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疗学》(全本)

总论

第一章 绪论(Introduction)

第一节 理疗学定义、简史、范围

理疗学又称物理治疗学(PhysicalTherapy)是研究应用物理因子作用人体以提高健康水平、保健、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病后机体康复,延缓衰老等的专门学科。

理疗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公元前7000年的石器时代,当时原始人利用阳光、砭石、石针、水和按摩等治疗疾病,维护健康。我国以及古希腊、埃及、罗马的早期文献、记载阳光、热水浴、冷水浴、体操、按摩等防治疾病的作用。公元前5-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素问篇)详述了攻达(针灸)、角(拔罐)、药熨(温热)、导引(呼吸体操)、按骄(按摩)、浸渍发汗(水疗)等物理疗法。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常用针灸、砭石、熨贴、按摩等治病。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矿泉水、磁场治疗疾病的国家。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积极提倡利用阳光、空气和水等自然疗法增强体质、防治疾病,这在全世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现代理疗学、疗养学、体疗学、以及由许多专业共同组成的康复医学正是这样的历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物理学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同时也使古老的物理疗法得以不断的完善,并充实了丰富的内容。远在17世纪产生了静电疗法;在18世纪产生了直流电疗法;在18世纪下半叶日光疗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19世纪产生了感应电疗法、直流-感应电诊断(古典式电诊断)、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达松伐电疗法(长波疗法)同时产生并迅速发展了现代光疗中的红外线疗法和紫外线疗法;本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理疗技术、理疗在医学中的应用和作用原理研究获得了全面的,显著的发展:在本世纪上半叶产生了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超声等物理疗法;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低、中频电疗法有了新的发展,水疗、磁疗等进而受到重视,并在应用技术方面有了发展提高;特别是在60年代实现的激光技术对全部科学(包括医学在内)的发展正在发挥着日益重大作用,激光疗法已成为现代光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70年代获得显著发展的射频治癌和光敏诊治癌症技术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总之,现代理疗学正在迅速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应用物理疗法历史悠久的国家,但理疗专业在解放前却很落后,全国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才得以建立和发展,当前已形成了一支理疗专业队伍,不仅在城市的大医院中,而且在不少工厂、县医院以及部队的野战医院中也都建立了理疗科室;在全国各疗养院和康复医院中理疗已成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现代理疗学包括的内容如下:

1.理疗基础理论

2.各种物理因子的专论性理疗学,如电疗学、光疗学、超声治疗学、磁疗学、水疗学等。具体组成部分如下:

电疗法

静电疗法

空气离子疗法

直流电疗法

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

低频电疗法:感应电疗法、电兴奋疗法、电体操疗法、间动电疗法、电睡眠疗法、超刺激电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电水浴疗法

中频电疗法:音频电疗法、正弦调制中频电电疗法、干扰电疗法、音乐

电疗法。

高频电疗法:达松伐电疗法、中波疗法、短波疗法

超高频电疗法:超短波疗法

特高频电疗法:微波疗法-分米波疗法、厘米波疗法、毫米波疗法

射频治癌疗法

磁疗法

静磁场疗法

脉动磁场疗法

脉冲磁场疗法

交变磁场疗法

磁处理水疗法

光疗法

紫外线疗法紫外线充氧自血回输疗法

红外线疗法

可见光疗法

激光疗法

光化学疗法

超声疗法

超声药物透入疗法

超声一间动电疗法

热疗法

蜡疗法泥疗法

湿热疗法沙疗法

化学热袋疗法

冷疗法

冷冻疗法

水疗法

各种作用方式的水疗

人工矿水浴疗法

水中牵引疗法

水中按摩与体操疗法

局部负压疗法(真空和压缩疗法)(Vaccum and compression therapy)体外反搏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Bilfeedbacktherapy)

附现代医学将使用自然界化学因子防治疾病,促使康复的方法划疗养学范畴,如气候疗法、日光疗法、海水疗法、矿泉疗法、泥疗法等属之。

3.各临床专科理疗学:如内科理疗学、神经科理疗学、外科理疗学、妇产科理疗学、小儿科理疗学、眼科理疗学、耳鼻喉科理疗学、口腔科理疗学、皮肤科理疗学、运动创伤理疗学、战伤理疗学等。

4.理疗器械学及理疗安全防护

5.理疗专业管理,如临床医院、疗养及康复医院的理疗科建筑标准、装备标准,部队各级医院的理疗装备标准;门诊及临床科住院病人理疗工作组织问题,疗养院理疗工作组织问题,战时理疗工作组织问题等。

第二节 物理治疗学与物理医学康复医学的关系及发展方向

(一)按Krusen的定义,物理治疗是研究光、热、冷、水、机械等物理因子及其有效特性的应用,也包括运动治疗(按摩、体疗及用器械治病);而物理医学包括用物理方法诊断和治疗疾病。在康复医学词典中:“物理医学(Physiatrics)是藉物理动能如光、热、冷、水、电或机械装置之助所作之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还指出“物理医学或物理医学与康复(亦称康复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是从主要采用电疗和其它物理因素的方法发展而成。在美国,物理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康复医学几乎是同义语”。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Medicine )是涉及医学康复的有关方面的医学专业,亦称Physiatrics ,Physiatry,physical Medicine或Physical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其原因是在传统上物理因素和物理方法都用作为诊断手段,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其它有关治疗中的主要方法”。康复医学虽然任务很多,涉及面广,但其核心仍然是物理医学。美国医学会直到1951年才承认康复医学是一门医学专业,但必须和物理医学联系起来,成为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专业,所以,从历史发展看来,康复医学或物理医学与康复其前身确是物理治疗;然而,康复医学不完全等于过去的物理治疗。物理医学与康复专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增加了许多新内容,除物理治疗内容外,还有作业治疗,语言听力治疗,文娱治疗,康复工程,心理治疗,肌电诊断等,从而形成新而广的物理医学或康复医学。

(二)现状和进展动向 我国的物理治疗主要是解放初期五、六十年代学自苏联建立发展起来的,至今已40多年了。早在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卫国战争中在治疗创伤,感染,及中印反击战,反越自卫战争中防治伤残,加速康复,增强部队战斗力以及战后促进残伤康复中,物理治疗曾发挥过巨大作用而载入史册。然而,现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已由半封闭状态走向全面改革开放。和平时期,国民经济,人民文化,生活经济水平已有显著提高,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发展,欧、美、澳等先进国家中,这门专业早已由先前的物理治疗发展成为物理医学,包含物理治疗和某些物理诊断和评定;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提高,进步;及战争创伤,战后伤残工业建筑,交通发达而引起的伤残事故增多;人口老龄化,老年病,慢性病和身心疾患猛增,旧的医学模式亦随之改变,即从生物学模式(生物因素→病理→症状→临床治愈)转变为新的模式(即生物学因素、心理、精神、情绪因素及社会因素→疾病→临床治愈→身心功能最大限度康复→职业康复→回归社会生活或工作)。因此,治病不仅是消除临床症状,而是使病、伤、残者身体、精神、社会活动和就业能力恢复到最大限度,使患者能重返社会工作和生活。所以,由物理医学进而发展成为物理医学(Physical Medicine ,或Physiatrics 或Physiatry)与康复医学或总称康复医学(Rehabililation),它的内容理广泛,更充实,有物理治学,运动学法,作业治学,语言听力治疗,文娱治疗,康复工程,康复评定,心理治疗及职业,社会工作等,并设有专科疾病康复治疗病房和康复医学病房等,可见康复医学是从先前的物理治疗,物理医学发展而来,而物理治疗科必须向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科发展。回顾历史,瞻望未来,医院特别是军队医院建立并发展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科,对促进战伤的康复,减少伤残,病残,保障部队战斗力,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都有十分重要意义。

(三)我国、我国物理医学康复医学的发展需要在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同时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创造出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专业学科道路,才能为全体军民服务,为人民欢迎接受。全面康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从一种伤病的全过程来说,康复治疗应从病伤一开始就进行且贯彻始终:二是从整个康复过程来说,应包括医学、教育、职业,社会等康复过程。

康复医学的内容很广,每人医疗单位不可能包括所有内容,根据我国人民目前的生活水平,在综合医院中,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研究服务的主要对象和重点是在创伤和疾病的早期、中期患者,即在患者产生肯定的残障,残疾之前,研究应用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手段并结合中医康复及其他措施,千方百计地预防和减少残疾、残障等的发生,这样充分发挥和发展物理基学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心理治疗和作业治疗等也应积极配合应用。每一个单位要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有侧重的开展研究一个或二个专科疾病康复医疗及康复技术。至于对那些已产生肯定的残障、残疾患者应由卫生部门设置治疗某一专病残疾的康复医学单位进行研究治疗,如小儿麻痹症,聋哑盲,弱智病患者的康复治疗医院等,这样有侧重,有特色,有目的开展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促使这门学科健康发展。

第三节 理疗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一、理疗学与医学各领域的联系

现代科学技术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渗透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生命活动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生物及人体内许多复杂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认识加深了,对不少问题甚至建立了新的概念。在许多重大进展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现代科学从本质上进一步揭示了物理因子与复杂的生命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并对其发挥重要的作用。在生命的产生和发展中,在机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反应中,在一些病理变化的产生和发展中,以及化学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过程中,物理变化有极重要的作用,如电子传递,电势的变化、磁场的变化、红外线辐射强度的变化、产生紫外线辐射、荧光素等;一些功能活动直至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都伴随一定的振荡频率;生物医学理论研究和长期实践促使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人工的物理因子、自然的物理因子和机体内存在的物理变化之间的密切联系。科学的应用人工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具有广泛的意义,因此当代理疗学的发展趋势是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军事医学、基础医学、老年学、宇航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的联系日趋密切。

二、现代临床治疗学的发展与理疗学的关系

现代临床治疗学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1. 各国更加重视预防和治疗相结合

2. 对各种疾病普遍实行科学的综合治疗

3. 实行分阶段的连续性治疗,目的不仅在于治疗疾病,而且力求尽快恢复患者的健康和劳动能力。

上述临床治疗学(含临床各个专科)发展的几个主要特点的形成,除与当今社会经济水平提高、科学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以外,并与理疗学、体疗学、疗养学以及康复医学的发展有关。因此,不少国家认为理疗学以及体疗学、疗养学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病后机体康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物理预防

利用各种物理因子预防疾病的发生,已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在不断发展,应用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传染病的播散,例如紫外线照射可防止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痢疾、肺结核等的播散;

2.预防一些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低血压、慢性呼吸系疾患、某些变态反应性疾患、神经衰弱、精神衰弱等,例如紫外线光量子充氧自血回输疗法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流变和微循环,改善血液物质代谢,清除自由基,改善血管壁状态等,有预防心脑血管硬化和血管栓塞的作用。紫外线全身照射可使心肌及血浆中钾离子浓度升高,胆硷脂酶活性增强,血中胆固醇含量下降,可改善心肌营养,预防动脉硬化;超声净水雾化增湿器可调节房间微小气候有预防呼吸道疾病作用。

3.预防外科手术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如感染、切口长久不愈,组织粘连、疤痕增生、疤痕挛缩、功能障碍、废用性肌萎缩等;

4.预防一些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如矿井、坑道、地铁、潜艇等工作人员的紫外线缺乏症、矽肺、慢性放射病、对某些化学物质过敏症等;

5.预防因气候的急剧变化而引起的机体不良反应,或因异地而不适应新的气候条件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6.预防因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所致过度疲劳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加速消除疲劳状态;

7.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增强体质,提高劳动生产率;

8.延缓衰老性变化的发展。

四、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在临床各科的应用正在向广而深的方向发展。一些国家不仅在城市,而且在农村建立了理疗机构:不少国家不仅在综合性的医院中设有理疗科,而且在专科医院(研究所)中也建立了理疗科,如瑞典的心脏血管外科研究所设有理疗科。物理疗法不仅治疗慢性病,而且用于治疗急性病;不仅治疗多发病、常见病,而且治疗疑难病,例如当前不少国家正在研究应用短波、超声、微波、激光、磁场、直流电等治疗癌症,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又如在心肌梗塞的抢救和治疗中物理疗法可发挥重要的作用;超短波、超声等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有肯定的疗效;理疗在颅脑损伤、放射损伤、放射复合伤的治疗中均可起到有益的作用:近年在心血管系统疾患、慢性呼吸系疾患、神经系统疾患、骨关节疾患、肝胆疾患、周围血管疾患、以及眼科、皮肤科的某些患理疗进展较大。目前在我国理疗的病种达260种以上。特别应当指出;近20年来国内外许多非理疗专业人员也在积极研究应用物理因子治疗本专科的疾病。

五、理疗与康复

康复(Rehabilitation)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合理、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和职业训练的措施,对病、伤、残者进行治疗、培养、训练,使其活动能力恢复或重建,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使其能尽早地重新走向生活、走向工作、走向社会。

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是一门新的医学专业,是使病、伤、残者在身体上、精神上和职业上进行康复的学科,是研究病伤所致的各种障碍的原因、机制、后果与恢复的可能性、研究最大程度恢复功能的办法与手段的医学科学。

康复不仅是对疾病本身,而是着眼于整个人,从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职业活动上进行全面康复。为此,康复医学必须是多学科共同协作,进行身心功能的检查、治疗、培训与康复评定。在医学范围内必须与各临床专科密切合作,在与社会科学联系方面,涉及社会学(Sociology)、社会医学(Community medicine);康复医学本身包括基础医学神经生理学(Neurophysiology)心血管生理学等,及临床医学。在物理治疗,医疗体育和整形外科矫及有关临床基础上配合应用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交流治疗(Communieation)包括语言治疗(Speech therapy),心理治疗(Psychological therapy)、文娱治疗(Recreational therapy),及假肢和矫形(Prosthetic andorthoptic)支具的装配等物理疗法以及疗养和体疗是康复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物理疗法、医疗体育和疗养均具有锻炼性作用,可充分动员机体的各种后备功能,加强代偿机能,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各种作用因素的适应能力。因而提高健康水平,促进患者愈后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劳动能力。在不少国家当疾病临床治愈后紧接着即进入康复治疗阶段,为此转入康复医院或康得中心,为了提高康复效果,有些国家在临床医院设康复部(科)以提早采取康复措施,在此阶段物理疗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种急慢性疾病临床治疗阶段及结束后,各种手术治疗阶段结束后随即采用康复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心肌梗塞的患者于临床治疗阶段结束后再经康复治疗可使30%以上的患者恢复原工作和劳动,30%以上的患者恢复轻劳动,其余则可生活自理。至于战伤和各种创伤以及整形手术前后进行物理医学与康复治疗,尤为重要。

六、理疗与战伤

物理疗法在战伤治疗中有重要的作用已被在历次世界大战中的实践所证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员重返前线的比率是:俄-40%、德-60%、法-80%,即法国伤员恢复战斗力的比率最高,探讨其原因发现,法国在各级医疗单位广泛使用人工和自然的物理因子治疗伤员,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对各类伤员的理疗、体疗极重视,在战争开始不久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保证伤?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第四节 理疗学的基础理论概要

一、概述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推动下现今理疗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主要特征是正深入开展关于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以探讨其作用的本质,同时也在积极开展关于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整体水平的研究,以掌握其全面作用效果和所引起的动态变化过程。理疗学的理论研究正在与信息论、生物力能学、生物物理学、系统论、自控论、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电磁生物学、光生物学、激光生物学、超声生物学,以及近年迅速发展的许多基础医学学科相联系。

二、物理因子对机体的作用机制

物理因子作为能和信息作用于机体或局部组织后,引起局部效应,神经,血液,内分泌,免疫系统等的改变,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效应和治疗效应。

现代生物学和医学认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在体内环境和机体与外界环境间不断进行着能和信息的交换。人工的或自然的物理因子对机体的作用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各种物理因子作为不同形式的物理能和信息作用于机体时,在其内部进行传递和交换。能是信息的物质基础,信息是能的表现形式。当物理因子的作用强度大于生理阀值,而且其参数与组织细胞-分子内生物物理变化的参数以及细胞内能量合成过程的参数相对应时,该物理因子对机体便可起到信息的作用。体内接受物理信息作用的结构是末梢神经感受器、大分子、大分子的聚集体(蛋白质、糖、酶、生物膜等)不同的物理因子与各种感受器间选择性地进行作用和产生反应。

组织-细胞-分子吸收物理能后,产生以下两种不同类型的原发性的能量传递反应,即能的转移-物理能由直接吸收的分子转到另外的分子,无热耗损,无辐射;能的改变-物理能被吸收后,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有一定的热耗损。在以上能-信息传递的基础上,在分子和量子水平可产生两种变化,即空间序列的变化:系分子所在空间位置发生变化,释放活性中心,如使酶的活性中心更易于发生反应;还可使膜结构发生改变,如引起线粒体膜的通透性变化,从而改变膜内外Na、K等分子的含量和比例,影响ATP的合成。运动序列的变化:即扩大分子、原子的动能和电子能,克服生物化学反应的“能障壁”,提高能的合成水平,或对能代谢起到调节作用。在运动序列变化的基础上体内固有的一些生物物理因素也可发生改变,如电流、电势、驻极状态、磁场、光辐射等均可发生改变。

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时,在上述原发性改变的基础上,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的作用而产生效应。神经机制和体液机制是有机联系的,是通过反馈机制发挥调节作用的。对于物理因子的作用,神经系统的反应起主导作用,体液因子的变化既是引起反应的物质基础,又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反应性质的因素。

认为神经系统起主导作用,是基于神经系统的反应在颇大程度上决定物理因子作用效果的性质、范围、程度等,因为物理因子的作用效果在通常情况下受神经生理法则的制约,如兴奋和抑制,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神经对各系统和器官的支配和调节、植物神经节段反射、体节反射、皮肤内脏反射,间生态学说、闸门学说、网状学说、网状结构的作用、一些神经细胞的内分泌功能、神经对代谢和内分泌的调节等。

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后引起的体液因子的变化包括:离子比例的变化,对代谢强度、酶活性、神经介质、激素、维生素、以及一些免疫因子等的影响;此外,有和物理因子(如紫外线)在作用后可导致产生高活性物质。这些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引起神经系统发生反应的物质基础;(2)影响组织器官的营养和功能;(3)通过血液循环对全身发挥作用;(4)通过植物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作用,例如经植物神经中枢-垂体-肾上腺皮质途径,加强皮质激素的分泌,从而改善机体的反应性。

现今由于神经解剖学、内分泌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微量元素等方面研究的进展,对于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神经-体液机制正在不断加深认识。

三、物理因子对机体的基本效应

1.改善体内的自动调节能:按生物自控论的观点,整个机体直至每一个细胞均可看做是自动调节系统。当体内的某些生物化学能量和生物物理能量的转化发生障碍时,即在某一环节或某些环节的自动调节机能减弱或丧失时,便产生病理性的变化。合理采用物理疗法时,可改善体内的自动调节机能,因而从根本上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2.改善营养机能:物理疗法可加强交感神经对组织器官营养的支配作用、增强酶活性、调节代谢功能、提高代谢水平、促进核酸、蛋白质、糖、激素、维生素等的合成、从而使组织细胞直至机体的营养得到改善;

3.加强修复机能:物理疗法通过改善物质代谢和微循环,加强物质合成和细胞的分裂,改善神经——体液的调节机能等,可加强病变组织器官的修复,促使其组织结构恢复正常;

4.加强代偿机能:物理因子对机体具有锻炼性作用,当组织器官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减弱或丧失时,理疗可加强与之相关的另一部分组织器官的功能,从而起到代偿的作用;

5.加强防卫机能: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可加强细胞和体液的免疫力、加强皮肤的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反应,从而改善机体对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有害因子的防卫机能和反应性;

6.加强适应机能:物理因子通过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可改善机体对外界环境中复杂的理化学因子综合作用的适应机能,从而提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力,这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7.加强能量储备:基于物理因子对体内的一些重要的能量合成单位(如线粒体等)的作用,不仅可加强能的合成,而且可加强能的储备,因而提高组织器官,直至整个机体的健康水平;

8.有益的后作用:当物理因子作用的疗程结束后,即呈现一定的后作用,例如超声治疗某些疾病时,其稳定的疗效往往在疗程结束后过一定时间才显示出来;

9.理疗与药疗具有协同作用:当科学的综合应用物理因子和药物治疗时,二者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其效果趋于成倍的增加,例如应用相当于一只兔的致死剂量的士的宁做直流电导入时,可使数只兔死亡。超短波和青霉素综合治疗化脓性炎症时,将药物用量减少50%,其疗效仍高于用青霉素全量的效果;

10.副作用少:各种物理因子按性质接近生态学因子,因此若合理的使用不易产生付作用。

四、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共性和特性

1.关于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共性

各种物理因子对机体具有共同性的,非特异性的作用是公认的。既往曾较普遍地认为这些共同性的作用统属于热作用是不正确的。

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共性在生理作用方面主要表现为:(1)改变组织细胞和体液内离子的比例和微量元素的含量;(2)引起体内某些物质分子(如蛋白分子、水分子等)结构的变化;(3)影响各种酶的活性;(4)调节物质代谢;(5)使体内产生生物学高活性物质;(6)增强血液和淋巴液循环;(7)改变生物膜、血管、皮肤、粘膜和其它组织的通透性;(8)引起组织温度改变;(9)调节神经-内分泌机能;(10)加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等。物理因子共同性的治疗作用主要表现为:(1)促进神经-内分泌机能障碍的消除;(2)提高机体或某些系统、器官的功能水平;(3)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4)提高局部或全身的抵抗力;(5)镇痛作用;(6)消炎、消肿作用;(7)缓解痉挛;(8)脱敏或致敏作用;(9)加强机体的适应机能;(10)加强药物向组织器官内透入等。

对上述的共性作用需说明:(1)并非每种物理因子都有上述全部的共同性作用;(2)由于各种物理因子的性质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机体功能状态不同,病变性质和发展阶段不同,在作用的共性方面含有特异性的作用成分。

2.关于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特性

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后,引起共同性的效应的同时,并引起特异性的效应;这一论点已被日益增多的事实所证明。当今认为物理因子的共同性作用和特异性作用是互相联系的。研究物理因的特异性作用是理疗学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深入研究和掌握各种物理因子的特异性作用有可能显著提高理疗的效果。

物理因子的特异性作用效应只有在使用小剂量的条件下方可最明显的呈现,使用大剂量时,由于分子的布朗运动(热运动)可掩盖其特异性作用效应(例如小剂量超短波作用有明显增强机体防卫机能的作用,而大剂量超短波则有抑制作用。)

物理因子的特异性作用效应是基于不同的物理因子对不同的细胞、组织和器官有相对的选择作用,这是因为各种物理能-信息的性质不同;各种组织细胞对不同的物理因子的感受性有差异。例如紫外线优先作用于外胚层组织,如表皮、皮肤的神经末梢感受器;超短波优先作用于结缔组织,巨噬细胞系统,并可较明显的作用于血管系统,植物神经-内分泌系统、骨组织等;直流电优先作用于周围末梢神经感受器和周围神经纤维;用同一强度的超声直接作用于不同的组织(皮肤、肌肉、肌肉的神经结构、小肠、脊髓腰段),比较其形态学变化,发现脊髓前角的神经细胞变化最明显;神经系统对分米波的感受较对超短波为高;正弦调制中频电流可使疲劳肌肉中RNA的含量升高,并增强大脑皮层椎体神经细胞核内脱氧核糖核蛋白的荧光强度。

研究结果证明:不同的物理因子引起的组织形态学变化、体液因子的变化,超微结构功能形态直至组织器官功能的变化以及物质代谢的变化等均可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五、影响物理因子应答效应的因素

物理因子是一种外界因素,机体是内因,因此,当物理因子作用机体,某一部位或它的一定组织后,机体产生的应答反应也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外因是条件,内因是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外因也可以成为应答反应的决定因素。因此,影响物理因子应答反应的因素有以下二大类:

(一)外因: 1.外因刺激的种类和性质:不同的物理因子刺激产生的应答反应不同。每一种物理因子作用机体后,其应答反应各有其特征。例如直流电,各种低频电,高频电,紫外线,各种激光等其应答反应都不一样。

2.刺激剂量:包括物理因子刺激的强度,频率等不同,其他条件相同即使是同一种物理因子,其产生的应答反应也不一样。一般规律是小或中等剂量有兴奋、促进作用,大剂量起抑制作用,超大剂量则产生破坏、致死作用。并伴有量变到质变转化、发展过程。

3.刺激的环境,时间和条件:机体对外因包括物理因子的刺激引起的应答反应,也受条件反射和生物钟节律的影响,所以,如能在同一的优美安静的环境条件下,定时进行物理或康复治疗,其所产生的应答反应效果一般是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内因: 1. 机体的状态:(1)心理精神因素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已研究证明对物理因子或康复治疗因子作用后的应答反应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物理治疗,康复治疗阶段必须密切配合心理治疗,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2)疾病情况:疾病的性质,轻重,急性、慢性期等不同其应答反应也不同。(3)人体差异:如体质的强弱,性别、年龄,反应的敏感性,用药情况等都与应答反应有关。

2.刺激部位:同一种类、剂量的物理因子,如作用于机体的部位不同,其所产生的应答反应不同。例如紫外线照射膝关节产生局部应答反应为主;作用在脊髓节段部位皮肤,则除产生局部皮肤反应外,还引起相应节段内脏肢体范围反应:如进行全身照射,或照射一定量血液后再回输体内,就会引起许多全身性应答反应。

第二章 直流电及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

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Galvanization)

一、概述

直流电疗法是使用低电压的平稳直流溻通过人体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最早应用的电疗之一。目前,单纯应用直流电疗法较少。但它是离子导入疗法和低频电疗法的基础。

二、直流电的生物物理作用与生物化学作用

人体内各种体液是组织细胞进行各种代谢和功能活动的内在环境,体液中含有各种电解质。体液中的电解质对维持细胞内外液的容量和渗透,酸硷平衡,神经肌肉兴奋性等具重要作用,而一些微量元素是许多酶的激活剂。体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有K+、Na+、Ca2+、Mg2+等,而阴离子有C1、HCO、HPO43、SO42,有机酸离子和蛋白质等。所以人体体液是电解质溶液,人体组织是电解质导体,能够导电。直流电治疗时,两电极间存在着稳定不变的电势差,人体组织内各种离子向一定的方向移动而形成电流。由于离子移动并引起体液中离子浓度对比的变化是直流电生物理化作用的基础。

电解电解质溶液导电时,溶液中离子发生迁移和电极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称为电解(图2.1.1)。电解质溶解在水中时,一部分离解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被一层水分子所包围,称为离子的水化(图2.1.2)。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时,阳离子移向阴极并在阴极上获得电子而还原成为原子或原子团,电子从外电路进入溶液;阴离子移向阳极并在阳极上放出电子而氧化为原子或原子团,电子离开溶液流入外电路(图2.1.1)。在电极上产生物这些原子或原子团,或者它们同溶剂进一步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的新物质,叫做电解产物。现以食盐溶液为例说明电解过程:

食盐溶液电解过程

电解 离子的水化
图2.1.1 电解 图2.1.2 离子的水化
A-正离子的水化B-负离子的水化

氯化钠溶液中,受水化作用自动解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通电时,钠离子向阴极移动,从阴极上得到电子成为钠原子;氯离子向阳极移动,并在阳极上放出电子而变成氯原子。钠原子和氯原子同水发生化学反应,分别生成氢氧化钠放出氢气和盐酸并放出氧气,所以在阴极处产生硷性电解产物而阳极产生酸性电解产物。

电泳与电渗这是胶体分散体系在直流电作用下同时出现的两种现象。蛋白质为两性电解质。在硷性溶液中,蛋白质的羧基离解出氢离子而带负电荷呈酸性:在酸性溶液中,蛋白质的氨基结合氢离子而带正电荷呈硷性。人体内血液、淋巴和脑脊液等体液,在正常情况下为弱硷性,因而蛋白离表面带负电荷。正电荷离子被蛋白表面负电荷吸引而分布在蛋白周围,形成一种独特的电荷分布:蛋白表面负电荷和这些负电荷所吸引的少数正电荷构成吸附层,吸附层四周的正电荷构成扩散层。从图2.1.3可看出,吸附层虽有少数正电荷,但仍以负电荷居多,因此带负电:扩散层则为正电荷组成。这两层间产生一定的电位,称为Zeta电位。

直注电通过人体时,蛋白粒子及其吸附层响阳极移动,是为电泳;扩散层正离子连同其水化膜向阴极移动则为电渗。由于蛋白胶体的移动影响了蛋白的分布和密度,同时,由于电渗,将使一极下的水分相对增多,而另一极则相对脱水,这些将对生理活动产生影响。

酸硷度改变在直流电作用下,硷金属离子Na+、K+和硷土金属离子Ca2+、Mg2+等向阴极移动,而许多酸根和有机酸向阳极移动;同时由于阴极下产生硷性电解产物而阳极下产生酸性电解产物,所以在阴极下硷性升高,而阳极部位呈酸性。两极下的酸硷电解产物蓄积到很高浓度时,可以破坏组织而引烧伤,治疗时必须注意防止,但也可利用来拨除倒睫毛,破坏疣痣等。

电渗与电泳 电渗实验图
图2.1.3 电渗与电泳 图2.1.4 电渗实验图

改变组织含水量在直流电作用下,由于发生电泳和电渗,阴极下水分子增加,蛋白分散升高,组织膨胀和变得松软,而阳极下组织水分减少,蛋白质分散度降低,组织较干燥致密。例如,将蛙头切除,挂在木架上,后掌各浸入装着自来水的杯中,两杯分别连阴极和阳极。(图2.1.4)通电40~60分钟,电流强度10mA,断电后检查两后脚掌,可以发现阴极脚掌的皮肤附着一层粘液,肌肉肿胀松软,皮肤容易剥离;阳极脚掌的皮肤较干燥、肌肉干瘪,皮肤不易剥离。

细胞膜通透性变化蛋白质的稳定性与电荷、水化膜、酸硷度和电解质有密切关系。在直流电阳极下,由于脱水,偏酸性,蛋白质接近等特点,蛋白质分散度降低,易于聚集凝结,而且阳极下Ca2+浓度相对增高,细胞膜变得较致密,因此阳极使细胞膜通透性降低,物质经膜交换减慢。而阴极组织含水量增加,偏硷性,偏离蛋白质的等电点,蛋白质分子分散度升高,而且阴极下K+浓度相对升高,细胞膜变疏松,通透性升高,物质经膜交换加速。

组织兴奋性变化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应激性)需要体液中各种电解质维持一定的比例。其关系如下:

电渗实验图

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体液中K+、Na+、Ca+、Mg2+都向阴极方向移动,由于K+和Na+的水化膜较薄,移动速度较快,所以在阴极下K+和Na的浓度相对升高,以及阴极下硷性升高,H+浓度较低,所以阴极有提高组织兴奋性作用,而阳极下的Ca2+和Mg2+的浓度相对增加,H+浓度较高,所以阴极有降低组织兴奋性的作用。

直流电能改变细胞膜两侧原有的膜电位的水平(或叫做改变膜的极化状态)。阴极使膜的两侧产生一个外负内正的电压降(电位差),这个电位差将使膜两侧原有的外正内负的膜电位的数值减少,使膜处于一种低极化状态,因而应激性升高;而阳极下,由于在膜的两侧产生一个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和膜两侧原有的电位差同方向,膜电位增高,处于一种超极化状态,因而应激性降低(图2.1.6)。

阴阳极对膜极化的影响

图2.1.6 阴阳极对膜极化的影响

S-皮肤 C-兴奋组织细胞 M-细胞膜

三、直流电生理作用与治疗作用

在直流溻作用下,由于体内发生一系列生物理化变动,从而引起机体相应的生理反应。通过所产生的生理反应,改善病理生理过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一)促进局部小血管扩张和加强组织营养

直流电治疗后,可看到放电极部位皮肤充血潮红。有人曾用红外线显像等方法测定,在直流电治疗后,局部血液循环量可增加140%左右,可持续30~40分钟以上。由于局部小血管扩张,血循环改善,加强组织的营养,提高细胞的生活能力,加速代谢产物的排除,因而直流电有促进炎症消散,提高组织功能,促进再生过程等作用。血管舒缩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最普遍的生理反应之一。直流电引起局部组织内理化性质的变化,对神经末梢产生刺激,通过轴索反射和节段反射而引起小血管扩张。此外,直流电的作用影响蛋白质的稳定性,有微量蛋白质变性分解而产生一些分解产物,也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二)对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的影响

直流电对神经系统功能有明显的影响,这是直流电作用的特点之一。当通过弱或中等强度的直流电时,阳极下神经兴奋性降低而阴极下兴奋性升高;当通过的电流强度较大或通电时间较长时,阴极下会由兴奋性升高转向降低;如果电流强度进一步增大或者通电时间很长,阴极下兴奋性甚至可能完全消失,称为阴极抑制。这是因为K+的浓度进一步增高时,膜结构更加疏松,通透性过度增高,完全失支了对离子的选择性阻挡作用,不能维持正常的膜电位,而失去了产生兴奋的基本条件。

1.直流电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有调整作用,即在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情况下,直流电有使之正常化的作用。因此,直流电常用以治疗神经官能症和外伤、炎症等引起的大脑皮质功能紊乱的症状。

2.直流电可改变周围神经的兴奋性,并且有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神经纤维再生和消除炎症等作用,因此,直流电常用以治疗神经炎、神经痛和神经损伤。

3.对植物神经的作用 直流电刺激皮肤或粘膜的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能反射性地影响植物神经的功能,从而影响内脏器官和血管的舒缩功能。例如,直流电领区治疗,可通过颈交感神经调节颅内、头颈部和上肢的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

4.断续直流电刺激神经干或骨骼肌时,在直流电通断瞬间引起神经肌肉的兴奋而出现肌肉收缩反应。断续直流电可用以治疗神经传导功能失常和防治肌肉萎缩。

直流电对前庭神经、味觉、视觉等特殊感觉也有兴奋作用而引起相应的反应。

(三)直流电阴极有促进伤口肉芽生长,软化瘢痕,松解粘连和促进消散等作用,而阳极有减少渗出的作用。

(四)电流强度较大的直流电对静脉血栓有促进溶解退缩的作用。

动物实验观察到,在直流电作用下,血栓先从阳极侧松脱,然后向阴极侧退缩,当退缩到一定程度时,血管重新开放。组织学观察发现,直流电作用2天后,成纤维细胞开始增殖,接着在内膜下形成肉芽,5天后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自内膜长入血栓中,血栓机化,体积皱缩。临床上用大剂量直流电治疗血栓静脉炎有一定疗效。

(五)微弱直流电阴极促进骨再生修复,阳极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的作用。

经动物实验证明,10~20μA直流电阴极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临床实践证明10~20μA直流电阴极对骨折不连接有促进愈合作用。这种治疗需要将阴极电极(不锈钢丝或克氏针,外套硅胶管,露出金属顶端0.5~1cm)直接插入骨不连接处,阳极铅片置于附近皮肤上(图2.17)。伤肢用木夹板固定,微电流发生器绷附在小夹板外。连续通电1~4月。

微弱直流电刺激骨折生长示意图

图2.17 微弱直流电刺激骨折生长示意图

微弱直流电阴极使骨形成的机理还完全明瞭。Friedenberg等提出骨生成(或修复)活跃的区域呈负电位,而不甚活跃区呈正电位,这一电位的产生取决于细胞的活力。有的认为微电流可以改变细胞的微环境而对细胞发生作用。已知阴极下氧的消耗增加并产生氢氧根,从而使局部组织中的氧分压降低并提高阴极周围的pH。有研究证明,组织中氧张力降低和硷性环境有利于骨的形成。有的还认为直流电阴极能通过激活环腺苷酸系统而作用于骨和软骨细胞,以及在直流电场中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而有利于骨折的愈合等。

弱直流电(电流强度0.001mA/cm2)作用心区治疗冠心病有一定疗效。弱直流电阳极有改善心肌缺氧缺血状况促进心肌兴奋性、传导性正常化,消除心律不齐以及恢复心室收缩功能等作用。

四、设备与治疗方法

(一)设备

1.直流电疗机 直流电疗机是利用电子管或晶体管交流电进行波整流,经滤波电路输出平稳直流电。电压在100伏以下。电流输出0~50mA连续可调。此外,干电池也可作直流电电源。

2.电极板多采薄铅片,0.25~0.5mm,形状大小依治疗部位而定。铅片可塑性好,化学性能稳定。衬垫用无染色的吸水性好的棉织品制成,一般用白绒布叠成厚1cm左右,衬垫应超出边缘1~2cm。治疗时衬垫用温水浸湿,贴在皮肤上,铅片放在衬垫上,用导线同直流电疗机连接。湿衬垫的作用是:吸附和稀释电极下面的酸硷电解产物,避免发生直流电化灼伤;使皮肤湿润,降低皮肤电阻和使电极紧密接触皮肤,电流均匀分布。

3.输出导线 选用绝缘良好的比较柔软的导线,分红、兰色两种,以便区别阴阳极,每条长2米。

(二)电极放置方法

分对置法和并置法两种,其电力分布情况如图2.18

直流电疗电极对置并置电力线分布情况

图2.18直流电疗电极对置并置电力线分布情况

A-对置B-并置法

1.对置法 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身体某部位的内外两侧或者前后面,例如膝关节内外侧对置,上腹部与腰部前后对置等,对置法多用以治疗头部、关节及内脏器官等部位的疾病。

2.并置法 两个电极放在躯体的同一侧面(图2.19),例如左下肢前面的并置。并置法多用于治疗周围神经和血管疾病。

左大腿和小腿前面的并置法

图2.19 左大腿和小腿前面的并置法

此外,还有斜对置法(图2.1.10)。总之,电极的不同放置方法,是为了让电力线更好地通过病变部位或需要作用的部位。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附:处方举例

1.直流电心前区(+)与肩胛间区(-)前后对置,电极各12×17cm,0.01mA/cm2,10~20分钟,每日一次,18次。

适应证冠心病

2.直流电右小腿内侧(+)与外侧(-)对置(图2.1.11),电极各10×20cm,0.05-0.2mA/cm2,20~25分钟,每日一次,12次。

适应症小腿内侧血栓性静脉炎

第二节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Electrophoresis)

一、概述

使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通过皮肤、粘膜或伤口导入体内进行治疗的方法,称为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

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的原理

在药物溶液中,一部分药物离解成离子,在直流电的作用下,阴离子和阳离子进行定向移动。如果阴极衬垫中含有带负电荷的药物离子或者阳极衬垫中含有带正电荷的药物离子,就会向人体方向移动而进入体内。

(一) 肾上腺素组织胺导入试验两个小电极和一个大电极放置在右侧前臂上(图2.2.1),A电极衬垫用0.01%盐酸肾上腺素液浸湿,而H电极用0.01%磷酸组织胺液浸湿,都连阳极。右臂伸侧电极衬垫用肾上腺素或组织胺液浸湿,连阴极,通电10分钟后,取下电极观察局部皮肤。A电极下皮肤出现苍白斑点,提示肾上腺素已进入体内并引起反应;H电极下皮肤明显充血、水肿,出现荨麻疹,证明组织胺已进入人体,右臂伸侧电极下皮肤则元些反应,表示药物没有进入皮肤。

以上试验说明:

1.根据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原理,利用直流电能将药物离子经完整皮肤导入体内。

2.由直流电导入体内的药物保持原有的药理性质。

3.阳离子只能从阳极导入,阴离子只能从阴极导入。

(二) 药物导入人体的途径分布深度用数已经证明,药物离子主要经过皮肤汗腺管口和毛孔进入皮内(图2.2.2)或经过粘膜上皮细胞间隙进入粘膜组织。汗腺导管内径15~80μ,所以蛋白质(1~100mμ)等于大分子物质的离子了也能经过汗孔导入体内。;在电场中离子移动速度很慢。实验证明,谷氨酸在生理溶液内(ph 7.45,电压180V,电流强度3mA)每小时移动13mm,而在人体组织内每小时只有数毫米。直流电直接导入离子只达皮内,主要堆积在表皮内形成“离子堆”,以后通过渗透作用逐渐进入淋巴和血液。进入血液循环后,有的药物选择性地停留在某器官组织内,如碘主要停留在申状腺;磷蓄积在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骼中等。

肾上腺素 用直流电向机体内导入离子示意图
图2.2.1 肾上腺素(A)组织胺 (H)导入试验(虚线-伸侧的负极) 图2.2.2 用直流电向机体内导入离子示意图

药物离子导入的数量与很多因素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溶液浓度越大,导入数量增多,如肝素在0.25~5%的范围内,浓度越大,导入体内的数量增多;复杂的溶剂寄生离子增多,药物导入量减少,药物在电场中最大的转移是在蒸馏水中;向溶液加酒精是一种增加有效导入的办法,但酒精对那些易导致沉淀变性的药物并不适用;不溶解的药物不能导入皮肤,如乳状的氢化可的松不能导入皮肤,只有溶解的作静脉注射用的才能导入;根据法拉弟第一定律,离子导入的数量与所使用的电流量成比例,在一般情况下,通电时间长导入量多,大的电流强度导入药物增多;不同部位导入的数量也有差别,以躯干导入最多,上肢次之,下肢,特别是小腿最少。

在一般情况下,导入的药物为衬垫中药物总量的2~10%,所以总的说来,导入体内的药量是很少的。

药物离子导入的极性 根据化学结构式可以判定有效离子导入的极性。通常,金属、生物硷带正电荷从阳极导入,非金属、酸根带负电荷从阴极导入。但是,氨基酸、肽及酶类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其极性与溶剂的pH值有密切关系。不同的两性电解质有不同的等电点,当溶液接近或相当于等电点时,物质在电场中的移动实际上等于弥散,即直流电不起作用。这是因为在等电点时溶质是电中性,而只有当溶剂的pH值远离等电点时,才能使药物带正电荷或负电荷。每一种氨基酸各有最适宜的pH值,此时移动度最大(表2.2.1 )

表2.2.1  两性电解质导入条件

物质 pH 溶剂 浓度(%) 极性
蛋氨酸 3.5-3.7 加酸蒸馏水 1-2
组氨酸 4.4-4.6 蒸馏水 1-2
谷氨酸 7.8-8.0 加碱蒸馏水 2-4
天门冬氨酸 8.6-9.0 加碱蒸馏水 0.2-2.0
胰凝乳酶 9.0 弱碱缓冲 液 1-2
胰蛋白 酶 0.9 同上 同上
透明质酸酶 5.2 醋酸缓冲液 64单位溶于15ml缓冲液内

三、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的特点

(一) 导入体内的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成分大量没有治疗价值的溶剂和基质不进入体内。

(二) 药物可直接导入较表浅的病灶内在局部表浅组织中浓度较高、作用时间长。直流电导入的药量是很少的,就全身来说,浓度是很低的;但是就局部表浅组织来说,比其他用药方法的浓度高。例如,青霉素直流电阴极导入,局部皮肤内的药物浓度比肌肉注射的要高出几十倍。链霉素眼部直流电导入,在前房及玻璃体中的浓度比其他用药方法要高出许多倍(图2.2.3)。而且由于直流电导入在皮肤内形成“离子堆”不像其他用药方法很快经血液循环排泄,所以导入的药物在体内贮存时间长,疗效持久。例如,实验表明静脉注入氢化可的松15~20分钟后,血中含量不及注射量的15%~20%,而离子导入后15分钟,血液17-氧皮质醇比原来增加2倍多。一次肝素离子导入可在皮内存留24小时以上,血液凝固能力降低的时间随肝素导入次数而增加,这在静脉或皮下注射时未能发现。一疗程(12~15次)肝素导入治疗疗效可保持二个月。

肝素、肾上腺素、组织胺和5-氟尿嘧啶等剧药直流电导入,既可保持较持久作用,又无过量危险,无副作用。

剂量10,000单位

——球结膜下注射

·—·—球后注射

———肌肉注射

………眼离子导入

图2.2.3 链霉素各种用药法在前房及玻璃体中浓度比较

(三) 直流电和药物的综合性作用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除药物作用外,同时有直流电的作用,两者互相加强,其疗效比单纯的药物或直流电的疗效好。目前很少单用直流电疗法,多用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

(四) 神经反射治疗作用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可引起神经反射性的治疗作用。直流电药物导入治疗时,将一定面积的电极放置在身体某些部位,由于直流电引起组织内理化性质变化和药物在表层组织内存留,构成了对内外感受器的特殊刺激因子,通过反射途径引起机体的一定反应。特别是电极放置在某些神经末梢分布丰富的部位,通过感觉-植物神经节段反射机理而影响相应节段的内脏器官和血管的功能。例如,0.5%奴佛卡因直流电鼻粘膜反射疗法治疗血管性头痛,5%奴佛卡因直流电导入节段反射疗法治疗放射疗法后的反应等。

四、治疗方法

(一) 衬垫法治疗方法与直流电疗法基本相同,所不同者及注意事项如下:

1.与作用电极面积相同的滤纸或纱布用药液浸湿后,放在治疗部位的皮肤上,其上面再放衬垫和铅片;非作用电极下的滤纸或纱布用普通温水浸湿即可(图2.2.4)。导入的极性要正确。

治疗时电极的放置 图2.2.4治疗时电极的放置
1-人体 2-衬垫
3-金属电极板4-塑料布
5-塑料搭扣 6-沙袋

2.尽量减少作用电极上的寄生离子。药物溶剂一般用蒸馏水、酒精或葡萄溶液;每个衬垫(包括纱布)最好只供一种药物使用。

3. 有的药物为防止被电解产物所破坏,需采用非极化电极,即在用药液浸湿的纱布上面依次放置衬垫、绶冲液浸湿的滤纸、衬垫和铝片。青霉素导入前要做皮肤过敏试验。

衬垫法常用的治疗方法举例:

1. 眼-枕法:两3×4cm2椭园形电极置于闭合的两眼上,(先向眼内滴入药液)用分叉线连一极,另一极60cm2置枕项部位(图2.25)。

2. 额一枕法:一个5×10cm2的电极置于额部,别一个7×10cm2的电极置于枕部(图2.2.6)。

眼一枕法 额一枕法
图2.2.5 眼一枕法 图2.2.6 额一枕法

3. 面部治疗法:一个E形置于患侧面部,另一个150~200cm2电极置于肩胛间区(2.2.7) 。

4. 心前区治疗法:两个10×15cm2的电极分别置于心前区及左背部(图2.2.8)。

5. 乳腺区反射治疗法:两个直径12cm的圆形电极(中央有一圆孔使头露出)置于两侧乳房区(图2.2.9),用分叉导线连一极,另一极250~300cm2置于肩胛间区或耻骨联合上。

面部治疗 心前区治疗 乳腺区治疗
图2.2.7 面部治疗 图2.2.8 心前区治疗 图2.2.9 乳腺区治疗

6. 领区反射治疗法:一个1000cm2披肩式电极置于领区,另一电极400cm2置于腰骶部(图2.2.10)。从6mA,6分钟开始,每隔一日增加2mA,2分钟,至16mA,16分钟为止。每日一次,12~16次为一疗程。

7. 全身直流电药物导入法:一个14×22cm2电极放在肩胛间区,连一极:另两个10×15cm2电极置于两侧腓肠肌区,用分叉导线联于治疗机的另一极(图2.2.11)。

(二) 电水浴将药液放在水槽内,一般用炭质电极,治疗部位浸入槽内;非作用极用衬垫电极置于身体相应部位(图2.2.12)。也可将四肢远端分别浸入四个水槽内,根据导入药液性质分别连阴极或阳极,称为四槽浴直流电药物导入法。治疗眼部疾病可采用眼杯法(图2.2.13)。眼杯固定于眼部,盛满药液,插入白金电极,非作用极用衬垫电极60cm2置于杯部,电流强度每只眼1~2mA。

领区治疗 领区治疗
图2.2.10 领区治疗 图2.2.11 全身治疗

足关节和手指关节电水浴法

图2.2.12 足关节和手指关节电水浴法

眼杯电极及放置法

图2.2.13 眼杯电极及放置法

(三) 体腔法将药浸湿的棉花塞入(耳道、鼻腔等)或将特制的体腔插入治疗部位(阴道、直肠等),向电极内灌注药液,非作用电极置邻近部位的皮肤上。常用的体腔法如下:

1. 耳道药物离子导入法:用药液将棉条浸湿后塞入外耳道,若有鼓膜穿孔,可先滴入1ml药液。然后再塞入浸药液的棉条,棉条另一端露在外耳道口外,同金属电极连接。非作用极置于侧颊部。电流强度1~2ma 。

2. 鼻粘膜疗法:将药液浸湿的棉条塞入鼻腔,使其紧贴鼻粘膜,在鼻唇沟处放一小块绝缘布,将露出鼻腔外的棉条置于其上面,再放一个1.5×3cm2的铅片,亦可用棉条包绕导线末端,非作用极60cm2置于枕部(图2.2.14)。反射治疗时,电流强度从0.5mA开始,逐渐增加至2~3mA。

鼻粘膜反射疗法 龋洞内离子导入法
图2.2.14 鼻粘膜反射疗法 图2.2.15 龋洞内离子导入法

3. 牙齿离子导入法:(1)根管离子导入:用小棉球浸药液后置于龋洞处,导线从棉球上引出,药棉上再盖以纱布或棉球(图2.2.15)让病人咬合固定,非作用极置病牙根尖对应的皮肤上,电流强度0.5~1mA。消毒根管可用2~3%碘化钾阴极导入,龋齿引起牙痛可用2%奴佛卡因加适量肾上腺素阳极导入。(2)牙本质离子导入:用与病牙合面相应大小的纱布块(1cm厚),铅片缝在纱布层中,病人咬合固定,非作用极直径3cm置病牙根所对之皮肤上,电流强度1~2mA,牙过敏可用3%氧化钠阴极导入。此外,牙龈疾病也可以用相应小电极进行药物导入治疗。

4.直肠前列腺离子导入法:用有机玻璃或硬橡胶制成的前列腺体腔电极,插入直肠内约10cm,非作用极150cm2置下腹部,电流强度6~10mA。

5.阴道离子导入法:用特制的阴道电极插入阴道,注入药液,另一极200cm2置于下腹部或腰骶部。

(四) 体内电泳法 先将药物以不同的方式(如口服、注射、灌肠、导尿管导入等),输入体内,然后在体表相应部位放置电极进行直流电治疗。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体内药物离子朝一定方向移动,这样在治疗部位可以聚集较高浓度的药物。常用方法如下:

1.直肠离子导入法:排便或清洁灌肠后,把药液50~100毫升灌入直肠内,于下腹部和骶部放置电极。例如用4%奴佛卡因加0.5%硫酸锌导入,治疗菌痢之后肠粘膜溃疡或糜烂。

2. 膀胱内离子导入法:导尿后,用导管把30~100ml药液注入膀胱内,电极于膀胱区前后对置,电极极性依药物和病变部位而定。例如用链霉素加的卡因导入治疗膀胱粘膜结核溃疡。

3. 胃内离子导入法:口服200~300ml药液后,电极置于胃区和上腰部,用以治疗慢胃炎、溃疡病等。

4. 胸部治疗法:静脉注入治疗混合液(含150~200ml生理盐水、抗菌素、肝素、氨茶碱和氢化考的松),在静脉输入药液之1/3~1/2时,于胸廓病变相应部位进行直流电治疗,两个300cm2电极于胸郭前后对置,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10~20次为一疗程。治疗急性肺炎、急性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恶化期及慢性肺脓肿等。

(五)创面离子导入法 创面离子导入法可使药物在伤口内的浓度增高,并或达到较深层组织,且有直流电的协同作用,疗效比其他投药法好。治疗时,先将创面分泌物除去,然后用抗菌素或其他药物浸湿的无菌纱布敷于创面或填入窦道内,再放置电极。非作用极置于创口对侧。例如用庆大霉素治疗绿脓杆菌感染的创面。用锌离子导入法治疗营养不良性溃疡等。

(六)穴位导入法  将直径2~3cm的圆形电极放在穴位上,非作用极放在颈部或腰部。

五、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1.神经炎、神经痛、神经根炎、神经损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头痛、偏头痛、神经衰弱,蛛网膜炎。

2.软组织特异性感染、窦道、缺血性溃疡,慢性静脉炎、淋巴管炎。

3.放射线治疗反应,过敏性紫癜,荨麻疹。

4.角膜浑浊、虹膜睫状体炎、中心性视网膜脉络炎、角膜炎。

5.高血压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6.慢性前列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禁忌证

急性湿疹,对直流电过敏,心力衰竭,出血倾向疾病等。

附:处方举例

适应证角膜浑浊,眼内阵旧性出血,颅脑损伤后遗症,脑蛛网膜炎。

1.10%碘化钾直流电眼-枕法阴极导入 每日一次 20~25分钟18次。

适应证: 角膜浑浊,眼内陈旧性出血,颅脑损伤后遗症,脑蛛网膜炎。

2.0.5%奴夫卡因直流电导入项部(+)8×6cm2与前胸(-)10×8cm2斜对置0.05mA/cm2每日一次20~25分钟 6次。

适应证: 咽喉部放射治疗反应

3. 10%氯化钙直流电全身阳极导入 每日一次 20~25分钟18次。

适应症: 过敏发紫癜

4. 2%维生素B1直流电腰部(+)与两侧腓肌部位(-)并置。

每日一次  20~25分钟 18次。

适应症:腰骶神经根炎

5. 2%毛冬青黄酮直流电心前区(-)与左背部(+)前后对置。

每日一次 15~20分钟 15次。

适应症:冠心病

6. 50~100单位透明质酸酶直流电阳极导入。

每日一次 25~30分钟 18次

适应症:烧伤或手术后新鲜瘢痕,手掌挛缩,外伤肿胀、血肿,硬皮症,婴幼儿肌性斜颈。

注:透明质酸酶药液不稳定,应临用前配制,溶剂用缓冲液(0.1M醋酸钠11.42克,冰醋酸0.932ml,蒸馏水加至100ml),每安瓿药物150单位,加缓冲液250ml。

(杨永辉)

直流电离子导入常用药物表

表2.2.2 直流电离子导入常用药物表

导入药物 极性 药物名称 浓度(%) 主要作用 主要适应证
氯化钙 3~5 保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反应性,降低细胞膜通透性,消炎收敛 神经炎,神经根炎,局限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神经官能症,功能性子宫出血,过敏性结肠炎
硫酸镁 3~5 降低平滑肌痉挛,舒张血管降低血压,利胆 高血压病,冠心病,肝炎,胆囊炎
硫酸锌 0.25~2 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收敛杀菌,改善组织营养,促进肉芽生长 溃疡病,慢性胃炎,创面,过敏性鼻炎
氯化钾 3~5 提高神经、肌肉组织兴奋性 周围神经炎,周期性麻痹
碘化钾 1~5 软化疤痕,松解粘连,促进慢性炎症吸收 疤痕增生,术后粘连,神经根炎,蛛网膜炎,角膜浊浑,视网膜炎
溴化钾 3~5 增强大脑层的抑制过程 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失眠,脑外伤后遗症,溃疡病
氯化钠 3~5 软化疤痕,促进慢性炎症吸收 疤痕增生,慢性炎症,退行性骨关节病
硫酸铜 0.5~2 抑制浅霉菌,抑制病毒 疱疹性结膜炎,浅层结膜炎,手足癣
氟化钠 1~3 加强牙质、减弱牙齿对冷热的传导 牙质过敏
氯化锂 2~5 加强尿酸盐的溶解 痛风性关节炎,神经炎,神经痛,肌炎
硝酸银 1~3 杀菌,消炎,收敛腐蚀组织 溃疡,伤口,子宫颈糜烂,霉菌性炎症
亚硫酸钠 3~5 促进慢性炎症吸收,利胆 慢性关节炎,盆腔炎,肝炎,胆囊炎
磷酸铜 3~5 促进神经调节、磷代谢 神经炎,周围神经损伤,骨折,脑炎后遗症,神经官能症
水杨酸 水杨酸钠 3~5 镇痛,抗风湿 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巩膜炎,虹膜炎
枸椽酸 - 枸椽酸钠 1~5 抗凝剂 类风湿性关节炎之关节肿胀
阿司匹林 - 阿司匹林 2~10 解热,镇痛,抗风湿 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炎,神经痛,肌炎,肌痛
安替比林 + 安替比林 2~10 镇痛,解热 神经痛,肌痛,关节痛
安乃近 - 安乃近 0.5 镇痛,解热,抗风湿性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肌痛,神经痛
咖啡因 - 安息香酸钠咖啡因 0.5~1 增加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 神经衰弱
奎宁 + 盐酸奎宁 0.25~2 镇痛,减轻横纹肌强直收缩 先天性肌强直,神经痛,神经炎,红斑狼疮
士的宁 + 硝酸士的宁 0.01 加强横纹肌紧张度 神经麻痹、肌肉瘫痪
叶秋硷 + 硝酸叶秋硷 0.1 兴奋神经,促进神经恢复 面神经麻痹
氨茶硷 + 氨茶硷 1~2 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 支气管哮喘,冠心病
罂粟硷 + 盐酸罂粟硷 0.1~0.5 降低平滑肌紧张度 冠心病,脑动脉供血不足
狄奥宁 + 盐酸狄奥宁 0.1~0.5 镇痛,促进渗出物吸收 肌痛,毛囊炎,冠心病,角膜白斑,玻璃体浑浊
组胺 + 盐酸组胺 0.01~0.02 使微循环舒张,通透性增高 静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扭伤
苯海拉明 + 盐酸苯海拉明 1~2 抗组胺,抗过敏 过敏性鼻炎,局限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瘙痒症
普鲁卡因 + 盐酸普鲁卡因 1~5 局部麻醉,降低组织兴奋性 各种疼痛(用于镇痛时加入适量肾上腺素)溃疡病,高血压,脑血肿,脑外伤后遗症
氯丙嗪 + 盐酸氯丙嗪 1~2 安定,降血压 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症,皮肤瘙痒证
新斯的明(普罗色林) + 溴化新斯的明 0.02~0.1 缩瞳,加强胃肠道、膀胱平滑肌张力和蠕动 青光眼,尿潴溜,肠麻痹,重症肌无力,面神经麻痹
毛果云香硷(匹罗卡品) + 硝酸毛果云香硷 0.02~0.1 缩瞳,加强肠蠕动、膀胱平滑肌紧张度 青光眼,尿潴溜,肠麻痹
阿托品 + 硫酸阿托品 0.02~0.1 散瞳,缓解平滑肌及微血管痉挛,抑制汗腺,唾液腺分泌 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胃肠道痉挛,多汗症
肾上腺素 + 盐酸肾上腺素 0.01~0.02 使皮肤、腹腔内脏血管收缩,骨骼肌、心肌血管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松弛,抗过敏 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
麻黄硷 + 盐酸麻黄硷 1~2 使皮肤、腹腔内脏血管收缩,支气管平滑肌松弛 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
磺胺嘧啶 - 磺胺嘧啶钠 2~5 抑制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球菌,一些革兰氏阴性球菌、杆菌 皮肤,粘膜及浅部组织的感染
青霉素 - 青霉素钠盐 1~2万单位/c.c 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球菌有抑制杀菌作用 浅部组织感染
链霉素 + 硫酸链霉素 0.02~0.0.5g/c.c 对革兰氏阴性球菌、结核菌有抑制作用 结核性感染
金霉素 + 盐酸金霉素 0.5~1 抑制多数革兰氏阳性、阴性菌 浅部组织感染
土霉素 + 盐酸土霉素 0.5~1 抑制多数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 浅部组织感染
氯霉素 + 氯霉素 0.5~1 抑制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尤其对阴性菌作用较强 眼,耳,浅部组织感染
新霉素 + 硫酸新霉素 0.5~1 对大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和某些革兰氏阳性菌有杀菌作用 浅部感染
庆大霉素 + 硫酸庆大霉素 2000~4000单位/c.c 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 浅部组织感染
四环素 + 四环素 0.5 抗菌作用同金霉素相似 浅组织感染
红霉素 + 红霉素 2 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有抑制和杀菌作用 对青霉素、四环素有抗药性的感染
结核菌素 - 旧结核菌素 0.1~0.25 对结核感染有脱敏作用 结核性角膜炎,结核性虹膜睫状体炎
对氨水扬酸 - 对氨水扬酸钠 3~5 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结核性疾患
异烟肼 + 异烟肼 1~2 对结核杆菌有抑制,杀灭作用 结核性疾患
维生素B1 + 盐酸硫胺 1~2 参加体内糖代谢过程,维持神经、消化系统正常功能 多发神经炎,周围神经损伤,溃疡病
维生素B12 + V-B12 50~100微克 抗恶性贫血,神经炎,肝炎 神经炎,神经痛
维生素C - 抗坏血酸 2~5 与结缔组织形成有关,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抵抗力 角膜炎,冠心病,伤口
淤 酸 - 菸酸 0.5~1 促进细胞新陈代射,扩张血管 神经炎,脑血管痉挛,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肝 素 - 5000单位 5000单位 抗血凝 冠心病、浅血栓静脉炎
谷氨酸 - 谷氨酸钠 3~5 参与脑蛋白质和糖低射,改善细胞营养 神经衰弱
胰蛋白酶 - 胰蛋白酶 0.05~0.1 加速伤口净化,促进肉芽生长 感染伤口,肉芽生长不良,血栓性脉炎,痛经
透明质酸酶 + 透明质酸酶 50~100单位 提高组织通透性,促进渗出液吸收 局部外伤肿胀,血肿,注射后吸收不良,疤痕,硬皮症
氢化考的松 + 氢化考的松 10~20mg/次 抗炎,脱敏 类风湿性关节炎,变态反应性疾患
促皮质素 + 水溶性促皮质素 10~15单位/次 刺激肾上腺素皮质制造及释放皮质激素 类风湿性关节炎,变态反应性疾患
黄连素 + 硫酸黄连素 0.5~1 对革兰氏阳性菌及某些阴性杆菌有抑制作用 浅部组织感染
罗芙木 + 罗芙木液 10 降血压,镇静作用 高血压病
大蒜 + 大蒜原液 1~5 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有抑制作用 痢疾,前列腺炎
草乌 草乌总生物硷 0.1~0.8 消炎,镇痛 关节痛,神经痛
延胡素 延胡素乙素硫酸盐 30~40毫克/次 镇痛,镇静 胃肠道及肝胆系统疾病的疼痛,脑外伤后遗症
双勾藤 + 双勾藤煎剂 10~20 镇静,降压 神经衰弱,高血压病
毛冬青 - 毛冬青煎剂 50~100 扩张血管,消炎 冠心病,脑血管痉挛
五味子 五味子煎剂 50 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及调节血管,心功能 神经衰弱,盗汗
杜仲 + 杜仲煎剂 50 降血压 高血压病
川芎 - 川芎煎剂 30 扩张血管 高血压病,冠心病,脑A供血不足
洋金花 + 洋金花总生物硷 0.5 扩张支气管平滑肌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第三章 低频脉冲电疗法(Low frequency impulseelectrotherapy)

第一节 概论

一、概述

应用频率1000H以下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冲电疗法。其特点是:(1)均为低压、低频,低频,而且可调;(2)无明显的电解作用;(3)对感觉、运动神经都有强的刺激作用;(4)有止痛但无热的作用。目前常用的低频脉冲电疗法有:感应电疗法、间动电疗法、电睡眠疗法、超刺激电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电兴奋疗法等。

二、低频脉冲电流的种类、特征和参数

(一)感应电流和新感应电 见感应电疗法。主要用于感应电疗法、电兴奋、电体操和电诊断等。

(二)方波 波形呈矩形或正方形。见图3.1.1。t宽-即方波的持续时间,单位为毫秒。T-为周期,是一个方波与下一个方波起点相距的时间,单位为毫秒。常用于电诊断、电睡眠、超刺激和电兴奋等。

(三)指数曲线波(又称三角波)是一种按数学上指数规律上升与下降的脉冲电流。见图3-1-2。常用于电体操、电诊断等。

t升-是三角波由起点上升到峰点所需的时间,单位毫秒。

t降-是三角波由峰点降回到原点所需的时间,单位为毫秒。

t宽=t升

t有效=t升+t降

t止-脉冲间歇时间=T-T有效

方宽

图3.1.1 方宽

图3.1.2 三角波

I-t宽  T-周期  1-t升  2-t降

(四)调制波:使一种频率较高的电流的幅度和频率随着一种频率较低的电流的幅度变化而改变,称为调制。其受控制(即频率较高)的电流称被调波;控制电流(即频率较低)则称调制波见图3.1.3

调制波

三、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低频脉冲电流的生理和治疗作用主要有:

(一)兴奋神经肌肉组织 能兴奋神经肌肉组织是这种电流是重要特征。因为电刺激可以破坏膜极化状态,因而有可能引起神经肌肉的兴奋。而哺乳动物运动神经的绝对不应期多在1ms左右,因此频率在1000Hz以下的低频脉冲电每个脉冲都可能引起一次运动反应。

(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这也是低频脉冲电流的主要生理和治疗作用之一,其作用机制参阅中频电疗法。

(三)镇痛 镇痛也是低频脉冲电流的重要作用之一,其机制请参阅中频电疗法章。

第二节 感应电疗法(Faradization)

一、概述

感应电流又称法拉第(Faraday)电流,应用这种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感应电疗法。这种电流是1831年由法拉第发现,是一种古老的电流疗法。

二、物理特性

感应电流是用电磁应原理产生的一种双相、不对称的低频脉冲电流,如图3-2-1。所谓双相,是指它在一个周期内有两个方向(一个负波、一个正波)。所谓不对称,是指其负波是低平的,正波是高尖的。它的频率在60~80Hz之间,故属低频范围。其周期在12.5~15.7ms之间,其尖峰部分类似一狭窄的三角形电流,t有效(正向脉冲持续时间)为1~2ms。峰值电压约40~60伏。感应电流的两相中,主要有作用的是高尖部分,其低平部分由于电压过低而常无生理的治疗作用(图3.2.1)。

感应电流的波形

图3.2.1 感应电流的波形

新感应电波形

图3.2.2 新感应电波形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用电子管或晶体管仪器产生出类似感应电流中的高尖部分而无低平部分的尖波电流,称为新感应电流,如图3.2.2。也有人将频率50~100Hz,t有效0.1~1ms的三角波或锯龆齿波统称为感应电流。

三、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一)感应电流的生理作用

1.

2.有兴奋正常神经和肌肉的能力 为了兴奋正常运动神经和肌肉,除需要一定的电流强度外,尚需要一定的通电时间。如对运动神经和肌肉,脉冲持续时间(t有效)应分别达到0.03和1ms。感应电的高尖部分,除有足够的电压外,其t有效在1ms以上,因此,当电压(或电流),达到上述组织的兴奋阈时,就可以兴奋正常的运动神经或肌肉。

在人体当脉冲电流频率大于20Hz时,即可能使肌肉发生不完全强直性收缩,当频率上升到50~60Hz以上,肌肉即发生完全的强直性收缩,如图3.2.3感应电流的频率在60~80Hz之间,所以当感应电连续作用于正常肌肉时,可引起完全强直性收缩。由于强直收缩的力量可以达到单收缩的四倍,所以,这种收缩对肌肉锻炼是有益的。

对完全失神经支配的肌肉,由于其时值较长,甚至高达正常值(1ms)的50~200倍,而感应电脉冲持续时间仅1ms左右,故感应电对完全失神经支配的肌肉无作用,对部分失神经支配的肌肉作用减弱。

(二)感应电的治疗作用

1.防治肌萎缩当神经操损伤或受压迫时,神经冲动的传导受阻,这时脑的冲动就不能通过损害局部而达到该神经支配的肌肉,结果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或因较长时间制动术(如石膏绷带、夹板等)后出现的废用性肌萎缩等,此时,神经和肌肉本身均无明显病变,故可应用感应电流刺激这种暂时丧失运动的肌肉,使之发生被动收缩,从而防治肌萎缩。

2.防治粘连和促进肢体血液和淋巴循环 感应电刺激可加强肌肉活动,增加组织间的相对运动,可使轻度的粘连松解。同时当肌肉强烈收缩时,其中的静脉和淋巴管即被挤压排空,肌肉松弛时,静脉和淋巴管随之扩张和充盈,因此用电刺激肌肉产生有节律的收缩,可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静脉和淋巴的回流。

3.止痛 感应电刺激穴位或病变部位,可降低神经兴奋性,产生镇痛效果。临床上用来治疗神经炎,神经痛和用作针刺麻醉。

四、设备与治疗方法

(一)设备

感应电疗法的仪器(感应电流电疗机)、导线、金属电极板、衬垫以及电极固定用品均与直流电疗法相同。但在感应电疗法中,所用的电极还有手柄电极,滚动电极等(图3.2.4)。

肌肉对不同频率脉冲电流的反应 电极
图3.2.1 肌肉对不同频率脉冲电流的反应 图3.2.2 电极
A 手柄电极 B 滚动电极
A-单收缩B-不完全强直收缩
C-完全强直收缩
1-手柄 2-金属、电极板、衬垫
3-手动开关
1-手柄 5-手动开关
7-滚动电极、衬垫

(二)治疗方法

1.感应电治疗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与直流电疗法基本相似,唯衬垫可稍薄些。感应电流的治疗剂量不易精确计算,一般分强、中、弱三种,强量可见肌肉出现强直收缩;中等量可见肌肉微弱收缩;弱量则无肌肉收缩,但患者有感觉。

2.常用治疗方法有

(1)固定法两个等大的电极(点状、小片状或大片状电极)并置于病变的两侧或两端(并置法)或在治疗部位对置(对置法)或主电极置神经肌肉运动点,副电极置有关肌肉节段区。

(2)移动法 手柄电极或滚动电极在运动点,穴位或病变区移动刺激(也可固定作断续刺激);另一片状电极(约100cm2)置相应部位固定。

(3)电兴奋法 两个圆形电极(直径3cm)在穴位、运动点或病变区来回移动或暂矩固定某点作断续刺激。

五、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感应电疗法常用于废用性肌萎缩、肌张力低下,软组织粘连、血循环障碍、声嘶、便秘、癔症性麻痹等。

有出血倾向、化脓过程、痉挛性麻痹或感觉过敏者禁用。

附:处方举例

1.感应电流手柄电极作用胫前肌运动点,100cm2的电极置于腰骶部。电流强度以引起明显的足背屈运动为准,每通电1-2秒,休息1.5-2秒,每分钟刺激10-20次。每次5分钟,每日1-2次,共20次。

适应证 胫前肌废用性萎缩

2.感应电流作用于下腹部。以两个100-150cm2的电极分别置于下腹膀胱区及腰骶部。电流强度以引起腹肌收缩为准。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

适应证 尿渚留。

附:电兴奋疗法

感应电疗法历史悠久,随电子技术的发展,新的更有效的脉冲电流不断出现,因此近年来单纯的感应电疗法已较少应用,而在电兴奋疗法中尚保留了感应电刺激的特色。

用大剂量(患者能耐受为准)的感应电、断续直流电在患部或穴位上作短时间的通电治疗的方法,谓之电兴奋疗法。它采用了改装后的线绕蜂鸣式感应直流电疗机,其感应电流具有波距不等,波峰不齐等特点,作用人体时产生一种较强的刺激,使神经肌肉高度兴奋,从而调整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 治疗作用

(一)对神经衰弱的作用  据本疗法的创始者郭苏述同志的见解,认为神经衰弱是由于中枢神经中兴奋和抑制两大过程的失调而产生的。主要是兴奋过程的减弱而不能诱发正常的抑制过程,从而表现为失眠。因此采用大电量刺激末梢神经,促使皮层兴奋过程增强到一定程度就自然转化诱导为抑制,引起自然睡眠,于是失眠得以消除。

(二)对皮神经炎的作用  郭氏认为不适宜的外界因素(如寒冷、潮湿和过强的压迫等)促使神经功能活动长期处于抑制状态,而表现为皮肤感觉减退等。用大剂量直流电负极给末梢神经以超强刺激,使神经在短期内解脱抑制状态,恢复正常功能。

(三)对腰肌劳损的作用  由于局部肌肉受外界损伤、寒冷、潮湿等影响而长期处于半收缩状态造成肌肉疲劳,出现症状。应用电兴奋使肌肉短期内完全收缩,随后导致充分的肌肉舒张,从而使局部血液淋巴循环改善,致痛物质吸收,疼痛缓解。

(四)对胆道蛔虫症的作用  电兴奋可使俄狄氏括约肌先强烈收缩,而后松弛,解除了痉挛,同时强烈刺激使胆道内虫体退回肠道易于排出。(这些情况曾经钡餐胃肠摄影证实)

二、 治疗方法

(一)神经衰弱

1.两电极置太阳穴,通弱感应电,然后双极移向阳白穴,再移至头维穴,共治疗半分钟,如此重复2-3次。

2.两电极置风池穴,通强感应电,使电麻感达头顶部,并上下滑动电极,造成颈部颤动,共治疗1分钟左右。

3.两电极置颈中交感神经节,通中等量感应电,1分钟左右。

4.少数患者可在头部(阳极置阳白,阴极置风池)及手臂内关,外关穴通过断续直流电刺激、高血压患者忌用头部。

(二)股外侧皮神经炎

用直流电60-80mA(短路时电量),阳极100cm置大腿内侧固定,阴极为圆形电极(3cm直径)置皮肤麻木区,并迅速而均匀地滑行2-3次,时间依皮肤感觉减退面积大小而定。

(三)腰肌劳损

1.两电极置两侧腰肌,通过强感应电,沿肌肉长轴,横轴分别滑动,共作用4-6分钟。

2.局限压痛点明显者,可在痛点置阳极,骶部置阴极,通直流电50-60mA,2-3秒,连续2-3次。

(四)胆道蛔虫症

1.一极置剑突下,一极置锁骨中线与右肋缘下方,通强感应电断续刺激,共作用约2分钟。

2.一极置胆囊区,一极置背部胆俞穴,通强感应电,断续刺激。约2分钟左右。

3.负极置胆囊区,阳极置胆俞穴,直流电量约60mA,通电2-3秒,连续3次。

4.以上等程序全部完成约须4-5分钟,疗后让病人休息10-15分钟,未立即止痛者可重复治疗,直至止痛为止。一周后给病人服用消炎药及驱虫药等。

5.用本法治疗胆道蛔虫症先须确诊,对有急性胆道、胆囊炎症或胃十二指肠疾病者应慎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三、注 意 点

颈动脉窦、心前区、高血压患者头部不宜用强刺激。

[附]处方举例

1.电兴奋 头部穴位(阳白、太白、头维、风池穴)、内关穴,圆形极,感应电,弱刺激,共5分钟,每日一次,3-6次。

适应症 神经衰弱

2.电兴奋 两侧腰肌,圆形极,感应电,中强刺激,6-8分钟,每日一次,2-6次。

适应证 急性腰肌劳损

3.电兴奋 左股外侧麻木区用直流电阴极滑动,阳极100cm2置左股内侧,电量60mA,一次治疗移动1~3遍,每日一次,共3次。

适应证 左股外侧皮神经炎

附:电诊断(Electrodiagnosis)

电诊断是应用定量的电流刺激神经或(和)肌肉,观察它们的电兴奋性,以判定周围神经和肌肉功能状态的一种康复诊断方法。常用的电诊断有直流-感应电检查和强度时间曲线测定。

一、直流感应电检查

(一)设备与方法

直流感应电疗机和电极

直流感应电疗机 即理疗科日常治疗用的直流感应电疗机。这种电疗机可输出平稳直流电和感应电,感应电或为线圈蜂鸣器感应产生的,或用电子管振荡电路产生类似感应电的强直电流。

电极 刺激电极有单头和双头两种(图3.2.3)。单头电极(主电极)是一个绝缘手柄上装着一个直径约1cm的圆形金属头,上包5~6层纱布,手柄上装着手动断续器。双头电极是在附有断续器的绝缘手柄上,装上彼此分开的、可以任意调节距离的两个等大的(直径约1cm)或一大一小的刺激电极。

手动断续电极

图3.2.3 手动断续电极

a-单极b-双极

运动点就是当电流刺激肌肉或支配该肌肉的神经时,最易引起兴奋的部位。运动点可分为神经运动点和肌肉运动点。正常肌肉的运动点常为近肌腹区运动神经进入肌肉的接点部位。神经运动点为神经的解剖部位最表浅而接近皮肤处。一条较长的神经可以有几个运动点。寻出运动点是电诊断的基本要求,图3.2.4-8表明各主要运动点的位置,参照这些图易于找到需要的运动点。但人体解剖部位各有差异,所以一般要先用感应电来刺激寻找,刺激电极在一定范围内慢慢移动并仔细观察,反应最强处则为运动点。

面部的运动

图3.2.4 面部的运动

上肢前面的运动点

图3.2.5 上肢前面的运动点

上肢后面的运动点

图3.2.6 上肢后面的运动点

下肢前面的运动点

图3.2.7 下肢前面的运动点

下肢后面的运动点

图3.2.8 下肢后面的运动点

为了迅速准确地找到运动点,必须熟练掌握神经与肌肉的解剖学,了解神经走向与分布,以及肌肉的起止部位,肌肉的收缩功能和所出现的动作。

检查方法

检查时,如用单极测定,则一个100~200cm2的直流电疗用的衬垫电极作为次电极,置于肩胛间区或腰部。如果应用单极法引起邻近肌肉收缩,有碍观察,则应改用双极法。用两个等大的电极检查时,两头分别置于以运动点为中心的两端,两者的距离不宜小于2~4cm。用一大一小的电极检查时,小电极置于运动点上,大电极按肌肉纵轴置于运动点之上方或下方。先用感应电在健侧找到运动点,观察最小而可见的收缩反应,求得阈值。随即以直流电阴极和阳极分别进行刺激,求得阴极和阳极的阈值,记录结果。继之,在患侧用同样方法进行测定,并同健侧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对于瘫痪肌肉,对感应电刺激的反应可能明显减弱甚至消失,这时可用直流电阴极和阳极来寻找运动点。在寻找运动点时,可用较大的电流强度,确定运动点后,重复刺激数次来减低皮肤电阻,然后逐渐减小电流强度,求得准确的阈值。

注意事项

1.室内温暖,光线明亮,能清晰地观察最小的肌肉收缩反应。确定与对比阈值时,所观察收缩反应的程度应保持一致。

2.必须密切结合临床。电检查前要了解病史,进行必要神经系统检查,在全面了解病情的基础上,才能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电检查。

3.向患者说明有关事项,要求患者密切配合检查。检查时,患者全身自然放松,体位要舒适,被测肢体肌肉必须处于完全放松状态。例如,检查大腿前面时,取仰卧位,用枕头支托腘窝处;测下肢屈侧时,取俯卧位,用枕头支托踝关节部位。

4.电刺激时,电极与运动点位置要保持密切接触,不可移动,但同时电极压力不宜过重,按压手动开关时,电极不要随之往下压,否则会影响测定结果。

5.必须熟悉每块肌肉收缩所出现的微细动作,否则容易产生误认而导致判断错误,特别是待测肌肉有变性反应存在,对电流刺激的兴奋性显著降低而使用较大的电流强度时,邻近肌肉出现收缩反应。切不可将邻近肌肉的收缩反应当作待测神经或肌肉的反应。

6.电检查过程中,必须十分耐心仔细,有疑问时,要反复对比观察。如果肉眼难于观察,可通过手摸肌健的活动来配合,尤其对幼小患儿的电检查,更须耐心,必要时,可另约时间复查。

(二)结果分析

直流感应电诊断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电流的阈值、肌肉收缩性质和极性反应等。

正常反应

以感应电(或强直流电)刺激正常的神经或肌肉运动点时,当电流达到阈值,即可引起肌肉完全的强直性收缩,在通电期间,收缩持续存在。直流电阴极或阳极刺激正常神经或肌肉时,当电流强度达到阈值,在通电瞬间都出现一次“闪电样”快速的收缩,并立刻消失。阳极通电引起的肌肉收缩反应比阴极的弱,如阳极通电时要使所引起的收缩反应与阴极通电时的反应相等,则电流强度要为阴极的1.5~2.5倍。断电时在阳极下有时出现收缩反应。但其幅度较小,而阴极下则不易出现收缩反应。人体两侧同名运动点的阈值大致相等,如超过0.5-1倍的量,则认为是异常。国内外有人测出各运动点的直流电刺激阈值,可供电诊断时参考。

异常反应

1.量的变异

(1)兴奋性亢进 使用较小的电流强度刺激神经肌肉,即可引起肌肉收缩反应,即阈值明显降低,则被认为是兴奋性亢进。可见于如下疾病:

①手足搐搦症:对两种电流或只对直流电反应亢进。癔病性抽搐无亢进现象,可作鉴别。

②痉挛素质:用直流电阴极刺激正中神经或腓神经,其阈值常在0.7mA以下。

③中枢性麻痹的早期、舞蹈病等。

④某些周围神经疾病的早期,可出现对直流电或两种电流的兴奋性亢进。

(2)兴奋性减退 即阈值升高。肌肉收缩形态和极性法则无异常。常见于如下疾病:

①废用性肌萎缩

②中枢性麻痹的晚期

③肌源性肌萎缩症

④周期性麻痹发作期间

⑤缓慢性神经源性肌萎缩。如果前角细胞疾病引起的肌萎缩,其经过极为缓慢,在肌肉中尚有部分未被侵犯时,仅表现为兴奋性减退。但是,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直到晚期,对感应电的反应电的反应减弱不很明显,却可能出现直流电极性代置现象,称为“混合反应”。

2.质的变异

质的变异系指电刺激时,肌肉的收缩状态发生变化,表现为断电后肌肉不立即松弛(肌强直性反应)或易于产生疲劳(肌无力反应),而阈值和收缩反应性质则无异常。

肌强直性反应 先天性肌强直病对感应电引起的肌肉收缩,断电后还持续数秒至数十秒钟,对直流电阴极刺激,也在断电后继续收缩数秒钟。

肌无力反应 重症肌无力患者,用电刺激其眼轮匝肌时,肌肉收缩反应正常,若连续刺激,则肌肉收缩反应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整个过程约1~2分钟。休息片刻后,再次连续刺激,将重新出现上述现象。

3.电变性反应

周围运动神经元因疾病或创伤而受损,从而引起神经和肌肉对电刺激反应的量和质的变化,人们认为这是神经轴索发生变性的结果,所以称为电变性反应。按严重程度可分为部分,完全和绝对变性反应三种。

(1)部分变性反应 感应电和直流电刺激神经时,肌肉收缩反应均减弱,所用的电流强度也较大。感应电刺激肌肉引起的收缩反应也明显减弱,也需要较大的电流强度,特别重要的是肌肉对直流电的刺激除需要较大的电流强度外,肌肉收缩反应较缓慢,而不是“闪电样”收缩。阴阳极刺激无倒置现象。

(2)完全变性反应 感应电或直流电刺激神经时,都不能引起收缩反应。感应电刺激肌肉也无反应。直流电刺激肌肉,需要明显加大电流才能引起收缩反应,而且反应很弱,特别是肌肉收缩反应很缓慢,呈蠕动样收缩,(图3.2.9)。阴阳极值接近或倒置。此外,肌肉运动点可能向远端移位。

肌肉的电反应 图3.2.9 肌肉的电反应
G-间断直流电刺激时,正常肌肉单一灵敏的收缩
F-感应电流刺激时正常肌肉痉挛性收缩
R.D-变性反应时间断直流电刺激时肌肉缓慢微弱的收缩.

(3)绝对变性反应 神经和肌肉不论对感应电或对直流电刺激都无收缩反应。

表3.2.1 电变性反应分类

反应 感应电 直流电
正常反应 神经 强直性收缩 单个闪电样收缩 CCC>ACC
肌肉
部分变性反应 神经 反应减弱 反应减弱  CCC≥ACC
肌肉 反应减弱,收缩缓慢
完全变性反应 神经 反应消失 反应消失CCC≤ACC
肌肉 反应减弱,蠕动样收缩
绝对变性反应 神经 反应消失 反应消失
肌肉

(三)直流-感应电诊断的临床意义

鉴别中枢神经性瘫痪或周围神经性瘫痪

中枢运动神经原病变没有变性反应。出现变性反应时一般表示周围神经或脊髓前角细胞等处发生了病理改变。例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脊髓损伤、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损伤等都出现电变性反应。

判断周围运动神经损伤程度

周围神经损伤不论平时或战时都很常见,枪弹伤、刀刺伤、骨折脱位或外伤后的血肿、骨痂的压迫,以及牵伸、重压等,都可能损伤神经。直流感应电诊断对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它能正确反映神经损伤程度,为确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1.无变性反应 患者有外伤史和瘫痪症状,但无电变性反应,说明神经无明显解剖上损伤,一般经保守治疗可以恢复正常。

2.部分变性反应 一般说明神经有一定程度挫伤或粘连,可进行保守治疗观察。

3.完全变性反应 一般说明神经有严重粘连、压迫或断裂,或形成神经瘤等,完全变性反应者,需要进行手术探查治疗。

4.绝对完全变性反应 见于周围神经严重损伤的晚期,需要手术探查治疗。

变性反应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期,约7~14天。在发病或受伤初期,神经肌肉对电刺激显示兴奋性亢进现象或者正常,所以电诊断要在发病或受伤后2周以后才进行。第二阶段为变性反应期,可出现部分或完全变性反应,时间约自两周至一年以上,视病情轻重而定。第三阶段为后期,有两种可能的转归,即逐渐趋向正常或者神经肌肉功能逐渐退化而进入完全变性或绝对变性反应,这种情况预后极差。所以,有些病例可能进行定期(每1~2月)复查,以便动态了解神经肌肉功能。

判断神经损伤、神经炎的预后和恢复时间

如上所述,直流感应电诊断可判断神经损伤程度。如果出现变性反应,特别是完全变性反应,只有采取手术探查治疗,才有可能恢复。手术以后或者进行保守治疗观察的部分变性反应病例,可每隔1~2月复查一次,可以了解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电诊断可以推测面神经炎的预后和恢复时间(表3.2.2)。

表3.2.2 面神经炎电反应变化的预后意义

反应 预计恢复期 恢复程度
无变性反应
部分变性反应
完全变性反应
绝对变性反应
3~6周
3~6月
6~10月(可达2年)
完 全
完 全
多为部分恢复
不能恢复

鉴别功能性和器质性神经瘫痪

在实际医疗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病情较复杂的瘫痪病例而难以诊断时,电诊断可以明确是否有器质性疾病。而癔症或诈病则电反应无异常。(杨永辉郭友池)

二、强度-时间曲线测定

强度-时间曲线能比较精确定量测定组织兴奋性。实验证明,引起组织兴奋的电刺激,不仅与电流强度有关,而且同刺激时间也有关系。某一刺激强度需要一定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将恰好能引起肌肉收缩反应的一些强度-时间关系,用座标表示,并连成线,这就称为强度-时间曲线。

(一)检查方法

首先从所选定的最长脉冲时间开始。例如:1000ms,频率可根据仪器的特性决定,但原则上以较慢的频率为合适。这样就可以清楚识别肌肉收缩,以及避免肌肉过早发生疲劳。检查者可以一手持刺激电极,别一手调节输出电流的强度,用脚踏开头控制刺激。在检查过程中,压力必须始终如一,轻巧地将电极固定在受检查肌肉上。开始时,缓慢增加输出电流或电压一直到引出明显的肌肉收缩,然后缓慢的降低输出电流。待出现最小的刚刚可见的收缩,此时电流(或电压)的强度,即为基强度。这样最小可见的收缩,即是标准收缩。然后逐步缩短脉冲时间,测定最小收缩所需的强度,将所测出的各点联成曲线。所用的脉冲持续时间有:

1000ms,300ms,100ms,30ms, 10ms, 3ms, 1ms, 0.3ms, 0.1ms, 0.03ms, 0.01ms,将所测得的各点依次连线即可绘出曲线(见下图)。

正常强度时间曲线 强度时间曲线
图3.2.10 正常强度时间曲线 图3.2.11 强度时间曲线

(二)曲线的类型

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1.失神经支配曲线 其特点是斜度大,平滑,右移,阈值高,对持续时间(t宽)短的脉冲无反应。出现这些改变的原因,是肌肉失神经支配,这时候出现的反应是肌肉本身的反应。由于肌肉的兴奋性比神经低,所以需要较大的阈强度和较长的通电时间,才能引起反应。结果如曲线A。

2.正常曲线 其特点是斜度小,平滑,上升部分偏左,阈值普遍较低,在0.1~100ms范围内均有反应。

这种曲线的原因是神经正常,电流通过神经,使肌肉兴奋。由于神经支配正常,所以在较低的阈强度下即能引起兴奋,如曲线C。

3.部分失神经支配的曲线 其特点是斜度比C大比A小,不平滑,自正常位置右移,阈值普遍比正常高,对0.01ms无反应,出现扭结,如E点,这是最重要的特征

这种曲线的成因是:肌肉中一部分纤维失神经支配,另一部分的神经支配仍完整。当通电时间长时,两者均有反应。但因失神经部分的兴奋性低,因此阈值比正常值高些,但不会太高,因其中还有正常支配的部分。曲线高于C而低于A。

每2~3周重复测定一次,观察曲线变化,可了解肌肉获得神经再支配的变化情况。原先呈失神经支配曲线的,如果出现下列变化,说明神经在逐渐恢复:

1.出现扭结,或扭结逐渐明显变宽。

2.曲线的坡度下降。

3.曲线向左延伸。

第三节 间动电疗法(Diadynamic therapy)

一、概述

间动电流是将50Hz正弦交流电流以后叠加在直流溻上而构成的一种脉冲电流,由法国Bernard氏首先发现并研究,故又称贝尔钠电流。将这种电流用于临床治疗,称为间动电流疗法。

二、物理特性

间动电流的脉冲部分系由频率为50次/秒的交流电流整流后获得,其波形基本属于正弦波,它以半波、全波的形式,两者交替的形式或继续的形式出现,而组成以下六种常用的波组(图3-3-1)。

间动电流的波形 DF-密波;
MF-疏波;
CP-疏密波;
LP-间升波;
RS-断续波;
MM-起伏波;
图3.3.1 间动电流的波形

(一)密波(DF) 频率为100Hz的正弦波,周期10ms,幅度恒定。

(二)疏波(MF) 频率为50Hz的正弦波,间歇10ms。

(三)疏密波(CP) 疏波和密波交替出现,各持续1秒。

(四)间升波(LP) 又称慢资替疏密波。其中疏波持续4秒,密波持续8秒,且密波中一组电压保持稳定,另组电压缓慢起伏。

(五)断续波(RS) 疏波断续出现,通电、断电时间各为1秒。

(六)起伏波(MM) 疏波断续出现,通、断电时间各4秒,且疏波的出现和消失是缓慢的。

(七)弱波动直流电(CO) 系直流电基础上加频率为100Hz的低幅度波形电。

三、间动电流生理作用特性

(一)半波正弦电流和其他一些电流的比较 因为生理作用仅在感受阈与痛阈之间的作用区内的电流才能引起,从图3.2.2可以看出,在波宽和峰值相近的情况下,半波正弦电流的作用区较感应电流和指数曲线型电流均大,苦要使后两种电流的作用区与前者相近,则后者的峰值均将超出痛阈而引起痛感。(图3.3.3)。

三种电流作用范围比较

作用区

图3.3.2 三种电流作用范围比较

三种电流同等作用范围的强度比较

图3.3.3 三种电流同等作用范围的强度比较

(二)直流电成份的意义 因在直流电的基础上,可以加强正弦电流的作用,可使组织的兴奋阈升高。如电流的生理作用区是3-4mA时,0.5mA的正弦电流不引起任何作用,但如附加在2.5-2.9mA的直流电上,即可引起震颤感觉及肌肉收缩(图3.3.4)。

正弦电流和附加直流电的协同作用

图3.3.4  正弦电流和附加直流电的协同作用

(三)波形和幅度变换的意义 单调的刺激人体容易适应,从而失去激活组织细胞功能的“动力”作用。因此,在电路上加上调投机构,波形和幅度按人为的规律变化,可以防止或延迟适应的产生。

四、治疗作用

(一)止痛作用 间动电流的止痛作用是明显的。这可以从间动电发现的历史说起,法国牙科医生Bernard(贝尔钠氏)在一次牙科电泳实验研究过程中,发现在直流电作用下开始曾有痛感,但后来这种不适应感完全消失,并且牙齿感到舒适的震颤。究其原因,乃因机器与滤波电容器焊接不良,因此输出的电流稍带波状,而这种电流有较好的止痛性能。之后经过一系列观察研究,才诞生了间动电疗法。并研究证明在正弦电流上加入直流成份可使组织兴奋阈升高,止痛效果增强,两者有协同作用。

其止痛作用原理与间动电作用的掩盖效应及消除纤维间水肿压迫有关。间动电流中直流电所引起的电兴奋性改变和正弦电流所引起的肌肉微小震颤感,是一种适宜的刺激,它可阻断或干扰痛冲动的传导,起掩盖作用而止痛。但这种止痛效应是短暂的。在间动电作用后几小时,由于改善了血循环,使组织的营养障碍及神经纤维间水肿得以解除,从而获得了较持久的止痛效果。间动电各波形中止痛作用最显著为间升波,次为疏密波,再次为密波和疏波。

(二)改善血液循环 间动电流有明显的促进周围血循环的作用,这与它所引起的血管扩张有关。间动电治疗后,常见局部皮肤充血发红就是血管扩张的结果。有人用间动电治疗动脉内膜炎后,发现供血量增加50%,治疗动脉硬化时增加80%,与其它阻断交感神经的治疗方法效果相似。当作用在星状神经节时,上肢供血量增加40%,说明间动电流扩张血管的作用与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关。此外与治疗时引起的轴索反射,组织胺释放及肌肉的微细运动也有一定关系。

(三)对神经肌肉组织的作用 只有强度不断变化的电流,才能引起神经兴奋而引起肌肉收缩,最适宜的频率是50-100Hz左右,因为频率过高时,单个刺激持续时间过短;频率过低时,组织又易于适应。间动电流是频率50-100Hz的变型正弦电流,对兴奋神经肌肉组织是适宜的。其中以断续波、起伏波最显著,次为疏波。

各型间动电流的作用特点如下表:

表8.1.1 各型间动电流的作用特点简表

类型 感觉和运动反应 生理作用 适应证
密波(DF) 针刺感,细振动 止痛(早而短);降低交感神经张力;促进局部血循 疼痛;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周围血循不良
疏波(MF) 强的震颤感,紧压感,量大可见肌收缩 止痛(晚,较久) 痉挛性疼痛
疏密波(CP) DF、MF的交替出现 促进渗出物吸收;止痛 软组织扭挫伤;神经炎;神经痛;局部循环和营养不良
间升波(LP) 同CP,有渐升和渐降的蚁爬感 止痛(明显) 神经痛,肌痛,疤痕
断续波(RS) 断续震颤感,量大见肌收缩 肌肉节律性收缩 废用性肌萎缩
起伏波(MM) 同RS,刺激较缓和 同RS 同RS(适于病情较重者)

五、设备与治疗方法

(一)设备 目前国内常用的仪器有JL-I型间动电疗机和C65-3型间动电疗机,后者电路结构简练,机体小,易于携带。

(二)治疗方法 间动电疗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与直流电疗法基本相似。

1.

2.通电时先给直流电后脉冲电流。

3.按常见症状选择电流种类

(1)止痛 短期止痛用DF;较长期止痛用CP或LP。

(2)改善周围血循环 用负极DF作用于相应交感神经节,CP作用于局部。

(3)促进渗出物吸收 用CP。

(4)锻炼肌肉 用RS或MM。

4.电流强度 原则是根据患者的感觉来调节,一般常用量,直流电为0.5-3mA,脉冲以引起较明显的震颤感为宜,但不应有刺痛感。

5.治疗时间 一般主张短时间,每次5分钟左右,慢性病可延长到12-15分钟,一般每日一次,急性期每日二次。

6.疗程 6-10-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为1-2周。

间动电疗手柄电极

图3.3.5 间动电疗手柄电极

(三)常用治疗方法

1.痛点治疗 以小圆极直径2-3cm置痛点联阴极,阳极等大置痛点附近或对置。当痛点多时可采用“追赶”痛点法,逐点作用各5分、4分、2分钟不等。治疗时均以阴极置痛点,因阴极作用部位的感觉阈及皮温升高均较阳极明显。

2.沿血管或神经干治疗 阴极置患部,阳极置血管或神经干走行方向,电极大小依病变范围选择。

3.交感神经节与神经根部位治疗 小圆极或小片状置神经节或神经根部位联阴极,阳极等大或稍大置神经相应部位。

4.离子导入 方法同直流电导入。

五、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3.运动支撑系疾患 对肩关节周围炎、变形性关节炎、颞颌关节功能紊乱、肱二头肌腱鞘炎、上髁炎、狭窄性腱鞘炎等有一定效果。

4.某些血管疾患 可用于治疗动脉内膜炎、雷诺氏病,肢端紫绀症,中心性视网膜炎,高血压等。

(二)禁忌证 急性化脓性炎症,出血倾向,严重心脏病,高热患者等。

附:处方举例

1.间动电 ××关节,小圆极(-)置痛点,(+)置对侧或附近,Df 1-2分钟,CP 5-6分钟,Ⅰ直5-1mA,Ⅰ脉渐升至“耐受限”,每日一次,共5次。

适应证:关节扭伤、挫伤、网球肘。

2.间动电 ××神经出口处小圆极(-),(+)置神经走动处,Df 2分钟、CP 4分钟、LP 4分钟,Ⅰ直0.5-1mA,Ⅰ脉渐升至“耐受限”,每日一次,共5次。

适应证:三叉神经痛、枕大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

3.间动电 右颈上交感神经节小圆极(-),(+)置其下方,Df 6-8分钟,I直0.5-1mA,I脉渐升“震颤感”至右眼角,每日一次,共10次。

适应证:右中心性视网膜炎。

4.间动电 5%奴夫卡因导入(+),××痛区小圆或大方极(+),(-)极置近旁或对置,Df 2分钟、CP 8分钟,Ⅰ直0.5-3mA,Ⅰ脉渐升至“耐受限”,每日一次,共5次。

适应证:网球肘、腰痛。

附:电睡眠疗法(Electric Sleep therapy)

一、概述

用小剂量(按其幅值)的单向低频方波电流通过颅部引起睡眠的治疗方法,称为电睡眠疗法。该疗法自1947年创始以来,在世界各国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认为电睡眠不仅对普通医学,而且对军事医学也有不小的作用。

二、物理特性

电睡眠疗法所用的电流是仿效生理睡眠时中枢神经的电活动规律而定的。脑电图研究证明:安静闭目时,呈现8-13Hz的α波,入睡时呈现0.5-4Hz的δ波;由电诊断测得:皮层运动区的时值为0.1-2ms。因此,用于电睡眠的电流频率多选在α、δ波范围,1-25Hz;脉宽多为0.2-0.3ms,因脉宽大于0.5ms的脉冲会兴奋视神经,引起主观的闪光而影响入睡。波形多用方波,因它前后沿均陡,用较小电流即可引起反应。近年来,有人用梯形波和正弦波叠加在直流基础上的方波、正弦波,频率也有增加到100-200Hz的。

三、作用机制

关于电睡眠治疗时产生睡眠的机制尚无统一的观点,目前大多数认为电流直接作用于脑是主要的,也有反射性影响。认为睡眠是散布于大脑两半球、甚至皮质下部分即中脑的抑制。当电极置于眼睑一乳突部位时,脉冲电流对眼睑皮肤神经末梢感受器引起弱的节律性刺激,可能反射性地引起大脑皮层的抑制。实验观察到用眼-枕法电睡眠治疗时,近于脑底部的电流密度最大,并沿近于穹隆部的方向减少。认为透入颅内的电流直接作用到皮质下—脑干部位,按负诱导法有则,引起皮层的抑制。电睡眠时脉冲电对皮质—脑干部有特异性作用,并通过它而作用到皮层。另有一些人认为,电睡眠电流刺激了大脑皮质,使皮质对网状结构发生主动性抑制而导致睡眠。

四、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早期认为电睡眠治疗的作用是导致或深化生理睡眠。加强中枢的抑制作用。但目前认为不仅引起睡眠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而且即使治疗过程中不入睡,也有调整性的治疗作用。认为脉冲电流通过脑部时,广泛作用于脑的各部,特别是皮层下区,包括丘脑、丘脑下部、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及其他组织。因而对脑部各组功能产生影响,使原已紊乱的神经—血管、神经—体液、神经—内分泌以及其它植物性神经,躯体神经系统得以恢复,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促进机体的自我调节过程。对于精神和情绪方面也产生良好的影响。经颅的低频脉冲电作用,还可以使高血压下降,使血凝与抗凝系统的功能正常化。还可改善代谢,降低血糖等。

有人观察80Hz电睡眠治疗能使血液中肾上腺素与正肾素浓度增高而呈兴奋作用。10-15Hz能改善心、血管系统的神经调节和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并能影响脂类代谢,从而对冠心病有良好疗效。因此,电睡眠疗法的治疗作用,就决不仅限于疗法名称的含意,而日渐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的疾病。

五、设备与治疗方法

(一)仪器 国产HWY-Z2型综合治疗机和C64-2型多波治疗机均可用作电睡眠治疗。

电极:铅板、衬垫同直流电疗法。

(二)治疗方法

1.两个眼部电极接阴极,枕部(特制的梳状电极可插入头发中)或乳突部(两个4cm电极)电极接阳极。(图3.3.6)

眼-乳突部电睡眠法

图3.3.6 眼-乳突部电睡眠法

2.选用方波、波宽0.2-0.3ms,适当频率(根据病情选择适宜频率很重要,当病人兴奋过程占优势时,频率不超过5-10Hz,较高频率40-60Hz会增强,症状加重。一般从12-16Hz开始逐渐降至1-2Hz),电流强度6-8mA,以患者有轻度舒适的震动感蚁走感为宜。

3.治疗时间 一般第一次治疗15-20分钟,渐增至40-60分钟较合适。抑制过程轻度减弱时,用较长时间,可达1.5-2小时;兴奋与抑制过程明显减弱时,用较短时间20-40分钟为宜。每日或隔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10次。

4.治疗时室内安静,光线暗淡,温度适宜。并用适量咖啡因、溴剂可加强治疗效果。

六、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Ⅰ、Ⅱ期),偏头痛,神经性皮炎,脑动脉硬化(初期),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早期妊娠中毒症,幻痛以及精神分裂症的噪狂型、紧张型、单纯型等。植物神经-内分泌机能障碍患者用低频率(8~16Hz)治疗可使正常化。

(二)禁忌证 患动脉硬化的高龄患者,某些眼病(结膜炎、眼缘炎、视网膜剥离、高度近视等)。

[附]处方举例

1.电睡眠作用眼(-)—乳突部(+)。波宽0.2~0.3ms,频率10~20Hz ,治疗强度4~6mA,40~6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2~20次。同时配用小量镇静剂和催眠剂。

适应证:神经衰竭,失眠。

2.电睡眠作用眼(-)—枕部(+)方波,波宽0.2~0.3ms,频率,为镇静10~20Hz;为降压80~100~120Hz,治疗强度4~8mA,30~6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2~15次。同时应用血管扩张药、镇静药。

适应证:高血压。

附:经皮的神经电刺激疗法Transcuataneous electricalnerve stimulation(简称TENS)

一、概述

经皮的神经电刺激疗法(周围神经粗纤维电刺激疗法)是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疼痛的电疗方法。这是70年代兴起的一种电疗法,在止痛方面收到较好的效果,因而在临床上(尤其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物理特性

TENS疗法与传统的神经刺激疗法的区别在于:传统的电刺激,主要是刺激运动纤维;而TENS则是刺激感觉纤维而设计的。为此TENS仪器必需具备以下条件:

1.频率较高:多在2~160Hz之间,属低频范围。

2.脉冲短-或更短:一般脉冲宽度多在9~350μs之间。脉冲太宽,传递疼痛的纤维便被激活,而且极板下离子化增加。但脂肪组织较多者,脉冲可宽一些。

3.强度适宜:采用使病人有一种舒适感,不出现肌肉收缩的阈下强度。这样TENS便可选择性地激发感觉的,传入神经纤维的反应,而不触动运动的,传出神经纤维的反应。

4.电流形态不统一,目前常用有以下几种波形:(1)对称的双向方波;(2)被单向方波调制的中或高频电流;(3)有对称的双向脉冲;(4)单向方波;(5)另一种不对称的双向脉冲,图3.3.7。

TENS疗法的几种波形

图3.3.7 TENS疗法的几种波形

三、治疗作用机制

有下面几种假说:

1.闸门控制假说

认为TENS是一种兴奋粗纤维的刺激,粗纤维的兴奋,关闭了疼痛传入的闸门,从而缓解了疼痛症状。电生理实验证明,频率100Hz左右,波宽0.1ms的方波,是兴奋粗纤维较适宜的刺激。

2.内源性吗啡样物质释放假说

一定的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可能激活了脑内的内源发吗啡多肽能神经元,引起内源性吗啡样多肽释放而产生镇痛效果。有人实验证明:以极板面积24cm2置于右腿中1/3外侧面,用方波、宽度0.2ms,频率40~60Hz,电流强度40~80mA,刺激20~45分钟时腰穿脑脊液内β—内啡肽含量显著增高,认为内啡肽由于电刺激而释放入脑脊液,导致疼痛一时性显著缓解。

3.促进局部血循环:TENS除镇痛外,对局部血液循环,也有促进作用,疗后局部皮温上升1-2.5℃

四、设备与治疗方法

1.仪器:凡属t升、t宽、t降和f可以任意调节的低频脉冲电疗机均可应用,L64-2型多形波治疗机即可进行此种治疗。

电极:铅板与衬垫同直流电疗法。常用直径2-3cm规格的电极。

2.电极放置方法常用有以下几种:

(1)放于特殊点 即触发点,有关穴位和运动点。因为这些特殊点的皮肤电阻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高密度输入。这些点是放置电极的有效部位。

(2)放在病灶同节段上 因为电刺激可引起同节段的内啡肽释放而镇痛。

(3)放于颈上神经节(乳突下C2横突两侧)或使电流通过颅部,均可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

3.频率选择多依病人感到能缓解症状为准。慢性痛宜用14~60Hz;术后痛宜用50~150Hz;疱疹性痛宜用15~180Hz;周围神经损伤后痛用30~120Hz等。一般主张由病人自己选择认为恰当的频率。大多数患者适宜采用刺激频率100Hz,t宽0.1~0.3ms。

4.电流强度 以引起明显的震颤感而不致痛为宜。一般15~30mA,依病耐受而定。

5.治疗时间:治疗灼性神经痛2~3分钟。一般为20分钟,亦可长达1小时或数小时。

五、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头痛、偏头痛、神经痛、灼性神经痛、幻肢痛、关节痛、腹痛、术后痛、产痛、癌痛等。

总之,TENS对急、慢性和神经性疼痛均有效果,短期治疗的疗效较长期治疗的高些。

(二)禁忌证

1.带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特别是按需型起搏器更应注意,因为TENS的电流容易干扰起搏器的步调。

2.刺激颈动脉窦。

3.早孕妇女的腰和下腹部。

4.局部感觉缺失和对电过敏患者。

附:处方举例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电极Φ2~3cm×2于左枕部并置,方波宽0.1ms,f 100Hz,电流强度:引起明显震动感,治疗20分钟,每日一次,10次。

适应证:枕大神经痛。

第三章 中频电疗法(Medium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第一节 概论

一、概述

应用频率为1000 ~100,000Hz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中频电疗法。目前临床常用的有干扰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和等幅正弦中频(音频)电疗法三种。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有电脑中频电疗机、电脑肌力治疗机问世,并应用于临床。

二、中频电流的特点

1.无电解作用 中频电流是一种正弦交流电。由于是交流电,作用时无正负极之分。亦不产生电解作用,所以使用时操作简单,电极一般(铅板和一层绒布)。

2.降低组织阻,增加作用深度 机体组织相当于一个小电容器,对交流电显示的容抗,可用XC=1/2πfc表示,从式中可知,f越高则XC越小。因此,中频电流可以克服机体组织电阻,而达到较大的作用深度。

3.对机体组织有兴奋作用 中频电流单一周期不能引起一次兴奋,由于哺乳动物运动神经每次兴奋后有一个绝对不应期,持续时间约1ms左右,因此为使每个刺激都能引起一次兴奋,频率不能大于1KHz,为此将1000Hz以下的频率定为低频电流。而中频电流频率在1KHz~100KHz之间,已不能每次刺激都引起一次兴奋,需综合多个刺激的连续作用才能引起一次兴奋,这即所谓中频电刺激的综合效应。

4.中频电对神经肌肉刺激的特点 中频电流对皮肤感觉神经刺激引起的是一种舒适的振动感(大强度时者有不适的束缚感),这种刺激不会引起痛纤维的兴奋。因此中频电流作用时可以使用较大的电流强度来引起深部肌肉强烈地收缩,但不致引起电极下的烧灼刺痛感。目前认为,低频感应电流只能兴奋正常的神经肌肉,而中频交流电(尤其频率为6000Hz者)仍有可能兴奋变性的神经肌肉。有人提出6000~8000Hz的中频电流作用时,肌肉收缩阈与痛阈有明显的分离现象,即在此频率内,使肌肉发生强烈收缩而不引起疼痛。

5.由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的生理学特点 幅度恒定的中频电流虽有上述优点,但它由于幅度无变化易为人体所适应,目前临床上已用低频(0~150Hz)电流调制中频电流,使中频电流的幅度随低频电流的频率发生变化(图4.1.1)。因此,这种电流兼有低、中频电流的特点,且由于其波形、波幅、频率、调幅度的不断变化,人体不易适应。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这类电流有干扰电流和调制中频电流,经过整流的脉冲中频电又可进行药物离子导入治疗。

等幅中频电流与由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

图4.1.1 等幅中频电流与由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

由于调制电流的频率不同而有不同的生理效应。

对运动神经和肌肉

1~10Hz 可引起肌肉单收缩

25~50Hz可引起肌肉强直收缩

100Hz   可引起肌肉收缩减弱或消失

对感觉神经

50Hz震颤感明显

100Hz  止痛

对血管

1~20Hz 提高血管张力

50~100Hz  扩张血管

对植物神经

4~10Hz  兴奋交感神经

20~40Hz 兴奋迷走神经

100~150Hz 抑制交感神经

三、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一)镇痛作用中频电疗作用的局部,皮肤痛阈明显增高,临床上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尤其是低频调制的中频电作用最明显。其镇痛作用分为即时止痛及后续止痛作用。

1.即时止痛(直接止痛)作用,即时止痛的机制有以下几种假说。

(1)掩盖效应 中频电流引起明显震颤感,其冲动闯入痛冲动传入道路的任一环节,可以阻断或掩盖痛刺激的传导,而达到止痛或减弱疼痛的目的。

(2)闸门控制假说(图4.1.2)。

闸门控制假说模式图

图4.1.2 闸门控制假说模式图

SG-脊髓后角胶质细胞, T-脊髓后索向中枢投射的细胞,-抑制,+兴奋。

a.认为周围感觉神经中的粗纤维传入非痛性冲动,细纤维传入痛性冲动,两种纤维进入脊髓后角后,一方面通过突过触向中枢投射,另方面二者对后角中的胶质细胞(SG)又有不同的控制作用。

b.粗纤维兴奋的结果 兴奋SG,抑制了传入道路,结果,细纤维传导的痛冲动传入受阻。

c.细纤维兴奋的结果 抑制SG,开放了传入道路,结果细纤维的传入增加,出现痛冲动。

d.由于中频电流引起明显振颤感和肌肉颤动感,是对粗纤维的一种兴奋刺激,粗纤维兴奋引起“闸门”的关闭,阻止了细纤维的传入,从而发生镇痛作用。

(3)皮层干扰假说 电刺激冲动与痛冲动同时传入皮层感觉区,在中枢发生干扰,从而减弱或掩盖了疼痛感觉。

(4)即时止痛作用的体液机制,目前多用内源性吗啡多肽理论解释,内源性吗啡样多肽(简称OLS)是从脑、垂体、肠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多肽,具有吗啡样活性,是体内起镇痛作用的一种自然神经递质,与镇痛有关的主要有脑啡肽(即时止痛达3-4分钟)和内啡肽(镇痛持续3-4小时)。中频电流刺激可激活脑内的内源性吗啡样多肽能神经原,引起OLS释放,达到镇痛效果。这些物质镇痛效果较吗啡强3-4倍,又无吗啡之付作用。

2.后续止痛(间接止痛)作用,目前认为中频电流治疗后的止痛作用主要与这种电流作用后,改变了局部的血液循环,使组织间、神经纤维间水肿减轻,组织内张力下降,使因缺血所致的肌肉痉挛缓解,缺氧状态改善,促进钾离子、激肽、胺类等病理致痛化学物质清除,以达到间接止痛效果。

(二)促进血液循环中频电流,特别是50~100Hz的低频调制中频电流,有明显的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的作用,可使皮肤温度上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开放的毛细血管数目增多等。其作用机理:

1.轴突反射 中频电流刺激皮肤感受器,冲动一方面传入神经元,一方面经同一轴突的另一分支逆行到小动脉壁,引起局部血管扩张。(图4.1.3)。

轴突反射图

图4.1.3 轴突反射图(以皮肤划痕为例)

1. 红痕,2. 皮肤弥漫性发红,3. 小动脉扩张

2.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 中频电流刺激感觉神经,使神经释出小量的“P”物质和乙酰胆硷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反应。

3.肌肉活动代射产物的作用 肌肉收缩的代射物产物如乳酸、ADP、ATP等均有明显的血管扩张作用。

4.对植物神经的作用 中频电流促进局部血循环作用可能与抑制交感神经有关。

(三)锻炼骨骼肌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与低频电流的作用相仿,能使骨骼肌收缩,因此常用于锻炼骨骼肌,且较低频电流更为优越:

1.对皮肤感觉神经末梢的刺激小,又无电解作用,较有利于长期治疗。

2.人体对此电流耐受好,电流进入深度大,特别对深部病变效果好。

(四)软化疤痕和松解粘连的作用:等幅中频电流(音频电)有软化疤痕和松解粘连的作用,临床上广为应用,其作用机制尚研究不够

第二节 干扰电流疗法(Interference electrotherapy)

一、概述

干扰电流(又名交叉电流)疗法,是将两种不同频率的正弦电流,交叉地输入人体,在电力线的交叉部位形成干扰场,如图4.2.1,在深部组织产生低频调制的脉冲电流,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干扰场的形成

图4.2.1 干扰场的形成

二、干扰电流疗法的特点

1.是频率为4000±100Hz的正弦电流。治疗时用四个电极,将两路频率相差100Hz的中频率交流电(一路频率固定4000Hz,另一路为4000±100Hz,其频率可每15秒变动一次,变动范围可调)交叉地输入人体,在机体深部产生一个差频电流(图4.2.2)。

不同频率的两种正弦电流综合的结果

图4.2.2 不同频率的两种正弦电流综合的结果

2.在电极下输入时是中频,交叉干扰后就将得0~100Hz的低频,这种低频不是外界输入,而是内部产生的,且还含有中频的成份。这种深处“内生”的低频调制的脉冲频电刺激克服了低频电流不能深入组织内部的缺陷,且可应用较大的电流强度。这是干扰电疗法最突出的特点,所以它兼有中频和低频电疗的特点。

3.无电解作用,电极可简化,操作较简便。

三、干扰电流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干扰电流具有明显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且持续时间较长,50Hz固定差频的干扰电流作用20分钟后即可有显着的变化,皮肤温度可平均升高2℃。当用于干扰电流作用颈、腰交感神经节处,可引起相应的肢体皮肤温度升高,血循环加强。因此,干扰电流作用,可加快对渗出、水肿和血肿的吸收。一般治疗2~3次消退已很明显,6~8次常可消失。

(二)镇痛作用 干扰电流的镇痛作用亦较明显,100Hz固定差频及0~100Hz或90-100Hz变动频的干扰电流作用20分钟后,皮肤痛阈明显上升,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三)对运动神经和骨骼肌的作用 干扰电流对运动神经和肌肉有刺激作用。人体易于耐受,可应用较大的电流,且引起的肌肉收缩反应亦大,故用于周围神经损伤较低频电三角波优越。

(四)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 干扰电流能在机体深部组织组织产生0-100Hz的差频电流,可促进内脏平滑肌活动,提高其张力,改善内脏血液循环,调整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临床上证明治疗胃下垂,习惯性便秘,术后尿潴留疾病时,干扰电疗比间动电疗优越。

(五)对植物神经的调节作用 干扰电流作用在星状神经节时,对正常人血压无显著影响,但对高血压患者使血压下降,说明干扰电流对植物神经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四、设备与治疗方法

(一)治疗机

常用为SGD-1型数字干扰电疗机,差频可固定于0~100Hz的任一值内,也可在其中任一范围内来回变动。差频的变化通过数码管直接以阿拉伯数字显示。

电极

一般电极 铅板和一层绒布组成,常用有50、100、200、平方厘米等几种。

四联电极 四个电极嵌在一块绝缘海棉上,做小部位治疗用。

治疗机

图4.2.3 双(3),单(5)四联电极

1. 导线(四蕊) 2. 八脚插头, 4. 四脚插头

手套电极 电极接触病人的面是导电的,接触术者手部的面是不导电的(图4.2.4),用于移动法治疗。

吸盘电极 管内有一根导线,仪器附有产生负压的装置(图4.2.5),用于抽吸法治疗。

手套电极 吸盘电极
图4.2.4 手套电极
1.固定带 2.电极外套
3.铅板(抽出少许) ←示伸入方向
图4.2.5 吸盘电极
1.吸盘 2.吸盘内的电极板
3.内有导线的抽管 4.插头

(二)常用治疗方法

1.固定法 治疗时电极的位置固定不动,用一般电极或四联电极,放置如图4.2.6,应尽量使两路电流在病灶处交叉。

2.移动法 使用手套电极在治疗部位固定(图4.2.6)或移动治疗(图4.2.7)。

3.抽吸固定法 将吸盘式电极置于治疗部位(图4.2.8),开动产生负压的仪器,通以干扰电流,抽气装置以每分钟16~18次左右的频率抽吸电极。此法除干扰电流作用外,有负压的按摩作用。

固定法应用示例 应用手套电极的移动法治疗
图4.2.6 固定法应用示例
A-用一般电极治疗腰痛
B-用一个四联电极治疗肘关节伸侧疾病
图4.2.7 应用手套电极的移动法治疗

肩关节的抽吸法治疗

图4.2.8 肩关节的抽吸法治疗

差频的选择

差频(Hz) 治 疗 作 用
100
90-100
50-100
50
25-50
20-40
1-10
0-100
抑制交感神经,止痛
止痛
止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引起正常肌肉强直性收缩
兴奋迷走神经,扩张局部动脉
兴奋交感神经,使平滑肌收缩,使失神经肌肉收缩(1-2Hz)
作用广泛,兼具上述各种作用,但特异性差

电流强度标准

感觉阈下 电流表有指示,病人无电感。

感觉阈 恰有麻或颤的电感。

感觉阈上 明显电感。

运动阈下 不引起肌肉收缩反应。

运动阈 恰能引起肌肉收缩反应。

运动阈上 引起明显肌肉收缩。

耐受限 病人所能耐受的最大电流强度。

治疗时间 每种差频1-10分钟,总共不大于20分钟。

疗程 一般6-12次,每日治疗一次。

五、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1.利用止痛和促进血液循环作用,可以治疗关节及软组织损伤(捩伤、挫伤、劳损、创伤后期积液和淤血吸收不良等),肩周炎、关节痛、肌痛、神经炎以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缺血性肌痉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肢端发绀症、雷诺氏病等)。

2.利用锻炼肌肉作用可以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或炎症引起的神经麻痹和肌肉萎缩以及废用性肌萎缩等。

3.其它 内脏平滑肌张力不足(胃下垂、弛缓性便秘等)、术后尿潴留、胃肠功能紊乱、输尿管结石等。

(二)禁忌证

急性化脓性炎症、出血倾向、恶性肿瘤、血栓性静脉炎、严重心脏病。

附:处方举例

1.干扰电流作用于左侧坐骨神经区,固定法。

表4.2.1 不同适应症治疗条件的选择

适 应 症 差 频(Hz) 剂 量 时 间
1.神经炎,神经痛,及其它浅组织的疼痛症状 (1)100 感觉阈或感觉阈上 10'
(2)0-100 运动阈 10'
2.周围血循不良,创伤后淤血吸收不良,及渗出物吸收不良 (1)50-100 运动阈 10'
(2)20-40 运动阈 10'
3.废用性肌萎缩 (1)25-50 运动阈上 2'
(2)50-100 运动阈下 2'
重复3-4次 共12'-20'
4.锻炼失神经肌肉 (1)1-10 运动阈上 2'
(2)50-100 运动阈下 2'
重复3-4次 共12'-20'
5.胃下垂,习惯性便秘 (1)0-10 运动阈上 10'
(2)0-100 运动阈下 10'
(3)0-10 运动阈上 10'

电极 100cm2×4交叉放置图(图4.2.9)。

坐骨神经痛治疗 驰发性便秘的固定治疗
图4.2.9 坐骨神经痛治疗 图4.2.10 驰发性便秘的固定治疗

差频 100Hz、感觉阈下,5~10分钟。

好转后0~100Hz,感觉阈,10分钟。

50~100Hz运动阈10分钟

每日一次,10~15次

适应证 左坐骨神经痛

2.干扰电流作用于腹部,固定法。

电极 100cm2×4,一对置右腹左腰,一对置左腹右腰,(图4.2.10)。

差频 0~10Hz,运动阈上,10分钟。

0~100Hz,运动阈上,10分钟。

0~10Hz,运动阈上,10分钟。

每日一次,15~20次

适应证 弛缓性便秘

[附]动态干扰电疗机

两组电流幅度变化

图4.2.11 (两组电流幅度变化,输出电流的强弱自动变化,且变化方向相反)。

本机不但可以输出两组等幅中频电流(静态),而且可以使输出的两组中频电流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自动变化(动态),两组电流幅度变化相位相反(图4.2.12),形成动态干扰电流,使其刺激作用超过原有的程度和范围,在一次治疗中内源性和外源性刺激都可得到,所以本机适应证更广,选择性更强、疗效更高。

另外,近年来,国内外开始应用立体动态干扰电流疗法,此种电流的产生将分三路5000Hz等幅中频正弦电流立体交叉地输入人体,利用星形电极产生高负荷的中频电流,发生三维效应,对细胞膜可产生刺激,显著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射,其特点为立体的非平面小的刺激,多组的刺激,及电流的动态性。

第三节 调制中频电疗法(Modulated middle frequencyelectrotherapy)

一、概念及电流类型

调制中频电流是一种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是60年代应用临床的一种较新的电疗法。其频率为2000-5000Hz,调制频率10~15Hz,调制深度0~100%。

调制中频电流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连续调制波 调制波连续出现,简称连调。

(二)交替调制波 调制波和未调制波交替出现,简称交调(等调)。

(三)间歇调制波 调制波间歇出现,简称间调。

(四)变频调制波 两种频率不同的调制波交变出现,简称变调。

四种波型电流均可以全波(图4.3.1)或正、负半波(图4.3.2)形式出现。

二、调制中频电流的特点

(一)这是用10~150Hz的低频电流调制的“外生”中频电流。兼有低、中频两种电疗的特点。

(二)不同波型和频率交替出现,可以克服机体对电流的适应性。

(三)调幅波(或调制深度)可以改变,用以改变刺激的强度(图4.3.3)。调制深度小(25-50%)电流的兴奋作用弱,调制深度大(75-100%)电流的兴奋作用强。

正弦调制中频电流的主要波型

图4.3.1 正弦调制中频电流的主要波型

不同调幅度的波形

图4.3.3 不同调幅度的波形 Ma=调幅度

(四)断调波型中,加入可调的断电时间,以使治疗失神经肌肉时,可让肌肉得到不同时间的休息,克服了干扰电流中无通电间歇或间歇过短的缺点。

(五)选用半波的调制波型电流时,有类似间动电或直流电的作用。可以作药物离子导入用。而它具有更显著的刺激作用及对深部组织的刺激和改善营养的作用。

三、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一)止痛作用 正弦调制中频电流作用于机体时,有明显的舒适振动感。100Hz全波连调波,持续时间2.5秒:3秒的全波交调波(调幅波频率100Hz)及90~120Hz全波变调波均有较好的止痛效果。疼痛较剧时调幅度用25~50%,疼痛减轻后用75~100%。

(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正弦调制中频电流作用于局部血管,可使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血循环加快。如作用于高血压病人肾区,肾血流量增加19~35%。用频率100Hz,调幅度100%,通断比1秒:2秒的间调波治疗动脉阻塞性周围血管疾病,作用于局部及相应节段,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效果。

(三)促进淋巴回流作用 有人采用下列波型中的一种(1)交调波,持续时间1:1秒,调频30~50Hz,调幅波100%,通电5分钟;(2)150Hz及50Hz变调波,持续时间1:1秒,调幅度100%,通电5分钟;(3)以上交调波,变调波各5分钟;(4)100Hz间调波,通断比各3秒,调幅度100%,通电5分钟。以上电流可使淋巴管径增大,对促进淋巴回流有较好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肢体淋巴淤滞。

(四)电刺激锻炼肌肉作用 此电流有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的作用。

1.对废用性肌萎缩:用通断比1秒:1秒,50Hz,调幅度100%的间调波。

2.对部分失神经肌肉:用通断比1秒:1秒、20~50Hz,调幅度100%的间调波。

3.对完全失神经肌肉:用通断比1秒:3~5秒、10Hz、调幅度100%的间调波。

(五)不同波型的主要作用特点

1.连调波:止痛和调整神经功能作用、适用于刺激植物神经节。

2.间调波:适用于刺激神经肌肉。

3.交调与变调波:有显著的止痛,促进血液循环和炎症吸收的作用。

四、设备治疗方法

(一)治疗机XTS-1型调制中频电疗机。

电极:全波型电流可采用干扰电的电极,即铅板和一层绒布。半波整流电流由于有直流成分,电极同直流电疗法。

(二)治疗方法:

1.

2.剂量、时间、疗程与干扰电疗法相仿。

3.各种参数的选择,对疼痛显着和反应性增高的患者,常用大调制频率(约100Hz),小深度(约50%)、小半周期(2-3秒)、小电量(呈现轻微或中等的震颤感)和短作用时间(6分钟以内);对疼痛不显着的患者,常用较大的负荷量:调制频率30Hz,深度75~100%,半周期3~4~5秒,电量——使出现显著的震颤感,作用时间——10~12分钟。

五、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与干扰电适应证相同。

尚可治疗眼部疾病:角膜炎、巩膜炎、虹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小腿淋巴淤滞,输尿管结石等。正弦调制中频电药物离子导入的应用,更扩大了适应范围。

禁忌证 同干扰电流治疗。

附:处方举例

1.正弦调制中频电流作用于左下肢及腰交感神经节。

电极2×150cm2,分别置左小腿内侧及腰交感节;全波交调波,调幅度75~100%,30-50Hz;调制波,未调制波各3秒,每次5分钟;电流强度以引起弱震颤感为度,每日或隔日一次,10-15次。

2.适应证:左小腿淋巴回流障碍。

(1)先以短波电缆盘成直径20cm电极置输尿管结石定位区-背部表投影处,间隙2cm,温热量(120mA±),治疗时间20分钟。

(2)治疗后立刻喝水400~500ml,休息20分钟。

(3)正弦调制中频电流治疗,用两个电极,一个60~80cm2置耻骨联合上方腹壁,另一个160cm2置背部肾脏投影区,全波间调波,调制频率20~30Hz,调制幅度100%,调制波5秒,间歇5秒,治疗7~8秒,然后电极改变位置再治7~8分钟。

电流量第1次治疗10~12mA(达到患者在输尿管区域出现牵拉或压迫的感觉,有排尿意识)然后渐增至40mA,一疗程不超过15次。

适应证:输尿管结石

禁忌证:急性肾盂肾炎,肾功能损伤,输尿管扩张,高位输尿管结石。

3.两个20平方厘米电极沿胸锁乳突肌前缘放置,用交调和变调电流,调制频率80Hz,调制深度75~100%,通电时间2秒,电流强度以引起震颤感为宜,治疗时间4~6分钟,每日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

适应证:视网膜血管痉挛,视神经炎

4.正弦调制中频电流直肠导入法。

采用灌注式直肠电极,患者抑卧,将电极的作用面朝前列腺方向插入,盛有50~75ml的药液(根据药每情况选定)的瓶管与电极相连,先将1/3药液注入直肠,其余的则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点滴注入。副作用极置耻骨联合上方,用半波间调和交调,调制频率80~100Hz,调幅度50~60%,电流强度5~15mA,25~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2~15次为一疗程。

适应证:慢性前列腺炎

第四节 等幅正弦中频电疗法(Audio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一、概述

应用频率为1000~5000Hz的中频电流进行治疗疾病的方法为等幅中频电流(图4-1)疗法,又称音频电疗法。目前常用频率为2000Hz,有些治疗机在100~5000Hz范围内连续可调。本机于1969年由上海华山医院首次用于治疗疤痕疙瘩。

二、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一)镇痛止痒作用 如术后或烧伤后疤痕的疼痛,剧痒,经音频治疗后很快减轻或消失,证明音频有较明显的止痒,止痛作用。据实验观察,它虽有立即镇痛效果(痛阈升高10%左右),但效果不及正弦调制电流,且持续时间不长。

(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炎、消肿作用 音频电疗具有调节血管神经功能改善局部皮肤微循环的作用。实验所见,音频电疗后5分钟开始有局部微血管袢数目显着减少,电疗后10分钟又出现明显增加,且超过治疗前水平,甲皱微血管袢数目的增多是皮肤血液灌流增加的标志,因此临床上有较明显的消炎,消肿作用。

(三)软化疤痕和松解粘连的作用 术后早期应用有预防疤痕增生作用。疤痕痒痛经数次或数十次治疗后或显著减轻或消失。肥厚、增生的疤痕经数十次治疗可变软、变薄、收小、从而使患者关节功能恢复。音频电疗对术后肠粘连、疤痕粘连、肌腱粘连等,由于其消炎作用及震动的刺激,可使粘连得以松解和软化。

(四)其它:局部作用还有促进腺体(汗腺、乳腺等)分泌,毛发生长及降低血压等作用。

三、设备与治疗方法

(一)仪器 音频电疗机国内各地均有出产,上海出产的YL-3型见图4.4.1。

电极由金属板或条(铜或铅)和一层绒布套组成。

条状电极一般宽1.2cm长5~30cm ;板状电极按直流电规格。

音频电疗机外形

图4.4.1 音频电疗机外形

(二)治疗方法

1.如当疤痕较平时,可将电极并置在疤痕上治疗;疤痕表面高低不平时,可将电极置疤痕两侧健康皮肤上治疗;四肢治疗时可将长条电极绕肢体一圈,用夹子夹住作为一极。肠粘连治疗时可将电极置于痛区二侧,或腹部痛区与腰部对置。

2.治疗强度 以患者能耐受的振颤感,皮肤明显的蚁走感为宜。腹部治疗时有明显的“紧抓”,剂量大时可见腹肌收缩,四肢治疗大剂量时有不适的束缚感。治疗中,患者逐渐适应感觉减弱时,应随时增加输出以经常保持应有的感觉。

3.每次治疗20~4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根据病情可连续进行2~3个疗程。

四、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征

(一)各类疤痕 烧伤后,术后疤痕增生及自发性疤痕。

(二)肠粘连 术后或外伤后疤痕粘连。

(三)注射后硬结,声带小结、阴茎硬结等。

(四)软组织扭伤、关节痛、神经痛,神经麻痹。

禁忌证 感染性疾病、肿瘤、出血性疾病。

附:处方举例

1.音频电流作用于右大腿疤痕区。两个8×12cm2电极并置于疤痕两端,频率2000Hz,电流强度加至耐受限,20-40分钟,每日一次,30次。

适应证 右大腿取皮后疤痕增生

2.音频电流作用腹部。一极150cm2大小置腹部疼痛区,另极180cm2对置于腰部,电流强度至耐受限,20~30分钟,每日一次,20~30次。

适应证 肠粘连

附:八种低中频电流的作用比较

据小汤山疗养院对八种电流(阳极直流电、阴极直流电、感应电流、间动电流、超刺激电流、干扰电流、正弦调制中频电流、音频电流)作用人体腰部后立即及疗后15分钟分别测定痛阈和皮肤温度一次,比较了它们的止痛和促进局部血循环的作用。结果是:

一、止痛作用方面

(一)即时止痛 正弦调制中频电流、干扰电流、间动电流显着优于音频电流、超刺激电流、阴极直流电、阳极直流电和感应电。

(二)较长时间止痛作用者有干扰电流、间动电流和超刺激电流。

二、促进局部血循环作用比较

能显着引起皮肤温度升高者有干扰电流、直流电及间动电流,次为超刺激电流。

由此可见,干扰电流、间动电流、超刺激电流在这两方面均有较显著的作用,是临床上优先选用的低、中频电疗法。

附:双动态调制中频电疗法

近年来,脉冲中频电疗迅速发展,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继等幅中频电-音频电以后,出现了正弦调制中频电等疗法,属于“单动态”,即只有调制波(低频成份)的变化,而载波(中频成份)是固定不变的。双动态调制中频电流是一种新型的由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载波频率2.5及5kHz,调制频率25、50、100Hz,调制波形有正弦波、方波、三角波,与单动态的正弦调制中频电不同,已研制成由电脑过程控制的仪器,应用于临床。

一、双动态调制中频电流的特点

(一)低频调制波 对机体刺激作用强,皮肤对其敏感,波形或频率的变化均能引起局部感觉的明显改变,对神经、肌肉有显著的作用,但机体对低频电流耐受性差,在一般情况下,人体能耐受的电流密度为0.3-0.5mA/cm2,并且作用于机体的层次较浅。

(二)中频载波 对皮肤刺激性小,机体对其耐受阈高,电流密度0.8-0.1mA/cm2,为低频电流的2倍多,作用层次较深。根据这个特点,中频载波可使调制的低频作用于机体较深的部位。

(三)机体的反应 机体对脉冲中频电流而言,主要呈电阻、电容串、并联形式,电流进入人体后,可通过电阻,也可通过电容,人体对脉冲中频电流的总电阻较直流电流为小。同时,载波中频由于频率较高,根据公式容抗Xc=1/2πfc,机体对其呈现的容抗较低频小。故载波中频使机体受作用层次深,扩展了作用区域。

宽频带、多波形的双动态调制中频电流,其作用特点有:1.有效地扩展了机体受作用层次及深度。2. 机体不易产生适应性。3.可相应提高对治疗电流的耐受量。以上特点充分发挥了低、中频合成的效果。其生理及治疗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主要技术参数

(一)载波

1.波形 正弦波

2.固频 2.5kHz,5kHz

(二)调制波

1.波形 正弦、三角、方波任选

2.固频 100Hz、50Hz、25Hz

(三)其他参数

1.电源电压 220V±10%。

2.输出电流:每路0-100mA可调,两路输出。

3.刺激及间歇时间0-99秒,可调。

4.刺激次数0-99次,可调。

5.方案储存容量18种。

6.输出方式 全波、半波、直流电。

7.最大功耗<60W。

8.组间间歇时间0-10分。

三、治疗技术

(一)一般操作

1.采用全波双动态调制中频电治疗,其电极面积、放置方法与间动电基本相同。

2.采用半波对动态调制中频电治疗,其电极面积、放置方法、电流密度、治疗时间与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基本相同。

(二)治疗操作程序

注意在治疗前检查机器各旋钮是否处在所需位置或零位,然后开启输出电流。治疗时询问病人感觉,并及时加大电流。

(三)几种常见病选用的参考治疗参数

1.急性疾病 指急性局部表浅的软组织挫伤、劳损等。

(1)中频载波频率 5kHz

(2)低频调制频率 100Hz

(3)低频调制波形 正弦波

2.慢性疾病 指慢性局部表浅的软组织扭挫伤、劳损等。

(1)中频载波频率 2.5kHz

(2)低频调制频率 50Hz

(3)低频调制波形 正弦波

3.范围较大的深部软组织病变

(1)中频载波频率 2.5kHz

(2)低频调制频率 50或100Hz

(3)低频调制波形 正弦波、方波

4.骨关节病

(1)中频载波频率 2.5kHz

(2)低频调制频率 50Hz

(3)低频调制波形 正弦波方波。

5.废用性肌萎缩

(1)中频载波频率 2.5kHz、5kHz

(2)低频调制频率 25Hz、50Hz、100Hz

(3)低频调制波形 三角波

6.发展肌肉力量、快速力量

(1)中频载波频率 2.5kHz

(2)低频调制频率 100Hz、50Hz

(3)低频调制波形正弦波 方波

7.发展力量耐力

(1)中频载波频率 2.5kHz

(2)低频调制频率 25Hz

(3)低频调制波形 正弦波、方波

8.肥胖症 治疗腹部及臀部

(1)断续波 刺激3"、间歇3"

(2)中频载波频率 5kHz

(3)低频调制频率 25或50Hz

(4)低频调制频率 方波

9.周围神经损伤的电刺激治疗

(1)断续波 1:3秒

(2)中频载波频率 5kHz

(3)低频调制频率 25或50Hz

(4)低频调制波形 正弦波或方波。

双动态调制中频电疗法的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与正弦调制中频电基本类同,并有待进一步探讨,扩大适应证的选择。

第四章 高频电疗法

第一节 概论

一、高频电概述

频率大于100千赫(100,000赫)的交流电称为高频电流。它以电磁波形式向四周传播。电磁波在空间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为3×108米/秒。高频电流的频率与波长成反比关系,可以公式表示:f=V/λ。式中f为频率,单位为Hz,λ为波长,单位为m,V为光速,单位为m/s。所以,知道高频电的频率就可以算出它的波长,知道波长也可求出它的频率。应用高频电作用人体达到防治疾病目的方法称高频电疗法。

二、高频电的特征

高频电作用人体时具有下列特征:

(一)不产生电解 由于它是一种交流电,是一种正负交替变化的电流,在正半周内,离子向一个方向移动;负半周内,离子又向反方向移动,所以,不会产生电解作用。

(二)作用神经肌肉时不产生兴奋作用 根据电生理测定,如果需引起神经或肌肉兴奋,刺激的持续时间应分别达到0.3和1ms。但当频率大于100,000赫时,每个周期的时间小于0.01ms,而其中阴极刺激只占其中的1/4即0.0025ms,两者数值均未达到兴奋要求,因此,由于高频电频率很高,在正常情况下,无论通过多少个周期,一般均不引起神经肌肉兴奋而产生收缩反应。

(三)高频电通过人体时能在组织内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在低中频电流中,由于通过组织电流较小,不能产生足够热量。但在高频电时,由于频率上升,容抗XC急剧下降,组织电阻可明显下降到数百,数十甚至数个欧姆,因此,通过人体的电流可急剧增加。根据焦耳-楞次定律,Q=0.24I2Rt,公式中Q-产热量,I-电流强度,R-电阻,t-通电时间,所以,高频电组织内可产生热效应。此外,高频电在以不引起体温升高的电场强度作用人体时,也可改变组织的理化特性和生理反应,称为非热效应。

(四)高频电治疗时,电极可以离开皮肤 在低、中频电疗时,电极必须与皮肤紧密接触,否则电流不能通入人体,其原因是电极离开皮肤时,皮肤与电极及两者间的空气隙形成了一个电容,皮肤和电极相当于电容器的二个导体,空气则相当于介质,如图5.1.1。

根据物理公式,这一电容的容抗为

X=1/2πfc

电极离开皮肤时形成的电容

图5.1.1 电极离开皮肤时形成的电容

E-电极; S-皮肤; A-空气

由以上公式可知,f 愈大,X愈小,电流容量通过电容器。

现设E和S之面积各为1000cm2,E、S相距2cm,则按公式可求出不同频率时这一电容的容抗大小。如

①直流电:f=0,故XC=∝,因此直流电不能通过。

②低频电流:设f=100Hz,算出XC=36.7MΩ,由于阻抗为36.7兆欧(MΩ)因此低频电不易通过。

③中频电流:设f=5000Hz,算出XC=710KΩ而中频电流常用50V的电压,根据I=V/R故通过的电流甚微(比例为0.07mA),故亦不能通过这一电容而对人体产生有价值的作用。

④高频电流:设f=40.68MHz(超短波,波长7m)。根据计算XC=88Ω,而大超短波治疗机一般输入电压为100-150V,如以100V计算,则通过这一电容的电流为100/88=1.14A,由此说明超短波机电流完全可以畅通地通过电极、空气与皮肤三者形成的电容,所以,治疗时电极可以离开皮肤。但中波透热电疗由于其频率较低(100-300万赫),而治疗时需要大电流,电极仍须接触皮肤,否则不能达到透热效果。

三、高频电疗的分类

(一)按波长分类

目前医疗上所用的短波,超短波,分米波,微波的波长划分见113页附表5.5.1。

(二)按波形分类可分为

1.减幅正弦电流:电流波幅依次递补递减,最后降至0,如图5.1.2这种电流用火花放电产生,临床常用的有共鸣火花(达松代尔)疗法。

2.等幅正弦电流:电流波幅相等恒定不变,连续振荡,如图5.1.3,临床常用的有中波,短波,超短波疗法等。

3.脉冲正弦电流:正弦电流以脉冲形式出现,通电时间短,脉冲峰值大,断时间长,如图5.1.4,目前采用这种电流的有脉冲短波和脉冲超短波疗法。最近出现脉冲微波实验研究报导,但临床应用尚少见。

(三)按功率分类

1.小功率输出:适用于小器官和较表浅部位治疗,如40-60W的五官科用的小型超短波治疗机。

减幅振荡电流 等幅振荡电流
图5.1.2 减幅振荡电流
脉冲正弦电流
图5.1.3 等幅振荡电流 图5.1.4 脉冲正弦电流

2.中等功率输出:用于较大部位和较深的内脏部位治疗,如100-300W的超短波治疗机。

3.大功率输出:为近年来发展应用的射频疗法,功率可达1000W或1000W以上,如大功率短波、超短波和大功率微波、分米波治疗机,用于治疗恶性肿瘤。

(四)按电流作用人体的方式分类

1.直接接触法,如图5.1.5A电极直接与人体皮肤或粘膜接触,这多用在频率较低的高频电流,因它不易通过电极与皮肤形成的电容。如中波电疗法即属于此类。

2.电容是场法 如图5.1.5B电极与人体相距一定的距离,整个人体和电极与人体间的空气(或棉毛织品)作为一种是介质放在两个电极之间,形成一个电容,人体在此电容中接受电场作用,故称电容电场疗法。由于这种电容量小,容抗较大,因此只有频率较高的高频电流才能通过,如短波和超短波疗法。

3.电缆电磁场疗法(线圈电磁场法)如图5.1.5C用一根电缆将人体或肢体围绕数圈,通过高频电流,由于电磁感应,在电缆圈内产生磁场,随之引起人体内产生涡电流,引起各种生理治疗作用,如短波电缆疗法。

4.辐射电磁场法:如图5.1.5 D当高频电流的频率很高时,其波长接近光波,很多物理特征与光相似。在其发射电磁波的天线周围装一个类似灯罩状的辐射器,使电磁波象光一样经辐射器作用到人体,如分米波和微波疗法。

高频电作用人体的主要方式

图5.1.5 高频电作用人体的主要方式

E-电极或幅射器、M-人体,A直接接触法,B电容电场法,

C电缆电磁法,D辐射场法

四、高频电对人体的作用基础与生物物理学效应

(一)高频电对人体的作用基础

在高频电作用下人体各种组织可以形成导体、电介质、电容体和导磁体的性质、这对了解高频电疗作用人体时产生的效应有重要意义。

1.人体组织是一个导体和电容体:人体组织中的血液、淋巴液以及其他各种体液均含有大量水分,且体液中含有大量电解质离子,如K+,Na+,Ca+,Mg2+,C1-,PO43-……等,因此能传导电流。但在直流电和低频电中,这些导体的电阻比较大,原因是人体组织的结构不均匀,同一组织中可以同时混杂有电阻和电容成分,如在肌组织中,肌细胞膜就有电容性质,肌细胞外液和内含物是良导体,直流电和低频电流不能或很难通过电容,电流只能从其周围的体液通过,显示电阻较大,电流较小(如图5.1.6A);而在高频电时,由于频率f很高,电容C之容抗XC(XC=1/2πfc)因f上升而降低,在同一时间内电流可以通过导体和膜电容部分,结果电阻明显下降,电力线的分布要比低频电中均匀得多,对组织作用也更为均匀。(如图5.1.6B)

低、高频电流通过组织细胞进的情形

图5.1.6 低、高频电流通过组织细胞进的情形

BRC-红血球,m-细胞膜;L-电力线;A-低频电疗时电力线的分布;

B-高频电疗时电力线的分布

电介质原子无电场和有电场 图5.1.7电介质原子无电场和有电场
作用时的电荷分布
黑圆心-正电荷;圆圈-负电荷;虚线-
原子范围;E-电极;A-无电极场作用
时;B-有电场作用时

氨基酸的偶极子性质模式图

图5.1.8 氨基酸的偶极子性质模式图

2.人体许多组织成分有电介质或导磁体性质:干的皮肤、肌腱、韧带、骨膜、骨等组织的电阻较大,有电介质性质。电介质在直流电或低频电流中,被认为是一种绝缘体;在高频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原子中的电子虽不能脱离原子,但其中带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在原子内发生位移,即带负电的电子移向电场正侧,带正电的原子核移向电场负侧,这种现象称子电介质的取向或极化,形成偶极子(图5.1.7A.B)。在高频交流电场作用下其极性是迅速交变的,每交变一次,偶极子也随之重新取向一次,引起偶极子不断地旋转,由于电流的概念是电荷的移动,因此偶极子内束电荷的移动就形成电流。这种电流是由于偶极子内束缚电荷的位置相对移动产生的,故称为移电流。人体的氨基酸和神经鞘磷脂(Sphingomyelin)就是一种偶极子形式(如图5.1.8,图5.1.9)。在氨基酸分子式中,水平部分表示有极性的侧链,左方有带正电的氨基(NH2+),右方有带负电的羧基(COO),垂直部分表示无极性呈中性。又在神经鞘磷脂图中(图5.1.9)“Y”形式左上方为碳氢化合物部分,右上方为脂肪酸,这二部分有很弱的而且分散的负电性,“Y”形下端有较强的正电性。

神经鞘磷脂的电分布FA-脂肪酸

图5.1.9 神经鞘磷脂的电分布FA-脂肪酸

此外,人体内某些成分具有导磁性能,如氮、二氧化碳等气体和一些金属(铁、钴、镍、锰除外)在磁场中被磁化后,其磁感应强度[1]比真空中的大,导磁系数[2](μ)大于1,称为顺磁物质[3];另一种物质如氢、水、铋等在磁场中,其磁感应强度比在真空中的小,其μ小于1,称为逆磁物质或顽磁物质;还有如铁、钴、锰等物质被磁化后,其感应磁强度比在真空中大的多,其μ远大于1,称为铁磁物质。在人体组织成分中,这三种不同性质的磁性物质都混杂存在,故人体总导磁系数近于1。

3.高频振荡下超微结构的变化:近代研究,在电镜观察下,可见到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及线粒体在高频振荡电流作用下发生活动现象。脂肪细胞膜发生共振现象。有报导足量的微波作用神经细胞后使线粒体膜和细胞膜受损伤改变,这可能与细胞膜的渗透性增高有关。有人认为细胞膜具有磷脂键,在微波作用下,键上分子运动了生变动,从而改变膜的特性。

(二)高频电场作用人体时的生物物理学效应

由于人体组织有以上多种电磁学特性,所以,当高频电流作用人体时,就产生许多生物物理学效应。大体可归纳为二类:

1.热效应:由于高频电流引起人体组织内微粒的运动,在组织内就可产生热效应,其产生原理如图5.1.10。

人体电荷在高频电作用下的变化模式图

图5.1.10 人体电荷在高频电作用下的变化模式图

E'-电极;-+高频电的瞬间极性;A-简单离子;B-带电胶体

C-氨基酸偶极子;D-神经鞘磷脂型极性分子;CHO碳氢链

FA脂肪酸;E排列成链的电荷;箭头为各种电荷在该瞬间的运动方向。

由上图可见:

(1)组织体液中的电解质离子(A)(如Na+、K+、C1+、OH等)及带电胶体颗粒(B)(蛋白质分子颗粒)随电场正负变化发生快速振荡、即为传导电流。微粒相互冲撞磨擦引起欧姆耗损而产生热能。

高频电流→导体部分→离子及带电胶体振动→传导电流(包括涡流)→欧姆耗损→热效应。

(2)在组织及体液中,电介质的分或原子如氨基酸型偶极子(C)发生急剧旋转,神经鞘磷脂型极性分子(D)发生高速摆动(原位移动)即形成位移电流,微粒之间互相摩擦或与周围媒质发生冲撞,引起介质耗损而产生热能。

高频电流→电介质(包括电容)→偶极子取向及旋转→位移电流→介质耗损→热效应。

2.非热效应

当以上变化的强度小到不足以产生体温升高的情况,高频电流仍可使离子,带电胶体,偶极子发生振动和转动,亦有可能改变组织内的生长、生物物理学特性,即电磁场振荡效应。如由于共振吸收产生的选择性点状产热;乳脂、红血球等带电颗粒沿电力线分布排列成串珠状(E)现象;体内三种导磁性能物质受到高频电场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磁化改变。以及细胞内染色质、线粒体等细胞器在电场作用下的活动共振现象和分子水平的改变等,由此而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称为非热效应。

热效应和非热效应是高频电产生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的基础。由以上可知两者是密切相关的。非热效应并不意味着绝对无热的产生,只不过这种热不足以引起人的感觉反应或体温改变而已。由于各种高频电流的波长频率不同,其在人体内产生的非热效应性质强弱不同,同一种高频电由于不同剂量其产生的非热效应也不完全一样。这种非热效应在微观上对机体的生化和生物物理过程可产生一系列影响,如在无热量的高频电疗中,出现动植物生长发育加速;神经纤维再生加快;白血球吞噬作用加强,急性炎症加速消退等现象。都说明在人体不感到热的条件下,高频电对机体仍有确切的物理和治疗作用。在高频电作用人体时,热效应中包含有非热效应,非热效应中亦有某种程度的热效应成分。一般说频率高的高频电流,或利用小剂量时(超短波小于40mw/cm2,微波小于19mw/cm2)非热效应明显,反之,频率低的高频电流,或采用大剂量作用时,热效应的作用明显,后者的非热效应被热效应(分子的布朗氏运动)所掩盖而不能显示其作用了,这点在高频电流治疗中十分重要,应引起注意和重视。

注:

(1)磁感应强度——物质在磁场中被磁化的现象称为磁感应。被磁化物质内部产生的总磁场强度称时磁感应强度(B),B的大小等于垂直于磁力线的每1cm面积上通过的磁力线根数。

(2)导磁系数(μ)-是B与真空中的磁场强度(H)[即真空中每cm2面积上垂直通过的磁力线根数]之比:μ=B/H。

(3)顺磁物质-凡μ大于1的物质,称为顺磁物质;μ<1的称为逆磁物质;μ>1称为铁磁物质。

高频电产热作用和传导热的作用有很多不同之处(见表5.1.1)。

表5.1.1 高频产热与传导热的比较

高频电流产生的热 泥、腊、水疗、热敷等传导热
1.热的成因 由于带电颗粒在高频电场中急剧振荡和旋转时互相及与周围媒质发生磨擦而产生的热属内源热 热源在体外 通过与人体接触和组织的传导传入人体属“外源热”
2.热的深度
3.热的强度 可大可小 较小
4.热的均匀程度 较均匀 与热源直接接触处强,离热源越远越弱
5.热的稳定性 只要电流强度不变治疗由始至终热强度均能保持恒定 热源及治疗区温度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
6.热的可控制性 通过高频输出的调节很易加以控制 较难,中途不便于改变热源温度
7.热的选择性 通过频率和治疗技术的变化,有一定的选择作用,如电容场法,皮,皮下脂肪最热,但深度较大。线圈场和辐射法:肌肉、内脏等含水量多的组织最热:皮、皮下脂肪和电阻小的组织较热。 无,不论电学组织特性如何,均与热源直接接触处最热
8.电振荡作用
(非热效应)
9.化学作用
10.操作程序

较方便
热源本身化学成分对人体有作用
较烦琐
11.设备 需专门仪器,故要求具备一定条件 无需专门仪器,较简便易行

第二节 共鸣火花疗法(达松伐尔疗法)(D'arsonvalsation)

一、概述

应用火花放电产生高频电振荡,并借共振和升压电路获得高电压、低电流强度、断续、减幅的高频电流,通过特殊电极作用人体进行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共鸣火花疗法。为了纪念首创机器并用于治疗的法国物理学家达松伐尔(Jacque Arsene d' Arsonval)故又称此为达松伐尔电疗法。因其波长在2000~3000米的长波范围,故又称为长波疗法。这种疗法对无线电通讯的干扰较大,不主张大量应用。

二、物理学特性和作用人体的理化基础

(一)物理学特性

1.频率高:15万-100万赫,波长为2000-3000米。2. 电压高:15,000-30,000伏。3. 电流小:1-30mA。4.减幅振荡。5. 断续出现,通断比约为1:500,如图(5.2.1)。局部电疗机输出功率为15瓦,耗电功率为50瓦,在火花放电的一瞬间产生15-20次减幅电振荡,这一振荡持续的时间只有1/50,000秒,故其振荡频率为

赫,因振荡不够稳定,其最低频率可达150,000,断电

时间为1/100秒,因此通断时间比为1/50,000:1/100=1:500,由图形可知,由于电源为50赫交流电,交流电一个周期有两个峰值,达峰值时电压最高时可产生火花放电,故波群出现频率为100赫。

共鸣火花电流示意图

图5.2.1 共鸣火花电流示意图

t1-通电时间;t2-G-波群电时间;

(二)生物物理学特征

1.不能兴奋神经肌肉,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由于这种电流频率在150,000赫以上,其单个脉冲的持续时间过短,失去兴奋神经肌肉组织的能力。但若应用的电流强度非常大时,则仍有可能引起肌肉收缩,不过除少数特殊病人治疗外,很少采用这样大的电流强度。

2.热作用不明显

一般说高频电的热作用明显,但这种电流是断续的,其断电时间比通电时间大数百倍,且每次通电时间极短,只有1/50,000S,故产热量不大,所产的热亦为长的断电时间所消耗,故产热不明显。

3.有独特的火花放电刺激

这是其他高频电流所没有的特点。其治疗作用多与这种特征有关。治疗时不仅仪器内部的火花间隙中产生火花,而且电极与人体间也形成火花间隙,因此也有火花通过,对机体产生火花和热等的刺激。

4.有一定的化学刺激性

共鸣火花刺激时产生的火花放电,使空气中的O2聚合成臭氧302→2O3,O3有抑菌,降血压等作用,并在治疗伤口溃疡时有一定意义。

三、治疗作用

(一)止痒镇痛

中强的火花刺激皮肤产生不规则的触、麻和轻刺感觉,很可能成为一种引起掩盖效应和兴奋周围神经粗纤维的刺激,干扰了痒痛冲动的传导或关闭了“阈”起到镇痛,止痒作用(头痛的镇痛作用不能用闸门假说解释,因与脊髓无多大关系)。目前可认为本疗法(特别在较强刺激时)对感觉神经末梢及皮肤粘膜的植物神经均有降低其过度兴奋的作用,有明显的镇痛止痒作用。

(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高频火花刺激皮肤后通过轴突反射,引起局部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强。同时强火花引起组织蛋白微量变性分解形成组织胺和一些血管活性肽亦可致血管扩张。

火花刺激亦可经节段反射影响内脏功能,如作用心前区可使冠状动脉扩张和心肌营养改善。作用领区颈交感神经节部位可影响脑部血循环,作用上腹部可改变胃肠张力及蠕动等。

(三)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代谢

这是由于局部血循环加强,同时阻断了病理性冲动,改善和正常化局部神经兴奋性、传导功能和神经营养所致。常用于治疗表浅皮肤和粘膜的营养不良性伤口溃疡以及肛裂等,有促进肉芽生长,加速愈合,并有表浅的杀菌作用。

(四)增强肌肉组织的张力

火花的机械刺激能增强麻醉肌肉的张力,能提高静脉的张力,可用于表浅皮肤静脉曲张和直肠肛门痔的治疗。

(五)镇静作用

头部进行共鸣火花治疗,对神经官能症和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失眠有一定效果,机理尚不清。对严重神经官能症可用金属电极强刺激治疗。

(六)破坏病理组织作用

用电极的源端或金属小球极端集中火花放电,能烧灼疣等病理组织。

四、设备与治疗方法

目前常用的共鸣火花电疗机安装在一只手提小箱内,内盛主机和各种电极。电极以玻璃电极最常用,其他如金属电极少用,石墨电极则极少应用。玻璃电极有多种形状,以适合各个部位和体腔治疗。玻璃电极中只有稀薄空气(0.5-1.5mmHg)并充以少量氩气。充以氩气的目的是因为这种气体外层电子多,且与原子核的联系较不紧密,因此容易电离导电。将电极中空气抽出的目的是使空气减少,以利于气体电离和气体离子的移动。用玻璃外壳和只充入少量氩气的目的都在于减弱放电的强度,否则电极电压过高,电流骤增时会造成灼伤。

这种玻璃电极接触人体治疗时,相当于一个电容器(如图5.2.2),人体皮肤(S)相当于电容另一极,空气间隙(A')和玻璃(C)相当于电容的介质,电极内的氩气(Ar)相当于电容另一极。在高压电作用下空气被击穿,空气电离导电,电流急剧通过并产生热,当热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即发出光。气体因热而急剧膨胀类似微型爆炸,发出细微霹雳。热、火、声构成了火花,气体的膨胀爆破和热等对皮肤产生一种复合刺激,这对治疗有重要意义。由于电流很小(几个毫安)又是高频电流,故电流本身的刺激作用甚微。

共鸣火花治疗时的情形及其等效电路

图5.2.2 共鸣火花治疗时的情形及其等效电路

E-蕈状玻璃电极;Ar-电极内充入的氩气;C-玻璃外壳;

A'电极与皮肤间空隙;S-皮肤,HF治疗仪;

虚线-电力线回路,A治疗时情形;B-等效电路;

(一)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两种:

1.移动法:进行移动法时需在皮肤上撒少许滑石粉(头部除外),使电极与皮肤保持一个极为狭窄的间隙,以便使电极与皮肤间产生火花。电极在病灶区缓慢移动。

2.固定法:电极固定不动,如耳部治疗或穴位治疗和体腔治疗等。玻璃真空电极在每次治疗后,应用蒸馏水和酒精消毒。

(二)剂量

由输出大小和火花强度确定。

弱剂量:电极与皮肤贴近,输出较小,火花细少或甚至不见火花,病人有极微麻感。

中剂量:电极稍离皮肤,输出增大,火花较多,病人有清晰的触、麻、和细微的弹击感。

强剂量:电极与皮肤有一定距离,输出大,火花多而强,病人有针刺样轻触痛感。

由于治疗时高频高压电流沿全身传播,故治疗中病人应避免与其他人和任何导体接触,否则可出现火花的飞跃和电压的冲击。

(三)治疗时间和疗程

按病情及作用面积大小而定。固定法一般3-10分钟;移动法视面积大小可达10-15分钟。每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

五、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一)血管痉挛性疾病:如雷诺氏症、早期闭塞性动脉内膜炎、皮肤静脉曲张、痔疮、心脏神经官能症、冻疮。

(二)头痛、神经痛、末梢神经炎、灼性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癔病性瘫痪、感觉过敏、功能性耳鸣。

(三)慢性表浅溃疡、营养不良性伤口及溃疡,粘膜溃疡、牙龈炎。

(四)某些皮肤病,如斑秃、搔痒症、神经性皮炎、湿疹。

(五)利用节段反射或穴位治疗:喉炎、咽炎(治疗C4-C6椎区),副鼻窦炎(上颌窦或额窦区),冠状动脉痉挛(心前区或穴位作用),夜尿症(作用膀胱区或相应穴位),偏头痛、血管性头痛(作用领区和头部)。

禁忌证

恶性肿瘤,出血倾向、血液病、化脓过程及性肺结核,以及局部放疗少于二周者。

附:处方举例

1.共鸣火花电疗 中等剂量 移动法 心脏部位 每日1次 12-15分钟 12次

适应证:心脏神经官能症及功能性冠状动脉痉挛伴有心绞痛者。

2.共鸣火花电疗 中等剂量 移动法 肛门病灶区 每日1次 12-15分钟 12次

适应证:痔疮、肛门裂、肛门搔痒症。

3.共鸣火花电疗 中等剂量 移动法 两上颌窦区 每日1次 每次各4—5分钟4—6次。

适应证:急性上颌窦炎伴剧烈头痛者(在超短波电疗后治疗效果更显)

4.达松伐尔电疗 中等剂量 移动法 伤口及周围 每日1次 10分钟 6次

适应证:慢性溃疡

第三节 短波疗法(Short Wave therapy)

一、概述

应用波长为100-10米的高频交流电在机体内产生磁场或电场能量,并主要利用高频电磁场能量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短波电疗法。由于它采用电缆线圈电极,治疗时,主要利用高频交变电磁场通过导体组织时感应产生涡流(图5.3.1)而引起组织产热,故又称为感应透热疗法。

短波电缆作用园柱形导体时,其内产生的涡流

图5.3.1 短波电缆作用园柱形导体时,其内产生的涡流

短波疗法于1937年后广泛用于临床。1949年有人报告采用脉冲式短波电疗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并认为这种电疗对炎症,疼痛,伤口愈合等均有明显影响,但迄今尚未推广。

短波电疗除一般治疗外也可用作发热疗法,电切及电凝固法。短波电疗操作技术比较简便,一般可穿着衣服进行,不良反应少。其生理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与中波电疗法基本相似,故目前国内多以此代替中波电疗。

二、物理学特性

(一)波长(λ):100-10米

(二)频率(f )300-3000万赫

(三)输出电流:数安培

(四)电流曲线:有连续等幅振荡和脉冲振荡两种。

(五)近年来已发展有大功率的短波治疗机,输出功率达1000瓦以上;波长为22.124米,频率为13.560兆赫,适用于各种部位的肿瘤治疗,称此为射频疗法。

三、生物物理学特征

(一)治疗时电极可以离开皮肤

由于短波电流频率上升10兆赫以上,皮肤电极间之电容容抗(XC=1/2πfc)下降到数百或数十欧姆,电流易通过,因此短波治疗时电极可以离开皮肤。这使它具有操作简便,可隔着衣服治疗,适用于治疗凹凸不平的部位,避免皮肤和皮下脂肪过热,产热较均匀,使治疗达到较大深度等优点。

(二)作用较均匀

如本章第一节所述,由于短波频率高,组织电容对这种电流的容抗明显减少,组织中之电容及电阻部分都易被通过,因此,电流在组织中的分布不仅比低、中频电时均匀,而且比中波时也均匀得多。

(三)深部产热作用及其特点

在高频交流电电缆极圈作用人体时,体内因高频磁场感应产生涡电流。涡电流基本上属于一种传导电流,主要沿电阻较小的通路(淋巴、血液丰富的组织)通过,其产热原理与通过导体时相似,单位时间内在单位体积组织中的产热取决公式

Q=kf2H2g=k2f2μ H2/r = kf2μ2 (NI)2/R。Q-产热量,g—导电率,H—磁场强度,f—频率,μ—导磁系数,R—电阻。

从式中可知,f越高,电缆周围形成的H越强,以及组织之R越小,产热就越大。由于肌肉之R比脂肪要小得多,因此肌肉等R小的组织产热将比脂肪的大。但实际中,由于肌层厚度比脂肪大,更主要的是肌肉富有血管和血循环,以致大部分热量被血流带走,故实际上肌肉的升温比脂肪大一倍或相近。完全可以避免皮下组织“脂肪过热”,而重点作用于肌肉或肝、肾等实质脏器或其他电阻小的组织,这是短波电缆场作用的重要优点之一。

又由于涡流主要在电阻小(血液淋巴丰富)的肌肉等组织中产生,电缆能量绝大部分消耗在这些组织中,因此深于肌层的组织获得能量较小,这是线圈场不如间隙大的电容作用深的缘故。短波电场法与超短波相似。

由上述内容可归纳与治疗有关系的几个要点:

1.短波治疗作用比中波更深(约6—8cm),而且均匀。在深部组织中用微热量时,可升温1—1.5℃,温热量升温2—3℃。

2.治疗皮、皮下脂肪等浅表组织,须用电容电场法,而且电极与皮肤的距离应近些。

3.治疗深部组织或空腔脏器官、骨等亦需用电容电场法,但电极与皮肤的距离应大些。否则因皮及皮下“脂肪过热”而妨碍了作用的深入。

4.线圈场法是绕过皮和皮下脂肪,重点作用于肌肉和电阻率小的组织的良好方法,但该法缺点是对深部组织脏器的作用仍较小,而且对骨等电阻率大的组织作用小。然而近年来有人用改进电极的操作方法来治疗深部脏器疾病的报导。

四、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短波电疗法的作用机制,除深部产热作用外,还存在特殊的高频振荡效应,组织吸收的能量越大,热形成越多,热作用越大,振荡效应就越小。

短波有使深部组织充血,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增强新陈代射过程,减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白细胞吞噬机能,激活酶的活性;作用肾上腺区时,有促进肾上腺皮质糖皮质激素分泌功能,提高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分泌作用;作用植物神经时,有降低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作用,所以短波电疗有促进血液循环,解痉(胃肠平滑肌痉挛)止痛、消炎、促进病理产物吸收、增强组织脏器新陈代谢和营养等作用。

大功率短波(简称射频疗法)可用于肿瘤治疗(详细内容见后附),可使瘤内温度比健康组织温度高出5℃-10℃,从而达到癌细胞死亡而不损伤正常组织的目的。因此近十年来被用于研究治疗恶性肿瘤,特别当它与放射线、化疗、手术等合理综合应用时,能显著提高恶性肿瘤的治愈率。射频治疗还有许多问题待研究解决。

此外,短波还可与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法同时联合应用,能使导入药物比单纯直流电导入法更多更深。

短波与低频电同时应用能提高细胞膜渗透性,改善代谢,对植物神经、运动神经和肌肉的功能有良好影响。

短波电流还可用作电切和电凝固,其组织改变和用途与中波相似。

五、设备与治疗方法

(一)治疗机 国产的短波治疗机。输出电压为90-120伏(小功率机)和300-400伏(大功率机),前者最大功率为70瓦,后者为250-300瓦。

短波治疗机的振荡电路,主要采用推挽式,用三级真空电子管等构成而产生高频连续等幅振荡交流电。

(二)治疗方法 短波治疗时影响治疗的因素较多,须根据病变性质,作用部位和范围来选择电极大小,放置方式、位置,空气间隙剂量大小等。

短波治疗方法一般有三种

1.线圈电极

(1)可变型(如电缆电极)和固定型(如圆盘电极与涡流电极)二种。

(2)脊柱、肢体又长又大的部位用电缆电极(图5.3.2,图5.3.3;图5.3.4),胸、腹、腰背等大面积区域用圆盘电极;五官、头面及病灶小的部位用涡流电极(图5.3.6)。

上肢电缆法治疗 肝胆区电缆法治疗
图5.3.2 上肢电缆法治疗 图5.3.3 肝胆区电缆法治疗
脊柱电疗法治疗 短波盘状
图5.3.4 脊柱电疗法治疗 图5.3.5 短波盘状

(3)电缆线圈形成电磁场的分布

当高频电流通过线圈导体时,就产生电磁场感应。有人研究,当短波电流通过电缆时所产生的磁场和电场不同,电场在电缆两端最强,而中间较弱;而磁场在两端较弱而中间最强,据此,拟治疗电阻率小的组织器官如肌肉等部位时,宜取电缆之中部。如拟治疗电阻率较大的组织,如关节的韧带可结缔组织时,则宜选用电缆两端,因电场易于通过电阻大的类似介质的组织。

(4)电缆圈数过多会影响高频电场输出,一般用1-4圈。电缆线圈间的距离不宜过近,据推算圈间距离应大于1cm。为了使磁力线作用于深部,故人体与电缆间应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为1-2.5cm左右(或1/2r,r为肢体半径)。

(5)电缆线圈的绕法 电缆为高压绝缘电线,电缆长度最长为波1/2,1/4或3/4。根据不同治疗部位,可将电缆绕成不同形状,在肢体部位治疗时须向同一方向旋转,切勿在电缆两端各向相反方向旋绕,以免方向不同的磁力线互相干扰而减弱。

(三)圆盘电极与涡流电极

这是将电缆盘绕在圆形胶木盒中的电极,分大小二种。

1.电盘电极 将电缆绕成钟表弹簧状,整个放入一个圆胶木盒中,再固定在活动支臂上,称盘状电极或电缆盘电极(图5.3.5)。

2.涡流电极 比较理想的涡流电极有大涡流电极(monode)及小涡流电极(minode)二种,大电极的直径为14cm,小电极为5.5cm,前者输出功率为200瓦,适用于较大部位治疗。后者为70瓦,适用于头、颈、腋下和小关节的治疗。涡流电极主要适用于27.12MHz频率的短波。这种电极是由3-4圈的金属导管圈,其两端连一电容器,导管呈螺旋形,不在一个平面上,圈间距离较大以减少圈间电容,电容减少,电场强度相应减少,而使磁场强度增强,在人体产生的涡流亦增加。导管两端连接电容器,形成振荡电路,以减少电场作用人体,使磁场发生作用。整个电极装于电木盒或塑料盒内(如图5.3.6A、B)可根据作用部位大小选择电极治疗。治疗时只有感应加热而无电容加热。这种电极以单极形式作用人体,其中的磁场使人体产生涡流,电极直径不大,作用于头、肢体等各处均较方便。作用深度最大可达8cm。(图5.3.6C)

(四)电容电极

电容电极由薄金属片或金属网外包以橡皮、毡子制成,也有用玻璃外壳内装以金属板状电极,并可调节金属片的距离,以根据病变深浅调节皮肤电极间隙之距离。可根据病变情况采用并置法和对置法。这种方法主要其电场作用,可在脂肪中形成大量热能,并可达相当大的深度。

(五)剂量 一般根据患者治疗时的温热感觉确定。

1.无热量 患者无温热感,氖灯管刚启辉,光暗弱。

2.微热量 刚有温热感,氖灯管全亮,光暗淡。

3.温热量 舒适温热感,氖灯管明亮。

4.热量 明显强热感,但能耐受,氖灯管明亮。

同时参考机器仪表指针参数(mA)。因各机器标准不同,故可结合具体机器条件确定。短波治疗多用温热量和热量治疗,一般每日1次或隔日1次,每次15-20分钟,根据需要可至30分钟,12-18-24次为一疗程。

六、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一)适用于肌肉、关节、骨骼、脊柱、周围神经和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肾、盆腔脏器及耳鼻喉科等的亚急性和慢性炎症。

(二)某些功能性和器质性血循环障碍疾病,如血栓性深静脉炎恢复期。

(三)适当应用无热量和微热量,对一些急性炎症也有治疗效果。

(四)神经痛、神经炎、肌肉痛、肌肉痉挛、内脏平滑肌痉挛。

(五)外伤手术后血肿,关节积血、积液、脱臼复位后,骨折等。

禁忌证 活动性肺结核、低血压、慢性血循环代偿不全ⅡA级以上者,装起搏器及心瓣膜置换者,孕妇腹部等禁用。小功率对恶性肿瘤禁忌。

附:处方举例

1.短波电缆 右股部,3-4圈,气距2cm,温热量(或热量),10'-15'-20' 每日1次12-20次。

适应证:右股深静脉炎(慢性期),风湿性肌炎。

2.短波(大功率机),大涡流电极,背部输尿管结石部位,气距1cm,温热量,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共20次。

适应征:输尿管结石

3.短波电缆盘 肩胛间区,气距1-1.5cm,微热量或温热量,每日或隔日1次,20-30分钟 10-15次。

适应证:慢性或亚急性支气管炎,非特异性肺炎

4.短波电缆 肢体骨折平面,3圈(如有石膏固定,石膏外应包以干毛巾),微热量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15-20次为1疗程。

适应证:上下肢骨折 股骨或胫骨慢性骨髓炎。

第四节 超短波疗法(Ultrashort wave therapy)

一、概述

应用波长为10-1米的超高频交流电作用人体,以达治疗目的方法,称为超短波疗法。由于治疗时采用电容式电极,而电容场中主要是超高频电场的作用,故又名超高频电场疗法。

二、物理学特性

超短波波长为10-1米,频率为30-300兆赫。国产治疗机波长有6米、7.2米、7.34米、7.7米等几种,频率为50兆赫左右。

由于超短波波长短,频率高,超短波电流很容易通过电介质,故治疗时电极不直接接触皮肤。

超短波之电流曲线一般为连续式,电流振荡是连续的;另一种为脉冲式超短波电流,是在连续超短波电流基础上加以低频脉冲调制和放大,形成一种间断的一般为矩形的超短波电流(图5.4.1)。其脉冲频率通常为100-1000赫,持续时间为1-100微秒,间断时间为1-10秒,脉冲最大功率为1-20千瓦,即相当于普通连续式超短波电流的数十倍。连续式超短波所产生的热能要比脉冲式的大得多。许多学者认为脉冲式超短波对人体的作用主要基于脉冲群的振荡效应。治疗时一般无热感。

超短波疗法 连续式

图5.4.1 连续式(a)和脉冲式(b)超短波

此外,近年来还有大功率(输出功率1000瓦以上)超短波治癌机出现,用以治疗恶性肿瘤。

三、生物物理学特征

超短波作用人体产生各种生理反应的基本因素是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一)热效应 由于人体是一个具有导电体和电介质的复合组织,在超短波作用下,体内同时形成了传导电流和位移电流。由于其频率更高,电介质的阻力越来越小,就形成了超短波治疗时,位移电流成分占优势,以介质损耗产热为主。但当频率极高时,偶极子就来不及转动或转动幅度极小,使介质损耗下降以至产热减少。这就说明产热随频率增加而增加的正比关系,只适用于一定范围之内的振荡频率。这种位移电流为克服介质阻力而产热,而介质损耗的大小与组织的介电常数密切相关,由于人体内各种组织的介电常数差别较小,故在超短波作用下产生的热分布比较均匀。这种产热情况比较复杂,可按公式分析

q-单位体积组织中产热量

J-电流密度g-导电率,等于q/ρ

f-频率ε-介电常数

t-通电时间

但在超短波电容电场治疗中,由于脂肪层中血管少,热量不易为血流带走,因此,其温度比供血丰富的肌肉还要高,据测定,波长7.34米超短波作用时,脂肪升温与肌肉升温之比达8:1,仍存在脂肪过热的缺点,实际治疗时可利用调整皮肤与极板间距使深部组织温度升高,皮及皮下脂肪温度降低(如图5.4.2)。

电容电场治疗时皮肤极板不同间隙时作用深浅及均匀程度

图5.4.2 电容电场治疗时皮肤极板不同间隙时作用深浅及均匀程度

A-电极近皮肤,B-电极远离皮肤,C-电极近凹凸面不均匀,

D-电极远凹凸面作用均匀

(二)非热效应 高频电作用机体时形成的非热效应机理和各种反应已于本章第一节中阐述,在超高频电容电场中之生物体,受电位差电压作用,超高频电振荡波引起细胞内物质共振,引起液体表面张力的改变,对一些物质的表面张力增高,对另一些物质的表面张力降低。高速交变的高频电磁波作用时,当电场强度最大瞬间,使细胞向电场方向伸展,而场强最小瞬间又恢复原状。适当频率的电场可使细胞充分伸缩,对细胞和组织产生特殊刺激,引起特殊生物学作用。

超短波特别在用低强度作用,且用目前一切方法均不能测出温度升高时,其生物学效应仍非常明显,而同样条件的外源热作用则无类似效应。如:当应用短时间无热量超短波作用人体时,对急性炎症的消退比长时间温热量作用时的效果更明显,此外还可以引起其他组织器官的反应,统称为非热效应。发现这种非热效应在低场强(40mw/cm2以下)作用时表现特别明显,高强度作用时这种特殊作用就被热效应所掩盖。

四、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一)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神经系统对超短波电场十分敏感,因为神经组织接近于电介质,尤其对大脑细胞,植物神经及内脏之末梢神经反应更敏感,中小剂量超短波作用头部时除有温热感外常出现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现象。人体长期的大功率电场作用下,有嗜睡、困倦、易兴奋等现象,这些症状在停止接触或采取预防措施后迅速消失,在临床工作中因剂量小一般不出现不良反应。超短波作用延脑时,直肠和口腔温度升高。研究测定大脑组织和脊髓深部温度比表浅的高。小剂量超短波作用家兔头部后,E.E.G波幅度增高频率减低。使用强剂量(热量)作用时,有是时呼吸加快,唾液增多,E.E.G波幅减低,同时纺锤状波数目增多,这表明超短波能直接作用于脑组织。

有人研究证明用微热量超短波作用健康人植物神经无明显反应,但对伴有明显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时,则对大多数患者有调整其功能趋于正常化的作用。一般常有抑制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的作用,小剂量作用于高血压病人的交感神经节时,能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临床研究用适当剂量超短波作用于腰骶神经节及病灶区以治疗下肢神经血管疾病,有降低交感神经紧张度,减轻血管痉挛,建立侧枝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和功能的作用。

超短波对感觉神经有抑制作用,故临床上有镇痛效果。小剂量能加速不全断离的神经纤维再生,大剂量则抑制之。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超短波用治疗剂量作用于健康人心区、颈部或下肢远端未发现心脏功能有明显改变。但动物实验发现,过大剂量长时间作用后则使心律由减慢直至停止。动物实验证明超短波有兴奋迷走神经作用,对交感神经有抑制作用。有人用小剂量超短波作用对部分血循环代偿不全Ⅰ°级患者有改善心脏功能和症状作用。对代偿功能严重紊乱者无治疗作用。剂量过强时可出现不良反应,故胸部超短波治疗应注意心脏情况,一般尽量使电场不直接通过心脏,如治疗必须通过心脏时,宜用小剂量短时间,操作时须渐增渐减,并注意脉搏、心律和血压的变化,如遇不良反应及时停止。

超短波对血管的作用,除通过神经反射及体液作用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外,并对血管受纳器和血管平滑肌有直接作用。超短波作用于蛙的足蹼上,开始血管收缩,其后扩张,同时发现很多“储备”毛细血管及较大的动静脉均有轻度扩张,较大剂量时可保持2周之久。更强作用则引起毛细血管中的血流减慢而停止,这些血管比先前扩大3-10倍,此乃交感神经麻痹,副交感神经强烈兴奋所致,它比用同样温度的生理盐水加热时扩张更明显。人体用无热量和微热量超短波作用时,即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在一定范围增加强度可使深部内脏血管扩张增强,并可保持数小时甚至数日之久,比其他疗法扩张血管作用更深更久。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组织器官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对一些血管病和炎症有好的疗效。超短波作用颈动脉窦或颈部交感神经节能使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降低。作用头部或脊髓区能提高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强某些药物的免疫物质进入脑和脊髓组织,可提高对脑炎和脊髓炎等的治疗效果。

(三)对血液和免疫系统的作用 动物实验:用Ⅰ-Ⅱ级剂量超短波作用于家兔后,使血细胞总数增加,Ⅲ级剂量作用后,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显著降低,这三种剂量都能使网红细胞数增加。中小剂量电场使骨髓充血,增强其造血机能,促使骨髓细胞及骨髓母细胞分裂,但大剂量长时间超短波全身照射使周围血细胞明显降低。最近国内动物实验报导:小剂量超短波15分钟作用有显著的抑制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可能对小血管手术有减少血管内血栓形成的作用。

对细菌、毒素及血清免疫成分的影响:实验证明,葡萄球菌及结核杆菌在超短波(4.8米)作用下,比在同样温度水浴中死得更快,电场的杀菌作用还与波长有关系。

家兔实验发现超短波作用后,血清总蛋白量稍高,白蛋白降低,α、β、γ球蛋白均增高,尤其γ-球蛋白增高明显。体内抗体和协同抗体杀灭病毒或溶解细菌的补体均增加,凝集素、调理素亦增加。

实验还证明:小剂量超短波作用后,巨噬细胞系统吞噬能力增加,48小时后更显著,把多形核白细胞放入生理盐水中用超短波作用后,其吞噬功能增加,放在超短波作用过的血清中,其吞噬功能也增加,但大剂量长时间全身作用下(45-60分钟以上),以上诸种免疫抗毒成分反而降低。

(四)对结缔组织的作用 临床与实验证明超短波作用下,能加速结缔组织再生,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但长期作用后可使上皮细胞增殖变厚,角质层增生,发生显著的脱屑,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分裂增殖加快,故超短波有加速伤口愈合和结痂作用,但如大剂量长时间作用则可使伤口及周围结缔组织过度脱水老化、坚硬影响伤口愈合。

(五)对炎症过程的影响 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证明超短波对炎症,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炎症有良好作用。在治疗急性炎症时,证明小剂量有明显的消炎作用,大剂量有时反可使病情恶化。超短波对浅层组织急性炎症的治疗以小剂量为宜,治疗深部内脏感染时则剂量要相应增大些,这是由于超短波透过人体的电场分布和耗损有关。其消炎机理:

1.首先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影响,改善神经营养和神经功能状态,使炎症组织的兴奋性降低,阻断或减低了病理性冲动的恶性循环。

2.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血液淋巴循环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过程改善。

3.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对炎症组织中的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4.促使炎症组织中的pH值向碱性方向逆转,从而消除了组织的酸中毒,有利于组织的抗炎作用。

5.炎症组织中钾离子减少,钙离子增加,加上血管扩张血循环加强,血管通透性增高,从而有利炎症消除,并促进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吸收,即所谓脱水作用。

6.加速结缔组织和肉芽组织的再生和生长。

(六)对肾脏的影响 超短波电场作用肾脏后有扩张肾血管,解除肾脏血管痉挛和促进利尿的作用。有人采用超短波作用健康人的肾脏时,能增强利尿作用,不但增加排尿量,且尿的成分亦有改变。实验研究发现,弱剂量(微热量)作用肾区后,利尿作用增强,强剂量(显热量)作用时开始抑制,而后利尿作用增强,且比微热量作用时之排尿量更多,并证明电场直接作用肾实质时利尿最强。国内外临床实验发现:微热量超短波肾区作用,对急性肾炎有良好效果,发现有增强肾血循环,增强利尿,尿蛋白减少,血非蛋白氮含量降低,并有明显降压作用,有促进恢复,缩短痊愈日期和预防变成慢性肾炎等作用。

超短波肾区作用治疗少尿或无尿症有明显效果。我科总结32例因各种原因(磺胺、青、链霉素、汞剂等过敏或中毒、出血性休克、出血热、输血反应、妊娠中毒、败血症,严重烧伤、中毒性休克等)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综合治疗中,经采用超短波肾区疗法后痊愈27例。电疗平均2.3天后尿量增加,4.7天后尿量恢复正常,效果显著。另据我校二院理疗科报导,采用超短波肾区治疗出血热患者中发现有促进出血热病人免疫功能恢复的作用。国外有专家指出,认为超短波治疗无尿症比一般临床常用疗法如利尿剂,腹膜及肠道透析和肾包膜剥离术等效果显著。

(七)对内分泌腺的作用 1932年Schliephake氏首先以超短波照射免的头部发现血糖有改变。在照射人的垂体时亦可见血糖升高40%,1954年Van Went氏较全面地研究了超短波对脑下垂体的影响,他用超短波波长5.87米,电极直径8厘米,微热量,每次7分钟,一极置鼻根部,另一极置头后对置法,或两颞(垂体平面)对置法。作用后发现垂体前叶、后叶激素分泌均大为增加。对垂体激素系统功能起调整作用,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促进肾上腺分泌考地松类物质增加。若肾上腺皮质功能良好者,则可见血液中嗜酸细胞降低50%以上。临床上可用以治疗多种疾病。对健康人的血压影响不大,高血压患者血压可见上升,但治疗结束后即见下降。国内有人报导,家兔实验,超短波照射脑下垂体,并不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变化,而直接作用肾上腺区时,有增强皮质功能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超短波剂量增大可使皮质功能增强持续48小时以上。

超短波对性腺作用较敏感,小量有促进其功能作用,大量超抑制作用。动物实验发现大剂量时可引起退行性改变,有报告大剂量作用怀孕动物可引起流产。

Sadiman和Mayer用超短波作用胰腺后血糖明显下降。RaaB等指出用小剂量超短波多次治疗有再生能力的胰岛组织细胞时才可能出现血糖下降。保加利亚学者报导用的超短波治疗小儿糖尿病患者获得较好效果。

Dusset用超短波作用甲状腺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取得良好效果,RaaB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治疗,对其中部分病人能改善其症状。

(八)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动物实验发现超短波电场有促进胃肠分泌和增强胃肠道吸收功能的作用,并可解除胃肠道痉挛。有人认为该作用是由于超短波作用交感及副交感神经,改善胃肠血液循环,刺激胃肠粘膜细胞功能所致。

超短波作用于肝脏时,除加强免疫功能外,血液中补体效价、纤维蛋白元含量、血小板数、组织胺含量、红细胞数、胆红素、氢离子浓度、全血和血浆粘性、血沉、残留氮等均升高。而血钾、血清粘性、血液的导电性都降低。以小剂量超短波作用于四氯化碳引起肝炎的狗的肝区10-15次后,肝功完全恢复正常而对照组则无变化。另有实验证明超短波有加强肝脏解毒功能的作用。实验研究超短波作用肝胆区能刺激胆汁排向十二指肠,并能增强胰腺的分泌。超短波作用1-1又1/2小时后胆汁排出增加,胆汁量增加,并可持续3-4天,比中波作用强,但大剂量时,胆汁分泌先增加而后抑制。有人报导超短波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有良好作用。超短波作用脾脏后除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外,还发现血中胆固醇含量增加。

五、设备与治疗方法

(一)治疗机 国产的超短波治疗机,按输出功率可分为两种规格:一种是立地式大功率(200-400瓦)治疗机,另一种是手提式小功率(25-80瓦)治疗机,输出电流为数安培。前者适用于大部位,深层组织和内脏疾病的治疗,后者适用于小部位,浅层组织,特别是五官科疾病的治疗。

(二)电极 超短波治疗电极以电容电极为主。这些电极由金属网或金属板构成,治疗时为避免金属直接接触造成烫伤,金属外面必须用绝缘物覆盖。因超短波波长短,频率高(30-300兆赫),超短波电流很容易通过电介质,故治疗时电极无需直接接触皮肤。电极和皮肤间隙以空气或用干毛巾棉垫隔开。电容电极按照其形状可分为:

1.板状电极 内部是金属网或金属片,外包橡胶、毛毡、绒布等物质,呈长方形,正方形长条形。一般分大、中、小三套。

2.圆形电极 内为金属板,外包橡胶、绒布。一般亦有大、中、小三种,其直径分别为12厘米,9或8厘米,以及5或4厘米。

此外,超短波治疗机还附有直肠和阴道等体腔治疗用的金属电极,这种体腔电极一般都有玻璃外罩。治疗时经消毒后可直接插入腔道中。

(三)治疗剂量 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根据病人的感觉,参考氖灯管亮度和仪表读数,而区分为如下的几种剂量

1级(无热量):患者无温热感,氖灯管刚启辉,光暗弱。

2级(微热量):仅稍有微温感,氖灯管全亮,光暗淡。

3级(温热量):有舒适温热感,氖灯管明亮。

4级(热量):有明显热感,但能耐受,氖灯管明亮。

临床上,一般急性炎症或急性病,用1级量(每次8-10分钟)或2级量(每次10-12分钟)。慢性炎症或慢性病用3级量或4级量(每次15-20分钟),4级量一般少用。

其次,对神经节段反射的治疗,一些敏感的器官如眼、脑、心脏、睾丸和卵巢等,以及全身情况衰弱,或有明显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或贫血的患者等均应采用小剂量治疗。儿童多用8-12分钟。

疗程应根据病情发展而定,如一般急性炎症6-8次即有明显好转或治愈。慢性炎症则需12-24次方可好转或减轻。

(四)操作方法要点

1.患者取舒适体位,治疗部位无需暴露,可将所着衣服的厚度计算在间隙内。

2.选用适当电极,对准治疗部位,并根据病变深浅和病情需要确定垫物(间隙)厚度。

3.超短波电场治疗主要应用电容电极法,其电场的分布与电极放置方法、极板和皮肤间距大小密切相关,常用有双极法和体腔法。

(1)双极法分为对置法与并置法,前者用于治疗深部或内脏病灶,后者用于表浅或病变广泛而较浅表的部位,以使电场的密集电力线通过靶物为原则(图5.4.3~5.4.6)。

左侧乳腺炎治疗方法 背部痈的治疗方法
图5.4.3 左侧乳腺炎治疗方法 图5.4.4 背部痈的治疗方法
阑尾炎的治疗方法 前列腺治疗方法之一
图5.4.5 阑尾炎的治疗方法 图5.4.6 前列腺治疗方法之一

(2)体腔法 是双极法的一种特殊形式,特制的体腔电极(直肠、阴道等)置于相应的腔道内,另一板状或带状电极可置于腹部、腰骶、或围绕骨盆周围。

4.电极与皮肤距离(气距)因治疗部位以及所用机器的输出功率而有所不同。一般病变部位浅表,间隙宜小,病变深在,间隙宜大。应用大功率治疗机时,间隙应加大;应用小功率治疗机时,间隙应缩小,在具体应用时还需考虑病变的范围和所用电极的大小。一般小电极、小功率机治疗小部位时,间隙0.5-1厘米。大电极、大功率机治疗大部位,深部病变时,间隙3-4厘米。对表面高低不平的部位气距相对宜大,以免作用不均(图5.5.7)。

5.小儿头部慎用对置法,成人头部治疗时剂量不宜过大。用并置法时,两电极间距离不宜小于电极的直径,或至少不得小于电极的半径。

六、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一)超短波广泛应用于一切炎症过程 如软组织、关节、骨骼、五官、胸腹腔脏器、神经系统、生殖器等的炎症,对急性亚急性炎症效果更好。特别对化脓性炎症疗效显着,早期应用可使炎症加速消退不致化脓,当已有组织坏死时应用则可使炎症局限化,加速脓肿成熟、破溃;在破溃或切开引流畅通情况下应用,可促使坏死组织脱落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伤口愈合。超短波对急性软组织感染治疗,不但可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同时可减少手术的机会。如果用超短波结合抗菌素治疗急性化浓性炎症时,其疗效明显比单纯应用一种为高,有的报导二者合并治疗较单用抗菌素治疗,可将药量减半。

常用于疖、痈、脓肿、瘭痈、蜂窝组织炎、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淋巴腺炎、淋巴管炎、化脓性副鼻窦炎、中耳炎、扁桃腺炎、喉炎、急性肺炎、枝气管炎、胸膜炎、肺脓疡、骨髓炎、阑尾炎、阑尾脓肿、盆腔炎、附睾炎等,苏联学者提出头面部疖、痈,如不采用超短波治疗是治疗上的错误,由此可见超短波在治疗急性化脓性炎症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对小儿慢性肺炎,超短波也是综合疗法中重要措施之一,有良好的效果但疗程较长。我们发现对炎症引起的小儿肺不张,综合应用超短波能加速肺部炎症消退和肺不张消失。此外对一些非化脓性炎症超短波也有较好疗效,如脊髓灰白质炎和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早期、间质性肺炎、卡他性中耳炎、视网膜脉络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滑囊炎、肌炎、神经炎、神经根炎、大脑炎等结合药物或一般疗法均能提高疗效。

(二)疼痛性疾病 如神经痛、灼性神经痛、肌痛、幻肢痛等。

(三)血管运动神经和一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病 如症状性高血压(Ⅰ-Ⅱ期)、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枝气管哮喘、胃肠功能低下、痔疮、结肠、膀胱、直肠痉挛、胃贲门痉挛、食管痉挛大多有良好的疗效。此外对急性亚急性肾炎、急性肾功衰竭引起的少尿症或无尿症疗效显著。

(四)各期冻伤 超短波治疗冻伤有明显效果。Ⅰ、Ⅱ期冻伤,甚至Ⅲ期冻伤并伴有坏死者均适合用超短波治疗。但必须用弱剂量(微热量或无热量6-12分钟),可以加速消炎,消除水肿,并能预防坏疽的发生和发展,Янощевская及Дунаевский等在苏联卫国战争医疗经验中证明:综合应用超短波疗法是治疗冻伤的有效方法,发现在局部用超短波治疗2-3次后(无热量),即可使水肿减轻、疼痛消失、全身情况改善、再生过程加速,并能减少冻伤引起的感染坏死等的并发症。有人提出治疗冻伤的方案:

1.第Ⅰ度冻伤:采用局部超短波治疗(无热量或微热量)。

2.第Ⅱ度冻伤:超短波局部治疗加上相应脊髓节段(颈或腰)及交感神经节治疗。

3.第Ⅲ度冻伤:局部病灶部位超短波治疗。

(五)各种创伤伤口及溃疡 超短波能加速各种创伤反应的消退,如疼痛、肿胀、血肿、关节积血、积液以及骨折,脱臼复位后肿胀等。

超短波能加速伤口肉芽组织生长和炎症的消退、促使伤口愈合,特别对急性亚急性感染伤口以及有大量软组织缺损的伤口效果显著。但由于超短波多次作用后有脱水和促使肉芽组织及新生上皮组织老化坚硬的作用,所以连续应用超短波的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以不超过15次为宜,而且对感染伤口的理疗亦根据对不同发病阶段不同病理变化,采用不同物理因子和不同剂量的治疗原则。

(六)其他

1.超短波脑下垂体法,可治疗枝气管哮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月经紊乱、痛经、阳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某些皮肤病等。

2.超短波作用颈交感神经节或颈胸腰交感神经节,可治疗局部或全身性神经性皮炎,圆形脱发及某些与神经因素有关的湿疹有较好效果。

3.超短波胰腺部位电疗(小剂量、多次治疗)可治疗糖尿病,特别对小儿糖尿病有较好的效果。

禁忌证有出血倾向者、低血压、心力衰竭、活动性结核、恶性肿瘤(一般剂量为禁忌)、装起搏器及心瓣膜置换者。

附:处方举例

(1)大超短波 中号极 温热量 气距3-4cm 两肾区与腹前对置,15-20分钟 每日1-2次 共12次。

适应证:急性肾炎、急性肾功衰竭

(2)大超短波 中号极 微热量 气距3-4cm右下胸前后对置 12-15分钟 每日1-2次 12次

适应证:急性肺炎(右下肺)、肺脓疡

(3)小超短波 中号极 微热量 气距1cm 右耳前后对置 10-12分钟每日1次 6次

适应证:急性外耳道炎(右)

(4)小超短波 中号极 微热量 气距1cm 两上颌窦并置 10-12分钟每日1次 6次

适应证:急性上颌窦炎(双)

附:脉冲式超短波疗法

是采用脉冲式超短波或短波电流进行治疗,其通电的持续时间很短,而断电的时间很长。其目的是有足够的散热时间,从而排除治疗中的热作用而专门利用其非热效应。利用这种电流治疗疾病,即称为脉冲式超短波或脉冲式超短波疗法。这种疗法还在试验试用阶段。

一、脉冲式超短波与短波电流的物理学特性

Ⅰ英美 Ⅱ苏联
波长 11.026M 6M
频率 27.12MHz 50MHz
通电时间 65μs 10μs
断电时间 1600μs 1000μs
脉冲峰功率 975W 10,000W

二、脉冲式超短波与短波电流的资料报导

72年英国报道了采用脉冲式短波(11.026)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效果,通过较严格的对照和双盲试验法,证明经过三天治疗后,接受脉冲式超短波治疗者的症状消失率达75%,而应用安慰治疗者的症状消失率只有36%,并又作了与一般短波电缆治疗的疗效比较,结果证明脉冲短波在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方面,效果比一般短波疗效好。

最近十余年的研究证明,脉冲超短波与连续超短波相比,其温热作用很小,脉冲超短波对人体的作用因素,主要为超高频电磁场的短促而强烈的电磁振荡,从而改变组织的离子、粒子理化和生物学状态,并对细胞酶系统有活化作用。脉冲超短波引起的机体反应首先取决于神经系统,它能调整其兴奋-抑制过程的平衡。有镇静、镇痛、降压、降温等抑制过程占优势的作用。连续超短波也影响高级神经功能,但它的作用是使兴奋过程占优势。

脉冲式超短波治疗高血压病人,作用于颈交感神经节区,能降低血压,改善睡眠,头痛及心前区痛减轻。对脉冲式超短波的生理和治疗作用,研究资料不多,主要作用因素是其振荡效应,有抑制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

目前脉冲式短波和脉冲式超短波常用于以下疾病: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神经痛,神经炎,神经根炎,幻肢痛,变形性关节病,关节损伤,疗,淋巴腺炎,滑囊炎,慢性肝炎和胆道炎症,盆腔炎等,禁忌证同一般超短波电疗。

第五节 微波疗法(Microwave therapy)

一、概述

应用波长为1米~1毫米(300~30,000兆赫)的特高频电磁波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微波疗法。

根据波长不同可将微波分为分米波(数10厘米~100厘米),厘米波(1~10厘米)以及毫米波(1~10毫米)三个波段。理疗中应用的微波一般指波长为10-30厘米的电磁波,目前治疗上最常用的微波其波长为12.5厘米,频率为2450兆赫(MHz)。除连续式微波外,新近又出现脉冲式微波治疗机,脉冲频率为1Hz。

二、生物物理学特征

微波振荡频率极高,波长介于长波红外线与短波之间。但微波的产生、传输、测量等原理既不同于光波,又不同于超短波。微波的某些物理特性类似光波,如呈波束状传播,具有弥散性能,遇不同介质可引起反射、折射、绕射、散射、吸收以及利用反射器进行聚集的作用,其规律与相应的光学规律接近。微波作用时称辐射(或照射)。因微波的弥散性大,故用特制的传输系统,包括波导管(同轴电缆)和辐射器。微波由辐射器中的无线辐射至空间作用于人体(图5.5.1)。辐射器有半圆形(图5.5.2)、矩形(图5.5.3)、圆柱形(图5.5.4)、耳道辐射器(图5.5.5)和鞍形辐射器(图5.5.6)。

微波作用人体的情形 半园形辐射器
图5.5.1 微波作用人体的情形 图5.5.2 半园形辐射器
C-同轴电缆;R-辐射器(天线+反射罩)
S-皮肤;F-脂肪;M-肌肉
矩形辐射器 园柱形辐射器
图5.5.3 矩形辐射器 图5.5.4 园柱形辐射器
耳道辐射器 鞍形辐射器
图5.5.5 耳道辐射器(A)及其辐射场(B) 图5.5.6 鞍形辐射器

当微波辐身到人体时,一部分能量被吸收,另一部分能量则为皮肤及各层组织所反射。厘米波辐射机体时的反射率为40~50%。富于水分的组织能较多地吸收微波能量,而脂肪、骨骼等则反射相当部分的微波。所以当微波作用到有多数界面的部位或器官(如眼、盆腔等)应注意由此引起的过热现象。

微波对人体组织的穿透能力与其振荡频率有关,振荡频率愈高,穿透能力愈弱。波长为12.5厘米的微波,穿透组织的深度一般可达3-5厘米。

微波治疗的主要作用因素也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脉冲式微波治疗时,其所产生的热为脉冲间期时的血流所消散,故其热作用小,适合于对热禁忌的疾病,如急性病。且能作用于更深的组织。但由于其物理特性所致,微波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与超短波引起的也不一样。

(一)热效应

微波辐射人体后,电解质离子随微波频率迅速振动以及电介质的束缚电荷作相对移动,偶极子产生转动,为克服所在媒质的粘滞性而消耗能量并产热。实验证明使水分子转动180°所需的时间大体与微波之半周期相适应,水分子的固有振荡频率与波长3厘米之微波频率相近,可吸收微波能量的98%,10厘米微波可被水吸收50%,介电常数较大的组织吸收微波较多,水的介电常数大,故富于水分的组织(如血液、肝、肾、肌肉等)吸收微波能量最多而产生大量热能,引起组织温度升高,而脂肪和骨组织吸收能量最少(图5.5.7)。

微波对生物体加热的深度取决于波长、组织的导电率、反射能力、介电性、分层厚度、总的容积和几何形状等。厘米波最显著的能量吸收发生在表浅组织内,其穿透组织深度仅为数厘米,同时大部分能量在组织的交接面上被反射,在此处可能形成驻波而导致邻近组织的过热。微波透入机体组织的特点,使得在某一种动物身上所研究的结果很难或根本不可能应用到另一种动物身上,更不能照样地应用于人体。例如,用波长12.6厘米的微波同样作用于老鼠、兔和人,可刺激不同的器官引起反应。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电磁能吸收的精确测定,故目前在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中,微波对机体作用强度的最可靠的指标,仍然是测量受作用组织或器官的温度变化。

在短波超短波电容电极(上图)和微波辐射器(下图)作用下,皮肤(S),皮下脂肪(F)和肌肉(M)中的温度升高比较

图5.5.7 在短波超短波电容电极(上图)和微波辐射器(下图)作用下,皮肤(S),皮下脂肪(F)和肌肉(M)中的温度升高比较

(二)非热效应

动物和临床实验证明,微波的热作用是明显的,但实验中,出现一些不能用热效应解释的生物学现象,例如鸽子在微波束(雷达)中出现慌乱而古怪的飞行。鸽子这种异常活动,不可能与热有关,因为根据辐射器的功率和辐射源与鸽子的距离分析,其能量密度绝不会引起热效应。又如以脉冲持续时间为1/10微秒的微波作用于兔眼时,20分钟后可出现严重损害,但测到的平均功率远不足以引起热效应;还有当以不会引起产热的剂量作用于机体时,发现可以血流加速,接受低场强微波照射后,在不引起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却能引起某些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或形态学方面的变化,如嗜睡、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反应,苏联学派称此为热外作用。认为当接受作用的介质发生温度变化之前,已发生了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有机物和无机物荷电颗粒随电磁场方向的变化而转移,膜上荷电粒子浓度和通透性改变,蛋白结构造形过程的变化,细胞上的胺基基团及细胞的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这与电磁场频率与受作用的动物种类,作用部位和机体原始状态有关。这种特殊作用在较低强度微波作用时受作用时(小于10mw/cm2)表现明显,高强度作用时引起的明显热效应掩盖了细胞和组织内的小能量作用下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反应,故非热效应就不易显示出来。因此,可以总结为:微波的非热效应在由于细胞内成分的布朗氏运动而产生热效应之前最为突出,尤其是当应用低强度微波时最为明显。在微波的作用机制中,当受作用的细胞内结构的固有频率与电磁场频率相一致或成倍数时所产生的效应最大。有人指出在微波作用上,细胞内水分发生构形过程,而这些水分的固有频率大约为500MHz,而蛋白质分子内的结合水本身又决定了分子形态的变化。因此整个机体系统对低强度微波振荡不仅具有特殊的极高的敏感性,而且接受其影响的能力也增强。有人提出微波的非热效应需从信息学说的观点来认识电磁场的生物学活性问题。在基本相同条件下的外源热作用不引起类似的非热效应。但国际上对此尚有争议,需待继续研究。我科与生物教研室等协作,进行低场强微波照射小白鼠实验,在1Mw/cm2组中,照射后,测动物皮温变化为-0.4℃(均值),肛温变化为-1.59℃(均值),但可见到心肌部分线粒体有溶合、变形、嵴数减少变短和部分空化,并偶见心肌肌丝轻微松散等改变,这就很难用热效应解释。1973年国际微波华沙会议曾建议1Mw/cm2以下为非热效应,1~10W/cm2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的复合作用,10mW/cm2以上为热效应作用,这与我科等所进行的实验中,各微波场强组小白鼠体温变化和心肌超微结构改变有相符之处。亦初步认为从微波卫生防护和微波临床应用出发,应考虑到微波的热作用和非热作用的生物效应因素。

三、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一)生理作用

1.对心脏血管系统的作用

(1)大多数实验研究证明治疗剂量的微波对心脏有拟迷走神经作用(心跳变慢、心电图R波T波幅度下降,P-R间期延长,房室传导延长和血压下降等)。小剂量能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情况和改善心肌梗塞时的血循环。但过大剂量照射对心脏有损害作用。

(2)组织温度升高、增强血液循环,血流量可增加50%左右。用80mw/cm2的微波辐射兔耳时可见到迅速的充血现象;作用于人手指甲皱时,可见到微血管扩张和血运加速;辐射狗的后肢,肌肉内的静脉血增加104%。用微热热量微波10~15分钟作用领区,可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心肌供血改善。

2.对血液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大剂量微波有抗凝作用,小剂量对血小板和凝血时间无明显变化。大剂量可使红细胞脆性增高,降低血中磷的含量,血中胆碱脂酶的活性下降。有人用3.5mw/cm2的波长10cm的脉冲微波长期辐射豚鼠和家兔,发现周围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增多,红细胞数无明显变化,骨髓内成红细胞有异常的染色质结构,核溶解和碎裂,有丝分裂异常。总之,由于实验方法和条件不同关于微波辐射对血液成分影响的报告颇不一致。微波辐射对机体免疫机能影响报导亦不相同。动物实验证明,低强度的微波辐射可使嗜中性白细胞的吞噬活力下降,抗体生成严重受抑制。但有些作者在用微波治疗肺炎患者过程中发现,血清中备解素,补体滴度升高,组织胺酶增加,提示微波可改善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我科与检验科协作应用频率为2450MHz微波,治疗剂量范围(21.7mw/cm2-73.2mmw/cm2),每日一次,每次照射15分钟,病区局部连续照射25~30次,根据治疗前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总补体、白细胞数检测,无明显差异,而所治患者均获得良好疗效,并未出现不良反应。

3.对神经系统影响

短期中、小剂量加强大脑兴奋过程,长期大剂量增强抑制,均可引起脑电图和条件反射改变。直接照射动物头部,小剂量引起暂时充血和线粒体等细胞器变化,大剂量则有损害作用。长期辐射可使大脑皮质细胞活动能力减弱。用非致热功率的微波长时间辐射实验动物,可引起鞘磷脂和神经胶质代谢紊乱,在大脑白质和小脑中出现异染性球形小体,神经胶质细胞增生。长期接受超过允许剂量微波辐射的人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表现为头痛、头晕、易疲劳、记忆力减退、工作能力减弱、睡眠障碍等。客观检查见腱反射减弱,手震颤,皮温不对称,以及心动徐缓,血压波动等。但一些美国学者曾对雷达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并未发现以上异常现象,认为微波辐射不引起神经系统障碍。对植物神经可引起拟迷走神经的作用,能降低周围神经兴奋性和减弱支配肌张力的γ纤维的兴奋和传导功能,有缓解肌肉痉挛和止痛作用。

4.对生殖系统影响

睾丸由于血液循环较差,对微波特别敏感,当微波辐射使睾丸温度高于35℃时精子的产生即受到抑制或停止,过量辐射可使曲细精管萎缩,局灶性坏死。故用微波辐射睾丸附近部位时应将睾丸屏蔽防护。据有人报导,睾丸组织允许功率密度5mw/cm2。此外,有报导,大剂量照射动物卵巢时也可受到损害,失去生育功能,照射妊娠动物可致动物早产或流产。现已有报道用微波照射睾丸进行男性避孕。

5.对眼的影响

由于眼球是富于水分和多层介面的组织,血循环差,容易积热,大剂量或长期辐射微波后玻璃体和晶体出现浑浊,有人认为,可能由于微波作用后眼球组织温度升高使眼部焦磷酸酶、三磷酸腺苷酶活性降低有关。用180mw/cm2的微波作用于动物的眼球时,可导致晶体的浑浊和白内障,同时发现眼睛的焦磷酸酶和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下降;晶体内细胞的抗坏血酸、DNA的合成及细胞核的有丝分裂都发生改变;微波作用后,晶体中的电解质和水分增加,细胞膜的渗透性发生改变。一般认为形成晶体损害的临界微波功率密度为100mw/cm2;当晶体内温度达44℃时,便形成白内障。有人用兔子作实验证明,如果动物处于低温状态下,即使达到致白内障的强度和时间也不引起白内障。但小剂量照射未见到损害作用,国外报导利用小剂量治疗某些眼病有良好作用。应用微波治疗眼病时特别要注意用小剂量。

6.对呼吸系统影响

小剂量微波作用于肺部时发现呼吸变慢,肺轻度充血,肺泡间隙有少量白细胞浸润,微波对肺炎有治疗作用。据国外报导,中、小剂量微波对小儿急性肺炎、迁延性肺炎、哮喘性支气管炎有良好效果。

7.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在治疗剂量下,发现微波能够加强实验动物胃肠的吸收功能,对分泌和排空功能亦有调节作用,使胃蠕动减慢,胃的全酸和游离酸均见减少,当分泌和排空功能亢进时,微波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但由于胃肠等空腔器官的调节机能较差,对热敏感,因此,不能用较大剂量微波治疗,否则可引起损伤。对肝脏作用,小剂量可引起充血反应,大剂量辐射亦有损害作用。

8.对内分泌系统影响

国外报导动物实验采用微波一次或多次短时间(30分钟)3mw/cm2照射动物能使动物甲状腺功能增高。有人用1~10mw/cm2微波长期照射动物,引起甲状腺和内分泌活动增高,甲状腺浓集放射性碘的能力明显增强。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微波刺激了下丘脑垂体功能使垂体的促甲状激素增加之故。另有人研究报导,微波能够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以治疗剂量的微波辐射关节病和皮肤病患者的肾上腺投影区,可使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血中抗炎激素增加,促炎激素减少,尿中儿茶酚胺排出减少,电解质代谢转为正常,提示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机能状态得到改善。

9.对细胞染色体和核有丝分裂的影响

用波长为10厘米,功率密度为3~7mw/cm2的微波,直接作用于人的淋巴细胞和猴的肾细胞培养物时,便可见到细胞染色体发生畸变和核有丝分裂的异常现象;如将波长为10厘米,功率密度为10mw/cm2的微波,作用于动物的眼球角膜时,便可发现角膜的上皮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改变,这些现象对研究微波细胞学和遗传学将有密切关系。

10.对炎症过程的影响

微波对亚急性、慢性及急性炎症有抗炎作用,这是因为:

(1)微波降低与炎症过程的始动机制有关的致炎介质,如用微热量和温热量作用后炎症组织和血液中增高的组织胺、加压素、缓激素肽等含量降低。但高热量微波可增加体内致炎介质的含量并使炎症过程恶化。

(2)降低微循环、微血管增高的通透性。发炎反应与微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微血管反应有关,微血管细胞损伤及其通透性增高是受致炎介质影响的结果。微波(分米波和厘米波)作用后,这些活性物质在组织和器官内的含量减少,导致增高的组织通透性降低,使炎症过程的发生逆转。

(3)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使组织内吸收加快。

(4)微波在抗炎中除对异化过程的抑制性影响外,对同化过程有激活作用。有人发现,微波在不使细胞结构升温的剂量下,对细胞的氧化-还原过程有刺激和使之正常化的作用。

因此,有人认为对决定发炎程度的那些过程的抑制作用,对适应系统的激活和修复过程的刺激作用,是应用微热量微波抗炎作用的基础。

(二)治疗作用

1.微波辐射使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局部血流加速,血管壁渗透性增高,增强代谢,改善营养,促使组织再生和渗出液吸收等作用。

2.有镇痛、解痉、消炎作用,对肌肉、肌腱、韧带、关节等组织及周围神经和某些内脏器官炎症损伤和非化脓性炎症效果显著,并主治亚急性炎症,弱剂量对某些急性炎症(如浸润性乳腺炎等)亦有效。

3.眼睛及睾丸对微波特别敏感,治疗时应防护,对血循环差和富于水分的组织应避免过量引起病情恶化。

总之,微波有镇痛、抗炎、脱敏和改善组织代谢和营养等作用。

四、设备与治疗方法

(一)治疗机

国产微波治疗机频率多为2450兆赫±30兆赫,波长约为12.5厘米,最大输出功率为200瓦。必须用特殊的多腔磁控管才能产生微波辐射,微波电磁能量,经同轴电缆传输辐射器的天线发射出来。

(二)辐射器种类

微波是通过辐射方式作用于人体的,一般将微波治疗用的电极称为辐射器,辐射器的各类、形状、常用的有四种:

1.半球形辐射器:直径17厘米,适用于一般部位的治疗(图5.5.2)。

2.圆柱形辐射器:圆形截面管状,有大小不同规格,常用的直径为8厘米,适于较小部位的治疗(图5.5.4)。

3.长形或矩形辐射器:虽外形稍有不同,但其开口处都呈长方形。这种辐射器适于脊柱、肢体部位的治疗(图5.5.3)。

此外,还有一种马鞍形辐射器(图5.5.6),适于治疗面积较大,凹凸不平部位,如胸、腰、腹、膝等。还有适用于小部位的聚集辐射器,以及外耳道(图5.5.5)和其他体腔治疗用的辐射器。

(三)各种辐射器的应用方法

1.有距离辐射:如采用圆形、圆柱形及长形辐射器,照射时辐射器与人体表面有一定距离,由于机器的设计装置,照射时若距离太近,将引起失谐,影响输出功率,因此,这些辐射器必需做有距离辐射,一般规定为7~10cm左右。马鞍形辐射器基本上亦属这种类型,但辐射器结构中已固定好与体表足够的距离,因此亦可直接与治疗部位接触。

2.接触辐射:由于特殊的设计,耳、聚集和体辐射器均可作接触辐射。用耳辐射器时,每次用前应套上橡皮套,扑以少许滑石粉,让病人自己持小电缆之插入外耳道,每次治毕后,取下橡皮套,用1/1000新洁尔灭浸泡30分钟消毒。

用聚焦辐射器时选取直径与病灶面积相近的辐射器,盖好盖罩,让病人持把柄将辐射器的辐射面紧贴在病区上,使用功率亦不能超过10瓦。

用体腔(直肠等)辐射时,应先将专用的外套套上,在外套上涂以润滑油(凡士林、液体石腊等)再缓缓放入体腔内。为了便于消毒,用时可将外套上再套一个乳胶橡皮套,套外涂润滑油,放入体腔内进行治疗,治毕后弃去橡皮套,以减少外套消毒手续。用体腔辐射器时,由于接触面积较少,反射消耗也少,使用功率也不宜超过10瓦。

3.隔沙辐射法:这是在用有距离辐射时,在辐射器与皮肤之间用沙子代替空隙的方法。由于介电常数的特征,微波经沙时,更易于集中成束,散射显著减少,因而到达人体的功率比不用沙子时大一倍,故治疗剂量比通常少一半。可采用冲洗干净和干燥后的河沙、海沙等,沙粒宜较细,大小应较均匀。

治疗手足等不平整部位时,可将手足包埋于沙中,沙层厚7~12cm,再将圆辐射器放于沙面上对着手或足辐射;治疗平整部位时,可用4~7cm的细沙袋放在辐射器与体表间接触照射。

4.微波体腔内辐射器加温疗法,采用单极同轴微波天线(辐射头),直径0.7cm左右,低位腰麻取膀胱截石位尿道扩张至F26,插入F22膀胱镜冲洗膀胱后经镜鞘入微波辐射极于精阜近端,按前列腺大小,输出功率50~100W,照射60-90秒,按后尿道长度照射1-3次,术后插留置导尿7-10天。亦可借内窥镜用直径1.5mm单极同轴微波天线,尖端连接一个5mm长的细针电极,插入体腔病变部或肿瘤内,以治疗疾病,适应证:①慢性前列腺增生(50-100W)。②子宫出血。③脑瘤(加温+切除)。④微波刀切除肝癌。⑤腔内及口腔血管瘤。⑥中心性肺癌。⑦食道静脉曲张。⑧食道肿瘤。⑨胃息肉。⑩直肠内肿瘤。(11)内痔。(12)鼻甲肥大,声带息肉等。

(四)治疗剂量、治疗时间及疗程

治疗剂量:根据病情确定治疗剂量的大大小小。一般规律是急性期剂量宜小,慢性期剂量可较大些,剂量的大小,需参考病人的主观感觉和机器输出功率而定。

1.与超短波相仿,根据病人主观感觉大小将剂量为为Ⅵ级:

Ⅰ级:无热量,恰在病人感觉阈以下,调节输出时调到病人恰有温感,然后回调至恰无温感为止。

Ⅱ级:微热量,恰有温感。

Ⅲ级:温热量,有舒适的温热感。

Ⅳ级:热量,有明显的热感,但尚可忍受。

Ⅰ、Ⅱ级属于小剂量,Ⅲ、Ⅵ级属于大剂量。

2.根据机器功率计上之读数划分:对于马鞍形、长形、直径17cm 的圆形辐射器,在距离10cm左右情况下:

小剂量 约在20~50瓦

中剂量 约在50~90瓦

大剂量 约在90~120瓦

在应用耳、聚集、体腔等小型辐射器不能采用上述剂量。采用耳、聚集、体腔辐射器时,最大功率不应超过10瓦。对于8cm直径的圆柱形辐射器,最大功率不应超过25瓦。

治疗时间和疗程:一般每次照射5~15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急性病3~6次为一疗程,慢性病10~20次为一疗程。

(五)注意事项

1.治疗区域及附近不应有金属物品。当体内有金属固定钉、片等存留又必须治疗时,需用很小剂量。

2.治疗时一般不需脱去内衣,但湿的衣服,不吸汗的衬衣、裤(尼龙或其它化纤制品)必须脱换,易燃的衣服(尼龙等)亦宜脱除,局部油膏药物或湿敷料亦应去除。

3.对温觉迟纯或丧失者,以及照射局部有严重血循环障碍者,治疗应审慎用小剂量。

4.眼、睾丸附近治疗时应用防护罩遮盖或戴防护眼镜。

5.老年和儿童均宜慎用,预防灼伤,对成长中的骨和骨骺、颅脑、心区前后禁用大剂量照射。

6.仪器启动前,电缆各接头必须紧密连接,否则没有输出、接头处发生高热、甚至损坏磁控管。

五、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1.肌肉、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和损伤 如肌炎、腱鞘炎、肌腱炎、肌腱周围炎、滑囊炎、关节周围炎以及关节和肌肉损伤,脊住关节炎等,微波的效果特别明显。

2.一些慢性和亚急性炎症 鼻炎,付鼻窦炎,中耳炎,喉炎,神经炎,神经根炎,四肢血栓性脉管炎,胆囊炎,肝炎,膀胱炎,肾炎,肾盂炎,前列腺炎,附件炎。

3.一些急性软组织化脓性炎症 如疖、痈、乳腺炎,但疗效不如超短波优越。

4.内脏病 胸膜炎,肺炎,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心胶痛等,停经或月经不调,肾、十二指肠溃疡。

禁忌证活动性肺结核(胸部治疗),出血及出血倾向,局部严重水肿,严重的心脏病(心区照射),恶性肿瘤(小功率治疗),孕妇子宫区禁止辐射,眼及睾丸附近照射时应将其屏蔽

附:处方举例

1.微波 大圆辐射 温热量 40~60瓦

距离 10cm 右肩前 10~15分钟 1/日 10次

适应症:肱二头肌腱鞘炎

2.微波 针状辐射器 温热量 8~10瓦

接触法 左右鼻腔对准下鼻甲 各3分钟 1~2次/周 3次

适应症:慢性肥大性鼻炎,单纯性鼻炎,变应性鼻炎。

3.微波 长形辐射器 温热量 70~100瓦

距离 10cm 两膝关节 15分钟 1/日 10次

适应证:两膝关节积液、积血,滑囊炎。

附:分米波疗法(Decimeter Wave therapy)

一、概述

利用波长为10-100cm的电磁波治疗疾病的方法,称分术波疗法。常见的有三种:

1.f为915MHz,λ为33cm

2.f为750MHz,λ为40cm

3.f为433.92MHz,λ为69cm

常用的为69cm(苏联为65cm)的电磁波,分米波疗法是最新的高频电疗技术之一。自1959年以来通过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证明这种疗法是有效的高频电疗方法之一,是高频电疗法的一大进展。

二、分米波和其他一些高频疗法比较

1.与电容电极法相比:电容电极引起的脂肪/肌产热比为8~10:1;而用分米波圆辐射器时为1:4;用凹槽形辐射器时,中心为1:1.1,边缘为1:2。可知电容电极有明显的脂肪过热的缺点,而分米波则能显著地减轻脂肪过热。

2.与电缆和涡流电极相比:电缆和涡流电极都有减轻脂肪产热的优点,但和分米波辐射器相比,电缆的产热量少,作用较浅;涡流电极虽较电缆进步,但脂肪产热比也只达到1:1左右,且作用深度亦较小,在肌肉中其半价层值2cm左右,而分米波圆辐射器半价层为2.5~3cm,凹槽形辐射器可达到5cm左右。

3.与微波相比:微波脂肪产热也只降到1.3:1,且其温度最高处仍出现在脂肪层上,而分米波圆形辐射器作用时,温度最高点在肌层中,其他湿度较高区亦多在肌层内,而脂层温度只相当于最高温度的20~40%,其脂肌产热比为1:4。在透入深度方面,在肌层中微波只有1~1.2cm,而分米波却为2.5~3cm,因此后者显然比前者大。微波透入深度3~5cm(4~6cm),分米波可达7~9cm。

几种高频电疗法产热的对比,分米波和其他方法相比有产热大和作用深的优点,主要由于分米波的波长比微波大5.5倍左右(69/12.54),因此从脂肌界面上反射回脂肪内的反射波很少与入射波形成驻波的缘故。

分米波的缺点,是由于波长较微波长,因而难以制成较小的体腔和聚集辐射器,故使用上受到一定限制。

三、主要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分米波疗法应用的时间不长,实验和临床资料尚不多。多数人认为其治疗作用与微波相仿,但在热分布上比微波优越。

1.温热效应:分米波有深部温热效应,故能增强深部组织和器官的血液循环。

2.分米波对机体的作用比微波等更柔和,有明显的脱敏作用和明显的免疫抑制效应。

四、设备与治疗方法

分米波由机器内的自激空腔谐振发生器发出后,经同轴电缆传输到不同的辐射器上,辐射器有三种:圆形、长形、凹槽形。圆形、长形与微波辐射器相仿,而凹槽形辐射器,则为分米波治疗机所特有,其结构属于一种波导,在其中传播的电磁波,磁场向量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而垂直地作用于人体表面,其中电场成分在设计时采取的多种措施而大为减弱,从而显著地减弱了脂肪过热现象。治疗时人体也处于近场之中,在磁场的作用下,在人体中激起环绕磁场的涡流,后者主要加热了肌肉等电阻小的组织。分米波的治疗方法与技术基本上与微波相同。(图5.5.8)

分米波从辐射器天线所辐射出来的电磁能量

图5.5.8 分米波从辐射器天线所辐射出来的电磁能量

┄┄电力线 ——磁力线×为磁力线的切点近天线区为近场;

远天线区为远场

操作方法

(1)应用圆、长辐射器时,其距离一般为5~10cm;但用凹槽形辐射器时可直接接触,因辐射器内已有固定距离。

(2)剂量:分米波剂量根据机器输出功率、辐射器直径大小及患者温热感觉为标准。使用长圆形辐射器头直径160×350毫米,或圆柱形辐射器直径130毫米,微热量:30瓦以下,病人微温感觉或无感觉。温热量:30瓦至60瓦,舒适温热感。热量:60瓦以上,强热感,间或有痛感。采用直径40毫米辐射器时,微温量:6瓦,微温感;温热量:6-8瓦。而且直径100毫米圆柱辐射器或矩形辐射器,腔内辐射器时则为微热量。采用直径为40毫米的圆柱形辐射器时9-12瓦是热量,而对其他几种辐射器则为温热量。治疗时一般采用微热量和温热量,每次每个部位治疗时间4-5分钟至10-15分钟,每次总治疗时间不应超过30-35分钟,10-18次为一疗程,每日或隔日一次。用矩形辐射器时照距为3-4厘米,圆形辐射器可以直接接触法照。体腔辐照时辐射器用酒精消毒,外套须煮沸消毒30分钟再用。一般微热量时皮肤不应有变化,温热量时皮肤有轻度充血。当采用大剂量时,局部不应有疼痛、烧灼和剧烈胀感。如出现则须调至“0”位,待异常感消失后,减低剂量再进行治疗。如仍有不适应查明原因处理或停止治疗。

五、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1.明显有过敏成分疾病 如:支气管哮喘,慢性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2.各种部位的慢性炎症:肝炎,胆管炎,盆腔炎,附件炎,前列腺炎,肾炎。

3.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炎,神经痛,神经损伤。

4.骨骼肌肉系统的损伤。

5.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禁忌证与微波同。

[附]处方举例

1.分米波 长形辐射器(35×10cm) 微热量

肩胛间区 距离3~4cm 30~40瓦 10~15分钟 1/日 10-15次

适应证: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急性期剂量小,20~30瓦,转入恢复期时用中等量(70-1000瓦)。

2.分米波 长形辐射器(35×10cm)温热量

盆腔病变区 距离4~5cm 30~35瓦 10~12分钟 1/日 10~15次

适应证:慢性盆腔炎或附件炎。

3.分米波 凹槽形 温热量

腰骶部 接触法 70~100瓦 5~10分钟 1/日 12次

适应证:腰骶神经根炎,腰肌劳损。

附:现代高频电疗法的产热特征比较

现代高频电疗法包括短波、超短波、微波、分米波等各种疗法。按应用方法又可分为电容场、线圈场、辐射场,为了更好发挥治疗作用,现将各种方法的产热特点(图5.5.9)和作用深度(图5.5.10)加以比较。

现代高频电疗法及超声治疗的产热特性比较 图5.5.9 现代高频电疗法及超声治疗的产热特性比较
纵轴-相对产热,局部升温与最高温度之比值,横轴-深度(cm):左:CF-短波,超短波电容电场;
M-短波涡流电极; MKW-微波圆辐射器;DMW-分米波圆辐射器;PYR-凹槽电极;US-超声波;下方:F-脂肪层;
M-肌层;B-骨皮质;B‘-骨质

从图可看出

1.产热最大和作用深度达整个治疗部位的为分米波凹槽辐射器,次为超短波、短波电容电极,但后者产热不均匀,脂肪过热明显。

2.分米波凹槽形和圆形辐射器,微波圆形辐射器,短波涡流电极,超声波都有良好的避免脂肪过热的优点。但其中以分米波圆辐射器为最佳,分米波凹槽形辐射器次之,涡流电极和微波又次之。超声波由于在骨膜的界面或发生强烈反射,因此在骨肌交界处最热。

充分理解图5.5.9及图5.5.10对掌握各种高频治疗和超声治疗的特点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使用上分米波、微波比短波、超短波方便,剂量也较准确,微波由于有多种小型电极,故又比分米波方便,但超短波电容场却可通过电极间隙和位置而达到不同深度范围和剂量的效果,使用比较灵活。因此,我们应充分掌握其特点,在应用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各种疗法的长处。

表5.5.1 共鸣火花、中波、短波、分米波、微波六种疗法特点比较

名称 共鸣火花 中波 短波 超短波 分米波 微波
波长范围 10-1公里 1公里-100米 100-10米 10-1米 1米-30公分 <30公分
常用波长
和频率
2000-300米
150-100千赫
184米
1.625兆赫
22.124米
11.062米
13.56兆赫
27兆赫
7.3374米
40.68兆赫
69公分
433.92兆赫
12.5公分
2450兆赫
治疗方法 玻璃电极 铅板电极
(紧贴皮肤)
电缆、电容 电容电极
为主
槽形电器
辐射器
辐射器
电流作用
方法
火花放电 传导电流 磁场感应涡流,位移电流 位移电流
为主
定向辐射 定向辐射
作用深度 浅 表 浅表,主要在皮肤下,不均匀 较深可达肌肉、骨 较深可达肌肉、骨 脂肪层发热少,达深层肌肉、骨 作用深度3~5cm,厘米波可达浅层肌肉
产热情况 微 热 热不均匀,主要在皮肤下及电阻小部位 脂肪层产热多于肌肉 脂肪层产热多于肌肉 槽形产热均匀 脂肪层产热与肌肉相似
热外作用 不 显 不明显 较明显 明显 明显 明显
主要
适应证
知觉异常 慢性疾病为主 慢性、亚急性疾病为主 急性、亚急性疾病为主 慢性疾病为主、急性病可用 亚急性,慢性病及某些急性病

表5.5.2 低频电、中频电、高频电比较

名称 低频 中频 高频
1.作用特点 每个脉冲均可引起神经肌肉一次兴奋 综合多个脉冲才能引起神经肌肉一次兴奋 温热作用及热外作用
2.主要应用 离子导入,止痛,改善循环,肌肉锻炼 镇痛,软化疤痕,改善循环,肌肉锻炼 消炎,解痉,改善循环
3.作用深度 较 浅 浅部或深部 浅部或深部
4.热效应 (一) (一) 明显
5.人体电阻
6.电解作用 明 显 (一) (一)
7.电极离开皮肤 不 能 不能 能(中波例外)

附:射频疗法

一、概述

应用无线电波作用于人体产生高温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射频疗法。高频、超高频及特高频(微波)电磁波都属于射频范围,但目前国内外多应用短波与微波段,主要利用产生的高温以治疗癌瘤。由于射频机器输出功率大大超过普通理疗机器,故射频疗法实为一种大功率的短波与微波治疗癌瘤的方法。

二、治癌机理

由于癌瘤组织在体内生长过程的特点,其中血管生长畸形,血液供应比正常组织明显减少。癌瘤内的血液,根据同位素稀释测定仅为其周围正常组织血流量的2-15%,用肝腐蚀标本法亦证明人体转移性肝癌血液供应减少,这种血循环的差别就是射频治癌的理论基础,当射频电能为组织吸收转变为热能而使组织温度升高时,正常组织可通过有效的血循环散热,而癌瘤组织因血循环差,不能及时将热带走,故癌瘤内的温度升高,可比正常组织温度高5-10.4℃,且维持较长时间。故可利用适量射频电能作用癌瘤局部,使瘤周围健康组织达到42-43.5℃(正常组织热损伤阈为45℃)时,可使瘤组织温度升至47-55℃,从而达到杀灭癌细胞目的,而周围正常组织不致受到损伤。

近年来,关于高温对癌瘤杀灭作用的机理研究较多,兹归纳如下:

应用光镜、电镜和组织化学的观察表明:高温处理Ehrilch实体癌的病理形态有一定规律性,可分实质和间质两方面改变:

(1)癌细胞的变化:早期主要是细胞膜和细胞器的变化,微绒毛缩短或消失,髓鞘样结构增多;溶酶体增多、活化,ALP(硷性磷酸酶)及ACP(酸性磷酸酶)反应增强;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消失和空泡化;聚核糖体解聚成单核糖体,粗面内质网脱粒,RNA反应减弱;出现微丝和微管。此期核的变化较轻微,仅有核膜孔增大,核膜间隙不规则扩张和核染色质边集,DNA反应减弱等。晚期细胞器减少,失去正常排列,自噬体和残体增多,核固缩,同质化,核染色质变性,逸出细胞核膜外,形成DNA团块;固缩之癌细胞,因核蛋白分解,游离核酸增强,DNA反应增强。进一步发现核碎,核溶,胞浆凝固,癌细胞死亡,此时,DNA和RNA消失,而ALP和ACP逸出到坏死的细胞之间,逐渐消失。

(2)间质的变化:早期血管淤血扩张,内皮细胞肿胀,血流淤滞。随着癌细胞的变性坏坏死,肿瘤的血管和纤维也发生坏死。晚期肿瘤的边缘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包膜,期间常为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

上述形态学的变化,表明高温处理后癌细胞的变化是一种凝固性坏死,最先的变化发生在细胞膜和细胞器;继之发生核的变化,核的严重变化导致癌细胞朝不可逆方向发生。一般认为早期的变化是可逆的,一旦核发生严重的损害,如核碎、核缩及DNA变性,均能导致癌细胞的死亡。间质早期的变化,血管扩张淤血、缺氧,影响癌细胞的呼吸和代谢。晚期肿癌为纤维组织包围,其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反应,显示免疫细胞增强,起到限制癌细胞扩散的作用。

高温灭癌的机理:

1.淤血、缺氧,癌细胞微绒毛消失,癌细胞内髓鞘样结构增多。Cavalier作了生化研究,在42℃时Novikoff肝癌和Ehrilch氏腹水癌的氧摄取量较38℃时少,而正常细胞加温后无显著变化,实验发现癌组织血管紊乱,加温后血管扩张淤血,不但影响散热,同时也造成供氧不足;加之癌细胞微绒毛消失,细胞表面积减少,通过细胞膜扩散的氧相对减少。线粒体为细胞内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膜的髓鞘样变性和线粒体的空泡化,均导致癌细胞内呼吸的抑制,影响电子链传递及氧化磷酸化过程,造成癌细胞供能不足,影响细胞内代谢进行。

2.pH降低,酸性增多,溶酶体增多,溶酶体酶活化。

超微结构显示加温后癌细胞内溶酶体增多,次级溶酶体及残余小体很多见。溶酶体增多是因加温后肿瘤内无氧糖酵解亢进,乳酸大量堆积,pH降低,酸度增加,溶酶体在酸性环境中稳定性破坏,溶酶体酶活性增强,促进瘤细胞自我消化。

3.DNA、RNA及蛋白合成受到抑制

粗面内质网和聚核糖体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加温后发现瘤细胞内的粗面内质网脱粒和聚核糖体解聚,变性瘤细胞内RNA和DNA反应减弱,说明高温抑制RNA、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影响瘤细胞的生长与繁殖。

4.免疫反应增强:实验发现在变性坏死的瘤细胞之间出现巨噬细胞和多核巨噬细胞现象。肿瘤组织有纤维包膜形成和大量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反应,限制癌细胞向四周围扩散。有人用图解表示如下:

免疫反应增强

*不可逆的:选择性地作用于癌细胞控制活体内实体瘤的静止期和增殖细胞

**可逆的:非选择性地作用于癌细胞,控制离体的在正常情况下的增殖细胞

附图一 高温破坏活体肿瘤细胞假说的原理

综上所述,如上图所示,由于射频选择性地加温,使瘤细胞更加缺血、缺氧、过酸、溶酶体增多;溶酶体酶活性增高,从而加强对瘤细胞的破坏作用。同时,高温抑制瘤细胞的呼吸,增强乏氧糖酵解,促使乳酸进一步增多,pH降低,DNA、RNA合成抑制,DNA变质,使溶酶体活性增加,从而使瘤细胞破坏。

细胞增殖周期

附图二 细胞增殖周期

S-DNA合成期;G2-细胞分裂准备期;M-丝状分裂期;

G1-DNA合成准备期;CD-细胞分化

高温处理后,癌细胞破坏,分解产物刺激免疫系统,增强了免疫反应,也增强抑制癌细胞的作用。但这是局部的短暂的反应。

重要的是射频电能使癌周围的正常组织的血循环和供氧量增加,有利改善化疗药物的输送,高温能使一些抗癌的化学药物作用增强。同时,抗拒放射线的S期细胞(DNA合成期细胞)(附图二)对高温最敏感,易被杀灭,还能增强乏氧期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因此,射频高温法与放疗、化疗并用能显著提高灭癌效果,同时还可减少放射线和化疗药物用量,减轻副作用,是当前引起国内外学者瞩目的一种治癌手段。

但必须指出,高温治癌时,如加温不足或不均匀时,可能引起不良后果。如癌瘤组织只升温37-41℃之间的某一温度时,癌瘤非但不受到抑制,反而有促进其生长或转移的可能,但据近几年来临床实践发现,因射频加热治癌后引起癌瘤的转移率比理论推测的要少得多。

三、设备与治疗方法

1.仪器:目前常用的射频治疗机有下列几种:

大功率短波治癌机,频率13.56兆赫,波长22.1米,输出功率1000瓦以上。治疗时将两个耐高热的电容电极放置癌瘤局部,可治疗深部或浅部癌瘤。

微波治癌机 频率2450兆赫,波长12.25厘米,如无专门微波治瘤机,一般理疗用的微波治疗机可代用,唯治癌时输出功率较一般理疗者大得多,但穿透组织较浅,只能治疗表浅部位的癌瘤。

分米波治癌机 近年来提倡应用915兆赫(32.78厘米)的分米波,穿透组织的深度可达8厘米,对皮下脂肪的热损伤较2450兆赫的微波少,而加热效果则优于前者。

以上三种治癌机国内已批量生产。

1.操作方法要点与有关事项

(1)确诊癌瘤的性质和部位、大小、并全身情况许可者。

(2)除去患者身上的金属等导体,说明治疗时应有感觉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顾虑,取得密切合作。

(3)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并划定受治部位。

(4)选用合适的射频疗法,一般癌瘤较深者,适用短波射频,癌瘤较表浅者,适用微波或短波射频。根据癌瘤大小选用合适的电极或辐射器。

(5)按高频电疗操作常规放置电极或辐射器,调好空气间隙距离。

(6)连接好功率调节计,遥控台仪器,皮冷装置,及测温器具,开机治疗。

(7)治疗剂量与时间:理论上一般可根据癌瘤大小决定所用剂量大小。剂量大小与升高温度的度数和作用时间成正比。如癌瘤体积小于1立方厘米时,杀灭癌瘤的剂量为42℃、一小时;癌瘤大于3立方厘米时,则需43℃、一小时。但治疗的时间与升高的温度成反比,即温度高,治疗时间可缩短。例如对某癌瘤加热44℃需120分钟,加热48℃,仅需20分钟即可达到杀癌效果,有人证明,加热达49℃,作用一分钟即可收到加热42℃、二小时的同样效果。实验证明45℃,一小时则将损伤正常组织。因此,公认45℃为安全阈。实际治疗时,在采用各种冷却皮表正常组织温度的情况下,使用最大安全阈下量,以确保灭癌效果。对大多数患者可耐受,能避免烧伤和损害正常组织的剂量是1-4瓦/平方厘米,30分钟,疗程次数及治疗间隔时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局部热疗要求局部温度在15-20分钟内升到41℃,越短效果越好。

(8)实验及临床研究已证明,射频治疗与放疗、化疗并用比单独应用任何一种疗法效果好。

(9)射频治疗与放疗并用时的先后顺序与间隔时间,对癌瘤治疗的效果有很大关系,多数报导趋向先放疗后热疗效果更好,两者并用时间隔不宜过长,间隔短者比间隔长者效果好。

(10)关于癌瘤本身的供血情况对射频治疗成败的关系,目前意见还不一致。有人提出高频加热疗法只适用于血循环差的癌瘤,而不适用于血循环较好的如成骨肉瘤一类的肿瘤,但亦有持异议者,目前尚难确定射频对哪一种癌瘤是适应证或哪一种是禁忌证的问题。

四、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1.射频治癌的最佳适应证。

2.射频治疗时深部癌瘤组织其附近正常组织的准确测温问题。

3.对深部癌瘤更准确有效地加热,仪器设计方法和制作(新近报导有内插电极和螺旋管加热等的研制应用)。

4.加温的适宜温度和温度的正确控制,每次治疗的适宜时间,频度次数,分次治疗时二者最大杀灭瘤细胞的间隔时间,高温与放疗合用时二者之前后次序,间隔时间等问题。

5.射频与放疗、化疗、手术、免疫等疗法配合综合治癌疗法等的研究。

附:微波武器

微波武器是以辐射频率1~300千兆赫的电磁波能量对目标进行杀伤和破坏的定向能武器,或称“射频武器”。大型天线把超高功率微波发射机输出的能量汇聚于窄波束内,使微波能量高度集中,以极高的强度照射目标,杀伤人员和破坏武器系统。近年来,俄国使用一种可装入武器内的小型爆炸发生器,可将爆炸能转变为强烈电脉冲,一次释放能量100兆焦耳。英国有一种由飞机和导弹发射的微波炸弹,它爆炸时能烧毁某一区域内的电脑电路和电话线,而爆炸时释放出的大规模无线电脉冲能干扰人的大脑神经系统,使人暂失去知觉。美海军在海湾战争中试用了以普通炸药为能试验型高功率微波弹头,破坏伊军防空系统的指挥控制中心,据称收到很好效果。战术性微波武器可能在90年代末装备部队。

附:空气离子疗法(Aero-ionotherapy)

一、概述

应用自然的或人工产生的空气离子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称为空气离子疗法。亦称为离子化空气疗法。人们很早就知道空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是人体气体长谢所必须的成分。近几十年研究发现,空气中所带的电荷对生物界也有十分重要意义。空气离子对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外界物理因素。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成分不完全是以分子方式存在,其中一部分是以离子状态存在。由于空气中天然存在的离子数量易受地理和气象等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广泛加以利用,所以研究出多种人工的空气电离方法,并制成各种类型的空气离子发生器,广泛用以治疗和预防疾病。

二、空气离子的产生及其物理性质

在自然界中,由于宇宙射线、阳光紫外线、土壤中的铀和钍等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线,以及雷雨闪电等的作用,不断地使空气分子电离而放出电子。释放出的电子迅速与空气中的中性原子结合而形成负离子,而失去电子的原子则形成正离子。此外,由于Lenard效应,即在空气中的水滴分裂时,水滴带正电荷,周围空气中的分子带正电荷。空气中异名电荷的离子由于静电吸引中和,又可逆变成中性气体分子。

空气离子按体积大小可分为轻、中、重离子三种。一部分正、负空气离子将周围10~15个中性气体分子吸附在一起形成轻空气离子。轻离子的直径为10-7cm,在电场中运动较快,其运动度为1~2cm·S-1/V·cm-1。中、重离子多是灰尘、烟雾和小水滴等微粒失去或获得电子所产生,或是一部分轻空气离子与空气中的灰尘、烟雾等结合而形成的。重离子的直径约为10-5cm,在电场中运动较慢,仅为0.0005cm·S-1/V·cm-1。中离子的大小及活动性介于轻、重离子之间,通常用“N+”和“N-”分别表示正、负重离子,以“n+”和“n-”分别表示正、负轻离子。空气离子的带电量为4.8×10-10静电单位。

空气离子的含量通常以1毫升空气中离子的个数来标定。由于空气离子荷电的极性不同,对人体的生理影响也不同,所以在实际应用上还必须分别测定正、负离子的浓度。以下式表示正、负离子之比:

N+/N或n+/n=q(单极系数)

通常在大气低层(接近地面)每毫升空气中含有离子500~3000个,其中,正离子多于负离子,轻离子单极系数(n+/n)平均为1.2,重离子(N/N)平均为1.1。空气中离子的数量和单极系数可因各种条件而发生变化。例如,Deleanu测定室外较清洁空气中正、负轻离子浓度,n+=651±187,n=566±139,q=1.15。在关闭的室内,即使每人75~100m3时,轻离子浓度仍显著下降,而且单极系数升高,n+=91±36,n=70±25,q=1.30。在瀑布、喷泉、激流和海滨等地区,空气离子浓度较高,而且单极系数较小;而在影剧院等人多且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空气离子浓度显著降低,而且单极系数升高。

三、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1.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空气负离子能改善大脑皮层的功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睡眠,增加食欲,并有兴奋副交感神经系统等作用,而正离子的作用与此相反。所以长时间逗留在烟尘弥漫、通风不良的地方,常感困乏,头昏,头痛、甚至恶心等,而在海滨,瀑布和喷泉附近,使人觉得头脑清醒,心情爽快舒畅。在空气离子作用下,脑电图有改变,适当剂量的负离子可使脑电波频率加快,振幅加大,而正离子之使之减慢。负离子可使感觉和运动时值缩短,而正离子则使之延长。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空气负离子有降低血压的治疗作用,而正离子作用相反,可使血压升高。吸入负离子后,可使周围毛细血管扩张并因而使皮肤温度上升。通过心电图X线记波摄影等研究证明,负离子可改善心功能和心肌营养不良状况。

3.对血液的作用

空气负离子可使血沉减慢,正离子则使其加快,主是由于血液中胶体质点本身荷负电,负离子加强了这一趋势,使血浆蛋白的胶体稳定性增加。同样,由于血纤维蛋白原和血浆蛋白的带电状况的改变,可使凝血时间缩短,血液粘稠度增大,负离子有一定刺激造血功能的作用,有人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贫血动物在吸入负离子后,周围血液中的幼稚型红细胞,白细胞数均增加。国内有人用空气负离子治疗单纯性周围性白细胞减少症和放射治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取得一定的疗效。

4.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空气离子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而产生作用,而且对呼吸系统生理功能有明显影响。在电离空气过程中,氧原子容易得到电子而产生大量的氧负离子。负离子能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呼吸系数增加(吸收O2增加20%,排CO2增加14.5%)。负离子可使气管粘膜上皮纤毛运动加强,腺体分泌增加,负离子还能促进鼻粘膜上皮细胞的再生,恢复粘膜的分泌功能。

5.对物质代谢和组织呼吸的作用

空气离子对机体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及水、电解质代谢都有一定的影响,如吸入负离子可降低血糖及胆固醇、血钾等含量,增加尿量及尿中氮、肌酐等的排出量。空气负离子能影响酶系统,激活体内多种酶,从而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负离子可使脑、肝、肾等组织氧化过程增强。吸入空气负离子,可加速基础代谢,对机体的成长发育起促进作用。

空气离子主要通过呼吸道作用于人体。经测定,能吸入肺部的气溶胶颗粒的最大允许半径为2.5×10-4cm,而空气离子是非常小的质点,不论轻离子或重离子都易于随呼吸抵达肺的深部。呼吸道粘膜广泛分布着许多神经末梢,空气离子进入呼吸道后,通过机械或电荷的刺激,使这些神经兴奋,通过一系列神经反射而产生生理效应。呼吸道及肺内有大量的迷走神经纤维分布,受刺激后,兴奋冲动可传到延脑迷走神经核和呼吸中枢,兴奋进一扩散,还可影响延脑血管运动等重要生命中枢,引起相应的各种生理反应。鼻粘膜、咽部分布着大量的三叉神经及舌咽神经的感受器,这些感受器有刺激,也将反射性地引起各系统器官的相应生理反应。

空气离子可以透过肺泡上皮层进入血液,以其本身电荷对血液中的胶体和各种细胞的电代谢加影响。胶体质点的吸附层和扩散层之间存在电位差,这种电位一般在几十毫伏左右。当吸入空气负离子时,肺泡内空气平衡状态下的血液电荷仍是敏感的,血液中带是粒子的组成和分布可受到它的直接影响。在肺泡内的空气离子,通过静电感应的作用,可隔着肺泡上皮细胞影响肺毛细血管内血液的电荷,从而影响血液的电代谢活动。

空气负离子治疗,通过上述复杂的神经-体液机制,引起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反应而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

四、设备与治疗方法

1.设备

有许多人工方法使空气电离,例如高压静电场、高频电场、紫外线、放射线和水的撞击等,并据此制成各种类型的空气离子发生器。其中最常用的是由直流高压(约20,000~50,000V)通过针形电极放电,激发气体分子电离的原理制成的负离子发生器。这类发生器一般都用220V,50Hz的市电,采用全波或桥式整流滤波电路,经振荡(升频)通过高压变压器升压,高压整流后产生直流高压,经发射天线,使空气产生高电位尖端放电,从而使邻近的空气发生电离。因天线拉负极,它将正离子吸回,此时留在空气中的就是丰富的负离子。发生器工作时,在隔离发生器50cm处,负离子不小于30万个/cm3。另一种常用的空气离子发生器是水动力型空气离子治疗机。此型机器利用气电效应(Lenar效应)原理制成。所谓气电效应是指液体在气体中喷成雾状时本身变为带电的小滴的一种现象。水流人机器的喷咀高速喷出后,与附近的档板猛烈碰撞而被粉碎为极细的微粒。据研究,水滴是一个带电系统,在暴力的作用下,水滴的表层(带负电)和内层(带正电)分裂开来,带负电的表层和空气中的原子或分子结合即形成离子,较重的水滴内层则下沉,因而在空气中可获得大量的负离子。

空气负离子发生器借助小电风扇,将负离子向前吹送。

2.治疗操作方法

治疗时,病人舒适地坐于发生器前,头部距机器40~50cm,操作人员检查极性开关是否准确,接通电源开关,经30秒至1分钟接通风扇开关,再将离子浓度调节至可需用量(有的发生器为空气负离子发生器,没有极性开关和离子浓度调节器,所以开启电源开关,机器和小电风扇都开始工作),有的机器装有空气和加热装置,如需加热,可将加热开关打开,此时,空气加温后被吹出。治疗时,病人不可与接地金属物品接触,亦不可直接机器针状输出端,每次治疗15~30分钟。治疗结束时,关闭电源开关,让病人离开,如针状输出端露在机器外面,要用有绝缘把手的接触地放电棒接触针状输出端,将所余电荷放出。

治疗每日一次,一般15次为1疗程。

治疗室应通风良好,空气清新,室温不低于15℃,室内不得吸烟、燃点煤炉和蒸煮物品,以免污染空气。

五、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1)神经精神疾病 神经衰竭、失眠、偏头痛、脑震荡后遗症、胃肠功能紊乱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呼吸道疾病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萎缩性鼻炎、咽喉炎等。

(3)心血管疾病 Ⅰ、Ⅱ期高血压、低血压(空气正离子)、心绞痛、早期动脉硬化。

(4)消化道疾病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阿夫他口腔炎、痉挛性便秘。

(5)代谢及内分泌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空气正离子),更年期综合征,月经失调,痛经等。

(6)皮肤疾病 荨麻疹,各型搔痒症,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

(7)其他 烧伤,经久不愈的伤面或慢性溃疡,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等。

根据国内外近期的实验表明,空气负离子对移植性肿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2.禁忌证

活动性肺结核,严重的心血管功能不全等。

六、空气离子在卫生学方面的应用

1.医疗预防

空气离子可和空气中的尘埃、细菌、病毒等结合,使之下沉,故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厂矿,医院,学校和公共场所可用以改善环境卫生,预防疾病,特别是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及传染病的发病率,粉尘多的厂矿可用之预防矽肺。

2.卫生保健

近几年来,空气离子发生器不仅日益广泛用以治疗和预防疾病,而且逐渐应用于卫生保健,其主要应用如下:

(1)在超净化室,空调室或空气不流通的工作环境中,能消除或减轻人体的不良感觉,使人感觉舒适,不易疲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脑力劳动工作者和易出差错的工作人员,如打字员,话务员,财务员等,使用空气负离子发生器,能使人头脑清醒,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差错。

(3)劳动强度高和体力消耗大的工作,如矿井作业和运动员,吸入大量空气负离子,可以迅速恢复疲劳,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

(4)经常吸入适当的轻负离子,可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

在国外,还制成家庭用的小型空气离子发生器,用家庭卫生保健。

第三章 磁疗(Magnetotherapy)

磁疗是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

世界上的一切物体,小至基本粒子,大至天体都具有一定的磁性。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和人体一直受着地磁场这一物理环境因素的作用,地磁场成为生物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环境因素。

在二千多年前,我国西汉时代已利用磁石(Fe3O4的天然矿石)来治病。在国外,在16世纪末已制成各种磁疗器械,如磁椅、磁床、磁幅等用于临床。近20年来,国内外对磁场的生物学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磁场的治疗和诊断疾病的应用,磁卫生学、磁生态学、生物磁学等,并且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一、磁场对人体的作用机制

(一)电动力学理论

一切磁现象都是由于运动电荷所产生的,磁现象的本质就是电荷的运动。磁场对电荷,一磁场对另一磁场,都会产生作用力。磁场对运动电荷产生劳伦兹力,对载流导体产生安培力;磁场能改变原子和分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的方向;通过电磁感应作用,磁场还能使导体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人体组织人生物物理学观点看,是极其复杂的,在磁场中将会受到磁场的各种作用而产生各种效应:

1.产生微电流 人体各种体液都是电解质溶液,属于导体,在交变磁场中,磁力线做切割导体的运动,将产生感生电流;随着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血管也不停地进行运动,而且血液也是不断地在流动,所以虽是恒定磁场,由于血管和血流的运动,对磁力线进行切割,也将在体内产生电流。进行磁疗所产生的感生电流是很弱小的,即微电流。微电流的产生可对体内生物电活动发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器官各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例如,在交变磁场作用下,Na+、K+、C1等离子的活动能力加强,改变了膜电位,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促进细胞膜内外物质的交换等。

2.磁场对生物电的作用 人体内有各种生物电流,如心电、脑电、肌电和神经动作电位等。生物电是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磁场作用下,生物电流将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即磁场将对生物电流的分布、电荷运动形式及其能量状态发生作用,因而引起有关组织器官的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此外,生物体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发生电子的传递;磁场可能对电子传递过程产生作用而影响生化反应过程。

(二)酶学说

酶是在细胞内生成的,其化学本质属于蛋白质的生物催化剂。有些酶类的催化活性,除了蛋白质部分外,还需要金属离子,即金属离子是酶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有些酶的分子中虽不含有金属,但需要金属离子激活。例如,许多磷酸移换酶需要Mg++,许多水解肽键的酶需要Co++、Mn++、Mg++或Zn++的激活,才转变成具有活性的酶。此外,Na+、K+、Ca++、Cu++等十余种阳离子及一些阴离子(C1)等均对某些酶具有激活作用。磁场可能通过对上述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的作用影响酶的催化活性,而对人体产生作用。有人认为磁场有镇静止痛、降低血压和减轻炎症反应等作用,同磁场提高胆硷酯酶、单胺氧化酶、组胺酶和激肽酶的活性有关。

(三)经穴作用

许多疾病的磁疗是用于穴位而产生疗效。例如磁片贴敷大椎、肺俞、膻中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旋磁作用神阈,有显著止泻疗效等。现代仪器检查证实,穴位经络存在电活动现象。例如,穴位比周围皮肤有较高的电位。当某脏器功能亢进时,相应经络穴位的皮肤电位增高或电阻值下降;当某器官活动功能减弱时,相应经络穴位的皮肤电位也随之降低,而电阻值则升高。因此推测阻值则升高。因此推测,磁场可能影响经络的是电磁活动过程而起机能调节作用。

(四)神经内分泌作用

磁场作用于全身时,各系统参与反应的程度可按下列顺序排列:神经,内分泌、感觉器官、心血管、血液、消化、肌肉、排泄、呼吸、皮肤、骨。神经和体液系统对磁场的作用最为敏感,即机体对磁场作用的反应中,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起重要作用。在磁场作用时,神经既能参与原始反应的快速感受系统,也参与其缓慢感受系统。当弱磁场作用较长时间时,也能引起缓慢系统的反应。内分泌系统也明显参与机体对磁场作用的反应。在磁场作用下,观察到动物某些激素分泌增加。

二、磁场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一)生理作用

1.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对磁场作用最敏感的是神经系统,而其中又以丘脑下部和大脑皮质最为敏感。磁场对动物条件反射活动主要是抑制作用,脑电图表现为大脑个别部位慢波和锤形波数目增加,在行为中伴有抑制过程占优势。在磁场作用后观察动物脑髓的超微结构,发现神经细胞体的膜结构,突触和线粒体有变化,而轴突的结构较稳定。

2.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强磁场可引起机体应激素反应,伴有ACTH和11-羟皮质酮的释放。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胰岛、甲状腺、性腺等都对磁场的作用有感受性。动物实验表明,交变磁场短时间作用(5分和15分钟)主要增加ACTH在垂体和血液中的含量。交变磁场作用7~8分钟,血中11-羟皮质类固醇含量增加38%,作用10~15分钟后几增加一倍,以20mT(毫忒斯拉),频率50Hz的交变磁场作用15分钟,过一小时后甲状腺素分泌增加。

3.对血液的作用 磁场对白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随白细胞数量的变化而不同。健康人和化脓性感染性患者在430~510mT的磁场3小时作用下,白细胞吞噬功能显著增高,而肝病毒性疾病患者在400mT的磁场作用后,白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磁场400mT作用于肝癌患者2~3小时,其白细胞对抗其自身癌细胞的细胞毒素活性增高,有人认为可用以治疗肝癌。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取决于磁场的作用强度和时间。高强度恒磁场作用于动物头部,动物血液的凝固性升高,纤维蛋白活性增高,纤维蛋白活性增高;低强度磁场对凝血影响不大。强磁场长时间作用可显著地减缓血流的速度,认为强磁场可用于内部止血和血流速度的调节,并认为这种效应与劳伦兹力对血细胞中原生质流动的力的作用有关。

4.对组织代谢的影响 在磁场作用下,体内许多过程和机能活动发生改变,例如,脂质的过氧化反应和氧化还原过程、某些酶的活性、细胞器的机能活动、生物膜通透性、内分泌功能以及微循环的改善等,因此引起组织代谢复杂变化。

5.对皮肤反应的影响 脉冲式动磁场16mT,作用10分钟,可使皮肤对化学刺激的敏感性增加,使皮肤对某些离子渗透性增强。用恒定磁场30mT,10分钟,10次作用于豚鼠致敏等皮炎时,表明恒磁场有降低致敏的效果,能减轻致敏动物皮肤的变态反应。

(二)治疗作用

1.止痛作用 磁场有明显止痛作用。动磁场止痛较快,但不巩固;恒磁场止痛较慢,但止痛时间较长。磁疗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如软组织损伤痛,神经痛,炎症性疼痛,内脏器官疼痛和癌性疼痛等。磁疗止痛效果快慢不一,多数病人在磁疗后数分钟至10分钟即可出现止痛效果。磁疗止痛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磁疗改善微循环和组织代谢,因而纠正由缺血、缺氧、水肿、致痛物质聚集等所致疼痛;磁场能提高致痛物质水解酶的活性,使缓激肽、组胺、5-羟色胺等致痛物质水解或转化;磁疗还有降低神经兴奋性的作用等。

2.镇静作用 磁疗可改善睡眠状态,缓解肌肉痉挛,减轻面肌抽搐,减轻喘息性支气管炎和搔痒症等。这可能与磁场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有关。中药磁石有镇心安神、平肝潜阳作用。

3.消肿作用 磁场有明显抗渗出作用,这在临床和实验中得到证实。实验观察表明,磁场既有降低致炎物质(组织胺等)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作用,又能加速蛋白质从组织间隙转移的作用,说明磁场的消肿作用与其影响通透性和胶体渗透压有明显关系。磁疗对软组织损伤,外伤性血肿,冻伤,烫伤,炎症等有明显消肿止痛的作用。

4.消炎作用 磁场有一定消炎作用,这与磁场改善微循环、消肿、止痛和促进免疫反应性增强等有关。磁场无明显直接抑菌作用。

5.对冠心病和高血压的治疗作用 低强度恒磁场(15~50mT)治疗冠心病或早期高血压患者,多数病人在治疗后一般状况改善,头痛,心区痛减轻或消失,血压下降,脉率减慢。有的作者提出低频交变磁场(50Hz,10~20mT)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较恒磁场为佳,而对心律失常无效。临床和实验资料表明,交变磁场对心痛综合征、心肌收缩性、血流流变性、脂质代谢、微循环等有良好影响,而对心脏的传导系统无明显影响。

6.对肿瘤的作用 磁疗对良性和恶性肿瘤有一定影响,可使良性肿瘤,如纤维瘤、脂肪瘤、毛细血管瘤、腱鞘囊肿等缩小或消失。对恶性肿瘤也有缩小肿块及改善症状的作用。大剂量非均匀磁场效果显著,一般均匀磁场对恶性肿瘤无效。磁场对肿瘤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

三、设备与治疗方法

(一)磁场类型

1.恒定磁场 磁场强度和方向保持不变的磁场称为恒定磁场或恒磁场(图6.4),如铁磁片和通以直流电的电磁铁所产生的磁场。

恒定磁场

图6.4 恒定磁场

2.交变磁场 磁场强度和方向在规律变化的磁场(图6.5),如工频磁疗机和异极旋转磁疗器产生的磁场。

3.脉动磁场 磁场强度有规律变化而磁场方向不发生变化的磁场(如图6.6),如同极旋转磁疗器、通过脉动直流电磁铁产生的磁场。

4.脉冲磁场 用间歇振荡器产生间歇脉冲电流,将这种电流通入电磁铁的线圈即可产生各种形状的脉冲磁场。脉冲磁场的特点是间歇式出现磁场,磁场的变化频率、波形和峰值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恒磁场又称为静磁场,而交变磁场,脉动磁场和脉冲磁场属于动磁场。磁场的空间各处的磁场强度相等或大致相等的称为均匀磁场,否则就称为非均匀磁场。离开磁极表面越远,磁场越弱,磁场强度呈梯度变化。

交变磁杨 脉动磁场
图6.5 交变磁杨 图6.6 脉动磁场

(二)磁疗器械

1.恒定磁场磁疗器械

(1)磁片 即永磁体。磁片的材料有铁氧体、金属磁和稀土钴三类。铁氧体有钡铁氧体(BaFe12O9)和锶铁氧体(SrFe12O9),其矫顽力(抗退磁能力)较高,导阻率高,磁性较低,价格低廉。金属磁性材料通常分为5类磁钢(AINiCO-5)和8类磁钢(AIMiCO-8),矫顽力较低,磁性强。稀土钴磁性材料是由稀土元素,如钐、铈、镨等与钴元素合成的合金材料,如钐钴合金(SmCO5)、铈钴合金[Ce(CoCuFe)5]、钐镨钴[(Smpr)CO5]等,其特点是磁性强,矫顽力高,但价格昂贵。磁片的形状常用的有圆形、方形、柱形和圆珠等,有各种不同面积和厚度,它们的表面磁场强度为数十至数百mT(毫忒斯拉)。

按照穴位位置,将磁片缝缀在布料上而制成的磁帽、磁衣、磁腰带、磁表带、磁枕等,以进行长时间治疗,适用以治疗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慢性腰痛、乳腺增生等。

(2)直流电磁机 将直流电通到有铁芯的线圈,铁芯便产生恒磁场,磁场强度可达数十至数百mT。

2.交变磁场磁疗器械

(1)异极旋转磁疗器 在一微型马达的轴上装一有机玻璃或硬塑料转盘,转盘上安装两片或四片磁片(图6.7),异极排列(图6.8)。马达通电,转盘旋转而产生交变磁场。治疗时将转盘靠近穴位或病变部位。

异极旋转磁疗器

图6.7 异极旋转磁疗器

(2)电磁疗机 用硅钢片作铁芯,绕上数千匝至数万匝漆包线,通以不同电压的交流电,即可产生数十至数百毫忒斯拉的交变磁场。电磁疗机可制成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以适应不同部位的治疗。

3.脉动磁场磁疗器械

(1)同极旋转磁疗器 旋转磁疗器转盘上的两片或四片磁片为同极(南极或北极)向外(图6.9),当通电转盘旋转时即产生脉动磁场,磁场强度有规律变化而方向不变。

(2)磁按摩器 在电动按摩器的按摩头上装有2片或4片磁片,同极排列,当通电时,按摩头带着磁片一起上下振动,形成脉动磁场。

4.脉冲磁场磁疗器械

将各种不同频率和波形的脉冲电流通过电磁铁的线圈,即产生脉冲磁场,磁场峰值强度可达数百mT。

(三)磁疗方法

磁疗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1.磁片贴敷法 用胶布或其他方法将磁片固定在治疗部位进行治疗。根据病情可贴敷一块或多块磁片,常用异极对置法(图6.10)。磁片与皮肤在距离越大,作用于组织的磁场强度越弱,因此,常将磁片直接贴在皮肤上或只垫一层薄的纱布。磁片贴敷法操作简便,病人不需要经常到医院,根据病情定期到医院复查即可。

异极旋转磁疗器磁片排列 同极旋转磁疗器片排列
图6.8 异极旋转磁疗器磁片排列 图6.9 同极旋转磁疗器片排列

磁片不同极性不同放置法的磁力线分布

图6.10 磁片不同极性不同放置法的磁力线分布

2.旋转磁疗法 用旋转磁疗器的磁头对准治疗部位进行治疗,磁头贴着治疗部位。如用同极旋转磁疗器,磁场是脉动的,用异极旋转磁疗器,磁场是交变的。

3.电磁疗机 这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磁疗机,电流形式不同,所产生的磁场形式也不同,可以是静磁场、交变磁场和脉冲磁场。这种磁疗法同时有热的作用,但要防止烫伤。

(四)磁疗的剂量

1.磁疗的剂量 磁疗剂量包括治疗部位多少、磁场强度、面积、场型、梯度、时间、间隔等,其中以磁场强度最为重要。场强一般分为小、中、大,小的场强在50mT以下,中场强在50~150mT,高场强在150mT以上。应用场强大小应视病情而定,一般可依据下列几点:

(1)病人情况 年老体弱,久病,儿童,过敏体质等开始先用小的场强,而年轻体壮者可用中或大的场强。

(2)病变性质 急性疾病开始时用小或中场强,慢性疾病开始即可用中或大的场强。

(3)治疗部位 头,颈、胸部开始时用小场强,腰、腹、四肢及深部开始即可用中或大的场强。

2.磁疗的时间和疗程 磁疗时间一般每次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磁片贴敷可连续进行,根据病情定期复查,一般贴敷一周后休息1~2天再贴。某些慢性病,如高血压,慢性结肠炎等,须长期贴敷。 (杨永辉)

(五)磁处理水及其应用

水以一定流速(0.1米/秒左右),垂直于磁力线方向通过磁场后,即为磁处理水。为此制有专门的磁水器。磁水器的磁场强度一般为200~500mT,水流切割磁场数次至十几次。饮用量为2,000~2,500ml/日,用以治疗尿路结石,慢性胃炎等。

磁处理水能使水分子间的结合状态发生变化。水并非均以单分子H2O所组成,水分子之间存在力的作用呈结合状态。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当水分子通过磁场时,其两端正、负电荷受到劳伦兹力的作用,水分子发生形变而改变了水分子的结合状态,从复杂的长链折散成简单的短链。这样水容易渗入坚硬水垢的缝隙中,使原来较坚固的大块结晶变成小圆球,而使原来较松软的结石表现为平板破碎。长期饮用大量磁处理水,对结石的局部及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有溶解、冲洗和消炎作用。 (郭友池)

四、临床应用范围及禁忌证

(一)适应证

1.内科疾病: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冠心病,急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2.外科疾病:急慢性软组织损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变形性骨关节病、肋软骨炎,肩关节周围炎,网球肘,腱鞘炎,纤维瘤,冻疮、前列腺炎,血肿,颈椎病,滑囊炎,残肢痛。

3.神经科疾病:神经官能症,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血管性头痛,神经炎等。

4.小儿科疾病:单纯性婴幼儿腹泻,遗尿等。

5.皮肤科疾病:硬结性红斑,毛细血管瘤,神经性皮炎等。

6.五官科疾病:中心性视网膜脉络炎,单纯性青光眼,急慢性咽炎,眶上神经痛,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牙痛,慢性非化脓性腮腺肿大,冠周炎等。

(二)禁忌证

磁疗法目前尚未发现有绝对禁忌证,但下列情况一般不用磁疗。

1.白细胞总数在4.0×109/L以下者;

2.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

3.体质衰弱或过敏体质者;

4.孕妇。

有时磁疗出现一些副作用,主要症状有心悸、心慌、恶心、呕吐、胃内减退、无力、头昏、胸闷、白细胞减少、皮炎等。停止磁疗后副作用可迅速消失,不留任何后遗症。

[附]处方举例

1.交变旋磁治疗右脚背60~90mT每日一次 15-20分钟 8次

适应证:外伤性血肿,急性扭挫伤。

2.磁片贴敷毛细血管瘤部位200mT连续贴敷 每1~2周复查一次。

适应证:毛细血管瘤。

3.磁片贴敷“天突”、“大椎”、“肺俞”等穴位150~200mT连续贴敷 3天复查一次。

适应证: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气管支气管炎。

4.低频交变磁疗,铁心感应头直接置于病变关节两侧65~80mT每关节10~15分钟,总治疗时间不超过40分钟 每天一次 12~18次为一疗程

适应证:变形性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附:磁场疗法某些新进展

近几年来在磁生物学中产生了磁场生物学参数的概念。它指的是决定磁场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生物学效应的物理学特征。磁场的基本生物学参数包括:强度,梯度,方向,脉冲频率和波形,作用时限。

磁场的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课题范围很广,包括磁场的治疗应用,磁卫生学,磁生态学,生物磁学等。现仅将近几年来磁场治疗应用的某些进展简介如下:

1.闭塞性动脉内膜炎

恒磁场,20~50mT,作用10~30分钟,20~40次,磁头置患足,使磁力线的方向沿着神经血管走行自下而上。共治疗2990例,87%Ⅰ、Ⅱ期患者获得良好效果。作者比较了恒磁场、交变磁场(50Hz)和脉冲磁场的疗效,后者对血管痉挛期的血栓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内膜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2.小腿慢性静脉血循环障碍

足静脉扩张性溃疡,在缠上锌绷带同时用20~30mT的恒磁场作用15~20分钟,治疗600例,有97.3%患足血循环改善,局部水肿、色素沉着和硬结消失。亦有报道用18mT低频脉冲磁场作用15~30分钟治疗81个溃疡,痊愈71个。

对小腿血栓性静脉炎后浮肿类型的患者,低强度2.5~10mT恒磁场能改善微血管床的胶体渗透压并激化钠泵,故有脱水作用,同时由于微循环的改善,增强了氧输送及其在组织中的利用。磁疗对慢性静脉曲张无明显效果。

3.大脑动脉瘤

恒磁场150~250mT,磁场方向垂直于血管方向,共治疗53例,其中有38名恢复劳动,12名存活,3名死亡(2名由于脑出血,1名由于头部创伤)。血管造影证明磁疗后动脉容积缩小,壁变厚或完全不透光。作者认为大脑动脉瘤患者在手术不能进行时(动脉瘤位置不便手术,老年患者伴有其所疾病)使用本法治疗是适宜的。

4.恶性神经胶质瘤

在患者进行复合化疗的同时采用交变磁场,磁头置头顶部两侧,每次5~15分钟,每日一次,总共一疗程化疗时间。综合治疗(多种化疗+磁疗每3个月重复一次)。综合治疗的43名患者,减少输血次数,睡眠、食欲改善,精神良好,无明显化疗副反应,血细胞下降较对照组轻。患者平均存活时间为22.4月,而对照组由于化疗反应未能完全成化疗疗程。仅用外科治疗的患者存活不超过9个月。观察证明,交变磁场加强了机体对大剂量的复合化学制剂的耐受性,并提高了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实验证明恒磁场可加强化学制剂对试管内人神经胶质瘤的DNA合成的抑制。

5.骨折

许多研究证明,磁场能刺激骨痂形成,加速骨折愈合。磁场可加强骨再生区的代谢,表现在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出现早,早期出现骨痂生成。低频(50Hz)交变磁场10mT作用后,受伤肢体皮肤温度增高0.7℃,说明磁场改善肢体末梢循环,从而改善骨折部位骨组织的营养状态。

采用恒定或交变磁场,35~50mT,作用15分钟,10~30次,在手术后3~4天,经过石膏作用于肢体,治疗377名骨折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效果。患者水肿较早消失,疼痛消失,关节活动增加,骨愈合比对照组提前7~10天。

6.肺结核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选用恒定磁场作用于足底和肺区,场强100mT、62mT、21mT,作用0.5~5分钟,5~7次,间隔10~20天,再重复治疗。共治疗87例(浸润型53例、血行播散型11例、纤维空洞型23例),磁场作用2~3天咳嗽减少,此后肺组织浸润范围和空洞缩小,并发现能刺激抗体的形成。

7.心肌梗塞

后5~12个月患者,功率脚踏车训练前2小时进行磁疗,能显著提高患者体力负荷的耐受力。交变磁场矩形感应线圈置C7-T2节段脊椎两旁,20mT,连续式,每日一次,每次15分钟,一疗程12次。

此外,低频交变磁场治疗多发性神经炎有止痛、营养、解痉作用,神经功能状态改善。恒定磁场能刺激烧伤创面的修复过程并可用于植皮的准备阶段。它能加速眼角膜穿通伤的愈合,促进浑浊物的消散,使瘢痕变为细嫩。局部应用交变磁场可使牙周病组织通透性增高,从而使牙床炎症和出血现象显著减轻等。

附:医用磁流体

是根据其密度分选的磁性与流动性相结合的一项高新技术,1966年由工业应用引入医学领域基础实验研究以来,发现磁流体能逃逸网状内皮细胞系统的靶前廓清,表现出它具有优势的导向化特点。因此,渐成瞩目的对生物体最有应用前途的导向研究材料之一。正在作为磁性药载体和高纯体和高纯度快速细胞分离技术实验研究,因它是低毒性物质,可望用于高容量的抗癌药固相磁载体应用,介入放射辅助的磁导向栓塞治疗技术等。

第七章 超声波疗法(Ultrasonic therapy)

一、概述

超声波是指频率在2000Hz以上,不能引起正常人听觉反应的机械振动波(图7.1)。将超声波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称为超声波疗法。频率500~2500千赫的超声波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现在理疗中常用的频率一般为800~1000千赫。

近年来超声波疗法的使用范围日益广泛,已远远超过理疗科原来的一般疗法,如超声治癌、泌尿系碎石及口腔医学的应用等,因此超声波疗法的概念应有广义的(包括各种特殊超声疗法)及狭义的(指理疗科常用的无损伤剂量疗法)两种。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超声波不仅用于治疗,还已广泛用于诊断、基础及实验医学、因此已有“超声医学”之称。

亚声、听得见的声音和超声

图7.1 亚声、听得见的声音和超声

二、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及超声的发生

超声波与声波的本质相同,都是物体的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所形成的机械振动波。

(一)超声波的传播

1.因声波是物质传播能的一种形式,所以其传播必须依赖介质,而在真空中则不能传播,此与光波、电磁波不同。

2.超声波向周围介质传播时,产生一种疏密的波形。这种连续的压缩层和稀疏层交替形成的弹性波和声源振荡的方向一致,是一种弹性纵波(图7.2)。由于超声波具有非常短的波长,可以聚集成狭小的发射线束而呈束状直线播散,故传播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图7.3)。

超声波示意图

图7.2 超声波示意图

不同频率声波的传播形式

图7.3 不同频率声波的传播形式

3.传播速度 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特性有关,而与声波的频率无关。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在液体中为1500米/秒,在固体中为5000米/秒,人类软组织与在液体中相似,平均约为1540米/秒,人类骨组织约为3380米/秒。声波的传播速度都随介质温度的上升而加快,气温增高1℃,声速增加0.6米/秒。

4.超声的吸收与穿透 超声在介质中传播时,强度随其传播距离而减弱,这说明超声能量被吸收,超声的吸收与介质的密度、粘滞性、导热性及超声的频率等有关。超声在气体中被吸收最大,液体中被吸收较小,固体中吸收最小,在空气中的吸收系数比在水中约大一千倍。且介质的吸收系数又与超声波频率的平方成正比,因而高频超声在空气中衰减异常剧烈,所以在治疗中声头下虽是极小的空气光泡,也应避免。

在实际工作中常用半吸收层来表明一种介质对超声波的吸收能力。半吸收层是指超声波在某种介质中衰减至原来能量的一半时的厚度。半吸收层厚度大,表示吸收能力弱,不同组织对同一频率的超声波其半吸收层值不同,如频率300千赫的超声波,肌肉半吸收层值为3.6厘米,脂肪为6.8厘米,肌肉加脂肪为4.9厘米。同一组织对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吸收也不同,超声频率愈高吸收愈多,穿透愈浅,如90千周的超声能穿透软组织10厘米,1兆周的超声将穿透5厘米,而4兆周的超声只穿透1厘米深度。因此,目前常用于理疗的超声波选用8000千周/秒,穿透深度为5厘米左右。

5.折射、反射与聚焦 超声波由一种介质传播至另一种介质时,将在界面处一部分反射回第一种介质(反射),其余透过界面进入第二种介质,但会发生传播方向的偏转(折射)。声波在界面被反射的程度决定于两种介质的声阻差,声阻差越大,反射程度也越大,(介质的密度和声速的乘积叫介质的声阻)。表7.1可见脂肪、肌肉之间反射很少,但在骨的表面则反射很多。声头与空气间反射近于100%,所以超声治疗时需用石腊油等作接触剂,以减少反射。实验证明,由声头进入组织的超声能量只有35~40%,而60~65%被反射。由于空气与组织间的反射,使大量超声能丧失,所以超声波不能通过肺和充气的胃肠。

基于超声传播的反射、折射原理,采用透镜及弧面反射而将声束聚焦于焦点上以产生强大的能量,而治疗某些疾病,如用集束超声波破坏脑部肿瘤等(图7.4)

表7.1 几种物质的声速、密度和声阻

名称 声速米/秒 密度克/厘米3 声阻克105/厘米2
空 气

钛 酸 钡
石 蜡 油

人体软组织
肌 肉
脂 肪
骨 骼
340
1500
5000
1420
6400
1500
1400
1580
3380
0.00129
1.000
5.4
0.835
2.7
1.06
1.07
0.95
1.80
0.000439
1.500
27.000
1.186
17.28
1.59
1.498
1.501
6.184

超声集束的方法

图7.4 超声集束的方法

(二)超声波的声场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空间范围 即介质受到超声振动能作用的区域叫超声声场。超声因其频率高,具有类似光线的束射特性,在接近声头的一段为几乎平行的射束,称之为近场区。其后射束开始扩散,称之为远场区(图7.5)。由于超声场的这种特性,为克服能量分布的不均,在治疗时声头应在治疗部位缓慢地移动。

超声声场

图7.5 超声声场

描写超声声场的主要物理量有声压和声强。

1.声压 即声能的压力,代表超声波的强度。超声传播时在稠密区产生正压,在稀疏区产生负压。

超声波由于其频率甚高,因而声压亦甚大。中等治疗剂量的超声波在组织中产生的附加声压约为±2.6个大气压。(图7.6)

超声治疗时在人体组织中的声压

图7.6 超声治疗时在人体组织中的声压

2. 声强 为单位时间内声能的强度,即在每秒内垂直通过每平方厘米面积的声能。常用测量单位是瓦特/厘米2(W/cm2)。临床常用治疗剂量为0.1~2~2.5W/cm2,而震耳欲聋的大炮声声强只相当于0.0.~0.0001W/cm2。可见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它的巨大能量会使介质质点产生很大的加速度,一般中等响度的声波通过水时,水分子获得的加速度只有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的百分之几,如在频率为800~1000KHz、声强为0.5~2W/cm2的超声波作用下,水分为得到的加速度可以超过重力加速度5~10万倍。

(三)超声波的发生

产生超声波有各种方法,目前主要用压电式超声发生器,它是根据压电效应的原理制成的。具有压电效应性质的晶体受到压缩或伸拉时在其受力面上就会产生数量相等而符号相反的电荷,这种物理现象称为压电效应(图7.7)。

正压电效应略图

图7.7 正压电效应略图

若在晶体两侧加以一定频率的高频电压,晶体薄片就能准确而迅速地随着交变电场频率而周期性地改变其厚度(压缩与伸展)。由此形成超声振动,向周围介质传播。

三、超声波的生物物理学效应及其作用机理

(一)机械作用

机械作用是超声波的一种基本的原发的作用。超声波在介质内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交替压缩与伸张形成交变声压,不仅可使介质质点受到交变压力(在治疗剂量下,每一细胞均受4-8mg压力变化影响)及获得巨大加速度而剧烈运动,相互磨擦,而且能使组织细胞产生容积和运动的变化,可引起较强的细胞浆运动(原浆微流或称环流),从而促进细胞内容物的移动,改变其中空间的相对位置(据观察,强度不大的超声波能使嗜伊红细胞的原浆颗粒旋转,剂量大时甚至颗粒被抛出细胞外),显示出超声波对组织内物质和微小的细胞结构的一种“微细按摩”的作用。

这种作用可引起细胞功能的改变,引起生物体的许多反应。可以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增强细胞膜的弥散过程,从而改善新陈代谢,提高组织再生能力。所以治疗某些局部循环障碍性疾病,如营养不良性溃疡效果良好。有人观察在超声波的机械作用下,脊髓反射幅度降低,反射的传递受抑制,神经组织的生物电活性降低,因而超声波有明显镇痛作用。超声的机械作用还能使坚硬的结缔组织延长、变软,用于治疗疤痕、粘连及硬皮症等。

可见,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可软化组织、增强渗透、提高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刺激神经系统及细胞功能,因此有重要的治疗意义,在超声治疗机理上占重要地位。

(二)温热作用

超声波作用于机体时可产生热,有些人甚至称为“超声透热疗法”。超声波在机体内热的形成,主要是组织吸收声能的结果。其产热有以下特点:

1.由于人体各组织对声能的吸收量各有差异,因而产热也不同。一般超声波的热作用以骨和结缔组织为量显著,脂肪与血液为最少。如在超声波5W/cm2,1.5分钟作用时,温度上升在肌肉为1.1℃,在骨质则为5.9℃。

2.超声波热作用的独特之处是除普便吸收之外,还可选择性加热,主要是在两种不同介质的交界面上生热较多,特别是在骨膜上可产生局部高热。这在关节、韧带等运动创伤的治疗上有很大意义。所以超声波的热作用(不均匀加热)与高频是及其他物理因子所具有的弥漫性热作用(均匀性加热)是不同的(图7.8)。

3.超声波产生的热将有79-82%由血液循环带走,18-21%由邻近组织的热传导散布,因此当超声波作用于缺少血循环的组织时,如眼的角膜、晶体、玻璃体、睾丸等则应十分注意产生过热,以免发生损害。

四种深部透热治疗时各层组织温热曲线

图7.8 四种深部透热治疗时各层组织温热曲线

(三)理化作用

基于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和温热作用,可继发许多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如:

1.氢离子浓度的改变 炎症组织中伴有酸中毒现象时,超声波可使pH值向碱性方面变化,从而使症状减轻,有利于炎症的修复。

2.对酶活性的影响 超声波能使复杂的蛋白质解聚为普通的有机分子,能影响到许多酶的活性。如超声作用能使关节内还原酶和水解酶活性增加,目前认为在超声治疗作用中水解酶活性的变化是起重要作用的。

3.近年来对超声作用机理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在电镜下观察发现,细胞内超微结构中线粒体对超声波的作用最敏感。核酸也很敏感,实验发现低强度超声波作用可使细胞内胸腺核酸的含量增加,从而影响到蛋白质的合成,刺激细胞生长。

4.在高强度的超声作用下,组织内可形成许多高活性的自由基,如HO1、OH、H2O2、O等,它们可加速组织内氧化还原过程,加速生长过程。

目前,关于超声波的生物学作用机理仍有多种争义。但多数学者认为,具有物理学特性的超声机械振动,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分布特殊的“内生热”和必然引起的生物理化改变,是有机联系的。弧立的强调那一方面的作用都是片面的,并在上述三方面基本作用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途径治疗疾病的。神经系统的反应和调节在超声波的治疗机理中起着主导作用,而超声作用过程中发生的体液方面的改变,又是作用的物质基础,二者有机结合构成统一的反应过程。

四、对机体组织器官的作用

(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小剂量超声波能使神经兴奋性降低,传导速度减慢,因而对周围神经疾病,如神经炎、神经痛,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大剂量超声波作用于末梢神经可引起血管麻痹、组织细胞缺氧、继而坏死。

中枢神经对超波显示较高的敏感性,有人指出,即使是用0.1W/cm2的强度直接作用脑组织,也可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国外有些人指出“超声波禁用于脑部”。但近年来国内不少单位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使用强度为1.5W/cm2以下(常用0.6~1.2W/cm2)的脉冲式超声波移动法作用于头部,对脑实质无损害(由于大部分超声波能量被头皮及颅骨吸收和反射,只有2.5-20%透入颅内),并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偏瘫及其它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疗效。

(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房室束对超声波的作用很敏感。超声波主要影响心脏活动能力及其节律。大剂量超声波可使心律减慢,诱发心绞痛,严重时发生心律紊乱,最后导致心跳停止;小剂量超声波使心脏毛细血管充血,对冠心病患者有扩张动脉管腔及解除血管痉挛的作用,故用1W/cm2以下脉冲式超声波作用心脏,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有一定疗效。

治疗剂量超声对血管无损害作用,通常可见血管扩张,血循环加速。低强度超声作用下,血管器扩张;在较大剂量作用下,可引起血管收缩。更大剂量的超声可使血管运动神经麻痹,从而造成血液流动停止。用大剂量超声时可直接引起血管内皮肿胀,血循环障碍。

(三)对眼睛的影响

由于眼的解剖结构特点是球体形态,层次多,液体成份和血循环特点等因素容易热积聚致损伤。大剂量超声可引起结膜充血、角膜水肿甚至眼底改变,对晶体可致热性白内障。还可以引起交感性眼炎。但用小剂量(脉冲式0.4-0.6W/cm23-6分钟以下),可以促进吸收,改善循环,对玻璃体浑浊、眼内出血、视网膜炎、外伤性白内障等有较好疗效。

(四)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生殖器官对超声波较敏感,治疗剂量超声波虽不足以引起生殖器官形态学改变,但动物实验可致流产,故对孕妇下腹部禁用。睾丸组织对超声波很敏感,高强度作用可有实质性损害和不育症。实验证明适量超声波可以减少人和动物的精子产生,因此提出,用超声波作为一种男性可逆性避孕的方法。

(五)对骨骼的影响

小剂量超声波(连续式0.1-0.4W/cm2、脉冲式0.4-1W/cm2)多次投射可以促进骨骼生长,骨痂形成;中等剂量(3W/cm2以下5分钟)超声波作用时可见骨髓充血,温度上升7℃,但未见到骨质的破坏,故可用于骨关节创伤;大剂量超声波作用于未骨化的骨骼,可致骨发育不全,因此对幼儿骨骺处禁用超声。超过3.25W/cm2移动法被认为是危险的剂量。

(六)对结缔组织的作用

结缔组织对超声波的敏感性较差,对有组织损伤的伤口,有刺激结缔组织增长的作用;当结缔组织过度增长时,超声波又有软化消散的作用,特别对于浓缩的纤维组织作用更显著。因此超声波对疤痕化结缔组织有“分离纤维”作用,有使“凝胶变为溶胶”的作用。在临床上亦可见超声波对疤痕有较明显的软化散作用。

五、设备与治疗方法

(一)治疗设备

1.超声治疗机

(1)主要结构原理:由高频振荡器和输出声头两部分组成。

其主要结构原理如图7.9

超声治疗机原理示意图

图7.9 超声治疗机原理示意图

(2)输出形式

连续超声波: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声头连续不断地辐射出声能作用于机体。它作用均匀,产热效应较大,(图7.10A)。

脉冲超声波:是在治疗过程中间断地辐射出声能作用于机体,它的热效应较小,(图7.10B.C)。

2.辅助设备 是为特殊治疗需要或便于操作面准备的附件。如水枕、水袋、水槽、水漏斗等。如图7.11;图7.12。

3. 接触剂 要选择其声阻接近于人体组织者,以减少其与皮肤界面间的反射消耗。常用有煮沸过的水,液体石腊,凡士林油等(图7.13)。

连续超声和脉冲超声

图7.10 连续超声和脉冲超声

金属水槽

图7.11 金属水槽

水漏斗

图7.12 水漏斗

使用接触剂略图

图7.13 使用接触剂略图

(二)治疗方法

1.直接接触法 将超声波头直接和治疗部位的皮肤接触进行治疗。此时在皮肤和声头之间应加接触剂,如石腊油,凡士林等。

(1)移动法 该法最常用。治疗时声头轻压皮肤,在治疗部位作缓慢移动,移动速度以每秒1-2厘米为宜。常用强度0.5-1.5W/cm2

(2)固定法 将超声波声头以适当压力固定在治疗部位。此法易产生过热而发生“骨膜疼痛反应”。故治疗剂量宜小,常用强度为0.2-0.5W/cm2,时间3-5分钟。

2.间接接触法

(1)水下法 治疗时将超声波声头和治疗肢体一起浸入36-38℃温开水中,声头与皮肤距离1-5厘米,剂量要比直接接触法稍大。

此法常用于不规则的体表,局部痛觉敏感的部位或声头不便直接接触的部位如手指、足趾、踝、肘、溃疡等(图7.14)。

水下法治疗 应用水漏凌斗进行超声治疗
图7.14 水下法治疗 图7.15 应用水漏凌斗进行超声治疗

(2)辅助器治疗法 常用有水漏斗法(图7.15),水枕或水袋法。后者是用薄橡皮膜制成袋,灌满煮沸过的温水,然后再涂接触剂进行治疗,用于面部、颈部、关节、前列腺、牙齿、眼等不平之处(图7.16)。

水枕法治疗

图7.16 水枕法治疗

(3)聚集照射法 利用凹面镜和声透镜将超声波高度集中在某一部位而获得大能量超声波的作用,以做特殊治疗。如治疗肿瘤时用。

(三)治疗剂量

1.治疗强度 以0.4-1.5W/cm2为宜,水下法、水枕法时强度可稍大,实际使用时可参阅表7.2,临床多采用低、中等强度。

表7.2 超声强度等级表

治疗方法 固定法 移动法
强度等级
连续式 W/cm2 0.1-0.2 0.3-0.4 0.5-0.6 0.6-0.8 1-1.2 1.2 -2
脉冲式 W/cm2 0.3-0.4 0.5-0.7 0.8-1.0 1.0-1.5 1.5-2 2-2.5

2.治疗时间 一般固定法3-5分钟,移动法为5-10分钟,大面积移动可适当延长至10-20分钟。

3.疗程 一般治疗次数6-8次,慢性病10-15次或更多。每日或隔日一次。疗程间隔1-2周。

六、主要适应证禁忌证

(一)适应证:

1.运动支撑器官创伤性疾病 腰痛、肌痛,挫伤,扭伤,肩关节周围炎,增生性脊柱炎,颞颌关节炎,腱鞘炎等。

2.疤痕,粘连,注射后硬结,硬皮症,血肿机化。

3.作用于局部及相应的神经节段时可治疗 神经炎,神经痛,幻肢痛,慢性荨麻疹,带状疱疹,湿疹,搔痒症,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胃肠功能紊乱。

4.其他 脑血管病偏瘫,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眼视网膜炎,玻璃体混浊,营养不良性溃疡。

(二)禁忌证

1.凡恶性肿瘤(大剂量聚集可治),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脏病的心区和星状神经节,出血倾向,静脉血栓之病区均禁用。

2.孕妇(早期)腹部及小儿骨骼处最好选用其它疗法。在头部、眼睛、心脏、生殖器部位治疗时剂量要严格掌握。

[附]处方举例:

1.超声波,连续式,慢移法,脊柱或骶髂病损区,0.4-0.8W/cm2,6-8分钟,每天一次,6-12次为一疗程。

适应证 腰骶劳损,骶髂劳损,棘间韧带劳损。

2.超声波 慢移法,连续式0.8W/cm2或脉冲式1-1.5W/cm2,疤痕,粘连部位,6-10分钟,每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

适应证 增生性疤痕,注射后硬结,局限性硬皮症。

3. 超声波 脉冲式,慢移法,相应的神经节段或神经疼痛区域,0.6-1.2W/cm2,4-10分钟,每日一次,6-12次为一疗程。

适应证 神经痛,溃疡病,搔痒症,湿疹,慢性荨麻疹。

4. 超声波:水枕法,慢移法,连续式,0.4-1.0W/cm2或脉冲式0.4-1.5W/cm2,病损区5-8分钟,每日一次,6-12次为一疗程。

适应证 某些眼病,小关节扭伤挫伤。

附一:超声药物雾化吸入疗法

超声雾化吸入疗法系气雾吸入疗法的一种。是利用超声的空化作用,使液体在气相中分散,将药液变成雾状颗粒(气溶胶),通过吸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病灶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应用超声雾化器产生的气雾,其雾量大,雾滴小(直径约1~8μm)而均匀,吸入时可深达肺泡,适合药液在呼吸道深部沉积。吸入一定的雾化剂,可解除支气管痉挛,减少粘膜水肿和液化支气管分泌物,利于自呼吸道排出及刺激呼吸道的自家清洁机制和改善通气功能;促进支气管炎症过程的控制。其优点是,药物可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局部,使局部药物浓度高,药效明显,对呼吸道疾病疗效快,用药省,全身反应少。此外,药液在超声作用下形成的雾滴具有空气离子的作用。

治疗设备 有雾化器和雾化液

超声雾化器 使用1,300~2,500KHz超声能通过以水为介质的耦合槽,传递到雾化罐内。超声振动作用于罐内液体,破坏其表面张力与惯性而产生雾滴,供患者吸入。

雾化液 对选择药物的要求:有效成分为水溶性,无强烈刺激,无毒性,不引起过敏反应;pH接近中性;能适应组织的胶体渗透压;有较好的雾化效果与稳定性,常用的有:

(1)湿润剂:0.45%盐水(蒸馏水与生理盐水各半),用于湿化痰液。

(2)粘液分解剂:①3%盐水或4﹪碳酸氢钠溶液。②5~20%乙酸半胱氨酸(痰易净Mucomist)5~10ml/次。③Ascotal(Oxymix)片,即维生素C100mg、碳酸氢钠70mg、硫酸铜0.2mg的合剂,1~2片/次。④溴苄环乙铵(必嗽平)4~8mg/次。⑤胰脱氧核糖核酸酶5~10μ/次。⑥α-糜蛋白酶5mg/次(生理盐水稀释)等。

(3)支气管扩张药:①间羟异丙肾上腺素1~2mg/次。②异丙基肾上腺素0.5~1mg/次。③肾上腺素0.2mg/ 次。④喘速宁(Inolin)0.5~1mg/次。⑤舒喘灵(Salbutanol)0.1mg/次。⑥氨茶碱12.5~50mg/次等。

(4)激素:地塞米松0.75mg/次;氢化可的松25~50mg/次。

(5)抗菌素:常用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新霉素、红霉素、制霉菌素、杆菌肽等,每次剂量按全日肌注量的1/4~1/8计。多粘菌素易引起支气管痉挛,不宜采用。

(6)中草药:鱼腥草、穿心莲、板蓝根、银黄、野菊花等以及其它中草药的提取液。

(7)其他:10%异菸肼、5~10%PAS、5%病毒灵、扑尔敏等。

治疗方法

吸入方式 ①开放式面罩:最常用,将面罩置患者口鼻前,不完全密闭。②呼吸器:超声雾化器与呼吸器送气管串联应用。③手捏加压吸入:超声雾化器与带有、呼吸阀门及手捏开关的加压吸入装置相联,由患者自己控制,作间歇正压吸入。

吸入时间、雾化量及疗程 通常每次吸入10~20分钟,雾量于开放式面罩每分钟耗水量1~2ml,勿超过3ml,婴幼儿不超过1ml。每日1~6次,一般2~3次。一疗程1~2周。

注意事项①雾化液每日新鲜配制,每次吸入药量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30~50ml稀释后放入雾化罐内。②治疗前先将痰液咳出或吸尽,以免妨碍雾滴深入。③治疗时嘱患者进行慢而深的吸气,吸气末梢停片刻,使雾滴吸入更深。④治疗开始后要注意有无呛咳和支气管痉挛。于雾量过大、雾化吸入时间过长、水分过多或应用对呼吸道有刺激的药物时,可引起支气管痉挛或水中毒。⑤治疗后1~2小时内注意拍击患者胸背,并鼓励患者咳嗽。⑥每日治疗结束时,面罩、雾化罐及管道要清洗,及用1‰新洁而灭浸泡消毒。绿脓杆菌的污染要用福尔马林在密闭箱内熏。

主要适应证 各种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包括真菌感染),如咽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等;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以及肺心病;全身其它疾病引起的肺部并发症如肺不张、肺部感染;胸外科手术后、声带息肉术后、呼吸道烧伤及麻醉后呼吸道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肺结核、矽肺等部疾病的局部给药等。还可进行家庭,病房内微小气候的改善,以供疾病防治,保健疗养和康复治疗之用。

附二:超声药物透入疗法(或称声透疗法)

(一)概述

超声药物透入疗法是利用超声波把药物经过完整的皮肤或粘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三)特点

1. 声透疗法不仅能将药物透入体内,同时保持原有药物性能,这样超声波和药物综合作用可使疗效加强。

2.声透疗法是将整个药物分子透入体内,所用的药源较广,不限于电离和水溶物质,可以根据药物性能配成水剂、乳剂或油膏等作为接触剂被透入。

3. 无电刺激现象,不发生电灼伤,操作简便。

缺点是药物透入体内的量和深度不易测定,影响药物透入的因素及超声对药物的影响等,尚须进一步研究。

(四)方法

声透疗法与一般的超声波治疗方法相同。所以不同的就是把药物加入接触剂中(如水剂、乳剂、油膏等)即可,治疗时多采用直接接触法。其强度:固定法一般为0.5W/cm2以下,移动法0.5~1.5W/cm2。治疗时间5~10分钟。

目前常用药物有:维生素C、氢化考的松、呋喃西林及其它抗菌素,普鲁卡因等麻醉药,柳酸、丹参等活血化瘀中药等。注意避免使用强烈刺激皮肤及引起过敏的药物。

(五)适应证

超声波本身的适应证和药物作用的适应证,二者结合起来考虑。

附三:超声间动电疗法

超声与某些治疗合并应用,可取得较单一治疗更好的疗效。超声间动电疗法是近年来应用的一种合并疗法。治疗时超声头通以间动电流作为间动电的作用极,非作用极则固定在身体相应的部位上,声头移动时,同时有超声和间动电流输入人体,此即所谓超声间动电疗法。

(一)超声间动电疗法的优点

1. 止痛作用由于两者的综合而加强,疗效快。

2.超声声头作大范围移动时,间动电作用范围亦随之扩大。

3.声头在病变区移动时,常出现局限的感觉过敏区和特征性带条状皮肤发红区,沿此区治疗,可收到较好效果。

(二)联合作用时两种治疗因素的特点及作用

间动电流:不用直流电成份,主要用密波(DF)。

超声波 用小功率,一般0.5W/cm2左右,脉冲频率50Hz,通断比为1:1,据认为这可和间动电的脉冲产生同步叠加的作用,结果震颤感加强。

(三)作用原理

是由于超声波的机械振动对组织产生的微细按摩及其形成的热和改变组织pH值而引起的止痛效应与间动电的扩张血管,止痛作用相叠加而成。

(四)治疗方法

用专门的间动超声治疗机,先在治疗部位上涂上一种导电的超声接触剂,在适当部位固定间动电的非作用极,声头放在皮肤面上,调节超声输出至0.5W/cm2,再调节间动电密波输出,到病人有明显颤动感。一般治疗5-10分钟。

附四:超声治癌

超声波治疗肿瘤的临床与动物实验研究,近年来有不少报导。总的研究结果证明,超声波可增强X线和化学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高强度超声波可直接杀死癌细胞。下面分别简述之:

(一)应用超声波治疗肿瘤

近年来国外有用超声热效应治疗癌症的报导:当用超声来加热鼠的肿瘤,发现超声加热是高度有效的。超声不仅能通过热效应来杀死癌细胞,而且还可通过所用的超声的绝对强度来杀死癌细胞,超声能量增加一千倍以上,具有显着抗癌作用。据观察,超声热治疗均比单一放疗和化疗效果为佳,病人受到表面灼伤的副作用也小。据报导,单用超声治疗头颈部肿瘤,使肿瘤范围缩小70%。若采用有扫描装置的特殊构造设备,将超声波聚集在表浅或深部肿瘤部位,治疗9例对放疗和化疗无效的黑色素细胞瘤病人,治后原发肿瘤包块消退,随访7-8月无转移现象。

聚集超声波疗法——聚集超声波的发射方向是随透镜而发生改变,利用其产生的焦点,作用于特定部位,可产生强有力的破坏作用。实际应用的超声波频率为1000千赫左右,焦点处的最大强度为500W~2KW/cm2,作用时间多采用1秒左右。声波在一定的深度部位,焦点处局部组织发生破坏作用,而对所通过的任何组织具有不发生任何损害的特性。本疗法于1957年最初试用于脑外科临床,用以破坏神经组织,以后渐用于定位脑手术,肿瘤,癌症,胆石,尿路结石,美尼尔氏征等疾病。

超声灭癌机理是由于高热、空化以及声流作用所致,因此其灭癌作用与其强度和试验温度有关。据实验,体外培养细胞经超声辐照后,其存活曲线明显存在一个阈值。超过阈值温度或超声强度略有增加,便能使存活率明显减少。

(二)超声波可增强X线的抗肿瘤效果

1. 超声波能提高肿瘤细胞对X线辐射的敏感性,能增强X线对肿瘤的作用。动物试验证明,超声波和X线联合应用较单用X线照射时肿瘤消散要快两倍。有人用强度1.5W/cm25分钟超声波同半量X线对实验性癌瘤联合作用比全量X线照射引起较明显的抗肿瘤效果。若用高强度超声波(50W/cm2、88千赫、照2秒、体1分,总共作用4秒)和X线辐射(总量2000拉德,分4次照射)综合作用大鼠皮下肿瘤,先声疗后X线,总共4次。观察到肿瘤生长受到抑制,至实验后60天,已有94%的动物肿瘤完全消散;而对照组肿瘤日益生长,至实验后30天已死亡了92%。

2. 超声加X线灭癌机理

实验研究证明,提高肿瘤局部温度和组织中的氧含量能提高X线对癌瘤的治疗效果。而超声作用正是达到这个目的适宜因素。资料证明,不论是低强度还是高强度超声波作用于肿瘤时,由于肿瘤周围组织供血状况的改善以及在肿瘤组织中的空化作用使水分子电离随之放出氧原子,而使肿瘤局部在超声作用之后含氧量增加,从而提高了X线的灭癌效果。

且发现,高强度超声波引起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的氧压分布不同,直接毗邻在超声辐射皮下的氧压变化是:逐渐下降到零,而在肿瘤的中心地带逐渐地增长,在声疗开始后2~3天达最大。可见,高强度超声波促进了肿瘤中氧含量增高,这个增高在第二次声疗后可能达到;所以“氧效应”加强X线照射的作用,应在第二次声疗后开始为合理。

亦有学者认为超声灭癌机理主要是由于局部高热,因此灭癌效果与肿瘤温度密切相关。

(三)超声透入抗癌药物的坑肿瘤作用

超声可将抗癌药物透入体内,并使它们在组织中的浓度大大地增加,还由于超声波和药物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加强了治疗效果,据研究抗癌药物透入的深度是4-5cm。

有人经过多次动物实验指出:高强度(50W/cm2)超声波不能作抗癌制剂的超声透入,因它可使抗癌药物失去活性。强度为3W/cm2的连续式超声波加防瘤软膏重复透入,其抑制癌瘤作用可达77%,但对机体有较大副作用。用频率800千赫,强度为2W/cm2的脉冲式超声波透入抗癌药物(环磷酰胺、熔肉瘤素软膏等)对大鼠移植的表浅癌和肉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使癌瘤完全消失,且无明显副作用。

但以上研究都处于动物试验阶段,如进一步改进可逐渐过渡到临床治疗表浅的恶性肿瘤的可能。

附五 次声武器

次声武器:频率为20~20000赫之间的声波称可听声,超过20000赫为超声,低于20赫为次声,次声武器就是一种把频率低于16赫的大功率次声波定向辐射作用人体,使人体器官及功能受到损伤或破坏,而致人伤亡的新式武器。目前研制中的次声武器以作用方式分有炸弹型(直接辐射高强度次声波)和频率差拍型(两个不同的声频,频差为数赫)作用,这样人体同时感受不同频率就像感受次声波一样。以作用机体系统分有精神摧毁型和器官杀伤型。前者专用于刺激大脑,损伤神经系统,后者损伤人体器官。迄今,已有三种次声武器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次声波在空中、水中、地面障碍物之间传播时吸收效果很少,传播速度快,作用距离远,穿透能力强(可穿透建筑物,掩蔽所,坦克和装甲车辆),防护较困难,故研究对它的防护十分重要。

第八章 光疗法

光疗法是利用日光或人工光线(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线、激光)防治疾病和促进机体康复的方法。日光疗法已划入疗养学范畴,理疗学中的光疗法是利用人工光辐射能防治疾病的方法。

第一节 光疗基础

一、光的性质

光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光具有波一粒二象性,即光是一种以电磁波的形式运动着的光子流。光子具有动能,也具有质量。

各种光子能量的大小用以下公式表示:

E=h · v

E-每个光子的能量,单位为尔格或电子伏特;

H-普朗克(Plank)常数,等于6.62·10-27尔格/秒或4.13·10-15电子伏特/秒;

v-光的振荡频率。

上述公式表明:光波频率愈高,光子的能量愈大。

二、光 谱

光谱是电磁谱的一部分,它包括可见光和不可见光两部分,不可见光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图8.1.1)。

三、光的基本理化学效应

能是物质运动的度量。各种物质对光能的吸收和蓄积必然伴随其运动形式的某种变化,从而产生各种理化学效应。其基本理化学效应如下:

(一)热效应 当吸收波长较长的光线(红外线和可见光)时,由于这部分光线的光子能量较小,主要是使受照射物质的分子或原子核的运动速度加快,因而产生热效应。

(二)光电效应 紫外线及可见光线(短波部分)照射可引起光电效应。产生光电效应的基本条件是每个光子的能量必须足以使电子从电子轨道上逸出。所以,红外线照射无论照射强度多大,因其光子的能量小,均不能引起光电效应。实验证明,紫外线及可见光线照射人体、动植物、金属和某些化学物质时,均可产生光电效应。

电磁波谱

图8.1.1 电磁波谱

(三)光化学效应 物质吸收光子后,可发生各种化学反应。光子被吸收后可发生下列几种情况:(1)如果光子能量很大,超过原子或基团之间的键能,使键断开;(2)击出电子(光电效应),使原子变成带正电荷的离子;(3)电子跃迁到能量级高的轨道,处于受激状态,使原子或分子获得附加能量。

A+h v=A*

这里A是未被激发的分子,A为处于受激状态的同一分子,h v是光线的光子能量。物质收光子后由于发生这些作用,而可继发产生各种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可有以下几种类型:

同质异构化 AB*=BA

分解AB*=A+B

置换AB*+C=AC+B

化合AB*C=ABC

敏化AB*+C=AB+C*

聚合AB*+AB*=AB*AB*

光化学效应是光的生物学作用的重要基础和原发性反应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荧光和磷光 某些物质吸收了波长较短的光能后可发出波长较长的光能(即继发的光能量低于原照射的光能量),荧光和磷光即属之。荧光即外界光线停止照射后,该物质所发的光也随之消失;磷光即外界光线停止照射时,该物质所发的光还持续一定时间。荧光和磷光主要是由于短波光线如紫光、紫外线、X线等照射引起的。

第二节 红外线疗法(Infrared radiation therapy)

一、红外线的物理性质

在光谱中波长自0.76至400微米的一段称为红外线,红外线是不可见光线。所有高于绝对零度(-273℃)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热射线。医用红外线可分为两类:近红外线与远红外线。

近红外线或称短波红外线,波长0.76~1.5微米,穿入人体组织较深,约5~10毫米;远红外线或称长波红外线,波长1.5~400微米,多被表层皮肤吸收,穿透组织深度小于2毫米。

二、红外线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一)人体对红外线的反射和吸收 红外线照射体表后,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被皮肤吸收。皮肤对红外线的反射程度与色素沉着的状况有关,用波长0.9微米的红外线照射时,无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60%;而有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40%。长波红外线(波长1.5微米以上)照射时,绝大部分被反射和为浅层皮肤组织吸收,穿透皮肤的深度仅达0.05~2毫米,因而只能作用到皮肤的表层组织;短波红外线(波长1.5微米以内)以及红色光的近红外线部分透入组织最深,穿透深度可达10毫米,能直接作用到皮肤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及其他皮下组织(表8.2.1)。

(二)红外线红斑 足够强度的红外线照射皮肤时,可出现红外线红斑,停止照射不久红斑即消失。大剂量红外线多次照射皮肤时,可产生褐色大理石样的色素沉着,这与热作用加强了血管壁基底细胞层中黑色素细胞的色素形成有关。

(三)红外线的治疗作用 红外线治疗作用的基础是温热效应。在红外线照射下,组织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物质代谢增强,组织细胞活力及再生能力提高。红外线治疗慢性炎症时,改善血液循环,增加细胞的吞噬功能,消除肿胀,促进炎症消散。红外线可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镇痛、解除横纹肌和平滑肌痉挛以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作用。在治疗慢性感染性伤口和慢性溃疡时,改善组织营养,消除肉芽水肿,促进肉芽生长,加快伤口愈合。红外线照射有减少烧伤创面渗出的作用。红外线还经常用于治疗扭挫伤,促进组织肿张和血肿消散以及减轻术后粘连,促进瘢痕软化,减轻瘢痕挛缩等。

表8.2.1 皮肤对红外线的透过率

波长(微米) 透过率(%)
2.0
1.5
1.2
1.0
0.8
0.7
0.6
0.57
0.54
16
39
40
40
40
37
37
32
16

(四)红外线对眼的作用 由于眼球含有较多的液体,对红外线吸收较强,因而一定强度的红外线直接照射眼睛时可引起白内障。白内障的产生与短波红外线的作用有关;波长大于1.5微米的红外线不引起白内障。

(五)光浴对机体的作用 光浴的作用因素是红外线、可见光线和热空气。光浴时,可使较大面积,甚至全身出汗,从而减轻肾脏的负担,并可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肾功能的恢复。光浴作用可使血红蛋白、红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增加,轻度核左移;加强免疫力。局部浴可改善神经和肌肉的血液供应和营养,因而可促进其功能恢复正常。全身光浴可明显地影响体内的代谢过程,增加全身热调节的负担;对植物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也有一定影响。

三、设备与治疗方法

(一)红外线光源

1. 红外线辐射器 将电阻丝缠在瓷棒上,通电后电阻丝产热,使罩在电阻丝外的碳棒温度升高(一般不超过500℃),发射长波红外线为主。

红外线辐射器有立地式和手提式两种。立地式红外线辐射器的功率可达600~100瓦或更大。

近年我国一些地区制成远红外辐射器供医用,例如有用高硅氧为元件,制成远红外辐射器。

2. 白炽灯 在医疗中广泛应用各种不同功率的白炽灯泡做为红外线光源。灯泡内的钨丝通电后温度可达2000~2500℃。

白炽灯用于光疗时有以下几种形式:

立地式白炽灯:用功率为250~1000W的白炽灯泡,在反射罩间装一金属网,以为防护。立地式白炽灯,通常称为太阳灯。

手提式白炽灯:用较小功率(多为200W以下)的白炽灯泡,安在一个小的反射罩内,反射罩固定在小的支架上。

3. 光浴装置 可分局部或全身照射用二种。根据光浴箱的大小不同,在箱内安装40~60W的灯泡6~30个不等。光浴箱呈半圆形,箱内固定灯泡的部位可加小的金属反射罩。全身光浴箱应附温度计,以便观察箱内温度,随时调节。

(二)红外线治疗的操作方法

1. 患者取适当体位,裸露照射部位。

2. 检查照射部位对温热感是否正常。

3.将灯移至照射部位的上方或侧方,距离一般如下:

功率500W以上,灯距应在50~60cm以上;功率250~300W,灯距在30~40cm;功率200W以下,灯距在20cm左右。

4.应用局部或全身光浴时,光浴箱的两端需用布单遮盖。通电后3~5分钟,应询问患者的温热感是否适宜;光浴箱内的温度应保持在40~50℃。

5. 每次照射15~30分钟,每日1~2次,15~20次为一疗程。

6.治疗结束时,将照射部位的汗液擦干,患者应在室内休息10~15分钟后方可外出。

[附]注意事项

(1)治疗时患者不得移动体位,以防止烫伤。

(2)照射过程中如有感觉过热、心慌、头晕等反应时,需立即告知工作人员。

(3)照射部位接近眼或光线可射及眼时,应用纱布遮盖双眼。

(4)患部有温热感觉障碍或照射新鲜的瘢痕部位、植皮部位时,应用小剂量,并密切观察局部反应,以免发生灼伤。

(5)血循障碍部位,较明显的毛细血管或血管扩张部位一般不用红外线照射。

(三)照射方式的选择和照射剂量

1. 不同照射方式的选择 红外线照射主要用于局部治疗,在个别情况下,如小儿全身紫外线照射时也可配合应用红外线做全身照射。局部照射如需热作用较深,则优先选用白炽灯(即太阳灯)。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可用局部光浴;治疗多发性末梢神经炎可用全身光浴。

2. 照射剂量 决定红外线治疗剂量的大小,主要根据病变的特点、部位、患者年龄及机体的功能状态等。红外线照射时患者有舒适的温热感,皮肤可出现淡红色均匀的红斑,如出现大理石状的红斑则为过热表现。皮温以不超过45℃为准,否则可致烫伤。

四、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神经根炎,神经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痉挛性麻痹、弛缓性麻痹,周围神经外伤,软组织外伤,慢性伤口,冻伤,烧伤创面,褥疮,慢性淋巴结炎,慢性静脉炎,注射后硬结,术后粘连,瘢痕挛缩,产后缺乳,乳头裂,外阴炎,慢性盆腔炎,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溃疡等。

(二)禁忌证 有出血倾向,高热,活动性肺结核,重度动脉硬化,闭塞性脉管炎等。

[附]处方举例

(1)红外线照射双膝关节

灯距40cm,30分钟,每日一次,7次。

适应证: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2)红外线照射右侧胸廓(下半部)

灯距50cm,20分钟,每日一次,8次。

适应证:右侧干性胸膜炎

(3) 太阳灯照射腰骶部

灯距40cm,20~30分钟,每日一次,6次。

适应证:腰骶神经根炎

(4)全身光浴

箱内温度40~45℃,20~30分钟,每日一次,8次。

适应证: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5)左小腿局部光浴

20~30分钟,每日一次,8次。

适应证:左侧腓总神经外伤

第三节 可见光疗法(Visible light therapy)

一、可见光的物理性质

可见光线为能引起视网膜光感的辐射线,波长范围为760~400nm,在此波段范围内,不同波段产生不同的颜色。不同波长可见光线的光子能量不等。

二、可见光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人和动物活性的昼夜节律以及一系列的生理功能节律,与自然界的照明节律(日夜交替)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见光线对有生命的机体是极其重要的。

(一)可见光线通过视觉器官对机体的作用

视觉器官接受可见光线的作用后,产生的神经冲动经间脑可达脑下垂体及其它内分泌腺,这些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进入血流,从而影响其它组织器官和整个机体的功能。长期排除光线对眼睛的作用可严重破坏性腺的正常功能活动。可见光线视觉器官可影响代谢过程,加强氧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排泄。红色、橙色、黄色可引起呼吸加快、加深及脉率增加,绿色、蓝色、紫色可引起相反的改变,紫光和蓝光照射可降低神经的兴奋性,红光可明显提高神经的兴奋性,黄光和绿光则没有明显的影响。

可见光线可提高皮肤的感受性,影响人的神经精神活动性;蓝光、绿光、特别是紫光可明显减缓精神的反应过程,而红光可使精神振奋。

(二)蓝紫光对核黄疸的治疗作用

对患核黄疸的新生儿用盖光或白光照射其皮肤时,血清中胆红素含量下降,皮肤退黄。胆红素对光线吸收最佳的部分波长为420~460nm,即蓝紫光。其吸收蓝紫光后,通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变化,最后形成一种水溶性低分子量的产物,由尿排出体外。

三、设备与治疗方法

(一)光源

最常用的人工可见光线的光源是白炽灯,如果加不同颜色的滤板后即获得各色的可见光线,如红光、蓝光、紫光;利用不同的荧光物质制成的荧光灯也可发出各色的可见光线。

(二)治疗方法

1. 蓝紫光治疗新生儿核黄疸 以10支20W的蓝光荧光灼或日光荧光灯(需滤去所含的紫外线)按半月形悬挂在距治疗床70cm的高度,以婴儿胸骨柄为中心进行照射。照射6~12小时,停照2~4小时,或连续照射。两种照射方法总照射时间蓝紫光为24~48小时,白光为24~72小时。灯管的总功率不得超过200W。

如无上述光源,可用白炽灯覆盖以蓝复写纸照射(注意复写纸易燃),距离为30~40厘米,每照射3~4小时停照1小时,共照射72小时。照射时应保护眼睛,并常翻身,患儿体温应保持在37.5~37.7℃以下。

如照射总时间达24小时后仍不退黄,且症状不缓解,则需改用其它疗法。

2. 有色光的一般治疗方法 在临床治疗中多用红光或蓝光治疗一些疾病;光源采用白炽灯加红色或蓝色滤板即可。照射距离视灯的功率大小而定,若在200W以下,红光照射距离在20cm以内,蓝光在10cm以内。

四、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红光照射适用于面神经炎(急性期),急性扭挫伤,急性上颌窦炎,产后会阴撕裂等。蓝光照射可用于治疗急性湿疹,急性皮炎,灼性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等。蓝紫光照射可治疗新生儿核黄疸。

禁忌证 与红外线同。

第四节 紫外线疗法(Ultraviolet radiation therapy)

一、紫外线光谱及生物学作用特点

紫外线的光谱范围为400~100nm。紫外线在日光中虽只占1%,但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界物理因子,是各种生物维持正常新陈代谢所不可缺少的。在医学上已广泛应用人工紫外线。根据1932年第二届理疗和光生物学大会的建议,将紫外线光谱分为三个波段:

长波紫外线(UVA):波长400~320nm,其生物学作用较弱,有明显的色素沉着作用,引起红斑反应的作用很弱,可引起一些物质(荧光素钠、四环素、硫酸奎宁、血卟啉、绿脓杆菌的绿脓素和某些霉菌产生的物质等)产生荧光反应。还可引起光毒反应和光变态反应等。

中波紫外线(UVB):波长320~275nm,是紫外线生物学效应最活跃部分。红斑反应的作用很强,能使维生素D原转化为维生素D,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和黑色素产生以及抑制变态反应等作用。

短波紫外线(UVC):波长275~180nm,红斑反应的作用明显,对细菌和病毒有明显杀灭和抑制作用。

紫外线的各种生物学作用都有一定的光谱特点,从而可描绘出一定的曲线,即紫外线生物学作用的光谱曲线(图8.4.1)。

Ⅰ紫外线杀菌作用曲线:在短波部分,杀菌作用最强的部分为250~260nm,而接近可见光线的长波紫外线几乎无杀菌作用。

Ⅱ 紫外线的维生素D形成作用曲线:也有峰值,波长位于280nm。

Ⅲ紫外线的红斑形成曲线: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位于波长297nm,第二个高峰位于波长250~260nm。虚线为色素形成作用曲线表明其作用最强的部分在长波紫外线的范围内。

紫外线生物学作用的光谱曲线 图8.4.1 紫外线生物学作用的光谱曲线
Ⅰ-杀菌作用曲线
Ⅱ-维生素D形成作用曲线
Ⅲ-皮肤红斑形成作用曲线
Ⅳ-色素形成作用曲线

二、紫外线的生物学效应

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很复杂,包括对酶系统、活性递质、原生质膜、细胞代谢、机体免疫功能和遗传物质等的直接和间接的作用。这是因为这部分光线的光子的能量最大,能对原子的电子层产生作用,使原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而处于激发态,或使某些化学键断开,或使某些共价分子发生均裂而形成自由基等。由于紫外线照射能引起一系列的光学反应,因此能产生复杂的生物学效应。

(一)产生红斑反应

1. 紫外线红斑性质和组织学变化

紫外线照射皮肤或粘膜后,经2~6小时的潜伏期,局部出现界限清楚的红斑。由于照射剂量不同,红斑反应强度也不同。弱红斑持续十余小时,强红斑可持续数日,红斑消退后,皮肤可有脱屑现象和遗留色素沉着。

紫外线红斑是一种非特异性急性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乳头层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数量增多,血管内充满红细胞和白细胞,内皮间隙增宽,通透性增强,白细胞游出,皮肤水肿。表皮棘细胞层中有发生变性的细胞,胞浆呈均质性,着色较深,核皱缩,着色亦较深。在变性细胞的周围有小泡形成,在小泡周围积聚大量白细胞。表皮中出现角化不良细胞,即晒斑细胞。皮肤红斑消失后,渗出过程停止,水肿消退,整个表皮增厚,角质层增厚脱离。紫外线照射引起皮肤组织的明显变化。中、短波紫外线引起表皮的变化比真皮的变化明显,而长波紫外线则能引起真皮的明显变化。

紫外线照射的特点是能引起表皮各层细胞的显著变化。在部分上皮细胞变性、脱落的同时,伴随表皮细胞增殖和更新过程加速,基底细胞中分裂细胞明显增多,黑色素复合体也增多。紫外线对结缔组织的作用只有用大剂量才可发生。

2. 紫外线红斑反应的机理

紫外线照射皮肤,大部分被表皮所吸收而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引起蛋白分子变性分解,促进皮肤前列腺素合成,从而产生多种活性递质。实验证明,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后,局部皮肤中的组胺,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E1、E2、D2、F2α和6-OXO-F1d的浓度明显升高。组胺和前列腺素为细胞的内源性炎性递质,因此,紫外线红斑反应部分地是由组胺和前列腺素作递质。

紫外线照射后,皮肤内的自由基增加。已知自由基损伤类脂膜,使溶酶体膜不稳定,随之溶酶体内多种酶释放。已证明,在紫外线照射后18小时,皮肤抽吸水疱液中的乳酸脱氢酶和磷酸二酯Ⅰ等的浓度明显升高,这将影响皮肤组织的代谢。

紫外线红斑发生的机理除与体液因素有关外,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也有重要意义。当神经损伤、神经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时,红斑反应明显减弱。

3. 影响紫外线敏感性的因素

(1)人体不同部位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不同,其基本规律是:躯干>上肢>下肢;屈侧>伸侧;四肢近端>远端。所以胸腹部最敏感,而手背脚背部皮肤很不敏感,需用大剂量才能引起红斑反应。(表8.4.1)

附:粘膜对紫外线照射的反应

与皮肤不同,由于粘膜无角质层与棘细胞层,故在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的组胺类物质少。又因粘膜的血管丰富,易随循环将组胺类物质消散,故粘膜出现红斑快、消失快。

(2)生理因素

年龄与紫外线敏感性的关系:新生儿和老年人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低,2岁以内的幼儿和处于青春发动期的青年对紫外线的敏感性较高。据观察:2个月到1岁的幼儿对紫外线最敏感。

关于性别与紫外线敏感性的关系:国内多数报告认为男性较女性敏感。据我国不同地区的观察,一致得出结论,男女对紫外线敏感性的差别不大。妇女在经期、经前期或妊娠期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和升高,经后期则敏感性降低。

皮肤颜色的黑、白及其程度的深浅对紫外线敏感性影响不大,重要的是皮肤经常受到日光照射的情况,常在室外劳动、运动、锻炼的农民、学生、战士,因皮肤常受日光中的紫外线的照射,故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低;常做室内工作、坑道作业、矿井劳动的人员对紫外线较敏感。此外,不同民族或不同着装习惯等也可影响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

[附]表8.4.1 不同部位皮肤对紫外线敏感性的比

报告单位 腹部 胸部 颈部 背部 腰部 上臂内侧 大腿内侧 大腿外侧 手背 足背 备注
汤岗子矿泉理疗医院 1.9 1 1.7 1.1 1.2 2.8 2.8 1.9 122.8 106 春季
北京友谊医院 1 1.4 2.6 1.7 2.6 1 2.5 2.4 7 4
广州军区总医院 1 0.8 1.5 1 1.2 1.2 1.8 1.8 8 12
七医大(重庆) 1 2 1 1 3 3 6
沈阳军区总医院 1 1.1 0.7 1 1.57 1.51 1.66 135 157 2-3月
四医大(西安) 1 0.8 0.7 0.97 2.3 1.85 1.6 秋季

高级神经兴奋性增强者敏感性升高,抑制过程增强者敏感性降低。

体质衰弱,在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后处于高度疲倦状态时敏感性降低。

登高山后,由于机体生理状况的改变,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升高。

在不同季节、由于机体受日光中紫外线照射的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机体功能(基础代谢的强度、内分泌功能等)的某些变化,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也有波动。一般认为:在春季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最高,在夏季最低,在秋冬逐渐升高。

(3)病理因素

临床观察发现:患病的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发生改变,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阿狄森氏病、痛风、高血压、肝胆疾患(血中胆红质升高者)、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感染性多发关节炎、活动性肺结核、白血病、恶性贫血、食物中毒、光性皮炎、湿疹、夏季水泡病、雷诺病、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多发性硬化(椎体损伤侧)等病症多数患者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可在不同程度的升高。

糙皮病、皮硬化症、重症冻疮、急性重度传染病(如伤寒、痢疾等)慢性传染病后全身衰竭、丹毒、气性坏疸、广泛的软组织损伤、慢性小腿溃疡、慢性化脓性伤口,由于营养不良而致皮肤干燥等病症的患者全身或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对战伤的观察常发现,在断离神经分布区内红斑反应减弱、当神经尚未完全断离时,红斑反应增强。正中神经及坐骨神经损伤时红斑减弱的程度比其它神经损伤时更为明显。上臂神经-血管从损伤时红斑反应减竭。

在临床工作中,已将测定紫外线红斑反应做为判断机体生理和病理状况的客观指标,以协助诊断。

(4)药物的影响

碘制剂,磺胺制剂,四环素,强力霉素,灰黄霉素,保太松,吡制剂,水杨酸,奎宁,萤光素,铋制剂,非那根,冬眠灵,痛痉宁,氯磺丙脲,吖啶,甲基多巴,双氢克尿塞,芳基磺酰脲(D860),炔诺酮类等药物长期的,大剂量的采用可使皮肤的紫外线敏感性升高。

一些麻醉剂,钙制剂,溴制剂,胰岛素,硫代硫酸钠等药物可降低皮肤的紫外线敏感性。

4. 紫外线生物剂量

由于紫外线敏感性有明显个体差异,所以用生物剂量作为紫外线治疗照射的剂量单位。所谓一个生物剂量也就是最小红斑量(MED),即紫外线灯管在一定距离内(常用50厘米),垂直照射下引起最弱红斑反应(阈红斑反应)所需的照射时间。

5. 紫外线红斑的分级

由于紫外线剂量不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红斑反应。紫外线红斑的分级及其指征列表(表8.4.2)如下:

表8.4.2 紫外线红斑分级

红斑等级 生物量 红斑颜色及持续时间 自觉症状 皮肤脱屑 色素沉着
亚红斑 1以下 无红斑反应
阈红斑 1 微红,12小时内消退 较大面积照射时可有轻微的灼热感
弱红斑量(一级红斑量) 2-4 淡红,界限明显,12小时左右消退 灼热感、痒感、偶有微痛 轻微 无(数次照射后可有轻微色素沉着)
中红斑(二级红斑量) 5-6 鲜红,界限很明显,可出现皮肤微肿,2-3日内消退 刺疼明显的灼热感 轻度 轻度
强红斑(三级红斑量) 7-10 暗红,皮肤水肿,4-5日后逐渐消退 较重度的刺疼和灼热感,可有全身性反应 明显脱屑 明显
超强红斑(四级红斑量) 10以上 暗红,水肿并发水泡,持续5-7天后逐渐消退 重度刺疼及灼热感,可有全身性反应 表皮大片脱落 明显

(二)色素沉着

紫外线大剂量照射或小剂量多次照射,可使局部皮肤产生色素沉着,变成黑色。长波紫外线的色素沉着作用强,短波紫外线的色素沉着作用弱。色素沉着作用最强的长波紫外线的波长范围分别为:360~380nm,320~400nm,315~400nm。

皮肤色素形成的原理因紫外线的波长不同而分以下两种:

长波紫外线照射后数分钟内,在表皮基底细胞的原生质中酪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二羟苯丙氨酸在多帕氧化酶作用下形成黑色素,照后约一小时达高峰;其次是紫外线照后黑色素颗粒分散移动,分散后的黑色素颜色较分散前色深,这是一种后作用,在照后至少数天才达最高峰。

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波长短于315nm,380~310nm)可刺激表皮的黑色素细胞产生新的黑色互,这种反应在照后48小时开始,十数天后渐达高峰。

(三)促进维生素D生成

维生素D的化学本质是类固醇衍生物,有维生素D2和D3两种。维生素D2又称钙化醇,它是由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而转变生成的;维生素D3又称胆钙化醇,它是由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而转变生成(图15-9)。

维生素D2和D3的生成

图15-9 维生素D2和D3的生成

两种维生素D具有同样的生理作用。人体主要从动物性食品中获取一定量的维生素D3而植物中的麦角固醇除非经过紫外线照射转变为维生素D2,否则很难被人体吸收利用。然而,正常人所需要的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7-脱氢胆固醇的转变。7-脱氢胆固醇存在于皮肤内,它可由胆固醇脱氢产生,也可直接由乙酰COA合成。人体每日可合成维生素D3200~400国际单位(1国际单位=0.052微克维生素D3),因此只要适当接受阳光照射,即可满足生理需要。维生素D3或D2的生理活性低,它们必须在体内经过肝细胞和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羟化酶系的一系列羟化,生成25-羟维生素D3(25-OH·D3)和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才能成为活性高的维生素D。

(四)抑制变态反应

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有抑制第Ⅰ型和第Ⅳ型变态反应的作用。第Ⅰ型变态反应同肥大细胞和嗜硷粒细胞脱粒释放大量组胺等活性递质有关。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在皮肤内产生的组胺同细胞膜上H2和H1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使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被激活和鸟苷酸环化酶活性受抑制,因而胞浆cAMP含量增加和cGMP含量降低,肥大细胞和嗜硷粒细胞的胞膜和胞质趋于稳定,嗜硷颗粒脱失减少,组胺等递质的释放也减少。

前列腺素和肾上腺素、氨茶硷一样都是属于刺激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物质,也有使cAMP浓度升高的作用。前列腺素和免疫应答反应有密切关系,其中特别是PGE2则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因此,紫外线的脱敏作用,可能还同紫外线照射皮肤内多种前列腺素含明显升高有关。

实验证明,中波紫外线照射在抑制接触性过敏反应的作用。如果将白鼠或豚鼠等动物背部用UVB照射一次,5天后,在腹部用三硝基氯苯(TNCB)涂抹进行致敏,7天后再用小剂量TNCB涂抹耳部,激发变态反应,24小时观察耳部肿胀情况,则可发现该动物耳部肿胀程度远比未经紫外线照射动物的减轻。

(五)光敏反应

光敏反应(Photosensitivity)包括光毒反应(Phototoxicity)和光变态反应(Photoallergy)两大类。

1.光毒反应,呋喃香豆素类、煤焦、四环素族和汞制等药物与紫外线照射同时应用,可增强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产生较强的皮肤反应,临床上用以提高紫外线治疗某些皮肤病的疗效。例如银屑病患者口服8-甲氧补骨脂素后1~2小时,用长波紫外线照射,使DNA形成链间光加成物,表皮细胞DNA复制受抑制,延长细胞增殖周期。这类反应与免疫反应无关,需要较大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后才能发生。

2. 光变态反应少数人单受日光(或人工紫外线)照射,或同时有已知外源光敏剂存在时,可能发生日光荨麻疹或接触性光过敏性皮炎。此类光敏反应与免疫反应有密切关系,已知外源光敏剂主要有卤化水杨酰苯胺、氯丙嗪和六氯酚、血卟啉类及叶绿素类。引起光变态反应的抗原或是由于光的照射而发生变化的皮肤蛋白或核酸,或是由于外源光敏剂吸收光能发生变化并同蛋白载体一起形成。引起光变态反应的光波域主要有长波紫外线的称围。

(六)杀菌作用

波长在300nm以下的紫外线有明显杀菌作用,而杀菌作用最强的为253~260nm。细菌或病毒的蛋白质和核酸能强烈吸收相应波长的紫外线,而使蛋白质发生变性离解,核酸中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DNA结构和功能受损害,从而导致细菌和病毒的死亡。

(七)荧光反应

许多荧光物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产生一定颜色的可见光。根据所的主的荧光,临床上有一定诊断意义。例如,血卟啉在UVA照射下产生桔红色荧光,花斑癣呈金黄色荧光,发癣呈鲜明的兰绿色荧光,四环素呈黄色荧光等。临床上可利用它检测瘤组织和某些皮肤病。

三、两种紫外线照射法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

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可用不同的紫外线照射剂量,达到不同的红斑反应。一次照射的面积和总照射次数亦不相同。一般常用的照射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法及其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

1.按不同治疗目的采用不同强度的红斑量开始照射,以后根据皮肤反应和病情适当增加剂量(约为前量的30%~50%),以达到经常保持红斑反应为目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如肉芽组织新鲜,并将长满伤口,需要促进上皮生长时,重复照射时反而要进行减量。此法用于局部照射治疗,每次照射面积一般在400~600cm2以内,每日或隔日1次,4~6次为一疗程。

2. 治疗作用

(1)增强防卫功能当机体受到超过生理水平的刺激时,就要动员防卫功能。红斑剂量的紫外线照射是一种较强的刺激,故可以起到动员机体防卫功能的作用。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组胺、类组胺等生物学高活性物质,经血液循环可作用到交感神经系统和垂体-肾上腺系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强全身性的适应和防卫功能。在红部位可加强皮肤的障壁功能,因而可提高对各种不良刺激的抵抗力。

(2)抗炎作用红斑剂量紫外线照射首先可加强红斑部位的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强新陈代谢,使组织温度升高,进一步动员皮肤内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增加抗体的生成,提高组织细胞活性,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机能,使白细胞数量增加,且吞噬机能加强。近年关于紫外线治疗肺炎作用机理的研究发现:紫外线照射可稳定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溶酶体的膜,提高其抵抗力,可加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中核酸的合成,从而提高吞噬成分和淋巴成分的抗炎性能。临床实践证明: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对肌肉和神经的风湿性炎症,或较浅在的、急、慢性化脓性炎症有良好的疗效。心脏或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炎症时,活动性肺结核时,加剧病灶的反应对该器官和整个机体不利,故不宜进行大面积红斑量紫外线照射。

(3)加速组织再生强红斑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细胞分解产物(如:氨基酸、嘌呤、核糖核酸、组胺等)可刺激成血管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的成长,同时还可作为受损细胞的营养物质;弱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可加强核酸的合成和加速细胞的分裂;中等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后约3小时内DNA的合成和细胞分裂明显受到抑制,在数小时或1日内周复正常,随后出现DNA合成和细胞分裂的加速阶段,于2-3日内达高峰,以后逐渐恢复;由于紫外线红斑加强血液供给,提高血管壁的渗透性。故有利于血中营养物质进入损伤的组织内。改善细胞的再生条件。因此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可加速组织再生,增强组织的反应性,加速伤口愈合。

(4)调节神经功能紫外线红斑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有人以优势法则解释这一作用的原理,即在一定部位造成强红斑反应,通过反射机制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新的优势灶,由于负诱导可减弱另一部位的疼痛性质的病理优势灶。

在一定的脊髓节段部位,以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如领区中等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可调节与该节段相关的植物神经的功能,进而影响其所支配器官的营养和功能,并可反射性地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紫外线红斑对交感神经节有“封闭”作用,即当其兴奋性升高时,以局部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可降低其兴奋性。

(5)治疗皮肤病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对些皮肤病有明显治疗效果,其中特别对玫瑰糠疹、带状疱疹、花斑癣、毛囊炎和脓疱性皮炎等的疗效,尤为显著。对神经性皮炎、湿疹、体癣、银屑病、圆形脱发和白癜疯等也有一定疗效。这是由于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对皮肤组织有强烈的作用,引起皮肤组织一系列组织形态学和组织化学的变化。

(6)脱敏作用如上所述,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有抑制第Ⅰ型和第Ⅱ型变态反应的作用,其作用波段主要为中波紫外线。临床上可用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皮肤搔痒症、接触性皮炎等。

(7)影响胃肠等器官的功能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后,可使局部组织的组胺类物质含量增加2~10倍,通过神经-体液机制可使胃的分泌功能增强2倍左右,胃的酸度提高100%~60%。另报告:亚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可加强胃的分泌,而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可减弱胃的分泌,故原理能不仅从体液方面解释,必须考虑有关的神经生理法则。此外,紫外线红斑可加强肠蠕动和子宫收缩。

(8)加强药物作用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用红斑量紫外线局部照射,可提高水杨酸钠的疗效。作用原理如下:水杨酸钠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是靠其组织内分解出的水杨酸,为此,组织内必须有足够的CO2和钠结合才能使水杨酸分解出来。在正常情况下,组织内CO2的含为6%左右,不足以产生这种反应,只有当炎症组织内CO2的含量达到17.5%以上时方能产生此反应,因此在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时,水杨酸钠才有明显的抗风湿作用。对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用红斑量紫外线照射使患部产生非特异性炎症,增加组织内CO2的含量,有利于水杨酸钠的分解,可提高药物疗效。

由于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的部位血管的渗透性增加,血液循环改善,故静脉注入染料后,在红斑反应部位沉积较多,因此以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患部,可以使药物较多地集中在病灶部位。

紫外线红斑的治疗作用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在统一的机体内还有互相加强的“协同作用”,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注意一个基本前题:即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和剂量以及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必须适当。

(9)调节内分泌功能近年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工作中证明:以中等红斑量紫外线交替照射腰背部两侧肾上腺区可促进交感-肾上腺系统和肾上腺皮质的功能正常化,从而提高机体的反应性,有利于一些病理进程的解除。这种照射方法已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3. 红斑量紫外线局部照射法的适应证

(1)急性化脓性炎症较浅表的软组织炎症,如疖、痈、急性蜂窝组织炎,急性乳腺炎,丹毒、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急性静脉炎,以及某些非化脓性急性炎症,如肌炎,腱鞘炎,关节炎以及耳鼻喉科、口腔科化脓性炎症等。

(2)伤口及慢性溃疡

(3)急性风湿关节炎,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4)各种神经痛,神经炎,神经根炎及胃肠分泌功能紊乱。

(5)哮喘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迂延性肺炎等。

(6)皮肤病如玫瑰糠疹,脓疱性皮炎,白癜风、脱发等。

(7)皮下瘀血斑。

(二)无红斑量紫外照射法及其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

1. 方法用亚红斑量(少于一个生物量)开始照射。如1/8~1/2生物量开始,隔次或每隔2次增1/4~1/2生物量,达3~5个生物量为止,每日1次,20~24次为一个疗程。多用于全身照射。照射距离采用100cm。紫外线全身照射的剂量进度可分三种。即基本进度、缓慢进度和加速进度。一般多采用基本进度,对体弱和敏感性升高者,可用缓慢进度,对体质好者可用加速进度。(见表8.4.4,表8.4.5)

2. 治疗作用

(1)生成维生素D,预防和治疗佝偻病和骨软化症

当人体长期缺乏阳光照射时,由于紫外线的作用不足,体内维生素D含量减少,因而肠对钙、磷的吸收降低,食物中大量的钙和磷被排出体外。另一方面,为维持内各器官的功能血中必须保持一定量的钙和磷,因此必须从体内含有这些物质的组织中摄取,从而造成一些组织器官,特别是骨组织含钙量的减少,以致发生病变,在小儿患佝偻病,在成人,尤其是孕妇,则患软骨病。成人骨质缺钙时易骨折或易患骨髓炎。牙齿缺乏钙质时易生龋齿。由于缺钙,血管壁的通透性升高,易产生渗出性反应,故易患伤风、感冒或其他合并症。机体缺乏钙时,对结核杆菌的抵抗力下降,结核病已愈者易复发,未愈者钙化速度减慢。

维生素D又是神经的营养物质,是对大脑皮质的功能和氧化还原过程有重大影响的因子。当维生素D显著缺乏时,神经细胞的呼吸功能降低,氧化还原过程减弱,因此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另一方面,机体缺钙时中枢神经呈病理性的兴奋性升高,从而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脑力劳动效率下降。

维生素D3是人体重要免疫调节剂。

为防治人体接受紫外线的不足,维生素D缺乏,体内钙、磷代谢失调,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一些病变,紫外线照射是非常重要的防治措施。

(2)加强免疫功能作用

免疫系统是机体的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免疫反应是机体抵御抗原物质的侵袭,以维持体内免疫功能相对稳定,是机体和环境统一的一种表现,阳光中的紫外线经常作用于人体,对免疫系统的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若机体长期缺乏紫外线照射,可致免疫功能低下,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减弱,故易患各种传染病,如皮肤化脓性症、感冒、流感、肺结核、气管炎、肺炎等,因此为了保证机体正常的免疫机能,经常的紫外线照射是必不可少的外界条件。

紫外线照射可使皮肤的杀菌力增强,血中各种体液免疫成分的含量增多,活性加强,白细胞吞噬机能加强。紫外线照射可加强抗体的生成,加速抗体的蓄积;可使血清中凝集素含量升高,而且降低较慢,若在接种前照射则这种效果更加明显。实验证明:紫外线照射可加强补体的活性,如用1/5或1/5生物量紫外线照射家兔,可使其血清补体滴度明显升高,在二周内升高到最高值并保持二周久。

紫外线照射可加强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巨噬细胞能吞噬、消化、清除异物外,还参与免疫反应,它能把抗原或抗原的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从而促进抗体的生成。

不同波长的紫外线照射机体都可加强免疫功能,但长波紫外线照射比全光谱紫外线照射的效果更好;中波和长波紫外线照射较短波紫外线照射对免疫球蛋白的生成作用更强。阳光中的紫外线以含长波紫外线为主,故阳光照射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3. 无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法的适应证紫外线照射不足者,维生素D缺乏症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失调的患者,如佝偻病、老年人、体弱,长期卧床骨质疏松患者;流感、伤风感冒,妊娠期缺乏维生素D,渗出性素质,营养不良。

四、紫外线光量子照射血液回输疗法

1、概论

光量子血液疗法(The method of QuantumHemotherapy)属于物理治疗学范畴。该疗法在消毒抗凝条件下抽取病人少量静脉血(每公斤体重3-5ml),必要时也可用献血员同型静脉血,经体外在特制的光量子血疗仪中进行紫外线照射,充氧等处理后立即回输病人体内以治疗疾病。迄今,常用的紫外线光量子血液疗法的光辐射波谱是360~240nm紫外线波段,称紫外线照射血液疗法(Ultraviolet Irradiation of the Blood UIB)。后来,有人在照射血液同时给予充氧后回输病人体内故称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Auto transfusion of UV-Irradiated Oxygenated Blood AUIOB)(Аутотрансфизииулътрафилетово- Оьлученой кррви,Ауфок)。又有称它谓UBIO疗法(UV-BloodIrradiation of oxygenation)。

据记载1902年制成了第一台紫外线照射血液仪问世,静脉血后回输成功。1982年Hancock和Knott用经紫外线照射过的血液回输治愈一例濒于死亡的产褥感染溶血性链球菌脓败血症患者。并用链球菌培养物注入狗静脉行UBI疗法后未产生败血症。随后,该疗法在美国和欧洲及苏联迅速普及推广,用于治疗细菌和病毒性感染疾病,并取得良好疗效。1958年瑞士学者Wehrhi提出了“血源性氧化疗法”的概念,即将在体外经抗凝的静脉血液进行紫外线照射同时,予以充分的充氧,血液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后立即回输给病人,如此提高了这一疗法的疗效,扩大了适应范围。但自抗菌素问世后,这一疗法逐渐被抗菌素取代。近十余年来,由于抗菌素耐药菌珠的传播,和对病毒感染缺乏有效措施及抗菌素的毒副作用等原因,UBIO疗法又重新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重视,并扩大应用范围,深入研究作用机理,在美国虽未再用UBIO治疗感染性疾病,但根据实验研究又提出紫外线照射血液成分输入可预防输血免疫及其引起的难治状态。

在国内1986年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库首先研制产生了第一台国产紫外线血液照射回输仪,栗氏等首先报告了UBIO治疗脑病取得明显疗效的经验,为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此后该疗法在国内迅速得到推广。

2.治疗作用

UBIO疗法对多种疾病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作用机理已涉及到光物理学,光化学,光生物学,光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等多学科的范畴,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和杀灭微生物作用:有关感染免疫研究发现,UBIO可使血液中白细胞数正化,噬菌能力增强,使T淋巴细胞增至204%,T活性淋巴细胞增加170%,调理数增加78%。嗜碱性及嗜中性粒细胞数上升。不仅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还能灭活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在人体内产生的毒素;激活免疫系统,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此外,它还有平衡体液免疫的效能,可使IgG升高,IgA和IgM相应降低,激活补体系统,调节免疫系统的其它复合物。紫外线照射血液后其杀菌作用最显著的波段在300nm以下,其中波长254-259nm的UVC段与微生物内核酸的吸收光谱相符,细菌和病毒的核酸中的嘌呤和嘧啶对波长260nm的UVC吸收最强;波长254nm的紫外线主要被核蛋白吸收后分解变性而致细菌或病毒死亡;波长280nm-320nm的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则与其破坏细菌细胞的蛋白质结构有关。紫外线还有抑制细菌或病毒内的许多酶的活性等作用。

(2)提高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增强组织对氧和能量的利用。UBIO能促进患者体内红细胞生成加快,体积增大,氧合能力加大,于照射3-5分钟即达最大值,并可持续30天。紫外线照射和充氧1分钟,相当于血液在空气中氧合20-30小时。UBIO后,血液内可能产生某些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激活酶原和未起作用的酶,改善组织和氧化还原反应,以增强组织对氧和能量的利用。

(3)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UBIO使血液嗜碱性粒细胞上升明显,提高了血液中游离肝素水平,使红细胞聚集性降低,变形能力增强,血小板聚集力和血液粘度下降,有利于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的改善。动物实验证明UBIO可增加大鼠缺血脑组织rCBF,减轻脑水肿,调节脑血管的功能状态。急性脑梗塞患者用UBIO治疗后,颈部血流及脑组织的rCBF及CBF均明显增加。有人认为UBIO是迄今为止矫正血液流变学障碍的最佳方法之一。

(4)改善血液物质代谢和血管壁状态。UBIO可以降低血糖,尿酸,胆红质,乳酸及丙酮酸等物质;可降低血浆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血栓素B2(TXB2)的水平,提高血浆和红细胞SOD活性以及血浆6-keto-PGF1(6酮前列腺素F1)水平,增强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消除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和中分子等血中代谢产物,减轻了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由于UBIO使红细胞数量增加,血小板聚集活性降低,从而使血管壁状态得到改善,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5)预防输血免疫及其难治状态。由于输血液制品后可导致输入细胞上的同种抗原对受血者的免疫效应,当受血者再次接触这种抗时逐渐发展成为输血难治状态。紫外线照射特别UBIO可破坏白细胞,也就是破坏输血细胞中抗原表达细胞的活力,这正是预防同种免疫及其难治状态的关键。研究证明UV照射可灭活Ⅰ树突状细胞,使宿主无排异反应。

3.治疗方法

UBIO疗法有三个主要步骤组成

(1)采血(或抽血):在严密消毒情况下抽取患者自身适量静脉血,成人每次200ml,小儿按每次每公斤体重2-4ml,婴幼儿约30-50ml,装入无菌血袋内,袋内装有抽血总量1/5-1/4的2.5%枸椽酸钠抗凝剂,边抽边轻摇血袋使之充分与抗凝剂混和。

(2)血液由血袋流入石英玻璃罐内,将它置于UBIO治疗仪内,进行紫外线照射,剂量一般为10个生物量或10J/cm2。照射同时充氧流量为5立升/min,10分钟。

(3)照射毕将血液回输入原无菌血袋后,再经原抽血输液器经静脉回输给患者。按病人情况调整输血速度。

全过程必须确保无菌操作,严防污染。所用紫外线波长为240nm-360nm,国内有的仪器采用280-577nm,每日或隔日照射一次,5-10次为一疗程,最多可连续治疗20余次。全套输液器除石英玻璃罐外均为一次性用品,石英玻璃罐每次用后须用灭菌、灭病毒及清洁剂彻底处理清洗后高压消毒。

4.主要适应证与禁忌证

(1)细菌和病毒感染性疾病:如软组织化脓性感染,急性腹膜炎,急性手术后肺炎及肺脓肿,感染中毒性休克,败血症等。

(2)急慢性脑病及其后遗症:如急性感染性中毒性脑病,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脑脊髓外伤及其后遗症,脑梗塞脑出血恢复期等。

(3)缺血性心脏病,四肢动脉供血不足等。

(4)其他:肺心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糖尿病,银屑病及五官科某些疾病。

禁忌证:

(1)日晒病(2)血卟啉病(3)着色性干皮病(4)Fanconi综合症(5)系统性红斑狼疮(6)凝血机制障碍有出血倾向者(7)严重过敏者(8)严重心功能不全者应慎重(9)禁忌与某些药物并用(如氨卞青霉素等)。

5. 不良反应

(1)少数病人偶有短时轻微发热、发冷、口干、舌燥,嗜睡及轻度头昏等,但很快消退。可能与输血输液器清洗不彻底有关。

(2)采用异体血液治疗时可有荨麻疹发生。

(3)据国内外报道及本科实验研究,UBIO法采用目前剂量尚未见对细胞遗传毒理学,免疫和体细胞致突、致畸变化。

6.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适应证、禁忌证

(2)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操作规章制度,执行输血输液规定,完全杜绝输错血的事故。

(3)切实做到各个环节的无菌操作技术,严防交叉感染和污染。采用血袋用前严格检查有无裂隙和漏水,漏气;袋内抗凝剂是否合用,所用血袋,输血胶管和输血针头等均应一次性使用。石英玻璃罐清洁消毒彻底等以保安全。

(4)治前对病人作好解释和心理治疗。

(5)对某些中毒病人或小孩、体弱者,可用无配血禁忌的同血型献血员鲜血代替。

7. 展望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1)UBIO疗法适应证还会扩大。众多疾病的急性期和慢性期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有良好苗头。

(2)可能用于疾病预防或保健。

(3)作用机理有待严格深入研究。

(4)波谱,剂量,治疗、间隔时间等亟待研究优化。输液用具必须向一次性用品改进。目前石英罐的消毒,彻底清洗等问题亟待研究改进。

(郭友池)

[附]处方举例

(1)紫外线局部照射红肿区周围2厘米

距离:50cm,8+2→12生物剂量,隔日1次,共3次。

适应证 急性组织蜂窝炎

(2)紫外线照射两手背部

距离:50cm,20+5→40生物剂量,每日1次共5次。

适应证 冻疮(三度)

(3)紫外线穴位照射

第一组:身柱、肺俞(双)、膏盲(双)、列缺(双);

第二组:膻中、中府(双)、俞府(双)、尺泽(双);

距离:50cm,4+1→6生物剂量,两组交替照射,隔日1次,共6次。

适应证 慢性气管炎

(4)紫外线照射,多孔法,胸、背、腰、腹四区交替进行。

距离:50cm,3+1→4生物剂量,隔2日照射1区,共8次。

适应证 小儿营养不良

(5)紫外线照射双上肢和双下肢,交替进行

距离:50cm,1/2+1/2→4生物剂量,每日照射一次,共16次。

适应证 多发性末稍神经炎

(6)紫外线照射乳腺区

距离50cm,2+1/2→生物剂量,隔日1次,共5次。

适应证 产后缺乳

(7)紫外线照射病变区及周围2厘米和相应的脊神经根部。

距离:50cm,8+2→12生物剂量,隔日1次,共3次。

适应证 带状疱疹

(8)紫外线照射眼部(眼睑闭合)

距离:50cm,0.5、0.75、1.0生物剂量,每日1次,共3次。

适应证 麦粒肿

(9)水冷式紫外线灯照射中耳部

采用耳道导子,5+1→10生物剂量,每日1次,共6次。

适应证 中耳炎

(10)水冷式紫外线灯照射咽部

采用咽导子,4+1→8生物剂量,隔日1次,共5次。

适应证 慢性咽炎

附:紫外线对眼的作用

小剂量紫外线照射对眼不仅无害,而且可用于治疗角膜溃疡等使之加速痊愈和减轻后遗症;大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则可引起光感性眼炎、即角膜、结膜的非特异性炎症。在一定的剂量条件下,波长愈短对眼的致伤作用愈强,波长254nm的紫外线比波长300nm的紫外线对眼的致作用强10倍。紫外线照射过量引起的光感性眼炎,可产生疼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一般在照后5-10小时后逐渐消失,无后遗症。

附:紫外线杀菌的作用

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杀菌作用,而且直射阳光的杀菌作用远较散射阳光为强。据观察在夏秋季的12-15点钟,即在自然界中紫外线辅射强度大的时间内,空气中微生物含量比在早晨和傍晚减少3倍左右;白天随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增加,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球菌、杆菌在空气中的含量显着下降,形成色素的细菌的抵抗力较大,其在空气中的绝对含量有所减少。阳光中紫外线辐射对厌氧杆菌芽胞和霉菌芽胞在空气中的含量几乎无任何影响。

紫外线杀菌作用显着的部分在波长300nm以下,其中波长254-257nm的紫外线杀菌作用最强;阳光中紫外线波长在300nm以上,故杀菌作用弱;低压水银石英灯(紫外线灭菌灯)辐射成分中80%为波长254nm的紫外线,故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其管壁又能将波长短于200nm的紫外线吸收;故产生臭氧。

影响紫外线杀菌效果的主要因素,各种细菌以及每种细菌的不同生长阶段对紫外线作用的感受性有一定差别。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比阴性菌的感受性大,球菌比杆菌的感受性大,结核杆菌有显著的耐受性,幼稚的细菌较繁殖已久的细菌敏感,生长芽胞的细菌比繁殖型细菌对紫外线的耐受性强,杀死细菌芽胞比杀死细菌的剂量要增大数倍,甚至近10倍,例如用紫外线照射杀死炭疽杆菌的芽胞比杀死繁殖中的炭疽杆菌多3-4倍的时间,杀死大肠杆菌芽胞比杀死大肠杆菌的剂量需要增大8倍,酵母菌和霉菌比其它细菌对紫外线的耐受性强,霉菌芽胞对紫外线有很大的抵抗力。紫外线的杀菌效果与其照射强度和总的照射量有关。照射剂量(照射强度和照射时间的乘积)增加时,杀死细菌的数量增多,但被杀死细菌的百分经并不与照射剂量成比例的增加。相当小的剂量也可杀死少数细菌;如细菌量多,甚至用相当大的剂量照射仍有部分细菌免于死亡,我科曾经观察了紫外线对不同浓度的绿脓杆菌的杀菌效果,结论与上述一致。应当注意极小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可刺激细菌的增长和繁殖。照射时环境的温度降低,细菌的抵抗力增加,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减弱,低于摄氏零度时,杀菌作用几乎停止。

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原理与其核酸、蛋白质及酶的作用有关,短波紫外线能破坏细胞或病毒的核酸结构和功能。核酸的吸收光谱与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光谱几乎完全吻合,核酸中嘌呤和嘧啶对波长260mu的紫外线吸收最强;波长254mu的紫外线主要被核蛋白吸收。核酸吸收短波紫外线后,紫外线的量子破坏核酸分子中的一个或数个化学健,造成核酸或核蛋白的分解或变性,使之失去正常功能,造成细菌和病毒的死亡或变异。此外,紫外线照射尚能影响细菌和病毒中许多酶的活性,使其蛋白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改变,影响蛋白质及核酸的代谢合成,亦可使细菌或病毒的毒性减弱,甚至死亡。

四、设备与治疗方法

(一)紫外线光源

1. 高压水银石英灯又称氩水银石英灯,是最常用的人工紫外线光源,有多种类型,例如:

立地式紫外线灯:全身或局部照射用;

手提式紫外线灯:局部照射用;

塔式紫外线灯:集体全身照射用:

水冷式紫外线灯:主要用于体腔照射。

高压水银石英灯的辐射成分约含45%-50%的可见光线(主要是绿色部分),50%~55%的紫外线、主要是A、B波段,其中辐射最强的在365nm和313nm。

2.低压水银石英灯:即紫外线杀菌灯,主要产生短波(C波段)紫外线辐射,有明显的杀菌作用。

3.冷光水银石英灯:其工作状态近于低压水银石英灯,辐射的光线中约85%为波长254nm的紫外线,有明显的杀菌作用,常用于体腔粘漠及小面积皮肤的直接接触或近距离照射。

(二)紫外线灯的操作方法

1.照射部位涂有药物时,应先清除;照射疮面有坏死组织及脓性分泌物时,应先清洁疮面;照射头部,宜剃发。

2.取适当体位,暴露照射部位,并将周围用布巾遮盖,难遮盖部位可涂一层薄凡士林,加以防护。

3. 患者需戴防护眼镜或用纱布遮盖眼部。

4.灯管置于照射部位的垂直位置,准确测量灯管与被照射部位的距离。

5. 必须准确掌握照射时间。

6.照射完毕,将灯头移到另一适当位置后,再打开布巾,嘱患者离开。

附:注意事项

1.紫外线辐射可使空气产生臭氧,因而治疗室应通风良好。

2.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用同一灯管照射。

3.对初次接受治疗者,事先应说明照射后的反应。

4. 操作者亦须戴防护眼镜。

5.应预约患者统一时间照射,以减少开闭灯管的次数。

6.电压波动影响紫外线的强度和灯管的使用时间,所以应配稳压器。

7.注意保持灯管清洁,防止灰尘积存,勿用手摸灯管壁,以免污染管壁影响紫外线透过,每日使用前宜用95%酒精棉签或干细绒布拭管壁一次。

应经常检查水冷式体腔紫外线灯的水冷系统是否良好,如有故障不得开灯。

8.建立登记卡片,填写使用日期、时间和每次维修情况。

(三)生物剂量测定法

1. 生物剂量测定器长方形或圆形(小儿用)薄金属板(或X光胶片),中间挖6或8个长方形孔,每孔为1.5×0.5厘米,孔距0.5厘米,上置一可将各孔遮盖及暴露的活动板(图8.4)。测量时,将其放在一定部位上,用布巾遮盖周围。幼儿生物剂量测定器(如图8.4.3)。

生物剂量测定器 幼儿生物剂量测定器
图8.4.2 生物剂量测定器 图8.4.3 幼儿生物剂量测定器

2. 测定部位一般多选下腹部,也可选用上、下背部或胸部(因这些部位对紫外线较敏感)。

3. 测定方法将紫外线垂直对准测定器,灯管与皮肤的距离为50cm,然后打开第一孔,照射一定时间后,再打开第二个小孔,以此类推,直至各孔全部开放,照射完毕时,第一孔照射时间最长,而最后一孔照射时间最短。

阈红斑反应的观察原则上对紫外线照射后的红斑反应做动态观察,即在照射后6、8、10、12小时观察红斑反应。但实际上有困难,一般多在第二天观察红斑反应,这时观察到的最弱红斑,并非真正的阈红斑,在观察时,多以照射后24小时所见到的最弱红斑的前一小孔的照射时间定为阈红斑量。

(四)各种局部照射法

1. 病变部照射例如小腿部丹毒的紫外线照射:患者仰卧,照射丹毒病变区及其周围健康皮肤约5~6厘米(紫外线治疗丹毒时,照射病变周围健康皮肤的范围应当广些!)8~10生物剂量开始,每日或隔日照射1次,1疗程照射6~8次(图8.4.4)。

2. 节段部照射法照射躯体的相应节段,反射性地引起该节段支配的某些内脏器官功能变化,如领区照射法可用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等;照射乳腺区可用以反射性治疗盆腔疾患等。一般照射3~4个生物剂量。

3. 分区照射法将治疗部位分成数区,依次进行,常在照射面积超过600~800cm2时用之,如坐骨神经疾患,用紫外线照射腰骶神经丛分布区,分四区照射:第一区棗全部腰骶区,6~8生物剂量;第二区棗臀部,8~10生物剂量;第三区棗大腿后部,8~10生物剂量;第四区棗小腿后部,8~12生物剂量。

4. 中心加量照射法应用大剂量紫外线(超红斑量)照射病灶局部,同时用适当红斑量照射病灶周围5~10厘米范围的健康皮肤。创面感染控制后,可减少紫外线的剂量。此法多用于急性皮肤感染。

小腿部丹毒的紫外线照射

图8.4.4小腿部丹毒的紫外线照射

5. 多孔照射法 用900cm2的白布,制成150~200个面积为1cm2的圆孔,孔间距离为1cm;小儿用的多孔巾面积、孔数、孔径均应适当缩减。将孔巾置于局部进行照射,成人自4~6生物剂量开始,小儿自3~4个生物剂量开始,可每日或隔1~2日照射1次。再次照射,应更换照孔部位,共照射6~10次。

6. 穴位照射法 需制备孔洞直径约为1.5cm的孔巾,孔的位置及数目可根据照射不同部位的俞穴设计,自4~6生物剂量开始,每日或隔日照射一次,每穴可照射4~6次。

(五)全身照射法

1. 全身照射的剂量初次照射的最大允许剂量应小于1个生物剂量,即采用亚红斑量照射、随机体对紫外线照射的逐渐适应,可逐渐增加至疗程结束时达到3~5生物剂量,紫外线全身照射的剂量进度可分三种:即基本进度、缓慢进度和加速进度(表8.4.4)。一般多采用基本进度;对体弱和敏感性升高者,可用缓慢进度;对体质好而健康者做为预防的目的可用加速进度。小儿紫外线照射与成人不同(表8.4.5)。

2. 单人全身照射法取卧位,分前、后两面照射,被照射者戴防护眼镜。灯管中心应对向大腿的上1/3处,距离100cm。(图8.4.5;图8.4.6)。

单人全身紫外线照射法(前面) 单人全身紫外线照射法(后面)
图8.4.5 单人全身紫外线照射法(前面) 图8.4.6 单人全身紫外线照射法(后面)

3. 集体照射方法

(1)塔式紫外线灯集体照射法 采用大功率(100W)塔式石英灯(无反射罩、直立)可作集体全身照射(图8.4.7)。灯与地面距离为120cm,在距灯2.5~3m处站25~30人围成圆形,分别照射身体前、后面,在距灯3m处照射2~3分钟约相当于1个生物剂量。

(2)普通紫外线灯集体照射法若光溶室面积不大,照射人数不多时,可用功率较小的普通紫外线灯,将不带罩的灯管垂直置于支架上,其位置高低可以支架高度调节。集体照射时灯管中心应对向大腿部,其有效半径为1~1.5m,周围可照射8~12人。还可将带罩的灯管置于长廊的墙壁上,每隔1~1.5m安装一个,照射时灯距1.5~1m。照射剂量从1/4~1/2生物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3~4个生物剂量,隔日照射1次,1个疗程可照射15~20次。

表8.4.4 成人紫外线全身照射进度

基 本 进 度 加 速 进 度 缓 慢 进 度
照射顺序 生物量 照射顺序 生物量 照射顺序 生物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1/2
1/2
1
1
11/2
11/2
2
2
21/2
21/2
3*
3
31/2
31/2
4
4
4
4
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
1
11/2
2
21/2
3
31/2
4**
41/2
5
5
5
5
5
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3
1/3
1/4
1/4
1/2
1/2
1/2
1
1
1
11/2
11/2
11/2
2***
2
2
21/2
21/2
21/2
3
3
3
3
3

说明:1.照前测定生物量;

2.所有照射的距离均为100厘米,照射时间根据灯管平均生物量计算;

3.*可不再增加剂量,继续照射4~5次;

**进一步照射进可不再增加剂量;

***可不再增加剂量,继续照射4~5次。

表8.4.5 小儿紫外线全身照射进度

照射顺序 自1/4生物量开始,照射结束时分别达到以下三种剂量
2生物量 3生物量 4生物量
生物量 照射时间(分) 生物量 照射时间(分) 生物量 照射时间(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1/4
1/2
1/2
1/2
3/4
3/4
3/4
1
1
1
11/4
11/4
11/4
11/2
11/2
13/4
13/4
2
2
1/2
1/2
1
1
1
11/2
11/2
11/2
2
2
2
21/2
21/2
21/2
3
3
31/2
31/2
4
4
1/4
1/4
1/2
1/2
3/4
3/4
1
1
11/4
11/4
11/2
11/2
13/4
13/4
2
2
21/2
21/2
3
3
1/2
1/2
1
1
11/2
11/2
2
2
21/2
21/2
3
3
31/2
31/2
4
4
5
5
6
6
1/4
1/2
1/2
3/4
1
1
11/4
11/2
11/2
13/4
2
2
21/2
21/2
3
3
31/2
31/2
4
4
1/2
1
1
11/2
2
2
21/2
3
3
31/2
4
4
5
5
6
6
7
7
8
8

说明:①所有照射的距离均为100cm;

②照射时间是按生物量为50cm,30秒换算的。

(六)水冷式紫外线灯照射方法

1. 照射剂量水冷式高压水银石英灯照射皮肤后的红斑分级与前述原则相同,新灯一般只需照射2~6秒,即可达1个生物剂量。

以水冷式高压水银石英灯直接接触法照射时,下腹部皮肤的平均生物剂量为1.54秒,粘膜的平均生物剂量为4.31秒,相差2.8倍多,多数情况下,粘膜的生物剂量相当于皮肤的1~1.5倍。

灯管使用一个时期后,或在每次调节强度稳压器(提高灯管两端离压,增加灯管工作电流)之后,均应重复测定平均生物剂量。测定部位选前臂屈侧为宜。

水冷式紫外线灯有各型石英玻璃导子,由于导子的长度及横断面积大小不一,紫外线在通过石英导子时,其辐射强度减弱,尤其通过短波紫外线时更为明显。厚度10的石英玻璃对波长306.5nm、251nm和207nm的紫外线的透射率依次为96.5%、68.6%和46.5%。因此在应用各型导子时,应分别测定各型导子的生物剂量。照射创面时,不宜加用导子。

2. 照射方法照射溃疡创面及窦道前应先清除分泌物。照射时应保护周围皮肤,非粘膜区应涂凡士林加以保护。照射粘膜时,至少应增皮肤剂量的50%。

(1)短距离照射法不加石英导子,灯头距被照射部位在10cm以内。常用于照射溃疡面与感染创面,照射时应包括周围健康皮肤1~2cm。

(2)压迫照射法灯头外面石英玻璃窗或皮肤导子直接压迫治疗部位进行照射。

(3)体腔照射法根据治疗部位,选用石英导子,将导子放入体腔内照射,如治疗急性咽炎时,紫外线经石英导子照射咽后壁(图8.4.8)。

3. 操作方法

(1)首先应向盛水箱内加满蒸馏水(约1000ml),然后开动马达,此时在灯头内有水流动,如有气泡可使灯头向下使之排出,否则影响辐射强度。

(2)开动马达三分钟后,可开灯,如灯管不亮可按启动扭,过五分钟灯管辐射强度稳定之后方可进行。在等待患者期间,应将装在灯头上固定架的小窗关闭。

(3)治疗结束时,应先将灯头熄灭,继续使冷却系统工作3~5分钟,方可关闭,第二次开灯应待灯头冷却后方可。

(4)一次连续使用不得超过1小时,夏季气温高时使用宜缩短。

(5)循环水应每天更换。

(6)体腔、窦道治疗用的各型导子,应以75%酒精浸泡消毒后,擦干待用。

第五节 激光疗法(Laser therapy)

一、概述

激光即由受激辐射的光放大而产生的光,又称莱塞(Laser是英语“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Emission of Radiation”的几个前缀的缩写)。

激光技术的成功被认为是本世纪最重大的四项科学成果之一(即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激光)。

早在1949年美国物理学家朗斯(Lyons)首先发现氨分子在振动过程中释放出频率为24,000MHz的电磁波,其波长为1.25cm,位于微波波段。因此,人们断定氨分子的能级之间的能量相差相当于一个波长为1.25cm的光子,或低能级的氨分子吸收了一个1.25cm的波长的光子后被激发到高能级上去。1953年美国物理学家汤斯(Towns)设法将处于高能级的氨分子分离出来,然后用相应能量的微波光子激励它们,射入的是很少的几个微波光子,射出的却是大批的同样的光子,射出的微波束被放大了许多倍。这就是激光受激辐射的原理。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梅曼(Maiman)用这个原理制成了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同年伊朗籍物理学家贾范(Javan)相继制成了氦-氖激光器。

激光刚一出现,它的发展前景就引起人们的强烈兴趣,不久就相继出现了数百种能发射不同波长的相干光的激光器。1964年美国卡斯珀(Kasper)制成了第一台化学激光器。1966年兰卡德(Lankard)等人首先制成了有机染料激光器,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生产了几千种类型的激光器,并研制成了高压气体激光器、气动激光器、高功率化学激光器、准分子激光器,自由电子激光器和X线激光器等新品种。目前激光器输出功率最大可达1013W,最小为mw。

激光问世后,很快受到医学和生物学界的极大重视。1961年扎雷特(Zaret),以后坎贝尔(Campbell)等人相继用激光研究视网膜剥离焊接术,并很快被用于临床。目前激光在临床上除气化、凝固、烧灼、光刀、焊接、照射等治疗应用外,在诊断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如激光荧光显微检查,激光微束照射单细胞显微检查技术,激光显微光谱分析,生物全息摄影及细胞或分子水平的激光检测和微光手术等充分显示激光一系列独特性能。激光配合导光纤维的应用对各种体腔内肿瘤及其他疾患的诊治,以及结合各种内窥镜进行激光光敏疗法诊治腔内肿瘤新技术提供有利手段。目前已研究利用激光治疗心脏疾病和血管内斑块栓塞,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阻塞后的激光血管再通已获初步成功。

基于医用激光的迅速发展,在激光生物医学领域中形成了一些专门学科,如激光分子生物学,激光细胞学,激光人体生理学,激光诊断学,激光治疗学,医用激光工艺学,激光防护学,分子生物激光工程学等。在诊治方面,激光已用于每一临床学科,最近据有人预测到本世纪末,应用激光技术诊治疾病的新方法将超过传统的诊治方法,激光技术将引起内外科治疗的一场“革命”。预计在本世纪末的五至十年内,激光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发现和治疗癌瘤,进行咽喉外科手术以及缝合血管、神经、肌腱和皮肤,治疗动脉硬化斑、血管栓塞和内科、皮肤科等的许多疾病。

二、激光产生的原理

白炽灯、日光灯、高压脉冲氙灯、激光灯的发光现象,都是光源系统中原子(或分子、离子)内部能量变化的结果。原子的能级结构是发光现象的物质基础,激光的产生,不外乎通过以下几个过程和步骤:

(一)激发

一般原子系统中,绝大多数的原子不是处于低能级的基态,而是处于高能级的激发状态的原子数目,相比之下是非常少的。例如:在室温(27~28℃)的情况下,红宝石晶体中处于基态的铬离子数目为激发态的1030倍,因此,红宝石铬离子基本上是处于基态的。如果要使这些处于基态的粒子产生辐射作用,首先必须把这些基态上的粒子激发到高能级去,从低能级到高级去的这一过程称为激发或抽运。这个吸收能量的过程,称做光的受激吸收(图4-26-4)。激发的方法很多,主要是给基态粒子外加一定能量,例如光照、电子碰撞、分解或化合以及加热等。基态粒子吸收能量后即被激发,例如红宝石激发器就是脉冲氙灯照射的方法施加光能,使铬离子从基态激发到高能级的激发态上。又如氦-氖激光器通过电子与氦原子碰撞,使氦原子获得能量。氦原子通过碰撞又将能量传给氖原子,氖原子获得能量后从基态激发到高能级去。化学激发器是用分解或化合的方法作为激发能源。

激光(吸收能量)

图4-26-4 激光(吸收能量)

由于原子内部结构的不同,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原子从基态被激发到各个高能级去的可能性是不一致的。通常把原子从基态激发到某一能级上去的可能性,叫做该能级的“激发机率”。各能级的激发机率是不同的,有的很大,有的很小,这种机率取决于物质自身的性质。

(二)辐射

原子(或分子、离子)总是力图使自己的能量状态处于基态上,被激发到高能级后的粒子,力图回到基态上去,与此同时放出激发时所吸收的能量。基态是粒子能量最平衡最稳定的状态,从高级回到低能级去的过程称为跃迁,跃迁时释放的能量即辐射。跃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 自发跃迁 不受外界能量的影响,只是由于原子内部运动规律所导致的跃迁称为自发跃迁。这种跃迁释放能量的形式又有两种:一种是变为热运动释放能量,叫做无辐射跃迁;另一种是以光的形式将能量辐射出来,叫做自发辐射跃迁(图4-26-5)。自发辐射出来的光频率γ,由发生跃迁的两能级间之能量差所决定。

自发辐射(释放能量)

图4-26-5 自发辐射(释放能量)

普通光源如白炽灯、日光灯、高压水银灯、氙灯等都是通过自发跃迁辐射产生光,这种光是非相干光。

2. 受激跃迁 由于入射光子的感应或激励,导致激发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去,这个过程称为受激跃迁或感应跃迁。这种跃迁辐射叫做“受激辐射”。受激辐射出来的光子与入射光子有着同样的特征,如频率、相位、振辐以及传播方向等完全一样。这种相同性就决定了受激辐射光的相干性。入射一个光子引起一个激发原子受激跃迁,在跃迁过程中,辐射出两个同样的光子,这两个同样的光子又去激励其它激发原子发生受激跃迁,因而又获得4个同样的光子。如此反应下去,在很短的时间内,辐射出来大量同模样、同性能的光子,这个过程称为“雪崩”。雪崩就是受激辐射光的放大过程。受激辐射光是相干光,相干光有叠加效应,因此合成光的振幅加大,表现为光的高亮度性(图4-26-6)。

受激辐射(释放能量)

图4-26-6 受激辐射(释放能量)

激发寿命与跃迁机率取决于物质种类的不同。处于基态的原子可以长期的存在下去,但原子激发到高能级的激发态上去以后,它会很快地并且自发地跃迁回到低能级去。在高能级上滞留的平均时间,称为原子在该能级上的“平均寿命”,通常以符号“τ”表示。一般说,原子处于激发态的时间是非常短的,约为10-8秒。

激发系统在1秒内跃迁回基态的原子数目称为“跃迁机率”,通常以“A”表示。大多数同种原子的平均跃迁机率都有固定的数值。跃迁率A与平均寿命τ的关系:

A=1/τ

由于原子内部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各能级的平均寿命长短不等。例如红宝石中的铬离子E3的寿命非常短,只有10-9秒,而E2的寿命比较长,约为数秒。寿命较长的能级称为“亚稳态”。具有亚稳态原子、离子或分子的物质,是产生激光的工作物质,因亚稳态能更好地为粒子数反转创造条件。

(三)粒子数反转和激光的形成

当光子通过某一介质时,它可能被原子(或离子、分子)所吸收,从而使原子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去,这个过程称为“共振吸收”或称光的受激吸收。另外,入射光也能引起处于高能级的原子发生受激辐射。

在一般情况下,处于低能级的原子数目远远超过处于高能级的原子数目。要想得到受激辐射,就必须先使原子(或离子、分子)激发到高能级去。人为地施加一定能量,使高能级上具有较多的粒子数分布,这种状态称为“粒子数反转”。产生粒子数反转的物质就称为活性物质。如何实现粒子数反转,下面以红宝石激光器为例加以说明。

红宝石激光器的激发是通过氙灯输送能量。E1、E2、E3是铬离子相对应的三个能级,使铬离子从基态E1激发到共振吸收带E3上去,形成了E3对E2粒子数反转(图4-26-7(1))。但是由于E3的寿命很短(即自发跃迁机率很大),因此铬离子的能级就很快地并且以无辐射跃迁的形式落入E2中,同时放出热能。E2是寿命较长的亚稳态,跃迁机率较小,因此E2就积聚了大量的铬离子。当氙灯光足够时,则E2上的粒子(铬离子)数就大为增加,此时E2对E1来说就出现了粒子数反转(图4-26-7(2))。若用E2与E1间跃迁相对应频率[γ=(E2-E1)/h]的光子引发时,上述活性系统就可产生E2对E1的受激辐射。受激辐射可以使光放大,这种放大是由于该系统受激发时从外部吸收的能量和引发的能量一举放出的结果,如图4-26-8所示。

粒子数反转

图4-26-7 粒子数反转

处于粒子数反转状态的活性系统,可以产生“雪崩”。雪崩过程可以使光再次放大。该过程的继续进行,必须通过一定的装置,这种装置就是光学共振腔。从共振腔中持续发出来的、特征完全相同的大量光子就是激光。

(四)光学共振腔

激光所以具有良好的单色性、方向性以及较高的亮度,主要是取决于光学共振腔的作用。于工作物质的两端加上两快相互平行的反光镜,其中一块是全反射镜,另一块是半反射镜,这就是光学共振腔的主要结构(图4-26-9)。

在光学共振腔中的活性物质,受到外加能量的激励而产生的光子可以射向各个方向,但其中传播方向与反射镜垂直者,则在介质中来回反射振荡。在反射振荡的过程中,引发介质中其它活性物质点受激辐射,因此这种辐射的强度越来越大。由于受激辐射反复振荡产生的大量光子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和一致的传播方向,因此决定了激光具有良好的单色性和准直的定向性。又由于光子来回不断地进行振荡,辐射强度借以得到极度的增大,因此又保证了激光的高度性。激光在光学共振腔中形成的过程如图4-26-10所示。

光的吸收与放大

图4-26-8 光的吸收与放大

光学共振腔示意图

图4-26-9 光学共振腔示意图

三、激光的物理特性

应着重指出,激光本质上和普遍光线没有什么区别,它也可受光的反射、折射、吸收、透射等物理规律的制约。但是由于激光的产生形式不同于一般光线,故它具有一些特点。

(一)激光的高亮度性

一般规律认为,光源在单位面积上向某一方向的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功率,就称为光源在该方向上的亮度。激光在亮度上的提高主要是靠光线在发射方向上的高度集中。激光的发射角极小(一般用毫弧度表示),它几乎是高度平等准直的光束,能实现定向集中发射。因此,激光有高亮度性。

另外,激光的亮度也取决于它的相干性。相干性是一切波动现象的属性。光有波动性,因此也有相干性。

一般光源发射出来的光是非相干光,它是波长不等、杂乱无序的混合光束。由于非相干光的波长、相位、振幅极不一致。因此它们的合成波也是一条杂乱无章、毫无规律的曲线(图4-26-1),从中不易找出它的周期性来。普通光源如日光、灯光等所辐射的就是这非相干光线。

非相干辐射

图4-26-1 非相干辐射

发光系统中,处于激发状态的原子(或分子、离子)受相应的外界能量(例如入射光子)激励时,它就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同时释放出一个光子,这个被释放的光子和入射的光子是完全一样的。它们两者的波长、传播方向、振辐及相位都完全一样。这样的辐射波具有相干性,它们的谱线很窄。

根据波的迭加原理,如果两列波同时作用于某一点上,则该点的振动等于每列波单独作用时所起的振动代数和。因此,相干光的合成波就是迭加效应的结果(图4-26-2)。合成波的相位、波长、传播方向皆不改变,只是振幅急剧地增加了。因此,通过迭加后的光色不变,只光的强度极大地增加了。激光所以有高亮度的特点也是由于相干光迭加效应的结果。激光的亮度可以比太阳表面亮高1010倍。

一束激光经过聚焦后,由于其高亮度性的特点,能产生强烈的热效应,其焦点范围内的温度可达数千度或数万度,能熔化甚至于气化对激光有吸收能力的生物组织或非生物材料。如工业上精密器件的焊接、灯孔、切割;医学上切割组织(光刀)、气化表浅肿瘤以及显微光谱分析等这些新技术都是利用激光的高亮度性所产生的高温效应。

激光功率密度的单位为mw/cm2或W/cm2,能量密度为焦尔/厘米2

(二)激光的高单色性

一般理疗上常用光源,有热光源(如白炽灯、红外线灯)和气体放电发光光源(如紫外线灯)。这类光源的发光物质比较复杂,以自发辐射形式产生光子,发出的光线很不纯,它们的谱线范围是连线的或是带状的光谱。

相干辐射

图4-26-2 相干辐射

一般“单色光”被分光镜分解后,它也不是连续的色带,而是一条条独立的、并且具有特定位置的亮光,通常称这为谱线。临床上所谓的单色光也并非是单一波长的光,而是有一定波长的谱线。波长范围越小,谱线宽度越窄,其单色性也越好。因此,谱线的宽度是衡量光线单色性好坏的标志。

激光是物质中原子(或分子、离子)受激辐射产生的光子流,它依靠发光物质内部的规律性,使光能在光谱上高度地集中起来。在激光的发光形式中,可以得到单一能级间所产生的辐射能,因此,这种光是同波长(或同频率)的单色光。光谱高度集中时,其纯度甚至接近单一波长的光线,例如氦-氖激光就是6328相干辐射的单色红光。

(三)激光的高度定向性

激光的散射角非常小,通常以毫弧计算。例如红宝石激光的散射角是0.18°,氦-氖激光只有1毫弧度。因此,激光几乎是平等准直的光束,在其传播的进程中有高度的定向性。手电筒照明时,由于光的散射角大,远达数十米后,光散开并形成大而暗淡的光盘。激光由于散射角小,可以准直地射向远距离目的物。1962年,将激光发射向月球,经过40多万公里的进程后,其散开的光斑的直径也不过只有两公里多。利用激光的准直性进行测距,从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误差不超过1.5m。

由于激光的单色性和方向性好,通过透镜可以把光束集中(聚焦)到非常小的面积上,焦点的直径甚至可以接近激光本身的波长,这是普通光源所不及的。因为从普通光源中发射出来的光束向各个方向传播,它们是互不平行的光,所以通过透镜只能看到某种尺寸的物相(图4-26-3(1))。另外,从普通光源中发射出来的光含有很多波长不等的光成份,当通过透镜时,由于不同波长光的折射率不同,所以不同波长光的焦点不在一个平面上(图4-26-3(2))。只有激光才能辐射出几乎是平行的光束,并且波长一致(单色性好),因此可以聚焦成为很小的光点(图4-26-3(3))。聚焦激光光束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很高的程度,这种特点是临床外科和细胞外科使用光刀的决定条件。

普通光与激光聚焦效果的不同

图4-26-3 普通光与激光聚焦效果的不同

(1)互为不平行的光束,不能集中到一点上

(2)互为不同波长光束,不能集中到一点上

(3)严格平行的等波长光束,能集中到一点上

光点的直径是由透镜的焦距和光束的发散角所决定,如果我们知道焦距的发散角的数值,就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光点的直径大小。

d=f·θ

上式中,f为透镜的焦距(m),d为光点的直径(m),θ为光束的发射角(弧度)。例如,选择焦距为5cm的透镜,光束发散角为10-4弧度,求光点直径。

根据上述公式从理论上推算:

d=0.05×10-4=5μ

实际,常常由于激光器的质量不好(单色性程度差),影响到光点的高度集中,达不到理论上的效果。

四、激光的生物学作用基础

目前认为激光生物学作用的生物物理学基础主要虽光效应、电磁场效应、热效应、压力与冲击波效应。

(一)光效应激光照射生物组织所引起的光效应中主要决定于组织对于不同波长激光的透过系数(T)和吸收系数(A)。不同的组织及组织中的不同物质对于不同波长的激光的透过系数和吸收系数是不同的,对组织的光效应大小由T与A的乘积决定。T·A的积愈大,则此种激光对该组织的光效应也愈大,例如:用于视网膜凝固,波长为6943相干辐射的红宝石激光作用于视网膜时,T·A=71%,这个数值比较大,故光凝固效果好,但对视网膜乃是波长为5750相干辐射的激光的T与A的乘积最大,即光效应最佳。

组织吸收了激光的量子之后可产生光化学反应、光电效应、电子跃迁、继发其它波长的辐射(如荧光)、热能、自由基、细胞超微发光(生物化学发光、系自由基重新结合时释放出来的),可造成组织分解和电离,最终影响受照射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甚至导致损伤。

光化学反应在光效应中有重要的作用,普通光所引起的各种类型的光化学反应,激光也都可引起。

激光作用于活组织的光效应大小,除激光本身的各种性能外,组织的着色程度或称感光体(色素)的类型起着重要的作用,互补色或近互补色的作用效果最明显。不同颜色的皮肤,不同颜色的脏器或组织结构对激光的吸收可有显著差异。

在医疗和基础研究中,为增强激光对组织的光效应,可采用局部染色法,并充分利用互补色作用最佳这一特点。另一方面,也可利用此法限制和减少组织对激光的吸收。

(二)热效应激光的本质是电磁波,若其传播的频率与组织分子等的振动频率相等或相近,就将增强其振动,这种分子振动即产生热的机理,故也称热振动。在一定的条件下作用于组织的激光能量多转变为热能,故热效应是激光对组织作用的重要因素。分子热运动波长主要表现在红外线波段附近,因此二氧化碳激光器输出的红外激光对组织的热作用甚强烈,一定类型和功率的激光照射生物组织时,在几毫秒内可产生200~1000℃以上的高温,这是因为激光,特别是聚焦激光能够在微细的光束内集中极大的能量,例如:数十焦耳的红宝石激光或钕玻璃激光聚焦于组织微区,能在数毫秒内使该区产生数百度的高温,以致破坏该部位的蛋白质,造成烧伤或气化,而数十焦耳的普通光是根本无此作用的。此外,还发现激光引起的升温,当停止照射后,其下降的速度比任何方式引起的升温下降速度慢,例如:数十焦耳红宝石或钕玻璃脉冲激光引起的升温要下降到原正常温度,约需数十分钟。

(三)压强效应当一束光辐射到某一物体时,在物体上产生辐射压力,激光比普通光的辐射压力强的多。若焦点处的能量密度为108瓦/平方厘米,其压力为40克/平方厘米;当激光束聚焦到0.2毫米以下的光点时,压力可达200克/平方厘米;用107瓦巨脉冲红宝石激光照射人体或动物的皮肤标本时,产生的压力实际测定为175.8公斤/平方厘米。

当激光束照射活组织时,由于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很大,故活体组织表面的压力传入到组织内部,即组织上辐射的部分激光的能量变为机械压缩波,出现压力梯度。如果激光束压力大到能使照射的组织表面粒子蒸发的程度,则喷出活组织粒子,并导致同喷出的粒子运动方向相反的机械脉冲波(反冲击)——冲击波出现,这种冲击波可使活组织逐层喷出不同数量的粒子,最后形成圆锥形“火山口”状的空陷。

除上述由于强大的辐射压引起的反冲击压而形成的冲击波外,组织的热膨胀也可能产生冲击波。由于在短时间内(毫秒或更短)温度急剧上升,瞬间释放出来的热来不及扩散,因而产生加速的体热膨胀,例如:用60焦耳的红宝石激光照射小鼠腹壁,在几毫秒内腹壁形成半圆形突起,此即被照射的皮下组织处产生了爆炸性的体热膨胀。

因体热膨胀而在组织内形成的压力以及反冲压,都可产生弹性波向其它部位传播,最初是形成超声波,逐渐因减速而变为声波,进而变为亚声波形式的机械波,最后停止传播。

在组织的微腔液体层内,因超声波听传播同时可出现空穴现象,因空穴的积聚可造成明显的组织塌陷现象,有时又可产生数值较大的压缩冲击波,这一系列的反应均可造成损伤。

弹性波对组织的影响可远离受照射的部位,例如:用极微弱的红宝石激光照射人和动物的眼部时,在头皮层均可记录到声波和超声波。

在强激光束造成的极强的电场中,组织的电致伸缩现象也可产生冲击波和其它弹性波。

(四)电磁场效应在一般强度的激光作用下,电磁场效应不明显;只有当激光强度级大时,电磁场效应才较明显。将激光聚焦后,焦点上的光能量密度达106瓦/平方厘米时,相当于105伏/平方厘米的电场强度。电磁场效应可引起或改变生物组织分子及原子的量子化运动,可使体内的原子、分子、分子集团等产生激励、振荡、热效应、电离,对生化反应有催化作用,生成自由基,破坏细胞,改变组织的电化学特性等;激光照射后究竟引起哪一种或哪几种反应,与其频率和剂量有重要的关系,例如:电场强度只有高到1010伏/厘米以上时,才能形成自由基。激光照射肿瘤时,只是直接照射一部分组织,但对全部肿瘤可有良好的作用,其中可能的作用机理之一,有人认为就是电磁场作用的结果。

五、激光的治疗作用

(一)激光的生物刺激和调节作用

激光与其它各种物理因子对组织器官直至机体的基本作用规律是相同的,即小剂量作用时具有刺激(加强)作用和调节作用。原则上不论使用哪一种激光均符合这一概念。以氦激光为例介绍如下:

小功率的氦氖激光照射具有明显的生物刺激作用和调节作用。目前认为:小功率的氦氖激光照射的治疗作用基础不是温热效应,而是光的生物化学反应。

小功率的氦氖激光照射皮肤时,在光生物化学反应的基础上,可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组织中一些酶的活性,如激化过氧化氢酶,进而可调节或增强代谢,可加强组织细胞中核糖核酸的合成和活性,加强蛋白质的合成;可使被照射的部位中糖原含量缯加;可使肝细胞线粒体合成三磷酸腺苷(ATP)的功能增强。

小功率的氦氖激光照射具有消炎、镇痛、脱敏、止痒、收敛、消肿、促进肉芽生长、加速伤口、溃疡、烧伤的愈合等作用。

小功率的氦氖激光照射可使成纤维细胞的数目增加,因而增加胶原的形成,可加快血管的新生和新生细胞的繁殖过程,基于其对代谢和组织修复过程的良好影响,可促进伤口愈合,加快再植皮瓣生长,促进断离神经再生,加速管状骨骨折愈合,促进毛发生长等。

小功率的氦氖激光照射不能直接杀灭细菌,但可加强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机能,如可加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可使吞噬细胞增加或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可使γ-球蛋白及补体滴度增加;此外,微生物检查发现:激光照射可改变伤口部葡萄球菌对抗菌素的敏感性。

小功率的氦氖激光照射可影响内分泌腺的功能,如加强甲状腺、肾上腺等的功能,因而可调节整个体内的代谢过程;此外,并可引起周围血液和凝血系列的改变,其基本规律是具有调节作用。

小功率氦氖激光照射可改善全身状况,调节一些系统和器官的功能。用小功率的氦氖激光照射咽峡粘膜或皮肤溃疡面,神经节段部位,交感神经节、穴位等不同部位,与某些局部症状改善的同时,可出现全身症状的改善,如精神好转、全身乏力减轻、食欲增加、原血沉加快者于照后血沉减慢等。据报导:高血压患者经氦氖激光照射治疗后,不仅可使血压降低,一疗程照射后还可使血液的凝固性降低,使血清中总蛋白的含量升高,血浆及红细胞内钾的含量升高。此外,据动物实验:用1.5mw的氦氖激光照射兔或狗的皮肤,对全身代谢有刺激作用;用1~1.5mw的氦氖激光照射兔眼,可引起全身性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小剂量氛氖激光多次照射过程中可有累积效应,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在激光照射的前两次往往不出现效果,而在三、四次照射后即可出现疗效,因此要呈现激光照射的疗效,需经过一定作用的累积过程。当然,也有一次照射后即出现疗效的情况,但这往往是局部症状的改善。

小功率的氛氖激光多次照射的生物学作用和治疗作用具有抛物线特性,即在照射剂量不变的条件下,机体的反应从第3~4天起逐渐增强,至第10~17天达到最大的限度,此后,作用效果逐渐减弱,若继续照射下去,到一定的次数后可出现抑制作用。根据上述的基本规律,我们认为,小功率的氦氖激光照射同一部位的次数,在一般情况下不宜超过12~15次,如需作第二疗程照射,则两疗程应有两周左右的间距。

对于小功率的氦氖激光的生物学作用机理,有人用А.Гурвич所提出的生物场的理论来解释,即机体的各项组织与器官之间除了神经控制和体液调节,还包含有复杂的能量关系,细胞和组织被生物场所包围,各种内外环境的不利因素可以破坏这种能量关系,导致病理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在1923的Гурвич的实验研究发现:细胞丝状分裂期所辐射的极微弱的紫外线(现今可以用光子计数器记录下来),可以刺激其它细胞的分裂,并认为这就是生物场存在的一个证明。西方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1973年苏联学者在实验中发现“镜映细胞病理效应”,其要点是一个组织培养物的细胞在损伤和死亡时,与它同隔着一片石英的另一组织培养物里也发生了相应的损伤症状,从而生物场的理论又得到了一个新的论据。

在七十年代,有的学者以生物场概念为基础,又进一步提出:由于生物结构带有半导体的特性(特别是细胞内的膜),把机体可看成是一个巨大的晶体,有错综地组成的传导带。由于在膜的传导带里的代谢过程,保持着确定的自由电荷密度(生物等离子体);在各种不利的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生物等离子体的内稳态被扰乱,因而引起病理过程的发展。若激光的能量参数比较接近于代谢过程的能量的频率,当激光照射,通过共振作用可使生物等离子体恢复稳定,保持正常的能量级;氦氖激光的能量参数——波长6328相干辐射,量子能量1.9电子伏特,接近物体的能量参数,当照射机体时,在传导带里发生量子移动,随着机体的能量平衡的改变,能促使恢复正常生理状态。

小功率的氦氖激光照射穴位时,通过对经络的影响,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在临床应用中我们体会到:激光穴位照射的效果如何,关键是在祖国医学理论观点指导下,辩证论治,选经取穴的水平和经验,处理得当者,全身状况、脏腑征象、舌象脉象等均可效明显的好转。

(二)激光手术

激光手术是用一束细而准直的大能量激光束,经聚焦后,利用焦点的高能、高温、高压的电磁场作用和烧灼作用,对病变组织进行切割、粘合、气化。实验确定,切割人体组织所需的功率密度为103~105瓦/平方厘米。二氧化碳激光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和氩激光器所输出的光束的焦点功率密度可达到上述要求,特别是二氧化碳激光器,其光能几乎完全被大部分生物组织吸收到表层200μ内,因此易于控制切割深度。二氧化碳激光器不仅用于体表病变的手术切割,而且70年代在苏联和西德先后用以给病人做了心脏手术,在捷克用以成功地做了心血管外科的动物实验和手术,76年在澳大利亚用以成功地切除了大脑肿瘤。新近利用激光导管对冠状动脉或肢体血管斑块、血栓阻塞患者进行血管再通术获得成功。

激光手术的优点和经验如下:

1.只要功率掌握适当,软硬组织均可切割,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时,激光的功率宜在80瓦以上。动物实验结果表明:80~100瓦切割后可一期愈合,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损伤较轻;

2.出血量少,可在切面形成一层均匀的、粘合性良好的干性凝固区,因此对于直径1毫米以内的动脉,和直径2mm以内的静脉有封闭作用;适用于切割血管丰富的实质性器官,易于出血的或年老体弱的患者;清除烧伤创面的焦痂,可使其气化而无出血;

3.高能的激光束有直接杀死细菌的作用,故术后感染率显著降低;可用于切除坏死组织、疤痕组织,甚至死骨等;感染的创面术前无需准备即可手术;

4.皮下注射生理盐水造成人为的水肿,可减少组织损伤,因为水分对波长为10.6μ的远红外线吸收性好,可防止热量迅速向周围传播,可减轻切面两侧组织的损伤;

5.激光切割时术者的熟练程度甚为重要,因为切面的深浅、组织损伤的轻重均与激光光斑停留的时间有关,时间长则组织损伤大,时间短则切割深度不够;

6.应用激光切割的同时必须喷吹惰性气体,否则在切割脂肪组织时,脂肪熔化成油状,并立即燃烧,其火焰可高达10余cm,由于脂肪熔化成液态状,吹氮后即可灭火,又可使周围组织冷却,因而可减少切口周围的热损伤;

7.激光切割术疼痛较轻,甚至不痛,因为手术区的神经被热凝固;术后形成的疤痕也较柔软。

激光切割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如下:

1. 对于直径5mm以上的血管仍需压迫结扎止血;

2. 皮肤切口愈合比一般手术后的切口慢;

3.切割效果与组织色泽有关,需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方能操作准确;

4. 切割时产生的臭气很浓,需加用排气系统;

5. 激光切割肝组织,术后粘连较重。

(三)激光治疗肿瘤

激光治癌主要是基于其生物物理学方面的特殊作用,即激光的高热作用可使被照射部位的温度升至500℃,当温度升至300℃时,肿瘤即被破坏,激光照射后的1分钟内可保持45~50℃的温度,继续对肿瘤起作用;激光的强光压作用(机械能作用)可使肿瘤表面组织挥发,使肿瘤组织肿胀、撕裂、萎缩,并可产生二次压力作用。激光治癌可能与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有关;激光可使癌细胞膜变形,故可能将整个肿瘤作为一个导体来标志,从而引起免疫反应,这种理论的证据是:激光治疗恶性眼黑色素瘤时,三周后才观察到明显的好转,三周就是抗原抗体反应所需要的时间。钕玻璃激光(1000~2000焦耳/平方厘米)照射小白鼠的黑色素瘤,34小时后血清噬菌活性升高,14天后血清中白蛋白减少,α—和γ—球蛋白增加;同时受照射动物脾内与形成抗体有关的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达7%)黑色素瘤动物是3%,正常动物是0.5%),同时血清中出现正常动物或未经照射的患癌动物血清中所没有的抗肿瘤抗体。

输出量为20焦耳的钕玻璃激光照射小白鼠的黑色素瘤后,取受照射部位附近1~1.5毫米的肿瘤组织,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细胞的核和核仁似无改变;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肿胀或发生空泡。输出能量为200焦耳的二氧化碳激光照射小白鼠的黑色素瘤后,用显微分光光度法测定DNA含量的结果表明:在照后1小时细胞核内DNA含量增加,以后逐渐下降,至5~6天时,细胞核完全溶解。

近年激光与光敏药物综合应用诊治肿瘤有了显著发展,当前使用的光敏药物主要为血卟啉衍生物(HPD),使用的激光主要是以氩激光为泵浦的有机染料激光(红光),氩激光,氪激光,结合内窥镜和光导纤维等技术,用以诊治腔内及体表的癌症。

(四)激光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由于某些激光可以通过光导纤维传输,激光的能量可以通过各种内窥镜,包括血管镜或导管进入血管内治疗各种疾病。低能量的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血液其有抗缺氧、抗脂质过氧化、改善血液流变学性质和微循环障碍,增强免疫等功能。

在心脏及血管方面,激光治疗周围血管、冠状动脉,以至颈动脉等的血栓,动脉粥样斑块等此外治疗糖尿病、心肌炎、肺炎及急性胰腺炎等均有报道。激光尚可作心脏节律点的消隔而治疗难治、危重的心律失常;心瓣膜粘连的治疗;房间隔造孔矫治先天性心脏病等。激光心肌打孔,则是用CO2激光从心包面向心内膜面击穿许多微孔,使心腔与心壁肌肉间有微血窦相能,因而能直接改善心肌供血,此法很有实际意义。激光血管吻合则使得血管吻合比以前快速、可靠,在许多外科手术中有着很大的潜在意义。

(五)激光在外科以及耳鼻喉科方面的应用

激光在皮肤、外科方面的应用最早、最广,自不用赘述。近几年的发展,一是接触激光的应用,使激光外科更快捷方便。根据接触激光的创始人Joffe报告,最近又有新一代的接触激光研制成功。有了很多的改进。另一方面,利用腹腔镜,激光可以作胆囊切开术,迷走神经切除术、幽门肌切开术等等,激光胆道吻合术、激光大肠吻合术以及输精管吻合术是利用较低功率的激光热效应作的。开腹手术中利用激光热止血效应,对肝癌等容易出血的肝组织作激光切除与消融等等的研究报告亦很多。对于骨的手术,有人报告用Er:YAG或Ho:YAG作消融术,亦有人报告用自由电子激光(2.9μm与3.1μm)作骨的切除。利用激光的止血功能,有人报告在完全抗凝情况下的病人作激光手术取得成功,为抗凝不能手术而又必须手术抢救者提供了一条生路。

根据黄色激光对皮肤与血管组织的不同热作用,采取578nm染料激光治疗血管瘤认为效果更佳。

因为耳鼻咽喉近于体表,激光在耳鼻喉科的应用亦已很成熟。近报告激光治疗耳硬化症,蹬骨切除后的激光固定修复术,以及接触激光及CO2激光显微镜手术切除光治疗耳扁桃体、喉头癌、副鼻窦手术等等亦均有进步。

(六)激光在口腔科的应用

激光在牙科方面的研究始于1963年,第一例激光治疗人牙的报告是Goldman于1965年作的,当时用的是脉冲红宝石激光。现在用激光作口腔肿瘤的手术,治疗牙周病,发现并及时控制龋齿、牙髓病、生物刺激作用均很有效,例如用准分子激光与Er:YAG激光作硬组织(如牙釉质)的消融、牙髓、根管的治疗以及紫外激光,荧光光谱诊断牙根管疾病亦均较前有进步。用激光去除结石的刮牙术;激光使龋齿釉质发光而早期诊断;CO2激光或准分子激光利用其杀菌的作用治疗感染的牙根与根管壁;牙尖的融合封闭。激光能融合固定假牙上的金属及正常牙的矫正器,使这些操作更为便捷。激光的刺激作用可以止血,促进创口愈合。光针麻醉则是我国首创。此外,激光多普勒流量计,可测量牙周病时齿龈的血流量,在修复粘合术中作侵蚀质以代替酸侵蚀技术。利用激光扫描整个牙冠,显出其波纹形态而储存在计算机中,然后启动碾磨机器,则整个牙冠的内外面都能在一小时内,在一块陶瓷块上雕刻出来。

(七)激光在眼科的应用

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医疗器械即用于眼科的红宝石视网膜凝结机。十几年激光治疗一些眼病已积累了较成熟的经验,有的国家甚至认为可以形成激光眼科学。

激光在眼科之所以具有较宝贵的治疗价值,有以下原因:

1.一些可见光波长范围的激光可经眼球透明组织直达眼底,而很少被吸收,因此透明的眼球组织不被损伤;

2.眼球内富于色素的组织容易吸收激光,而眼球内的许多病变部位和色素组织相近,这就有利于接受激光治疗;

3.激光单色性好,故进入眼内的光线没有色差;激光发散角很小,定位准确;激光能量密度高,可在小范围内产生最大的生物效应;以上特点很适用于治疗病变范围小的眼球组织的疾病,且不损伤周围正常的组织;

4.激光脉冲持续时间为毫秒级,甚至更短,在治疗的瞬间不受眼球转收的影响,病人的痛苦极轻微。

当前激光对眼病的治疗应用主要有:在视网膜剥离时做激光凝结(红宝石激光、氩离子激光);虹膜切除(红宝石激光);眼底血管瘤激光凝固(氩激光);脉胳膜成黑色素细胞瘤激光凝固(红宝石激光);对角开放型原发性青光眼做激光眼前房穿刺术(Q开关红宝石激光);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氦氖激光);眼睑结膜上的色素痣、小赘生物的烧灼(二氧化碳激光)等。

(八)激光在神经外科方面的应用

用CO2激光、氩离子激光、Nd:YAG激光治疗脑及脊髓肿瘤的报告很多。以CO2激光照射脑组织对损伤区超微结亦做出了较好的研究结果。这项治疗主要是利用激光热作用气化肿瘤,比手术刀切除脑组织方便、出血少。近又有人报告在核磁共振控制下以Nd:YAG激光按立体排列方式作组织间热治疗脑肿瘤(Stereotacticalinterstital thermo-therapy),这是一种新的尝试。PDT治疗脑瘤或以PDT作脑瘤手术后照射以防止癌灶的遗留复发都已有了一定的经验。目前以较低功率激光的热作用神经的吻合正在许多单位中进行研究,一旦成功又能解除很多人的痛苦。

激光神经吻合术:采用低中功率聚焦后微束CO2激光,Nd-YAG激光等在神经断面对接良好的情况下进行。对神经再生具有对位好,恢复快不产生吻合处神经纤维瘤等特点。

(九)激光在妇科的应用

CO2激光、Nd:YAG激光及PDT治疗外阴及宫颈病变诊断早期癌变已是众所周知。在腹腔镜的直接观察下,用CO2激光或Nd:YAG激光作卵巢囊肿、肿瘤、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肌瘤的切除及输卵管吻合,输卵管粘连的解除等手术以取代常规的剖腹手术,这类手术简便、经济、痛苦少。

六、激光治疗法分类

(一)激光疗法分类

1. 原光束照射 可用于照射病变局部、体穴、耳穴、植物神经节段部位、交感神经节、体表或头皮感应区等。

2. 原光束或聚焦烧灼 可使被照射的病变组织凝固、碳化、气化。

3. 聚焦切割(即激光刀)用于手术切割。

4. 散焦照射 用于照射面积较大的病变部位。

为使激光聚焦或散焦常用锗透镜,激光束通过锗透镜后即聚焦,离开焦点后扩散呈离焦效应,距焦点愈远,激光的功率密度愈减弱,在焦点部可用于手术切割。

(二)氦氖激光器操作方法

1.接通电源,激光管点燃后调整电流至激光管最佳工作电流量,使激光管发光稳定。

2. 照射创面前,需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水清洗干净。

3.照射穴位前,应先准确地找好穴位,可用龙胆紫做标记。

4. 照射距离一般为30~50~100厘米(视病情及激光器功率而定);激光束与被照射部位呈垂直照射,使光点准确照射在病变部位或经穴上。

5.照射剂量尚无统一标准,小功率氦氖激光输出功率在10毫瓦以下,每次可照射3~5~10分钟,每日照射1次,同一部位照射一般不超过12~15次。

6.不便直接照射的部位,可通过导光纤维照射到治疗部位。

7. 激光器一般可连续工作4小时以上,连续治疗时,不必关机。

(三)二氧化碳激光器操作法

1.首先打开水循环系统,并检查水流是否通畅。水循环系统如有故障时,不得开机工作。

2. 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

3.检查各机钮是否在零位后,接通电源,依次开启低压及高压开关,并调至激光器最佳工作电流。

4. 缓慢调整激光器,以散焦光束照射治疗部位。

5. 照射距离,一般为150~200厘米以局部有舒适之热感为宜,勿使过热,以免烫伤,每次治疗10~15分钟,每日一次,7-12次为1疗程。

6.治疗结束,按与开机相反顺序关闭各组机钮,关闭机钮15分钟之内勿关闭水循环。

(四)激光治癌方法

1. 合理选择波长 肿瘤细胞对不同波长激光的选择性极明显,因此在激光治疗时应选择适宜的波长。如果激光照射须透过政党组织的透过率为T,须治疗的肿瘤组织的吸收率为A,则选用激光的波长应使T·A的积尽可能大。

2. 确定适宜的剂量 根据肿瘤的性质、部位、大小、色素沉着程度、血管分布和激光的性质而定。激光治癌一般不宜也不需要一次破坏,多采用反复多次治疗,随时间的延长肿瘤可缩小或消失,因此治疗剂量总比破坏剂量小。

3.激光治癌时,有人提出认为由于强光压产生的机械能,有可能造成癌细胞游离并转移到周围或更深的组织及血管和淋巴管中去,因此应尽可能避免使用大功率短脉冲的激光束,以采用连续辐射或长脉冲辐射的激光为宜。

4.为防止激光治癌时的癌细胞游离转移,在照射病变组织之前可先照射其周围(约5毫米左右)的健康组织。

5.激光束应聚焦于肿瘤中心,垂直照射肿瘤表面。

6.开腹照射肿瘤组织时,应尽可能使光斑覆盖全部瘤体。

附:使用激光器的注意事项

1.激光器须合理放置,避免激光束射向人员走行频繁的区域,在激光辐射的方向上应安置必要的遮光板或屏风。

2.操作人员须穿白色工作服,戴白色工作帽;操作人员与接受面部治疗的患者均须戴防护眼镜。

3.无关人员不准进入激光室,更不得直视激光束。

4.操作人员应做定期健康检查,特别是眼底视网膜检查。

附:防护措施

1. 室内四壁勿涂光滑白色油漆,因其反射率可达80%以上。根据激光受其补色物体的吸收最大,因此宜选其补色,如波长为6943相干辐射的红色激光(红宝石激光)的补色是蓝色,使用红宝石激光时,用蓝色颜料粉刷四壁为宜。从理论上讲,以黑色为最好,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的吸收射向它的各色激光。

2.门窗玻璃反光性能强,应采用黑色幕布遮蔽,或涂色,或换有色玻璃。

3.装备通风、抽气设备,以防止污染的空气对人员的伤害。

4.室内灯光应充分明亮,因光线较暗时瞳孔散大,受激光照射进入眼内的光能增多;尚由于眼球的高倍聚光作用,对眼的损伤加重。

附:医用激光器及其特性(表8.5.1)

七、常用激光治疗的适应症

(一)氦氖激光 系波长6328相干辐射的单色红光,连续输出,输出功率从1毫瓦到数十毫瓦。下列的一些病症可应用小或中功率的氦氖激光照射治疗;

1. 内科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低血压、哮喘、肺炎、支气管炎、胃肠功能失调、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患者放疗或化疗反应、白细胞减少症;

2.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衰弱、脑震荡后遗症、神经性头痛、神经根炎、脊髓空洞症、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小儿脑性麻痹、遗尿症;

3. 外科疾病 慢性伤口、慢性溃疡、褥疮、烧伤疮面、甲沟炎、疖、淋巴腺炎、静脉炎、闭塞性脉管炎、腱鞘炎、滑囊炎、肱骨外上髁炎、软组织挫伤、扭伤、瘘管、前列腺炎。

4. 五官科疾病 耳软骨膜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咽炎、扁桃腺炎、喉炎、麦粒肿、病毒性角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耳聋、耳鸣。

5. 皮肤科疾病 湿疹、皮炎、斑秃、带状疱疹、皮肤搔痒症、神经皮炎、单纯疱疹;

6. 口腔科疾病 慢性唇炎、地图舌、舌炎、舌乳头剥脱、创伤性口腔溃汤、复发性口疮、药物过敏性口炎、泡疹性口炎、肩周炎、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照射牙齿表面釉质,可增强抗脱钙能力,具有防龋齿的作用;

7. 妇科疾病 痛经、附件炎、卵巢功能紊乱、臀位转胎。

(二)二氧化碳激光 系波长10600相干辐射的单色红外线激光,连续或脉冲输出,功率为十数瓦至一百瓦以上。因二氧化碳激光属于不可见的红外线,当用脉冲照射时,可籍助于氦氖激光瞄准。

二氧化碳激光散焦照射,输出功率10瓦左右至30瓦以内,如为急性疾患多用10瓦以内,慢性疾患可用20瓦左右,治疗的适应症如下:感染伤口、慢性溃疡、褥疮、肌纤维组织炎、肩周炎、腱鞘炎、滑囊炎、肱骨外上髁炎、扭伤、慢性腹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皮炎、硬皮症、结节性痒疹、湿疹、手癣、面神经炎、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牙质过敏、单纯性鼻炎、外阴搔痒症、附件炎、盆腔炎、宫颈炎、遗尿症等。

二氧化碳激光烧灼,输出功率30~80瓦,治疗的适应症如下:色素痣、黑色素瘤、血管瘤、鲜红斑痣、疣状痣、乳头状瘤、寻常疣、老年角化、鸡眼、皮肤原位癌、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唇癌、舌癌、唇粘液囊肿、肥厚性鼻炎、鼻衄、子宫颈糜烂、宫颈癌等。

二氧化碳激光切割,输出功率100瓦至300瓦,聚焦后做为“光刀”施行手术,自73年开始我国已用二氧化碳“光刀”做了颈部、胸腔、四肢、体表等部位的手术,其中较多用于切除肿瘤;在耳鼻喉科用于做扁桃腺切除术,全上颌骨切除术等;在烧伤方面用于痂皮或疤痕的切除。

(三)红宝石激光 系波长6943相干辐射的单色红光,脉冲式输出(焦尔级)或连续式输出(毫瓦级),主要用于治疗眼科疾病。

应用脉冲式输出的红宝石激光,功率在0.1~0.5焦耳,封闭视网膜裂孔,用以治疗黄斑部和后极部无积液的视网膜脱离、封闭孔洞,疗效达90%以上,具有显著的效果;应用1.0~2.0焦尔的红宝石激光做虹膜切除术,治疗瞳孔膜闭和继发性青光眼、去除晶体前囊色素组织、先天性核性和绕核性白内障、先天性瞳孔残膜、外伤或手术后瞳孔移位、虹膜囊肿、结膜色素症、原发性闭角青光眼等均有良效。

应用输出功率在100焦耳以上的红宝石激光可治疗色素痣、皮脂腺痣、疣状痣、浅表毛细血管扩张等。

(四)氮分子激光 系波长3371相干辐射的单色长波紫外光,脉冲输出,功率0.1~2.0毫焦耳,可用于治疗较表浅的局限的化脓性炎症,感染创面、头癣、手、足癣、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皲裂、结节性痒疹、白癜风、外耳道疖肿、扁桃腺炎等;也可用做穴位照射,治疗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等内科和神经科的病症;此外,氮分子激光还可做为荧光检查的光源,诊断早期肿瘤。

(五)氩离子激光 系波长4880、5140与5145相干辐射的兰青-绿光,连续输出,应用功率1~2瓦的氩激光穴位照射可治疗外伤性截瘫、脑炎后遗症、蛛网膜炎、小儿麻痹后遗症、神经衰弱、支气管哮喘、慢性肝炎、糖尿症、遗尿症等。

应用输出功率15~25毫焦耳的氩激光,可封闭视网膜裂孔以及裂孔前期的视网膜变性;小功率的氩激光都可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应用输出功率数瓦的氩激光可做血管瘤的光凝固,或治疗滑液囊肿、皮肤腺囊肿、脂肪瘤、纤维瘤、淋巴管瘤、肌纤维瘤等。氩激光都可用于皮肤或内脏病变的手术切除。

氩激光可做为激光内窥镜技术,通过导光纤维对胃、肠等的出血做止血;此外,氩离子激光和氩离子泵浦染料激光(波长6300相干辐射)可用于光敏诊治癌瘤新技术。

(六)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 系波长10600相干辐射的近红外光、脉冲输出或连续输出,应用功率数百焦耳的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可治疗血管瘤、面部斑痣、皮脂腺瘤、淋巴管瘤、粘液囊肿、唇部白斑等,增加输出功率还可做皮肤及肌肉的手术切割以及喉癌、胃肠癌的手术切除。

(七)钕玻璃激光 系波长10600相干辐射的近红外光,脉冲输出或连续输出,治疗时需用氦氖激光作标定瞄准,应用输出功率15~20焦耳的钕玻璃激光可治疗慢性伤口,慢性溃疡以及软组织外伤等。

应用功率为100以上焦耳的钕玻璃激光,可治疗血管瘤、蜘蛛痣、乳头状瘤、色素痣、寻常疣、鸡眼、外阴白斑、基底细胞癌等。

(八)氦镉激光 系波长4416和3250相干辐射的紫光和长波紫外光,连续式输出用功率为3~16毫瓦的氦镉激光穴位照射可治疗高血压、痛经、急性喉炎、急性声带炎等;局部照射可治疗神经性皮炎、皮肤搔痒症、结节性痒疹等。

将输出功率15~20毫瓦的氦镉激光经导光纤维导入体腔内,借助荧光显示的特点可做胃癌、食道癌、鼻咽癌、直肠癌、宫颈癌等的早期诊断、活检定位、指示切除癌组织的范围等。

附- 光动力疗法诊治癌肿

是8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诊治癌的方法:病人先静脉注射血卟啉衍生物(Hpd,hematoporphyrin derivative),48-72小时后用紫或蓝绿光照射肿瘤部位,有恶性肿瘤组织处即产生红色的荧光,可以诊断、定位恶性肿瘤;用红光照射肿瘤部位,则会使恶性肿瘤发生坏死。这是因为血卟啉衍生物经静脉注射后,于48-72小时期间一般肿瘤部位的浓度比正常的肌肉、皮肤等其他组织里的浓度高得多;而且血卟啉衍生物被一定波长的紫、蓝绿或紫外光照射后能发出一定波长的红色荧光,被一定波长的红光照射时,因为红光穿透通组织的深度较高,且能使血卟啉衍生物放出能量而破坏含血卟啉衍生物浓度较高的肿瘤组织,从而选择性地破坏肿瘤组织。这种使血卟啉衍生物产生荧光及放出能量破坏组织的反应称光动力反应,利用光和血卟啉衍生物作治疗的方法称为光动力疗法。

一、概况

光动力反应(photodynamicreaction)又称光敏反应、光化学反应。光动力疗法(简称PDT,photodynamic therapy),原称光辐射疗法(PRT,photoradiation therapy),确切地讲,PDT系指特定波长的光照射在一定的光敏物质上时产生的一系列化学、物理、生物等反应。在近百年前已有人观察到这种在生物体中引起的作用,但把这一反应用于人类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只是在近10年多来才受到重视。1972年Diamond对大鼠移植性胶质瘤进行了实验性研究,他用粗制的血卟啉注入实验大鼠体内,然后用150W白炽灯照射,结果显示大多数移植性肿瘤发生破坏作用,其中少数肿瘤发生部分消退现象。1974、1975年Dougherty用500-1000W光源经滤过成488nm的光,照射注射过Hpd的动物肿瘤时,发现肿瘤被激发而发射出荧光。以后他又报道了用Hpd注入大鼠和小鼠的体内,24小时后进行照光,结果有48%的实验动物肿瘤消失。1975年报道用白光照射动物移植性人膀胱癌后的反应,单独使用Hpd或单独用光照射组均不损伤肿瘤,但注射Hpd后再用光照射,则可看到癌组织明显破坏,而正常的膀胱粘膜却无损伤。1978年Dougherty报道用Hpd注入病人体内后再用一盏白炽灯照射,共照射了113个皮肤和皮下恶性肿瘤,其中111个肿瘤部分或全部消失。这一结果引起全国学者的极大兴趣,目前至少有近20个国家对光动力疗法诊治癌症进行实验和临床研究。

我国于1981年研制出国产的Hpd ,到目前为止已有多个医院在临床上用Hpd进行诊治癌症的研究。此外还有更多的单位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结果。

二、光动力疗法诊治肿瘤的理论依据

PDT诊治人体肿瘤,必须具备三个因素:①在肿瘤组织中含有一定浓度的光敏物质;②肿瘤组织中含有分子状态的氧;③适当波长的光。

临床上选用的光敏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对人体基本上无毒性;②注入人体后能选择性地贮留在肿瘤组织中,而在短时期内从正常组织中被排泄掉;③能被一定波长的光所激活。

所选用的激励光源应该和光敏剂相适应,即其波长能激活该光敏剂,而且这种波长的光应能穿透一定深度的人体组织。

根据实验研究,Hpd中的大聚合物是PDT诊治癌症的主要成份。有人认为当Hpd注入人体后,开始时Hpd可以通过微血管系统进入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但由于肿瘤组的淋巴回流系统不像正常组织的淋巴系统健全,因此这些大聚合物在肿瘤中贮留的时间要比正常组织长。Hpd有一种非常强的、甚至能在血清中和大聚合物进行自我结合的倾向(分子量达6000,和白蛋白的大小相似)。这些聚合物有可能和其他血清组分一起漏到肿瘤间质的液体中长期停留,并紧紧地结合在肿瘤组织表面,然后逐渐分离而和肿瘤细胞成分主要是和肿瘤细胞膜等结合。经过一定时间,肿瘤周围的Hpd基本上被排泄掉,但肿瘤中仍贮留相当浓度的Hpd,在此时进行光照,就会使肿瘤组织发射荧光或破坏肿瘤。在离体实验中同样有光敏效应的其他卟淋,在循环中则以小分子的方式和血清蛋白相结合,这些卟啉无光动力反应。因为作为一种选择性治疗的必要条件,它们在血清中被清除后不能继续贮留在肿瘤内。

光动力反应激活药物的另一早期反应则明显地发生在肿瘤血管中,如红细胞凝集、血流停止,最后导致血管破坏。有些作者报道光照后首先是肿瘤的血管系统破坏,继而产生肿瘤细胞死亡乃至肿瘤消失。在临床治疗菜花状肿瘤时,我们也常看到许多肿瘤在光照当时即有大量渗液,继而产生较厚的血痂,以后肿瘤才逐渐缩小。

三、激光加光敏剂Hpd的作用

(一)光动力作用的靶部位

关于光动力作用的靶部位,关键在于Hpd能较长时间地贮留在人全某些组织,因此用适当波长的光照射就会引起这些组织的破坏。根据许多实验,Hpd贮留的部位及受光激活后的反应有以下几种。

1. 肿瘤的血管系统

Bugelski、Porlor和Dougherty等报道利用放射自显影方法,看到两组实验动物的癌和肉瘤中,3H-Hpd紧密地和血管基质相结合。卟啉和血管基质结合的量及与肿瘤细胞结合的量相比,大都为5:1。肉瘤和癌两组均是如此,并保持到细胞分裂旺盛时为止。Hpd除了在瘤组织中有较长时间的贮留外,也贮留在组织细胞内,如巨噬细胞、肝柯否氏细胞等。一般来说,小鼠实质细胞可以在24小时内把Hpd从正常组织中清除。

2. 肿瘤细胞

Hpd基本上分布在整个细胞之中,有人认为Hpd主要存在于细胞质的可溶解部分。但是Moan和Berns观察到细胞内的荧光在细胞核周围和核膜层显示得最清楚。由卟啉诱发的光动力反应损伤,能使细胞的多种成分和功能产生变异,例如:膜蛋白的交叉结合、沿细胞膜运转的抑制、酶的活性受影响、酶的丢失以及某些细胞器,如线粒体的影响等。由于细胞核摄取Hpd的量很少,因此照光后发生DNA链断裂和电离辐射相比则要弱得多。Hpd光动力反应引起染色体的损伤,也比X射线照射引起的损伤要小得多。所以,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Hpd光动力反应引起癌细胞的损伤主要发生在细胞器及细胞膜,细胞膜肿胀后可引起膜的完全溶解。

至于恶性细胞和正常细胞对卟啉的亲和力有无差别,有的学者作了一些实验性研究。张氏和Dougherty用相同的培养条件观察了取自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的培养株,结果显示这两种细胞对Hpd的摄取和释放的动力学方面并无区别。Henderson把正常细胞和癌细胞进行混合培养,也未看到它们对Hpd的亲和力有任何区别。

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显示了Hpd和DHE(双血卟啉乙醚)在网织内皮细胞,包括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肝柯否氏细胞中的摄取和贮留也较常见,因此上述细胞丰富的肝、肾、脾等组织中也贮留了大量的Hpd(在无毒性水平)。皮肤内Hpd的贮留亦可能与皮肤中有大量的巨噬细胞有关,故注射过Hpd的肿瘤病人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一般约一个月)避免强光直接照射。前面提到的肿瘤血管基质对Hpd有较强的亲和力,也可能因这些基质中有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之故。但是也发现在肿瘤细胞内及其周围可以测量到Hpd的贮留时间要比正常组织的细胞长得多,此时血清中已经基本上把Hpd清除。因此有人认为Hpd的选择性亲和力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组织特性,而不是细胞本身。

3. 单态氧细胞毒

不少作者认为癌细胞在光动力反应损伤作用中,单态氧是主要的因素,单态氧从卟啉中产生的机制可用公式表示:

P+hv→P*(s)

P*(s)→P*(t)

P*(t)+O2→P++1O2*

式中:P卟啉,hv光能,P*激发态的卟啉,s单价态,t三价态,1O激发态的单态氧。

按照以上公式,卟啉的三价态产物,是影响单态氧发生的主要因素。至于Hpd产生单态氧的确实过程,尚不十分清楚。

总的来说光动力反应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机理很可能是以上三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血卟啉光动力作用产生单态氧,使癌细胞脂质膜被氧化,膜的结构、转运功能受阻,乙酰胆碱脂酶等酶的活性被抑制,膜蛋白被破坏,细胞能量代谢发生障碍。这些实验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光敏作用的单态氧作用,并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细胞膜是光动力损伤作用中的重要靶部位。通过体外培养的多种人恶性肿瘤细胞株和胚二倍体细胞株的一系列生物学实验研究,他们观察到光动力反应作用可严重影响细胞的存活、生长和增殖,损伤线粒体和溶酶体的某些重要酶的活性,破坏细胞质的骨架蛋白,抑制细胞对酪氨酸的摄取及引起细胞形态的许多改变。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正常小鼠皮肤和脑的光动力反应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改变,发现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出现得最早,程度也最重;而皮肤表皮细胞和脑神经细胞的胞体损伤出现较晚,且程度也较轻。因此可以看出,体内血管损伤和微循环障碍在光动力反应作用机理上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二)血卟啉衍生物的化学物理性质

Hpd是各种卟啉的聚合物,其中Hpd中的大聚合物是显示光动力杀癌作用的主要成分。

从人体血清中所提炼出来的Hpd的荧光光谱如图5-2-1所示。

人血清Hpd的激发光谱和发射荧光光谱

图5-2-1 人血清Hpd的激发光谱和发射荧光光谱

Hpd最佳的激光光谱为波长405nm的紫光,但是波长366nm的长波紫外光、波长406.7-422.6nm紫色的氪离子激光、波长45.9-514.5nm蓝绿色的氩离子激光都能够激发Hpd发出红色荧光,其波长在600-700nm之间,在630、690nm各有一高一低的峰。因为紫光穿透组织太浅,难以用来治疗之用。目前一般均用波长630-631nm的红光作治疗用,取其穿透组织深度最深而且还能使之产生较强烈的细胞毒作用。由于Hpd能选择性地较长时间贮留在肿瘤组织中,因此在病人体内用绿光或紫光照射,可以用来作肿瘤的定位诊断;用630nm红光照射时,则可治疗肿瘤。在这方面,国内外学者已作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和临床观察。

(三)光源

有多种光源可用,如早年用的白炽灯、太阳光以及现在仍在使用的氙灯等,只要滤掉不必要的波长后仍有足够强度的绿光、紫光及红光,均可用来作光动力反应的光源。但是要使肿瘤组织内的Hpd发射出足够强度的荧光以及产生足够强度的细胞毒作用,应选择能产生足够强度的相应波长的光。因为激光具有较窄的光带(即单色性)及高强度,因此目前常用激光作为激励光源,如:

(1)氪离子激光器。波长为406.7-422.6nm。

(2)氩离子激光器。波长为457.9-514.5nm。

(3)染料激光器。常用若丹明B、DCM或基酮红染料,用氩离子激光作泵源以后,可产生630nm波长的光束。

(4)金蒸气或铜蒸气激光器。

由于Hpd的最佳吸收峰为405-410nm,因此目前认为氪离子激光为诊断早期肿瘤的最理想的光源,因为氩离子激光泵浦染料激光为最常用的治疗光源,因而也常用氩离子激光作为诊断光源。此外金、铜蒸气激光也常作为较佳的治疗光源。除此之外,一些较价廉的非相干光源正在试用,准分子激光也正在研究。

附二 激光武器

附:激光武器:这是外军激光军事应用研究的重点。在战略上主要用它击毁对方卫星和洲际导弹,在战术应用上有测距、寻的、击毁飞机、坦克和致盲(人眼和光电系统)等。战略激光武器可能在21世纪应用;战术激光器,如激光测距机、激光寻的器和激光致盲器等90年代装备部队,据报道1988年的第24届汉城奥运会期间周围保安人员曾设置闭路监视摄像机上的激光致盲仪当场擒捕盗贼、所谓激光致盲武器,就是利用激光束在一定距离内对人眼实施强光照射,使之视网膜大面积出血,轻者1~7天才能恢复视力,重者终身失明。其最大特点是,使人在无烧灼感的情况下,突然失去抵抗力。目前,它已被警方广泛应用,作为对付罪犯的“秘密武器”。

表8.5.1 常用医学激光器及其特性(左表)

种类 激光物质 波长() 出光波段(颜色) 能量瓦/平方厘米功率焦耳



二氧化碳(分子)
CO2
106000 远红外 15-30瓦(皮肤)
80-300瓦(外科)
氨-氛(原子)He-Ne 6328 1-100毫瓦
氪(离子)Kr 6471 5308
4067 4131
红绿
黄绿紫
0.01-0.10瓦
240毫瓦
氩(离子) 4880-5140
-5140
兰青-绿 1-10瓦
氨镉(金属蒸气)Hc-Cd 4416 3250 兰紫 3-50毫瓦
氮(分子)N2 2300 3371 紫外 0.1-2.0毫焦耳



钕玻璃(Nd3) 10600 近红外 10-1000焦耳
钕玻璃(Q开关)Nd3 10600 近红外 300-1000焦耳
1-5
掺钕钇铝石榴石Nd3-YAG 10600 近红外 1-100瓦
掺钕钇铝
石榴石倍频
5300 绿 0.1-0.5瓦
红宝石Ruby 6943 1-100焦耳(细胞外科)
0.3-2.0焦耳(眼科)
50-75焦耳
150-800焦耳(皮肤科)
红宝石(Q开关)Ruby 6943 1-5
半导体激光器 砷化稼GaAs 9020(室温)
8400(77.K)
近红外 20瓦 100瓦 1瓦
液体激光 Rhodmine B或DCM 6310 100毫瓦-4瓦

表8.5.1 常用医学激光器及其特性(右表)

种类 光发散束度
(毫弧度)
光束类型 常用时间 主要用途



2 连续(瓦级) 不定 光刀可凝固、烧灼、炭化、气化良性和恶性新生物;散焦可照大面积皮肤病和外科疾病
1 连续(毫瓦级) 1-10分 穴位照射、照射病变部(散焦或原光束)。研究用10-100毫瓦
1 连续(毫瓦级) 不定 透照诊断法。正研究100-500毫瓦可作有选择性地凝固用激发荧光诊断肿瘤
2 连续(瓦级) 1-60秒
100-500微秒
血管瘤、皮肤和内脏切割。血管凝固。眼科光凝固500毫瓦-2瓦,光敏治癌
1-5 连续(毫瓦级) 1-5分 穴位照射。萤光诊断术的激光光源
1-10 脉冲(毫焦耳级) 15秒-2分 消炎、杀菌、生物学研究用



5-20 脉冲(焦耳级) 血管痣、鸡眼、跖疣。外科研究用300-1000焦耳
Q开关(兆瓦级) 光谱学分析
1-10 脉冲(焦耳级)
连续(毫瓦级)
Q开关(兆瓦级)
100-500微秒 血管瘤、鸡眼、手术切割皮肤肌肉,研究用1-30瓦,消化道止血,各种种瘤气化
1-5 连续(毫瓦级) 眼血管疾病、正研究用作血管凝固,500-200毫瓦治疗微血管病变
1-15 脉冲波(焦耳级)
连续波(毫瓦级)
1-4微秒 浅表毛细血管扩张、纹身斑之消除。细胞外科-100毫焦耳,眼科光凝固0.5-1.5焦耳,外科皮肤科科实验用150-800焦耳。治疗皮肤病及研究用100-900毫瓦。
1-5 Q开关(兆瓦级) 10-30毫微秒 纹身斑消除。治疗色素痣
半导体激光器 脉冲(瓦级)
连续(毫瓦级)
液体激光 连续(瓦级) 5分-60分

第九章 温热疗法(Heat thetapy)

第一节 概论

一、热疗概述

凡以各种热源为介体,将热直接传至机体达到治疗作用的方法,称为温热疗法。在祖国医书中已早有记载。其特点是:取材广泛,设备简单,操作容易,应用方便,疗效较高,在各种医疗机构中或病人家庭中都能进行治疗。

温热疗法,除了各种传热介体的温热作用外,某些介体尚有机械的和化学的刺激等综合因素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温热疗法应用的方法有:石蜡疗法、泥类疗法、地蜡疗法、砂疗、坎离砂疗法、铁砂疗法、洒醋疗法、热敷灵疗法等等,这些温热疗法对某一些疾病有较高的疗效。

二、温热疗法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温热是一种刺激物。当皮肤感受到任何一种刺激时,除支配该部的植物神经中枢受到刺激作用外,而且能影响到脊髓上段和下段的植物神经中枢,甚至脑皮层的功能,引起复杂的相应脊髓的节段反应和全身反应。

温热治疗时,首先作用于皮肤富有的各种末梢感受器装置和血管的器官。在皮内又分布有许多植物神经纤维和躯体神经纤维。而温热治疗通过皮肤使机体发生应答反应。所发生的应答的反应显著性和强度,决定刺激作用的强弱,以及质的温度,治疗的面积大小和持续的时间。以此观点解释温热作用的机制。但是不能仅以温热来说明对神经的影响,还应看到温热介质的压缩作用、化学作用对神经的影响。因此,温热疗法的介质对于温热感受器,压力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具有综合性的作用。

(二)对皮肤的影响 温热作用于皮肤,由于某些温热介质是油质,冷却凝固时对皮肤的压力作用,以及润滑作用,能使皮肤保持柔软而富于弹性,防止皮肤过度松弛而形成皱褶;对疤痕组织和肌腱挛缩等有软化及松解的作用,并能改善皮肤的营养。因而能缓解由于疤痕挛缩引起的疼痛。

(三)加强血液和淋巴的循环 由于温热疗法具有较强而持久的温热作用,能引起末梢血管反应——主动性充血。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数增加,血流加快。并能使淋巴循环改善。而影响机体各种生理功能。因而有助于消散浸润,加强再生过程和具有止痛效果。而且由于温热治疗的介质具有压缩作用,能防止组织内淋巴液和血液的渗出,减轻组织表面的浮肿,防止出血和促进渗出液的吸收,故可用于初期扭伤的局部肿胀。

(四)温热疗法能改善组织代谢过程 温热疗法能明显影响皮肤、体温及深部组织温度升高。例如,研究证明,石蜡治疗时能使皮肤温度升高8-18℃,取下石蜡后仍可升高5-12℃。因而加强了组织代谢过程,可使蛋白分解产物和残余氮增加。但是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局部和全身排汗增加,从而排出了体内蛋白分解产物。另外有人观察,在温热的影响,病人的多肽曲线上升,证明间质被激活,病情好转;多肽曲线下降时,病情恶化。因此认为间质激活的影响是温热的作用基础之一。

(五)能促进上皮生长的作用 温热可刺激组织再生过程,并且有减轻疼痛和加强组织的营养过程。当温热作用于体表的创口时,由于大量浆液性渗出物的增多,能协助清除病理产物及清洗创口的作用。这是由于某些碳水化合物对上皮的生长有刺激影响,有防止细菌繁殖和促进创面的愈合作用,有人发现温热治疗后,表皮的生发层的层数增加,颗粒层的细胞成长和表皮增厚。因而可见表皮的再生过程和真皮层结缔组织增生过程加快的现象。

(六)其它作用 在温热疗法的影响下可见现周围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增加和核左移,有时颇为显著;并能加强网状内皮系统细胞的吞噬机能,因而对化脓及炎症过程有良好的影响;并对血中酶的活性有使其正常化,并调节内分泌功能作用。

第二节 石蜡疗法(Paraffinotherapy)

一、石蜡的理化特性

(一)石蜡是由于高分子碳氢化合物所构成,其结构式为CLH2n+2。含有16~35个碳原子的正烷烃,有少量的异构烷烃和环烷烃。为白色或黄色半透明无水的固体,无臭无味,呈中性反应。对酸和硷不易起反应,不溶于水,微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乙醚、汽油、苯、煤油、氯仿等,在一般情况下不与氯化剂发生反应。

(二)石蜡是石油的蒸镏产物,其溶点为30-70℃,沸点为350-360℃。。当石蜡加热到100℃或更高时,在与氧气充分接触的条件下,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医用的高纯度石蜡,其溶点为50-54℃其含油量0.8-0.9%。我国早已大量的生产高纯度医用石蜡,供医疗工作的需要。

(三) 石蜡的热容量大(见表9.1.1),导热性小(导热系数为0.00059),比热为0.5-0.78卡/克·度,为良好的带热体。由于其不含水分及其他液体物质,而且气体与水分不能透过,几乎不呈对流现象,因而有很大的蓄热性能。

(四) 石蜡加热后冷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能(熔解热或凝固热) (见表9.1.2),每公斤熔解的石蜡变为固体时,放出的熔解热平均为39卡热量,即是熔解时的热量。熔解石蜡的温度愈高,由液体变为固体时的过程就愈慢,因而也就能较长地保持温热。

(五) 石蜡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粘稠性和延伸性。随着热能的放散和冷却,石蜡逐渐变硬,其体积可缩小10-20%,凝固后的石蜡70-90分钟内能保持40-48℃,这是其他热疗所没有的。同时这种热向人体的传递是慢慢进行的。蜡疗时石蜡下面的皮肤温度一般升高到40-45℃,而且在整个治疗期间都保持较高的温度。

另外,放在皮肤上的石蜡迅速冷却形成坚固的蜡膜,这层膜能保护皮肤不受随后较热的石蜡作用。

表9.11 石蜡的热容量

石蜡的熔解度 石 蜡 在 下 列 温 度 时 的 热 容 量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45.9℃ 0.533 0.581 0.919 0.650 0.681 0.692 0.746 0.754 0.779 0.792 0.832
41.7℃ 0.428 0.494 0.492 0.537 0.544 0.569 0.616 0.628 0.643 0.737
50.5℃ 0.553 0.561 0.589 0.638 0.668 0.709 0.748 0.764 0.748 0.828
51.2℃ 0.509 0.555 0.572 0.607 0.697 0.666 0.689 0.749 0.749 0.816
53.1℃ 0.612 0.942 0.695 0.708 0.732 0.762 0.799 0.818 0.872
61.3℃ 0.573 0.611 0.539 0.660 0.695 0.699 0.705 0.819

表9.12 各种石蜡的熔解度

熔解度(℃) 熔解热(卡)
52.2° 38.9
55.2° 39.8
57.3° 40.6
59.3° 41.1
60.9° 41.7
62.2° 42.4
65.4° 43.9

二、石蜡疗法的作用因素

(一)温热作用 石蜡的热容量大,导热性小和没有热的对流特性,又不含水分,冷却时放出大量热能(熔解热或凝固热),因此能使人的机体组织耐受到较高温度(55-70℃)而持久的热作用,这就比其他热疗优越。一般认为石蜡敷于人体后,局部温度很快升高8-12℃。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下降,但温度下降的很慢,在60分钟内还保持一定的温度。

(二)压缩作用 石蜡的固有特性是有良好的可塑性和粘滞性。在冷却过程中,石蜡的体积逐渐缩小,治疗时与皮肤又紧密接触,产生对组织压缩和轻微的挤压。因而促进温度向深部组织传递,呈现一种机械压迫作用。

(三)化学作用 石蜡对机体的化学作用是很小的。曾有实验指出,其化学作用取决于石蜡中矿物油的含量,如向石蜡中加入化学物质或油类物质用于治疗时能呈现化学作用。如果加入放射性物质,能使石蜡具有放射性作用。

三、蜡疗的设备和治疗方法

(一)蜡疗室的设备

1.治疗室:房间的大小以治疗床的多少而定。

2.熔蜡室:应单设熔蜡室,以免石蜡气味刺激病人,室内要有通风设备,地板应是水泥,墙应应油漆,熔蜡炉旁应设隔热垫。

3.熔蜡热源:有煤气,电热或蒸气等。

4.熔蜡套锅一对(大、小锅各一个)。

5.搪瓷盘或木制蜡盘数个(依病人多少决定),以及浸蜡用的浴盆或瓷盆。

6.石蜡若干斤。

7.油布数块,棉垫数个(保温包裹用),纱布数块,6-8层纱布垫数块,毛巾3-5条。

8.白色板刷或刷墙排笔2-3支。

9.长柄外科钳两把(拧蜡纱布用),铝舀水杓一只。

10.其他用具:水温计,产污刀两把、剃毛刀一把,凡士林油若干。

(二)石蜡的选择

蜡疗用的石蜡要求是;外观洁白、无杂质,溶点在50-60(蜡浴时用的石蜡溶点可低些)pH为中性,不含有水溶性酸硷,含油量不大于0.9%,粘稠性良好。

(三)石蜡的加热法

石蜡加热时温度不宜过高,如石蜡的溶点为52-55℃的医用石蜡,可加温至60-65℃。如果加温过高或超过100℃均能使石蜡氧化变质,并影响石蜡的可塑性与粘滞性,还能刺激皮肤产生皮炎。

加热石蜡不能用炉火直接加热,这样做除氧化变质外可使锅底层石蜡烧焦,发出气味,故需要用间接加热——即用双层锅,较大的外层锅内放适量的水,内层锅放蜡,借水温间接加热使蜡熔化。

附:石蜡的清洁和重复使用

石蜡在反复使用后,会有皮屑、汅秽、尘埃等杂物混入蜡中,降低蜡的热熔量,导热性和可塑性等物理性能,影响治疗作用。因此必须清洁石蜡,一般每周或每个月一次。小的熔蜡锅可每天或隔天一次清除锅底污物。清洁石蜡的的方法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1.沉淀法:将石蜡加热熔化后,放置沉淀,然后将污物除去。

2.水煎前洁法:加等量水于石蜡内,煮沸30分钟以上,使蜡中杂物溶于水中沉淀于蜡底层,待冷却后将沉淀于蜡底层的污蜡除去。

3.清洗过滤法:每次治疗的石蜡取下后应立即用急流水冲洗汗液和皮屑杂物。每隔2-5天可用几层纱布或细孔筛滤过熔化石蜡。

使用过的石蜡,由于较久变质,脆性增加,影响蜡疗的压缩作用,应加入15-25%新石蜡,一般1-3个月加入一次,可重复使用不超过5-7次。创面溃疡和体腔用的石蜡不重复用。

(四)石蜡的操作技术

石蜡治疗前应清洁治疗的皮肤,如有汗液,污秽应除去,有毛发处应涂于凡士林,毛发较多时可剃去,然后依据疾病的性质,程度,病变部位和治疗目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治疗结束后,取除石蜡,擦除汗液,整理好衣服,休息片刻再离去治疗室,对于出汗多者可给于水分补充。

(五)常用石蜡治疗的方法有

1.蜡盘法:将已熔化的石蜡倒入准备好的盘中,其厚度应为2-4厘米,待冷却成饼状以后,用刀轻轻地把石蜡与盘边分开,将柔软的石蜡(45-55℃),从盘中迅速取出放在油布上,包好蜡的周边放于治疗部位,再用棉垫毛毯包好。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迅速,蜡温恒定,适用于大面积治疗。

2.蜡袋法:是用塑料袋装蜡代替蜡饼的一种方法 。用厚0.3-0.5毫米的透明聚乙烯薄膜压制成大小不同的口袋,装入占塑料容积的1/3的熔解石蜡,排除空气封口备用。

治疗时将蜡袋放入热水中加热,使蜡吸热至60熔解(一般水温不超过80-99℃)取后放于治疗部位,可代替蜡饼。

3.刷蜡法:当石蜡熔至60-65℃时,用平毛刷迅速将蜡涂于治疗部位,反复涂蜡使蜡层厚达1-2cm。或刷蜡0.5cm厚的蜡壳以后,再用蜡垫(拧干器拧干)敷于保护层上,再盖以油布及棉垫保温。

4.蜡浴法:将熔化至60-65℃的石蜡,按刷蜡法在需治疗的部位局部涂敷一层薄蜡,然后迅速浸入盛有55-60℃石蜡特制的浴槽,并立即取出,反复数次,形成蜡套,厚度达1.0cm,再浸入特制蜡槽中治疗。

5.蜡垫法:是石蜡的综合治疗法。将浸有熔解蜡的纱布垫冷却到皮肤能耐受的温度,放在治疗部位上,然后再用较小的纱布垫浸有60-65℃高温石蜡放在第一层纱布上,再放上油布棉垫保温。

此外还有蜡绷带法,蜡喷洒法,特制石蜡治疗法等。

第四节 注意事项和治疗时间

一、温热疗法注意事项

(一)温热治疗时要随时询问患者的感觉,有无不良反应,如心慌、恶心、头晕、头痛、多汗、全身疲倦。在治疗过程中有睡眠不好、食欲减退或血沉超过36mm/时以上或脉膊加快时应中止治疗。

(二)温热治疗时,可能出现局部症状一过性加重,并可能出皮疹、须注意观察,如反应不消失则应中止治疗。

(三)对儿童治疗时,要注意温热的介质要低于成人治疗的温度。对知觉障碍及血循环不良者亦应注意温热介质的温度。

(四)温热治疗期间饮食应增加水分、盐类、蛋白质、醣和维生素等物质。

(五)治疗泥使用前必须先行质量鉴定与选择。

二、热温治疗的时间

每次30~6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5-20-25次为一疗程。

第五节 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一)各种类型的关节炎(非结核性),肌炎、肌腱和韧带的扭伤,各种外伤性滑膜炎,滑囊炎,骨折,手术后的瘢痕,粘连以及关节功能障碍,肌纤维织炎等。

(二)创面及愈合不良的溃疡,烧伤后遗症,冻伤,血栓性静脉炎,各种原因的局部水肿。

(三)周围神经外伤,神经炎,神经痛症候群等。

(四)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胆囊炎,胃肠功能紊乱,结肠炎,早期高血压,小儿消化不良等。

(五)其他疾病:慢性附件炎,盆腔炎,子宫周围炎,眼及眼眶外伤性疤痕,虹膜睫状体炎等。

禁忌症:恶性肿瘤,活动性结核,出血倾向,体质虚弱及高热患者,心脏功能不全,急性传染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温热感觉障碍婴儿等。

附:冷冻疗法(Cryotherapy)

(一)概述

应用致冷物质和冷冻器械产生的低温,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冷冻疗法。

(二)制冷原理

产生低温的方法很多,目前医疗上常用的冷冻疗法有:

1.利用冷冻的物质或相变制冷法 是利用低温物质或冷冻剂物理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的变化过程所发生的吸热,如溶解热,升华热,气化热,使周围介质冷却而制冷。

(1)一般简便的方法可用冷水或井水(12-14℃)洗涤,洗澡,冲洗,淋浴,浸泡,敷贴,灌注等。直接用冰作用强,可用冰块轻触按摩;也可用冰冻毛巾(盐水湿透后放冰箱冷冻的毛巾)。或带碎冰的毛巾(毛巾放入少水多冰的冰糊中然后取出)包裹、包扎或压迫;或用装入碎冰袋敷贴;也可将肢体浸入冰水中(冰和水以1:1混合)浸泡。冰水在导管内循环作用体外或腔内循环冷却等。此外还可用冷的泥类包裹,冷空气吹风等。

(2)利用溶解过程(固态→液态)制冷法有冰及冰的混合物,即冰盐合剂,如三份冰和一份食盐可产生-20℃低温;二份冰和一份浓硝酸(须事先放在冰箱中冷却)可达56℃低温。用时必须将冰和盐捣碎,并充分混合,才能达到前述温度。冰盐冷剂在医疗上已很少采用。

(3)利用升华过程制冷 有二氧化碳(干冰),温度-78.9℃,由于其导热力差,应将它混在一种适当的液体(如丙酮、酒精、三氯乙烯等)中使用。

(4)利用蒸发过程制冷法 如氯热乙烷喷酒制冷。常用的还有液氮,二氧化碳等。一些液化气体在大气压下的蒸发温度见表

各种液化气体的致冷温(℃)

氯乙烷 +12.2 氧化氮 -88.5
氟里昂114 +3.8 氧化亚氮 -151.0
异丁烷 -10.2 -182.9
一氧化甲烷 -23.8 一氧化碳 -191.5
氟 里昂12 -29.8 空气 -195.0
-33.4 -195.8
氟 里 昂22 -40.8 -252.9
二氧化碳 -78.9 -268.9

2.节流膨胀制冷法 按焦耳一汤姆逊效应(Joule-Thomson effect)使高压气体或液体通过阀门或小孔而绝热膨胀产生低温的方法。在室温下节流膨胀制冷决定于所用气体是否高于“转化温度”。高于室温的二氧化碳、氮等经节流膨胀时产生冷却效应;低于室温的氢,氦等经阀门膨胀时,气体温度反而升高。

3.温差电制冷法 即利用直流电通过两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交换处所产生的温差,就是利用帕尔贴效应(Peltier effect)产生低温的冷制方法。用几级串联i法可获得更好的制冷效应。

有人用三级温差电制冷,可达-123℃的低温。

(三)冷冻的生理作用

人体对冷刺激的反应包含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应,局部组织的降温是其生物学效应的基础。

1.对局部组织的影响 局部冷冻首先引起皮、皮下、肌肉和关节等温度下降。皮肤表面温度在应用冰袋20分钟后达13℃,水浴后达8℃,用冷冻胶后甚至达4℃,且在接触冰6分钟后就已出现。将冰袋放在人体腓肠肌部位,可使局部皮温降低22℃;皮下温度降低13℃;肌肉温度降低10℃左右。腹部冰敷30分钟,可使腹膜间区温度降低4-8℃左右。其作用强度与体质、年龄、皮肤厚度、皮肤散热、作用物质、参与反应部分的热传导,比热及作用时间和面积有关。

组织细胞因寒冷破坏的临界温度一般在-20℃左右,但不同的组织存在很大差异。如骨组织和皮肤角质层对冷冻具有一定抵抗力。冷冻使局部组织细胞破坏的机制是:细胞脱水,电解质浓缩到有害程度,pH降低,细胞内外形成冰晶,类脂蛋白复合体变性,血流淤滞及低温休克等。冷冻后的复温过程对组织细胞同样有破坏作用。

2.对血管的影响 组织致冷的直接结果是冷引起的血管收缩,这是由皮肤冷感受器经局部和交感性反应引起的组织缺血。这些反应可由于轴突反射和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这时中心温度暂时性轻度上升,因此整个机体的热消耗能够被抑制。冷去除后出现血循环增多,即反应性充血状态,其后皮温亦渐回升。冷使周围血管收缩后,明显地减少外周血流量,并改变血管的通透性。有助于减少渗出,防止水肿。冷引起的血管运动反应代谢抑制,使血肿,创伤性和炎症性水肿消减并抑制淋巴的生长。但长时间冷冻可继而引起血管扩张反应。

冷冻达一定深度时,可使血管内膜增生,致管腔狭窄,以及血栓形成,但对大血管的影响很小。

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持续的冷作用皮肤感受器后,首先引起兴奋,以后抑制,最后麻痹,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以至暂时丧失功能。病人首先感觉冷,以后有烧灼及刺痛感,再后才止痛。由于感觉敏感性降低,而有镇痛麻醉作用。在皮肤外感受器受的刺激下,可影响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张力降低,而达到解痉并减痉挛性疼痛。动物实验证明,冷冻使轴突反射减弱。当温度降低至6℃时,运动神经即受到抑制;降至1℃时,感觉神经也被抑制。但瞬时冷冻刺激对神经有兴奋作用。

4.对肌肉活动影响:

冷刺激肌肉后的三期反应可有肌电位改变而确定,首先远端小的肌群活动性增高而出现跳动。第二期显示活动性相对减弱。长时间冷作用则出现第三期,近端肌群活动电位增高,并出现肌肉震颤。最初冷有刺激效应,因此增加一些运动单位随意活动的可能性。长时间冷的作用可供肌梭传入纤维和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受到抑制,而使肌张力下降,冷还明显的限制肌梭活动的交感神经支配,由此产生的刺激阈升高,可使痉挛病人肌张力下降,抽搐受抑制和牵张反射降低。局部冷冻使神经肌肉的化学物质传递减慢,因而肌肉的收缩期、松驰期及潜伏期均延长,降低肌张力,肌肉收缩与松弛的速度而缓解肌痉挛。

5.对皮肤的影响 人体皮肤之冷觉感受器比热觉感受器数目多因而对冷冻刺激比较敏感,并可反射性地引起局部的和全身的反应。在皮温降至冰点前,皮肤血管收缩,触觉敏感降低,皮肤麻木;降至冰点时,皮肤骤然变白而坚硬;继续加深冷冻,便发生凝冻而稍显隆起。冷冻消除后因边缘区逐渐向中心区出现潮红,在冷冻区中可出现水肿,甚至大疱,血疱。

6.对代谢的影响冷冻可增强代谢功能,提高基础代谢率。而降低被冷冻组织的代谢,减少其氧化耗量。

7.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临床与实验证明,组织细胞经冷冻破坏后,可形成特异性抗原,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

8.抗炎作用冷对炎症的症状治疗及对炎症过度有良好影响。但冷的效应必须仅仅用于炎症的最初急性阶段。据报导,用于亚急性炎症可能出现损害。

9.远隔作用 冷可引起热调节的改变和全身反应。例如体温调节对抗反应,交感反应,冷加压反应(高压升高)及抗体的适应,此外冷作用一定的节段区可皮肤可通过节段反射引起相应某个内脏的反应,如腹部冷敷可反射性地增强胃肠道功能,促进胃酸分泌增加。而如果消化道的直接冷冻,则效果恰好相反。

总之,局部冷冻应用的效果有:1.原发的局部作用,如组织温度下降,小动脉收缩,代谢过程降低;2.继发的局部作用,如肌肉张力降低,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抑制水肿,抑制出血,抑制炎症,减少淋巴的产生,止痛,麻醉;3.远隔作用。

(四)设备与治疗方法

1.设备 根据采用的冷冻方法而配备冷冻剂,贮冷器及冷冻治疗器等,采用非破坏性冷冻时,常需备有浴桶、浴盆、大毛巾、冰袋、冰箱等。

2.方法 理疗科常用局部冷冻治疗机有下列一些方法。

(1)冷敷法 是常用的简便方法,有下面几种。

①将毛巾浸入碎冰中,然后拧去多余的冰水及冰块,敷于治疗部位。治疗肌痉挛时间为8分钟。在4分钟时更换一次。

②将捣碎的冰块放入冰袋中,治疗时将冰袋敷于患部,时间依病情而定,同一治疗部位一般不超过24-28小时。

③将冰块隔着垫物(如大毛巾)贴于病变部位,使局部温度逐渐降低,治疗时间20-30分钟。

④将冰块直接放于治疗部位,或持冰块在治疗部位表面来回接触移动(冰块按摩)。本法刺激作用较强,治疗时间一般5-12分钟。以不引起皮肤发生凝冻为宜。

⑤循环冷却法 有体外法和体腔法两种。体外法是将小管盘成鼓状放在体表,冷水或冷冻剂通过管内循环致冷。体腔法是将冷冻剂通过小管与放入体腔内的囊相连接,常用于胃肠道的局部冷冻治疗。

(2)冰水浸浴  用冰水(±5℃)将患部浸入其中,多用于四肢部位的治疗。开始时可有痛感,每20-30秒钟将治疗部位从浴器中抬出一次,反复进行,持续治疗4分钟左右。

(3)喷射法 直接将冷冻剂经液管呈雾状喷射到病变局部。喷射范围根据治疗部位而定,特别适用于高低不平和范围较大的病变部位。如氯乙烷喷射法,时间20-15分钟。多采用间歇喷射,如一次喷射3-5秒生停止30秒,反复进行多次。治疗时,观察皮肤反应,不引起皮肤凝冻为宜。

此外,尚有冷冻灌肠,冰水饮服等法。对表浅孤立病灶如血管瘤、痣、疣等,简便的治法,可用棉棒沾液氮直接涂于病变局部进行治疗。

3.注意事项:

(1)治疗前向病人说明冷冻治疗的正常感觉.

(2)采用贴敷法时,应防止过冷引起组织冻伤,采用液氮时.应注意安全,防止溅及正常组织和衣物.

(3)冬季应注意非治疗部位的保暖,以防病人感冒.

(4)冷冻反应及处理 一般全身反应少见.个别病人如出现震颤、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现象,多因过度紧张所致,经平卧休息或身体其他部位施以温热治疗可很快恢复。冷冻治疗达一定深度时,常有痛感耐受,不需处理,个别因痛而致休克,则需卧床休息并去除制冷物及全身复温处理即可恢复。有时可出现局部搔痒荨麻疹时,可能与过敏有关,经对症处理后可恢复。冷冻过度或时间过久,局部常可出现水肿及渗出,严重时有大疱、血疱。轻度只须预防感染。严重者,应严格无菌穿刺抽液,涂1-2%龙胆紫液进行无菌换药可愈。治疗血管瘤时,应防止出血。

(五)适应症和忌禁症

[适应症]

1.软组织闭合性损伤、如肌肉、韧带关节的扭挫伤,撕裂伤,运动伤等急性期伴血肿及水肿时或恢复期均有良好效果。

2.疼痛和痉挛性病,如偏头痛,落枕,急性腰痛,肩痛,颈椎病,痛经,残肢端疼痛,疤痕痛及肌肉痉挛等。

3.内脏出血,如肺出血,食道出血,胃十二指肠出血等,脑卒中急性期冷敷头部可减轻脑损伤。

4.热烧伤的急救治疗,尤适用于四肢部位烧伤。

5.蛇咬伤早期辅助治疗。

6.良性皮肤疾病,局限性急性皮炎,瘙痒症,寻常疣,疣状湿疹,疤痕疙瘩,血管病,眼疾,胼胝等。良性皮肤粘膜血管瘤。良性表浅肿瘤等。

7.扁桃腺术后等喉部出血水肿。

[禁忌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冷变态反应者,致冷血红蛋白尿,对冷过度敏感者,严重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肾,膀胱疾病。

附:水疗法(Hydrotherapy)

一、概 论

(一)定义

水疗法就是利用水的物质化学性质,以各种方式作用于人体,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二)水的物理性质

水具有较大的热容量(比热为1)并有较大的热传导性,约为空气的33倍。易于散热和吸取热量,故水对于机体易产生温度刺激——温热或寒冷刺激。

水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可任意改变其形态,所以可利用水进行各种方法的治疗。

水是最常用的良好溶媒,可溶解多种药物,故可用以进行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矿泉,气水及药水浴疗。

水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取用方便,为治疗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三)水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水疗法治疗作用的基本因素有三:1.温度刺激作用。其生理作用大体与热疗法相似。2.化学刺激作用。3.机械刺激作用。各种水疗法作用不同与三种因素所占比重有关。如一般淡水浴治疗作用主要为温度刺激:而药水浴则以化学刺激为主,温度其次;淋浴则主要为机械性刺激,温度刺激为次。

水疗法根据所采用的温度、水中所含物质成分及治疗方式不同,可产生镇静,催眠,兴奋,发汗,退热,利尿,抗炎,止痛,促进吸收,促进新陈代谢,锻炼机体等作用。

各种水疗法主要作用于皮肤,亦可作用于体腔粘膜,通过神经和体液反射而致局部、节段性或全身性反射作用。水疗按其作用方式不同可对体内各系统产生强弱不等的反应,其中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对水疗的反应最敏感,就温热作用而言,水疗可迅速引起机体产生对温热刺激一系列反应,但由于水的物质性能及人体生理调节机能,水疗不易直接达到使机体深部组织加热的目的。但可通过反射途径对深部组织器官甚至全身引起一定的反应。

(四)设备与治疗方法

1.水疗的设备 水疗法种类很多,有的简便易行,不需任何特殊设备,可在家庭或连队、边防农村以及战地环境下进行,如局部手、足浴、坐浴、冲洗等。有的则需要一定的设备。

2.治疗方法:

水疗方法的技术操作正确与否可影响治疗效果。治疗时必须根据病情恰当合理掌握水的温度和治疗时间,原则上水温与机体温差增大,治疗时间宜相应缩短。如:

冷水浴,25℃以下,2-5分钟。

凉水浴,25-33℃,5-10分钟。

平温浴,34-36℃,15-40分钟(不感温浴,对机体不产生明显的温度刺激)。

温水浴,37-38℃,10-20分钟。

热水浴,39℃以上,10-15分钟。热水浴时应注意温度不宜过高,治疗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将对心血管功能是不利影响,对儿童,老年人及心血管功能不佳应注意。水疗的方法繁多,不能一一论述,现就与战伤治疗关系密切的局部浸浴和旋涡浴简要介绍之。

二.局部浸浴

1.手浴 用特制的或一般相宜的手浴盆均可。其容量约10-20升。

(1)冷水手浴 水温10-20℃,时间2-10分钟,适用于手部急性炎症、急性扭、挫伤。

(2)温水手浴 水温37-38℃,时间20-30分钟,多用于止痛或反射性地作用于呼吸系统疾患,如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近炎,急性肺炎等。

(3)热水手浴 水温40-43℃,时间10-20分钟,适用于手部扭挫伤恢复期和手部外伤手术后关节功能障碍。

(4)冷热水交替手浴 用两个手浴盆,一盆水温为42-44℃,另一盆15-20℃。浴时,患者将手先放入热水中浸泡1-2分钟,取出后再浸于冷水中10-15秒钟,重复数次,最后以热水浴结束。也有主张应用较长时间,按先热后冷的顺序,治疗时间为7:5,5:2,4:1(分钟)等适用于血管运动神经功能紊乱,如多汗症、肢端紫绀症。

2.足浴 可用特制的或一般相宜的足浴盆。分高位足浴,浴水浸至膝关节以下;低位足浴,浴水浸至踝关节附近。

(1)冷水足浴 水温10-20℃,时间10秒-10分钟,适用于足部急性炎症、足部多汗症、足部持久发凉。在糖尿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腹部及盆腔炎症时禁用。

(2)热水足浴 水温40-30℃,时间10-30分钟,适用于头部充血,头痛,失眠,神经痛,月经期痉挛,足及踝关节扭、挫伤恢复期及关节功能障碍。于热足浴水中加入芥茉可用于治疗急性鼻炎及急性喉炎。

(3)冷热交替足浴 水温及治疗时间同手浴。适用于足部血管运动神经功能紊乱,如多汗沔,肢端紫绀症。疑有脑血管硬化时,冷、热足浴均禁用。

3.坐浴 用特制的从浴盆或相宜之容器进行。在特制的坐浴盆治疗时浴水不断更新,并有喷向腰部及会阴部的淋浴装置。

(1)冷水坐浴 水温10-20℃,时间2-10分钟。适用于无力性便秘,闭经,遗精,阳萎,膀胱无力症,痣核急性炎症期,痣核术后,直肠炎,直肠周围炎。但于以上器官组织急性炎症,痉挛状态,疝痛,出血,肾炎,风湿性症时禁用。

(2)温水坐浴 水温36-39℃,时间20-30分钟。

(3)热水坐浴 水温40-42℃,时间10-15分钟。

温、热水坐浴时,头部须置冷敷。

在温、热水坐浴作用下,痉挛性疼痛或疝痛可迅速缓解,常用于膀胱、肠道的里急后重。肾绞痛,盆腔器官的慢性亚急性炎症,直肠肛门手术后遗症,痔核慢性期,在无力性便秘,内脏下垂,肝淤血时禁用。

4.渐加温浴(弗氏浴) 是一种逐渐提高的局部热水浴。可用于一个肢体或四肢,须用特制的浴盆。浴中置有温度表,以观察水温,在10分钟内使水温渐增到40-45℃,开始水温35-36℃。后又继续10-15分钟,全部治疗时间为20-25分钟。此法具有明显反射作用,可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跳次数,降低血压和加强物质代谢。可治疗高血压病以及伴有动脉硬化的高血压病,支气管哮喘,心肌疾病,失眠等疾病。

5.旋涡浴 用特制的浴盆,其中装一马达带动的搅动器,以一定的压力在浴盆内旋转,使浴水呈旋涡式流动,水温40-42℃,时间20-30分钟。此法在温热作用同时对肢体产生明显的机械刺激作用,有使肢体末梢血管明显扩张充血,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可应用于局部肢体,也可应用全身。

多用于运动支持器官疾患,如四肢关节,肌肉的慢性风湿疾病,扭、挫伤,早期关节功能障碍,疤痕,粘连神经炎,腱鞘炎,废用性肌萎缩,癔病性瘫痪等。

附:理疗安全技术(Safety technique ofnphysiotherapy)

(一)总 则

1.理疗科应建立有关理疗各项技术的安全制度,全体工作人员及进入理疗室的患者均应遵照执行,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2.凡新购买的或有故障的理疗机都要经过详细检查试开机器后,确定工作正常并做记录卡登记生方可应用。

3.给患者理疗前要细致检查病情,正确诊断,认真选择适应症,排除禁忌症,合理地选定理疗因子,方法和剂量。

4.每次治疗过程中,技术操作人员必须随时注意机器的工作状态和询问患者的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在修理工作中应注意人员和机器的安全。没有修理工作经验的同志不要随意拆机器,也不要单独进行修理,以防发生意外。

(二)接地的安全防护

1.理疗科工作人员应具有安全用电的一般知识及触电急救常识。

2.电疗室及光疗室的地面须是木质地板,或用橡皮覆盖,治疗床亦须木制的,在治疗床周围的暖管,水管等应用木栅遮挡。

3.各治疗室须设由电源总开关和保险丝、指示灯、闸刀、插座、电源线应绝缘良好,电源插座应带地线。

4.凡设有接地线的理疗机均应良好的接地。

5.患者理疗时严禁与周围导电物体或他人接触;禁止患者治疗时触摸器机;接触身体的导电物品,如手表,腰带等物应去除。

6.在理疗室外(在病房等)进行理疗时,患者的床是金属的(或金属台),必须用橡皮布或毛毯等物铺盖金属部分,使患者基本处于绝缘位后,再进行治疗。

(三)避免触及高压电的防护

1.无较熟练的检修技术者,不可在通电情況下检修或触及机器内各部件。

2.使用高频或超高频电疗机时一般不应去除机器后盖,夏季使用需散热必须去掉后盖时,应另装屏蔽网,以免触及高压电。

3.高压输出导线要绝缘好,如有裂纹,破损,应及时更换,并应经常认真检查,导线不能交叉相碰。板状电极接头要检查接点良否。

4.检修有高压电(高频电疗机、激光的电激励系统等)的治疗机时,首先应检查机器外壳是否漏电。测试高压时,先将一地线接好,用探笔触及被测点,勿用手触摸机壳;CO2激光器和空气离子发生器在治疗后测试时首先放电后再测试;高频电疗机的振荡管屏机上,不能在通高压电的情况下用普通万用表测量,以免损坏万用表。

(四)电烧伤的防治

1.预防直流电疗时的烧伤,电机衬垫应比金属电极周边各大1-2厘米,厚度不应少于1厘米;电极衬垫须与皮肤紧密接触,固定稳妥;电流密度在0.1mA/cm2以上时.应密切注意皮肤的反应;低中频电疗和衬垫也应有适当的厚度,与皮肤紧密接触固定;导线和电极接触部避免触及皮肤,可用胶布保护。治疗时如发生电烧伤应及时处理。①局部用龙胆紫涂布;②中小剂量紫外线照射。

2.进行高频电治疗时(长波电疗),导线不得直接接触人体;短波、超短波治疗时,受作用部位不得过于潮湿,有汗液时要擦干后再进行治疗。

3.进行各种低、中频电疗时,如患者皮肤感到有刺痛感,烧灼感时,应断电进行检查。

(五)超高频和特高频电磁场有害作用和防护

1.输出功率在200瓦上的短波、超短波治疗机宜在屏蔽室内进行;如无屏蔽室则工作人员停留最久的工能点应距离发生器不得少于3米;有四台以上的小功率超短波治疗机时,应设专门的治疗室,面积不应小于24平方米。

2.使用高频电疗机时,应尽可能把输出调谐机钮调至谐振点;两电极与皮肤的距离不得超过6厘米;禁忌在无屏蔽室的治疗室内应用单极法。

3.使用微波辐射器有距离照射患部时,应在专门治疗室内进行,每台治疗机和床应占治疗室面积9平方米;在一般治疗室内应用微波时,应设置具有屏蔽微波性能的屏风,治疗时辐射器应朝向外侧墙壁;采用无距离的直接照射法时可以在无屏蔽设备的治疗室内进行;工作人员不得停留于微波直接照射区。照射头部时应戴护目眼镜。

4.在高频电和微波治疗室的工作人员每半年或一年应进行体检一次。并定期轮换治疗室。

(六)光辐射及超辐射有害作用和防护

1.禁止眼直视激光和紫外线光源。

2.进行激光和紫外线治疗的人员和患者应戴护目镜。

3.激光在工作时任何人都不能在光源前通过以防激光伤害(尤应注意CO2激光)。

4.点燃的紫外线灯,未用于治疗时应使反射罩开口对向地板。治疗室应有通风设备,定时通风。

5.红外线照射面部或附近的患部时,应遮盖眼睛。

6.超声波治疗时,工作人员应戴好双层手套,头颅眼睛、心区脊髓部位治疗时应用脉冲式,小剂量。

(七)理疗机器的保养和检修规则

1.理疗机的使用必须是经过专门培训的理疗专业人员,并严格执行各种理疗机的操作常规。

2.每日早晨工作前,工作人员应进行机器面上的清洁。治疗过程中如发生障碍即停止使用,待检修后方可使用。下班时要盖好机器。

3.机器启动生避免移动,尤其紫外线和高频电疗时。并防潮湿。

4.高频治疗机尽可能避免连续使用2-3小时,夏季必要时用电扇冷却。

5.非本科人员不得摸弄或使用机器。

6.微波使用时天线电缆接头要拧紧并经常检查。

7.理疗机检修工作应由理疗专业技术人员进行。

8.各种理疗机在使用期间均应定期检修并进行记录登记卡。每三个月至六个月应彻底清洁机器内部一次,并定期进行剂量的鉴定。

各论

第一章 理疗临床应用有关基本原则

一、物理疗法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明确诊断,分析病因、病理、发病阶段,熟悉对本病的临床治疗原则。

(二)了解患者同时并发症,患者体质及治疗史,既往史,家族史等。

(三)运用掌握各种物理因子综合应用的知识,掌握各种物理因子作用的共性和特性。

(四)在总的临床治疗原则指导下制订理疗。

(五)心理治疗、在进行理疗康复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六)随时掌握并根据病情和病理变化及时调整疗法和剂量并及时与手术,药物、饮食,运动疗法等密切配合。

(七)物理康复治疗一般越早期应用,疗效越好,对慢性病应坚持治疗,不宜轻易放弃。

(八)治疗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局部及全身反应,根据不同发病阶段和机体反应,找出主要环节,治疗紧紧围绕重点结合一般合理调整物理因子的种类和剂量,以加速疾病康复。

二、物理因子的选择

合理选择物理因子直接关系到理疗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要较好的处理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提高临床知识水平,力求对所治疗的疾病有较深刻的认识,确切地了解发病的机理及不同发病阶段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对各种物理因子的生理和治疗作用的“共性”和“特性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有是合理的选用物理因子治疗各种疾病的病理和临床经过特点及各种不同的物理因子的特异性作用,并使两者正确地结合,是提高物理治疗临床疗效的关键。近年关于物理因子的特异性作用问题的研究有多方面的显著进展,因此需重视并及时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以便指导物理因子的临床应用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三、理疗的剂量

在临床工作中确定理疗剂量的大小是以下述五点为主要依据的:

(一)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基本规律 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基本规律是确定理疗剂量的重要依据,物理因子对各系统、器官、组织的功能和代谢影响的基本作用规律是:大剂量有抑制作用,小剂量则有调节作用功或加强作用,例如;实验证明,在小剂量的超短波或小剂量的超声作用下,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加强,但大剂量作用时则有抑制作用。在中等剂量(0.03毫安/每平方厘米)的直流电全身性(一极置于肩胛间区,另二极置于两腓肠肌部)作用下,机体的防卫功能增强,并可改善代谢和营养过程。实验确定;在电流密度不超过0.1毫安/平方厘米的直流电作用下,可动员机体的代偿机能.在小剂量的微波作用下,免的肝、肾、心、肌肉、脑等组织的氧化还原加强,而大剂量的微波作用时,则减弱这一过程。小剂量的超声作用时,不引起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但可影响生化学过程,表现为:在超声作用后细胞内胸腺核酸的含量增加,蛋白质的合成增强,刺激细胞的发育生长,用不同剂量的超声作用于动物的腹部时,可引起脑的组织呼吸发生不同的变化:超强度的超声作用后抑制脑的能量代谢过程;高强度的超声作用后可降低脑组织内的氧化过程;中等强度的起声作用后脑组织的代谢无明显改变;低强度的超声多次或一疗程作用后可使脑组织的能量代谢规律性地加强,过一定时间后方恢复到原水平。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均证明:小剂量的直流或超短波作用均可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而大剂量作用则抑制之。因此,掌握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基本规律,对确定临床使用剂量有重要意义。

(二)疾病的性质及其发展阶段 用超短波治疗化脓性炎症时应根据其发展阶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剂量,这是理疗专业人员所熟知的。远在四十年代就有人提出:是否可用大剂量(热量)的超短波治疗急性炎症,经大量的临床实践得到以下的结果,即用大剂量的超短波治疗急性或亚急性炎症有时也可收到良好的疗效,但有以下的缺点:(1)有一过性的病情加剧反应;(2)治疗深部组织炎症时,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彻底抑制细菌的繁殖,且易致脓肿形成;(3)可抑制皮肤的免疫功能,有的可出现皮炎;(4)作用部位接近内分泌腺对其有不利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用超短波治疗急性或亚急性化脓性炎症时,都选用小剂量。紫外线照射治疗伤口时,在早期应当用强红斑量照射,可促进坏死组织脱落,减轻疼痛,但在恢复期,当肉芽组织新鲜,周围有上皮生长时应当用小剂量,在此阶段如照射的剂量过大则可抑制上皮的生长。多年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的结果一致确定;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肝胆疾患及神经系统的某些疾患时,应用小剂量的物理因子具有更高的疗效。但是,对于某些慢性的迁延性的病理过程处理原则却与上述情况相反,如下肢慢性营养障碍性溃疡的病变局部对外界任何刺激的反应都是微弱的,故适用较大剂量的物理因子治疗,如用强红斑量或超强红斑量的紫外线照射,较大剂量的电针疗法,较大剂量的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等。对某些骨科疾患,如增殖性骨关节病变,用中、小剂量的物理因子治疗使其急性症状缓解后,也只有应用较大剂量的物理因子(如直流电)治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总之,由于疾病的性质不同,以及同一疾病的发展阶段不同,所用物理因子的剂量是有差别的,这在确定剂量时是应当十分注意的。

(三)个体的差异 确定理疗剂量时还必须仔细了解病人的个体差异,而非单纯地根据疾病本身所需治疗剂量的大小而定,这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风湿性肌炎、风湿性神经根炎一般用较大剂量的物理因子治疗,收效较好,但如果患者的体质较弱,神经系统的功能很不稳定,用大剂量的物理疗法可引起全身性的不良反应,如强红斑量紫外线局部照射后可出现头晕、睡眠差、食欲低下等不良反应,故使用的剂量应较一般选用的剂量为低。在工作中我们还体会到:有不少的农民、战士,由于平时在室外劳动的时间长,对阳光,冷热等的耐受性大,故理疗的剂量偏大,疗效较好。妇女在病假期间做腹部或腰部的超短波、短波、中波、微波或红外线等治疗应当停止,使用一些全身性的物理疗法时剂量也应适当减小;更年期的妇女往往对物理因子的刺激反应较大,故理疗时剂量也应偏低。总之,病人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性别的不同,平时锻炼的基础、营养状况、神经、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方面的差异,对我们确定剂量的大小也有重要的关系。

(四)受作用的组织、器官的特点 由于各种组织、器官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都有一定的特异性,因此物理因子作用于不同的组织、器官时,所用的剂量也是有差别的。例如:副鼻窦内的血管较少,对温热的调节性能较差,故超短波作用时剂量不宜过大,眼球含液体较多,血液循环较差,用超短波、中波、微波治疗眼病时,剂量不应大,如用大剂量的微波作用到眼部,使眼球内部的温度升高到45℃以上时,可引起白内障,而小剂量的微波治疗一些眼的疾患却有良好的疗效。睾丸组织的血管细小,热调节功能不佳,用超短波,微波等作用时,剂量也以偏低为宜。据实验报告:用同一强度的超声作用于不同的组织——皮炎、肌肉、腹壁、大肠、脊髓腰段后,比较其形态学变化,结果脊髓前角的神经细胞变化最明显,因此,超声波作用于脊髓部时剂量不宜大。高级神经系统、内分泌腺,生殖器官对物理因子的作用是比较敏感的,这一概念在确定剂量时不应忽略。

(五)理疗方法的作用机理 最后,在确定剂量时,还应考虑所使用的物理疗法的具体作用机理,例如电兴奋疗法治疗神经衰弱和领区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治疗神经衰弱的作用机理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通过兴奋诱导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后者则是通过节段反射的作用调节大脑皮质的基本神经过程,虽然两种疗法的最终作用效果可能是相同的,但由于它们各自的作用机理不同,故电兴奋治疗时使用偏大的剂量,而领区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治疗时使用偏小的剂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还发现:对冠心病患者为改善植物神经对心脏的调节功能,冠状血循和心肌功能,使用近于生物电的弱直流电疗法是有益的,如果使用的剂量偏大则病变心脏的神经和血管有可能发生异常反应(倒错反应)。总之,各种物理疗法的作用机理不同,因此选择使用的剂量也不同,这是确定剂量的基本依据。

四、物理因子的综合应用

物理因子的综合应用内容十分丰富,远在本世纪初许多学者就强调了综合应用物理因子的宝贵价值,即可以显著地提高疗效。当前认为:物理因子的科学的综合应用是理疗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物理因子的综合应用可由下列的不同形式实验:

(一)同时应用两种物理因子的协同作用 例如:超声一间动电疗法、超声一中频调制电疗法、中频电一直流电疗法、低频电一磁疗法等,都是同时应用两种物理因子的协同作用以提高疗效。水电浴疗法,即利用水和电(直流电、低频电)的互相加强作用,可降低水温,适当缩短治疗时间,从而避免一种物理因子的过强刺激,减轻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故适用于关节疾患并心血管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波或短波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是由于高频电降低了组织的障壁功能,从而提高离子导入的效果。

(二)连续应用多种物理因子进行综合治疗 第一种物理因子作用后,改变了受作用的组织器官甚至整个机体的功能状态,连续应用第二种物理因子时,也可显著增强疗效。在一般情况下,多先用局部性的物理疗法,然后再用全身性的物理疗法。以加强受作用的组织器官的反应。如治疗神经根炎,可先用局部的电疗、光疗,然后行全身水浴或体疗;治疗脑血栓形成时,先按摩,然后体疗、矿泉浴(或在水浴中进行医疗体操);治疗早期高血压时,可先行电疗,休息半小时后再行体疗;治疗骨折时,先做局部的电疗或腊疗,然后体疗。另一种方式是先用一种物理疗法,为连续应用另一种物理疗法创造更加有利的作用条件,以提高疗效。如治疗银屑病时,先做矿泉浴或普遍水浴,然后再做紫外线照射,以增强病灶局部对紫外线照射的反应;治疗疤痕挛缩时,先做腊疗或超声治疗,然后做体疗,可明显地提高疗效。

(三)交替应用多种物理因子进行综合冶疗 当病变较重或处于急性阶段,机体和病变的组织比较脆弱,不宜给予较多的刺激负担时,可交替应用一些物理疗法,以便更有效地治疗。例如:对重症周围病变的患者,可一天做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另一天做短波治疗,(每天均作体疗)。这种隔天交替应用不同的物理疗法不仅可发挥每种疗法的特异性治疗作用,而且可延续机体对物理因子多次作用后所产生的适应现象。

在进行综合性理疗时,应当注意在同一部位同时应用几种性质相同或作用相近的物理因子是不必要的,甚至是禁忌的。因为多种性质相同的物理因子连续作用时总的剂量过大,有使病理变化加剧的危险,并使机体负担过重。

(四)理疗的频度与疗程 一般每日1-2次特殊病倒可每日数次,或隔1-2日一次12-20次为一疗程。

五、理疗疗程中的反应

理疗疗程中的反应又称“病灶反应”,虽然早已被广大理疗工作者所重视,并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至今还尚缺乏明确的结论。这一问题涉及以下几种情況:

(一)治疗时选用的物理因子和方法、剂量对患者的病情和全身状况都是适宜的,理疗疗程中可不出现病变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最后收到良好的疗效,显然这是最理想的。

(二)理疗中、由于对物理因子的选择及使用方法不当,可引起病理过程加剧及全身性的不良反应,这种情况应当避免。

(三)在排除了物理因子的选择及使用方法不当的情况下,部分病人于理疗疗程中仍可有一过性的、不甚剧烈但明显的病理过程及临床症状加重的反应即“病灶反应”。这种局部性反应(有时也可伴有全身性的轻微反应)与物理因子对神经调节(特别是植物神经中枢和脑干的网状组织)、营养代谢、血液循环以及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有关。有人认为:这种性质的“病灶反应”显示病变的组织器官有进一步加强和加快修复的可能性,对进一步收到更好的疗效是一种有益的象征。根据分析3000名患者的理疗后反应情况,发现部分患者可有”病灶反应“,具体情况如下:第一次反应在理疗后早期发生;第二次反应在理疗的14-20次之间发生,均表现为临床症状一过性的、不甚剧烈的加重,这两次反应过后病情均可明显的好转,因此不必中断理疗;第三次反应发生在理疗的第30-40次之间,反应的持续时间长,对疗效有不利的影响,应当防止。

综上所述,并非任何理疗后的“病灶反应”都是有害的。在实际工作中应当认真分析和区别是由于理疗不当引起的,还是在正常情况下也可能发生的“病灶反应”,这个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应进一步引起重视。

第二章 临床各科疾病的理疗

第一节 几种常见疾病的理疗举例

一、化脓性感染

感染是由于致病的微生物侵入人体,生长繁殖,使机体造成损害而引起的一种炎症反应。炎症是机体应答各种形式损害的病理反应的总称,一切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损害都能引起炎症,而感染的病因仅限于有生命的致病微生物。由化脓性细菌所致的称化脓性感染。

(一)外科常见软组织感染 外科感染(如疖、痈、蜂窝织炎、乳腺炎等)近年来由于抗菌素的应用在治疗上有了很大进步,但由于外科感染病理生理学的特点,由于出现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因此现代外科感染仍然主张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案,物理治疗在综合治疗外科感染的各阶段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证明,在治疗外科感染过程中,及时合理使用物理治疗,常常获得单靠手术和抗菌素不能相比的疗效。

在治疗中应根据不同病理特点合理选用理疗方法。

[早期]

理疗目的是提高局部组织免疫防卫功能,加强局部血液循环,增强局部药物浓度和效用,达到抑制病菌生长繁殖,控制感染、消炎、消肿,避免形成脓肿。

1.超短波 无热量或微热量,并置法或对置法,每次8-12分钟,每日1-2次,如与红斑量紫外线联合应用效果更好。对感染严重病例,超短波还可与淋巴腺电针或电热针结合应用,增强疗效。如已有化脓趋势时采用超短波则可使炎症局限并加速脓肿成熟,为切开排脓准备条件。

2.紫外线 对炎症严重者,可用中心重叠照射法照射病灶区,即病变局部照20-30MED,病变周围5-6MED,健康皮肤照射5-6MED。对一般炎症用二级斑量(5-6MED)每日或隔日一次。

3.氦-氖激光5-8mw距50cm每次10-15分钟原光束照射,或散焦照射(20mw)每日一次。

4.微波 用圆形辐射器距7-10cm 无热量,20-25瓦,每次5-10分钟每日1次。

5.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特别适用于有伤口的病例),根据细菌药敏试验,进行抗菌素导入。对顽固的毛囊炎患者用葡萄球菌抗吞噬素离子导入。

6.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适用于严重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

[后期]

脓肿切开或破溃后,理疗目的是控制感染,消炎消肿,促坏死细胞脱落,促进组织再生,加速创面愈合。

1.紫外线 根据创面具体情况用量,如分泌物多,创面不洁,则用2-3级红斑量,伤口内坏死组织多则用中心重叠照射法,创面较清洁,肉芽组织较新鲜,则用1级红斑量。并可与可见光联合应用,效果更好。

2.超短波 温热量,每次15分钟,每日一次,10-15次一疗程。促进消炎消肿,加速肉芽生长,但不宜连续治疗次数过多。

3.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 对肉芽创面感染严重者,用广谱抗菌素导入可使创面分泌物迅速减少,肉芽生长新鲜。对肉芽生长缓慢者可用可电光,温热疗法加直流电维生素丙导入并用。

4.红外线,可见光线,蜡疗 炎症控制后或慢性期,可促使炎症肿块的消散,减少粘连和疤痕形成。

二、损伤

(一)软组织挫伤与关节扭伤挫伤和扭伤均属闭合性损伤,皮肤的完整性未受到破坏而内部组织受到损伤。当机体受到硬物撞击或挤压,以及钝器伤后所产生的皮下及肌肉、筋膜以至内脏及其小血管、淋巴管等组织损伤称为挫伤。扭伤是关节过度伸展或屈曲,使关节囊,韧带,肌肉,筋膜造成部分纤维断裂。一般发生在关节一侧,组织撕裂处有出血,血肿,局部有反应性肿胀,关节内亦可积液,积血。

[早期]

理疗目的在于止血,消肿,镇痛。

受伤后,受伤部位必须制动,抬高患肢。24小时以内可采用以下理疗法。

1.局部冷疗法 受伤后可立即进行冷敷,冷水浸泡,冰水袋贴敷或用氯乙烷等喷洒冷疗,以达到止血,减少渗出,镇痛目的。冷疗后再包扎固定。

2.超声波(脉冲式) 0.3-0.5瓦/cm2局部慢移法,每次6-15分钟 (视病区大小而定)每日1次,可以达到消肿止痛作用。

伤后24小时后出血停止,则可采用以下理疗法

3.短波电缆加超声波疗法(脉冲式或连续式)0.5-1.5瓦/cm2每日1次,有促进消除血肿,防止机化粘连作用。

4.温热疗法 红外线,蜡疗,泥疗,每次20-30分钟 ,每日1次。

5.间动电(密波,疏密波,间升波)每次8-12分钟,每日1次。

6.超短波 患区局部对置法,微热量,每次10-15分钟 ,每日1次。

7.微波 辐射器按病区范围选定 距离7-10cm,30-50瓦,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并可与超声波结合应用。

8.干扰电流疗法 四个50cm2(或100cm2)电极 固定法差频50-100Hz;0-100Hz,感觉阈,每次5及10分钟,每日1次。

9.磁疗 旋磁疗法或交变磁场 局部病区,500-900Gs,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

10.氦-氖激光 10mv-30mw 散集照射病区,每次10-15分钟,每日1-2次。

[后期]

急性肿胀消退后,理疗目的是加强血液循环,加速吸收,促进损伤组织修复,恢复肢体功能。

1.可见光线疗法,红外线疗法,患区局部,每次20-25分钟 ,每日1次。

2.蜡疗,泥疗,患部,每次20-30分钟 ,每日1次。

3.短波(温热量)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

4.超声波(连续式)移动法 0.75-2瓦/cm2,每次8-12分钟,每日1次,并可与温热疗法,短波结合应用。

5.热水浸浴或热水旋涡 每日1次。

6.医疗体育,按摩,推拿 ,常与温热疗法配合应用效果好。主要可分裂粘连,软化疤痕,促进吸收,恢复功能。

(二)软组织创伤即受伤部位机体的皮肤或粘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深部组织与体外环境发生接触,从而受到污染者称之。又名开放性损伤。由于受伤方式及伤口深浅不同,开放性损伤分为以下几种。即擦伤、割伤、刺伤、撕裂伤、穿入伤、贯通伤以及被动物咬伤、战伤中的各种火器伤、爆炸伤等。手术后伤口也属于创伤的一种。所有开放性损伤具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并成为发生感染的重要条件。

软组织创伤的病理发展过程可简单地分为四个阶段,即:组织的破坏损伤、出血、变性及坏死;炎症反应,细胞浸润、渗出水肿,感染化脓;组织的再生修复;创伤的愈合及疤痕形成阶段。治疗创作最主要是预防和控制感染,刺激再生过程,防治疤痕及功能障碍。但在每个病人具体应用各种治疗措施时,必须根据发病阶段,病理特点辨证地合理采用一种或几种理疗方法,并同时结合必要的外科处理以达控制感染,促进再生,加速愈合的目的。

1.手术及扩创缝合后的伤口 理疗目的是预防感染,消炎,消肿,促进组织修复,加速愈合。

(1)超短波 患部,无热量或微热量,8-10分钟,每日1-2次。估计有感染可能者,术后即可进行。注意须用小剂量。

(2)紫外线①患部1级红斑量照射。如有感染用1-2级红斑量。②神经根脊髓节段反射区,用2-3级红斑量,每日或隔日一次,加强消炎、止痛作用。

(3)磁场疗法 旋磁法,患区,100-200mT,10-20分钟,每日1次。

(4)微波 病区,辐射器按病灶大小选定,距离7-10cm,10-25瓦热或微热量,每次5-10分钟,每日1次。

(5)可见光疗法 局部,微热或温热量,10-20分钟,每日1次。

此外,对表浅擦伤患者,经清创后立即进行紫外线2级红斑量照射或用直流电抗菌素导入后包扎,对控制感染效果良好。

2.外伤或手术后感染伤口:必须根据感染伤口听不同发病阶段的主要病理特点,合理采用有效的理疗方法。

(1)关于感染伤口及其周围组织急性炎症浸润的理疗。

①超短波,患部,微热量,8-12分钟,每日1-2次。

②紫外线 3-5MED照射病区及周围,每日或隔日一次,3次。

(2)对于促使伤口内坏死组织脱落的理疗。

①紫外线 伤口中心重叠照射,伤口内用4级红斑量,周围健康组织用2级红斑量,隔日1次,2-4次,促进坏死组织溶解脱落。

②超短波 温热量,15-20分钟,每日1次,可促进坏死组织或焦痂脱落。

(3)关于有效控制伤口内化脓性感染的理疗。

①直流电广谱抗菌素离子导入伤口内,如金霉素(0.25-0.5%),氯霉素(0.25%),红霉素(0.5-1%),庆大霉素(4-16万单位)等.每日1次,可见脓液很快减少,感染控制,肉芽转红,效果显著。

②紫外线强红斑量或超强红斑量,照射创面,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表浅伤口感染有效.

(4)关于加速肉芽组织生长的理疗。

①可见光疗法 温热量,伤口及周围,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

②可见光疗法加直流电维生素C(1-2%)伤口内导入,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

③可见光疗法加创口四周及创底频脉冲电针刺激疗法,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以上疗法必须在伤口内感染基本控制后采用,才能见效。

④超短波 温热量15-20分钟,对大量组织缺损和较深的伤口有效,但连续应用一般不宜超过15次,否则可使肉芽组织发生老化、脱水、坚硬,影响上皮复盖和伤口愈合。

(5)关于伤口肉芽组织过长和加速上皮生长的理疗。

①直流电锌离子指入(5%硫酸锌)肉芽面,每次20分钟,每日1次。一般1-2次即见效。

②紫外线 4级红斑量,照射肉芽面,每日1次,1-2次。

肉芽组织即将健康地长满伤口后,即可采用可见光加直流电维生素C导入伤口,或采用可见光加创面低频电针刺激,每日1次。或用低功率氦-氖激光照射创面,每日1次,伤口将迅速愈合,达松伐等亦可采用。

(6)关于软化疤痕,促进粘连分解,恢复功能的理疗。

①温热疗法 泥疗法或石蜡疗法,患部,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一般拆线后或伤口愈合后即可开始。

②红外线或可见光疗法 病区,15-2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拆线前后和创口愈合后早期。

③超声波疗法(脉冲式或连续式)慢移法,0.5-1.2w/cm26-10分钟,每日1次。

④直流电碘离子导入法 患部,10%碘化钾,0.05-0.1mA/cm2,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

⑤磁场疗法,旋磁法或交电磁场局部,200-300mT,每次15-20分钟。

⑥医疗体育和按摩结合温热疗法,温热水浸浴,旋涡浴以及以上理疗对软化吸收疤痕粘连,恢复功能奏效显著。

三、外伤及术后腹腔内脏粘连

多由炎症过程,损伤或手术创伤后引起。内脏、腹膜受损伤后纤维渗出,使腹腔脏器互相粘连。理疗目的在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促进渗出物吸收,加强粘连器官的活动,软化吸收粘连,减轻症状,调整胃肠功能。

1.直流电碘离子(10%碘化钾)导入相应腹部,对置法,0.05-0.1mA/cm2,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

2.音频电疗法 患区 对置法,电极大小按病灶范围而定,电流适量,每次20-40分钟,每日1次。

3.温热疗法,蜡疗,泥疗。以及可见光和红外线疗法,治疗病区局部。

4.超声波(连续式或脉式) 粘连区,0.8-1.5w/cm2,8-12分钟,每日1次。

5.中波或中波碘离子导入疗法 患部 对置法,直流电量0.03-0.05mA/cm2,中波3-5mA/cm2,每次20-30分钟。

6.短波 患区,盘状电极,温热量,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

7.磁场疗法 患部,选用电磁法,脉冲电磁法,对置,每日1次。

8.医疗体育及按摩法,在热疗后应用疗效更好。

四、下腰部

(一)急性腰部损伤(闭合性) 由于受到突然的外力或用力过猛引起腰部肌肉、筋膜、韧带和腰骶关节、骶髂关节软组织损伤。理疗目的是解除肌痉挛,止痛,促进出血及渗出吸收,防止粘连,恢复腰部功能。

1.磁疗 旋磁,(或交变电磁场,脉冲电磁疗法)60-200mT,压痛区并置法,每次20-25分钟 ,每日1次。(越急性,症状越重宜用偏低剂量)

2.注意剂量由小渐大。

3.超短波 微热量,并置或对置法,每次10-15分钟 ,每日1次。

4.间动电疗法 患部痛点并置法,阴极置痛点,密波1-2分钟,疏密波,间升波各5-6分钟,每日1-2次。

5.干扰电流 腰部痛区,用4个电极交叉放置于病处,差频范围100Hz,7-10分钟,好转后用0-100Hz,5分钟,50-100Hz,10分钟,每日1次。适用棘间,棘上韧带损伤。

6.正弦调制电流 腰部痛区,用两个150cm2电极并置于腰部,用间凋和变调,方法要求同扭挫伤。

7.微波 圆型辐射器,腰部痛区,20-40W,每次8-15分钟,每日1次。

8.红外线或石蜡疗法及按摩联合应用,每日1次。

9.超声波(脉冲式或连续式)慢移法,0.6-1.5w/cm2,每次8-10分钟。适用于压痛点明确固定者。

(二)慢性腰部损伤由于急性损伤后缺乏充分治疗,形成后遗症;或反复肌肉韧带损伤,产生纤维性变,肌肉韧带可有小的疤痕粘连形成,造成慢性腰痛。理疗目的在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粘连疤痕软化吸收消散,促进组织修复,减轻症状,增强腰部肌肉韧带的支持力,恢复功能。

1.短波或微波 温热量,每次15-20分钟。

2.温热疗法 如红外线,蜡疗,泥疗等结合按摩和医疗体育。

3.超声波疗法(脉冲式或连续式),固定法或移动法,0.5-1.5w/cm2,每次5-10分钟,每日1次。

4.干扰电疗法 差频0-100Hz,8分钟,5-100Hz,10分钟,每日1次。

5.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 腰部痛区,同扭挫伤。

6.磁场疗法 腰部痛区,同扭挫伤。

7.同时采用医疗体育并持之以恒。

五、肺炎

肺炎是由细菌,病毒,中毒过敏反应以及化学物质等侵入所引起的肺部实质和间质的炎症。理疗目的是配合抗菌素药物等治疗,增强消炎,控制感染,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促进炎症吸收,缓解症状,缩短病程,防止并发症。

1.超声波 患侧胸部前后对置,微热量 每次10-15分钟,每日1-2次。或志紫外线联合应用。

2.短波及超短波疗法(对病灶延迟收缩的肺炎患者),可用短波电缆盘患区,温热量,或超短波,温热量,每15-20分钟,每日1-2次。

3.紫外线 在病灶相应部位,分前、后、侧面三区,每区200-300cm2,每日照射一区,自4-6个MED开始,重复照 射增加1-2个MED,共照射 6-12次为一疗程。对促进肺炎吸收,减轻症状,缩短病程起重要作用。也可采用UBIO疗法。

4.微波疗法(厘米波或分米波)圆形辐射器,距离10cm ,40-60W,每次10-12分钟 ,每日1次。

5.氦-氖激光疗法 空位照射肺俞、大椎、定喘等能提高药物的抗感染作用和缓解哮喘,缩短病程的效果。

6.其他 对啖症吸收不良的迁延期患者尚可采用红外线,石蜡疗法,中小波,空气阴离子吸入疗法并综合应用呼吸体操。

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目前对冠心病尚无特殊的有效疗法,必须采用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在综合治疗中理疗的目的在于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促进侧枝循环的形成,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心肌营养,调整心脏功能,改善症状和延缓病变的发展,并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对脂质代谢,冠状动脉心脏的活动的调节工能正常化。根据临床实践理疗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合并陈旧性心肌梗塞者,效果较好。

1.直流电离子导入 用0.25-0.5%烟酸溶液或0.1-1%狄奥宁溶液,或20-50%毛冬青溶液,或2-10%硫酸镁,或2-5%奴夫卡因等 导入心前区,付极置于肩胛间区或左前臂内侧,电流0.04-0.1mA/cm2。10-20分钟 ,每日或隔日1次,20-30次为一疗程。

2.微弱直流电(阳极)疗法 心前区(12Х17cm2)(+)与肩胛间区(-)前后对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对冠状动脉和心脏活动调节政党化,消除心律紊乱,恢复心室的正常收缩功能。

3.超声波(脉冲式)心前区0.5-1.25w/cm2,10-20分钟,慢移法,每日1次,20次为1疗程。本法对冠 脉供血不足或伴有陈旧性心肌梗塞者效果明显,有改善心肌供血和心功能以及减轻症状的作用。对传导阻滞者不利。

4.电睡眠 低频脉冲电流20-40Hz,双眼与双乳突后对置,6-12ua,峰什可达5-8mA轻微震颤感,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12-30次为一疗程。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及抑制过程明显减弱者,使用之频率宜低,时间宜短。有降血压,改善心肌供個和脑供血及降脂、降血凝的作用。适用于缺血性心脏病伴有中枢神经功能紊乱患者。

5.微波疗法 圆形辐射直径12-14cm,距7-10cm,左领区及左肩胛区,20-25W,无热量或微热量,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15-20次为一疗程。对心律缓慢、传导阻滞者禁用。采用妥波治疗效果更好,副作用少。

6.其他 还可采用脉冲短波,松脂浴及He-Ne激光穴位照射。

7.同时宜采用饮食治疗,心理治疗,合理的动静结合,医疗体育及必要的药物治疗才能提高疗效和巩固疗效。

8.UBIO疗法。

七、胃十二指肠溃疡

其病因及以病机制目前尚无一致的看法。一般认为在高级神经活动失调的影响下,机体未能抵抗胃酸-胃蛋白酶的自家消化作用所致。正常情况下胃腺分泌粘液,对胃蛋白酶具有不透过性能,有吸收性能和衰冲性能。胃粘膜细胞具有较强的增生修复能力,能制止胃酸渗入形成粘膜屏障,只是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异常旺盛或胃及十二指肠粘膜抗消化力降低时,就发生消化性溃疡。新近发现伴弯曲菌感染所致。

在临床药物治疗及饮食疗法的基础上,物理治疗可调整中枢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胃和十二指肠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状态,消除局部水肿和痉挛,使胃、十二指肠分泌及运动功能趋向政正常,缓解症状,促进溃疡的愈合。同时配合服药。

1.中波或短波或超短波疗法 较长时期的电疗,使胃、十二指肠的动脉主动性充血,改善了神经营养及代谢过程,缓解胃肠痉挛和疼痛,促进溃疡愈合。无消化道近期出血者方可应用。

中波疗法 14×18cm电极置于下背部,16×20cm电极置下背部,电量0.8-1.5安培,时间20-60分钟,每日1-2次,20-30次为一疗程。

短波疗法 电缆盘置上腹部,温热量,20-60分钟,每日1次。20-25次为一疗程。或用电容电极于上腹部及下背部对置,剂量同上。

超短波疗法 方法与短波电容电极法相同。

以上三者还可作用于颈交感神经节治疗。

2.微波疗法 圆形辐射器置于上腹部及背部胸5-10节段区,距离7-10cm,微热量-温热量,各10-12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2-24次为一疗程。有调节胃肠分泌,排空和增强其吸收功能的作用。

3.超声波 让患者空腹时饮温开水400-500G.G,坐位,超声声头置胃区用移动治疗,1-1.5w/cm2,10-15分钟,然后在胸椎8-10两侧作移动法治疗5-8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2-24为一疗程。

4.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

(1)鼻粘膜反射疗法 用2.5%维生素B1或2%奴夫卡因浸湿脱脂棉条,缓慢填入两 侧鼻腔,使与鼻粘膜接触紧贴,残留鼻腔外端棉条连接直流电阳极,阴极置颈后部,通电0.5-2mA,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8-24次为一疗程。

(2)颞部神经血管束奴夫卡因导入反射疗法,用20cm2电极衬垫浸湿5-10%奴夫卡因置于两侧颞部,接阳极,接阴极,50cm2电极接阴极置于颈后部,电量0.3-0.5MA,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18-24次为一疗程。

(3)领区反射疗法 用5-10%臭化钾或10%氯化钙阳极导入领区,非作用极置腰骶部,10-20mA15-20分钟,每日1次。

(4)病区离子导入法 胃奴夫卡因导入,用0.1-0.2%奴夫卡因服200-300C.C,胃区电极接阳极,背部电接阴极,0.05-0.1mA/cm2,15-25分钟,每日1次,18-24次为一疗程.

此外,还用2%硫酸锌直流电阳极导入上腹部,对置法,方法同上,可促进溃疡愈合。

(5)其他 电睡眠、磁疗,温热疗法,松脂浴,矿泉浴,海水浴等调整全身和局部神经营养,促进溃疡愈合的疗法。

(6)同时宜综合应用心理治疗,饮食治疗,生活娱乐治疗以及动静结合的合理的医疗体育。

(7)UBIO疗法。

八、急性肾小球肾炎

是机体对链球菌等感染后变态反应引起的两侧肾脏弥漫性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疾病。炎症过程使抗原与抗体结合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小球基膜上沉积,与补体结合,释出溶酶和致炎物质,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流障碍,引起缺血,使肾滤过率降低。如不及时有效治疗可导致血尿、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或高血压脑病;治疗不彻底可引起高血压和慢性肾炎等后遗症。理疗目的是使肾脏血管扩张,改善肾脏微循环,解除血管痉挛,加强利尿、消炎、消肿,促进肾小管坏死细胞再生和肾功能的恢复。

1.超短波疗法 两肾区前后对置,微热量,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超短波有加速恢复肾功能,减少形成慢性肾炎和高血压等后遗症作用 。

2.短波疗法 电容电极方法同超短波。也可用鼓形电极或电缆电极,微热量,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12-24次为一疗程。

3.石蜡疗法 蜡饼置双侧肾区,46-50℃,每次30-40分钟,每日1次,12-24次。

4.可见光或红外线照射肾区,温热量,每日1-2次,20-30分钟。

5.温水浴 水温37℃-38℃-39℃,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12-24次为一疗程。能促进利尿排汗。

九、急性肾功能衰竭

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急性肾实质损害。常见原因如大出血、烧伤、严重吐泻失水、流行性出血热等引起的血容量骤减;及严重感染、创伤、手术、急性心功能衰竭、药物和生物毒素中毒,急、慢性肾炎,妊娠中毒等所致的休克中毒,造成肾脏严重缺血、缺氧和急性肾中毒。在以上因素作用下,肾小动脉强烈痉挛收缩,同时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急性肾缺血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内滤过压降低,肾小管坏死后滤液吸收增多,肾小管管腔堵塞,滤液外渗,引起肾间质水肿,进一步影响肾血循环,加重肾缺血,引起少尿、无尿、尿中毒症。理疗在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有明显疗效,其目的是扩张肾脏血管,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肾脏微循环,消除肾脏水肿,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增强利尿,加快肾功能恢复,避免尿毒症发生。

1.超短波疗法 电容电极于两肾区与腹前对置、温热量,15-30分钟,每日2-4次,治至尿量和肾功能恢复为止。

2.短波疗法 电容电极法同超短波,也可用盘状电缆置于肾区,温热量,20-30分钟,每日1-2次。

3.磁疗法 可用穴位贴敷磁片,肾俞、水泉位、三阴交穴等。也可用旋磁机作用肾区或上述穴位进行治疗。

十、佝偻病

本病为机体内缺乏维生素D致使钙磷代谢障碍。原因由于乳幼儿摄入的维生素D不足;胃肠道疾病影响维生素D及钙磷的吸收;日光或紫外线照射不足,不能使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消耗大,婴幼儿尤其是早产儿,发育快,需要量大,造成体内钙磷代谢的缺乏,发生佝偻病。理疗目的在于补充维生素D;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整体内钙磷代谢的机能;增强神经系统功能,促使机体功能正常化和利于疾病恢复;锻炼机体与强壮疗法促进机体健康,强壮体质,辅助矫形与功能恢复。在服用维生素A、D及钙磷盐类药物同时进行以下治疗。

1.紫外线疗法 全身照射法,不足6个月小儿自1/8MED开始,至1.5MED止,6个月-2岁者自1/4MED达2MED;3-7岁小儿达3MED;学龄儿童达4MED;隔日1次,20次为一疗程,隔2个月后可进行再次照射,需2-3个疗程。

2.日光浴疗法 根据病儿体质好坏采用开始全身照射法;顺序分区全身照射法;间歇全身照射法。始量可由1小卡开始(数分钟开始)根据病儿情况逐渐增加剂量(至半小时,1时)。照射时应遮护头部、眼睛,预防受凉。上午九点至下午三点进行。

3.直流电钙或磷酸离子导入法,电极100cm2浸2-5%氯化钙置肩胛间接阳极,两个60cm2电极置双小腿后接阴极,5-7mA,15分钟,每日1次,6次后改为间日,12-18次。

4.盐水浴疗法,松脂浴,盐水松脂浴等温水浸浴。(1%氯化钠浴水)或200公升浴水中加入50-70克松脂粉),水温37℃,逐渐适应降至34℃,间日进行,每次5-12分钟,12-18次为一疗程。五个月以下婴儿不用。

5.按摩和医疗体育及户外活动,结合理疗,对改善神经,肌肉的血液循环营养,增进呼吸、循环、消化系统功能有良好的影响;并能促进肌肉运动功能,增强骨骼系统,预防后遗症等起重要作用。

第二节 各种常见疾病物理疗法一览表

一、内科疾病的理疗

疾 病 理 疗 目 的 理 疗 方 法
高血压病
一、二、期
三、期
调节大脑皮质机能,改善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的调节功能,改善植物神经一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降低小动脉的张力和血压。
改善内脏器官功能,预防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
领区直流电溴离子,或镁离子,碘离子导入;空气阴离子吸入;低压静电疗法;脉冲超短波疗法;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磁穴疗法;脉冲紫外线照射;松脂浴;碳酸浴;肾区短波或超短波疗法;心区直流电镁钾离子导入;双足及小腿增温水浴(39-42℃)
心绞痛 改善神经系统皮质对冠状血管的调节。扩张冠状血管,解除其痉挛,加强冠状循环的代偿,改善心肌营养。 直流电镁、钾离子导入;直流电奴夫卡因导入;心区脉冲式超声波,分米波心区或领区,电睡眠疗法,空气阴离子吸入;低压静电疗法、心区微弱直流电疗法;松脂浴;二氧化碳浴;氡浴。UBIO法。
急性支气管炎 消炎,解痉,镇咳,祛痰,加速痊愈,预防并发症。 超短波疗法,超声抗生菌消炎药液雾化吸入。
慢性支气管炎 改善免疫机能和机体的反应性,抗炎。脱敏,解痉,祛 痰,加强代偿机能。 超短波疗法,短波疗法,微波疗法,紫外线疗法,磁穴疗法,超声疗法,直流电碘离子导入。空气阴离子吸入,空气日光浴,海水浴。UBIO法。
大叶性肺炎 加强机体免疫力,消炎,脱敏,改善肺部循环,减轻缺氧和全身中毒症状,加快炎性渗出物的消散。 超短波疗法,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短波疗法,空气阴离子吸入,微波疗法,超声抗生菌消炎药液雾化吸入。
非结核性干性
结核性干性
结核性渗出性
消炎,镇痛,促进渗出物吸收,改善呼吸机能,防治胸膜粘连 红外线疗法,短波疗法,紫外线多孔照射,音频电疗法,红光疗法,蜡疗(温度偏低)直流电钙离子或链霉素等导入,无热量超短波疗法,脉冲超声疗法。
慢性胃炎 改善神经一内分泌系统对胃的调节机能,改善胃的循环和营养,消炎,解痉,镇痛,调节分泌机能改善消化机能。 间动电疗法,干扰电疗法,短波疗法,磁疗,红外线疗法,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矿泉水(重碳酸钠泉、重碳酸钙、镁泉)饮疗。
胃下垂 调节神经对胃的支配机能,增强胃肌张力,促进胃的回升,改善消化机能和全身状况。 干扰电疗法,间动电疗法,医疗体操。
胃、十二指肠溃疡 调节大脑皮质和植物神经一内分泌机能,解痉,镇痛,调节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 直流电溴离子或锌离子导入,鼻粘膜直流电B1或B12、奴夫卡因导入,颈交感神经节超短波疗法,电睡眠疗法,间动电疗法,超声疗法,磁疗,松脂浴,矿泉浴,海水浴,心理治疗,饮食治疗,医疗体育。
胆囊炎 消炎,镇痛,解痉,促进胆汁排泄,改善肝的胆汁形成机能,防治并发症。 超短波疗法,微波疗法,直流电抗菌素或镁离子导入,干扰电疗法,间动电疗法,松脂浴,矿泉水饮疗。
慢节结肠炎 调节神经一内分泌机能,改善机体反应性,改善肠组织的微循环和营养,消炎,解痉,止痛,调节肠机能。 短波疗法,磁疗,紫外线疗法,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泥疗,松脂浴,水下洗肠浴,矿泉浴,海水浴。
糖尿病 改善胰腺的微循环,加强胰腺功能,改善全身状况,防治并发症。 直流电锌离子导入,短波疗法,超声疗法,硷性盐类矿泉水饮疗,松脂浴,矿泉浴。UBIO法。
急性肾小球肾炎 缓解肾小动脉痉挛,消炎,利尿,降压,改善肾功。 超短波疗法,肾区蜡疗,温水浴。
急性肾功能衰竭 解除肾血管痉挛,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消除间质水肿,促进组织修复,加快恢复肾功。 超短波疗法,短波疗法,超声疗法。
慢性肾小球肾炎 加强免疫防卫机能,改善肾脏血液循环和肾功,促进痊愈。 直流电钙离子或考地松导入,电光浴,肾区短波或超短波疗法,四肢增温(37-42℃)水浴,松脂浴。UBIO法。
风湿性关节炎 消炎,消肿,镇痛,脱敏,改善神经一内分泌系统和免疫机能,改善局部微循环和组织营养,加速 胰复。 紫外线疗法,超短波疗法,短波疗法,微波疗法,蜡疗,线红外疗法,磁疗,矿泉浴。
类风湿性关节炎 改善神经一内分泌和免疫机能,脱敏,改善病变组织的微循环消肿,镇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抑制病变发展。 微波疗法,短波疗法,紫外线疗法,直流电枸缘酸导入,超声疗法,二氧化碳激光散焦照射,干扰电疗法,间动电疗法,中频正弦调制电疗法,蜡疗,泥疗,矿泉浴。

二、神经科疾病理疗

疾病 理 疗 目 的 理 疗 方 法
神经衰弱兴奋型
兴奋衰弱型与衰弱型
调节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的平衡降低兴奋性,加强内抑制,改善睡眠。
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反应性,加强兴奋过程。
领区直流电溴离子或钙离子导入,松脂浴,磁穴疗法,氦-氖激光穴位照射,静电疗法,空气阴离子吸入。
领区直流电五味子或钙离子导入。紫外线全身照射 ,电兴奋疗法,直流电四槽浴,碳酸浴,医疗体操。
癔病 采用物理因子强刺激,并配合语言暗示以消除病理抑制灶和相应的症状。 达松伐疗法 ,电兴奋疗法,低频脉冲电疗法。
面神经炎
早期(两周内)
中期(两周后)
后期 (约六周后)
改善微循环,减轻神经水肿,控制炎症发展(早期)。
消炎,改善神经的营养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中期)。
进一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治面肌挛缩(后期)。
超短波疗法,氦-氖激光照  ,蜡疗,(需做电检查)
直流电碘离子或B1导入,短波疗法,脉冲超声疗法,磁疗法。
直流电镁离子导入,间动电疗法,颈交感神经节超短波疗法,蜡疗,面肌医疗体操,电体操。
三叉神经痛 消除微水肿,镇痛。 间动电(疏密波)疗法,旋磁疗法,无热量超短波疗法,He-Ne激光穴位法
神经根炎
急 性 期
急性期过后
恢 复 期
消炎,镇痛,促进正常功能的恢复。
改善微循环,消除神经水肿,镇痛。
进一步消除疼痛等症状。
恢复正常功能。
超短波疗法,红斑量紫外线照射,脉冲超声疗法。
短波疗法,红外线照射,直流电奴夫卡因导入、间动电疗法,超声疗法。
温水浴,硫化氢浴,医疗体操。
坐骨神经痛 同上 同上
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急 性 期
急性期过后
恢 复 期
消炎,消肿,脱敏,解毒,促进病变神经的修复。
同上。预防和治疗营养障碍防止肌萎缩
促进恢复正常功能
超短波疗法,局部光浴(温热量),短波疗法(小剂量)
全身光浴,短波疗法,直流电两槽或四槽浴,直流电碘离子或钙离子,B1磷离子导入,紫外线疗法。
电体操,硫化氢浴,按摩,医疗体操。UBIO法。
脊髓蛛网膜炎 消散渗出,消炎,止痛,防治轻瘫和肌肉萎缩 短波疗法、直流电碘离子或地巴唑,新斯的明导入,泥疗,蜡疗,硫化氢浴,氡浴,医疗体操。
脊髓炎
急性期
慢性期
消炎,改善物质代谢,促进功能恢复,预防褥疮 超短波疗法,微波疗法。
短波疗法,紫外线疗法,直流电碘离子导入,温水浴,交变磁场疗法,医疗体操。UBIO法。
偏头痛 调节植物神经-内分泌机能和血管运动机能,改善颅内血管循环和组织营养,改善机体反应性。 颈上交感神经间动电(密波)疗法,头部及领区达松伐疗法,领区直流电钙离子导入。鼻粘膜直流电奴夫卡因或镁离子、B1导入,松脂浴,医疗体操。
肌无力 改善全身状况,减慢乙酰胆碱的破坏,促进突触兴奋传导正常化,加强运动机能代偿。 直流电新斯的明或加兰他敏、钾离子、B1导入,紫外线全身照射,松脂浴。
精神衰弱 促进高级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增强机体的反应性或镇静,改善全身状况。 领区直流电离子导入,低压静电疗法,紫外线全身照射,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松脂浴,医疗体操,(与精神疗法,暗示疗法,药物疗法,劳动疗法等综合治疗)

三、神经外伤的理疗

疾病 理 疗 目 的 理 疗 方 法
颅脑外伤
伤后急性期
急性期过后
改善脑脊液循环,减轻脑水肿,和无菌性炎症,降低颅内压,加快苏醒。
改善脑脊液循环和血液循环、减轻头痛或促进苏醒、防治瘢痕和粘连
颈后及上背部红斑量紫外线照射 ,颈交感神经节超短波疗法。
全脊柱分区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直流电肝素或碘离子导入,电兴奋疗法,超声疗法。
脑外伤后遗症 改善高级神经功能和全身状况。减轻或消除头痛,促进恢复工作和劳动能力。 领区直流电溴离子或钙离子导入,低压静电疗法,空气阴离子吸入,颈交感神经超短波疗法,松脂浴,医疗体操。UBIO法。
脊髓外伤
伤后急性期
急性期过后
消炎消肿,减轻退行性变,进一步促进炎性渗出物的消散、防治粘连。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治疗马尾损伤
治疗尿失禁
治疗尿潴溜
促进功能恢复、防治褥疮
无热量超短波疗法、紫外线 疗法,超声疗法,直流电碘离子导入,红外线疗法,电水浴疗法,音频电疗法。
直流电下肢两槽浴,短波疗法,超声疗法,间动电疗法。
低频脉冲电疗法(电极分别置于耻骨联合上部和会阴部)。
短波疗法,温水坐浴,低频脉冲电疗法(电极分别置于腰部和耻骨联合上部)。
紫外线疗法,红外线疗法,按摩,医疗体操。
周围神经外伤
伤后早期
早期过生
恢复期
消炎,消肿,减轻疼痛。
进一步消炎、消肿、促进神经再生,防治粘连。
防治疤痕粘连,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无热量超短波疗法,紫外线疗法。短波疗法,直流电碘离子导入,脉冲超声疗法,氦-氖激光照射,红外线照射。
蜡疗,音频电疗法,电体操,直流电疗法,医疗体操,水中运动
灼性神经痛 改善患部微循环,减轻疼痛,促进恢复正常的功能。 红斑量紫外线节段部位照射,直流电吗啡导入,冰水浸浴或冰按摩,低频脉冲电疗法,(三角波波宽10毫秒,15赫),达松伐疗法,超短波疗法。

四、外科疾病的理疗

疾病 理 疗 目 的 理 疗 方 法
疖、痈、急性蜂窝织炎,毛囊炎,手感染,化脓性腮腺炎 消炎、镇痛、控制感染扩散,促进日愈合。增强药物效果 超短波(无热量,微热量),紫外线(红斑量)中心重叠照 射法,微波(“无热量),抗菌素直流电导入,葡萄球菌抗吞噬素导入,氦氖激光,淋巴结电针或电热针
丹 毒 消炎,镇痛,控制感染。 紫外线(Ⅲ-Ⅳ级红斑量),超短波(无热量,微热量)。
急性乳房炎
淤乳期
浸润期
化脓期
脓肿切开后
消肿,疏通,消炎。
促炎症局限,消散,避免脓肿形成。
加速液化、局限,促脓肿早日成熟,以利排脓。
消炎,镇 痛,促进伤口愈合。
超短波(无热或微热 量)。
紫外线,(红斑量)超短波和紫外线。
微波疗法(微热量)。
按感染伤口原则治疗。
感染伤口
急性期
慢性期
消炎,消肿,镇痛,控制感染。
1.坏死组织潴溜:促进坏死组织脱落,肉芽组织生长。
2.创面化脓细菌感染:抑制或杀灭创面细菌生长。
3.肉芽生长缓慢:加强血循环和组织营养,刺激肉芽组织生长。
4.肉芽过长:抑制或破坏过长肉芽,抑菌。
5.上皮生长缓慢:加强组织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刺激上皮加速生长。
超短波(无热量或微热量)。紫外线(级红斑量)
超短波(温热量)紫外线(Ⅳ级红斑量)照射创面,红斑量照射周围。
直流电抗菌素导入创面,紫外线(红斑量)中心重叠射 。
太阳灯,蜡疗,维生素丙直流电导入创面,创面四周及创底低频电针,氦-氖激光,局部共鸣火花,磁疗。2-5%硫酸钙直流电锌离子导入肉芽面(1-2次),紫外线(Ⅳ红斑量)照射创面(1-2次)。
可见光加创面四周低频电针,或见光加维生素丙直流电导入,氦-氖激光,紫外线(Ⅰ级红斑量)。
溃疡 改善局部组织血循环和营养,消炎,消肿,促进肉芽生长,加强组织再生能力。 紫外线,超短波,可见光,蜡疗,锌离子导入,抗菌素或维生素丙导入,氦-氖激光,局部共鸣火花。
褥疮 改善局部血循环和营养,预防和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 紫外线,超短波,可见光。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局部光浴,拟氖激光。
软组织创伤 预防和控制感染,消肿,止痛,刺激组织再生。
防治疤痕粘连和功能障碍
超短波,紫外线,直流电抗菌素导入,可见光,温热疗法,磁疗,短波,超声波,微波。
温热疗法,短波,超声波,中频电,按摩,医疗体育,碘离子导入,可见光,低频脉冲电。
虫咬伤 脱敏、消肿,止痛和预防感染 紫外线(Ⅲ级红斑量)超短波,拔罐疗法。
烧伤
早期
后期
预防和控制感染,镇痛,刺激肉芽及上皮生长,加速创面愈合,减少疤痕形成。
防治疤痕及挛缩,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紫外线,电光浴,超短波,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氦-氖激光,电离空气疗法,温水浸浴。
温热疗法,碘离子导入,音频电疗法。超声波,磁疗,按摩医疗体育,旋涡浴疗法,温水浸浴。UBIO法
冻伤 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预防感染,促进坏死组织脱落,促进伤口愈合,预防疤痕挛缩,改善和恢复肢体功能 超短波(无热量或微热量),紫外线Ⅲ-Ⅳ级红斑量,红外线,温热疗法(恢复期用),微波(微热量),医疗体育,磁疗。
仇性期后
(24小时后)
后期
消肿,止痛,促进吸收,缓解肌痉挛,恢复肢体功能。
急性期后
后期
冷冻疗法,超声波(脉冲式),磁疗,温热疗法,短波,低频脉冲电,干扰电流,短波+超声波,温热疗法,红外线,温水疗法,旋涡浴,超声波,按摩,医疗体育。
骨折 镇痛,消肿,增强血液循环,防治感染,促进骨质再生,防治肌萎缩,改善全身状况,加速肢体功能恢复。 紫外线(Ⅱ级红斑量)健肢对称区或领区照射。
紫外线全身无约斑量照射。
超短波,短波,电光浴,温热疗法,磁场疗法,直流电阴极微弱电流刺激,脉冲电,脉冲电磁场,氦-氖激光,超声波,微波,医疗体育,按摩 。
骨不连接 促进骨折再生,加速骨连接 紫外线,直流电阴极微弱电流,脉冲电,脉冲电磁场,拟氖激光,超声波,医疗体育
断肢再植后
早期
后期
防治再植肢体并发症
1.防治感染
2.消除肿胀
3.防治血管痉挛
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1.改善血循环,减轻肌肉痉挛,防治关节强直
2.软化疤痕,减轻粘连,改善关节功能
3.防治肌萎缩,恢复肌力。
紫外线,微波,抗菌素离子导入,超短波+离子导入,紫外线+离子导入。
超短波,透明脂酸酶离子导入,可见光。
超短波,颈、腰交感神经奴夫卡因离子导入,罂粟减速离子导入。
温热疗法,旋涡浴,超声波,超短波,微波,干扰电,按摩与被动运动。
超声波,音频电,温热疗法,温水浸浴,碘离子导入,按摩与活动锻炼。。
低频电,电动体操 ,按摩与医疗体育。
肱骨外上髁炎 消肿,止痛,防治纤维性硬结形成和粘连 温热疗法+超声波,微波+超声波,温热疗法+间动电,磁疗,氦-氖或二氧化碳激光,音频电。
肩关节周围炎 止痛,消肿,消除炎症和粘连,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超声波,微波,超短波,短波,红外线,温热疗法 ,磁疗等结合医疗体育或推拿
急性腰扭伤 解除肌痉挛,镇痛,促进血肿及渗出物吸收,防止粘连和纤维性变,恢复腰部功能。 交变磁场 ,超短波,微波,电兴奋,干扰电,间动电,超声波+热疗波,按摩疗法,手法旋辅复位法。
慢性腰劳损 减轻症状,改善局部血循环,增强腰肌,韧带的支持能力,恢复功能 温热疗法,红外线,微波,点送感应电或直流电,干扰电,磁疗,超声波等结合腰腹肌锻炼的医疗体育
腰椎间突出症
急 性 期
缓 解 期
慢 性 期
镇痛,缓解肌痉挛,消炎,镇痛促进突出髓核复位
镇痛,消除粘连,防治肌萎缩,恢复腰部功能。
超短波,超声波,微波,间动电,干扰牵引推拿
温热疗法,超声波,音频电,短波,直流电碘离子导入,医疗体育
疤痕及挛缩 软化疤痕,促进消退,防止发展,减轻症状,恢复功能 超声波+温热疗法,碘离子导入,+温热疗法,短波+超声。温水疗法,浸浴,旋涡浴,按摩,医疗体育,音频电
外伤手后腹腔内脏周围粘连 改善血循环,促进血液或炎性渗出物吸收,促进纤维组织软化,保粘连松软脱离,恢复胃肠功能 红外线,温疗法,碘离子导入,音频电,超声波,中波,中波直流电碘离子导入,医疗体育。
膀胱炎和溃疡 控制炎症,加强药物作用,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促进溃疡愈合。 超短波,短波,微波,膀胱内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温热疗法
前列腺肥大 消炎消肿,减轻症状 中波,微波,超声波,超短波,抗 菌素,黄链素等药物灌肠导入法,调制中频药物导入。微波腔内法
阴茎硬结症 促进硬结软化,吸收,缓解症状。 磷酸,组织胺离子导入,氢化考的松导入,超声波,音频电,超声波可的松导入
消炎,消肿,止痛及促进血栓吸收 超短波,可见光+共鸣火花,磁疗,氦-氖激光(散焦法),温水坐浴或上行性温水喷浴,直流电奴夫卡因节段反射疗法
静脉 炎
急 性 期
慢 性 期
控制炎症,促进炎症吸收,止痛,消肿。
消炎促进血栓溶解,加强侧枝循环,促血管软化
超短波,紫外线,氦-氖激光,抗菌素离子导入。
可见光,直流电(大电极,大电流长时间)微波、超声波,磁疗。
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 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血循环镇痛,预防肢体感染 ,冻伤或坏死 超短波(无热 量,微热量)患部及交感神经节,间动电(密波)交感神经节,紫外线(红斑量)患部及相应节段区,激光,磁疗患部及穴位。超声波,医疗体育,电水浴疗。UBIO法。
雷诺氏病 调整植物神经功能,解除神经性血管痉挛,减少发作,减轻症状。 超短波,中波,超声波,间动电(密波为主)颈或腰交感神经节,电水浴疗,直流电奴夫卡因导入反射疗法。
急性淋巴管炎 控制感染,消炎,消肿,增强药物效果 超短波,紫外线(红斑量),微波(无热量,微热 量)。
急性淋巴腺炎
早期
化脓期
切开后
控制感染,消炎,消肿,止痛。
促其局限,加速液化,以利早日切开排脓。
消炎消肿,促进肉芽再生,加速伤口愈合。
超短波(微热量),紫外线(红斑量),微波(无热 ,微热量),氦-氖激光,抗菌素导入。
同上
方法同感染
表浅及腔内恶性肿瘤 杀灭肿瘤组织细胞,检测癌瘤 激光一光动力作用疗法,射频加温,光敏法+加温放射+加温
CO2激光YAG激光

(郭友池)

五、妇产科疾病的理疗

疾病 理 疗 目 的 理 疗 方 法
盆腔炎
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慢性期
控制炎症发展,促进渗出物的吸收和消散,提高机体抵抗力。
促进局部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促使慢性炎症和粘连的软化和消散。
超短波
红斑量紫外线照射
微 波
中波或短波+碘离子导入
太阳灯或蜡疗+超短波
激 光
音 频
(术后或产后) 调节神经功能,提高腹壁肌肉,膀胱肌肉张力,解除括约肌痉挛,促使排尿。 感应电疗法
直流电2%奴夫卡因导入
超声波
功能性子宫出血 通过调节植物神经一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以逐步纠正垂体卵巢功能的失调,从而使月经趋于正常。 乳房部直流电或钙离子导入法
乳房部:光疗,泥疗CO2激光散焦照射。
He-Ne激光穴位子宫照射
乳腺区或肝、脾区中波透热
痛经 高速神经一内分泌功能;消炎,止痛,改善血液循环。 激光
红斑量紫外线
直流电奴夫卡因导入
磁疗
超声波
胎位不正 通过穴位疏通经络、宣导气血、温肾壮阳 He-Ne激光照射至阴穴
外阴痒瘙 消炎,镇静,止痒,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激光
紫外线
中药坐浴
子宫颈糜烂 消除炎症,控制感染,促进上皮生长 电熨疗法
激光疗法
冷冻疗法
体腔紫外线或锌导入
产后缺乳 调节神经一内分泌机能,改善乳房血液循环,促进乳汁分泌 弱红斑量紫外线照射
He-Ne激光穴位照射
超短波

(王淑英)

六、小儿科疾病的理疗

疾病 理 疗 目 的 理 疗 方 法
佝 偻 病 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形成,调整钙、磷代谢,改善机体各系统的发育状况。 小剂量紫外线全身照射
日光浴与盐水浴
按摩与医疗体育
直流电钙离子全身法导入
小儿肺炎
急 性 期
慢 性 期
改善肺部微循环,加强机体免疫力,控制炎症发展,促进渗出物的吸收和消散。
改变机体的反应性,提高对感染的抵抗力。同时减轻肺部病理过程和消除顽固的咳嗽
超 短 波
局部红斑量紫外线照射
短波电览盘
直流电钙离子导入
太阳灯并用紫外线全身照射
医疗体育
婴儿腹泻 调整神经系统及胃肠功能缓解胃肠的痉挛,减轻症状,促进病愈 磁 疗
红 外 线
超 短 波
新生儿皮下坏疽 加强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局部代谢,提高免疫功能,控制炎症发展,促进炎症吸收,加速组织再生,促进创面愈合。 超 短 波
紫 外 线
太 阳 灯
胸锁乳突肌血肿 促进粘连软化,血肿消散促进功能恢复 超声波
红外线
旋 磁
流行性腮腺炎 抑制病毒,改善循环,消除炎症,缩短病程,减少合并症。 超短波
紫外线
激 光
遗 尿 症 调整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自主排尿能力,作用穴位,通过经络,以温补肾阳,健脾益气 激光穴位照射
超声波
感应电
直流电钙或奴夫卡因导入
小儿麻痹症
急 性 期
恢 复 期
后 遗 症
改善微循环,减轻神经水肿,控制炎症发展。
改善神经肌肉营养,增强神经活动功能,防止肌肉萎缩,挛痉和畸形。
矫正畸形,改进肢体功能,增强劳动力。
超短波
短波
直流电钙离子导入
短 波
蜡疗或电光浴
直流电碘离子导入
低中频电疗
按摩,医疗体育
新医疗法,必要时手术

(王淑英)

七、眼科疾病的理疗

疾 病 理 疗 目 的 理 疗 方 法
睑 缘 炎 控制感染,消炎,减轻症状 抗菌素直流电导入,镁离子(0.25-0.5%)导入,紫外线(1/2MED开始),超声波药物透入。
睑腺炎(麦粒肿) 控制感染,消炎避免化脓;后期促脓肿成熟,局限。 超短波(无热量,微热量)紫外线(1MED),抗菌素直流电导入,激光(低功率氦-氖),旋磁疗法。
眼睑疤痕 软化疤痕,促进吸收 直流电碘离子导入,超声,音频电疗。
泪腺炎,泪囊炎 控制感染,消炎,消肿,镇痛。 超短波,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泪囊,(抗菌素,碘化钾等)。
眼眶蜂窝织炎 控制感染,消炎,消肿,增强药物效果。 超短波,微波(小剂量)紫外线。
结 膜 炎
急 性 期
慢 性 期
抑菌,控制感染,消炎,消肿,减轻症状。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抗菌素,磺胺醋酰钠)。
直流电锌离子导入(0.2%)紫外线,(2MED),超短波,0.5%可的松导入.
浅层角膜炎 控制感染,消炎,减轻症状。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0.25%氯霉素,0.125%硫酸酮0.5%维生素丙,4%吗林双脈等).
紫外线(1MED),氦-氖激光散焦照射.
深层角膜炎 消炎,消肿脱敏,防止虹膜粘连. 0.5%硫酸阿托品和0.1%肾上腺素直流电导入流氯化钙(0.2-0.5%)导入(+),紫外线(1-2MED)或领区照射(3-4MED).
角膜溃疡 控制感染,抑菌,消炎,镇痛,促进溃疡愈合. 直流电抗菌素导入,超短波,紫外线(1/2-1MED),或领区照射,(3-4MED,维生素C导入,旋磁疗法.
虹膜睫状体炎 消炎,脱过敏,防止虹膜粘连 超短波,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0.4%庆大霉素加0.5%考的松),2.5%链霉素导入,阿托品与0.1%肾上腺素导入,中波直流电碘离子导入,紫外线(3-4MED)领区照射,热敷.UBIO法.
角 膜 炎 促进吸收和消退 直流电碘离子导入,狄奥宁(0.25%-0.5%)导入或狄奥宁结膜下注射加碘离子导入),音频电疗,超声波(3000千Hz).
虹膜睫状体炎 消炎,脱过敏,防止虹膜粘连。 超短波,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0.4%庆大霉素加0.5%考的松),2.5%链霉素导入,阿托品与0.1%肾上腺导入,中波直流电碘离子导入,紫外线(3-4MED)领区照射,热敷.UBIO法.
玻璃体浑浊 消炎,改善血循环,促进吸收. 碘离子导入,超短波,超短波(<0.5瓦/cm2,<5分钟).
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 改善眼底血循环,消炎,消肿,促渗出物吸收. 间动电(密波)同侧新明穴(-)与向阳穴疗法,超短波,低功率氦-氖激光照4同侧新明1穴,红宝石激光照眼底渗出区.
眼肌麻痹 改善神经肌肉营养,促进神经,传导恢复 直流电碘离子导入,中波,超短波,低频脉冲电.
视神经炎及视神经萎缩 改善视神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消炎,消肿,防止神经退变发展. 中波加直流电碘离子导入,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0.1%淤碱酸,2-5%维生素B),氨甲酰胆硷(0.25%-1%导入,球后药物注射加中波及直流电离子导入,紫外线(4MED)领区疗法,间动电密波新明穴,(-)与向阳1穴,电疗,泥疗,蜡疗领区,超短波,颈交感神经节UBIO法.
角膜热烧伤 消炎,消肿,防治感染,促上皮生长. 紫外线1-1.5MED,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抗菌素,维生素C0.25%),超短波颈交感神经节.
角膜碱烧伤 促使钙质逸出,防治感染,消炎,促愈合. 2%EDTA钠直流电导入眼内,紫外线(1-1.5MED),直流电抗菌素导入.
眼球穿孔伤及并发症 控制感染,消炎,促吸收,提高视力. 小超短波,庆大霉素(0.4%)加考的松(0.5%)直流电导入,抗菌素(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等)导入.
交感性眼炎 控制感染,消炎,脱敏,抑制免疫反应. 中波或超短波加直流电青霉素(1:2万)导入双眼,奴夫卡因(5%)导入领颈后.庆大霉素加考地松导入双眼.

(郭友池)

八、耳鼻喉科疾病的理疗

疾病 理 疗 目 的 理 疗 方 法
浆液性耳软骨膜炎 消炎,消肿,促进渗出液吸收,防止继发感染。 超短波,磁疗,紫外线(2MED)。
化脓性耳软骨膜炎 控制感染,抑菌,消炎,消肿,镇痛,局限化脓。 超短波,紫外线(3-4MED),抗菌素浴杯法直流电导入,超短波加淋巴刺激疗法。
外耳道炎,外耳道疖 控制感染,消炎,消肿,止痛,或促化脓局限破溃。 超短波,紫外线(2MED),微波(无热或微热量),氦-氖激光,直流电抗菌素导入。
外耳湿疹 脱敏,止痒,止痛,减少渗出和干燥作用。 超短波,可见光,(小太阳灯)氦-氖激光,超外线(1MED)。
卡他性中耳炎
急 性 期
慢 性 期
控制炎症发展,消炎,促进渗出物吸收,防继发化脓感染。
改善局部血循环,促进炎症消散。
超短波,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抗菌素),微波,紫外线(体腔导子)。
微波,碘离子导入,抗菌素离子导入。
化脓性中耳炎 控制感染,抑菌,消炎,消肿,促吸收。 同上。
鼻疖 消炎,止痛,控制感染,
早期:促进炎症吸收,破溃期:使炎症局限,加速消散和促进愈合。
超短波,紫外线(3-5MED),氦-氖激光。
鼻前庭炎,溃疡 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生长,加速愈合。 紫外线,(1-2MED),超短波,离子导入法(抗菌素,0.5%硫酸锌),氦-氖激光。
急性鼻炎 消炎,消除粘膜水肿,控制继发感染。 超短波,紫外线(1-2MED),紫外线(>10MED)照足底,氦-氖激光照迎香合谷穴。
慢性鼻炎 消除病因,改善局部血循环,促进消炎消肿。 超短波,微波(封形辐射器),紫外线(体腔紫外线灯),激光针,穴位按摩法.碘离子导入,鼻甲肥大用冷冻或CM2激光烧灼。
萎缩性鼻炎 改善鼻部血液循环和营养,控制继发感染,减轻症状。 直流电离子导入,(抗菌素青霉素,0.5-1%硫酸锌导入).氦-氖激光,超短波,中波,空气负氧离子疗法。
(变态反应性鼻炎) 降低机体和局部的敏感性,增强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的功能,加强局部血循环,消肿,消炎。 紫外线(全身照射)和鼻腔内照射(2-3MED),领区钙离子导入,鼻粘膜药物离子导入(苯海拉明,派立苯沙明,异丙嗪,奴夫卡因,0.5-1%硫酸锌)超短波,氦-氖激光,负离子疗法,冷冻疗法,微波(针形辐射器)。
化脓性鼻窦炎 控制感染,消炎,止痛,改善局部血循环.对上颌窦炎冲洗或穿刺冲洗配合治疗.对过敏性鼻窦炎与全身性脱敏疗法,强状治疗如全身紫外线照射同时进行。 超短波,超短波+局部达松伐,微波,中波,激光针,离子导入(抗菌素,穿刺冲洗灌注后导入,全身紫外线照射。
扁桃体炎
急 性 期
慢 性 期
消炎,镇痛,控制感染.急性效果好,慢性效果慢,疗程亦长。
消炎,促进血循环改善营养。
超短波,紫外线(体腔导子),直接照射3-5MED,氦-氖激光,CO2激光扩束照射,氮分子激光。
超短波,中波+碘离子导入,微波。
咽喉炎
急 性 期
慢 性 期
控制感染,消炎,止痛,消肿。
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炎,促愈合。
超短波,体腔紫外线(2-3MED),微波疗法,奴夫卡因颈领区节段反射疗法,超声药物雾化吸入,负氧离子吸入,氦-氖激光(直接穴位照射)。
中波,离子导入(碘离子,抗菌素),超短波,微波。
喉部急性水肿 控制感染,消炎,消肿,保持呼吸道通畅。 超短波,颈领区直流电奴夫卡因离子导入反射疗法,氦-氖激光局部及穴位照射,微波。

(郭友池)

九、皮肤科疾病的理疗

疾病 理 疗 目 的 理 疗 方 法
带状疱疹 止痛,消炎,改善一般状况. 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氦-氖激光照射,超声疗法,冷疗,磁疗,超短波疗法,间动电疗法.
单纯疱疹 消炎,止痛,促进吸收. 氦-氖激光照射,红斑量紫外线照射,超短波疗法.
湿疹
急 性 期
泛 发 型
局 限 型
细 菌 性
慢性干性
脱敏,止痒
调节植物神经一分泌机能,改善机体反应
消炎,脱敏,止痒
消炎抑菌
脱敏,止痒,改善皮肤的营养,促进皮肤组织恢复正常.
交感神经节超短波疗法,兰紫光照射,缓慢进度的紫外线全身照射,植物神经节段部超短波疗法.UBIO法.
氦-氖激光照射,二氧化碳激光散焦,照射,紫外线照射,旋磁疗法,达松伐疗法.
紫外线照射,超短波疗法.
直流电苯海拉明导入,氦-氖激光照射蜡疗,硫化氢浴.
神经性皮炎 调节高级神经功能,改善内分泌功能,物质代谢和机体反应性,止痒,消炎,促进皮肤组织恢复正常。 领区直流电溴离子导入,交感神经节超短波疗法,电睡眠,低压静电疗法,达松伐疗法,紫外线照射,超声疗法,蜡疗。
瘙痒症 改善神经一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止痒,脱敏。 植物神经节段部直流电苯海拉明导入,紫外线疗法,氦-氖激光,二氧化碳激光散焦照射,超声疗法,达松伐疗法,温水浴,矿泉浴.
玫瑰糠疹 止痒,改善全身状况,缩短病程。 紫外线疗法,矿泉浴。
银屑病 抑制炎症过程,促进鳞屑脱落,抑制表皮细胞增长。 紫外线疗法,硫化氢浴,日光浴,8-甲氧基补骨脂素口服并长波紫外线照射.UBIO法。
痤 疮 抑制皮脂腺分泌,预防继发感染,促进消散。 紫外线疗法,超短波疗法,二氧化碳雪温疗法,蜡疗。
斑 秃 调节神经功能,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促进毛发生长。 神经节段部超声疗法,达松伐疗法,氦-氖激光照射,紫外线照射。
硬 皮 病 调节植物神经一内分泌机能,改善病变部位的微循环和物质代谢,促进皮肤软化。 超声疗法,短波直流电碘离子导入,音频电疗法,蜡疗,按摩,医疗体操,矿泉浴。
皮肤肿瘤 破坏肿瘤细胞。 二氧化碳激光烧灼,微波加温(43-45℃)疗法,冷冻疗法。
疤痕疙瘩 软化疤痕,镇静止氧,抑制疤痕的发展。 超声疗法,音频疗法,蜡疗,直流电透明质酸酶导入。

第三章 口腔疾病的理疗

第一节 牙体组织疾病

一、牙体组织病

(一)齿龋

龋病十分普遍,龋患病率成人50%左右,儿童50-70%左右。

致病因素,1.病原刺激物的作用;2。牙齿结构的缺陷;3。周身疾病因素;如结核、糖尿病、软骨病等;4。营养因素;食物中缺乏维生素D、C、E、K、及饮水中氟不足;5。缺乏紫外线。

理疗:1.紫外线、全身照射法、基本进度,隔日一次,照18-20次。

目的:提高机体功能,调整体内维生素D、钙、磷等矿物质代谢,据报告,对小儿每年定期进行2-3个疗程,预防性紫外线全身照射,可使龋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2.二氧化碳激光:2-40瓦牙釉质表面照射,据实验研究证明能显著提高抗龋能力。有一定防龋作用,因激光封闭了釉质的微细有机孔道,使致龋物进不了釉质表面之故。

3.磁疗法:恒磁疗法,50-100mT贴敷疼点和穴位的相应皮肤部位。

旋磁法:150~200mT作用疼点和穴位的相应皮肤部位,10-15分钟,每日一次。有消肿、止痛作用。

(二)牙本质过敏

病因:由于磨损,酸蚀,楔状缺损等使牙釉质扣伤。牙本质暴露,外界刺激暴露的神经末梢产生敏感症状,某些全身病可致牙龋神经末梢敏感度增高也可致敏。

理疗:目的使敏感牙齿脱敏及使钙化增强。

1.氟离子直流电导入法:2%-3%氟化钠浸湿作用极 用齿龈电极(一)放在牙齿敏感区上(牙咬合面或牙颈部)非作用极放颈后部,每次20分钟,1-3毫安,10-15次为一疗程。

2.直流电钙离子导入(5%氯化钙溶液),作用连阴极,付极置颈后,剂量同上。

3.紫外线疗法:采用体腔紫外线灯局部照射病区牙齿,一级红斑量(1-3生物量)隔日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

4.脉动电流,20-2000赫,作用极置病区牙龈上,同时用维生素B(5%)和奴夫卡因(2%)(+)导入,付极置颈后(-)弱剂量(0.02-0.05mA/cm2),每次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

5.达松伐尔(共鸣火花)电疗,中等强度,每一侧颌骨区10分钟,每日一次,8-10次。

二、牙髓病和根尖周围病

(一)急性牙髓炎

病因:主要是细菌感染,其次是化学、高温、电流、机械刺激引起。当以上原因引起牙髓充血,如处理不当可迅速或逐渐转变为急性牙髓炎,此外亦可由慢性牙髓炎突然转变为急性症状主要是剧烈疼痛。

理疗目的:抗炎、止痛。在口腔减压等处理采用。

方法;

1.小超短波疗法:病区、对置法,无热量或微第量,6-8分钟,每日1-2次。

2.间动电疗法:用两个(圆形)中号电极,置患侧颊部皮肤上。沿三叉神经中下枝走行并置、密波1-2分钟后用疏密波5-8分钟,每日一次。

3.磁疗法:恒磁法用磁盘贴敷或旋磁疗法,每日一次。

(二)慢性牙髓炎可采用中功率(5瓦)CO刺激治疗。

(三)根尖周围炎

病因:最常见为牙髓感染引起,其次是外伤,外伤性咬合及化学刺激亦可引起。

1.急性根尖周围炎

治疗原则 对于咬合创伤所致的创伤性冠周炎,配合以咬合调整,可加速其恢复,对由牙髓病等所致的尖周炎,在急性期开放后采用口腔外或口腔内理疗,以加速止痛消炎。

理疗方法

(1)超短波疗法,方法同上。

(2)微波疗法,用小圆辐射器对准患部,距离5厘米,输出功率10-20瓦,每次6-10分钟,每日一次。

(3)共鸣火花疗法,用齿龈电极,先用酒精消毒,用木制压舌板将病牙之唇颊拔开,将电极放于病牙之牙龈上,然后通电,电量以患者舒适刺激感为宜,4-6分钟,每日一次。本法可超短波或微波治疗后接着采用。可以增强效果。

(4)直流电抗菌素根管内导入,先将龋洞及根管进行口腔科处理。然后于根管内注入适量抗菌素液(青霉素或广谱抗菌素),然后将银制之针状电极包裹于浸有抗菌素棉球填塞于髓室,其出口用牙胶密封,根据药液极性连接机器,非作用电极置颈后,1-2毫安,20-30分钟治毕后将电极取出,药棉球可留在髓内,得下次冶疗时取出,每日一次。

(5)He-Ne激光,5-10毫瓦,5-10分钟照射尖周围炎局部或与相应区口外穴位配合治疗,据有人报导1-3次治疗可有70-92%患者达消炎、消肿止痛作用激光光斑直径3毫米,剂量为0.1W/cm2左右。

(6)水冷式紫外线灯,用导子直接触法照射病部3+1→8生物量,每日一次,6次一疗程,有显著效果。

2.慢性根尖周围炎

(1)直流电根管内碘离子导入法用5%碘化钾溶液,方法同上。碘离子具有消散炎症,电解消毒,缩短疗程作用。

(2)紫外线,用水冷式紫外线灯导子直接接触法治疗。(方法同上),又能促进消炎作用。

第二节 牙周组织疾病

一、牙龈炎

病因:一般分慢性不洁怀牙龈炎及增生性牙龈炎。发病原因前者由于局部刺激引起,如口腔卫生不良所致牙结石,污垢和食物残渣存留对牙龈的刺激,增生性牙龈炎多见女性与内分泌紊乱者,如青春期牙龈炎,妊娠性牙龈炎。

理疗;去除病因:去结石,去垢,口腔卫生。同时可作以下理疗。

(一)急性期

超短波,微热量,气距2cm,患部对置法,每次1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二)慢性期

1.紫外线照射(体腔式或一般紫外线体腔照射接管),将口唇用手拉开暴露肿胀的牙龈部,然后用水冷式紫外线灯或普通紫外线灯照射患部,每日照射一次,(2-3生物量),加2个生物量,至7-10个生物量,3-4次,有消炎镇痛作用,配合药物或超短波等治疗可提高疗效。

2.He-Ne激光疗法:光导纤维激光直接对准病变部位4mw,每次5-6分钟,病区大可分区照射,每日或隔日一次,炎症控制后可改用直流电Ⅰ-导入法治疗。

3.达松伐尔电疗 牙龈局部,用牙龈电极,接触法或火花放电法,中等剂量每次10-15分钟,每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

4.钙离子(5%CaCL2)直流电导入病区牙龈部,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15-20次为一疗程。

5.超声波疗法,先用水漱口,后于牙龈上涂以甘油,用小面积声头直接接触牙龈并沿牙槽突起缓慢移动连续式,0.2W/cm2,每次6-8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

6.此外还可进行全身紫外线照射,电睡眠和直流电领区反射疗法以调整改善全身机能状況。

慢性齿龈乳头肥大,一般治疗无效时可作肥大乳突高频电凝固法。

二、牙周病

病因:牙周病是牙齿支持组织的慢性破坏性病变,成人多见,病因认为有局部和全身两种因素:如牙石,垢刺激,创伤性咬合,感染等。全身因素由于新陈代谢功能紊乱,内分泌紊乱,慢性营养失调等,主要引起槽骨的吸收,出现牙龈出血,牙槽溢脓,牙齿松动等。

治疗:在去除和治疗全身及局部疾病因同时采取以下理疗。

理疗目的 消炎、促进牙龈血运,增强组织抗病能力。

(一)达松伐尔 早期应用效果较好,用牙龈电极接触牙龈并沿整个齿槽骨缓慢移动,每一牙床1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30次为一疗程,治前去垢。

(二)超声波疗法 同牙龈炎疗法。

(三)小超短波疗法 电极置面部相应部位,无热量或微热量距离2厘米,每次8-1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5-30次为一疗程,于牙槽溢脓时用之。

(四)早期可用水冷式紫外线灯或变通紫外线照射牙龈粘膜,2个生物量开始,隔次加1个生物量,至5-6个生物量,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还可用二级红斑量紫外线照领区4-6次为一疗程,与局部照射配合疗合。

第三节 口腔粘膜病及舌炎

一、复发性口疮

是一种经常反复发作、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小溃疡,有锐利的自发怀烧灼痛,又名慢性复发性阿弗他性口炎。(阿弗他性口炎)。

病因尚未清楚,认为与周围情况神经衰弱、便泌、腹泻、过劳等有关。

理疗方法

(一)紫外线疗法 照射溃疡及其周围,2-3个生物量,隔日一次。

(二)氦-氖激光 5毫瓦、光斑直径为3毫米,剂量为0.2瓦/厘米左右,每次照5分钟,对病变范围较广者,采用移动法照射全区,时间可延长10-20分钟,每日或隔1-2日照一次,7-10次为一疗程.

有报道共治81例,191个溃疡,显效75(39.5%),有效108(55.4%),无效10例(5.1%),恶化2例(占1%)。照射后并有推迟减少复发作用。此法对口腔软腭粘膜剥脱亦有效。

(三)局部达松伐尔电疗法 用火花放电法、间隙距离1-2毫米,每次4-5分钟,每日一次。

(四)短波紫外线 照射溃疡区,每日一次,开始2次各4分钟,以后每次增加1分钟至8分钟,8-10次为一疗程。也可用普通紫外线照射病区及周围2-4生物量隔日增加1个生物量至6-8个生物量,10次为一疗程。

(五)直流电颈交感神经节 二块3×6cm2衬垫电极,置二侧颈交感神经节部上,付极(-)置颈后下颈椎段,每次1-3mA,20分钟,每日一次。

(六)间动电 二个直径2-3衬垫电极,置相当颈上交感神经节部位,上(-)上(+)密波,4-6mA,每侧各6分钟-8分钟,每日一次。

(七)空气离子吸入疗法 距离30-40cm,1400千个离子数/cm3,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2-30次为一疗程。

二、鹅口疮(又名雪口疮)

病因:系白色念珠球感菌感染寄生于口腔中引起的疾病,婴幼儿及老年衰弱者多见,如不加处理或处理不当,能蔓延到咽喉、食管,时伴有吞咽困难,少数可侵入血液而成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等。

治疗:口腔卫生严格餐具消毒,停用抗菌素局部用3%H2O2洗擦,涂1%龙胆紫。

理疗可用超短波疗法,全口腔左右对置法,无热量或微热量,每次6-8分钟,每日一次,效果较好。

三、传染性口角炎

病因:本病系双侧口角裂口引起的炎症,多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表现口角潮湿、发白糜烂,有时被有痂皮,顽固经久不愈。

理疗

(一)紫外线局部照射 用2-3个生物量照射口角部,每日或隔日一次。

(二)局部超短波 两口角对置法,气距1-1.5cm无热量或微热量,每次8-10分钟,每日一次.

(三)氦-氖激光 5-10毫瓦,5-10分钟,照射口角部.每日一次.

四、口腔粘膜疤痕

病因:外伤手术或溃疡后引起,口腔疤痕常可影响口腔的某些功能,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疗法,理疗可取得一定效果。

理疗

(一)直流电碘离子导入 5%碘化钾溶液,作用极放在粘膜疤痕局部(-),付极(+)作对置法放置0.1-0.2mA/cm2,20-30分钟,每日一次,20-30次为一疗程。

(二)音频电疗法 频率为2,000Hz,电胡放置同上,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

(三)超声波 疤痕区,脉冲式0.8-1.2W/cm2.连续式0.5-0.6W/cm2,5-8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

(四)以上疗法可与局部蜡疗(相应皮肤部位),红外线或中波透热疗法、联合应用、即先作热疗后选用以上治疗,以增强效果。

五、粘膜白斑病

原因未明,可用CO2激光或氩离子激光或冷冻疗法。

六、舌部疾患

本节主要述及舌尖、舌扁桃体腺炎和舌部溃疡、舌乳头粘膜剥脱的理疗。

症状:舌尖、舌扁桃体炎患者的主要症状是有麻辣、苦等感觉,针刺样刺痛及烧灼感,于进食时更痛,对刺激性食物尤为敏感,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口干,检查时可见舌部充血,有时有小溃疡,舌根两侧滤泡增生,叶状乳头充血,并有触痛。舌部有溃疡及乳头粘膜剥脱时疼痛更剧。

理疗方法

(一)氦-氖激光照射 5-10毫瓦,5分钟,病变部位,对病变范围广者可以移动法照射全区,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般照1-2次即可见效,对舌尖溃疡及舌乳头粘膜剥脱效果明显。此外对地图舌的白色条纹与裂纹舌疼痛亦有效,唯照射次数较多有时常不持久。

(二)间动电疗法 两电极置颈上交感神经节部位上(-)下(+)用密波每侧5-6分钟,每日一次。

第四节 口腔及其周围组织急性化脓性炎症

本节内容包括智冠周炎,颌周急性蜂窝组织炎(颊部间隙感染)、上唇基部蜂窝组织炎,眶下蜂窝组织炎,嚼肌下蜂窝组织炎,颌下蜂窝组织炎,面疖、痈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等,因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相似,归一类叙述。

病因与病理:智齿冠周炎,系第三磨牙冠周围软组织炎症,青年智齿萌出期多见,常因萌出位置不够,致使智齿位置不正,龈瓣与牙冠间形成盲袋,抵抗力降低时,细菌繁殖引起急性炎症,蜂窜组织炎多因牙源性感染扩散所,常由外伤手术及感染引起。

症状:局部疼痛、红肿、张口受限,进食吞咽困难,全身不适体温高,头痛,白细胞增多等,口底蜂窝组织炎可引起呼吸困难。

治疗:挖掘感染消炎消肿,在药物抗感染及口腔科一般处理时采用理疗,可增强疗效,缩短疗程。

(一)小超短法疗法 中极或大极,患部对置,气距1-2厘米,8-12分钟,每日1-2次。

(二)淋巴腺刺激疗法 零号疗法或超短波并用,每次10-15分钟,每日一次。

(三)微波疗法 根据病变大小选用圆柱辐射器或大圆辐射器。

1.圆柱形辐射器,对准患部,距离5厘米10-20瓦,8-10分钟,每日一次。

2.大圆辐射器,对准患部距离7-10厘米,30-50瓦,2-10分钟,每日一次。

(四)紫外线疗法与超短波疗法联用 对伴有间隙感染患者,在超短波疗法后,即在患部用紫外线。红斑量(3-5个生物量)照射,每日或隔日一次。

(五)直流电抗菌素导入疗法 适用于脓肿切开引起之急性炎症,作伤口导入,抗菌素根据细菌培养敏感试验或用广谱抗菌素导入。

(六)紫外线照射血液回输疗法。

第五节 口腔颌面部外伤(战伤)

一、口腔颌面软组织损伤

(一)闭合性损伤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受外力损伤后皮肤未完全破裂者称闭合性损伤:如挫伤、擦伤等临床表现为:肿胀疼痛,皮下瘀血或血肿。

理疗方法:

1.超短波疗法:局部对置或并置法,微热量10-15分钟,每日一次。

2.紫外线:局部有擦伤时,用3-5个生物量照射,每日或隔日一次,3-4次,以防创面感染。

3.超声波:作用局部血肿区,接触慢移法,0.5-0.8W/cm2(连续式)或1-1.5W/cm2(脉冲式),5-10分钟,每日一次,6-15次.出血停止,局部无创伤即可开始。超声波治疗前先作蜡疗(治热疗法)或红外线局部照射效果更好,以促进血肿和水肿消退防止疤痕增生。

4.磁疗法:旋磁方法或交变脉冲磁疗法,150-200mT高斯,磁头置病区或穴位上,每次10-15分钟,有的用对磁疗法,即一侧用旋磁机,对侧置放一块磁铁,南北极相对加强效果。

(二)开放性损伤

1.口腔颌面外伤后,皮肤粘膜组织破裂形成创口者,临床表现为创口、肿胀、疼痛、出血等,因有创口可引起感染而化脓或坏死。

理疗目的:消炎、镇痛促进伤口愈合,在出血停止后即可应用理疗。

理疗方法:

(1)超短波疗法,方法同前。

(2)紫外线疗法,红斑量(3-5个生物量)照射伤口及周围,每日或隔日一次,根据创口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照射。

(3)抗菌素直流电导入伤口(青霉素或链霉素)如伤口已感染则按感染伤口治疗原则,给予有效理疗。

2.舌伤:舌组织愈合能力强,于缝合停止出血后即可进行理疗。

(1)超短波:微波量,一颊侧对置法,8-12分钟,每日一次,促进消肿消炎伤口愈合。

(2)有伤口溃疡可作紫外线、激光或直流电疗法。

二、口腔颌面部硬组织损伤

主要指除软组织损伤外常伴有牙齿损伤、颌骨、颧骨骨折等硬组织损伤。

(一)牙齿折断或脱臼根部折断时可通过X光摄片确诊。 一般常伴有周围组织损伤及牙周膜炎,在复位固定后可采用以下理疗。

1.小超短波:小极或中极,对置或并置法微热量8-12分钟,每日一至二次(出血停止后即可开始)以促软组织消炎,消肿,促愈合。

2.直流电维生素丙(0.5-1%)或碘离子(3-5%碘化钾)导入受伤牙齿的牙龈两侧(从阴极)方法同上,每日一次,促愈合.

(二)颌骨颧弓骨折 以下凳骨和颧弓骨折多见,常伴有软组织损伤.

1.闭合性骨折

理疗方法

(1)超短波,局部对置法,微热量或无热量每次8-12分钟,每日一次,促进消肿、镇痛,防治感染和促进骨折愈合。

(2)脉冲磁场疗法,促进骨折愈合。

2.开放性骨折:如火器伤等。

在新创伤复位固定后采用药物治疗同时,应采用理.

理疗目的:

第一、控制感染,消肿,消炎,促进伤口愈合使开放性骨折,变为闭合性骨折。

第二、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肌肉神经功能。

理治方法:

(1)超短波,无热量或微热量,对置法,8-12分钟,每日1-2次(有金属针固定者,仍可进行小剂量超短波电疗)。

(2)直流电抗菌素导入感染伤口或窦道内,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钟。(伤口须引流通畅去除异物和坏治组织)。

(3)直流电微生素丙(0.5-2%)导入伤口或窦道内,每日一次,剂量同上(伤口较清洁,愈合缓慢者)。

(4)直流电碘离子导入(5-10%)导入伤口或窦道内,每日一次剂量同上。(伤口或窦道内纤维疤痕增生愈合不良者)。

(5)紫外线照射伤口及周围,1-2个生物量,促进上皮愈合。

(6)超声波(脉冲式)0.8-1W/cm2,5-8接触移法,伤口疤痕部位。

(7)其他也可以用红外线,蜡疗及音频电疗法,以促伤口肉芽生长及疤痕软化。

(8)氦-氖激光照射:长期不愈之伤口或窦道5-8毫瓦,距离1米,10分钟,每日一次,6-10次。对营养不良或愈合缓慢之伤口效果明显,小剂量氦-氖激光有促进肉芽上皮细胞分裂生长作用。

(9)微弱直流电阴极10-20μA。

(10)脉冲电磁场 。

第六节 颞下颌关节疾病

一、颞下颌关节炎

病因:各种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伤寒,或邻近化脓性腮腺炎,下颌骨髓炎等的漫延,以及创伤等均可引起颞下颌关节炎,可分为急性期及慢性期两个阶段。

理疗方法:

(一)急性期

1.超短波疗法:方法同前。

2.紫外线疗法:局部红斑量治疗。

3.直流电抗菌素导入局部:方法同前。

4.微波疗法:小圆柱辐射器病变部位,微热量10-20瓦,5-10分钟,每日一次。

5.零号疗法或超短波加零号疗法(淋巴腺刺激疗法)。

6.磁疗法:旋磁法、恒磁法,或交变、脉动磁疗法80-200mt 10-15分钟 ,每日一次。

(二)慢性期

1.直流电碘离子导入,疗法同前,隔日一次,可与中波疗法交替进行。

2.超声波疗法 (脉冲式)0.2-0.9W/cm2,连续式0.1-0.3W/cm2,接触移动法每次3-5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

3.微波疗法 方法同前.

4.中波疗法 电极置于关节部位置,电极面积5×5cm2,电量0.2-0.3安培,每次15-20分钟,隔日或每日一次.或可采用中波直流电离子联合疗法

5.磁疗法 恒定磁场或动磁疗法

6.超短波疗法 双极对置法,微热或温热量每次10-15分钟,每日一次.

二、慢性创伤性颞下颌关节炎

病因:本病又称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引起的由于下颌关节的功能与牙齿、颌骨、咀嚼肌、关节、韧带,以及与关节本身的结构形态等都有密切关系,当这些组织结构受外伤、炎症、或功能失常时,可使颞下颌关节发生功能紊乱综合症。

临床表现:下颌关节酸胀、疼痛,在咀嚼及张口时疼痛加重,不能张大口,关节活动受限,口嚼力减弱。当张口活动时可听到弹响声,耳屏前压痛、下颌张、闭口活动时,下颌骨可偏向一侧。

(一)、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1.5-10%奴夫卡因导入局部及其附近。缓解疼痛及嚼肌痉挛及促进消散。

2. 10%钙离子导入病关节局部及附近。

3. 10%碘离子导入病关节局部及附近。

(二)超声波疗法(脉冲式或连续式) 方法同前,或与红外线蜡疗等方法联合治疗。

(三)微波疗法 小圆柱辐射器,病患关节,10-20瓦,每次110-15分钟,每日一次。

(四)间动电疗法 两个电极,各约12cm2,关节痛点(-)与其旁并置法:密波1分钟疏密波6-8分钟,每日一次,止痛消炎,促进恢复。

(五)磁疗 恒磁与动磁疗法。

(六)太阳灯红外线及温热疗法(如蜡疗或泥疗)病区25-30分钟,每日一次。

三、下颌痉挛

病因:由于咬肌炎症外伤、及下颌骨折、或颞关节疼痛引起咬肌痉挛。

症状:咬肌紧张,张口困难。

理疗方法:

(一)当痉挛伴有急性炎症时采用

1.超短波中极咬肌部位,对置法,微热量,气距1-1.5厘米,8-12分钟,每日一次.

2.零号疗法或超短波零号疗法,微热量8-12分钟,1/日.

磁疗法:恒磁疗法或动磁疗法80-150-200mT,10-15分钟,每日一次.

(二)慢性炎症时期

1.中波——碘离子导入(10%碘化钾溶液)作用极置病侧面部(-).肩胛间区(+)约5毫安,0.5安培15-25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或用直流电透明质酸酶导入病变区治疗)。

2.热疗法,如太阳灯:红外线、蜡疗(50-54℃)泥疗(40-42℃)痛侧面部20-30分钟,每日一次。

3.超声波(脉冲式)0.5-0.8W/cm2接触慢移法病部每次6-8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

4.温热疗法加碘离子导入疗法,加按摩及被动张口运动(自用木筷徐徐张开每日数次)。

5.温热法加超声波加按摩及被动张口运动,每日一次。

第七节 涎腺疾病

涎腺又称唾液腺,可分为大小两:大的涎腺有三对即腮腺、颌下腺与舌下腺。小的涎腺分布于口腔粘膜各处,计有颊腺、唇腺、腭腺、舌腺等。涎腺炎以腮腺炎最多见,急性颌下炎次之,舌下腺炎则较少见。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急性颌下腺炎理疗方法参照口腔及其周围组织急性化脓性炎症。

第八节 拔牙并发症

一、拔牙后感染

病因:多见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常因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创口暴露时间过久,致使伤口感染,拔牙创口内血凝块分解,充满腐臭污秽组织,牙槽骨壁外露并有自发性疼痛,局部牙龈充血,肿胀,局部淋巴腺肿胀,有时可伴张口困难,病理机制和急性牙槽骨膜炎相似,临床上称“干槽症”。

理疗方法:消炎、消肿、镇痛、促进伤口愈合。

(一)超短波疗法 同急性炎症。

(二)紫外线疗法 于病灶相应处皮肤进行,红斑量照射。

(三)体腔紫外线 照射病区及其周围粘膜组织1-3个生物量,每日或隔日一次。

(四)间动电 电极放在患侧下颌角处痛点(-)与附近并置先密波1-2分钟,后改用疏密波6-8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1疗程。

(五)微波 大圆辐射器对准患区距离7-10厘米,30-50W,10-12分钟,每日一次。

(六)直流电奴夫卡因导入 作用极置病灶相应部位皮肤处,付置颈后0.05-0.1mA/cm2,20-30分钟,每日一次.

(七)磁疗法 恒磁疗法或旋磁疗法,病区80-200mT10-15分钟,每日一次。

(八)慢性期采用温热疗法及超声波疗法(方法同前)。

二、下齿槽神经损伤

常见于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临床表现为患侧下唇及下颏部有不同程度的麻木或异常感觉。

理疗方法:

(一)超短波疗法 二电极对置法或沿下齿槽并置无热量或微热量,每次8-12分钟,每日一次。

(二)直流电碘离子导入(10%碘化钾)患侧神经损伤区 包括神经近远端并置法0.05-0.1mA/cm2,20-30分钟,每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

(三)超声波(脉冲式) 0.1-0.3W/cm2,5-6分钟,接触慢移法,每日或隔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

(四)磁场疗法

1.恒磁疗法(磁片贴敷法)患区或痛点与穴位相结合根据病情和部位位选用直径12mm,表面磁通密度100-180mT的磁片贴敷,一般贴敷2-4片,用异名极对置或并置法。

2.旋磁法:患区痛点与穴位相结合,每次选用2-3个区,每区治疗时间5-6分钟,磁柱2-4块,N、S极交变排列一直线静态表面磁场强度300mT,转速每分钟2000-6000转之间,每日一次,疗程酌情而定。

3.旋磁疗法:患区,对置法磁场强度根据病情及不同部位而定,每次15-20分钟,每日一次疗程酌情而定。

4.脉冲电磁法:患区局部对置法,磁砀强度200-400mT,脉冲持续时间22-40mS,频率40-100次,每次10-15分钟,每日一次,疗程酌情而定。

5.综合法:即患区局部采用电磁法后加用磁片贴敷。

6.He-Ne激光疗法。

三、口腔科疾病的理疗

疾病 理疗目的 理疗方法
龈齿 预防龋龂发生 紫外线(全身照射法),CO2激光(20-40瓦)照牙釉质表面。
牙本质过敏 促使牙质钙化增强,降低敏感性 直流电离子导入(2%-3%氟化钠,5%氯化钙),体腔紫外线(1-3MED),脉动直流电维生素B(2%)和奴夫卡因(5%)导入,达松伐。
急性牙髓炎 消炎,止痛,控制感染。 超短波,间动电(DF,CP),磁疗法。
根尖周围炎
急性期
慢性期
消炎,止痛,控制感染。
消炎,促恢复。
超短波,微波,达松伐,直流电抗菌素根管内导入,氦-氖激光,水冷式紫外线。
直流电根管内碘离子(5%)导入,抗菌素导入,体腔紫外线。
牙龈炎 消炎,止痛,促进局部血循环,加强组织营养。 超短波,紫外线(2-3个MEd),达松伐,直流电钙离子(5%)导入,超声波。
牙周病 消炎,促进牙龈血运,增强组织抗病能力。 达松伐,超声波,超短波,紫外线(2个MED)照局部,及4-6MED照领区。
复发性口疮(慢性阿弗他性口炎) 消炎,促进溃疡愈合。 氦-氖激光(5-8MW),紫外线2-3MED,达松伐,直流电颈交感神经节,间动电(DF)颈上交感神经节,负气离子或负氧离子吸入。
鹅口疮(又名雪口疮) 控制感染,消炎,促愈合。 超短波(无热量或微热量),氦-氖激光。
传染性口角炎 消炎,促愈合。 紫外线(2-3个MEd),超短波,氦-氖激光。
口腔粘膜疤痕 软化疤痕,促吸收。 直流电碘离子导入,音频电疗,超声波,局部蜡疗或红外线,中波与离子导入法联合应用。
舌部疾患(溃疡及乳头粘膜剥脱) 消炎,止痛,促愈合。 氦-氖激光,紫外线(2-3个MED),间动电(DF)颈上交感神经节。
口腔及周围组织急性化脓性炎 症控制感染,消炎,消肿,增强药物作用。 超短波,淋巴腺刺激疗法,或与超短波并用,微波(无热量或微热量),紫外线(3-5个MED)与超短波联用。
口腔颌面部闭合性损伤 消炎,灭菌,消肿,预防继发感染。 超短波,紫外线,红外线,热疗法,超声波,磁疗法。
开放性损伤
口腔颌面创伤
舌创伤
消炎,消肿,镇痛,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超短波,紫外线(3-5个MED),直流电抗菌素导入,紫外线伤口重叠照射。超短波,紫外线,氦-氖激光。
颌骨、颧弓
闭合性骨折
消炎,消肿,止痛,防感染,促进骨折愈合。 超短波,超声波,磁疗法,微弱直流电阴极,脉冲电磁场,氦-氖激光,紫外线,红外线,热疗法。
开放性骨折 控制感染,消炎,消肿,促进伤口愈合,使之变为闭合性骨折。
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肌肉神经功能。
超短波,直流电抗菌素导入伤口,紫外线伤口重叠照射,维生素丙导入,可见光。
氦氖激光,微弱直流电阴极,脉冲电,脉冲电磁场。热疗法,红外线,超声波,碘离子导入,低频脉冲电。
颞下颌关节炎
急性期
慢性期
消炎,消肿,止痛,解除肌肉痉挛。
消炎,消肿,止痛,促进关节肌肉功能恢复。
超短波,紫外线(红斑量),直流电抗菌素导入,微波,旋磁疗法,氦-氖激光,血离子激光。
超声波,微波,中波,直流电碘离子导入,磁疗法,超短波热疗法,红外线。
(矫正咬合后) 消炎,止痛,促进关节肌肉功能恢复。 直流电离子导入(5-10%奴夫卡因),10%钙离子导入,10%碘离子导入,超声波,微波,间动电(DF,CP),磁疗,红外线,温热疗法。
下颌痉挛
急性炎症期
慢性炎症期
消炎,抗感染,消肿,解除肌痉挛。
消炎,促吸收,止痛,解除肌粘连及痉挛,恢复关节功能。
超短波,淋巴腺刺激疗法加超短波,磁疗法。
中波-碘离子导入,热疗法,红外线,超声波,温热疗法加碘离子导入,温热疗法加超声波外加按摩加被动张口运动。
涎腺炎
急性期
慢性期
消炎,消肿,抗感染,
消炎,消肿,促恢复。
超短波(微热量),微波,氦-氖激光
超短波,微波,直流电碘离子导入,温热疗法,红外线,氦-氖激光,CO2激光(扩束)。
拔牙后感染
急性期
慢性期
消炎,消肿,镇痛,促进伤口愈合。
消炎,消肿,促吸收,防止粘连。
超短波,紫外线(红斑量),体腔紫外线(1-3个MED),间动电(DF,CP),微波,磁疗法。
温热疗法,超声波,磁疗法。
下齿槽神经损伤 消炎,消肿,消除粘连压迫,促进神经恢复传导功能。 超短波,直流电碘离子导入,超声波(脉冲式),磁场疗法,(恒磁,旋磁法)痛点加穴位,脉冲电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