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的径路,其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行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已知十二经脉中,阳经均循行至头面,阴经也直接通达或通过经别合于头面,加上奇经等联系,使五官成为经气会集的重要部位,与全身的关系密切。说明五官的功能与内脏功能密切相关,人体脏腑的病变可在五官表现出来,眼耳鼻咽喉的病变,也反映了机体脏腑机能的病理变化。故运用经络学说指导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经络学说在中医耳鼻喉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归纳有关内容主要有:
1、诊断方面
如《灵枢·卫气篇》曰:“能别十二经脉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灵枢·经脉》又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2、解释病机
(1)耳聋:《诸病源侯论》言:“手太阳之经,入于耳内,头痛有风,风邪随气入乘其脉,与气相搏,风邪停积,即令而聋。”
(2)耳鸣:《灵枢·经脉篇》:“手太阳之筋,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其病则耳中鸣。”
(3)鼻出血:《外科正宗》:“鼻中出血,乃肺火旺,逼血妄行而从鼻窍出也。”
(4)耳疖:《证治准绳》:“耳内生疮者,为足少阴肾之经也,其气通于耳,其经虚,风热乘之随脉入于耳,与气相搏,故令耳门生疮也。”
(5)咽喉肿痛:《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6)声音嘶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心脉涩甚为。”
(7)面瘫:《外台秘要》:“病源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阴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 僻……。”
3、指导治疗
(1)循经取穴
针灸治疗以经络为取穴基础:如合谷、迎香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其脉循鼻而与肺经相表里,针刺两穴,具有通鼻窍、散风邪、清气火的作用,配合阳陵泉以泻胆经之火,治疗慢性鼻炎、鼻窦炎有效。合谷配尺泽,清泻肺与大肠之火而止鼻出血;天突、廉泉均属任脉,能化痰热、清气火,配肺经原穴太渊,补肺清热,益金生水,配胃经人迎以泄阳明邪火,可治急慢性喉炎。
穴位按摩:迎香、风池能疏散风邪,按摩两穴可预防伤风(急性鼻炎);穴位注射与敷贴:听宫为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翳风为手足少阳之会,手太阳、手少阳之脉均耳、入耳中,此两穴有通窍、聪耳、宁心、调三焦气机之作用,故以药物(1%普鲁卡因等)作听宫及翳风穴位注射,治疗耳鸣有效。印堂虽属经外奇穴,但其穴位于督脉经上,督脉有统摄全身阳气、维系人身元气之作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气虚,摄纳无权,气不归原,可致鼻流清涕及喷嚏频作,悬灸印堂或以斑蝥粉穴位贴敷,能温肾纳气,治过敏性鼻炎等有效。
(2)内治法
循经治疗:根据胆经入耳,肝与胆相表里原则,用龙胆泻肝汤治肝胆实火、下焦湿热上壅耳窍而成的急性中耳炎;耳为肾之窍,用耳聋左慈丸治肾虚耳聋、耳鸣, 即以六味地黄丸益肾阴为基础,加五味子敛肾气,磁石重镇益肝阴,多用于老年性感音性聋;根据“胆移热于脑,则辛黋頞鼻渊”,用清肝保脑丸(猪胆汁清肝火,藿香祛风化湿)治肝火上亢、湿热内蕴之慢性鼻炎、鼻窦炎。咽喉为肺胃之上口,用凉膈散治疗肺胃实热壅盛的咽喉急性感染;肾脉系舌根、散舌下,肺脉起于中焦,上行至咽喉,故对于肺肾阴虚之口干舌燥,用养阴利咽汤治舌红苔少、口干脉细的慢性咽炎有良效。
分经用药:一些耳鼻喉科常用药物,也都依据归经原则运用,如苍耳子入肺经,祛风湿,通鼻窍,为治鼻炎、鼻窦炎之要药;藏青果入肺、胃经,能利咽开音,清热生津,治咽喉部急慢性炎症;胖大海,入肺。大肠经,宣肺气、泄肺热,治声音嘶哑;磁石入肝、肾经,有益肾镇纳,平肝潜阳之功,用治耳鸣、耳聋、眩晕等。
釜底抽薪:如鼻出血病人常伴有大便不通、火热上冲之感,单用清热凉血止血之剂效果不显,因鼻为肺之窍,肺与大肠相表里,若加上泻火通便之剂,如大黄、元明粉,使火从下而泄,气逆得平,出血得止;同样,咽喉肿痛,伴有大便不通,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与大肠相表里,加用泻火通便,有助消肿利咽。
(3)引火归原:如涌泉穴位于足,是足少阴肾经之井穴,用蒜泥敷涌泉穴,可治疗鼻出血、急性喉炎,意在引上浮之虚火下行。《景岳全书》:“凡衄血甚多不能止者,用蒜一头捣成泥,作饼如钱大,厚一分许,贴脚心。左衄贴右,右衄贴左。”
(4)放血泄热:急性咽喉部感染,取手太阴肺之井穴少商,急刺放血,能泄肺热,增强消肿利咽作用。
(5)擒拿法:急性咽喉炎症时,咽部肿胀、疼痛难忍,甚至滴水不进,取合谷、鱼际、肩髃等穴作擒拿手法,可使咽痛明显减轻。这些穴位多属阳明经,与手太阴互为表里,擒拿穴位可使咽喉筋脉松弛而利咽止痛。在扁桃体切除术后或扁桃体周围炎患者用此法,有一定缓解疼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