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改变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传导性、动作电位时程、有效不应期等电生理特性,用于治疗各种心律失常。显然,药物所致上述心肌电生理特性过度改变,将导致新的心律紊乱,因此这类药大多安全范围狭窄。由于心肌血液供应丰富,该类药血清浓度较能反映靶位浓度,并大多与治疗作用和毒性反应,特别是心脏毒性相关。用本类药物治疗的疾病,往往存在循环、肝、肾功能改变,将对该类药的体内过程产生影响。而本类药中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等的代谢物仍有药理活性,此外本类中某些药物代谢上存在强、弱代谢型的遗传多态性(polymorphism)。基于上述原因,本类药物大多需进行TDM。由于篇幅限制,我们仅将该类药中目前公认应进行TDM的药物药动学参数、检测方法总结于表9-3,供参考。还应指出,某些情况下心电图对这类药物也为一有效监测手段,但不能替代TDM;反之,TDM的结果也应结合心电图改变及其他临床表现,作出解释和判断。

表9-3 需进行TDM的抗心律失常药药动学参数、血清浓度及检测方法

普鲁卡因胺 利多卡因 异丙吡胺 奎尼丁
口服生物利用度(%) 75-95 / 72-94 70-90
血浆蛋白结合率(%) 11-21 43-59 20-65 60-82
总表观分布容积(L/kg) 1.6-2.4 0.7-1.5 0.5-1.7 1.5-3.0
消除半寿期(h) 2.7(强乙酰化型) 1.8 7.8 6.2
5.2(弱乙酰化型)
治疗血清浓度(μg/ml) 10-30 2-5 2-5 2-5
最小中毒浓度(μg/ml) 30* 9 7 6
常用检测方法 HPLC HPLC HPLC HPLC、免疫法
免疫法** 免疫法 免疫法 荧光光度法

*普鲁卡因胺+活性代谢物N-乙酰普鲁卡因胺总浓度

**有分别供检测普鲁卡因胺和N-乙酰普卡因胺试剂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