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这四个方面都是与冬相应,都是养藏之道。它们都围绕一个原则:无扰乎阳。那么伤寒呢?伤寒为什么这么重要?它核心的问题就是破坏了这个原则。《伤寒论》最核心的问题——伤寒即伤藏!
冬主藏,寒就与这个“藏”相伴,所以,冬日的寒非常重要。如果冬日不寒了,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阳气还在释放,没有收藏。因此,冬季应寒反暖,农民就知道不是好事情,第二年的收成就不会好。要是用古人的话说,就会“米贵长安”。
我老家湖南有句乡话:雷打冬,九个牛栏十个空。雷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响呢?应该在春季。立春以后的第三个气叫“惊蛰”,应时的春雷就应该在这个时候打响。春雷一声震天响,就将这些蛰藏的万物从沉睡中惊醒过来。春雷的打响意味着阳气真正地全面启动,全面的释放出来。而雷在冬天打响,这又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冬雷的响动将整个的闭藏打破了。闭藏打破了,阳气非时的释放,使阳气不能蓄积,阳气的这个体得不到应时的涵养。体不足,用怎么发挥?所以到了来年,真正应该阳气发挥作用的时候,它却发挥不了作用。万物得不到这个阳气的作用,整个秩序就打乱了,不但天灾,而且地祸,不但植物受影响,动物也受影响,怎么不会“九个牛栏十个空”呢?
民间还流传另外一句话,叫做“瑞雪兆丰年”。瑞雪怎么预兆丰年呢?现在的说法是下雪以后,病虫害冻死了,所以,可以给来年带来好的收成。当然,这也是一个方面,但是,更重要的一面是冬日的瑞雪反映了阳气处在很好的蓄藏状态。阳气蓄藏得好,体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充养,体充则用足,来年的释放就会好。万物得到这个充分的能量供给,怎么不会“五谷丰登”呢?另外,这个瑞雪也反映了阴阳的秩序很好,秩序没有破坏,自然的灾害就会减少,所以,瑞雪兆丰年。
上述这个过程我们还可以从经典的角度来教证,《素问》有句名言:“善养生者,必奉于藏。”或者说:“奉阴者寿。”大家看到这个“奉阴者寿”,也许就觉得她与前面讲的阳用有矛盾。阳是反映和主宰寿命的,怎么不说“奉阳者寿”,反而是“奉阴者寿”呢?现在大家只知道养生,只知道生命在于运动。可是生怎么来?生是从藏中来!水生木这个道理难道大家不清楚吗?大家看一看自然界,特别是动物界,那些喜静的动物往往寿命长。像龟、蛇、仙鹤,这些动物寿命都比较长。而相反,那些喜动的东西反而寿命不长。道家讲致虚极,守静笃;儒家讲燕坐,讲知止;佛家讲禅定。这些都是强调静,强调藏。所以,大家不要只知道运动,应该动静结合。
以上这些道理无碍了,我们就可以回到前面的关键问题上来。冬日气寒,这个寒是天地阳气在蓄藏,人要与天地相应,所以,这个时候人的阳气也要藏。冬日的气候本来寒冷,这个时候阳气本来应该更多地释放来为机体取暖,怎么反而在这个时候要收藏,这个矛盾怎么解决?这就要靠我们主动地去做好“去寒就温”的工作。这个时候应该穿得很严实,甚至要把取暖的设备打开。我们依靠这个人工制造的环境,就能够让阳气安然地休养生息。阳气蓄养的这个过程做好了,那以后就能正常地发挥作用。如果“去寒就温”的工作没有做好,机体“伤寒”了,那会是一个什么后果呢?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个时候,阳气是不会坐视不管的,它会从“沉睡”中“醒”来,它会马上转入释放。阳气被扰动了,这样一个“养藏”的格局就被彻底打破,“体”的涵养程序遭到破坏,那“用”的方方面面就会受到影响。大家看一看,从这样一个角度去思考,伤寒重不重要?太重要了!伤寒实际上就是伤藏,它把整个“养藏”给破坏了。阳气的“体”受到伤害,这个基础不牢固了,用怎么发挥?阳用不能发挥,不能作寿命的保障,不能卫外而为固,那不但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要发生,百病都会发生。所以,伤寒不但可以有五,还可以有十、有百、有千、有万。
一个伤寒,就将上述的两个关系,一个主导,一个体用都破坏了,从这样一个层面去思考,我们就知道伤寒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对于本节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内经》为什么将热病归伤寒?《难经》为什么把伤寒分五?张仲景为什么以伤寒作书名?就迎刃而解了。而通过这样一个主题的探讨,又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连带出来。这是经典的开端,也是学习经典的一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