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服与外治相结合
鼻衄指鼻腔、鼻窦、鼻咽部的出血,血从口鼻而出者,严重者称为“鼻洪”、“脑衄”,由局部或全身多种因素引起,故有原发和继发性两种。鼻出血虽与肺脏关系密切,其原因除肺热外,外邪、瘀血、气逆、气血阴阳偏胜偏衰均可导致鼻衄。治疗中应根据病程的久暂、病人的年龄、体质的差异、发病季节的不同等,认真辨证,灵活选方。一般急性新发者,为邪气鸱张正气未衰,以攻邪为主;中期邪胜正衰,宜攻补兼施;若出血迁延不止,阴血大量丧失,或血虽止而正气大伤者,重点宜补益气血;至于大出血而致气随血脱,则速用人参、附子回阳救逆。不论扶正还是驱邪,均需顾护脾胃,补益药不宜过于温燥。缓解期可针对原发病,用柔缓之剂,有邪则徐消之,正虚则缓补之,以防复发。
内治法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解表止血:适用于感冒发热时,热病汗出不解,迫血妄行,称为“红汗”,宣肺解表则血止。
(2)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出血,《金匮要略》:“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3)祛瘀止血:《血证论》曰:“凡吐逆,无论清凝鲜黑,总以祛瘀为先”,单用止血,有留瘀之弊,活血祛瘀,脉络通畅,血行常道而止。
(4)通腑止血:阳明燥矢内结,内火怫郁,郁火不泻,衄不易止,用泻火通便法,釜底抽薪,火从下而泻,则衄自止。
(5)降逆止血:肝阳上亢,肝火上逆,如冲任失调,经血倒逆,用平肝降逆法。
(6)养阴治血:真阴亏虚,虚火上炎,予滋阴降火止血,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
(7)益气摄血:气为血帅,气虚不能摄血,血液妄行,流散脉外,用益气固摄而止血。
(8)温阳止血:肾阳不足,阴盛格阳于外上,虚阳上浮,予温肾火敛浮阳而止血。
另外,我在临床上喜用活血化瘀止血法,可加速止血。中医认为,离经之血即为瘀血,若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瘀血阻于脉中则血液不行常道,反加重出血,故止血首当祛瘀。由于出血之后,离经之血积滞于内,血脉瘀阻,脉道壅塞,血液不行常道而溢出脉外,导致出血,因而,血瘀又是引起出血的原因之一。运用活血祛瘀法,使瘀血去除,脉道通畅,血液循常道而行,有助于止血,即能避免,止血留瘀,又可祛瘀生新。但用药不可峻猛,不用三棱、莪术之类攻逐破瘀药,而是用丹参、丹皮、蒲黄、生地、茜草、血余炭等和营活血之剂,自拟经验方“祛瘀止衄汤”(见验方)
鼻出血的外治法临床常用。急者治其标,鼻出血来势凶,病情急,当务之急是先止住出血,外治是一个较好的措施。轻者可用麻黄素收敛止血,或用中药止血粉、止血膜敷贴,严重者需要气囊、甚至纱条、纱球填塞。
2、个体与环境相结合
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内经》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莫不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息息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农历节气前后鼻出血病人有增加倾向,这是因为外环境变化影响到人体,使适应力差的或原有隐患的人,容易出现变化,《素问》中提到:“春善病鼽衄”,说明鼻出血与季节有关。《金匮要略》又谓:“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说明这些阳气发动的季节,易迫血妄行,要引起注意,尤其是冬春及夏秋之交,是鼻出血高发季节,要及时预防。调查还发现,在日食、月食及九星相会等天文现象出现时,鼻出血也会增加,提示鼻出血与外界环境变化之关系密切。我们治疗用药时要结合天时地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精神与躯体相结合
中医素有“七情过极致病”理论,鼻衄的发生与患者的性格、职业、文化程度、家属关心程度、血型、遗传等因素有关,我们在治疗中提倡“心理疏导疗法”,并把“心理疏导疗法”作为鼻出血的主要治疗原则之一。要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充分理解病人的心情,同情病人,和颜悦色地宽慰病人,鼓励病人战胜疾病。同时,正确地指导病人,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做好针对性解释工作。
4、临床与科研相结合
根据“离经之血即是瘀血”、“止血首当祛瘀”等理论,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加速止血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应用血液流变学方法,对经一般处理未能止血的严重鼻衄患者,给与祛瘀止衄方,在血止前后分别测定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电泳时间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同时以失血家兔动物模型,分中药、西药、空白对照三组实验观察,而后又对59例严重鼻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测定用活血化瘀止衄中药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结果证明,多数鼻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正常人,而用活血化瘀中药后出血止,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并提示血浆纤维原居高不下,潜伏着再度出血的可能,也证明活血化瘀中药加速止血与药后血浆纤维原下降有关。
5、提醒病人合理用药
在临床上,经常遇到有的病人出血顽固难止,容易反复,询问病史得知,其中不少人有过量服用补品史,如红参酒、鹿茸酒、蜂蛹酒等,要告知病人,进补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或经过辨证,根据机体的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合理地服用,才能有益而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