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读后 -- 路志正

去岁冬月,收到河北中医学院吕志杰教授编著的《<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一书,近半年来,在不断翻阅中,不禁让人发出“燕赵大地,名医辈出贯古今”的感叹。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本源于后汉·张机(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西晋·王叔和编集后,将其“伤寒”部分名之曰《伤寒论》,而“杂病”部分曾一度散失,后经宋·王洙于旧简中索得,又经林亿等校正后,把“杂病”部分名为《金匮要略方论》,而致“两论”流传至今。近千年来,有关“两论”的著述可谓多矣,有校勘、注释、直解经文者;有结合自己或他人的临床经验、研究心得而阐述发挥者;有广集古今文献资料,尔后按一定体例编辑汇总者。然就“两论”而言,分述者多而合论者少。就内容与体例而言,注重理论探究者,常令人觉得深奥,或枯燥乏味;而偏重临床研究者,多按“类方应用”进行分类,与原书经文顺序脱节,这虽然便于初学者学习,但有失仲景本义,难窥圣书之原貌。

今观吕教授编著的《<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将“两论”分上下两部合而讨论,在广收博采文献资料,尤其是在多年临证、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依原文的顺序,逐条按校勘、注脚、提要、简释、方歌、方证鉴别、大论心悟、验案精选、临证指要、实验研究等十项子目,对“两论”原文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成就了一部鸿篇巨著。

我认为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合二为一,还原本义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其源本一,其“伤寒”与“杂病”内容虽各有偏重,但伤寒中有杂病,杂病中有伤寒。同一方剂,如桂枝汤,既可治太阳中风表虚证,又可治内、外、妇、儿等科杂病,且后者应用范围更广,故前人有云:“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两论”合而编之,既符合临床现实,又利于前后发明,彼此参照,融会贯通,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仲景的学术思想,还可在编写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使文字更加精练。不难看出,这正是吕君习医、临证,尤其是从事科研教学工作30多年来,在寻觅、探索医圣圣功圣德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启迪和亲身体验。

理论临床,兼顾并重 作者将《大成》编著之旨定为“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用”,这无疑与目前大力倡导的“学经典、做临床”的理念是一致的。但按十余项子目来编辑,则有使本书成为大部头“资料集”的隐患。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吕教授未把编写的重点放在对条文的过多选注或方论的选编之上,而是在对条文进行了必要的剖析、阐释后,立即把重点转到了“方证鉴别”和“大论心悟”两大亮点上。通过学习,前者可助读者参悟到相关“类证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方证鉴别的要点”;后者则可了解古今医家对仲景医学在理论上的发挥与临床上的建树。

“学经典”是为了“做临床”,但两者之间,毕竟还有一段距离。因为,“经典”是规律性的总结。一般说来,凡是规律性的东西,都具有简约、直白、典型性。但就现实而言,病邪既可是单一的,又可是多因素的,其在脏腑、经络间的传变是错综复杂的,且人的禀赋体质、性别、年龄、精神状态、居住环境、工作状况、生活习惯以及疾病史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病情变化。这无疑加大了临证时辨证施治的难度。为贴近临床,吕教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其后的“验案精选”、“临证指要”,即经方的临床应用这个关键点上。比如,仍以桂枝汤的应用为例,其精选的30多例验案,不仅涵盖伤寒外感类,而且广涉内、外、妇、儿、五官等科杂病类的的应用,而所加之“按”或“原按”,则如画龙点睛之笔,圈点、诠释了辨证施治、选方用药的全过程。这样的编写,无疑使全书更加丰满、详实、鲜活了起来;弥补了经文部分难以展开之不足,扩展了读者的视野,缩短了“学”与“用”之间的距离。

身体力行,学验俱丰 吕教授不但在仲景学术思想的文献研究方面勤求博采,颇有心得,而且勤于临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用经方治病的验案,涉及外感热病、疑难杂病、危急重症,并有不护短的误治病案。还有,从本书所附的四篇考究论文及按语评述,都可体现其学识素养及临证功夫。可以说,他是一位精研仲景学说的专家,也是一名勤于实践、医技高超的医生。

细微之处,颇见功力 《大成》对原文所作的必要的“校勘”与“注脚”,对生僻字所加的注音,对所引文献的规范统一,以及方歌的精心编写,皆可见其字斟句酌的功夫。还有,为了方便读者对本书内容的查阅,书后还列有方剂、中医病证、西医病名验案……等索引,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其严谨治学的态度令人钦佩!

《大成》的编写,绝非人云亦云、资料堆积,而“是编著者广收博采古今名医大家、现代众多学者及自己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所取得的成果,提炼精华,潜心创作而成”。至于其他亮点,因篇幅有限,不再多述。但有一点我还要说,那就是据我所知,吕教授和我一样,应用电脑的水平不高,文稿的收录和修改全靠笔耕手抄。据统计,本书洋洋洒洒近200万字,参录的书目达187种。可以想见,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在六七年的时间里,他甘于寂寞,埋于书籍纸墨间,废寝忘食,勤勉不辍,几易其稿,用心良苦。若非出于对中医药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哪有此书的问世。望中医同仁都能用此精神“做学问”、“做事业”。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本书医论、医案源于“百家”,就“转益多师是吾师”而言,本书不仅适合于在校学子、初涉临床者,即使是中、老年医师人手一册,以为把玩参阅也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