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帼光(全本)

学术观点

一、脾胃为先,肝肾为本,调和气血,勿忘安神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为五脏之源,胃为六腑之本,《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医宗金鉴》曰:“胃气一败,百药难施”。脾胃系统具有熟腐水谷运化精微,传送糟粕,调整水液吸收与排泄的功能,具有调节气机升降,使之趋于平衡,控制血液和津液保持流畅的能力。总之,脾胃为生化气血之源,如脾胃不健运则气血无以生化津液无以输布,故医者治病应以脾胃为先。

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主水液,主脑髓,主生殖,人的生长发育繁衍生殖,精神情志,记忆思维均离不开精血营养,故中医素有“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之说。肝阴下藏于肾,肾阴上滋于肝,补肾可补肝,泻肝可泻肾,肝肾同盛同衰,其联系密不可分,既可互为补用,又可互为制约。总之肝肾为人体生命之根本,此治病之大法要法也。

机体的生存与死亡决定于阴阳气血的盛衰存亡,气血贯穿于生命的始终。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四肢百骸的滋润濡养,均依赖气血的作用。不论气虚,气滞,气逆,气陷,不论血寒,血瘀,血热,血燥,均离不开气血的调和。气机调达通畅,血运循环如常,也就是说气血的动态平衡是健康的必备条件。生理上”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病理上“气病可伤血,血病可伤气”。气虚则血无所依,血脱则气无所归,气和血一阴一阳互相化生,互相依存,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气血一旦失和,则疾病丛生,故治病当以气血为纲。

睡眠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生理现象,古人曰:“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能睡者能食者能长生”。生命过程是离不开睡眠的,人疲劳了,就要休息,而睡眠是最有效的休息,如疲劳过度,休息不好,就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神经系统失调,并造成严重的身心障碍。故睡眠与生存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中医一贯认为睡眠与调节七情,延缓衰老,有密切关系,古人云:“世人欲识卫生道,喜怒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佳,顺理修身去烦恼。”今人说:“欢乐使人少,烦恼催人老。”“心胸宜开不宜郁,郁则百病生,开则百病除。”尤其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常处于十分紧张与忙碌的状态,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压迫感,环境的噪音,交通的拥挤,工作的繁忙,事业的竞争,人际的纷杂,失业的威胁等都会使人的心理感到难以适应,此时首先出现思虑多,随之睡眠也立即会受到影响,长期失眠,又可导致忧郁寡言,急躁烦恼等情绪波动,与人交往时因不易沟通而造成隔阂与误解,由此又加重失眠,如此反复恶性循环,从心理失控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如精神神经、消化、心血管等症状。因此安神稳定情绪,减轻心理负担是有效治法之一。

二、针灸治病,重在督任,八脉交会,配合“特定”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称为阳脉之海。任脉总领一身之阴经,称为阴脉之海。人身阴阳十二经脉均由督任统帅。任督二经通达顺畅则十二经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升降如常,邪不及入,病无以得。

阴(足乔)、阳(足乔)qiao、阴维、阳维、冲、任、督、带统称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有八个交会穴,组成四海有特殊主治部位与功能的穴位,列缺、照海主治前额、鼻、咽、气管、肺、膀胱等疾患,外关、足临泣主治颞颌、颈项、胁肋、髋、肝胆系统疾患,后溪谷、中脉主治后颈项脊柱尾骶等疾患,内关、公孙主治心、胸、胃、腹等疾患。主治范围广泛,主治功能确切,取穴少而精,常可穴到病除,应予重用。

四肢末端起,自下而上有98个特定穴,为井、荣、俞、原、经、合、络、郄,除阴经原文与俞穴为同一穴位外,其它特定穴均有其独立性,每一类特定穴,名称不同,功能各异,和“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即痛,经主咳喘寒热,合主逆气而泄,郄主漏痛证,血证。临床应用颇多,还应继承开发,拓宽应用范围。

三、针灸剂量,重视个体,因病而宜,因人而行

疾病有轻重,病程有长短,年龄有老小,性别有男女,体质有强弱,痛域有高低,神经类型有紧张,有脆弱,总而言之,由先天而来的和后天而得的个体差异极大。配穴处方如同配药处方一样,穴位刺激量和用药物剂量一样,不同的个体,弱要采用不同的刺激量。一般而言病轻的、女的、年龄小的、体质弱的、耐受差的应采用弱刺激,病重的、男的、年龄大、体质强的、耐受好的应采用强刺激,总之应以病人能耐受的强度为最佳刺激量,尽量避免恶性刺激,才能取得理想的针效,否则太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太强适得其反,故针灸刺激量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证治经验

随着人生长发育,衰老过程中身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激烈,要求的增高,人的思想和行为往往会步入误区,而形成各种综合症,如更年期综合症,空调综合症、考试综合症、减肥综合症、女性尿道综合症、小儿多动症等,起因虽不同,症情也各异,但症状均有共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急躁、心悸不宁、睡眠障碍等症,我主张在治疗此类综合症时,主要配合安神宁心之剂----甘麦大麦汤,方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

一,更年期综合症

现代医学认为更年期综合症是妇女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而产生的以神经血管功能不稳定为主的综合征群。(不仅妇女有,男性到更年期也会出现类似症状,只是表现不如妇女突出,亦可参照治疗)。出现的症状早期为月经紊乱,潮热多汗,情绪波动,易怒好争吵,不能自控,睡眠不佳,晚期为皮肤干燥搔痒,阴道干燥瘙痒,心悸胸闷头晕耳鸣神疲乏力,好猜疑,严重失眠等。中医认为此病是妇女七七天癸将绝,肾气衰微,冲任失调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辨证分型可分为肾阴不足、肾阳虚衰、气阴两虚三类,在此分型基础上再加上宁心安神的淮麦甘草汤,效捷而稳定。

1。肾阴不足

主证:腰酸耳鸣盗汗潮热,口干便结,两足酸软,心悸少寐,烦闷急躁,苔薄舌红或苔剥有裂纹少津,脉细数。

治则:补益肾阴,宁心安神。

方药:以左归丸合淮麦甘草汤出入。

2。肾阳虚衰

主证:恶寒肢冷,腰脊酸软,面白无华,多尿便溏,气短乏力,寐少多梦,心悸怔忡,苔薄舌淡,脉细弱或细缓。

治则:温补肾阳,宁心安神。

方药:以右归丸合淮麦甘草汤化裁。

3。气阴两虚

主证:潮热汗出,口干欲饮,便结溲黄,心悸不宁,神疲肢软,夜寐易醒,苔净舌红少津,脉虚细。

治则: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方药:以生脉饮合淮麦甘草汤加减。

吾临床36年之久,应用该法临证施治,标本兼顾,取得良好的疗效,常能药到病除。

二、减肥综合症

近年来为迎合年青妇女爱美的心态,市场上推出了各种减肥的方法和药物,商家为经济利益所驱动过份强调了减肥的效果,宣传了药物的优点,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其副作用及注意事项,造成了因服用不当或过量造成的后遗症副作用。出现了多脏腑功能失调综合症,严重者甚至可导致脏腑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中医认为此症因药量过剂或不当以致亡津伤阴,阴虚火旺,中阳受损,胃不能受纳,脾不能运化,津液无以输布,精血无以生化,脏腑失养,阴阳失和,导致诸症丛生。

根据病情的轻重,可分为脾胃失和,气阴两虚,心肝脾肾失调。

1。脾胃失和

主证:不思纳食,食则呕恶,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头目眩晕,夜寐欠安,苔薄脉濡。

治则: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药物:香砂六君子汤合淮麦甘草汤出入。

2。气阴两虚

主证:纳呆食则饱胀,少神,消瘦乏力,气短胸闷,口干便结,寐不安,卧不宁。苔净或剥,舌偏红,脉细数。

治则: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方药:生脉饮合淮麦甘草汤出入。

3。心肝脾肾失调

主证:厌食,食则呕恶,面色无华,清瘦乏力,两目无神,心悸怔忡,烦躁易怒,哭笑无常,目不能闭,寐不能安,腰酸肢楚,苔薄脉虚细沉。

治则:调治心肝脾肾,佐以宁心安神。

方药:先以香砂六君子汤合淮麦甘草汤调治脾胃为先,待纳渐馨,寐渐安,心渐宁后,再加益气养阴之品,调补肝肾之药,以调整多脏腑功能失调。

三、儿童多动综合症

儿童多动综合症表现为儿童时期慢性行为改变,是儿童学习困难的常见原因之一。以动作过多、性格改变、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为突出症状。但小儿智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学习上的困难常由于动作过多及注意力不集中所致。以男孩多见。本病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遗传、脑内代谢障碍、脑内器质性病变及其它因素,如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儿童所能承受的程度等。

中医没有这个病名,但儿童为纯阴纯阳之体,稚阴稚阳之躯,在不断地成长发育过程中,逐步完善气血阴阳的增长与协调平衡。

采用补中益气汤合淮麦甘草汤治疗儿童多动综合症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根据实验研究表明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有兴奋中枢神经,强心及激素样作用,可促进全身代谢,当归补血滋阴,可促进血液循环,促使抗体产生,柴胡、升麻可起升提作用,加强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党参益气健脾,提高脑的兴奋性促进消化吸收与白术、黄芪同用,可促进蛋白合成,淮小麦养心气除虚烦,有镇静作用,陈皮、生姜健脾理气,促进胃液的分泌和胃的蠕动,以及其它药物的吸收,甘草缓中和百药,可提高全身机能状态,又可缓和其它药物之峻烈刺激,大枣益气滋脾生津调和诸药,可增强消化机能,以此方加减治疗儿童多动症50余例取得良好效果。

用药特色

药性有寒、热、温、凉,药味有辛、甘、苦、酸、咸,“热则寒之, 寒则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使阴阳盛衰之体,复归于相对平衡之协调状态。医者用药配伍就是借其药味药性的互补、互抑作用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所以药物的配伍、方剂的组成,十分重要。中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是治疗原则中的八种基本大法,八法可单独使用,也可视千变万化的病情配合使用。运用得当,可取得明显效果。我在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中,注重领会药物特点,组方原则,熟悉掌握配方要点,变化规律常喜欢将某些药物与方剂配合使用,形成了自己的用药特点,以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运用自如。

一、知母

性苦寒,有清热滋阴之功效。可上清肺热,下泻肾火,兼清胃热,其性守而不走。

知母配黄精 滋阴泻火,治虚劳之热,如妇女口干苔红心烦,便结带多色黄有腥臭味等症。

知母配枣仁 滋阴安神,治心悸怔忡不寐易惊等症。

知母配石膏 滋阴清热,泻胃经实热,治口臭、口疮、口渴欲饮、牙痛、头痛等症。

知母配当归 滋阴养血,治头目眩晕,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口干欲饮之症。

二、桔梗

性苦辛微温,有止咳祛痰,宣肺利咽之功效。

桔梗配荆芥 疏风止咳,主治外感风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之症。

桔梗配麻黄 宣肺止咳,主治发热,身痛无汗,咳嗽之症。

桔梗配紫苑 润肺止咳,主治久咳咯痰不利之症。

桔梗配苏子 降气止咳,主治痰饮咳嗽,气喘之症。

桔梗配甘草 利咽化咳,主治咽喉肿痛,失音,喉痒,咳嗽之症。

科研成果

一、取穴与治疗方法

心俞 厥阴俞 内关 郄上 阳陵泉 三阴交

心绞痛:加神堂、膻中。

阵发性房颤、早搏:加阴郄,透内关。

心动过速:加下侠白,手三里。

心动过缓:加通里透内关。

隔日1次,10次一疗程,疗程间休1周。

二、症状变化

治疗前后胸闷心悸气急,明显改善,有效率达88%。

三、心绞痛变化

88例心绞痛患者有94%得到了缓解。

四、血脂、血粘度变化

29例血脂升高者,治疗后有不同程度降低,平均下降56mg%,其中胆固醇最高数由300mg%下降到200mg%。

23例甘油三脂升高者18例有不同程度下降,平均下降91。2mg%,其中最高者由368mg%下降至160mg%。

23例血粘度升高者80%下降到正常值。

五、心电图变化

106例心电图变化者治疗总有效率65%。

60例心肌损害中,治疗后ST-T波正常者23例,明显好转17例,有效率为67%。

88例心律失常者治疗后有效率60%。

六、穴位组与非穴位组比较

穴位组针刺前后左室后壁搏幅明显升高P<0。001,而非穴位组针刺前后无变化,说明穴位有特异性。

七、冠心病人与正常人比较。

冠心病人针刺前后左心搏出量与左室后壁搏幅有明显变化,P<0。001,而正常人针刺前后无变化,说明针刺的效果与机体所处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它可起双向调整作用。

八、继续治疗与中止治疗比较

经3~9年随访,继续治疗组,有效率100%,而中止治疗组有效率仅为79。5%,说明冠心病人的针刺和服药一样应终身治疗,以稳定疗效防止反复。

该方法为冠心病的治疗提出一种有效、副作用小的方法。

该课题1981年获上海市卫生局中西医结合医疗科技成果三等奖。

医案

案一、余××,女,67岁。

主诉:口唇不自主左右颤动已六个月。

病史:患者于6月前被别人发现不自主口唇颤动不止,只在入睡时静止,头晕目眩,耳鸣腰酸,失眠多梦,肢体稍拘紧,口干,便结。

查体:口唇左右颤动不止,BP130/85mmHg,心率82次/分,律齐,舌体偏瘦,舌质暗红,少苔,脉细弦。

辨证: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肝阳偏亢,肝风内动

治则:滋肝补肾,育阴熄风

西医诊断:帕金森氏病早期

中医诊断:震颤

取穴:人中 承浆 肝俞 肾俞 合谷 太冲 三阴交 太溪

隔日1次,10次一个疗程。

针刺二个疗程,症状控制。

按:人中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布有眶下神经支、面神经颊支;承浆为手阳明与督、任脉之会,布有面神经支颏神经分支,有醒脑、熄风、止颤之作用;肝俞为肝经俞穴,既泻肝胆之火,又益肝肾之阴。肾俞为膀胱经腧穴,是肾之精气输注,转输之处,是治肾病之要穴。取肝俞、肾俞二穴,滋肝肾之阴,抑肝阳之余,除内动之肝风。取合谷、太冲为“开四关”,主治四肢、头面肌肉之颤动;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经之交会穴,有健脾和胃、养肝益肾之效,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俞穴,滋肾补阴。此组配穴虚实兼顾,攻补兼施,为治疗震颤取得了经验。

案二、徐××,女,55岁

主诉:不自主摇头2月余。

病史:患者两个月前不自主摇头,每逢写字、扫地、拖地板时摇头频率更快,幅度更大,不能自控,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入夜口干,心悸失眠,冒纳一般,大便二三日一行。

查体:头不自主摇动,神清,BP:120/70mmHg,舌胖有齿痕,质暗淡,夹瘀点,脉细弱。心率74次/分,有早搏,EKG示窦性心率,偶见房早。

辨证: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血虚生风,肝风内动。

治则:益气补血,熄风宁神。

取穴:百会 风池 大椎 膈俞 内关 神门 三阴交 合谷 太冲 太溪 足三里

隔日1次,10次一疗程。

治疗10次症情稳定,2年后又有发作,症情较轻,继续治疗20次,稳定至今,随访未再发作。

西医诊断:帕金森氏病早期

中医诊断:摇头风(颤证)

按: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本病观其脉,证属气血两虚,补养气血为治疗颤证的重要法则之一。足三里、三阴交益气健脾、补养气血,膈俞养血行血、熄风止颤,内关、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宁心安神、熄风止颤,百会、大椎通导督脉之阳气、熄风止颤,太溪、三阴交滋阴养血、熄风止颤,风池、合谷、太冲熄内风止震颤。

案三、胡××,男,30岁

主诉:左下肢步行无力且跛行3年

病史:3年前运动时不慎拉伤左腹股沟,疼痛不已,以后渐进性左下肢乏力,跛行,现常感疼痛,骨科诊断股神经损伤。

查体:步履跛行,下肢肌肉明显瘦削:左大腿髌骨上周径36cm,右大腿髌骨上周径41cm,左小腿胫骨结节下周径32cm,右小腿胫骨结节下周径36cm。苔薄脉濡,左右两下肢皮肤感觉无明显异常。

辨证:经脉损伤,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筋脉失养,肌痿肉削。

治则: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取穴:维生素B1,100mg 2ml;VitB12 0。5mg 1ml。髀关 伏兔 冲门 梁丘(穴注) 阴廉 足三里 血海 阴陵泉(电针)

隔日1次,10次一疗程。

治疗12次,左大小腿肌肉明显饱满,再继续治疗,10次疼痛消失,步履基本如常,患者因工作关系,没时间再前来治疗,测得左大腿髌骨上周径40cm,右大腿髌骨上周径41cm,左小腿胫骨下周径34cm,右小腿胫骨下周径36cm。嘱其适度煅练,逐步加大强度,并持之以恒。

西医诊断:股神经损伤

中医诊断:痿症

按:痿症是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痿软无力的病症。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及行走者多见,故又称“痿辟”。本病由跌仆损伤,血液瘀阻不能畅行,下肢失其荣养所致。“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治痿独取阳明”是针刺治疗痿症的原则。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俞穴,冲门、血海、阳陵泉等足太阳脾经之俞穴,阴廉为肝经之俞穴,脾主一身肌肉,胃消行水谷濡养肢体,肝藏精血乃肢体丰润之根本。且髀关、冲门、阴廉位于股神经附近,采用营养神经的药物与电针刺激穴位使筋脉得以滋养,瘀解脉通,病程虽长,但疗效明显。

案四、于××,25岁

主诉:右半肢体,强直性偏瘫1年余。

病史:1年余前因车祸致脑外伤昏迷,经急诊手术去除颅脑血肿,术后右半肢强直性瘫痪,握物不能,步履蹒跚。

查体:右上肢肌肉萎缩,右半肢强直性瘫痪,右上下肢肌力Ⅱ°,苔薄舌有瘀斑,脉滑。

辨证:瘀血阻络,筋脉不通。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

取穴:丹参注射液2ml穴注

曲池 手三里 阳陵穴 足三里右(穴位交替) 风池(双) (电针)

隔日1次,10次一疗程,疗程间休3天。

四个疗程,右半肢强直明显减轻,右手能握筷吃饭,步履亦稳。

西医诊断:脑外伤后遗症

中医诊断:痿症

按:患者的右半肢强直性瘫痪由颅脑外伤瘀阻脑络所致。用活血化瘀之丹参注射液加电针,取阳明、少阳之风池、手三里、足三里、阳陵泉、风池等穴,标本兼治取得效果。电针加穴注成了治疗痿症的常规治疗方法。

案五、沈××,女,55岁

主诉:咳嗽少痰时作已20余年。

病史:20年余前因产后受寒,咳嗽缠绵至今,喉痒则咳,晨起尤甚,伴咳少寐,自诉神疲乏力,易于感受风寒及屋内有水仙花,则必咳。

查体:BP120/80mmHg,心率78次/分,律齐,心肺(-),苔薄白舌质淡脉濡。

辨证:肺气已虚,卫外不固,复感外邪,肺失宣肃。

治则:益气宣肺止咳化痰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

中医诊断:咳嗽

处方::炙麻黄6g 光杏仁10g 玉桔梗6g 佛耳草15g 姜半夏10g 青皮6g 陈皮6g 清炙甘草6g 太子参15g

治疗经过:服5帖后即咳嗽少,再服14帖基本痊愈,嘱防止过敏源,避寒保暖,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按: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一个常见证候。因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肺气上逆而致。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该患者咳嗽初由外感而发,因治疗不当而缠绵,久而久之则伤及内脏,观其脉证为内伤气虚咳嗽成为宿疾,又常易复感外邪,或风寒或过敏,一触即发。故此症为本虚标实之症。用太子参清补肺气,用麻、杏祛风散寒,宣肺止咳,用桔、草利咽止咳,用半夏、陈皮燥湿化痰止咳,用佛耳草清热祛邪,止咳脱敏,此剂虚实兼顾,标本同治,也是我治疗慢性咳嗽的主要方剂。

案六、王××,女,82岁。

主诉:自觉背部烫如火6月余。

病史:患者6个月来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乍寒乍热,自觉背部热烫如火,喜冷喜冰,四肢冰凉,烦燥懊恼,口唇干燥,渴欲引饮,大便干结,小溲黄赤,夜间因背热烫不得安卧。

查体:神清,形体消瘦,肌肤甲错,舌光红之苔,干而无津,脉沉细数。

辨证:年过八旬,肝肾之阴耗伤虚火外浮上越。

治则:补肝肾之阴,以降泻虚火,辅以宁心安神。

西医诊断:癔病

中医诊断:百合病

处方:鲜生地15g 鲜石斛15g 鲜茅根20g 鲜芦根20g 知母10g 丹皮10g 淮山药10g 山茱萸肉10g 云茯苓10g 泽泻10g 百合15g 淮小麦30g 炙甘草6g

治疗经过:服7帖症情减,舌苔渐生,续服21帖,症情消除,入夜已能安睡。

按:百合病属现代医药神经官能症范畴,百合病多正虚邪恋,既不堪攻伐,又虚不受补,选方用药应去邪不伤正,补虚不碍邪为原则,何况患者已八十高龄,当以甘平、甘润、甘淡为大法。山茱萸肉,补益肝肾之阴,性味酸涩,补而不腻,配鲜生地、鲜石斛、鲜茅根、鲜芦根滋阴清热生津,知母滋阴清热,可上清肺火,下泻肾火兼清胃热,丹皮治阴虚有热,骨蒸劳热,云茯苓、泽泻健脾清热利水,淮小麦、淮山药、百合益气阴,健脾胃,宁心神,该方对肝肾阴虚之症疗效颇佳。

案七、王××,女,18岁

主诉:不思纳食,消瘦,心悸不寐五月余

病史:随同学一起服减肥药,并每日少吃或不吃。半年后全身乏力,形体消瘦,不思纳食,食则饱胀,呕恶,心悸不宁,夜寐不能,月经愆期,行经量少。

查体:面色无华,两目少神,形体消瘦,苔薄舌淡,有齿印,脉濡细,问及1。70米之身高,体重仅90斤。

辨证:脾胃不和,气血不升,心神不宁。

治则:先益气健脾和胃,安神,待纳食馨进后再补养气血。

处方:太子参15g 炒白术、炒白芍(各)10g 云茯苓10g 广木香6g 砂仁3(后下)g 焦谷芽、焦麦芽(各)12g淮小麦30g 炙甘草6g 红枣10枚

服药14帖,纳谷渐香,夜寐渐安,原方加黄芪20g,生地、熟地(各)10g,全当归10g,大川芎10g。再服药21帖,面色红润,胃纳馨香,夜寐安宁,体重增加,月经如期而至,学习生活正常。

西医诊断:减肥综合症

中医诊断:虚损

按:患者因“爱美”误导减肥以致诸症丛生,先从脾胃着手,以清淡平和之剂,益气健脾,宁心,待纳谷渐香,心悸渐宁,夜寐渐酣后,再加益气养血之品,循序渐进,取得满意效果。

案八、赵××,女73岁

主诉:头痛1月余。

病史:前额头痛一月有余,大便干结难解,心烦恶热,口渴,余无所苦,否认高血压史、感冒史。

查体:BP150/90mmHg,心率80次/分,律齐,面红,形体壮实,苔薄黄腻,脉弦滑。

辨证:阳明头痛

治则:清泄阳明之热邪,以止痛通便

处方:大川芎10g 香白芷10g 生石膏(打先)30g 石斛10g

3帖后药到病除,症愈痛止。

(患者拿药后,嫌药价廉,药量少,经说明带着疑虑而归,过了3天,来院道谢,满意而归)

西医诊断:头痛

中医诊断:头痛

按:方中石膏清热泻火,川芎、白芷祛风止痛,石斛生津止渴,配伍简要。

案九、野田××,男,30岁

主诉:左侧面神经瘫痪后遗症4年。

病史:4年前突然左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经治疗后留有后遗症,现左额纹浅,左上眼睑上抬无力,鼻唇沟有倒错现象,口角反右侧歪斜,左眼鼻唇时不自主抽动,左面颊板滞不舒,希望针灸能为其端正仪容。

查体:BP120/80mmHg,心率65次/分,律齐,四肢活动正常。左额纹浅,左眼裂偏小,鼻唇沟右浅左深,左腮鼓起不能,吹口哨左口角漏气,左眼鼻唇处不自主抽动。

辨证:风邪入络后余邪未清,经络受阻

治则:清余邪通经络

取穴:牵正 地仓 颊车 合谷(双) 阳白 瞳子髎l(右) (电针)

针后作面部按、揉、摩、叩等手法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一疗程。治疗3次面部抽动止,10次左面部板滞消,倒错现象明显好转,再巩10十天,基本痊愈。

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瘫痪

中医诊断:口眼(口呙)斜

按:面瘫后遗症最多见面部肌肉抽动,或口角鼻唇沟倒错(即患侧鼻唇沟深),本人认为这与治疗刺激过强和在治疗过程中一味刺激患侧穴位,致使患侧面神经张力过高所致。本人主张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应多针浅刺轻刺激,慢性期可少针,电针略强刺激,另配合双侧面部推拿按摩,既有助于面瘫恢复,又可避免倒错、肌肉抽动等后遗症的产生。

案十、周××,男,74岁

主诉:胸闷心慌乏力2年

病史:患者2年以前常感胸闷心慌,面色无华,面目虚浮,神疲肢乏,夜间常因胸闷而惊醒,口干便结,食欲不香。西医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查体:BP130/80mmHg,心率白天48~52次/分,夜间40~45次/分,苔薄舌淡偏暗,脉沉缓时有结代。

辨证:心阳心阴两虚

治则:益心阳,补心阴

取穴:大椎 心俞 厥阴俞 内关 通里 足三里 三阴交 膻中 巨阙

隔日1次,10次一疗程,疗程间休3天。

处方:炙麻黄6g 炙附子6g 细辛6g 党参15g 生地10g 南沙参15g 丹参15g 炙远志10g 焦山楂15 炙甘草6g

服药40帖,心率逐渐增快,由48~52次/分,增快至60~68次/分,胸闷气短心慌消除,夜寐安宁,纳谷馨香,便润脉平。

西医诊断: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中医诊断:胸痹

按:缓慢性心律失常为难治病症,大多表现为虚寒症候,该患者阴阳俱虚,寒热夹杂,故中药以麻黄、附子、细辛温心阳,振心气,以党参、丹参、沙参益心气,养心阴,行心血,远志宁心神,生地滋阴生津,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可谓阴阳虚实,寒热兼顾。取穴可双向调整心脏功能,其中通里穴为手少阴心经穴,针时向内关透刺可治疗心动过缓。针药并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有较快提升心率的作用。疗效是否巩固,有待进一步随访再作结论。

案十一、李××,女,82岁

主诉:一日腹泻20余次

病史:患者平素体健,惟苦于大便干结,一月一行,还需服用泻药。近两周大便未行,腹胀不舒,因通便心切,多服泻下药1片,即腹泻不止,一日20余次,呈虚脱状,卧床不起,全身乏力,汗出不止。

查体:神清BP70/40mmHg,心率110次/分,有早搏,面无华色,气虚喘喘,汗出多。

辨证:年事已高,泻下太过以致清阳下陷,阴液亏损。

治则:益气升阳,滋阴生津,止泻敛汗。

取穴:神阙(隔盐灸) 天枢 关元 气海(隔姜灸) 上巨虚 三阴交 (针)

治1次,灸21壮。

处方:黄芪15g 党参15g 全当归10g 焦白术10g 陈皮6g 升麻10g 柴胡6g 麦冬10g 五味子3g 生姜3片 大枣5枚 甘草6g 3帖

针灸1次腹泻即止,服药3帖体力渐复。BP110/70mmHg,心率90次/分。

西医诊断:腹泻(休g前期)

中医诊断:泄泻(虚脱)

按:针灸为中医外治大法之一。神阙、关元、气海属任脉经穴位,用隔盐隔姜灸可温脾和胃,升提阳气,涩肠止泻;天枢属胃经穴位配大肠经之下合穴足三里,健脾运止泄泻;三阴交为脾经穴位,可养阴生津敛汗。补中益气汤补益中气,升阳举陷,生脉饮益气生津、敛汗育阴,以术本图治,使气阴两复泻止汗收。

案十二、麦g×,男,37岁

主诉:左侧口角歪斜4天

病史:患者4天前,晨起刷牙感左耳不适,耳后跳痛,左口角向右歪斜,流涎,胃纳二便,夜寐如常。

查体:语言清晰,无头晕、无肢体功能障碍。左额纹消失,左闭目露睛,口角向右歪斜,左鼻唇沟变浅,左面颊鼓腮漏气,不能做露齿、吹哨等动作,左目流泪,左耳后轻压痛,舌红,苔薄黄微腻,脉滑数。

辨证:风邪乘虚而入,气血失和,经筋失养,缓纵不收而生病。

治则:疏风祛邪,通调经筋。

西医诊断:左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医诊断:左侧口眼(口呙)斜

取穴:因患者畏惧针刺故采用穴位推拿治疗

阳白四白 瞳子髎l 迎香 地仓 颊车 合谷 偏历 温溜

手法:按、揉、叩等推拿手法,每日1次,10次治疗,口角歪斜明显好转,续治10次临床痊愈。

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由病毒侵犯面神经所致,中医责之于阳明少阳经脉空虚风邪乘虚而入。额纹浅取阳白、四白,闭目露睛取睛明、瞳子髎,口角歪斜取地仓、迎香、颊车,耳痛取翳风、循经远道取手少阳三焦及手阳明大肠经穴偏历、温溜、合谷。如针刺可多针浅刺,疏调经筋,疗效颇好。现采用推拿,只要辨证循经,取穴得当,不同的方法同样也可获得良好效果。

案十三、成××,女,70岁

主诉:右半身不遂,饮水发呛,伴失语1天。

病史:清晨突感右肢体不遂,不能言语,饮水发呛。

查体:神清,BP140/80mmHg,心率85次/分。右面神经轻度瘫痪,饮水咳呛,伸舌右偏,右半身主动运动受限,肌力Ⅱ°,感觉无异常,右肢腱反射均活跃,舌红苔薄少津脉细。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CT证实)。

辨证:年过七旬,阴虚阳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

治则:滋养肝肾,醒脑开窍,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混合性失语,右半肢不遂。

中医诊断:中风,喉痹

取穴:风池(双) 廉泉(1) 人中(1) 内关(双) 三阴交(双) 合阳(右)

每日1次。

治疗5次,饮水不呛,14次后可由人挽扶行走,但步态欠稳,言语稍清。治疗30次后,能柱拐棍独立行走,步态蹒跚,治疗60次后双下肢行走较稳,能握匙吃饭,经每天辅以练习读报,言语已渐清晰。

处方:黄芪15g 党参10g 当归10g 赤芍10g 川芎10g 桃仁10g 红花6g 地龙10g 白附子6g 僵蚕10g

按:此乃脑梗之偏瘫、失语及饮水发呛,取风池、廉泉、人中、内关醒脑开窍,取三阴交滋养肝脾肾三脏之阴。用补阳还五汤益气养血,活血通络。因治疗及时再加辅以听读及肢体功能锻炼,得以较好的康复。

案十四、吴××,男,65岁

主诉:出冷汗,胸闷心悸10分钟

病史:心动悸,脉结代十余年。EKG示频繁室早;Hdt示24小时室早18000只,时有短阵室速与房速。心内科医师嘱服心律平200mg qid,服药2月室早减少,即自行减药至100mg qid,室早又多,再恢复到200mg qid,续服一月,早搏又明显减少。偶尔出现心率160次/分,未做心电图,以5%葡萄糖250ml加丹参注射液8支,5%葡萄糖250ml加黄芪注射液6支静脉滴注,滴速35u/分,刚滴15分钟,即出冷汗,面色苍白,胸闷泛恶,床边EKG房扑(2:1),140次/分,膈面心梗,急转CCU监护病房,诊断冠心房扑,亚急性膈面心梗。

查体:面色苍白,多汗,少神肢软,BP100/60mmHg,心率140次/分,律齐,苔薄脉沉细数。

辨证:气阴两亏,瘀血阻络

治则: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西医诊断:冠心,房扑,亚急性膈面心肌梗塞

中医诊断:胸痹,心悸

取穴:心俞 巨阙 内关 神门 足三里 三阴交

隔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处方:党参15g 黄芪15g 当归15g 丹参15g 生地10g 麦冬10g 南沙参15g 北沙参15g 白檀香(后入)3g 广郁金10g 远志15g 炙甘草6g

经针灸治疗30次,中药60帖,半年余的顽固房扑,恢复至正常的窦性心律,随访至今二年,心率75次/分,律齐,心电图为窦性心率,偶见房早。

住院二个半月采用口服静注抗心律失常、扩血管药以求房扑复律未能如愿,而出院后以中药、针灸续治二月,房扑恢复至窦性心律,医患双方均感欣喜。

按:患者为较严重的心律失常,有室早房早十分频繁,后又转为房扑,且病程已长。现采用中药针灸,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房扑转为窦性心率,说明只要辨证正确,用药取穴正确,中药、针灸不仅对经络病有效,治疗脏腑病,亦能取得很好效果,只是不如西药快速,中药针灸疗程较长,医患双方要有耐心和信心,才能奏效。

案十五、陈××,女,65岁

主诉:四肢僵硬麻木,疼痛3年

病史:3年前因患脊髓膜瘤在××医院神经外科作脊髓膜瘤摘除术,术后感颈项强直四肢僵硬,麻木刺痛,动作不协调,握物无力抖动,时有头晕,心悸耳鸣,心烦易怒。

查体:BP125/80mmHg,心率74次/分,律齐。四肢肌力Ⅱ°,手指动作不灵活不协调,苔薄舌偏红有瘀斑,脉细数。

辨证:气阴两亏,肝肾不足,瘀血阻络。

治则:调补气阴肝肾,活血通络

针药同治以冀显效

西医诊断:脊髓膜瘤摘除术后遗症

中医诊断:懈惰

取穴:风府 风池 大椎 身柱 肝俞 肾俞 合谷 太冲 后溪 申脉

隔日1次,10次一疗程。

处方:补阳还五汤加葛根15g

针刺四疗程,服药42帖,四肢渐趋柔软,刺痛麻木消除,动作渐协调,握物较有力,能操持家务,自理生活。

按:症由气血两亏,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瘀血阻于络脉所致。风府、大椎、身柱为督脉经穴位,总督一身之阳气有醒脑窍、通脊髓、利关节、疏经络之效,风池为治疗内风所致颈项强直之主穴。合谷太冲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一上一下,一气一血,名曰:“四关”,针刺合谷太冲又名曰“开四关”,有调气血、和阴阳、平肝潜阳、泻火清热之功,后溪、申脉为四对八脉交会穴中的一对,专治颈项强直之症。

补阳还五汤功能益气活血通络,大剂量黄芪补气与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活血化瘀药同用能促进血运及血肿坏死组织的吸收分解,地龙亦有助于加强溶血作用,诸药合用,令气旺血行,诸症渐愈。

案十六、丁××,女,65岁

主诉:右上额及右上眼睑起红色丘疹2天

病史:患者2天前感右眼不适,次晨右上额上眼睑刺痛作痒,抓后皮肤发红并起丘疹,午后丘疹起泡,刺痛加剧,目不能睁,夜不成寐,口干,便结。

查体:痛苦面容,右上眼睑内缘充血,球结膜充血,右上额及右上眼睑密集簇生红色丘疹有小水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阳明,少阳经风热相搏郁于皮部所致。

治则:清热解毒,疏风止痛。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中医诊断:抢头火丹

取穴:阳白 太阳 四白 支沟 阳陵 合谷

三棱针点刺出血,加火罐,每日1次。治疗1次后痛减能寐,2次后疹稍结痂痛止,3次红疹消,疱疹全部加痂,1周后退净,留有点状色素,随访半年后色素退清。

按:带状疱疹为发于胁肋部、臀部、面额部,主要累及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臀上皮神经等,疱疹沿神经走向而分布,主要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中医认为一则由湿热之邪浸淫肝胆经脉所过之处,二则由寒湿之邪,侵入脾胃经脉所过之处,采取循经取穴支沟、阳陵、合谷泻法及局部取阳白、四白、太阳穴,“络刺”、“豹文刺”、“赞刺”法与拔罐相结合,可达止痛、消疹、清热,除湿之力。

案十七、金××,女,30岁

主诉:右手背多发扁平丘疹,轻度搔痒1月

病史:1月前发现右手背丘疹,日渐增多,轻度搔痒,遂来就诊。

查体:右手背中部集中遍布粟粒状大小扁平坚实之丘疹,表面光滑,隆起皮肤,呈淡竭色。

辨证:外感风热之邪,聚结皮部为疣

治则:宣肺温通,祛邪散结。

取穴:阿是穴 耳穴:肺、神门(双)

方法:阿是穴用米粒大小艾绒直接置于疣上灸七壮,耳穴以5分毫针直刺3分深,快速小幅度捻转1分钟,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治疗10次,丘疹消退,肤色正常告愈。

按:艾绒灸局部可起到散风除邪,温通解毒之功,耳穴、肺、宣肺气祛皮部之邪,神门有镇静除痒止痛之效。

案十八、董××,女,55岁

主诉:胸闷蹩气时作2年

病史:患者感胸闷已2年,心电图示窦性心率各导联T波均倒置,夜寐不安,胃纳不馨,多思多虑,情绪急躁。

查体:疲劳面容,面色少华,BP160/100mmHg,心率78次/分,苔薄黄,舌暗红少津,脉细涩。

辨证:思虑过度内耗阴血,肝失条达损及脾胃,脾胃失于健运,气血失于生化,气不行脉,血不养心发为胸痹。

治则:益气、养心血、通心脉

针药并用

西医诊断: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损害

中医诊断:胸痹

取穴:膻中 厥阴俞 巨阙 心俞 膈俞 内关 足三里 三阴交

隔日1次,10次一疗程。

处方:生脉饮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孩儿参15g 生地15g 麦冬15g 五味子3g 川芎10g 赤芍10g 桃仁10g 红花6g 远志10g 天麻10 杜仲10g 生麦芽15g 生谷芽15g

针刺四个疗程,服药30剂,症情明显改善,一个疗程复查一次心电图,经比较T波由原来的倒置到低平到高耸直立,恢复至正常心电图。

按:该病病机以虚为本,以实为标,应属心阴心气不足,血行不畅,瘀血阻络,应扶正祛邪,标本兼顾。膻中为气之会穴,行气宽胸通痹,膈俞为血之会穴,养血活血通脉,心俞、巨阙、厥阴俞、膻中为两对俞募配穴,一前一后,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表一里调理心之气血阴阳使趋于平衡,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健运脾胃,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滋养阴血。生脉饮益气养阴,通窍活血汤化瘀通络,针药合药,取得显效。

案十九、梁××,女,60岁

主诉:胸闷心慌1年余,心电图示严重心律失常。

病史:患者自觉胸闷心慌2月余,体检时心电图为严重心律失常而收入院,因年龄已60岁,在尚未诊断明确前先按冠心病治疗,服扩血管、降脂、抗心律失常药2月无明显效果。入院后检查血脂、血糖、心功能超声、同位素、快速CT均正常,颈动脉超声清晰无斑块形成,均不支持冠心病。心肌柯萨奇病毒定性阳性,定量1:640,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房早、室早、ST段压低、T波倒置,还出现阵发性房颤,窦性早搏。后按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服用激素强的松20mg qid,治疗半年,无明显改善,只得逐步减激素而出院,现仍感心悸胸闷,口干便结,神疲乏力,夜寐安,胃纳可。

查体:面色少华,两目少神。BP:120/80mmHg,心率65次/分,苔薄脉细缓结代。

辨证:气虚不能行脉,脉滞血不养心。

治则:益气阴,通心脉。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

中医诊断:心悸,怔忡

治疗经过:出院后停服西药,服中药四参饮合生脉饮加减1月,心电图完全性左束支转为正常窦性心律,仅有少量房早,T波已直立,ST段略压低,再继续服用中药2月,多次复查心电图,ST段恢复正常,早搏亦基本消除,为正常心电图,胸闷心悸症状亦除,正常工作。

按:该患者为严重心律失常,心电图五花八门,有起传异常,又有传导异常。病程也已有年余,服四参饮合生脉饮加减,益气阴通心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中医针灸有疗效,副作用小,实为医药中之瑰宝,不可轻视。

案二十、陈××,女,35岁

主诉:右侧腰腹持续性剧痛8小时

病史:患者突然出现腰腹部右侧剧烈绞痛,向小腹会阴部放射,初为阵发性,后呈持续性,小便短赤淋漓,次数减少,尿道涩痛,小便时,下腹胀痛,痛时伴恶心呕吐黄水,以往有多次类似发作史,去医院急诊肌肉注射阿托品,症状略缓解,后又发作。

查体:痛苦面容,舌淡苔薄黄脉弦滑。心肺(-),肝脾未及,腹软,肾区叩击痛(++),尿常规蛋白微量、红细胞(++++)、白细胞0-3。血常规:白细胞1100/mm3 ,中性85%。X线示:右输尿管下端见一1。2×0。5mm2之结石影。

辨证:患者形体肥胖,喜食肥甘,湿热蕴蓄,气化失司,开合不利煎熬成石。

治则:清热利湿通淋

西医诊断:肾结石,肾绞痛

中医诊断:石淋

取穴:中极 膀胱俞 京门 肾俞 水泉

先针水泉穴,小幅度捻转提插,再针其它穴位。京门穴取3寸长针由后上向前下方透刺至前腹部,留针1小时,捻转提插2次,15分钟后疼痛减轻,30分钟后疼痛即止,再复查尿常规,白细胞0-1,红细胞(-)。

按:中极、膀胱俞、京门、肾俞为肾经与膀胱经的两对俞墓穴,是治疗肾与膀胱疾患之要穴,可利尿,排石止痛。水泉为肾经之郄穴,阴经之郄穴既可止急性疼痛,又可止血。

案二十一、顾××,女,65岁

主诉:上腹部疼痛二小时

病史:胃疼痛剧烈如刀割样,呈阵发性,后持续性加重,以往有多次类似发作史,均需注射解痉止痛剂,服止痛药而痛止,此次服解痉片后又注射阿托品均无效。

查体:形体消瘦,痛苦面容,面色萎黄,苔薄黄少津,舌偏红,上腹部压痛(++),腹肌稍有抵抗感,巩膜黄染。肝脾未触及。

辨证:症属肝气郁结,化火伤阴,胃失濡养,脉络拘急所致。

治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西医诊断:胰腺癌

中医诊断:胃脘急痛

取穴:梁丘 内关 中脘 足三里 阴陵泉 胃俞

治疗经过:先针刺梁丘(双)针深1。2寸,泻法,强刺激5分钟后疼痛明显减轻,再刺中脘、胃俞、内关、足三里、阴陵泉,留针20分钟,疼痛缓解。嘱去医院验血,查B超以明确诊断,后告知诊断为胰腺癌,住院进行了手术治疗。

按: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胰腺其生理功能归附于脾,其病理责之脾胃肝胆,此属由肝气怫郁、脾气壅滞而成,急则暴发,缓则反复。选穴以阳明太阴为主,辅以厥阴、少阳。

梁丘为胃经之郄穴,也是止痛要穴,足三里、阴陵泉为胃经、脾经的合穴,“合治内腑”,能利水湿,消积滞,通则不痛;中脘、胃俞为俞募配穴,宗阴阳相引之旨,令脏气调和,郁逆自除;内关乃八脉交会穴之一,是主治心、胸、胃病之主要穴位。

案二十二、置日××,男,66岁

主诉:左肩关节疼痛,抬举不利二月

病史:左肩关节疼痛已二个月,活动受限,抬举不利,余无所苦。

查体:左肩内侧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处压痛(+++),左肩活动受限,前举100°,外展90°,后伸30°,左手虎口仅达髂后上棘,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筋脉空虚,风寒入络,不通则痛。

治则:活血通络止痛。

西医诊断:肩关节周围炎

中医诊断:肩痹

取穴:肩内陵 肩髃 曲池 外关 合谷

配合火罐推拿,隔日一次

治疗经过:经治疗一次即疼痛缓解,经三次治疗,左上肢可前举180°,外展180°,后伸45°,又巩固3次治愈。

按:肩周炎又称“五十肩”,患者年过六旬,气血不足,经脉空虚,风寒入络,筋脉失养,致气血痹阻不通,采用循经取穴与以痛为腧结合再配合火罐推拿活血通经止痛,取得满意效果。

案二十三、韩××,男,23岁

主诉:左腕下垂伴前臂麻木3个月

病史:患者于3月前因外伤致左上肢活动不灵活,左手指屈伸不能,腕下垂,左臂发麻。

查体:左腕下垂不能背屈,手指屈伸困难,骨间肌肱二头肌轻度萎缩,肌张力低。舌暗苔薄,脉沉细。

辨证:外伤损及经脉,气血阻滞,血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

西医诊断:桡神经损伤

中医诊断:痿症

取穴:曲池 手三里 温溜 四渎(穴位注射)

分三穴注射(交替):维生素B12 0。5mg 1ml;维生素B1 100mg 2ml

颈臂 阳溪 合谷 中渚(电针)

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3天

操作:颈臂穴为经外奇穴

定位:在锁骨内1/3与外2/3交界处直上1寸,前中斜角肌之间。

刺法:头转向患侧,在胸锁乳突肌后缘,锁骨内1/3与外2/3交界处直上1寸,前中斜角肌之间一小沟定点,以1。5寸针向下直刺,找寻向前臂与手指方向放射的麻感,回抽无血,然后固定针头,注射药液。

主治:上肢麻木,肌肉萎缩,活动不利。

治疗经过:经3次治疗,手指可分开,可握拳,拇指可翘起,但不太有力,经10次治疗,手腕能背屈,20次治疗后,左手腕已能活动,手指持筷握物功能基本恢复,嘱定时定量锻炼,以恢复和巩固左手功能。

按:此法为中西医结合之治法,电针与营养神经药物穴位注射相结合,循经络取穴与刺激臂丛神经相结合,曲池、手三里、温溜、四渎、阳溪、合谷、中渚为手阳明经与手少阳经、手太阳经循经取穴,颈臂为刺激臂丛神经取穴,两者结合除瘀血通经脉而奏效。

案二十四、松岗××,男,65岁

主诉:胸闷气急不得平卧半天

病史:患者支气管哮喘已10余年,经常反复发作,服解痉平喘化痰止咳药能缓解,严重时急诊注射肾上腺素能控制,近半年尚平稳,今日劳累复感风寒,哮喘又作,气促胸闷不能平卧,入院后口服肌注药物均无效,遂请针灸会诊。

查体:痛苦面容,端坐呼吸,张口抬肩,呼吸费力,两肺呼吸音粗,满布哮鸣音,呼吸23次/分,心率98次/分,舌淡苔白脉滑数。

辨证:素有宿疾,正气已虚,卫气不固,劳累后兼挟风寒袭肺,肺失宣肃所致。

治则:急则治其标,宣肺平喘。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中医诊断:哮证

取穴:大椎 定喘 肺俞 针后拨罐

方药:小青龙汤合四子养亲汤

治疗经过:针后,症状大减顿觉轻快,哮喘缓解,呼吸平稳,听诊哮鸣音消失,中药服3剂,自觉症状全消,能平卧,服药二周以巩固疗效,预防发作。

按: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过敏性疾患,四季均可发病,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呼吸困难。中医认为多由风寒、风热、痰湿阻肺、肺失宣肃、气逆而喘,反复发作,多为本虚标实之证。

小青龙汤是伤寒论著名方剂。麻黄、桂枝辛温发散,配细辛、干姜、半夏温化寒饮,桂枝、芍药可调和营卫,而细辛、干姜、五味子配伍散中收效,以防正气耗散太过,并助止咳平喘之力。四子养亲汤中苏子降肺气祛痰以止咳平喘,白芥子温肺化痰以止咳平喘,葶苈子开泻肺气以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化痰以止咳平喘。两方合用止咳平喘作用更强。

大椎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会穴,可疏解外邪,定喘;肺俞可宣肺补气,解表祛邪。加拔罐可活血行气泄邪,三穴相伍,常可立即止喘,针药同用则取效更快。

案二十五、张××,女,20岁

主诉:左上眼睑边缘红肿痛3天。

病史:3天前左上眼睑缘发痒,继之出现麦粒大样肿块来诊。

查体:左上眼睑缘有一麦粒样大小疖肿,上有白色点状脓疱,结膜充血,目内眦有少量分泌物,舌红苔黄,脉浮数。

辨证:眼胞蕴热,郁结所致。

治则:清热散结,消肿止痛。

取穴:耳尖。

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5~10滴。

治疗经过:经治疗1次肿痛均瘥,3次诸症全消。

按:五官七窍居于头面,开窍于外,内通于五脏六腑,由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气血所荣,又与耳穴互相沟通联系。全身体表、脏腑、五官、四肢在耳廓上均有一定的反应点。耳尖穴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散结之功效,此法使用简便,用后立见功效。

案二十六、王××,女,50岁

主诉:眩晕心悸,胸闷气短,出汗不寐五日余。

病史:患者自行停经后,时感头晕,项强心悸胸闷,情绪烦躁,夜寐醒则盗汗,白天动则自汗,胃纳不香,嗳气频频,大便时干时溏,有高血压史,BP150/100mmHg,服降压药,血压稍降,但症状不稳定。

查体:心肺(-)、肝脾未触及,心电图大致正常。BP140/100mmHg,苔薄黄微腻,舌紫暗,脉沉细。

辨证:年过七七,天癸已绝,阴血不足,心失濡养,肝失调达,脾失健运,肝阳上亢所致。

治则:调理脏腑,平衡阴阳。

取穴:内关 神门 三阴交 足三里 百会 四神聪 风池 合谷 太冲 大椎 心俞 肝俞 脾俞 肾俞

治疗经过:治疗6次后,头晕项强明显减轻,嗳气减,食欲增,继续治疗10次,诸症已消大半,嘱其每周来治疗1次,以奏全效,2个月后诸症消,情绪稳定,饮食、睡眠、二便如常。

按:心、肝、脾、肾为四脏之背俞穴,可调节四脏之不足与有余;合谷为汗症之要穴,多汗则止,无汗则发;大椎、太冲有良好的调阴阳、和气血、泻热邪的作用;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交会穴,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之合穴,两穴同用有补气健脾益阴养血之功;百会、四神聪可安神定志,风池配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又有平肝阳,育肝阴之作用。多穴齐用,起到了调脏腑和气血平阴阳的功效。

案二十七、袁××,男,48岁

主诉:上肢刺痛麻木乏力,前胸有束带感2年。

病史:5年前因外伤致颈椎脱位,全身瘫痪,急诊抢救,进行颈椎复位术,术后经治疗,自我锻炼,步履已稳,两手握物亦有力,现感双上肢刺痛麻木乏力,持重物时可见肌肉震颤,前胸有束带感二年,要求治疗。根据颈椎CT及MRI,神经外科诊断为“脊髓空洞症”。

查体:精神佳,双上肢肌力Ⅳ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稍减弱,双上肢肌肉略萎缩,颈4~颈7后凸,BP120/80mmHg,心肺(-),舌质偏淡,舌尖有瘀斑,脉弦细。

辨证:脾胃虚弱,四肢肌肉失于充养,病久伤阴,暗耗气血,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化风掉眩,则筋惕肉(目闰)shun,督脉受损,全身之阳气,通达不利。

治则:益气滋阴,养肝健脾,活血通络,疏导督脉。

西医诊断:颈髓空洞症(C4~C7)

中医诊断:痿症

取穴:风池 大椎 身柱 至阳 陶道 足三里 三阴交 手三里

C4~C7夹脊排刺

T3~T7夹脊排刺

隔日1次,10次一疗程,疗程间休3天。

治疗经过:针刺20次后自觉双上肢肌力明显增强,握物有力,痛麻觉减轻,再针10次肌肉震颤基本消失,再续针10次,前胸束带感豁然解除。

按:脊髓空洞症好发于颈段和胸上段,病因尚不明确,有人认为是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所致,也有人认为继发于脊髓血管畸形、外伤性出血、炎症等,以致脊髓发生局灶性软化、坏死而成。本例属于后者,中医称之为“痿”。“痿者手足痿软无力,百节纵缓不收也”是指肢体肌肉萎缩运动不利而言。

病在督脉上端取督脉经穴风府,大椎身柱,至阳陶道,以通利督脉之气血,运动一身之阳气,调和输通十二经脉之气血,足太阳膀胱经上段穴夹脊排刺以助全身阳气的通达顺畅,配穴中胃经“合”穴足三里,脾经“合穴”阴陵泉,一纳一运,燥湿相济,升降互助,共同维持人体消化吸收之功能,可使清阳之气输布全身,四肢百骸得以灌注,致肌肉丰满四肢轻健,手足阳明经之手足三里穴,此乃宗内经“治痿独取阳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乡,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利关节也”之意。

案二十八、周××,男,64岁

主诉:双下肢进行性乏力以致不能行走一天。

病史:患者不慎受寒,鼻塞流涕未加重视,又因搬物劳累汗出较多,自觉周身疲乏,次日清晨突然出现四肢乏力,并进行性加重不能行走,双足趾也不能动弹。

查体:神清对答如常,双下肢瘫痪,双足下垂,肌张力Ⅰ°,深浅感觉存在,下肢腱反射消失,舌暗,苔黄腻,脉濡细数。

辨证:年已八八,肝肾不足,寒湿之邪,郁而化热,湿热浸淫,下肢筋脉以致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痿疲而不用。

治则:滋补肝肾,清利湿热。

西医诊断: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格林巴利综合症)

中医诊断:痿症

取穴:华陀夹脊(胸7~L2) 大椎 阴陵泉 三阴交 足三里 太溪

每日1次

治疗经过:治疗1次,足趾稍能活动,治疗4次下肢能上抬,治疗5次全部活动恢复行走自如。

按:华佗夹脊可直接刺激脊神经根,改善神经根代谢,减轻水肿状态,促进脑脊液循环加速,使神经功能恢复,大椎为督脉及手足三阳之会,刺之可清热,透邪通阳;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泻之可行湿健脾;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通调三脏之阴,清热利湿;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取之通腑利湿;太溪为足少阴之原穴,可疏利水之下源,固宗筋,诸穴配伍,共奏扶正祛邪之效果。

案二十九、唐××,女,45岁

主诉:哮喘持续状态6小时。

病史:患者有哮喘已5年之久,反复发作,每次发作均急诊入院,应用平喘药、抗生素等后缓解,近年来发作频繁,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使用激素及静注肾上腺素方能平息,此次受寒淋雨,哮喘又作,急诊入院,用药效果不显。

查体:端坐呼吸,痛苦面容,张口抬肩,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心率98次/分,呼吸22次/分,两肺满布哮鸣音,呼吸音强,舌淡,苔白,脉弦滑有力。

辨证:患者素有宿疾,正气损伤,卫外不固,又复感新邪,风寒之邪袭肺,肺失宣肃所致。

治则:宣肺以祛邪,肃肺以平喘。

西医诊断:哮喘持续状态

中医诊断:哮证

取穴:天突 定喘 肺俞 尺泽 孔最 太溪

治疗经过:先针天突穴,行手法后拔除,再针其它穴,以G680-5电针仪速续波,频率为每分钟84次,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通电15分钟,喘平,听诊两肺哮鸣音明显减少减轻,下午再以同样穴位及方法治疗一次患者诉胸闷气急除,并已能平卧。

按:天突为任脉阴维之会,有降气平喘之效,孔最为肺之郄穴,尺泽为肺之合穴,加强肃肺定喘之作用,肺俞定喘、补肺气、止咳喘,太溪为肾之原穴,以固本纳气平喘。

案三十、乔××,女,11岁

主诉:日夜遗尿已半年。

病史:患儿于一年前因脑部感染以致脑积水,经神经内科抗感染降颅压治疗后,基本痊愈出院,但半年来不论夜间或白天均遗尿,胃纳不香,四肢乏力。

查体:神清形瘦,面色(白光)白,苔白舌淡,脉沉细,心肺(-),肝脾未触及T36℃。

辨证:禀赋素弱,任督未充,又受外邪以致下元虚寒,肾脏封闭失司,膀胱约束无权,以致小便自遗而不知。

治则:醒脑开窍,通调任督,温肾固摄。

西医诊断:脑积水后尿失禁

中医诊断:遗尿

取穴:百会透四神聪,关元(温灸),肾俞,三阴交

隔日1次

治疗经过:关元穴直刺1寸,令感应放射至会阴部,针后隔姜灸3壮,百会向四神聪透刺,治疗2次后尿床次数减少,7次后尿床止,白天亦无遗尿,随访半年未发,面色亦转红润,已正常上学。

按:关元是足三阴、任脉经之会,总督一身之阴;百会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肾俞为肾脏之背俞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四穴合用,可培肾气,补脾气,通调督任,使三焦气化通调膀胱约束有权,遗尿自止。

案三十一、蔡××,男,48岁

主诉:阴茎举而不坚伴早泄五载。

病史:婚后两年阴茎即举而不坚,有时不能勃起伴早泄,腰酸,周身乏力,易怒烦躁,情绪不稳定,经大量补肾壮阳药无显效,致使夫妻不和来诊。

查体:精神不振,面色偏暗,舌红苔薄黄,有瘀斑,脉沉细,心肺(-),肝脾未触及,前列腺检查(-)

辨证:肾气损伤,肝郁化火与瘀搏结于肾

治则:益肾舒肝,化瘀泻火

西医诊断:性功能障碍

中医诊断:阳萎、早泄

取穴:命门 次liao 关元 中极 三阴交 蠡沟

隔日1次,10次一疗程。

方药:桃仁 红花 赤芍 当归大川芎 生地 柴胡 牛膝 蛇床子 覆盆子 枸杞子 五味子 车前子

治疗经过:针刺三个疗程,服药21剂,患者阴茎已能勃起,且较坚挺有力,三个月后告知夫妻感情和睦,妻子已怀孕。

按:阳萎指男子有性要求,但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而不坚,坚而不久,影响正常性生活,并多伴早泄,除生殖器器质性病变外,多由大脑皮层或脊髓中枢机能紊乱而致。中医认为主要由虚损、惊恐、湿热、瘀滞等原因以致宗筋弛纵,阴茎痿而不起,临房举而不坚。

针灸取关元、中极以温补肾阳,培元固本,三阴交滋肾补阴填精,次liao疏通气机,通调水道,使气至病所,蠡沟疏泄肝气,以固肾元,因肾精之藏泄赖肝气之疏泄,肝气之调达赖肾精之滋润此乃“肝肾同源”之说。

中药虚实兼顾标本同治,取五子衍宗丸补肾固精,用血府逐瘀汤加知母、黄柏以清泻瘀热,取柴胡以舒解肝郁,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令肾精充填,肾阳振奋,阴茎得以荣润,举动有力。

案三十二、汪××,男,56岁。

主诉:喉痒咳嗽5月。

病史:患者感冒后咳嗽未愈已五月,服中西药均无明显效果,喉痒即咳,痰少不易咯出,晨起咳尤甚。

查体:心肺(-),呼吸音稍粗,咽红,咽后壁滤泡增多,苔薄白,舌如常,脉濡。X线示肺纹理略增粗。

辨证:风寒袭肺后余邪未清,肺失清肃所致。

治则:宣肃肺气,止咳化痰。

方药:复方止嗽散

炙麻黄6g 光杏仁10g 玉桔梗6g 佛耳草15g 姜半夏10g 青皮6g 陈皮6g 炒神曲10g 炙甘草3g

治疗经过:服药3剂,咳嗽少,咯痰爽,服7剂后咳止咽舒。

西医诊断:慢性气管炎,慢性咽喉炎。

中医诊断:咳嗽。

按:复方止嗽散为我几十年来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的有效方,方解详见验方举要。

验方

一、复方止嗽汤

[组成]麻黄 光杏仁 桔梗 佛耳草 姜半夏 青皮 陈皮 炒六曲 炙甘草

[功用]宣肃肺气,利咽止嗽。

[主治]喉痒咳嗽,咯痰不爽等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等疾病。

[方解]麻黄,宣肺止咳为君,光杏仁、润肺化痰止咳,佛耳草清热化痰止咳,桔梗利咽化痰止咳为臣,姜半夏、青皮、陈皮燥湿健脾,焦神曲消食健脾为佐,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宣肺润肺同用止咳化痰并重,健脾和中兼顾,寒咳热咳均能使用,君臣佐使搭配合理相得益彰,本人几十年来每每遇到此类患者,辨证应用,加减出入,效如浮鼓。

二、复方四参饮

[组成]孩儿参(党参) 丹参 南沙参 北沙参 苦参 广郁金 远志 枣仁 莲芯 淮小麦 炙甘草

[功用]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主治]心悸、胸闷、心前区隐痛、气短、乏力、口干寐少,心电图示各种心律失常,包括传导、起搏异常的病毒性心肌炎及心肌炎后遗症。

[方解]症属心气阴两虚,风邪郁热蕴于心脏,心神受扰所致。孩儿参益心气,丹参调心血,南北沙参养心阴,苦参清心热为君。郁金通心脉、宽心气、行心血为臣,枣仁宁心志、安心神,远志通肾气助心阳,益心气为佐,淮小麦滋养心脾之气,莲芯除心烦,甘草除心脉为使,配伍照顾全面,取长补短,临床以此为基本方出入,取得很好效果。

三、利胆汤

[组成]金钱草 广木香 制香附 制大黄 鸡内金 炙甘草

[功用]清肝胆湿热,舒肝胆气滞。

[主治]发热胁痛,嗳气呕吐,纳呆,尿黄便结等,胆囊炎,胆石症。

[方解]症属肝胆气滞,湿热蕴阻。金钱草清利湿热,舒肝利胆排石,大剂量使用对肝,膀胱,肾结石有疗效。木香、香附降逆通滞,化浊通络,宽中解郁,行气止痛。大黄泻热通便,破积行瘀能荡涤阳明实热积滞,生用泻下力强,制用泻下力缓。鸡内金补脾健胃,清积化滞。甘草健脾缓急调和诸药。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以此方随症加减,效果颇佳,尤对胆囊泥沙样结石患者,胆囊切除后,可酌加参芪,赤芍之品,益气活血利胆,虚实兼顾,补泻兼施以增强术后免疫功能,加快气血运输,防止肝内胆管再次被泥沙瘀阻。

四、复方平喘汤

[组成]桂枝 麻黄 干姜 白芍 细辛 半夏 五味子 桔梗 甘草 莱菔子 白芥子 苏子 葶苈子

[功用]宣肺解表,利咽止咳,平喘化痰。

[主治]气急胸闷,不得平卧,咳喘喉痒,咯痰不利之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方解]此方由小青龙汤、桔梗甘草汤、四子养亲汤组合而成。小青龙汤主治寒邪袭肺咳喘之要方,方中麻黄、桂枝辛温散寒,宣肺解表,细辛、半夏、干姜温化痰饮,桂芍配伍调和营卫,细辛、干姜、五味子配伍散中有收,以防正气耗散太过,并助止咳平喘。桔梗甘草汤为宣泄上焦开提肺气利咽止咳之要方。桔梗既能宣提肺气又可引药上行,配甘草既可健脾和中,疏通肠胃,又可抑制桔梗,因用量不当或体质虚弱引起的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四子养亲汤是消食化痰下气定喘之方。莱菔子导滞下气,消食化痰,平喘咳,调下焦;白芥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苏子下气开郁,祛痰定喘;葶苈子开泻肺气,通利上道。三方合用,内外上下照顾全面,能起到药到症除的作用,唯用药量(尤其葶苈子),应因人因病而异,本方副作用小,效果显著。

五、黄芎石膏汤

[组成]川芎 香白芷 生石膏

[功用]祛风泻火,活血止痛,白芷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为阳明经祛风药,主治头痛眉棱骨痛等症。

[主治]身热烦渴,便秘之头痛,川芎活血行气,散风止痛,主治偏正头痛,此药味薄气雄,能升能散,上升巅项旁达四肢,下行血海,走而不守。

[方解]石膏清热泻火清泻阳明里热,主治身热头痛烦渴,两药一寒一热、一阴一阳,相得益彰,三药合用走守结合,气血并用是治疗阳明头痛之良方。

六、复方桃红四物汤

[组成]桃仁 红花 当归 川芎 熟地 赤芍 独活 桑寄生 牛膝 杜仲

[功用]补肝肾,强筋骨,养血活血,通利关节。

[主治]风寒邪入络之腰膝以下痹病及跌仆闪挫之腰膝痛等症。

[方解]当归、川芎、熟地、赤芍为养血活血之要药,有强腰膝通经脉之功;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通利关节;独活祛风湿,止痹痛主治腰膝以下酸重疼痛;桑寄生祛风湿,强筋骨,养血调筋,主治肾虚之腰膝酸软肢节不利;杜仲补肾益肝,主治腰脊疼痛,足膝酸软;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舒利关节。如配合针刺命门、腰阳关、肾俞、大肠俞、次liao、委中等穴,针后拔罐,能起到立竿见影之效,屡用屡验。