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月花开根下。五六月成实。实在根下。仁藏壳内。取密藏之意。故名。八月采者。
气味完固。
味辛微苦而涩。气温芳窜。可升可降。降多于升。阳也。入手足太阴阳明太阳足少阴七经。得白檀香豆蔻为使入肺。得人参益智为使入脾。得黄柏茯苓为使入肾。得赤白石脂为使入大小肠。主脾胃气结滞不散。醒脾开胃。益肾和中。行气。散寒饮。消宿食。治胀痞。噎膈呕吐。止冷气痛。疗虚劳冷泻及休息痢。调女子崩中。安胎止痛。(行气故也)除咽喉口齿浮热。(所治皆通行结滞之功)缩砂属土。芳香入脾。和合五脏冲和之气。能引诸药归宿丹田。故补肾药用同地黄丸蒸。取其达下也。(韩)香达脾。辛润肾。故为开脾胃之要药。
和中气之正品。若兼肾虚气不归元。用为向导。殆胜桂附热毒之药多矣。日华用主一动气。
转筋霍乱。缘是病必由脾胃为邪所干。其气壅滞闭塞而成也。花实在根下。固甲函孚。界列八膈。砂粒攒簇。敛缩密藏。犹夫其息以踵。而孕毓元阳。保任冲举。是故升出降入。靡不合宜。观其补虚安胎。填崩镇惊。滑可涩。脱可收。渗可弥。奔豚可下。及秋不能从外而内。
冬不能土。及春不能自下而上。夏不能从内而外者。亦可使之从升从出矣。乃若解毒散滞。伸筋舒郁。化痞却痛。彻饮调中。开噎膈。摄吐逆。此正开发上焦。宣五谷味。苏胃醒脾之力也。
毋仅瞻其升出。失却其降入之原。(之颐)得人参橘皮。宜藿香茯苓白芍炙草。治泄泻呕吐。
及不思食。得藿香陈皮木瓜。治霍乱转筋。腹痛吐泻。独用两许。炒为末。入食盐三钱。滚汤一碗泡浸冷服。治干霍乱累效。
〔论〕缩砂密初尝之酸辣而有咸。后转微苦。仍兼酸辣咸之味。苦味尽处带澹甜酸意。
而唾渣有余香。(大抵辛苦居多。而辛尤胜。咸酸为少。而酸尤劣。)夫咸水气。土之元。酸木气。土之用。辛金气。土之化。辛具于咸酸中。是咸酸之味。得辛气以畅也。因而转苦者。
达咸味。)苦尽而微有澹甜者。五味皆归中土以达其化也。唾渣有余香者。金气同于火气。以终始之也。夫中土为四气所生。而四气即由中土所成。是以脾为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有辛甘酸苦。脾之属土而本味亦咸者。缘水土合德以立地。(所谓咸者水气为土之原)此物带有咸味。故能理肾气归元。而引诸药入丹田也。岂徒花实结于根下。可想见归元之义乎。顾或以所治皆虚冷结滞之病。其用当偏于辛温。而所谓兼四味备四气者。谅犹不切。不知缩砂乃气分药也。人身水中有火而气生。(气之体也)水上合于火而气化。(气之用也)此品华于春夏。实于盛夏。洵为合于火以全气之用者。其假之祛冷行滞。虽与辛温之他味无殊。而究其有异于他味者。全在乎具体耳。观夫华实俱藏根下。而实中即具四味。则其由水木以至火者。全以归土。而终始又皆金气以宣之。非令中土为水火之极。体全而后用畅。是以能理气归肾而还元乎。然则但以辛温毕治疗之能。固非其用之全矣。至濒湖所谓理元气。通滞气。
其功将合五脏冲和之气。如韩氏说乎。抑辛苦温实居其胜。如诸本草乎。曰。此物明具四味。
谓非蟠之用。缩砂惟具体而微。致用而宏。故其醒脾开胃。理元气。通滞气。功超他味。洵乎不虚。第水至于火。火固达水之用。若火伤乎水。则是体之不存。用归何地。所以凤髓丹用寒化以救水。而存气之体。然后入兹味为中土宣行气化之权舆。非可倒行逆施而漫谓其能补虚也。(水胜于火。则伤气之用。血之体。火胜于水。则伤气之体。血之用。前哲于治气病。
切戒热。脾为己土。其味本咸。其兼味辛甘酸苦。人身以水火为气元。而水火之枢属中土。为气生化入之经。皆本于调脾中之肾。肾中之脾。盖脾肾原相因。而诸脏又因于脾胃者也。
缪氏云。此味固辛温阳药。凡腹痛属火。泻滞得之暑热。胎动由于血热。咽痛由于火炎。
肿满由于湿热。咳逆由于火冲迫肺。及小儿脱肛由于气虚。皆难概用。本非肺经药亦有用之于咳嗽者。乃寒邪郁肺。气不得舒之证。非此弗用。性燥火炎者。忌之。胎妇气虚。多服反致难产。不可不知。(士材)〔修治〕略炒。吹去衣。研用。入汤丸。法与后白蔻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