虚之症,心阳不振、心失所主,心阴不足、心失所养。舌苔灰黑,肾气不足。本方以益心气、补心血、养心阴、通心阳、补肾阳、宁神敛汗。方中附子为君药,附子、桂枝强心通阳,配仙灵脾、熟地、党参、黄芪等温补肾阳,加龙骨、牡蛎、五味子、夜交藤宁神敛汗,丹参、白芍以补心血。

案十八、翁××,女,50岁,1998年2月门诊,门诊号87-865678。

口腔干燥难忍,二侧颊部白色损害似五分钱币大小,严重时尚有糜烂、溃破现象,历时数年之久。胃纳欠佳,干食难咽,口苦心烦,舌质干、中裂,尖红,脉细弦。西医诊断为口腔扁平苔癣。

处方:知母10g 生石膏30g 生地30g 川石斛15g 生山栀9g 当归10g 麦冬10g 白花蛇舌草30g 制大黄9g 柴胡10g 郁金10g 白癣皮10g 生甘草10g 14帖。

二诊:口腔难忍稍减,口腔稍有津液,白色损害处似有好转,大便畅。脉舌如前。原方加龙胆草10g 黄芩10g 龟版9g。

三诊:口腔白色损害显有好转、粘膜长平,舌质转润、脉舌如前。再加珠儿参10g。

按:口腔扁平台癣,与全身因素、免疫机能低下有关,口腔溃疡中医常认为与胃火有关,白虎汤为治疗胃火良方。患者正值更年期,口苦心烦,脉弦细尚有肝郁化火,故泻胃火与泻肝火同用。久热伤阴,故尚需加养阴药生地、麦冬、当归、龟板、珠儿参之类,使滋阴助以泻火也,滋阴药对调整免疫功能亦有效。

案十九、陆××,女,82岁,1998年9月门诊。门诊号:85-433456。

患糖尿病10余年,最高血糖18mmol/L左右,经西药降糖药治疗后血糖能控制在7mmol/L左右,但近年来经常腹胀,食欲下降,血糖不稳定,时高时低,高时达10.7mmol/L左右,低时为5-6mmol/L左右,降糖药较难调整,最近二月来中上腹胀更着,且伴有恶心呕吐,有时还有到酸腐味,血糖更难调整使其稳定,舌苔薄腻,舌边有瘀、脉弦。素有气阴二虚,现兼有湿浊中阻。治以健脾消导为主。

处方:苍术、白术(各)10g 枳壳10g 神曲10g 鸡内金6g 香附10g 莱菔子10g 焦槟榔6g 当归10g 郁金10g 姜半夏10g 川厚朴花9g 苏梗10g 白芍10g 7帖。

二诊:药后中上腹胀轻减,恶心呕吐消失。继原方,加制大黄6g。7帖。

三诊:腹胀基本消除,胃纳振,大便通,苔腻化。继用原方治疗。其后随访,血糖稳定,加用黄芪15g。

按:患者腹胀系糖尿病缺血性胃轻瘫和胃功能消化不良,属胃肠功能紊乱,而致消化不良,胃排空时间延迟,以致糖的吸收与降糖药物吸收不能同步,而影响血糖忽低、忽高。健脾消导为主的治疗具有调整胃肠功能和促进胃肠动力。枳壳有促进胃肠动力作用,小剂量的大黄亦有促进胃肠蠕动作用,方中以小承气汤为主的泻下剂,合健脾化湿、消导药。三诊时加用黄芪补气,更有助于胃肠气化功能,本人经验,要血糖稳定,尚需注意脾胃功能。

案二十、孟××,田,35岁,1998年10月门诊。门诊号87/4-758012。

发热咳嗽一年余,经多种抗菌素静滴治疗,热退,但痰黄脓,略带血丝,晨起为着,X片示左肺中叶有阴影,边缘欠清楚,肺CT示左中叶肺炎症可能为大,肺癌不能完全除外。舌苔白腻、尖红、脉沉细。

处方:鱼腥草30g 黄芩30g 野荞麦根30g 半枝莲30g 紫菀10g 杏仁10g 大贝10g 远志6g 枳壳10g 桔梗5g 侧柏叶15g 生甘草10g 白茅根30g 7帖。

三诊:痰中带血消失,晨起仍有咳痰、脓性减,但一日十余口。支气管镜检查诊断炎性可能为大,肺癌不除外,复查肺部CT,原阴影变化不大。患者要求停用抗菌素。继用中药。鱼腥草30g 黄芩10g 蒲公英30g 野荞麦根30g 瓜蒌仁10g 陈皮6g 枳实10g 桔梗6g 杏仁10g 桃仁10g 赤芍30g 干芦根30g 大贝10g。7帖。

四、五诊随访:肺CT及X胸片皆示左中叶阴影逐渐缩小,继而消失,咳痰初起增多,其后逐渐减少至消失。

按:左中叶肺部阴影,初起按痰热咳嗽,清热化痰治疗。仍难奏效,抗菌素消炎似乎疗效亦欠佳。三诊起加用排痰消痈法,按肺痈千金苇茎汤加减治之,痰出咳减,起到排脓消炎作用,痰出引流通畅,感染控制。

案二十一、安××,女,45岁,1998年8月门诊,门诊号89-556567。

素有白塞氏病、亚急性甲状腺炎,近二周来低热37.6~38℃左右,四肢关节(膝、肘、腕、踝)多处酸痛,明显乏力、疲劳,胸片示有胸骨后胸腺肿大,神经科怀疑重症肌无力,正在检验中,胃纳可、大便畅、夜寐欠安,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数。

处方:生黄芪20g 白术10g 茯苓12g 当归10g 羌活10g 威灵仙10g 秦艽10g 防风10g 细辛4g 乌梢蛇10g 桂枝9g 川牛膝10g 生甘草10g 7帖。

二诊:药后低热除,关节痛显减,效方续进。加赤芍30g 丹皮10g 紫草30g。

按:本例低热、关节痛系自身免疫性疾病所出现的症状可能为大,素有气阴二虚、近有风、寒、湿合而为痹,属风湿痹症。本方以温经散寒、调和营卫治之,7帖后有明显效果。方中桂枝、细辛温经止痛,羌活、威灵仙、秦艽、川牛膝、乌梢蛇、防风祛风湿止痛,当归和营,黄芪、白术、 茯苓健脾化湿。二诊时加赤芍、丹皮、紫草清热凉血,以治宿疾。

案二十二、沈××,男,65岁,1998年8月门诊,门诊号87/11-656812。

以往身体健康,近来腰酸、会阴部有垂胀感、排尿频多、排尿后有滴血现象,经泌尿科作B超检查,拟诊为前列腺炎血尿,胃纳可,大便畅,尿常规检查尿蛋白阴性,WPC5-8、RBC8-10,舌苔白、边瘀、脉弦。

处方:车前子、车前草(各)15g 泽兰叶15g 当归10g 丹皮9g 赤芍30g 小蓟草30g 生地15g 生地榆30g 蒲公英30g 生山栀9g 黄柏30g 生甘草10g 益母草15g 红花6g 7帖。

二诊:服药7帖后排尿后滴血现象消失,但仍有尿频及会阴垂胀感,原方加黄芪、升麻5g 柴胡10g。

三诊:服上药后会阴部垂胀感显有改善,仍有尿频。但尿常规WBC3-5、RBC0-1。去小蓟草,继服7帖。

按:前列腺炎血尿,一般证属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常用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本病先以清热消炎、凉血止血急则治其标,但老年性前列腺炎之血尿,可因瘀热在里,肾阴亏损之故,尚需加用活血化瘀、消瘀止血,益母草、泽兰叶、红花、蒲公英之类有消瘀止血之功。

案二十三、王××,男,40岁,1998年2月门诊,门诊号85-564566。

头胀头痛、面部潮红、内热烦闷、夜寐欠安,舌质绛红、边有瘀,脉弦紧。血常规检得血红蛋白190g/L,血粘度增高,西医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曾给予羟基脲治疗,疗效欠稳定。

处方:龙胆草12g 生山栀12g 黄芩10g 柴胡10g 生地黄12g 泽泻30g 丹皮10g 知母10g 赤芍30g 川芎10g 莪术10g 桃仁10g 水蛭10g 郁金30g 生甘草10g 14帖。

二诊:面部潮红、内热烦闷似有改善,头胀头痛依旧,原方加制大黄10g 白芷10g 川牛膝30g 14帖。

三诊、四诊:头胀头痛减轻、烦热显有好转,四诊时血常规检得血红蛋白降至170g/L。继以原方加减。

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常表现为肝火旺症象,且伴有血瘀现象(舌质绛红、边有瘀,血粘度增高)。方用龙胆泻肝汤、血府逐瘀汤、抵当汤三方合治。奔赴且选用水蛭、莪术加强活血化瘀作用,水蛭与桃仁、大黄为抵当汤中主要组成,逐瘀、破血力强。加用中药治疗后羟基脲减量为0.5g 每周二次维持之。

案二十四、丁××,男,70岁,1997年12月门诊,门诊号87-232345。

右下肢素有静脉曲张、劳累后易发丹毒,局部皮肤增粗、痒,近一月来呈湿疹样变、有渗出,伴右下肢浮肿、行走不便、胃纳可、大便欠畅,舌苔白,脉弦细。

处方:土茯苓30g 生甘草10g 地肤子10g 白癣皮10g 赤芍30g 丹皮10g 黄柏30g 苍术10g 川牛膝30g 丹参30g 蛇衣5g 蝉衣5g 苦参10g 蒲公英30g。

二诊:下肢湿疹处渗出显着改善,肿略退,痒减。原方加生地10g 当归10g。

三诊:上述的局部症状基本消退,唯仍有瘙痒、皮肤干燥,舌苔白、脉弦细。上方去苍术、白癣皮、蒲公英、加僵蚕10g 全蝎4g。

四诊:局部症状不显、痒减,唯皮肤粗糙,脉舌如前,续用前方,减量以巩固疗效。

土茯苓30g 生甘草10g 地肤子10g 赤芍10g 丹皮10g 当归10g 黄柏10g 川牛膝10g 丹参10g 蛇衣5g 蝉衣5g 苦参10g 僵蚕10g 全蝎4g。

按:本病为湿热兼风,蕴藏皮下,宜以清化湿热、祛风止痒。一诊时以清热化湿、凉血祛风为主,待湿渐去、热渐退,而风更甚,久则化燥,四诊以养血祛风为主,兼以清化湿热。

案二十五、黄××,女,76岁,1997年5月7日初诊,门诊号86-058250。

有糖尿病史10年,最高空腹血糖为15.4mmol/L。目前空腹血糖控制在6-8mmol/L之间。近3月来,患者自觉肢体麻木冷痛,尤以双下肢为甚。行走十几分钟后需休息,呈间隙性跛行。并伴有腰膝酸炊,下肢浮肿。但二便调,睡眠可。舌红苔少脉细。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显示:右足背动脉血流减少,左右股动脉有阻塞或狭窄可能。

处方:黄芪30g 黄精30g 生地12g 牛膝12g 丹参30g 赤芍15g 当归12g 广地龙15g 红花6g 木瓜6g 桂枝6g 鲜石斛15g 14帖。

二诊:药后下肢冷痛症状好转,仍以前方续服。

三诊:连续服用上方45天,肢体冷痛基本消失、麻木减轻,原方加蜣螂虫1g 续服。

四诊:服药2个半月后肢体麻木冷痛消失,行走30分钟以上,下肢亦未出现麻木疼痛。再服14帖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为老年人,原本肾气衰弱,再加患有糖尿病多年,更是导致气阴二亏,气血不畅,气滞血瘀。方中重用补气,配以黄精益气养阴;生地、石斛等养阴生津;丹参、当归、红花、牛膝、木瓜、桂枝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外加广地龙、蜣螂虫等虫类药以加强方中活血祛瘀之功效。如此攻补兼施,使患者瘀血去而经脉通,气血畅而筋脉得以濡养。

案二十六、方××,女,45岁,1997年4月9日初诊,门诊号88/23305。

反复腹痛、腹泻十余年,日行4~5次。伴神疲乏力,始于痢疾,苔薄黄。脉沉迟。证属湿热郁结。脾虚不运,形成肠癖。治宜清热健脾,用芍药汤加味。

处方:白芍30g 当归12g 槟榔9g 木香6g 凤尾草30g 白头翁15g 焦神曲12g 炒麦芽30g 黄连炭9g 白扁豆12g 乌药6g。此方连服20余剂而愈。

按:本例为慢性腹泻十余年,用芍药汤加味治愈。方中重用白芍以缓急止痛,并佐以乌药使疗效更显;据报道当归有保护肠管粘膜的作用,凤尾草清热止泻,白头翁止痢,槟榔收敛下气而止泻,是调整肠道之要药。黄连炭能消炎止泻,神曲、麦芽、白扁豆能健脾止泻。

案二十七、钱××,男,75岁,1998年1月8日,门诊号93-88735。

反复咳嗽、咳痰、喘息二年余。加重一月、痰多而粘、难以咳出。舌红、苔薄、脉细而数。证属痰热壅肺、热盛伤阴,治宜养阴清热、宣肺化痰。方拟三拗汤加味:处方:蜜炙麻黄5g 杏仁6g 甘草6g 桔梗5g 枳壳10g 南沙参北沙参(各)12g 鲜石斛15g 广地龙30g 虎耳草30g 款冬花10g 7帖。药后症状好转,原方更进,7帖。

案二十八、朱××,男,75岁,1998年1月8日门诊号88/422264。

反复咳嗽、咳痰、喘息十余年。近一月来症状加重,且痰粘难咯。舌红苔少脉细。证属痰热壅肺、肺阴不足,治宜养阴化痰、止咳平喘。

处方:生地12g 玄参10g 黄芩10g 南沙参北沙参(各)12g 桔梗5g 枳壳10g 鲜石斛15g 象贝母10g 广地龙30g 竹沥半夏10g。药后症状好转,原方更进,14帖。

案二十九、黄××,男,76岁,1997年11月14日门诊号88-55373。

反复咳、痰三十余年,喘息十余年,双下肢浮肿三年。加深四月,痰粘、舌红、脉细。证属阴虚痰热,治宜养阴、清热、化痰。

处方:南沙参、北沙参(各)12g 鲜石斛15g 干芦根15g 前胡10g 枳壳10g 桔梗5g 生甘草5g 象贝母10g 远志6g 杏仁10g 野荞麦根30g 虎耳草30g 黄芩10g 7帖。药后症好转,原方更进14帖。

按:第27、28、29例均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都有痰粘难咯表现。但前者病程较短,以热盛为主;后二者病程较长,以阴虚为主。故前者以清热宣肺为主;后者以养阴润肺为主。三例都加用桔梗、枳壳稀释痰液。

案三十、黄××,女,64岁,1997年6月11日门诊,门诊号86-86436。

有糖尿病史26年,长期接受胰岛素治疗。近十余年来反复腹泻,日行4~5次、甚则十余次。伴口干目涩、头昏无力,舌质干、苔薄黄、脉沉细。

处方:党参15g 黄芪15g 禹余粮12g 白术10g 淮山药12g 煅龙骨、煅牡蛎(各)30g 生葛根15g 炙附子10g 补骨脂10g 益智仁10g 石莲肉10g 五味子6g 大枣7枚,14帖。药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原方更进14帖。腹泻止。

按:糖尿病日久气阴二亏,中气下陷,脾阳肾火不能营运精微,导致久泻不止。故以益气温中为主,佐以提升固涩。糖现所致肠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治疗理应健脾止泻,然急则治其标,故本方中兼以重镇固涩之品,对激惹的肠功能紊乱有良好的镇静作用。

案三十一、王××,女,76岁,1998年1月8日门诊,门诊号90-27091。

反复发作性脓样便2年,加重3天。里急后重伴上腹部痛,舌质瘀、苔黄腻。

处方:黄柏10g 黄连6g 秦皮10g 苍术、白术(各)10g 川厚朴花10g 藿香10g 生米仁30g 木香6g 7帖。

按:本例属湿热郁结下焦,治宜清热化湿。方拟白头翁汤加减。_

验方

一、紫癜消退方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出血

组成:黄芩9g 黄连4g 黄柏9g 焦山栀5g 生地15g 赤芍9g 丹皮9g 知母9g 鲜石斛12g 水牛角30g 生茜草根30g 连翘9g 白茅根30g 紫草30g。

本方以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治疗热入血分、热毒内蕴所致的皮肤粘膜出血。

二、消斑方

结节性红斑

组成:银花10g 连翘10g 板蓝根10g 生地12g 赤芍15g 丹皮10g 黄芩10g 知母10g 生山栀10g 象贝10g 夏枯草10g 合雷公藤多甙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为热毒内蕴、痰瘀相凝所致,故本方以银翘散合犀角地黄汤等加减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结法来治疗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结节性红斑。

三、润燥方

组成:生地30~90g 淮山药15g 生甘草6g 女贞子15g 菟丝子15g 丹皮10g 赤芍15g 鳖甲10g 黄精30g。

功效:益肾滋阴、清热润燥

主治:难治性燥症(干燥综合症)

用法:汤剂,每日1帖,2次煎服

方义:本方重用生地,生地可能有糖皮质激素样免疫抑制作用;淮山药有健脾之功,与生地配伍应用可预防生地剂量过大而引起大便溏薄;女贞子、黄精皆有补肾养阴之功,黄精尚能补益肺气;菟丝子补肾,温而不燥;赤芍、丹皮有凉血清热作用;鳖甲有养阴清热,并有软坚作用。

四、撤减糖皮质激素方

组成:生地、熟地各10g 附片10g 补骨脂12g 仙灵脾15g 巴戟肉10g 山茱萸肉10g 淮山药10g 菟丝子15g 枸杞子10g 茯苓12g 党参15g。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激素依赖型哮喘、肾病综合症激素治疗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用法:汤剂,每日1帖,2次煎服。在撤停激素治疗前3月至撤减后巩固治疗3个月左右。

方义:本方重用温补肾阳,附片温一身之阳,仙灵脾、补骨脂、巴戟肉补肾助阳;生地、熟地滋阴补肾;山茱萸肉补肾摄精;党参健脾益气;山药补脾固精;茯苓健脾渗湿。长期服用外源性激素后,在将近撤停时常出现肾阳不足症象。

五、生地胜湿方

组成:生地30~60g 律草30g 秦艽12g 徐长卿20g 淮山药15g 生甘草10g。

功效:滋肾清热、祛风降湿

主治:各种风湿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结缔组织病引起的关节病变)

用法:汤剂,每日1帖,2次煎服。

方义:生地滋阴清热,有调整免疫及皮质激素样作用,有利于风湿类疾病;律草、秦艽、威灵仙、徐长卿有祛风化湿、利关节作用;淮山药补脾固精配伍应用,有止泻作用,生甘草有清热解毒作用。

六、益气活血降脂方

组成:黄芪15g 红藤15g 茵陈15g 制大黄4.5g 虎杖15g 泽泻15g 炙甘草3g。

功效:益气活血、降血脂、通血脉。

主治:防治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包括高脂血症、冠心病、周围神经病变)

用法:汤剂,每日1帖,2次煎服。3个月左右为一个疗程。可用二个疗程。

方义:黄芪益气通脉,红藤、茵陈、制大黄、虎伏、泽泻等现代医学发现有活血、降脂等作用。

七、再障生血方

组成:仙灵脾10~30g 补骨脂10g 肉苁蓉10g 鹿角片10g 锁阳10g 菟丝子30g 黄芪15g 枸杞子10g 熟地12g 桑椹子12g 麦冬10g 黄精30g 党参15g 当归10g 阿胶10g 川芎10g 丹参10~30g 茜草15~30g 墨旱莲10g 仙鹤草30g。

功效:补肾填髓,助以补益气血及活血、止血。

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包括严重型再障)

用法:汤剂,每日1帖,2次煎服。中度及严重型再障可与雄激素同用。

方义:仙灵脾、补骨脂、肉苁蓉、鹿角片,锁阳温肾填髓;菟丝子、枸杞子、熟地、桑椹子、麦冬,黄精滋阴补肾;党参、黄芪、当归、阿胶补益气血;丹参、茜草、墨旱莲、仙鹤草活血、止血。现代医学已证实补肾药对骨髓造血组织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八、通幽方

组成:苏梗12g 白芍10g 枳壳10g 香附10g 桃仁10g 红花6g 生大黄9g(后下),蔻仁6g 厚朴6g 姜半夏10g 青皮、陈皮(各)6g 生甘草5g。

功效:疏肝和胃、理气止痛、逐瘀泄热。

主治:十二指肠壅积症、不完全性幽门梗阻。

用法:汤剂,每日1帖,2次煎服。

方义:苏梗、香附、蔻仁、厚朴疏肝理气,白芍、甘草和阴止痛,桃仁、红花、生大黄逐瘀泄热,配以枳壳理气,半夏、陈皮和胃止呕。

九、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组成:生黄芪30g 青黛6g 穿心莲9g 牛黄2g 玄参10g 麦冬10g 生米仁30g 苍术12g 丹参30g 水牛角30g 鲜生地30g 丹皮9g 防风9g 红花9g 大青叶9g 生甘草5g。本方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为主,兼以化湿,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余邪内伏型。方中以青黛、牛黄、穿心莲等清热解毒为主,生黄芪、麦冬、鲜生地等益气养阴、标本同治,提高免疫功能。再助以凉血清热及化湿类中药以清营化湿。

十、偏头痛方

组成:川芎9g 白芷10g 细辛4g 藁本10g 蔓荆子10g 延胡索15g 石决明30g 白芍12g 全蝎4g 葛根30g。

本方以疏风止痛为主。川芎行头目,白芷、细辛、藁本、蔓荆子散风止痛,延胡索祛瘀止痛,白芍、葛根解痉止痛,佐以全蝎、石决明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十一、定眩方(治美尼尔氏综合征)

组成:天麻10g 生地12g 白术白芍12g 珍珠母30g 潼蒺藜、白蒺藜(各)10g 吴茱萸3g 姜半夏10g 陈皮6g 茯苓24g 僵蚕10g 蝉衣4g 制大黄10g 泽泻30g。

眩晕发作多由于痰湿阻滞、挟风上扰、清阳不升,湿浊不降而致。本方以平肝熄风、和胃止呕为主。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而来,再合消胆安中、和胃止呕、熄风化痰中药。

十二、慢性咽炎方

组成:南沙参、北沙参(各)10g 玄参6g 麦冬10g 连翘10g 赤芍15g 桃仁10g 木蝴蝶3g 蝉衣3g 牛蒡子10g 百合10g 生草5g。

本方以养阴清热利咽为主。治疗慢性咽炎引起的咽痒咽痛,咳嗽、痰不多。认为肺阴不足、阴虚咽燥而致咳嗽,咽炎反得发作往往夹有瘀血搏结于咽而成咽痛。故方中养阴清热、解毒利咽、活血化瘀。

十三、止痒方

组成:生地12g 赤芍10g 丹皮10g 当归10g 天花粉10g 徐长卿10g 玉竹10g 乌梢蛇10g 防风10g 蝉衣3g 生首乌30g 苦参10g 白蒺藜15g。本方以滋阴养血、熄风止痒为主。认为老年性搔痒常由于血虚生风所致,本方亦可用于糖尿病皮肤搔痒。

十四、治心动过缓方

组成:黄芪20g 炙甘草24g 党参30g 附子10g 生地10g 阿胶9g(烊入),丹参30g 桂枝9g 郁金12g 大枣7枚。

本方以益气、补血、通阳为主。炙甘草汤方加减,重用炙甘草。附子、桂枝通阳,黄芪、党参益气、丹参、郁金活血化瘀。

十五、降压方

组成:天麻10g 钩藤10g 白芍10g 珍珠母30g 女贞子10g 桑椹子10g 黄芩10g 杜仲10g 泽泻30g 制大黄10g 羚羊角粉1g 生甘草10g。

本方以养阴清火、平肝潜阳为主。以天麻钩藤饮加减。

十六、宽胸理气方(或称心痹方)

组成:黄芪30g 党参30g 丹参30g 赤芍10g 瓜蒌皮12g 莱菔子10g 毛冬青30g 葛根30g 郁金12g 川芎10g 枸杞子12g 黄精30g 制大黄10g。

本方以黄芪、党参补气行血,取其气为血帅之意,增强心肌收缩功能,丹参、赤芍、葛根、郁金活血化瘀,瓜蒌皮宽胸理气,枸杞子、黄精养肝肾、滋阴补血,莱菔子、制大黄降低血脂。

十七、治窦性心动过速方

组成:党参15g 生地12g 麦冬10g 当归10g 五味子3g 龙骨30g 牡蛎30g 苦参10g 丹参30g 玄参10g 茯苓12g。远志6g 枣仁10g 红枣7枚。

本方以补气养阴、敛心安神为主。治疗窦性心动过速以天王补心丹加减。

十八、治早搏方

组成:生地30g 桂枝10g 炙甘草20g 苦参15g 莲子心12g 麦冬10g 川芎10g 磁石30g 枣仁30g 生蒲黄12g 广郁金15g 全瓜蒌20g 茯苓10g 丹参30g 琥珀粉2g(蜜调服)。

本方以炙甘草汤方加减,养心阴、通心阳、安神化瘀,治疗过早搏动。

十九、治慢性胃炎方

组成:苏梗12g 白芍10g 川楝子10g 延胡索10g 九香虫6g 八月札10g 银花10g 焦山栀10g 香附10g 郁金12g 白花蛇舌草30g 黄连4g 生草5g。

本方以疏肝理气止痛、泄热和胃为主。方中苏梗、白芍、川楝子、延胡索、九香虫、八月札、香附、郁金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白花蛇舌草、黄连有清热解毒作用,可能利于清除幽门弯曲杆菌。

二十、治糖尿病慢性腹泻方

组成:党参15g 黄芪15g 白术10g 淮山药30g 葛根30g 诃子10g 补骨脂10g 五味子6g 益智仁10g 赤石脂10g 金樱子10g 生牡蛎煅牡蛎(各)30g 红枣7枚。

本方以暖脾益气、补肾涩肠为主,治疗以脾肾二虚而致的顽固性腹泻、五更泻。

二十一、治骨刺、足跟痛方

组成:生地10g 山药10g 山茱萸肉10g 丹皮6g 茯苓10g 泽泻10g 肉苁蓉10g 锁阳10g 仙灵脾10g 萆(艹解)xie10g 制首乌12g 枸杞子10g 杜仲10g 牛膝10g 黄柏10g 红枣7枚。

本方以肉苁蓉、锁阳、杜仲补肾壮阳,六味合首乌、杞子、黄柏滋阴益精,仙灵脾合萆xie散血通络,主治骨痛、行走不便。老年肾虚、骨失所养,故用补肾益精。

二十二、治骨质疏松、骨痛方

组成:附子10g 肉桂3g 川乌、草乌(各)9g 仙灵脾12g 首乌12g 白术10g 白芍10g 桂枝10g 生地、熟地(各)12g 苁蓉15g 黄芪15g 莱菔子10g 神曲10g 砂仁5g。

本方以温补肾阳、散血止痛为主。

二十三、治顽固性复方性口疮溃疡方

组成:珠儿参10g 生地12g 玄参10g 生石膏30g 知母10g 黄芩10g 黄连4g 附子10g 细辛4g 川牛膝10g 龙骨30g 牡蛎30g 生甘草10g。

本方滋阴降火、引火下行。

论文

200例肿瘤患者舌下脉的病例——对照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200例肿瘤病人舌下脉情况并与性别、年龄及其他条件相仿的非肿瘤病人配对比较,发现前者的舌下脉较后者明显异常;其中消化系、颇内、五官颌面肿瘤舌下脉异常尤为显着;良、恶性肿瘤之间舌下脉异常无明显差异。

糖尿病人舌下脉异常的病例-对照配对研究

摘要:最初对89例糖尿病人舌下脉进行调查,发现舌下脉异常率达56%,其后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发现糖尿病人舌下脉异常积分确实高于糖尿病患者,并对可能造成舌下脉异常的一些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舌下脉异常的积分与患者的增龄、伴发血管病变有一定的关系。

2型糖尿病中的瘀血证和益气活血药预防其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

出处:中医杂志,1989;30(6):21

摘要:在76例2型糖尿病中,52%患者呈现有瘀血证,为评价中药的预防效果,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经3~6个月口服降糖药加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后,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指数皆有明显的改善;对照组单用口服降糖药治疗,除胆固醇外其余指标改善不明显。作者认为加用益气活血药对于血糖基本控制后,依然伴有脂质代谢紊乱的糖尿病,尤为适宜,推测益气活血药可以预防2型糖尿病的血管病变。

温补肾阳法临床应用及其研究的进展

温补肾阳法的临床应用近况:一、在内分泌系统疾病方面:发现温补肾阳药能作用于三个轴并能调整这三轴的功能紊乱。(一)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二)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三)作用于下丘脑-垂体-甲太腺轴:二、在造血、骨骼系统疾病方面:(一)再生障碍性贫血:(二)增生性关节炎:(三)骨折:三、在泌尿系统疾病方面:(一)肾病综合征:(二)慢性肾炎、尿毒症:(三)肾盂积水征(由尿石症引起):(四)慢性肾盂肾炎:四、在呼吸系统疾病方面:(一)哮喘:(二)慢性支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温补肾阳药的实验研究近况,一改善能量代谢;二类似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三、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四、对造血系统的作用:五、对泌尿系统的作用:六、有关免疫方面的研究。

支气管哮喘采用补肾法防治及其内分泌和免疫方面的观察

摘要:初步肯定了补肾法能使哮喘获得远期疗效,并发现大多数哮喘患者的尿17羟皮质类固醇(以下间称尿17羟)值低下,提示哮喘患者可能有轻微的或潜在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在进一步作AGTH2天静脉滴注试验(以下简称AGTH试验)中,发现半数以上的哮喘肾阳虚患者对AGTH试验呈延迟反应,而哮喘无肾虚者对AGTH试验呈正常反应,因此认为哮喘确有内分泌改变,由于中医分型(证)的不同而程度不同的表现。

某些平喘方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的进展

一、平喘方药 支气管哮喘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一般按实喘处理,常由外邪或痰浊引起,有寒、热之分。寒喘一般多由风寒外束所致,热喘一般多因温热之邪犯肺。根据有无发热、畏寒、口渴及痰色、二便、舌质进行辨证。过敏性哮喘初起多属寒喘,但日久亦可化热;感染型哮喘(或过敏性哮喘伴感染)者多属热喘;小儿哮喘以热喘者为多;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亦多属热喘。寒喘者可用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热喘者常用麻杏石甘汤、定喘汤。临床上哮喘持续状态,常表现为寒热夹杂或由寒转热,治疗的代表方为大青龙汤,古今医家治疗哮喘历来重视化痰平喘,常用方药有葶苈大枣汤、三子养亲汤、桂枝厚朴杏仁汤、苏子降气汤等。

二、补肾方药 常用方有六味地黄丸、附桂八味丸,右归丸、左归丸以及参蛤散等。以参蛤散、人参胡桃汤为代表的补肾益肺方药,一般应用于哮缓解期,但近年来亦有报道用于哮喘持续状态抢救者。

三、有效中草药及单方 目前已报道的治疗支气管哮喘有效的中草药甚多,如洋金花、热参、椒目、广地龙、苦参等。洋金花含有东莨菪碱及阿托品,主要能对抗乙酰胆碱,从而减少气管分泌,并能松驰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可制作成吸入剂使用。热参主要含莨菪碱,东莨碱、山莨菪碱有扩张支气管及抑制唾液分泌的抗组织胺作用,制剂有热参浸膏片。椒目制剂有椒目粉、椒目油等,止喘作用迅速。广 地龙对支气管平滑肌有很好的解痉作用,其止喘成分为琥珀酸,已做成地龙注射液,可以肌注应用于临床,苦参煎剂经临床验证对支气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均有效,即时平喘总有效率为86.5%。亦有人报道和专用虫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除广地龙外,尚有僵蚕、蝉衣、蜈蚣、五灵脂、炮山甲、地鳖虫、水蛭等,认为此类药物可祛风解痉、活血化瘀,有疏通气道壅塞及血脉瘀痹的作用,对缓解支气管痉挛有显著的疗效。

糖尿病血瘀证的临床特点及易患因素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17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血瘀证发生率为61.77%。糖尿病血瘀证的临床特征为:(1)反映血瘀证的普遍性(共性)因素为舌质紫暗、舌体瘀斑瘀点、舌下脉瘀曲;(2)反映糖尿病血瘀证的特性(个性)因素为视网膜血管瘤形成、出血及增生。头痛、胸痛、双肢体疼痛或麻木是其瘀证的常见症状。分析表明,在体重指数增加,合并有冠心病、脑血管病复,视网膜病变,高脂症以及中医气虚、心虚、肝虚、肾虚时血瘀证的患者病率提高。提示糖尿病并发症的产要原因在于气和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出处:中医杂志,1991年4期34页

摘要:为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以提高缓解率和减少复发率,笔者采用补肾活血中药配合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方法治疗肾病综合征31例(其中13例属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病情获完全缓解者14例(尿常规正常,尿蛋白转阴,症状、体征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其中停用激素后随访1年以上10例,随访3个月以上4例,均保持完全缓解,未见复发征象。余8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后服用激素维持量降低,其中4例原20毫克剂量亦难以维持,治疗后改用10毫克维持量,4例激素维持量在20毫克以下。5例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激素平均维持量亦由15毫克减为10毫克。补肾药配合糖皮质治疗肾病综合征,主张早期加用滋阴降火药以减少激素所造成的“阴虚火旺”症状。当激素递减为维持量时,加用益气温肾药,直至撤除激素后再巩固治疗3个月,有利于鼓励“肾”之阳气,使开阖功能转为正常,病情持续和反复与湿热有关,治疗湿热对缓解病情至关重要。8例续用激素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有6例属湿热型或兼有湿热征象。肾病综合征常伴有高凝状态。本文亦选用活血化瘀药治之。

变应性亚败血症以补肾法撤除激素治疗3例报道

出处:中医杂志,1984年4期41页

摘要:我们对长期依赖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3例变应性亚败血症患者,采用以大剂量生地为主的治疗后,2例治愈,1例在停用激素半年后复发。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研究糖尿病血瘀证

出处:中医杂志,1997年4期233页

摘要:宏观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调查方法,微观研究采用血液流变学及血栓相关分子标志物,对糖尿病血瘀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应重视糖尿病的瘀血病态及微观瘀血证。

中药、中西药合用防治尿路结石及其研究的进展

摘要:尿路结石按其不同的证候,常归属于中医的“淋证”、“血证”、“腰痛”门,治疗则大多从“石淋”论治,方以五淋散、八正散主之。尿路结石有一定的自然排出率,排石率与结石大小相关。

一、清热利湿法:刘氏应用金钱草、车前子、石苇、泽泻、厚朴、枳壳、滑石等组成的清热利湿通淋方,共治疗37例。邓氏用金钱草、海金砂藤、冬葵子、瞿麦、扁蓄、车前子、泽泻、滑石、萆(艹解)xie、川牛膝等,治疗结石(横径大多>0.5cm)嵌顿伴继发性肾积水者12例。动物实验发现清热利湿药有增加尿流量及增强输尿管蠕动的作用,金钱草、瞿麦、车前子、茯苓、泽泻、木通等都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二、活血化瘀法:该法是针对结石长时间刺激输尿管壁等处,造成局部充血、水肿、炎症及粘连,而采用的治疗方法。刘氏用三棱、莪术、穿山甲、皂角刺、川牛膝、生米仁、青皮、枳壳等药,治疗尿石横径在0.6~0.8cm的患者98例。动物实验证实,活血化瘀方药并无明显的利尿作用,但能促进输尿管蠕动。由此看来,活血化瘀方药的排尿石作用并不是利尿的结果,而是由于输尿管蠕动增强而推挤结石下移的结果。上述作用则有利于嵌顿时间较久及横径较大结石的排出。

三、补肾及温肾利水法:输尿管结石嵌顿时间一长,往往引起肾积水,并影响肾功能,排石率会明显降低,此类患者可出现一定的肾虚征象。邓氏以补肾法为主,用川续断、桑寄生、女贞子、旱莲草、生地、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巴戟肉、苁蓉、胡桃肉等治疗结石伴肾积水者,结果排石率为61.1%。动物实验见到,温肾利水药并不增加狗输尿管不全梗阻性肾积水模型的肾血流量,但能使肾盂内压力显著升高,输尿管蠕动频率明显加快。

四、“总攻”排石法:在短时间内综合采用中西医药物、针刺及其他方法,以加快排石,称之为“总攻”排石法。遵义医学院采用大量饮水、利尿剂、解痉剂、电针、运动、中药(金钱草、石苇、车前子、木通、瞿麦、扁蓄、栀子、滑石、甘草梢、大黄)等法治疗输尿管结石,排石率为58.3%,结石下移率为13.3%。“总攻”的机理是大量饮水并使用利尿剂后,尿量成倍增加,对结石起冲刷作用。

五、综合治疗法等:对横径较大的结石,或经其他疗法排石失败时可采用中药配合磁化水、超声波、电磁板、体位拍打、体操、按摩等综合措施来提高排石率。

六、中药“溶石”法:尿液中盐类析出与尿pH值有关。有报道在排石汤中加乌梅,并生吃核桃仁,使尿液酸化,以促进磷酸铵镁石溶解,用防己黄芪汤加青陈皮、王不留行、川牛膝等使pH调至6.5~7.0,以治疗尿酸结石,用黄牛角粉酒或米醋送服治疗草酸钙结石等。

七、尿路结石的预防:尿路结石无论排石或手术取石后均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预防尿石复发对巩固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人用苍术、黄芪、黄柏、王不留行、滑石、川牛膝、车前子、金钱草等预防结石复发。动物实验证实车前子、金钱草、海金砂、滑石、海浮石、鱼枕骨、鳖甲、苍术、生米仁等组成的煎剂、磁化水均有防成石作用。中药加磁化水同用预防的效果更为明显。

综合上述资料可以看到,中医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补肾、温肾利水等法治疗尿路结石症均有一定疗效。临床应用时须根据结石的大小、部位、停留时间、肾功能等不同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一般来说,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治疗早期、较小的结石,活血化瘀法可用于治疗停留时间较长、横径较大的结石,温肾利水法有益于结石嵌顿伴肾积水患者的治疗,“总攻”法可加快排石,但年老、体弱、肾功能不全者不宜选用。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排石率。

糖尿病血瘀证与虚证

摘要:对170例Ⅱ型糖尿病血瘀证、虚证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血瘀证发生率为61.77%,虚证发生率为79.41%;当伴有气虚、心虚、肝虚、肾虚时,瘀证患病率提高。并探讨了糖尿病血瘀证、虚证、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提示:糖尿病血瘀证的根本原因在于气虚;脏腑之虚证既可影响气的生成,又可导致血管病变,加重瘀血的形成。

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肾活检病理关系的初步探讨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1):25

摘要:本文通过对43例慢性肾炎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与肾穿刺活检病理之间的对比观察,说明慢性肾炎造成不同辨证分型是有不同物质基础的。本文还对慢性肾炎的中西医结合分型方法提出一些意见。(1)脾肾阳虚型:面目虚浮或(白光)huang白,下肢水肿或全身浮肿,畏寒肢冷,舌淡胖,边有齿痕,常伴有低蛋白血症、血浆免疫球蛋白IgG的降低,尿蛋白大量的丧失,镜下血尿轻度或不明显,血压多数为正常,肾功能正常或有中等度的损害,亦可能伴有心功能的不全,肾病型常属此型,长期服用皮质激素后可以转化为肝肾阴虚型。肾穿刺活检病理,以膜型、膜增生型、系膜硬化型为多,系膜增生型在此型中亦可见到。(2)肝肾阴虚型:头晕目眩,心烦失眠,血压偏高或增高,常伴湿热,容易感染,咽喉红痛,尿常规中以红细胞为多,亦可有持续性蛋白尿,肾功能正常或可异常,苔腻舌红,常见于系膜增生型肾炎,IgA肾病亦常属此类。(3)脾气虚弱型: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有轻度浮肿或无浮肿,尿蛋白定量不多或有镜检血尿,肾功能大致正常,以肾炎型为多见。在病理上各型均可见到,多见于微小病变型,局灶性肾炎及系膜增生性肾炎。(4)肾阳衰退型:面色黧黑萎黄,唇舌肌肤有瘀点,尿少肢肿,纳差泛恶,肾功能减退,血中氮质潴留,脉弦或数,临床上可进入肾功能失代偿期,可能较多见于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系膜硬化型及有局灶新月体形成的系膜增生性肾炎等。本组由于病例数尚不多,以及微量蛋白尿及尿毒症病人未选择为肾穿刺活检的对象,因此对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肾活检的病理关系,只能作初步探讨。

生地的临床应用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1):25

摘要:我院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某些补肾中药如同激素可使胸腺萎缩,从而认为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单味生地、熟地亦有类似的作用,本文着重用增大生地剂量的方法(每日30g~90g),在临床上探讨大剂量的生地是否确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或激素样的免疫抑制作用,现通过病例加以讨论。

慢性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20例疗效观察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6):

摘要:慢性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重型再障)的病死率高,治疗效果差,单用雄激素等药物治疗及脾切除效果不满意。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0例重型再障,取得较好的疗效,使治愈率、缓解率达到65%,有效率达90%再障治疗中应强调综合性,对某些可能有免疫机理或有髓内溶血者,则加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短期应用,对脾切除术后无效的患者仍继续采用综合治疗。早期治疗和坚持治疗是提高慢性严重型再障疗效的关键。本组再障治疗的疗效与治前病程长短有关,早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中医治则宜补肾填髓,根据阴阳偏胜,用温肾或滋肾,并适当助以补益气血及活血、止血类汤药。温肾药用仙灵脾15~30g 补骨脂10g 肉苁蓉10g 鹿角片10g 锁阳10g等。滋阴补肾药用菟丝子30g 女贞子10g 枸杞子12g 熟地12g 桑椹子12g 麦冬10g 黄精30g等。补益气血药用党参15g 黄芪15g 当归10g 阿胶10g等。其中3例加用人胎干粉,每日3g装入胶囊吞服。活血、止血药用川芎10g 丹参15~30g 茜草15~30g 墨旱莲10g 仙鹤草30g。其中3例加用三七15g蒸鸡服用。均系连续服用,缓解后适当减少剂量或隔日服用1帖,维持巩固。

温阳片预防支气管哮喘季节性发作及其原理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温阳片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治疗组5批284例,显效率63.5~75.0%,对照组3批81例显效率仅18.5~22.2%(P<0.01)。免疫学研究发现温阳片能抑制血清IgE的季节性升高,提高抑制性T细胞(Ts)功能。同步观察治疗前后Ts和血清IgE的相关变化,发现温阳片组IgE与Ts治疗前后差数呈明显负相关(r=-0.441,P<0.05),对照组则无明显直线相关。提示温阳片可能通过免疫调节而发挥预防作用。

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测定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血瘀证中的临床意义

出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1(4):22

摘要:本研究测定53例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GD)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浓度,并观察PGD患者中高血脂、高血压与GMP-140的关系。结果显示:PGD患者血浆GMP-14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小板处于高度活化状态,其中血瘀证组显着高于非血瘀证组(P<0.01),血瘀证患者中气虚组高于非气虚组(P<0.05),说明GMP-140是反映PGD血瘀证的客观指标,气虚能加重血小板活化,加重血瘀倾向,符合中医“气虚血瘀”理论。高血脂、高血压与GMP-140异常增高密切相关,是造成PGD高凝状态、血瘀倾向的重要因素。

血瘀证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内皮素测定

出处: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7;4(12):3

摘要:本文以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内皮素(ET)为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的指标,观察病种为中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及Ⅱ型糖尿病。结果显示:3种疾病组的血浆GMP-14、ET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及<0.001)。证实上述3种疾病组中存在着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现象,并发现3种疾病中的血瘀证患者其GMP-140、ET值升高尤为明显,其值均显着高于无血瘀证患者。

血瘀证与血小板活化的关连研究

出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1(4):22

摘要:检测162例患者,患有血管性疾病或易伴有血栓形成倾向的疾病,在中医辨证中易有瘀证倾向的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及肾脏病患者,选用血浆GMP-140为指标,了解血小板活化在血瘀证中的意义。血瘀证患者的GMP-140值皆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提示血瘀证患者有较高的血小板活化状态。在肾脏病患者中,血小板活化在肾脏病变的进展中有一定的联系,并发现在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尤为突出。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几点看法

出处: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7;4(12):3

摘要:1.走中西医结合道路要有动力和保障;2.3.关于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

肾脏病血瘀证患者血浆内皮素α颗粒膜蛋白140含量测定的意义

摘要:本研究测定52例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GD)患者血浆内皮素(ET)、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结果显示:PGD患者中ET及GMP14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01),其中肾衰患者两者水平增高更为显着;具两者水平表现为PGD血瘀证组>非瘀证组>对照组;ET与GMP140呈明显的正相关。以上说明具有强烈缩血管作用的ET及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的GMP140水平的异常增高不仅与肾小球内高凝状态、肾脏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也是肾脏病血瘀证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

慢性肾炎微观辨证的研究

摘要:本文观察85例慢性肾炎肾穿刺活检病理与辨证的关系,着重讨论阴虚型肾炎与活检病理间的相关性。认为中医辨证分型与肾炎临床分型之间有一定关系,肾炎型以肝肾阴虚型为多,肾病型以脾肾阳虚型为多;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类型间亦有一定的联系,增生性肾炎的中医辨证以肝肾阴虚型为多,与其它病量类型的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有显着性差异,P<0.001。提出结合微观辨证是丰富中医治疗学的一条有希望有途径。

血小板活化在糖尿病血瘀证中的临床意义

摘要:对41例Ⅱ型糖尿病(NIDDM)患者测定了血浆小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含量,并与20例正常健康人相对照,41例中符合血瘀证者17例,非瘀证者24例;合并血管病变者16例。证实NIDDM患者确实存在血小板活化现象,在糖尿病血瘀症组及伴血管并发症组为显着。表明糖尿病血瘀症的发生与血小板活化有密切关联,GMP-140水平异常增高是反映血瘀证的一项敏感的实验室指标。

Ⅱ型糖尿病血瘀兼证与血栓前状态研究概况

摘要: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以下简称DMⅡ型),起病缓慢,多见于成人中老年,DMⅡ型属中医“消渴”范畴,临床常见舌淡暗、或红暗、或见瘀斑、或见舌下静脉紫青怒张、或肌肤甲错、或病人主诉肢体麻木疼痛、口渴甚但饮水不多,此症候都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对血栓前状态研究进展,表现DMⅡ型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血液抗凝、凝血、纤溶系统等有关因子变化,或血液流变学改变引起的病理状态,有利于血栓形成的过程。

1.Ⅱ型糖尿病血瘀兼证的提出及临床

血瘀为中医所特有的理论,消渴的发生与血瘀有关,梦觉道人《三指禅·消渴从脉分症》:“消渴以渴为主,而判气血,血分亦有渴者”。

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对瘀与渴的关系阐述,以清·唐容川《血证论·瘀血》为详,“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为发渴”。《沈氏尊生·消渴门(卷十七)》以活血润燥之法立生津饮,方药组成:天冬、麦冬、五味子、瓜蒌仁、生地、熟地、天花粉、当归、生甘草,当归与益气养阴药配伍,仍为临床组方习用。

至于本病血瘀形成的病理病机,祝氏认为阴虚燥热,最后导致气血阴阳俱衰,血瘀为本病之标,阴血亏虚,气无所附,导致气虚,气虚血运无力而致瘀,即所谓“气虚污留”;另一面,糖尿病多缠绵难愈,久病也会造成血脉失疏成瘀。

"血行”与“血”、“脉”皆有关,对血瘀本质的现代研究,把血瘀分为,内结之血为血瘀;污秽之血为血瘀;离经之血为血瘀;久病入络为血瘀。并提出引起血瘀的局部因素,与魏尔肖(Vir Chow)有关血栓形成三大因素,即血液成分,血流状况,血管壁等病理变化之观点基本上吻合,血瘀为机体整体水平上宏观结构和功能变化的某种局部的,具体形态变化的表现。

2.糖尿病血栓前状态与血瘀证

糖尿病患者其全血、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后两者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相同血浆纤维慢白原症,高HbAlc者的血粘度明显高于低HbAlc者。

DMⅡ型患者血小板功能亢进及凝血作用增强,血液高凝状态,可能是其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在凝血,抗凝血方面NIDDM血浆其FⅣ-VWF水平,与病程显著正相关。在红细胞、血小板形态方面,空腹血糖(FBG)控制不良者,红细胞变形能力(RCD)明显降低;FBG控制良好者,RCD与正常相近;血小板容积及表面糠化蛋白GPIB及GP及ⅡB/ⅢA增高与糖基化血红蛋白HBAlc有显著的正相关。

3.糖尿病并发症与活血化瘀治疗

由于瘀血是糖尿病产生合并症的主要原因,血瘀证为DMⅡ型之兼证,临床常并用滋阴、补气、补肾法;对DMⅡ型的治疗,应在辨证的基础上,以治本为主,活血化瘀治标为辅,或标本并重,对DMⅡ型患者的血管合并症应早预防,早治疗。在原有饮食控制和降糖药用法用量的治疗背景下,以益气活血药组方:生黄芪、太子参、菟丝子、玄参、知母、当归等。糖尿病以阴虚燥热为本,病久累及阴阳气血。

以补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脏病变,方药:黑附子、炮姜、山茱萸肉、黄芪、山药、当归、丹参、益母草、五味子、芡实、首乌、赤小豆、枸杞、猪苓、陈葫芦,与饮食控制及降糖药物相配僵,认为糖尿病肾脏病变为消渴并水肿范畴,累及脾肾两脏,病缠经久,精气被夺,正气虚衰,气衰血瘀,此方有助降低血清肌酐,降糖有助于肾肘病变改善。

对DMⅡ型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在视网膜出血期,以凉血止血,养阴益气为主,立固本止血汤:黄芪、山药、苍术、女贞子、旱莲草、配丹参、泽兰、红花、郁金。

DMⅡ型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尤为普遍,患者自觉肢体麻木或疼痛,或刺痛或灼痛,祝氏以四藤一仙汤主治,方药: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威灵仙;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生大黄3份,桃仁2份,水蛭5份为朱氏等所立通瘀灵,与辨证施治相结合,配用益气养阴等中药,治疗DMⅡ型高脂血症,从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表明通瘀灵能显著改善高脂血症,其降脂作用对胆固醇,甘油三脂,β脂蛋白有效,对甘油三脂的降低尤为显著,并认为通瘀灵适于瘀血久有之证。

4.根据现代药理作用指导用药

4.1对T×A2和PGI2影响的药物,王硕仁在体外实验中证实,1)北沙参对花生四烯酸代谢具双向调节作用,抑制T×A2的合成,对PGI2合成有促进作用;2)党参、黄芪、当归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主要抑制T×A2的合成,而对PGI2合成影响很少;3)丹参、赤芍、川芎、当归等T×A2的合成亦有抑制作用。同时对PGIz的合成亦抑制作用。新灯盏花素(4'-羟基-7-0葡萄糖酸甙的可溶性钠盐与钙盐),对血小板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花生四烯酸代谢有不同的影响,抑制血小板T×B2生成,抑制内皮细胞6-eto-PGF12的生成,对白细胞T×B2,生成无影响;但明显加强钙离子载体刺激LTB4生成;新灯盏花素在体内有抗血栓形成作用,中药介入体内T×B2,PGI2的代谢,以期有肋于血管病变及瘀证的改善。

4.2血小板活化因子竞争性拮抗剂

海风藤为常用的祛风通络药物,具有“行经络,和血脉,宽中理气,下湿除风”之功,从海内藤中提取的海内藤酮(Kadsurenone)作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竞争拮抗剂,已引起举世注目。

4.3凝血酶抑制剂

水蛭头部腺体分泌水蛭素,是目前最强的凝血酶抑制剂,抑制凝血酶同血小板结合,并能使凝血酶与血小板解离。

4.4纤溶酶相似物

蒲黄,生用有活血之功,DMⅡ型治疗中常用。从蒲黄的水提取液部分,纯化了一种纤维蛋白溶解酶——蒲黄“纤溶酶”(TPF),可能属于一种其纤溶酶样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人血纤维蛋白原(Fg)经过TPF降解后,可见相当于血纤溶酶降解Fg所产生的X,Y,E片段,未见相当于D片段产物;TPF对血Fg的降解与血纤溶酶的作用不完全相同。

总之DMⅡ型患者其空腹或餐后血糖高于正常,脂质及蛋白质代谢紊乱,蛋白糖基化使血液有形成份,血小板,红细胞等发生变化。在成人中老年患者中,血管病变尤为突出。

糖尿病血瘀证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关系的研究

摘要:本文以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内皮素(E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I)为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探讨糖尿病血瘀证与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纤溶改变等的关联。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存在有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受损、纤溶酶改变等现象,在糖尿病血瘀症患者中其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损害尤为显着。提示CMP-140、ET可作为反映糖尿病血瘀证的重要客观指标,同时亦表现了糖尿病血瘀证产生的病理生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